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中国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01

书籍编号:30045937

ISBN:978754510069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00000

版次:2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中国军事百科


中国军事百科:元帅将军卷


林之满 编


辽海出版社

古代将帅


周公


辅佐武王伐纣


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周文王诸子中,周公排行第三。商朝末年,周公的长兄伯邑考被殷纣王烹死,次兄即武王姬发。周公自幼为人诚实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艺,因此他和武王发都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之时,周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父位,继续进行灭商的事业。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周公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周人在孟津(今河南孟津)大会诸侯。据说,这次盟会目的在于试探商朝的虚实和诸侯的反应,结果有800诸侯参加盟会,他们都背叛了商朝。又过了两年,周人做好了灭商的准备,于是,武王由周公以及姜太公、召公等人辅佐,载着文王的牌位,浩浩荡荡,进攻商纣。在一天天将亮的时候,大军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他们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而后,与商朝的军队展开战斗。由于商朝内部矛盾的激化,商纣王的军队“临阵倒戈”,周朝的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打败了商纣王的军队。这场战争只用了一天便胜利结束。次日,周人举行了隆重的祭社典礼,以宣布周朝的正式建立。


牧野之战虽然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但殷纣王的后代以及殷人的残余势力还远没有彻底消灭,稳固已经夺得的天下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殷民,武王把殷朝的首都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一个地区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另外两个地区交给自己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管理,这样不但可协助武庚统治殷民,又能监视武庚。另外,武王还褒封了一些先圣王的后人以及功臣等。


由于过度的劳累,武王在克殷后的第二年便生了病。一次,武王忧虑天下尚未安,结果一夜没有睡。周公得知后,急忙赶到武王那里。武王觉得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便托付后事,将个人的一些想法告诉了周公。二人交谈时,武王还希望与周公“兄弟相后”,意思是打算让周公在自己去世后继承王位。周公听后,非常惊恐,他“哭着作揖”,没有答应。就这样武王的儿子诵被立为太子,由周公负责培养和教育。


武王病重时,大臣们很担心,太公和召公打算到文王庙去敬求卜问。周公认为仅用卜问未可以感动先王。于是,周公设筑三坛,周公面北而立,祈告先王,愿以自身代替武王,去侍奉先王。祷告之后,周公占卜,得了吉卦。据说,武王的病情次日便有了好转。


但是没过多久,武王便去世了。武王去世后,年仅13岁的成王即位,由周公以冢宰(官职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的身份总理百官,周公担负起了安定天下、巩固周朝统治的重任。


周公辅佐成王,处理政事。在立成王之后,周公又开始诏告诸侯,会见群臣,然后隆重的安葬了武王。到秋天,周公便为成王举行了加冠礼,以示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周公所做的这些工作,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对于稳定人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平定叛乱


但是尽管周公兢兢业业辅佐成王,却有人怀疑周公的动机不纯,周公的弟弟管叔与蔡叔、霍叔等人制造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一时间,人们大都误解了周公,连成王、召公等人也都开始怀疑他。为此,周公不得不“坦诚的向他们表明心志”,耐心细致地去做各方面的工作,解除人们的疑虑。周公首先耐心地说服召公和姜太公。武王去世后,召公和姜太公是当时最有威望的人,在当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公有必要首先对他们进行解释,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周公看来,如果不消除动荡之源,局势就会失控,这对新建的周政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于是,周公开始住在东方(“居东”),查找动乱的源头,以待时势之变。果然,武庚开始趁机作乱,不久,奄人。徐人及淮夷进入邶,与管叔、蔡叔一起叛乱。。


武庚的这次叛乱,参加者除了管、蔡等势力以外,其余基本都是东方殷人的残余势力。殷商兴起于东方,东方是殷遗势力集中的地区,因而也就成了武庚叛乱力量的集中之地。周公得到成王和群臣的信任,便开始进攻殷的残余势力。成王时期的这次攻殷乃是继武王攻殷之后的第二次攻殷。这次攻殷,使武庚北窜、管叔自杀,周政权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之后,周公在殷商王畿之地建立宋、卫等国,使殷旧地彻底稳定下来。


