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世界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世界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世界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01

书籍编号:30045216

ISBN:978754510070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世界军事百科


世界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


林之满 编


辽海出版社

古代将帅


地米斯托克利


公元前494年,在古希腊的雅典城正在上演一出名叫《米利都的陷落》的戏剧。这部戏轰动了整个雅典城,因为它描写的就是不久前发生在米利都城惨剧,目的是要唤起雅典民众对波斯的仇恨。


地米斯托克利正是这部戏的坚决支持者。他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他是个身材高大、满腮浓须的青年,两眼闪射着坚定睿智的光芒。


“公民们,你们刚才目睹的不是戏剧,而是不久前在米利都发生的活生生的惨剧!”地米斯托克利以洪亮激动的声音说,“由于舞台的限制,这里所表现的希腊同胞的苦难,不到实际的十分之一,而波斯人实际犯下的罪行,更是这里所表现的一百倍,一千倍!”


地米斯托克利开始历数几十年来波斯侵略者对希腊民族犯下的罪行,同时历数波斯人遭受的一次次失败,指出他们并不是不能被打败的。他最后激昂地说:


“我听说波斯王大流士对雅典援助小亚细亚的希腊同胞切齿痛恨,他命令奴仆们在他每顿饭前都要大呼三次:‘国王,记住雅典人!’因此想要妥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大流士的威胁只能用两个字回答:战斗!战斗!战斗!”


剧场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呐喊,“战斗!战斗!战斗!……”


《米利都的陷落》的上演和地米斯托克利成功的鼓动,使执政者中的主和派非常恼火,他们以违反禁令为由,对剧作家弗吕尼霍斯课以重额罚金,并找地米斯托克利的岔子,想把他驱逐出境,但广大民众不答应。相反地,地米斯托克利却因此声誉鹊起,被人们称为“反波斯的斗士”。


公元前493年,也就是《米利都的陷落》上演的第二年,地米斯托克利由于民众的拥护,当选为该年度执政官,朝他建立丰功伟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要达到这一步,对一个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地米斯托克利大约生于公元前528年,他的父亲虽然富有,但不属于雅典最显赫的家族,他的母亲来自异邦,不是雅典公民的后裔,地米斯托克利因此在青少年时曾遭受名门贵族子弟的种种歧视,但这些歧视并未使他消沉,反而成了他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能言善辩。别人的歧视更使他勤于思索,由此养成工于心计、注重实际的性格。课业之余,他不是思索问题,便是演习起诉和答辩,而对他认为用处不大的功课,则采取敷衍了事的办法,并不在乎成绩的好坏。此外,他还像每个希腊男子一样,锻炼身体,学习武艺。他的老师对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和才能感到惊奇,一直注意地观察他。最后,老师得出结论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物,或者造福,或者作乱。”


这个小孩的将来已经到来了,对雅典人民来说,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前者。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早晨,得到一千布拉底重步兵支援的雅典军,在地米斯托克利和卡利玛科斯等将军率领下,向波斯军发起了勇猛的攻击。他们以一个个方阵组成的横线快步向山坡下前进,途中又加速变为跑步,高声呐喊着冲向敌营。这是米太亚得的战术,他要以快速的、先发制人的冲锋使波斯人的弓箭和骑兵失去作用。


这突然的袭击使波斯军很感意外,不过他们仍未警觉,认为希腊军人数这么少,竟敢轻率地发动进攻,这无异于自取灭亡。他们仓卒地列阵应战,还不及做好全部准备,希腊军已冲到面前。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希腊各城邦人民,使他们懂得:只要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是可以战胜强大的侵略者的。马拉松战役也是地米斯托克利参加的第一次大战,他从米太亚得身上学会了不少指挥战争的艺术,为以后担当大任准备了条件。


在雅典人欢庆胜利的时候,波斯人时刻想着向雅典人复仇,大流士把马拉松的失败引为奇耻大辱,他决心御驾亲征,把那些不服从的希腊城邦踏为平地。波斯大军涌进了雅典城,这个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陷落了。


