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767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744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Book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一、先秦廉吏


周公


劝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放言》诗。诗中所说的“王莽谦恭未篡时”,指的是王莽“大奸似忠”;而“周公恐惧流言日”,则是说周公“大忠若奸”。而古时候的忠臣和清官,又往往属于同一个范畴。


周公,姓姬名旦,史称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因其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


周公是周代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太公姜子牙同为武王的左膀右臂。武王灭商建周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将王室成员和一些开国功臣封为诸侯,让他们建立一些小诸侯国家,来拱卫周朝的中央政权。其中,周公被封在曲阜,国号为鲁。但周公为了更好地辅佐武王治理国家,竟命儿子伯禽代他到鲁国就封,而自己则继续留在武王身边。


忍辱负重,吐哺握发


武王分封诸侯的第二年,不幸患了重病,周公见其久治无效,不禁心忧如焚。他跪求上天保佑兄长康复,并表示自己甘愿代之去死。然而,上天并没有接受他的请愿,武王仍旧一命归西。


按照武王的遗愿,他死后由其嫡长子即位。但是,他的嫡长子姬诵当时还是个幼童。周公惟恐“天下闻武王崩而衅”,诸侯会来机欺负幼主,从而导致战乱,使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遵照武王的遗言,毅然摄政,代成王管理起天下大事来。


不料,周公的义举却遭到了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等人的妒忌。


管叔鲜,本名鲜,因为他的封地被定为管国,所以史称管叔鲜。同样,蔡叔度本名度,因其封地称蔡国,所以史称蔡叔度。当初,武王为制服和笼络商朝的奴隶主贵族,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也予以分封;但为了防止武庚叛乱,他又就近设立了管、蔡二国,并让管叔鲜和蔡叔度前去治理。


管叔鲜、蔡叔度都是利欲熏心的野心家、阴谋家。他们见周公执掌朝政,便四处造谣惑众,说什么“周公旦不是真心帮助成王管理国家大事,而是谋篡王位。看来,小侄子将要惨死在这位叔父手中了!”


也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管叔鲜和蔡叔度一手制造的谣言,很快传遍了朝廷内外、举国上下。于是,很多人先是窃窃私议,继而公开评论,最后发展到当面指责,竟把周公误解成了伪君子、大奸臣,甚至连足智多谋的姜子牙也有点儿相信了。


周公遭此诽谤、侮辱,心中自有说不出的苦楚。但是,他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全,为了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总是逆来顺受,一面更加勤恳地办理国家大事,一面耐心地向人们解释。他对姜子牙等人说:“我为什么不避嫌疑而出来摄政呢?怕的是侄儿年幼,坏人会乘机做乱,颠覆我们祖先好不容易才打下的江山!”


周公清楚地知道: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有一大批清正廉洁而又精明能干的人才。为选贤任能,他天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甚至洗一次头发要中断三次,吃一顿饭也要三次放下筷子。此即史书上所说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人们听了周公的解释,特别是看到周公的辛劳,渐渐对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产生了怀疑。而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其诡计将不攻自破,不禁又惊又怕。正当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武庚不失时机地跳了出来。他怂恿他们起来造反,共同对付周公。于是,管叔鲜、蔡叔度和武庚勾结在一起,又联合东方夷族,打起了叛周的大旗。


周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迅速稳定了内部,接着便以成王的名义率师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先后伐灭50多个小国家,一直打到海滨,杀死了武庚,迫使管叔鲜自刎,并将蔡叔度俘获,从而彻底平定了内乱。


革旧布新,利国惠民


周公平叛之后,为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确保周王朝长治久安,使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他首先将商朝旧都及其周边地区封给了自己最小的弟弟康叔,定国号为卫;将现在的商丘一带封给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又在宋国附近新建了陈国(今河南淮阳县)、杞国(今河南杞县)和谯国(今安徽亳县)。接着,又选择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这个地方,营建了一座仅内城面积则达81平方里的东都。然后,几乎全力以赴地着手进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建设,此即“制礼作乐”。