平定殷旧地以后,周公继续向“大东”进攻,征伐奄国。殷商时期,人们把商都东方的地区称为“东”,而以距离商都的远近,分别称大东、小东。奄是商朝时期泰山之阳的一个小国,其属地在当今山东曲阜周围,即后来鲁国立国的地区。商人起于东方,奄曾经是商朝的都城,盘庚迁殷后,奄与殷商王朝的联系仍然十分密切,可以说,奄国是殷商势力的根据地。因为,这时的奄地,殷残余势力极其猖獗,是周初社会动荡中的重要地区。武庚之乱中,奄正是叛乱中基本的、重要的力量,而且带头叛乱的也正是奄君。


周公“伐奄”时,并不是直接攻伐奄国,而是先消灭附奄的东方异族,其中包括徐夷、淮夷、薄姑等等,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奄地,结果取得彻底的胜利。


周初的局势稳定下来,但如何控制广大的东方地区,怎样有效地维持统治秩序,这又成为周公等人必须慎重考虑的头等大事。实际上,在稳定局势的过程中,他们已经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而在真正控制了东方地区后,周公他们又更加积极地推行稳定政治的措(cuò)施。这便是分封诸侯、营建都城、订制礼仪制度。


分封制是周代政治统治的重要特征,也是适应周初政治局势的需要,周公则是分封制度的首创者。武王时期,天下未定,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殷商势力,稳定局势。因此,武王时的各项制度都遵照以往的来实行,分封诸侯的事没有来得及实行。武王时期封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这类“加封”,在于收买人心,树立自己的领袖形象,或者说,这不过只是招徕天下诸侯的姿态而已。而周代的分封则是首先将自己亲信的力量分封到各个比较重要的地区,用来协助周室统治各方,对抗外部侵扰。


周公所进行的分封是与平叛和东征同时进行的。周公主持的分封以及与周公有直接关系的分封主要有宋、卫、齐、鲁、燕、晋等国。宋、卫两国在殷商首都之内,鲁、齐分别位于泰山南、北,负责镇抚东方。鲁国也像宋、卫那样负责管理殷遗民的任务。燕、晋两国也是如此,燕国“北迫蛮貉”,晋国“南有戎狄”。可是,这些主要的诸侯国家,在分封之时,都有各自的任务。这些大国分封之后,其周围又随而建立起一些附庸小国,这样就确立了周室地方的统治秩序。周公创立的分封制度,基本妥善解决了周室对原来殷商统治下东方地区的控制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它对周代政治体制的建立也具有促进作用。


周人本来居住西方,在控制了全国之后,为便于统治广大的东方地区,需要周朝的政治中心东移。对此,周初的政治家已经开始考虑了。还在周武王时,他们对于在洛邑兴建新都就已有考虑,只是由于周朝新建,政权还不稳定,因而当时还来不及实施。


武王的愿望是在周公当政时开始变为现实的。成王五年五月,伐奄结束,国家安定下来。周公、成王从东方回来后,开始“迁都洛邑”。


周公还为周王朝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他制订的礼乐大都被后世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乐从大方面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从小的方面说,礼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如果按照广义加以理解,周公制礼还应包括制订刑法等方面。


周公制礼作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周朝的统治完全走向了正轨,而且对西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功成身退


周公辅政七年后,周王朝的统治已经稳固下来。此时,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完全可以独立地处理政务。周公担心成王年轻气盛,治国时难免犯错误,于是作了《多士》、《毋佚》以教育劝谏成王。后来,周公在恰当的时候还政给了成王。成王七年,也就是周公归政之年的岁末,成王在洛邑举行了分封周公后代的仪式,将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到泰山旁边,建立了鲁国,周公也就成了鲁国的开国君主。


周公归政成王之后依然极受尊敬,周天子经常去泰山看望周公。


成王十一年,年龄大约60余岁的周公在封地去世。周公病危时,他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周朝的都城,以表示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很是伤心,把周公埋葬在毕(今陕西咸阳北),随周文王墓葬,以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为了褒扬周公之德,成王还特许鲁国在祭祀周公时用周天子之礼乐。


