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状元(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历代状元(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01
书籍编号:30046324
ISBN:97878071199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7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4卷136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一、政治历史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32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二、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三、科技军事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32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四、社会民俗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36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
本书编委会
一、隋朝状元
杨纂
杨纂,陕西人。《旧唐书》有传记“杨纂,大业中,进士举,授朔方郡司法书佐。”《新唐书》中也有“杨纂,大业时,第进士”之记载。
房玄龄
房玄龄,山东人。《旧唐书》中有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他当时已看清隋将亡,“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为相15年。
温彦博
温彦博,山西人。《新唐书》中记载有“温彦博,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二、唐朝状元
孙伏伽
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状元。
孙伏伽早年在隋朝时考中进士,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下级官吏。隋亡后,入唐做官。曾于武德初年上书高祖,坦言三事:“开言路”;废“百戏散乐”;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不久,孙伏伽又在灭王世充、窦建德,后建议李渊取消追究王、窦余党的命令,又为平定边防、减免税赋等事频频上表献策,又请设“谏官”一职,高祖均采纳。
武德五年,孙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故孙伏伽能以免官之身应进士科考试,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曾上疏谏止游猎骑射,被采纳。贞观五年免官,不久又起用。贞观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为朝廷重臣。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年老辞官。显庆三年(658)病逝于家。
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拜治书侍御史时,自己先从朝中得旨,归家后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来,合家狂喜而孙伏伽若无其事。
吴师道
吴师道,又作吴道师、吴道古。祖籍邺县(今河北临漳),字号、生卒年不详。唐则天武后光宅二年(即垂拱元年,685年)乙酉科状元及第。同榜共取进士27人(先取22人,后又取5人,皆因圣意),考官为刘廷奇。试题为《九河铭》和《高松赋》。
吴师道取状元后入仕。至开元年间任司勋员外郎、吏部侍郎、户部郎中等职,善作文。《文苑英华》载有他考试对策的五道全文。
陈伯玉
陈伯玉,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则天武后垂拱三年(687)丁亥科状元及第。
同榜进士共65人。其人正史无名,事迹失考。《玉芝堂谈荟》及《登科记考》仅记载其为状元。
姚仲豫
姚仲豫,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丙午科状元及第。
同榜进士共32人。考官为考功员外郎赵彦昭。其人正史无名,事迹失考。
王维
王维,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字摩诘。生于周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5人。考官裴明复。王维官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又因其曾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亦称河东王氏。
王维早年丧父,聪颖过人,九岁即能作词赋,懂音律,熟琵琶并深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和歧王李范关系密切,开元初年被任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降为济州司仓参军。
王维应举之前,得知公主预定名士张皋为状元,颇为不满,求歧王帮助。五日后,身着锦绣之衣,随歧王拜见公主,独奏琵琶,满座皆惊,公主称奇。王维又献上所做诗作,公主读罢大惊:“此早已熟读之诗,原以为古人佳作,岂知竟出自汝之手!”遂请至上座。歧王乘机语及解头之事,公主一口应承,后王维果然先后取解头、状头。关于取状元时间,《唐才子传》、《登科记考》记载为开元十九年,新旧《唐书》分列记为开元初年和开元九年,《唐才子传校注》经考证认为是开元九年,本文从其说。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任宰相,王维上诗请求引荐,被任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贬,王维也于当年秋天出使塞上,在凉州小住。开元二十七年返回长安。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从开元末到天宝末这十五六年内,王维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他在辋川买下产业,常与文友聚会,写下大量田园诗。同时又参禅信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他被迫受伪职,在此期间他曾写《凝碧池》诗,其中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之句,表现了对朝廷的怀念,受到唐肃宗嘉许,战后得到宽恕。此后一段时间,他万念俱灰,“以禅诵为事”,上元元年官至尚书右丞。留有《王右丞集》,他的五言山水诗艺术成就高超。其山水画为画家南宗派之祖。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死后葬于蓝田别之西。该庄园位于今蓝田县南部的辋谷内。
