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史话:世界音乐大师(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艺术史话:世界音乐大师(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邢春如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5-01
书籍编号:30045439
ISBN:978780711697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世界艺术史话
世界音乐大师(下)
邢春如 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人类艺术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史研究应当为希望了解和探寻艺术秘密的人们提供一些答案,应描述和展现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懈的艺术追求轨迹,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把人们引向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中的艺术长征历程。
雅克·德比奇等人在所著的《西方艺术史》中说: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拉克罗瓦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这种持久性乃是艺术的一大标准,从中产生神秘感来。你会惊奇地断定希腊艺术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人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如同今日一样,令我们感受到艺术的诞生。起始时的灿烂令人目眩,艺术从来如此。在拉斯科洞穴之中,最打动我们的便是那种潇洒自在,自由驰骋!宛如一个生命在我们眼前苏醒。事实上,支配这一艺术的准则与其说是来自先决的密码,毋宁说是来自创造的天性,它的发展被视为生命一般。
在我们看来,艺术史是通过一些具有艺术持久性的伟大艺术作品和经过历史考验的艺术家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具有持久性的艺术品上。
豪塞儿在《艺术史的哲学》中说: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这事实上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辩证性学说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自然也渴望了解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历史。近十年来,人们对于交响乐、芭蕾舞、现代舞、世界绘画、世界电影等等,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求知现象。亚里士多德说:“求知乃人类的天性。”现在,时代的发展,把人们的求知的天性焕发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知识需求。作为21世纪的文明人,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文化艺术的修养。他不但应该懂得文学,而且应该懂得艺术;不但应该懂得中国艺术,也应该懂得世界的艺术。特别是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和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只是为了工作需要,就是日常生活,也应懂得一些世界艺术历史的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这些,都越发激励了我们编写《世界艺术史话》的信心。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作为一部世界艺术史,东西方艺术均属描述和探讨范围。在处理两者的比重上,编写者也力求给予比较恰当的安排。作者基本上按照编年史的方法,对它们作并行的叙述。因此,这套书客观上具有比较艺术史的色彩,为读者在比较中对东西方艺术进行一些对比性的联想和思考提供了方便。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这样一部近三百多万字的世界艺术通史著作,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同时又有意识地以非专业读者作为主要读者对象,因而从专业读者的眼光来看,有些问题上写得不深不透的缺陷是存在的。但是就大众读者而言,这样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套丛书还有着一些缺点,希望在出版后,能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以便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成为一部受到读者信赖的书,一部真正的常销书。