雅典人返回故里,发现他们世代居住的城市已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地米斯托克利号召居民重建雅典,并提议增修一条从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滨海长城。他的用意还不完全是为了对付波斯人,也是为了防备斯巴达人对雅典的觊觎。他以他的政治经验和眼光预见到,随着波斯势力逐渐退出欧洲和爱琴海,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的霸主地位,势必要发生冲突甚至导致战争。果然,斯巴达人立即对此做出了反应。他们派来一个代表团,建议雅典不要重修城垣,更不要修筑滨海长城。理由是万一落入波斯人手里,反而成了敌人的要塞。地米斯托克利洞察了斯巴达人的用心。斯巴达陆军异常强悍,并以方阵作为主要作战形式,所以他们是没有城墙的,有城墙反而会妨碍陆军的行动。雅典陆军不是斯巴达人的对手,没有城墙斯巴达人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吗?但如何对付斯巴达的要求呢,搞不好可能导致反波斯同盟的破裂。地米斯托克利思虑再三,决定用计。


按照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雅典政府“客客气气”地留住斯巴达代表,其实是作为人质。同时,地米斯托克利独自启程前往斯巴达。他到达那儿后,却不马上会晤斯巴达政府,借口说要等代表团其他成员到后再举行会谈。这边雅典政府动员了所有能工巧匠,日夜修筑城垣和滨海长城。等工程接近完成,足以抵御外敌入侵时,才向斯巴达派出代表团的其余成员。地米斯托克利这时才向斯巴达人说,他认为雅典修筑长城,无论对雅典自己,还是对其他城邦,都是有利的。因为只有在力量均等的基础上,才能平等地讨论共同的利益。斯巴达政府见木已成舟,对手又是他们最为尊敬的地米斯托克利,只好隐起内心的不满,让雅典的代表回国。


地米斯托克利以斯巴达人所褒奖他的“机智”,成功地愚弄了斯巴达人。滨海长城建成后,极大地加强了雅典的防御力量。在以后的战争中,它成了抵御外敌海上入侵的坚固要塞和雅典海军作战的重要依托。雅典的海上地位因此大大加强了。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马其顿军事统帅、国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思想敏锐,才智出众。他酷爱兵法,很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公元前336年,其父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年仅20岁便继承王位。继位后,他以严厉手段平定宫廷内乱,从事军事改革,发展了古希腊的方阵战术,创建了既能乘马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对外,他继续其父的扩张行动,大规模地对亚洲、北非进行侵略性远征,史称“亚历山大东征”。以马其顿军队为核心,他于公元前334年率领着庞大的海陆军发动东征,对实力强大的波斯军队实行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先后取得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战役的胜利,攻占了埃及、巴比伦、波斯、米底等国的大片土地,创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公元前330年,他又马不停蹄地沿着里海南岸继续东进中亚,途经安息、大夏和粟特,直到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区才班师。公元前324年春,这位征战多年的大军统帅终于回到巴比伦。但这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于次年6月病死。他死后,他用武力建立起来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很快分裂瓦解。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时年20岁。因腓力二世猝死,宫廷骚乱,北方部落起义,希腊反马其顿派领袖乘机重新组织反马其顿同盟,意欲将年轻的亚历山大政权扼杀在摇篮中。马其顿王国内忧外患,形势十分严峻。亚历山大果断地采取行动,迅速予以还击。在希腊同盟还未组织起来时,他已兵临希腊,犹如从天而降。他效仿腓力二世当年的做法,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大会,名正言顺地成为马其顿、希腊联军的最高统帅。


对希腊的制服,是亚历山大所采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措施,也是他东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公元前334年春,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帅的身份,巧妙地利用希腊人的力量,组织起强大的东征军,以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参与谋杀腓力二世为借口,向波斯帝国宣战,大规模的对亚洲、北非的侵略性远征由此拉开战幕。


亚历山大率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亚洲,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科斯河附近与波斯军队首次交锋。波斯大军在河流的右岸高地上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占地利之势,而马其顿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亚历山大为鼓舞士气,亲自率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强行渡河,迅猛进攻。波斯军队死伤累累,很快败北。亚历山大首战告捷,打开了向小亚细亚进军的道路。此后,在小亚细亚他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


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在叙利亚的伊苏斯附近与波斯军队发生了第一次激战。亚历山大以重装方阵和重装骑兵迅猛异常地向波斯中军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正酣,大流士三世首先动摇,弃阵而逃。波斯大军随即崩溃。