周公的种种努力,对周王朝的稳定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对周王室,周公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周公的形象符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因此,周公也就成了历代辅政者的楷模。同时,周公在辅国安邦的实践活动中,还阐述了他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勤政尚贤”等思想,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周公的德业首先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先导,由此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姜子牙


姜子牙,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名望,字子牙。相传他32岁时上山拜元始天尊为师学道,兼学天文、地理、兵法与武功近20年,居渭水畔,常垂钓于磻溪。后得周文王姬昌赏识,为周朝的兴起出谋划策,被尊为师尚父,拜为丞相。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俗称姜太公。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名周的强国,周历史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


商末周族领袖姬昌继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也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敬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治理国家,许多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文臣武将众多。


商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淇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宝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双全且谋略超众的人,以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常留涯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来到渭水边,他看到有一位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在水边钓鱼。奇怪的是,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3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谈起来才知道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宰过牛,后来在黄河边的孟津卖过酒。他由于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他目的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


周文王和姜尚经过一番交谈,发现姜尚是一个谈吐不凡、雄才大略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由贤明的领袖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心里,文王终于找到了姜尚这样的治国能手!文王虔诚地对姜尚说:“请您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被拜为太师,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世的时候,就渴望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字去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不负厚望,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犬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耆等小国家,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当时周朝的疆域东北拓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周文王病逝以后,姜太公帮助武王建立了周朝,成为有名的军事家和治国贤臣。


孙武


1.天才的军事家


孙武,春秋末年兵家,字长卿,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兵书,被历代军事家视为行军打仗的必备之书。


孙武本来是齐国人,由于避难到了吴国,为了施展生平所学,他拿着自己所著的兵书,去求见吴王阖闾,让自己领兵打仗。阖闾想要伐楚,正需要孙武这样的人才,再加上有伍子胥的推荐,于是就接见了孙武。阖闾先把孙武的兵书看了一遍。


第2天,阖闾对孙武说:“你的兵书我已全部看完了。是不是可以当面试一试呢?”孙武回答说:“可以。”阖闾又问:“可不可以让妇女试一试,用来操练女兵呢?”孙武说:“即使是女兵,我也可以训练得像男士一样勇猛。”于是阖闾便把自己身边的宫女都叫了出来,交给孙武去指挥。他自己坐在台上看孙武如何操练女兵。


孙武把这些宫女分为两个队列,让阖闾最宠爱的两个宫女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命令所有的宫女每人都拿一支长矛。孙武问:“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手、右手吗?”宫女们齐声回答:“知道!”孙武说:“好。现在,我命令你们向前,你们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左,就转向左手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右,就转向右手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后,你们就朝背后转过身去,大家能够做到吗?”众宫女都应声说:“能!”


孙武把号令交代清楚之后,便让人把斧子等兵器摆在宫廷当中,并且再三告诫:如果不听号令,就要受到军法的处分。随后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嘻嘻哈哈惯了,哪里受过这种约束?听到号令,都不知道怎么动,乱哄哄地笑个不停。孙武说:“号令说的不清楚,动作讲的不明白,所以你们操练不好。这不能怪你们,是我这做主将的责任。”说完又把规定的号令反复讲了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宫女们照旧乱七八糟,又是哄堂大笑。


孙武说:“先前,没有把号令讲清楚,你们不熟悉,那是我做主将的责任;现在,号令已经告诉清楚了,你们不按照号令去做,那就是你们的责任了。依据军法,应该处罚你们的队长!”说完就要将左右两个队长斩首。


吴王阖闾看到孙武要斩那两个自己最宠爱的宫女,连说:“我已经知道将军是善于用兵了。但这两个美人可万万斩不得!没有她们两个陪伴,我连饭也吃不下去啊!”孙武说:“我已经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当了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下令立即把两个女队长斩首。紧接着又指派了另外两个人做队长,重新击鼓操练起来。这一下,那些宫女们马上变得严肃起来,谁也不敢笑了。一个个聚精会神地按着鼓声操练了起来,不管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完全符合号令,动作做得都很整齐。