杜绾
杜绾,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甲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1人。同榜有祖咏等。考官为考功员外郎贾季阳。试题《终南山望余雪诗》等。
杜绾取状元后入仕,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又登王霸科(唐考试科目的一种),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不显而终。
杜家为望族,世代为官,入相者达11人。其子杜黄裳,于宪宗朝为相,封国公。
严迪
严迪,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丙寅科状元及第。同榜有进士31人。考官为严挺之。试题为《考功箴》等。
唐天宝年间,严迪又登书判拔萃科(唐代众多考试项目之一)。今《全唐文》存其《对张侯下网判》一文。
李嶷
李嶷,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丁卯科状元及第。同榜有王昌龄,常建等共19人。考官为严挺之。试题为《积翠宫甘露颂》。
李嶷曾任右武卫录事参军官职,为一时名士。擅诗,今《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虞咸
虞咸,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戊辰科状元及第。同榜有贺兰进明等进士20人。考官为严挺之。
虞咸取状元后不久又取书判拔萃科第一,今《全唐文》存其《对太宝择嗣判》一文。
王正卿
王正卿,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七年 (729)己巳科状元。
此人正史无名,事迹失考。
徐征
徐征,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733)癸酉科状元及第。同榜进士25人。
徐征曾官少监之职,不显而终。
李琚
李琚,顿邱(今河南清丰)人。字号不详,生于周武后延载元年(694),卒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48)。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甲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7人。同榜有颜真卿等,考官为孙逖。本科试题为《梓材赋》和《武库诗》。李琚同年又得博学宏词科第一名。所做之赋为《公孙弘开东阁赋》。
李琚曾官石山县令,官至洛阳尉,与颜真卿过从甚密。善书法,尤工“八分书”。开元二十五年(737)撰《唐真定令杜府君遗爱颂》,即以“八分书”之体书之。
贾至
贾至,(一说贾季邻),长乐(今河北冀县)人,(一说河南洛阳人)。字幼邻。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7人,同榜有李颀、萧颖士等。考官为考功员外郎孙逖。
贾至生于官宦家庭。父贾曾官至太子舍人和礼部侍郎。贾至早年曾跟从玄宗避安史之乱于蜀中,拜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将军王去荣因擅杀县令,依法当斩。但是,肃宗因惜其才下诏免死罪。贾至谏之,反对赦免王去荣。后被贬为岳州司马,又升为尚书左丞、礼部侍郎,代宗大历初年任兵部侍郎。大历七年,死于右散骑常侍任上。终年5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
贾至才学出众,为官清正。有诗文集三十余卷传世。
崔曙
崔曙,定州(今河北定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戊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3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姚奕。试题为《拟孔融荐弥衡表》、《明堂火珠诗》。
崔曙自小孤贫。工于诗,因沦落而居宋州(今河南商丘)。他在《明堂火珠诗》中写道:“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欲望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其中“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之句颇得玄宗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尉。第二年病故,仅留下一女名星星。人皆以为应“曙后一星孤”之句。
崔曙喜交游,与薛据等友善。工诗,人称其诗言词款要、情趣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全唐诗》有其存诗一卷。《全唐文》有《瓢赋》一篇。
王阅
王阅,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壬午科状元及第。同榜进士23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韦陟。
天宝八年(749)又中拔萃科第一,后不知所终。
刘单
刘单,凤翔岐山(今陕西岐山)人,生年不详,卒于唐代宗大历初年(767年左右)。唐玄宗天宝二年(743)癸未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6人。考官为礼部侍郎达奚。
刘单曾官奉先尉,后提至司勋郎中,代宗时官至礼部郎中,与宰相元载同乡并有交往。元载曾厚遇刘单,欲引为知己,以便日后继其位,不料刘单不久即病故。余事不可考。
赵岳
赵岳,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甲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9人,同榜岑参居第二。考官为礼部侍郎达奚。
羊袭吉
羊袭吉,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玄宗天宝五年(746)丙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1人。考官为礼部侍郎达奚。
此人正史无名,事迹失考。
杨护
杨护,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六年(747)丁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3人。考官是礼部侍郎李岩。试题《罔两赋》。