周公的礼乐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君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爵与谥的制度、官吏制度、法律制度,以及音乐、舞蹈的规则等等。


在周公之前,王位的承袭有的是子承父位,有的是兄终弟及,并无定式。因此,一些统治者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往往不择手段地明争暗斗,甚至互相残杀。其结果,是社会动乱,百姓遭殃。周公最先建立并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确定了王位承袭的合法秩序,抑制了一般统治者对王位的争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周公之前,无论任何人都是“生无爵、死无谥”。周公最先建立了爵、谥制度。所谓爵,是指统治者的等级;所谓谥,就是人死后所得到的称号,实际上是当权者对死者善恶功过的评价。他规定:爵位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在周公之前,商朝已建立了官吏的组织及制度。周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正、健全。据史载,周成王时,辅佐他的是“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下属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总称“三事”。其中,朝臣分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和太卜,合称“六卿”。“六卿”之外,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地方行政,分为国、邑两级。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称为“邑”。而各国的行政机构和职官设置,大体上和王室的设置一样,只是规模小一些。


至于立法,夏、商时代虽也有之,但过于侧重“天”和“命”。周公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明德慎法”的口号。所谓“明德”,是提倡政治清明,以思想教育为主;“慎法”,是审慎地使用刑罚。


在思想方面,周公改造了商代以来的传统意识,提出了“敬德”即“以德治国”的主张。他要求每个贵族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也要时时处处遵守有关制度,重视道德规范,以便“以民宁”。


周公一向认为:音乐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艺形式,而且和等级制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又为不同阶层的人作出具体规定,使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各有各的乐、舞;下不能谮上,卑不能凌尊。


为使百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他还“以九职任万民”,也就是将老百姓分为9大类:第一类是农夫,负责生产粮食;第二类为菜农,负责生产瓜果蔬菜;第三类垦荒、建房;第四类从事畜牧业;第五类制造器物、饰品;第六类经商;第七类纺纱织布;第八类从事杂务;第九类为闲散人员,没有固定的职业。


周公的改革,在当时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并由此而取得了累累硕果:使西周很快呈现出一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还政成王,退当良辅


周公在制礼作乐的同时,一面带头遵守礼、乐,努力为文武百官做出榜样;一面殷切期望成王健康成长,以便早日将政权还给他。


为利于成王将来能成为一代明君,周公为他精心挑选了最好的老师;自己也常常亲自过问他的学业,安排他接见诸侯、聆听廷议、深入民间,指导他如何做人、如何为君、如何治天下。


成王长到10多岁,周公又经常安排重臣陪他外出巡视。有一次,当成王巡视归来时,周公又亲自出迎。这时,他见百姓们都跪在道路两旁,恭恭敬敬地迎成王;而成王却心安理得地骑在马上,显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他心中很不是滋味,遂走上前一把将成王从马上拉下来,让他步行于市,还让他亲自扶起跪在两边的那些老年人。成王不解其意,问叔父:“我是周天子,百姓跪迎是天意,为什么非得这么做?”周公向他解释道:“天意就是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


待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及时地将政权归还于他。但是,周公担心他年轻气盛,治国时会“有所淫佚”,又特地作了《多士》、《毋逸》两篇诰文以戒之。在《多士》中,周公写道:自商汤到帝乙,历朝帝王无不“率祀明德”,处处顺天意,从民心,体恤百姓,所以国泰民安,四海升平;而纣王即位后,却不明天理,不恤人情,只顾自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不管百姓安危死活,以至于君臣都有罪可诛。.还写道:周文王在位时,一直是为人仁君,爱护百姓,关怀孤苦无依的人。他不嬉游田猎,不追求享乐,曾与百姓一起开路、种田。他勤劳国政,往往太阳偏西时还来不及吃午饭,因此享国50年等等。在《毋逸》中,周公又写道:离创业的时间一久,子孙很容易忘却当年之艰难,从而变得骄奢荒淫,致使家破人亡。从前,殷王中宗“恭敬畏天命”,对百姓宽厚仁慈,不敢荒废自安,所以当政长达75年;高宗武丁,因为“久劳于外”,长年和百姓生活在一起,所以即位后能顺乎民意,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结果是享国55年。而此后的殷王,却不知百姓稼穑之苦,怠于国事,迷恋酒色,只知道纵情逸乐,结果大多短命。在位的时间也不久,多的不过10年,短的只有3~4年。他谆谆叮嘱成王千万不要有“我是周天子,姑且先享受一番”的想法,更不能铺张浪费,随意糟蹋老百姓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还一再警告:假如这么做,就会失掉民心,最终后患无穷!