本书编委会
2007年5月
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和指挥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的莱比锡。
瓦格纳父亲对演戏剧有狂热的爱好,母亲也有同样的兴趣。当他父亲病逝后,母亲改嫁,他的继父又是一个演员、作家。他们的生活兴趣和艺术素养,给8岁的瓦格纳以良好的影响。难怪他整天忙个不停,不是在搞音乐就是在搞戏剧。13岁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头12卷。他还是个莎士比亚迷,小小的年纪,已对莎翁的全部著作了如指掌。14岁的瓦格纳就模仿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一悲剧。关于这一悲剧,他自己曾这样说:“这部作品规模宏大,剧中共有42人,他们在进行中一一死去,结果最后一幕没有一个存活,不得已,只好让许多已死的人的幽灵,重新在舞台上出现。”瓦格纳,他有的是戏剧头脑。
当时,著名的歌剧作家韦伯,是小瓦格纳崇拜的对象。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洋洋大作,瓦格纳能够从头背到尾。每当他坐到钢琴旁,他能随心所欲地用多种指法,弹奏《自由射手》的序曲。他要像韦伯那样写歌剧,他要将自己的大悲剧写成歌剧。从哪里入手呢?于是,他从图书馆里借来大量作曲的课本,自己阅读消化。但是,梦想中的歌剧,依然没有写成。十几岁的瓦格纳,满脑子都是狂想,他开始结交一批江湖艺人甚至出入莱比锡的小赌场。他觉得自己需要钱,因为要用音乐来征服世界,就必须有钱。他梦想写一部最伟大的德国歌剧,还梦想能到意大利,在那儿写意大利歌剧;到法国,在那儿写法国歌剧。还有伦敦,还有全世界,无论哪里,瓦格纳将是惟一最伟大的歌剧大师。他的信心和抱负,确实感动了一些朋友,朋友们为他慷慨解囊。
有一次,瓦格纳在莱比锡的音乐会中,听到了贝多芬的音乐,他仿佛被唤醒了似的,内心充满了感动。这样一来,文学和戏剧的爱好之上还得加上音乐的爱好,他要做一个像贝多芬那样的真正的音乐家。他将给自己写的戏剧作曲,使之完美无缺。他要让戏剧和音乐,珠联璧合。听了这次音乐会后,他开始从师学习音乐理论,进步很快,同时还作了不少乐曲。20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威尔芝堡市剧场的合唱长,并写了歌剧《魔女》。21岁时,已改任马格特堡市剧场的音乐监督,创作了歌剧《禁止恋爱》。此间,他和剧场里美丽的女演员明娜恋爱,并于24岁时和她结了婚。
婚后的瓦格纳依然生活在贫困和失望之中。他对自己的天才充满信心,但却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他在创造新的音乐语言,他在向世界奉献美,而世界却报之以轻蔑,连妻子也喋喋不休地报怨。他愤怒地训斥妻子:“你的痛苦最后将在对我的赞誉声中得到报偿。”在苦闷贫困与烦躁之中,瓦格纳不停地向朋友借钱,瓦格纳夫妇负债累累。瓦格纳想:巴黎是歌剧家成名的地方,看来只有到巴黎去。为了躲避债主,为了寻找新的希望,1839年6月,瓦格纳带着妻子明娜,偷偷逃出俄罗斯国境,从里加的波罗的海镇逃往英国。这也是他们多次采用的逃避债务的方法。瓦格纳希望从伦敦转道巴黎,在那里,新的曙光将会降临。乘船在海上航行。20多天,遇到好几次风暴。有一次风浪太险,船只好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停泊避难。艰难的航程,在瓦格纳内心掀起巨大的波澜。他想起一个古老的传说“漂泊的荷兰人”,因为触怒上帝而遭驱逐,那个荷兰人只能在海上漂泊,漂泊,茫茫碧海,没有尽头。这次可怕的航海,为他后来创作《漂泊的荷兰人》提供了灵感。
到了伦敦,再渡海到巴黎。歌剧《利恩齐》已经脱稿,这是瓦格纳24岁时创作的成名作。可一开始巴黎人并未认识到《利恩齐》的价值。瓦格纳在巴黎东奔西走,寻求演出他的歌剧的剧场,然而巴黎各大剧场,都不肯接收他的剧本。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暂做乐谱商的助理,又当报馆的职员。其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瓦格纳正是在这困苦的生活中完成了另一部大作《漂泊的荷兰人》。
在巴黎度过了3年饥寒交迫的日子,瓦格纳个人的魄力和魅力给巴黎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42年,瓦格纳的歌剧《利恩齐》被接受公演,紧接着1843年上演了《漂泊的荷兰人》,1845年上演了《汤豪塞》,这才使得他的境况有所改变。