杨护官至水部郎中。
杨誉
杨誉,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4人。同榜有何幼嗣、 李嘉等。考官是礼部侍郎李岩。
杨誉曾官慈州刺史、汾州刺史。谥静。《全唐文》有其《纸鸢赋》一篇。
李巨卿
李巨卿,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十年(751)辛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0人。同榜有钱起等。考官为兵部侍郎李麟。试题为《豹舄赋》和《湘灵鼓瑟诗》。
杨儇
杨儇,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癸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56人。同榜有张继、鲍防、皇甫曾等。考官为礼部侍郎杨浚。
杨儇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常衮
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乙未科状元及第。
其父常无为是三原县丞。常衮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补阙起居郎,永泰元年(765)授中书舍人。广德元年(763)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竟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赞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大历九年(774)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处事谨慎、墨守陈规。大历十二年(777)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后,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史。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建中四年(755)死于任上。享年55岁,追赠为尚书左仆射。
常衮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腐败。有文集十卷、诏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卢庚
卢庚,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丙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33人。同榜有郎士元、皇甫冉等。考官为礼部侍郎杨浚。试题为《东郊迎春诗》等。
因年代久远,卢庚事迹无考。
洪源
洪源,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壬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7人,中有杜黄裳、耿氵韦等。考官为礼部侍郎萧昕。试题为《日中有王字赋》等。
##3##杨栖梧
杨栖梧,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甲辰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13人。有苏涣等人。考官为礼部侍郎萧昕。
杨栖梧于唐肃宗时曾登书判拔萃科。
《全唐文》存其《对舍嫡孙立庶子判》一文。
萧遘
萧遘,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乙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考官:上都为尚书右丞贾至,东都为礼部侍郎杨绾。试题为《辕门箴》等。
武翊黄
武翊黄,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字坤舆,未知生卒年。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3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崔。试题为《山出云诗》等。
武翊黄为宰相武元衡之子,才学惊人。曾三试独占鳌头。人称“武三头”。入仕后于大和年间官至大理卿。
晚年为美色所惑,为美妾而虐待发妻卢氏,犯众怒。虽然宰相李绅为其辩解,然仕途政敌甚多,不容于朝,流落他乡至终。
武翊黄善书法,尤工楷书。长庆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张讠咸碑即其所书。
《全唐诗》有其存诗一首。
王源中
王源中,字正蒙,籍贯及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丁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8人。其中有白行简等。考官是礼部侍郎崔。试题为《舞中成八卦赋》和《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
王源中及第后又登宏词科(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官迁左补阙。当时朝中宦官专权,甚至到了统领禁军的程度,多次违法乱纪。王源中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上书呼吁剥夺宦官兵权,宪宗采纳。后任户部郎中、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王源中嗜酒如命,一次,文宗急召入宫,后赐酒两盘,每盘十只金碗,每碗一升许,他立即饮尽,毫无醉意,堪称海量。后又因酒误召,遂失帝意,不得已以有眼疾为由请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入朝拜刑部侍郎,官终太平节度使。开成三年(838)卒于任上。赠尚书右仆射。
王源中敢直谏,淡名利,为政简约,颇受赞美。
柳公权
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诚悬,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戊子科状元及第。
柳公权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拜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司封员外郎。穆宗即位后政务荒纵,曾问公权书法。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此乃借题发挥,以言政事。开成三年(838),转工部侍郎以直谏迁学士承旨。武宗时为右散骑常侍,迁金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开国公。咸通初年,以太子太保辞官。卒年88岁。