公元前332年春,亚历山大继续向南推进。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自降。对被征服地区,亚历山大采用恩威并施、宽猛相济的政策。攻下腓尼基各地不久,他就率军进入埃及。他利用波斯统治下人民的不满情绪,以解放者自居,同时,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特别注意拉拢埃及的祭祀阶级,因为他深知,埃及的阿蒙祭祀集团在埃及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实力雄厚,在民众中影响较大。因而慷慨馈赠,甚至在沙漠中艰难跋涉,饱受煎熬,亲自去西瓦绿洲祭祀阿蒙神庙。因而,亚历山大得到了埃及祭祀集团的支持,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从而成为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由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叙利亚,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美拉村外与波斯军队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命运的大战。


高加美拉一役,亚历山大消灭了波斯的有生力量。之后,亚历山大几乎未遇抵抗占领了波斯行都巴比伦、波斯首都苏撒和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进行了惊人的掳掠和洗劫。不久,亚历山大追踪大流士到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大流士三世已被杀。亚历山大追擒大流士三世的当地总督比索斯,以其背叛君主罪处以死刑。波斯的阿黑门尼德王朝遂亡,亚历山大取代了波斯帝国的统治。


其后,亚历山大进军中亚,虽遭中亚人民抵抗,但仍占领了中亚的一些地方。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又进军印度,利用印度诸国的矛盾,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国家。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因士兵厌战和畏怯印度摩羯陀国的强大,被迫退兵,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伦城。历时10年的东征就此结束。经过大规模的军事征服,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首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发动的侵略战争虽给欧、亚、非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不幸。但在客观上,东征为东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帝国广阔的领域中,西亚、中亚、埃及甚至印度等地的各民族与希腊各城邦间的经济、贸易、文化的联系普遍加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无古人的。


汉尼拔


汉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是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东北部)将领哈米卡·巴卡的长子,自9岁起随父远征西班牙,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指挥作战的本领。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通晓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对希腊战史造诣颇深。公元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区迦太基军统帅时,才25岁,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


当西庇阿率罗马军攻入迦太基本土后,奉命回国救援。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被罗马人击败。战后,继续统领迦太基军队。公元前196年当选为最高行政官员之一。由于积极革新政府,引起国内政敌和罗马权贵的畏忌,被迫于公元前195年亡命叙利亚,协助叙王安提柯三世同罗马作战。失败后隐居于小亚细亚,又遭罗马人迫害,由于惧落敌手而服毒自杀。


公元219年春,当汉尼拔完成了对罗马人作战的一切准备后,便率军越过希伯鲁斯河,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萨贡托人遭到汉尼拔突袭后,匆忙派遣了一个使团到罗马去。罗马元老院警告汉尼拔不要侵犯萨贡托城。汉尼拔不但拒不接受罗马的最后通牒,而且责备罗马人干涉萨贡托内政。公元前218年春,罗马正式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从此开始,汉尼拔梦寐以求、以战雪耻的时刻终于到来。


公元前218年9月初,汉尼拔率军来到阿尔卑斯山麓,当时经过33天艰难行军,汉尼拔率军终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境内。


汉尼拔以史无前例的壮举,如此神速地出现在意大利,犹如兵从天降,使罗马人毫无思想准备,无不惊慌失措。经过短暂休整后,汉尼拔率军进至波河左岸,在这里他第一次遇到了罗马军队的阻击。


公元前217年早春,汉尼拔选择皮斯托里亚和佛罗伦萨之间的托斯坎纳沼泽作为前进的道路,开始秘密进军意大利中部地区,迦太基军队4天3夜不间断地在齐腰深的水里行军,出其不意地绕过罗马重兵设防的阵地,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罗马执政官万万没想到汉尼拔会选择这条进军路线,被迫仓猝改换自己的阵地,连夜尾追至特拉西美诺湖。特拉西美诺湖北岸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谷地,只有一条十分狭窄的隘路从这里通过。善于利用地形的汉尼拔选择此地设下伏兵。