训练完毕,孙武派人报告阖闾:“女兵已经操练好了,大王可以检阅女兵了,随便大王下什么命令,她们都能服从,即使赴汤蹈火也不会退缩。”阖闾一试,女兵们果然都被训练得和男兵一样,于是,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舒国,这时阖闾自大起来,想要直接攻克楚都郢。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很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对楚国进行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国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这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在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被迫迁都。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促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主动迎战,施展巧计,把吴军杀得大败,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大败越军,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做出了不可抹杀的巨大贡献。


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时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辅佐阖闾,使吴国强大.并攻入楚国。取得大胜。吴太子夫差继位后,因在对越国政策上与夫差发主分歧。而被夫差疏远,后被迫自杀。


逃出楚国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本名叫伍员。他父亲伍奢因为得罪了楚平王被关进了牢里。


大臣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会祸患无穷。大王可以拿他们父亲作人质,骗他们回来。”楚平王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说只要他们回去就放了伍奢。


伍尚得知父亲被囚,立即就要回去。伍子胥说:“楚王叫我们回去,并不是真的要放父亲,只不过是怕我们逃跑了,以后留下祸患,因此用父亲作人质骗我们回去。只要我们俩一到都城,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这对父亲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能使我们全家被杀,连报仇的人都没有。我们不如一起投奔别的国家,向他们借兵为父亲报仇。现在回去被杀,就什么都干不成了。”伍尚说:“我也知道回去救不了父亲,但我怕今天父亲叫我回去而我没有回去,以后也没能为父亲报仇,那会被天下人耻笑的。”接着他又对伍子胥说:“你比我有才干,就一个人赶快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我什么本事都没有,要死也和父亲一起死。”随后就进城了,不久就被抓住了,伍子胥则逃奔宋国。伍尚被押到国都郢后,楚王把他和父亲一起杀了。


伍子胥后来又逃奔吴国,他中途经过楚吴交界的昭关,守卫昭关的将领想逮捕他,伍子胥想不出办法逃出去,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急白了。第二天,伍子胥只好丢掉车马,单身步行,差一点被人抓住。伍子胥逃到一条大江旁边,再也无路可走,身后的追兵又越来越近。这时江面上驶来一艘小渔船,船夫知道站在江边的是伍子胥,就把他渡过江去。伍子胥非常感激,解下身上的宝剑递给渔夫说:“这把宝剑能值一百两黄金,送给您作为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渔夫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宝剑,说:“楚国一直悬赏捉拿你,谁能抓到伍子胥,赏给他万两黄金,还封他为爵,何止一百两黄金?我救你只因为同情你。”伍子胥还没走到吴都城就病倒了,只好在半路上停下来,靠乞讨为生。历尽各种苦难,伍子胥终于到达了吴国都城,通过将军公子光见到了吴王僚。


过了一段时间,吴国和楚国发生了纠纷。吴王命令公子光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攻占了两座县城后,公子光率兵回国。伍子胥对吴王说:“现在正是一举攻破楚国的好机会,希望您派公子光继续进攻楚国。”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亲、哥哥都被楚王杀害了,他劝大王攻打楚国,只不过是想为自己报私仇而并不是真为吴国好。现在进攻楚国是不能把它一举攻破的。”伍子胥一听就明白了公子光的个人企图,他是想杀掉吴王僚而自己称王,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劝吴王对外用兵,便推荐了一个叫做专诸的勇士给公子光,自己隐退到乡下种田去了。


辅佐吴国


五年之后,公子光果然找机会杀掉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也就是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又找到了伍子胥,任命他当了吴国的大官。阖闾自立后第三年,与伍子胥和大臣伯嚭一起伐楚,攻克了舒城,又想一鼓作气乘胜进攻郢都,将军孙武说:“军民都已经非常疲劳了,不能再继续作战,我们还是暂时等一等吧!”于是吴军便返回国中。