成王从周公的教诲中受益极大。他常常仔细阅读《多士》和《毋逸》,认真总结殷亡周兴的经验教训,小心谨慎地处理政务,时时为百姓着想,深受众臣和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此,在他执政期间,进一步巩固了父王留下的基业,铲除了商朝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他本人也被公认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明君。


周公已去世3000多年,但他的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至于他本人,更为历朝历代所称颂。


晏婴


晏婴(?~前500),尊称晏子,字仲,谥平,后世又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据《左传》记载,他于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继其父晏弱为齐卿,随后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到景公时,由于他政绩卓著,尤其在会见晋国使者范昭和出使楚国期间都表现出超人的大智大勇,为国争了光,升为相国。接着,他又以“二桃杀三士”之计智除了威胁国君的“齐国三杰”,推荐文武全才的田穰苴接任齐国大将军,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他本人也由此而被誉为一代名相,并被史家尊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另据考证,晏婴还是我国先秦时期卿大夫中力倡廉政且躬行不怠的第一人。


以民为本


在《左传》和《晏子春秋》中,都详细记载着晏婴“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多次强调:“以民为本”、“先民而后身”。鉴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一直以恤贫厚民、敢谏尽职而名显诸侯。


晏婴相齐之初,当年齐桓公称霸的业绩早成历史,整个国势相当衰弱,北边的燕国,西边的晋国和南边的楚国,都经常犯其边境。在国内,官家垄断着大部分山林、土地、渔盐,贵族们“宫室日更,淫乐不违”,“肆夺于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情况下,晏婴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机智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尽最大努力去为民请愿。


有一次,乐不思政的景公问晏婴,自己能否像先祖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晏婴脱口而出:“桓公之时,特别注重选贤任能,以鲍叔、管仲为左膀右臂。可您呢?不但左倡右优,而且前面有进谗言的,后面有拍马屁的,这哪能成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话在景公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动。


还有一次,景公为兴建亭台而役使大批民工,虽值秋收季节也不让他们回去。民工们心急如焚,但都敢怒不敢言,只能暗暗叫苦。晏婴对此曾专门进谏,无奈景公执迷不悟,仍然一意孤行。接着,还为了亭台的开工而举办了一个大型饮宴,并令晏婴陪侍。晏婴待酒过三巡,忧心更甚,遂即席起舞,同时唱道:


岁已暮矣,而禾不获,忽忽矣若之何?


岁已寒矣,而役不罢,惙矣如之何?


唱着唱着,禁不住泪流满面,一些忠臣义士也一个个随之掉下了热泪。酒酣耳热的齐景公见此情景,才震惊、醒悟,下令停止了亭台工程。


又有一次,齐景公病了。他以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要大臣大举祈祷。晏婴又引经据典,劝他将祈祷上苍改为实行德政,去禁、毁关和薄敛减赋。也巧,景公恩准了他的奏请不久,大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从此,他对晏婴更加信任,而晏婴对他的劝谏,也更多、更及时、更直率。


