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778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597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三、唐宋名臣
李靖战功赫赫
王佐之才
李靖(54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其父李诠,是隋赵郡守。李靖,体貌魁梧秀美,通史书,有文武才略,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要遇主逢时,必建功立业,取得富贵。”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李靖常与他谈论兵法,韩擒虎常赞不绝口地说:“可以与谈孙、吴兵法的,除了李靖还有谁呢!”李靖刚刚走入仕途之时,只任地位很低的长安县功曹,等到30岁时,才任兵部驾部员外郎。然而他的才略却得到了吏部尚书牛弘、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曾赞叹说:“李靖,王佐之才也!”杨素甚至有一次指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隋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他察觉太原留守李渊正密谋起兵造反,于是他前往江都,准备向在那里巡幸的隋炀帝告发。走到长安,道路阻塞,滞留未去。此事当时有人报告给李渊,李渊在太原起兵后,迅速攻占长安,李靖当了俘虏,记起前仇,李渊决定将李靖处死。临刑,李靖呼喊说:“你李渊起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成大业,何以私怨斩壮士?”李渊壮其言,加之秦王李世民为之说情,李靖才免于一死。从此,李靖归附李渊、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遇主逢时的愿望。高祖武德二年,李靖奉命讨伐萧铣率军南下。萧铣是南朝梁皇室的后裔,在隋未大乱时,拥兵四十万占据长江中游地区。李靖军队受到萧铣的阻挡,无法开往夔州。高祖非常气岔,密令硖州都督许绍把李靖斩首。但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上表请求赦免,李靖才免于一死。驻守夔州的李孝恭迎战失利。李靖率八百士卒袭冉肇则大营。继而又设伏兵于险地要塞,杀了冉肇则,俘敌五千余人。对此李渊特别高兴,对大臣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立了大功。”他还写了一道敕令给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从此之后,李渊对李靖倍加重用。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经过慎重地思考,向高祖献十策以攻取萧铣,高祖极为赞赏。于是,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长史军队的指挥工作由李靖负责。李靖急召巴、蜀酋长子弟,量才授任,安排在左右,此举表面上是提拔重用,实际上是作为人质,稳定了巴蜀局势。九月,唐军分四路自夔州发兵浩浩荡荡而下。
李靖像
当时,江水猛涨,诸将建议待水落以后再进军。李靖认为“兵贵神速,今吾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江涨,倏忽抵其城下,掩其下备,擒获萧铣在此一举,机不可失也!”李孝恭听从了李靖的意见,大军乘二千余艘战舰,顺流而下。十月,进至夷陵。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扎于清江。李靖认为,文士弘是名将,不可速战,应待其气衰,然后奋击。李孝恭不听李靖的意见,命李靖驻守大管,亲自率师出战,结果大败。
文士弘的军队小胜后乘机抢掠,阵势混乱。李靖立即指挥将士出击,一举打败文士弘,获战舰三百余艘,这次战役战死者近万人。打败文士弘后,李靖率精兵五千围江陵,萧铣恐惧而投降。诸将建议没收萧铣将士以及战死者财产,犒赏将士。李靖不同意,他说:“王者之师,应该宣扬忠义,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乃是忠臣。至于归降之人,更不应惩罚,因为萧铣控制的地区,还有许多尚未归附。我们应该宽大为怀,以慰人心。”
于是,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江汉地区州县闻知,纷纷归降。平定萧铣后,高祖论功行赏,授予李靖上柱国,封永安县令。十一月,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并授予“承制拜封”的特权,代表朝廷任命地方官员。李靖所到之所,招抚诸州,计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高祖又命李靖检校桂州(桂州)总管,镇守岭南。武德六年(62)八月,原先归附唐朝的江淮农民起义军,在江南重新组织反唐,其领袖辅公柘自封皇帝,率兵向海州、寿阳迸发。
李渊以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带领李世勋等七总管的军队,由西、南、北三个方面,包围江淮军。武德七年三月,唐军至舒州,辅公礻右部将冯慧亮、陈正通屯兵于博望山、青林山,深垒高墙,坚壁不战,一时双方形成对峙之势。李孝恭召集诸将商议攻战之策,大多将领认为,冯慧亮拥强兵扼守,又据水陆之险,如果强攻,一时难以取胜,建议绕道直取丹阳(今南京)丹阳一败,冯慧亮等定不战自降。李靖反对,他认为:“博望诸塞尚不能攻破,公礻右保据石头(指南京),岂易取战!如进攻丹阳,旬月不下,慧亮威胁吾后,使吾腹背受敌,那就危险了。”他还说:“冯慧亮非不欲战,而是辅公礻右授计使之持重,据险固守,拖延时间,彼之计策是使我师老兵疲。我今若攻其城以挑之,一举可破也!”