此后连续几年,吴军年年进攻楚国,攻占了不少地方。又过了三年,吴王阖闾对伍子胥、孙武说:“过去你们总说不能攻打郢都,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你们认为时机到了吗?”两个人回答说:“楚国的将军囊瓦生性贪婪,总是向唐国和蔡国索要财物,这两个国家的人民对他恨之入骨,您如果一定要进攻楚国,必须联合这两个国家,取得他们的支持。”阖闾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动员了全国的军队,联合唐、蔡两国,大举进攻楚国。吴军与楚军在汉水两岸沿江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请求率军出击,阖闾没有答应,夫概就偷偷地带着自己部下的五千人马突然出击,猛攻楚将子常。子常被打败逃到了郑国。吴国的大军乘胜前进,一连打到了郢都城下。楚昭王逃离郢都。第二天,吴王率大军进入郢都。伍子胥到处搜捕楚昭王,但没有找到,因为楚平王已死,于是伍子胥就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把尸骨拖出来,抽了三百鞭子才住手。


伍子胥之死


过了几年,吴国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败。阖闾在战斗中受了伤,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太子夫差即位为吴王。夫差为了给父亲报仇,加紧训练士兵,又任命伯嚭为宰相,治理内政。


第二年夫差起兵攻打越国,一举全歼了越军主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名残兵败将逃到了会稽山上,他派大臣文种带上厚礼贿赂伯嚭,通过他向吴王夫差求和,说勾践愿意交出国家大权,和妻一起给吴王当奴仆。吴王准备答应下来,伍子胥劝阻说:“越王勾践将来会东山再起,现在您不消灭他,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话,采纳了伯嚭的意见,和越国讲和了。


此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表面上极力讨好夫差,暗地里不断发展力量。而吴王夫差却以为已经降服了越国人,一心想向北攻占齐国。伍子胥多次劝吴王说勾践才是吴国最危险的敌人,应该尽快消灭越国,而不要总想着攻打强大的齐国。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话一点儿都听不进去,尤其是对齐国打了几次胜仗后就更不理会伍子胥了。伍子胥见吴王一意孤行,知道吴国早晚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儿子带到了齐国,托付给一个朋友照顾。


宰相伯嚭也与伍子胥的矛盾越来越深,他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子胥生性凶狠,没有人情味,他长期以来嫉恨大王,我们必须提防他造反作乱。上次大王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极力阻拦,结果大王获得全胜。伍子胥因为大王没采纳自己的计谋而耿耿于怀,心里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准备再次伐齐,他又出来阻拦,希望吴国打败仗来证明他有先见之明。如今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动了全国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因为您没听他的话,便假装生病推辞不去。大王您千万要防备他,恐怕他马上就要造反了。另外我派人暗中观察伍子胥,发现他趁出使齐国的时候,把儿子托付给齐国人鲍牧。作为一个臣子,在国内稍微有点不痛快,就勾结外人,自己仗着是先王的老臣,因为一时没被重用就心怀不满。这样的人大王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啊!”


吴王夫差说:“我也早就怀疑他了。”于是,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说:“你就用这把剑自杀吧!”


伍子胥接过宝剑,仰天长叹道:“唉!本来是奸臣伯嚭作乱误国,大王却反而要杀我。我曾经辅助你的父亲成为诸侯中的霸主;当你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许多公子都争抢当太子,是我在先王面前保举你,你才继承王位。你当了吴王之后,要把吴国分一半给我,我都没有要。没想到今天你听信了奸臣的挑拨越来越昏庸,反而来杀我。”


伍子胥回头告诉他的手下人说:“我死了之后,你们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长大了可以给他们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挖下来挂在吴国国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国灭掉吴国。”说完后挥剑自杀了。


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九年以后灭掉了吴国,杀了吴王夫差和伯嚭。


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被吴国打败后,随越王勾践赴吴国当了三年人质,回越国后帮助越王励精图治,终于灭了吴国。


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就悄悄走了,来到齐国,在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