1842年,瓦格纳在英格兰人的首都做管弦乐队的指挥,生活有了保障。有一次,瓦格纳在伦敦“爱乐协会”指挥季节音乐,他指挥时不用总谱,全凭记忆指挥乐队演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当时人们大吃一惊,在他们眼中,瓦格纳仿佛就是一个英雄。不用说,这次指挥是非常成功的。
1842年春,因为生活有了保障,饱经沧桑的青年音乐家瓦格纳在阔别祖国3年后,第一次归国了。他在描绘归国的心情时写道:“我最初看见莱茵河,我这可怜的艺术家的眼中泻着热泪。我和祖国德意志是永远的知交了。”这个曾为逃债而东藏西躲的艺术家,此时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既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惭愧,也有功成名就的自豪,更多的还有返回祖国了却乡愁的欣慰。朋友们热烈地拥抱了他,他们知道,瓦格纳是这样的艺术家,他创作新的音乐,需要金钱、美酒和女人来鼓动他的创作激情。瓦格纳慷慨地挥霍朋友们的赞助,同时也折磨着自己的妻子,但他是天才,朋友们尽可能地原谅了他。
之后,《利恩齐》歌剧在德累斯顿公演了,受到了观众的喝彩和欢迎。同时,他又被任为德累斯顿宫廷剧场的乐长。现在,音乐爱好者们能够常听到歌剧《汤豪塞》了。1848年,瓦格纳完成了歌剧《罗恩格林》,其中的《星之歌》、《婚礼合唱》,当时就流传开了。1849年,瓦格纳投身到席卷德国的革命风暴中。置身5月暴动的漩涡,瓦格纳显得特别活跃。骚乱首先从德累斯顿开始,灾难深重的穷苦人暴动了。当时革命党以十字教育会的塔楼为据点,夜中举火为信号,天明即向国王的军队开炮。瓦格纳亲自登楼,撞钟响应革命,并帮助散发革命党的传单,聚众发表革命演说。当普鲁士军队侵入德累斯顿后,革命终于失败。瓦格纳被指控鼓动革命,军队发通缉令逮捕瓦格纳,路口和大街还悬挂着通缉瓦格纳的命令与照片。瓦格纳被迫出逃,他先去魏玛李斯特那里,任歌剧指挥。李斯特立即将瓦格纳置于自己保护之下,他们还成了好朋友。李斯特作为成名的大音乐家,还特地在魏玛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他为传播这个青年音乐家的作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由于李斯特的极力推崇,瓦格纳作品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开始认为,能够受李斯特重视的作曲家,必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瓦格纳在魏玛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日子。从李斯特口中说出来的真挚的赞颂,令瓦格纳心花怒放。这么多年来,有谁能真正了解瓦格纳的音乐呢?只有李斯特是自己的知音。两个音乐家,热切而愉快地切磋着。瓦格纳痛快淋漓地打开了话匣。他说,贝多芬已经为器乐下了定论,下一步将是用诗来丰富音乐了。瓦格纳要向世界呈献一种乐诗,或者说是一种音乐剧。李斯特兴奋地倾听着。瓦格纳说:“单是字句并不足以表现最高级的诗。字句是根,音乐是花。好比一棵美丽完整的植物,根部的诗句元气充沛,花朵的音乐绚烂多姿。”瓦格纳和李斯特探讨歌剧存在的困难和各种能够实施的可行性。瓦格纳说:“从前的作曲家认为歌剧纯属音乐作品,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好的歌剧乐曲与歌词同样重要。我要自己写歌剧,自己作曲,自己写词。这种完美的歌剧,应该叫它音乐剧。”
然而,追捕瓦格纳的人已注意到他的行迹,只是慑于李斯特的名望,未敢贸然下手。两个音乐家不得不暂时分手。瓦格纳化装成马车夫,在李斯特的帮助下,乘着马车悄悄逃出国境。瓦格纳离开德国,去巴黎,又去瑞士,过着流亡的生活。
因为生活与思想的急剧变化,瓦格纳在瑞士避难期间,他的文学事业比音乐上的活动更多。为记述自己作品的理想,他作了《艺术与革命》、《将来的艺术作品》、《艺术与气候》等论文。这些论文逐一在报纸上发表。其间,李斯特给瓦格纳的事业以大力的支持,并多次寄钱给他。之后,他又到了维也纳,寄宿在友人家里。这个友人就是高贵而富有的奥托·威森东克,他自愿充当瓦格纳的保护人,并在自己的土地上为瓦格纳建造了一座小别墅。瓦格纳夫妇与奥托夫妇相处十分融洽,在这种友好的环境下,尤其是奥托的妻子马蒂尔德对瓦格纳很有感情,这种感情激发了瓦格纳创作的灵感,一组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构思,正在瓦格纳脑海中形成。这是四部歌剧组成的,完成这一巨型歌剧,前后花费了瓦格纳25年的时间。与此同时,瓦格纳还为奥托的诗谱写了许多优美的歌曲。瓦格纳与马蒂尔德的情感正在逐级上升,为了报答马蒂尔德的情感,瓦格纳在构思《尼伯龙根的指环》之余,还创作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是瓦格纳最伟大的一部歌剧。明娜对丈夫的行为强烈不满,1858年,她截取了丈夫给马蒂尔德的一封信,两家人都弄得非常尴尬。于是,瓦格纳去了威尼斯,然后又去了巴黎。在巴黎,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于1861年被赶下了舞台。瓦格纳债台高筑,感情也绝望了。