李孝恭采纳李靖的意见,以老弱士卒攻冯慧亮,冯慧亮不知是计,率军出城追之,遇到李靖率大队人马,一时之间冯慧亮被打得措手不及,遭到惨败。于是李靖率水陆大军俱进,直逼丹阳。辅公礻右知前方军败,弃城而逃,在浙江武康镇被俘。江淮军彻底被镇压下去,唐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战争结束后,在丹阳设立了东南道行台,李靖被任为行台兵部尚书。不久,行台制度废除,设扬州大都督府,李靖当了扬州都督府长史,协助都督李孝恭治理江南。武德八年(625)八月,突厥进犯太原,才刚当了一年多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李靖奉命北上,投入了反击东突厥的战争。李靖为行军总管,率江淮军万人驻扎太谷,诸军皆败北,李靖却打了胜仗,全师而归。
第二年四月,突厥又进犯灵州,李靖率兵抗击,在青铜峡附近展开激战,突厥被打败。不久,李靖被任命为灵州大都,担负北方的防务。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不久,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后来,又任命为代理中书令。
屡建战功
唐太宗是个励精图治的有作为的皇帝。对于不断扰边的东突厥他决定给予狠狠地打击。贞观三年,他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总管,征讨东突厥。李靖率骁骑三千从马邑直取恶阳岭,夜袭颉利可汗牙帐所在地定襄,颉利可汗大惊失色,往北逃遁碛口。
李靖不战而下定襄,唐太宗听到捷报,封李靖为代国公,赞扬李靖说:“汉李陵以步卒五千抵御匈奴,然终归降于匈奴,尚青史留名。今李靖以三千轻骑攻占定襄,威震北方,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盟之耻。”颉利败窜铁山,派遣使者入朝谢罪,太宗知道突厥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于是决定剿灭。他一面派鸿胪卿慰抚,又一面令李靖引兵打击。李靖遂定计偷袭。颉利见唐使者唐俭,心中自安,而李靖军先头部队乘雾而行,至离其总部七里,颉利始觉察,乘马先逃。靖率大军赶到,此役斩首万余,俘男女十八万,获牲畜数十万。贞观四年(630)三月,颉利可汗被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灭亡。在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李靖功居第一,凯旋而回。但御史大夫萧璃却上奏唐太宗,弹劾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宝,掳掠俱尽。”唐太宗下敕免予弹劾。李靖入宫进见,唐太宗对他大加斥责,李靖也不予置辩,唯顿首叩谢,后来,唐太宗知道上了谗言的当,就对他说:“以前有人说你坏话,现在我明白自己上了当,请不要将这件事放在心里。”贞观四年八月,任命李靖为尚书右仆射,李靖担任宰相后,身居富贵,功名显赫,他为人沉稳厚道,态度恭顺,从不盛气凌人,唐太宗誉为“一代楷模”。贞观八年(634)正月,太宗命李靖等十三人分行天下,巡察各地,李靖为畿内道大使。
十一月,李靖以足疾辞去宰相职务。唐太宗准许了他,但给了他特殊的礼遇,病情好转时,每两三日去政事堂参加宰相会议,不久,吐谷浑犯边,唐太宗谓侍从说:“李靖能复起为帅乎?”李靖闻知后,说:“臣虽年老,尚可一征。”唐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等五总管出征吐谷浑。李靖采纳侯君集建议,分兵两路,不顾缺水缺粮,穷追不舍,终于击溃吐谷浑王伏允,其子慕容顺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凯旋而返。在这次征讨吐谷浑的战争中,盐泽道部管高甑生延误军期,李靖以军法给予惩罚。班师回京后,高甑生为报私仇,诬告李靖密反。此事不辩自明,唐太宗以诬告罪将高甑生流放边疆,但官场的险恶却给李靖的心里投下了阴影。从此,闭门不出。贞观二十三年(649)初,李靖病重,太宗曾亲往探视。五月,病死于家中,时年79岁。陪葬昭陵。
长孙无忌谋略过人
(?~659)唐高宗和唐太宗时宰相,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父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无忌虽出于军事世家,却好学,善于谋划。他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世民征伐,参预机密。唐武德九年(626),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贞观中,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太宗图画功臣像二十四人于凌烟阁,以无忌为首。贞观十一年(637),他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错误措施。十七年,太宗废太子承乾,但在魏王泰、晋王治、吴王恪之间立谁为太子问题上犹豫未定,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褚遂良受遗命辅政。高宗李治即位后,他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朝廷首相,掌握大权。永徽四年(653),发生了房遗爱(太宗婿、房玄龄子)谋反案,无忌主持审案,他借此杀死和流配诸王、公主、主婿等亲贵十余人,进一步巩固了高宗的统治。永徽六年他和褚遂良反对立武昭仪(见武则天)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许敬宗迎合武后意旨,使人诬告无忌谋反,无忌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被迫自缢死。
贞观中,他和房玄龄主修《唐律》和《律疏》。永徽四年,《律疏》三十卷成,即现存的《唐律疏议》,由无忌领衔奏上,为东亚著称的封建法典。
裴行俭善选任能
(619~682)唐高宗时名臣。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光禄大夫裴仁基之子。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
行俭幼以门荫补弘文生,贞观中举明经,显庆初为长安令。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见武则天),行俭私下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议论,被谮,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乾封初,召为司文(鸿胪)少卿。总章中,迁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当时承平日久,取得各种资格上吏部候选为官的人剧增,行俭和李敬玄委任员外郎张仁礻韦创立法规,使选任官职有一定的条例可循,为后来所承用。