战斗实际上变成一场可怕的屠杀,不到3个小时便结束了。夫雷密尼阿斯及其部属2万人当场阵亡,数千人被俘,只有6000人冲出谷地,逃入附近一个村庄。在汉尼拔官兵重重包围和一片“缴械留命”的呼喊声中,完全丧失抵抗能力的罗马人全部举手投降。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汉尼拔在意大利东南沿海的坎尼地区,与罗马军激战,战至天黑,罗马军被歼7万余人,被俘约1万人,只有300多人逃走。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阵亡。汉尼拔军伤亡仅6000人左右。从此,汉尼拔威名大震,致使继起的罗马执政官和军事统帅都不敢同汉尼拔正面交锋。


汉尼拔是著名军事统帅,世界古代史上杰出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家。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他具有战略眼光,足智多谋,用兵不拘陈规,经常以出人意料的行动实现其战略意图,曾孤军深入敌国,横扫意大利,威震罗马,取得了攻克大小城池400余座的辉煌战绩。


西庇阿


西庇阿(约公元前235年—公元前183年),古罗马统帅。因在罗马同迦太基争雄的布匿战争中战功卓著和在非洲迦太基本土(今突尼斯)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而获“阿非利加西庇阿”称号,史称老西庇阿,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一向以机智果敢闻名。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时,随父(罗马执政官)抵御迦太基军的进攻。公元前216年,在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围歼罗马军的坎尼之战中侥幸逃生。他以敌为师,认真研究汉尼拔的治军作战方略。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6年,任远征西班牙的罗马军统帅,以奇谋和巧妙的战法屡败迦太基军,征服西班牙各部落,肃清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凯旋回国后,被选为公元前205年的执政官,次年率军远征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在扎马会战中击败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公元前199年任监察官,居元老院首席。公元前194年,再任执政官。晚年离开罗马城,死于卡姆帕尼亚庄园。


西庇阿在军事上善于夺取战略主动权,注意争取同盟军。对敌作战攻其不备,长于使用骑兵,选择有利战机。他的统帅艺术受到西方历代名将的重视。


公元前211年,罗马军队从西西里岛赶走了迦太基人,但在西班牙却遭到惨败。西庇阿便率领罗马军渡海向西班牙进军。于公元前210年在艾门波流门(安普利亚斯)登陆,登陆后,他发现在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兵力分散,各据一方,而且,新迦太基城防守空虚。于是,西庇阿集中优势兵力,向敌兵力空虚的新迦太基城采取了突然袭击,一举攻克该城。进城后,西庇阿立即释放了拘留在该城中的西班牙人质,并送给他们刀剑。这一行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好感,扩大了罗马军的影响。至公元前206年秋,整个西班牙归顺罗马。


西庇阿将迦太基人从西班牙驱逐之后,他认为迦太基军队的势力仍很大,决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掉以轻心。于是,他采取利用矛盾、联盟结友的战略,打击汉尼拔。迦太基受到西庇阿接二连三地打击后,一面同罗马签订了暂时休战的和约,一面固守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与此同时,紧急召回远在意大利南部的汉尼拔军和北部高卢境内的马哥军,企图挽回败局。然而这正是西庇阿所要达到的目的:使汉尼拔撤出意大利,调回本国,然后彻底打败汉尼拔。


公元前203年6月,汉尼拔率军2万撤回迦太基本土,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并向迦太基城靠拢,对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的军队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迦太基当局见形势对己有利,便拒绝批准和约,并拘禁了罗马使臣。


西庇阿见汉尼拔来势凶猛,遂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率军向马格拉达斯河上游进军,深入迦太基内陆,借此摆脱腹背受击的不利局面,并诱使汉尼拔军改道西进,伺机决战。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军切断了迦太基城的主要粮食供应来源,使迦太基城居民大感恐慌。因此,迦太基元老院命令汉尼拔立即对西庇阿采取作战行动。正在陆续北上的汉尼拔军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调头向西朝内陆方向进发,疲于奔命地追赶西庇阿的军队,这恰恰中了西庇阿的圈套。西庇阿率军转移到扎马地区后,选择了有利的战场,迫使汉尼拔军处于既缺水源、又无壁垒依托的不利境地,将其歼灭。战后,罗马与迦太基缔结了有利于罗马的和约。


西庇阿是古罗马著名的军事统帅,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作战机智勇敢,为古罗马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军事谋略为历代人所推崇。


斯巴达克


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已是一个领土相当广袤的奴隶制大国。在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战俘变成了奴隶,罗马到处都建立起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