有一年,阴雨连绵,齐国都城附近百姓的房子倒塌了许多,无数人无家可归,缺吃少穿,眼巴巴期待着朝廷救济。而齐景公却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旧饮酒作乐,甚至派人到处去找能歌善舞的人陪酒助兴。晏婴得知后,先将自己家中的器具、粮食分给灾民,然后去见齐景公,说:“现在雨水成灾,百姓饥寒交迫,而您却日夜享乐不去救灾。您的马吃着国家粮仓里的粮食,您的狗吃着一般人家经年舍不得吃的肉,您的宫女们天天都在大吃大喝,而您的百姓却在啼饥号寒。如此下去,百姓们就不愿意再拥戴您这样的国君了!”齐景公一听,连忙派人去了解灾情,发放救济物品。


此后不久,晏婴陪伴齐景公外出,见他对田野路边一具具冻饿而死的尸体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又说:“当年,桓公看见饥饿的人便给粮食,看见有病的人便给钱看病,而您却对百姓冻饿而死不痛惜。如此下去,百姓就会离心离德,去拥戴别人做齐国的君主了!”齐景公这才连连认错,并下令掩埋死尸,发放粮食,减免赋税徭役。


清廉俭约


在史书中,有多处提及晏婴“食不足”、“食肉不足”、“衣食弊薄”、“乘弊车驽马”、“布衣栈车而朝”。还说他每日的正餐,吃的是糙米饭,只有一荤一素两个菜。一天,齐景公的使者到他家正赶上他要吃饭,就把饭分了一份给使者吃,结果两个人都没吃饱。他穿的是粗布衣,即使祭祀祖先也不过将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30多年。平时上朝,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有时甚至走着去。至于住的,照景公的话说,是“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齐景公见晏婴如此清苦,便派人送给他许多钱财。前两次都被他全部退还。第三次他收了下来,将它们转赠给了贫穷的亲友和灾民。之后,他生怕景公再次恩赐,便如实向景公说明了情况,还说:“作为一个大臣,将国君的恩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应该干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来,那臣下就变成了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者是不会干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官吏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赐臣下了。”景公不解,问:“想当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赏的500个村庄吗?”晏婴便说出了“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的话,并“再拜而不敢受命”。


然而,景公总觉得晏婴乘坐的车子与其身份太不相称,所以仍坚持送他一辆由几匹良马驾的好车。晏婴再三谢绝,并坦诚地表示:“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怕他们奢侈浪费和行为不轨,一直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负担。我若乘坐好车,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弥漫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无法禁止了。”


接着,齐景公又利用晏婴出使他国之际,“毁其邻以益其宅”,为他新建了一处相国府。但晏婴回京之后,马上从相府搬回了原来低矮狭小的住处,同时将相国府加以改造,分配给了原来住在那儿的人。


后来,景公还决定将富庶的平阳(今山东平阳东北)和棠邑(今山东聊城北)赏赐给晏婴。晏婴表示感激却不肯接受。他说:“以往,由于您热衷修建亭台楼阁,致使百姓精疲力尽;由于您迷恋声色犬马,致使百姓贫困不堪;由于您动不动就对邻国兴兵打仗,致使百姓性命难保。直到现在,百姓们仍在怨恨朝廷和官府。因此,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景公默默点头,但又问:“难道您就不想富贵吗?”晏婴答道:“我以为,当臣下的首先要为君主,然后再为自己;先为国,再为家。至于富贵,人人所盼,我怎能例外呢!”景公说:“那么,我应赏赐您什么呢?”晏婴随即表示:“如果您能下令减免渔盐商人的税收,对农民实行‘十一税’,再减轻各类刑罚,这将是我想得到的最大赏赐,我也将永远感激不尽!”景公十分高兴,当即答应了他的全部要求。


晏婴到了晚年,不仅不再接受任何新的赏赐,还向齐景公提出将原来赐他的封地退回去。景公认为:在齐国历史上从未有臣老辞邑的先例,坚决不同意。但二人推来让去,最终还是晏婴说服了他,将封地全部退还,自己仅留下了一辆劣马驾着的破车。


晏婴临终之前,还谆谆告诫家人:丧事要从俭,绝不许厚葬。


孙叔敖


孙叔敖原名为劳敖,字孙叔,又字艾猎,春秋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西北)人。其父为贾曾任楚国司马,因反对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斗越椒叛乱,而被贼人杀害。为躲避灾祸,其母带着他逃回故乡种田度日。