瓦格纳51岁了,他的名声仍然不大,他的生活极端贫困。1864年,瓦格纳获得了没有预料到的帮助。那时,德国尚未统一,有许多小国家,一个18岁的王子路德维希登基做了巴伐利亚的国王。他就是路德维希二世,一个酷爱音乐达到入迷程度的人。瓦格纳出版了一部杰出的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要上演这庞大的音乐剧,耗资巨大,普通戏院不肯接受。瓦格纳不无感叹地在剧本的扉页上写道:“哪位君王能够将此剧付诸上演呢?”路德维希还是王子时,就被这句话所打动,他对自己说,有朝一日,他一登王位,就立即告诉瓦格纳,有个真正的君王赏识他的天才。当路德维希登基之后,他立即派了一位大臣去寻找瓦格纳。
这位钦差大臣带着国王的使命,到处寻找瓦格纳。当时瓦格纳负了一身债,因为怕吃官司,到处躲债去了。国王求贤若渴,钦差大臣不敢怠慢,他费了好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瓦格纳。他把国王的照片和红宝石戒指交给瓦格纳,并对瓦格纳说:“国王见你心切,诚心诚意,有如宝石之坚。”这可真像个童话故事,但这的确是真实的。当瓦格纳——一个落魄的年逾半百的音乐家,到达慕尼黑觐见18岁的国王时,国王表达了自己对瓦格纳及其作品的钦慕之情。这是两个雄心勃勃的人,一个在音乐王国里抱负不凡,一个在世俗王国里踌躇满志,是不同寻常的抱负,引起了国王和音乐家的共鸣。年轻的国王替瓦格纳还了债,请他作宫廷乐长,年俸为1200格尔屯银币,此外还在修塔堡湖畔,特建一座湖滨别墅供他愉快地生活和创作。
由于国王创造的奇迹,瓦格纳可以实现他的创作夙愿了。他非常感谢国王的恩典。在慕尼黑,瓦格纳的歌剧开始定期上演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名歌手》的上演,更加巩固了音乐家的名声。但是,瓦格纳的性格仍然浮动不定,此时,他爱上了李斯特的女儿科西玛。科西玛是他忠实的朋友、热情的支持者兼钢琴家汉斯的妻子。《尼伯龙根的指环》尚未上演,他的恋爱事件已成了公开的丑闻,这给他的对手找到攻击他的把柄,虽有国王的庇护,他还是不得不暂时离开慕尼黑。他决定带着科西玛,打破一切世俗的常规,私奔而去。他们同居了好几年,在明娜去世后,科西玛也和丈夫汉斯离了婚,这一对情人的关系才得到法律的认可。那是1870年8月25日,瓦格纳57岁,科西玛33岁,他们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两人的婚姻是幸福的,那年的圣诞节,瓦格纳在他妻子卧室外的楼梯上,演奏了优美动听的《齐格弗里特牧歌》。
国王对瓦格纳的支持一如既往,他计划开演瓦格纳的全部作品,并决定建造露天剧场,以适应瓦格纳作品的上演,尤其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上演。当瓦格纳迁居瑞士日内瓦时,国王令人将四万格尔屯银币打了一大包裹,封装在货车上,由卫兵专程护送到瓦格纳的住地。此举给瓦格纳精神带来的兴奋不亚于物质上的援助。
瓦格纳一生中,最宏伟的一个计划,就是在德国的中部拜垒特建造一个舞台节目歌剧院,专门用来上演大型歌剧四部曲《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便让全德国人民都可以前来观赏。瓦格纳向欧洲募捐经费,终于建成一个大剧场。在克服许多困难,度过了多次经济危机之后,4部歌剧第一次于1876年8月全部上演,瓦格纳参加了第三部的演出,这是国王8年之后又一次见到他。国王对瓦格纳说,拜垒特是德国的一个壮举。这年瓦格纳63岁。《尼伯龙根的指环》一剧,由《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特》、《众神的黄昏》4部歌剧组成。这是瓦格纳天才的不朽的纪念碑;也是他将两种艺术——音乐和诗歌联姻的创举。4部歌剧4日演毕,其盛状可使人想像到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的祭演。
大哲学家尼采对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乐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还试着在钢琴上演奏。尼采很久就想和瓦格纳相见,直到8年后,在1868年,尼采25岁的时候,方和瓦格纳相见。尼采寄给朋友的书信中详细记述他和大音乐家瓦格纳最初会面的情形。他说:“明日是我和瓦格纳预约的日子,其间的时间,真像在梦中过去。还有一件欢喜的事,我的新衣服已经缝好,明日可以穿新衣服去拜访瓦格纳了……”这天,青年的尼采第一次会见当时56岁的大歌剧家瓦格纳。这次,瓦格纳询问尼采为什么喜欢他的歌剧。瓦格纳谈到各处公演时,和他理想的演出效果相差甚远。于是他亲自弹奏歌剧《名歌手》中的重要部分给尼采听。谈话时又转到哲学上。尼采说:“瓦格纳是元气十足而快活的人。他说话很快,富于理智。他和友人共座时,精神异常愉快。”此后音乐家瓦格纳和青年哲学家便经常交游。瓦格纳成为他崇拜的偶像。