在罗马元老贵族的暴虐统治之下,奴隶的命运悲惨之极。法律规定,奴隶主对奴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奴隶主为了尽快收回买奴隶所花费的成本,便挥舞着皮鞭强迫奴隶一刻不停地劳动。在他们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为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给奴隶戴上沉重的脚镣,套上坚固的项圈,圈上还写着:“抓住我,不要让我逃跑。”奴隶没有婚姻权,只有少数人才有这个机会,奴隶所生的子女,也被看作奴隶主的财产。老弱病残的奴隶,不是被卖掉,就是被送到台伯河中的一个荒岛上活活地冻饿而死。年轻力壮的奴隶也只有在监工的鞭笞下,一刻不息地劳动,直到死了为止。


处境最为悲惨的奴隶是角斗士。角斗是罗马统治者的一种最野蛮、最残酷的娱乐。罗马政府还专门建造了巨大的角斗场,如弗拉维半圆形角斗场,可同时容纳50000人观看角斗。经过专门训练的角斗士,被奴隶主强迫着手握利剑、匕首,两两相斗,或者是与饥饿的野兽格斗,以此让奴隶主观赏取乐。一场角斗的人数,起先只有几对,后来增至几十对,最多达到300多对,奴隶主在血流成河的搏杀中得到变态的娱悦。当角斗快要结束时,奴隶主以手势决定角斗士的命运:如果大拇指朝上,则打胜的角斗奴可以留下性命;如果大拇指朝下,则被残忍地杀死。角斗场上还设有专门的人员检查被打死的角斗奴,用烧红的铁猛刺死者,看他是否真正死去,倘若还有动静,就用沉重的大锤把他活活打死,扔掉。


血腥的统治使奴隶们忍无可忍,起义的火种一触即发。


斯巴达克,这个“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的英雄人物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他本是色雷斯人。色雷斯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濒临爱琴海和黑海。当罗马进兵北希腊时,色雷斯人奋起反击。斯巴达克参加了战斗,不幸被俘,最初在罗马辅助部队中服役,因不甘驱使,多次逃亡,而被卖为奴隶。他有魁伟的身材,健康的体魄,英俊的面貌,而且臂力过人,卡普亚的一所角斗士学校将其买下做了角斗士。


角斗士非人的待遇令斯巴达克忍无可忍,他决计率领同伴逃出牢笼。他说:“宁可为自由而战死于沙场,决不为敌人取乐而丧身于角斗场。”在他的激励之下,200多名角斗士串联起来,秘密商议起义计划。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斯巴达克不得不果断采取行动,即刻提前率领七八十名角斗士以厨房里的刀叉、棍棒为武器,杀死卫兵,逃出了城市,一直奔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在路上,他们截获了好几辆运载角斗武器的大车,装备了自己。就这样,公元前73年夏,震撼历史的斯巴达克大起义爆发了。


在意大利西南部的维苏威火山上,起义军安营扎寨,他们选出了三位领袖:斯巴达克为首领,高卢人克利苏克斯和日耳曼人恩诺马乌斯为副将。维苏威火山濒临那不勒斯湾,地势险峻,除一条崎岖小路可通山顶外,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起义军在这里积蓄着力量,并且不时走下山来,在附近的坎佩尼亚平原惩罚奴隶主,解放奴隶。


很快,许多奴隶和农民闻讯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他们不仅在短短几个月内缴获了当地驻军的大量武器,而且从附近庄园里获得了大批给养。起义军纪律严明,作风良好,深得奴隶和平民的支持和欢迎。


这革命之火震撼了奴隶主阶级,他们开始惶恐不安。元老院急忙于公元前72年春派遣克罗狄率领3000名官兵包围维苏威火山。惟一的一条山路被封锁了,他们以为这样起义军会被困死山上。


斯巴达克临危不惧,他发出响亮的号令:“宁可战死,不愿饿毙。”形势十分严峻。起义军却出奇制胜,他们用山上的野葡萄藤编成绳梯,一直垂到谷底,顺着这绳梯到达了山底。趁着夜黑风高,起义军在斯巴达克率领下悄悄绕到敌人背后,一声令下,发起猛攻。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克罗狄败逃而走。