据史载,孙叔敖外貌丑陋,但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道德高尚,后来做了楚国的令尹,在就任3个月之内,就把原来的烂摊子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楚国出现了“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的一片振兴气象。


见义勇为


孙叔敖从小就有胆有识,处处为别人打算。在他还不到10岁时,有一次他在田边玩耍,看到了一条两头蛇。据传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见者必死。所以,他一时又惊又怕。但为了不让别人再看见他,便随即捡起一旁的小木棍,竭力向蛇打去。那蛇猛地昂起头,样子十分吓人。他却就势窜上去,一脚踢在蛇头上,接着连抽三木棍,将蛇打死了。随后,又就地掘了一个坑,把它深深地埋入地下。


孙叔敖回到家里,躲在一处哭起来。母亲问其缘故,他将刚才的情况说了一遍。母亲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人常说‘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能战胜不祥,仁能消除百祸。你如此想着别人,关照别人,老天会保佑你的。所以,你不但不会死,说不定还有后福呢!”孙叔敖听罢母亲一番话,也随之破涕为笑。


此后,孙叔敖的母亲更加勤俭,节省钱米供儿子读书;而孙叔敖也求知若渴,学业突飞猛进。此事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四面八方,被越来越多的人传为美谈。


大公无私


数年后,楚国令尹虞丘子听说孙叔敖德才兼备,便微服私访,亲自考核,并确认他是位不可多得的贤才。于是,将他引荐给了楚庄王,并建议由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开始,楚庄王说什么也不答应。虞丘子说:“长久占据禄位的,是贪;不推荐贤能通达的,是虚假;不把职位让出来的,是不廉;不能做到这三点,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君王又为什么偏要把他当作忠?”说罢,又一再表示:“臣下一定要辞职!”


楚庄王见虞丘子如此态度,也不便再说什么,只好亲自核验孙叔敖的人品和才干。他问孙叔敖治国之道,孙叔敖从容作答。二人越谈越投机,竟谈了整整一天。庄王遂提出由他执掌国政,他却推辞道:“我出身于田野农舍,骤然执掌大权,怎能让众人信服呢?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摆在众臣之后吧!”然而,庄王基于虞丘子的力谏和自己的当面验证,还是让他担任了令尹。


孙叔敖上任不久,虞丘子的家人犯了法。孙叔敖经过详细审讯,毅然照律将那人判了死刑。当时,不少人都抱怨孙叔敖对不起虞丘子,而虞丘子却非常高兴地进见庄王说:“臣下说孙叔敖能治国理政,执法不偏私,现在可以证实了吧!”


施惠百姓


孙叔敖为政,注重教化,倡导勤俭,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平时,孙叔敖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要上下和睦同心,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每逢秋冬季节,又劝导人们进山采伐竹木等林产品,然后储存起来;待春夏之际,再通过河流运出去卖钱。老百姓从中受到了实惠,自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发展经济方面,孙叔敖最大的贡献是兴修水利。首先,他在自己的家乡期思一带征调民工,排除积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接着,在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建水渠,使当地农业获得了丰收。随后,又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了规模宏大的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即其残存的一部分)。有关资料上说:芍陂“陂周一百二十里许”,可灌溉100万亩农田,不仅对当时的生产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惠及后世。有关专家还评述道:芍陂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比西门豹筑建的漳河渠早200多年;比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早360多年。当地人民为表达对孙叔敖的怀念和敬意,特地在陂北修建了一座“孙叔敖祠”。


此外,孙叔敖还协助楚庄王训练军队,整修武备,终于在公元前597年打败了晋国,从而成为中原霸主。


清正廉洁


孙叔敖尽管爵高、权重、禄厚,但平日只“乘栈车牝马,披羖羊之裘”,连他的妻子也“不衣帛”。他的随从见他如此俭朴,劝他说:“坐新车则安全,乘肥马则行得快,穿狐裘则暖和,您应该换成新车、肥马、狐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