李斯特是这样形容瓦格纳的,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有一次,我去看看他,精神是出于狂喜,他抽泣、大笑、喧闹,至少折磨了一刻钟。”瓦格纳的朋友爱德华·舒尔说:“瓦格纳变化多端的性格,就像老虎一样跳来跳去,像马儿般地嘶鸣。他在激动的时候,说起话来声音尖锐,随心所欲,满口胡言。在这种时刻,他仿佛是一种摆脱了枷锁的自然人……对他的话稍一反驳就会惹得他火冒三丈。”另一位朋友也有类似的记述:“他总是一跳而起,亲热地抱着或吻着这位歌手,或是高兴得在沙发上竖蜻蜓;或是爬到钢琴下面,再跳到琴上,或是跑到花园里,欢天喜地往树上爬去。”瓦格纳仿佛是一个吸力强大的磁场,朋友们不可抗拒他的魅力,但又受不了他的冲撞。瓦格纳是个令人惊异的人物——天才横溢、性格疯狂。在他的身上,一大堆矛盾不可调和地堆集在一起。他是一个基督教徒,同时也是一个异教徒;是一个爱国人士,也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主张禁欲,又是个淫色之徒;他极力赞扬穷人的美德,而自己却极尽享受之能事;他对别人漠不关心,却非常惊异别人对他冷漠;垂暮之年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从那一天起,他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必须吃素。
瓦格纳晚年过着愉快的生活,依靠国王的资助,他为自己和科西玛修建了一座梦寐以求的叫做温夫里德的别墅。瓦格纳感到奢侈生活对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在客厅里装饰了“白色的薄纱……玫瑰色的丝绸……黄色的软缎……天花板全部蒙上饰有花边的缎子……马海毛织物的坐垫……窗子、镜子、油画,都挂上色彩不同的绸缎。”而在这一切装饰之中,瓦格纳愁眉苦脸,穿着朱红色裤子,向前来造访他的人歌颂自我克制的美德。可他转而又说:“香水、绸服、盐浴,是一个艺术家必不可少的。”尽管瓦格纳最后是债台高筑,但他在欧洲还是颇负盛名的大音乐家。
1882年,瓦格纳完成他的最后一部宗教作品,《帕西发尔》。当时只准在拜垒特上演,直到版权期满,世界各地剧院经理都可以自由上演此剧了。1881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柏林上演,1882年又在伦敦上演。古稀之年的瓦格纳,又移居意大利的威尼斯,并常到郊外广场散步,1883年2月12日,因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这位71岁的音乐剧首创者与世长辞了。
勃拉姆斯
作为古典主义回光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生于德国的汉堡。他的父亲是汉堡市剧场的低音提琴师。因为家境贫苦,童年的教育只能在家由父亲担任,有时还要给当地的水手们弹弹琴,挣点钱以贴家用。
父亲是从生活的艰难困苦中闯过来的人,深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学习条件。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音乐天赋时,他便决心不遗余力,创造一切条件来培养小勃拉姆斯。母亲是个跛子,她比父亲大17岁,是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她的烹饪技术极为高明,她的手指灵巧,长于针黹。勃拉姆斯父母恩爱和睦,因而能让孩子们在道德美好的气氛中长大。尽管贫民窟里散发着各种难闻的气味,但勃拉姆斯家清贫的小屋却打扫得窗明几净。父母善于安排生活,家里养着几只会唱歌的鸟儿。每当晨曦初起,或逢月色明媚,小鸟都要啼试婉转圆润的歌喉,这就是勃拉姆斯听到的最初欢乐的歌曲。父母记着家中每个人的生日,良辰佳节,举家即开怀畅饮;烛光摇曳,布丁烤得又香又脆;父亲喝葡萄酒,母亲和孩子们喝蛋酒;醉颜红酡之际,孩子们又唱又舞,小勃拉姆斯忙得最欢,他边唱边跳,还即兴弹琴给全家伴奏。
父亲是个乐天的人,经常和儿子一块弹钢琴二重奏。小勃拉姆斯技艺进步很快,并被亲友们公认为神童。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作曲,还常给咖啡馆的小乐队编点进行曲和舞曲,以此赚点钱来补贴家庭生活。父亲为了赚钱养家,常在夏夜组织几个人露天演出,勃拉姆斯也为父亲的演奏写点小曲。由于家里很穷,每个人都得努力去干活。小勃拉姆斯说,他清早起来擦鞋的时候,乐曲的灵感就已经来了。幼年时的勃拉姆斯就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因为看中他的音乐才华,有个乐团经理极想带他到美国去作一次巡回演出:这是一件挣钱的事,勃拉姆斯父母想到绿花花的美钞,不禁怦然心动。激动之余的父母,最终在金钱和儿子的前途之间作了冷静而理智的选择,让儿子留在汉堡去学习。“噢,金钱,战胜它的诱惑是多么困难,”勃拉姆斯的父亲叹了一口气,“但是,孩子的前途更重要!”