斯巴达克起义军经过维苏威一战,声名大震,更多的人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把扩大的军队整编为投枪兵、主力兵、后备兵和骑兵四大部分。随后,他们逐步控制了坎佩尼亚平原。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之后,斯巴达克认为,要在罗马国家的心脏地区建立巩固的奴隶政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他计划把起义军带出意大利,摆脱罗马的奴役。进军路线设置为:穿越坎佩尼亚平原,抵达亚得里亚海岸,然后沿着海岸线北上,再翻越横亘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达到的高卢地区,在那里建立起奴隶的乐园。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元老院急忙派遣行政长官瓦里尼乌斯率领两个军团共12000人前去阻截。起义军针对瓦里尼乌斯的分进合围战术,制定出选择敌人薄弱环节,集中精兵逐个击破的方针。


交战开始了,斯巴达克精兵杀向瓦里尼乌斯副将博利乌斯带领的2000人马,并且迅速取胜。继而,起义军把矛头转向前来增援的科辛纽斯副将。科辛纽斯不仅全军溃败,而且命丧沙场。起义军节节胜利,但由于连日作战,需要适当休整。瓦里尼乌斯便借此时机,把起义军逼到一处荒无人烟、道路崎岖的山区角落里,并筑垒挖堑,妄图置起义军于死地。


此时的起义军缺粮少兵,精疲力尽,再加上天气寒冷,形势非常危急。然而斯巴达克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策划出了一个巧妙突围的计策:夜里,起义军在营寨门前钉上一些木桩,把敌人丢下的一具具尸体绑在上面,旁边点起篝火,远远看去就像哨兵在站岗放哨,并且留下一名号兵按时吹号。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悄悄地撤离了营寨,他们沿着瓦里尼乌斯认为无法通行的山路迅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天亮之后,瓦里尼乌斯方知中计。他气急败坏地率军追击,不料起义军早已选择有利地势,设下埋伏,沉重打击了敌人。


起义军威震四方,又有大批奴隶带着马匹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日夜督造武器,实行严格的军纪,平均分配战利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禁止军队抢劫,在征集军需物资和武器时,都给以十足的偿付。正当起义军风头正劲之时,领导层发生了意见分歧。克利克苏斯不同意斯巴达克主张的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境,他坚持让起义军留在意大利同统治者斗争到底。最终他们分道扬镳,克利克苏斯率领3万人马离开了斯巴达克。


公元前72年冬天,克利克苏斯率领的起义军在阿普里亚的加尔干诺山附近同罗马元老院派出的格里乌斯军队相遭遇。一场血战之后,终因寡不敌众,克利克苏斯英勇牺牲,军队损失大半。余下的人又重归了前来救援的斯巴达克义军。


由斯巴达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经过辗转奋战,历经艰难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了阿尔卑斯山下。队伍发展到了12万人。此刻,再也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了,只要翻过山去,胜利就实现了。然而,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山顶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异常,起义军辎重繁多,要想翻越大山,绝非易事。而且此时的起义军斗志昂扬,信心倍增,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战胜罗马的奴隶主。因此,斯巴达克又改变了进驻山北高卢的计划,掉转头来,挥师南下,直捣罗马。


惶恐的奴隶主得知消息后,慌忙召开了元老会,他们推来推去,谁也不敢担当重任。最后,手段强硬、狠毒无比的大奴隶主克拉苏出任了新执政官,他被委以“狄克推多”(意为独裁者)的大权。为整饬军纪,扭转败局,他实行了残忍的“什一抽杀律”,即把临阵脱逃的士兵分成10人一组,以抽签的方式每组处死一人,顿时有4000名士兵丧生。同时,克拉苏把兵力增至10万人。


克拉苏以为起义军会进攻罗马城,因此在相关大道上设下重兵,妄图歼灭起义军。然而,斯巴达克绕过罗马城,指挥义军纵穿意大利半岛,准备渡过摩萨纳海峡,占领富于战斗传统的西西里岛,以便与罗马统治者作长期的斗争。但是,这个计划却失败了。原来,为了解决渡海问题,起义军曾与西西里海盗达成协议,租用船只,但由于西西里总督维里斯收买了海盗,结果起义军上当受骗,船只落空。斯巴达克不得不再次率军北上。


而此时,狡猾阴险的克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