行俭少时从大将军苏定方学习兵法,后来领兵出征,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调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今新疆库车)。当时行俭受命册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便假为畋猎,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由于他“文武兼资”,高宗特授礼部尚书,兼俭校右卫大将军。同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反叛,行俭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兵三十万出击。开耀元年(691),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永淳元年(682)行俭卒。
行俭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
行俭著有文集二十卷,《选谱》十卷。又撰《草字杂体》及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今佚。
张九龄的先见之明
(678~740)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为校书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张九龄像
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遂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王圭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740)卒。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赵顼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像
王安石塑像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在这次改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食鬼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礻右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哲学思想方面,他的认识论路线属于唯物主义,他还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得到了发展。《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仅在彭耜《老子道德真经集注》等书中还保存了若干条目。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同情民众疾苦晚年的诗侧重于讲究技巧,雅丽精绝,为世所称。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此外还有《字说》,系有关文字学方面的著作,仅在他人著作中残存了若干条《熙宁奏对日录》系王安石任宰执时有关个人政治生活的亲笔记录,主要保存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亦无传本。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和王文公。
“清官”典型包拯
包拯(999~1062),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要求改革的呼声继续高涨,包拯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包拯像
至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立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大臣,建言兴利除弊。又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嘉礻右七年(1062)病逝,终年64岁,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浙江的包公祠
包拯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金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
改革先锋范仲淹
关心民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先是那州(今陕西彬县)人,以后迁到江苏吴县(今江苏吴县)定居。他生父范墉,在宋太宗端拱初年作过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他2岁时父亲去世,以后家境日益贫困,无法维持生活,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县)姓朱的家里。范仲淹从此改姓朱,起名说,成为朱家的人。
范仲淹像
范仲淹在朱家逐渐长大成人,他从小就有志向操守,刻苦好学。21岁时就读于淄州长白山麓醴悄寺、寒寺孤,环境特别艰苦,每天以粥和咸菜度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用在读书上,学业进步很快。23岁时,范仲淹得知母亲改嫁朱家的身世,就感伤地挥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去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朝著名书院之一。原先是著名儒士戚同文讲学的地方,真宗大中祥符初年,应天府富户曹诚在其地修建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朝廷赐额曰“应天府书院”。书院广招学生,延师讲授,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范仲淹入书院以后,不分昼夜地苦读,读倦了,就用冷水浇头,提起精神再读。
有一次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宫时路过南京,同窗都争着出去看皇帝,但范仲淹不为所动,依然全神贯注地读书。他在书院以粥度日,生活极为艰难,一位同学深表同情,给他带来一些好的饭菜,但范仲淹却婉言谢绝,说自己安于食粥已很久了,若今天享受这样的丰盛饭菜,恐怕以后吃不下粥了。
范仲淹忍受着别人不能忍受的穷苦生活,以读书作为最高的乐趣、寒窗五载苦读,使自己成为精通《六经》、善诗文、有志于报国的人才。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