勃拉姆斯依然在自己艰难的学业中勤奋学习。汉堡的老师们待他很好,他们懂得怎样对孩子因材施教。勃拉姆斯进步很快,不久就掌握了根据一个主旋律弹出各种变奏曲的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他还培养了对日尔曼民歌的爱好。少年的勃拉姆斯,犹如东方的朝阳,但谁也没有料到,一件极偶然的事件,差点葬送了这位少年音乐家的天才。一天,勃拉姆斯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当他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时,不觉被一块石头绊倒。不幸的事发生了,一辆飞驰而来的马车,恰好从倒在地上的勃拉姆斯的胸口轧过去,勃拉姆斯受了重伤,惊呆了的马车夫笨手笨脚地搬起这个受伤的孩子,人们将奄奄一息的勃拉姆斯送进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勃拉姆斯给救活了。令人惊奇的是,少年勃拉姆斯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且长得很结实。
10岁那年,勃拉姆斯第一次登台,弹奏他自己根据一首民歌创作的变奏曲,受到汉堡市听众的赞赏和欢迎。12岁又拜马克森为师学习音乐。马克森是一位极其严格的教师,他教勃拉姆斯学习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勃拉姆斯能掌握无比高超的音乐技巧,就是得力于马克森严格的教育的结果。13岁肘,他就担任了一个酒吧间的钢琴师。他埋头弹琴,常常彻夜不眠地工作。为了让他通宵达旦地弹琴,酒馆老板拿酒刺激他,“职业女郎”拉他坐到她们的腿上,并对他百般勾引。在这种污浊的气氛中,他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仿佛就要窒息了。他得为维护自己的纯洁而与丑恶的环境作战,不论命运怎样安排,对艺术对美的追求,使勃拉姆斯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他像小小的荷花挣脱出污浊的水面,少年时代的勃拉姆斯已崭露出喜人的尖尖之角。
20岁时,他跟雷门义作音乐旅行,举行演奏会。当时雷门义是小提琴家,勃拉姆斯为他作钢琴伴奏。有一次演出前,突然发现钢琴低了半个音,怎么办呢?找人来调律已经来不及,音乐会既不能延迟,更不能不开。聪明、熟练的勃拉姆斯,当即决定照原来的乐谱,通篇弹高半个音,他竟得心应手地完成了任务。当时弹的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克雷孟模范曲》,姚亚钦当时听了,大为惊叹。所以,当他远游的时候,姚亚钦给他大力宣传,以壮行色。
勃拉姆斯高超的技艺,立刻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当时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他深深地被勃拉姆斯的音乐才能所打动,并主动给李斯特写了封介绍信,推荐青年钢琴家勃拉姆斯。李斯特当时在魏玛,是德国音乐界的一派首领,青年音乐家若想在音乐界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得到李斯特的认可。勃拉姆斯拿着约阿希姆的信直奔魏玛,李斯特见信后,非常愉快地对勃拉姆斯表示欢迎。李斯特请勃拉姆斯弹钢琴,但是,腼腆的勃拉姆斯没有勇气在这位举世闻名的钢琴家面前弹琴。李斯特便把勃拉姆斯带来的乐谱拿过来亲自弹奏,尽管乐谱几经改动,看不清楚,但李斯特却毫无差错地弹下来了,这使勃拉姆斯惊叹不已。接着,李斯特为勃拉姆斯弹了自己的b小调奏鸣曲,当他满怀激情地弹到动人心弦的段落,回过头来看看勃拉姆斯的反应时,却意外地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