柳公权一生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直言敢谏,文宗称其曰:“卿有诤臣风”。
他自幼聪明好学。年十二工于辞赋。成年后通经术,对《诗》、《书》、《左传》、《国语》、《庄子》尤其精通。“每释一义,必数百言。”又通音律,但不喜奏乐,曰:“闻之令人骄怠。”柳公权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其书法。他初学王羲之,又加以变化,又学虞世南、颜真卿等人笔法,取其精华。行家评其书法为:“柳体学颜体而变宽博为紧峭,化凝重为犀利”;“体势劲媚,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其楷书结构严谨,世称“颜筋柳骨”,尤为文宗赏识,常与其谈对至深夜。当时公卿大臣家所用之墓碑,如不用柳公权手书视为不孝。附属国入朝送贡品时,常常另备货物换购柳体书法。其书法一直影响到后世,流传至今的大多是楷书碑刻。可确信为柳书真迹的不多。
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
《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另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碑帖行世。
柳公权家族入仕者甚多,其族孙柳为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乙巳科状元。
李固言
李固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字仲枢,生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卒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行九。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状元及第。
李固言生在农村。敦厚老实。元和六年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住在表亲柳氏家中,表兄弟以其憨厚嘲弄他。当时,举子为求登科,有“行卷”之说,即将自己的佳作呈教于达官贵人,求他们赏识,提高声誉,以便中第。柳氏兄弟特意让李固言先拜官职低微的许孟容,许一时羞愧难当,言明情况,但见李固言性本质朴,便默写于心,第二年,恰值许孟容升兵部侍郎,出任主考官,即取李固言为状元。
李固言任华州刺史时严惩奸吏,打击地方豪强。他处事认真不谋私利,不为亲友谋官。为政不计亲疏,主张任人唯贤。任河中节度使期间能革除弊政,后为太子少师、东都留守、太子太傅,终年78岁,赠太尉。
李固言有口吃的毛病,平常不善言辞,然而每每议事论政则头头是道,一反常态,言辞清晰,很有条理。他文章很好,为官清正,屡有建树,出将入相,历任四朝,人才难得。
李固言身处牛李两党争斗漩涡之中,牛党头面人物李宗闵、牛僧孺等大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对新进士特别重视,而李固言又是赵郡李姓的世家子弟,与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同宗,因此,他既是牛党拉拢的对象,又是李党乐于接纳的对象。同时,当朝宦官专权。李固言既要明哲保身,又要与邪恶势力争夺,实属不易。
张又新
张又新,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南)人。字孔昭。未知生卒年。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甲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7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韦贯之。
张又新曾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才子和学人。张又新自幼工于文章,初应宏词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后又状元及第,因三占鳌头,人称“张三头”。入仕后为广陵从事,历左右补阙。为人阴险敢言,奉迎拍马,献媚于宰相李逢吉,合谋排斥异己。后陷害李绅,李终被贬为端州司马。宝历二年(826),升祠部员外郎,与拾遗李续之、刘栖楚等七人并称为“八关十六子”,把持朝政,颇为得势。大和元年(827),李逢吉被罢相,张又新亦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贬为汀州刺史。李训掌朝政,张又趋附。会昌二年(842),李训贬,张亦贬为江州刺史,后死于左司郎中任上。
张又新善诗文,有才华,但有才无德,私生活又极淫荡。嗜茶,著有《煎茶水记》,《全唐诗》存其诗十七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有其补诗六首,断句三,序一篇。较有代表性的如《五月水边柳》:“结根挺涯,垂影复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怅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卢储
卢储,江淮一带人氏。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庚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9人。考官为太常少卿李健。试题为《早春残雪诗》、《何论》。
卢储于元和十四年(819)入京,向尚书李翱投卷,求其荐举。李翱以礼相待,因有急事外出,便将其诗文置于案上。李翱长女刚刚十五岁,来此间偶阅卢卷,爱不释手,连阅数遍,对侍女说:此人必为状头。李翱刚巧回到室外,闻听此言深以为异。过了一会儿,便命下属到邮驿向卢储表明招婿之意,卢先是婉言谢绝,一个月后又应允。第二年果然取状头。遂即完婚。洞房之夜,卢储作《催妆诗》以抒情。诗云:“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后来卢储为官,将迎夫人到任所,适逢园中有鲜花开,即兴题诗一首说:“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
《全唐诗》有其存诗二首。
白敏中
白敏中,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字用晦。生年不详,卒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壬寅科状元。该科进士及第29人。考官为礼部侍郎王起。试题《木鸡赋》和《琢立诗》。
父白季康为溧阳令。早丧,自幼受母教诲,应进士科时,为主考官王起赏识,欲取为状元,然而王起颇讨厌白敏中之好友、一同应考之贺拔。让人悄悄告诉白与贺绝交。白即予应允。恰巧这时贺来访,白避而不见,贺不言而去。白随之又连呼左右人等追回,以实情告知,并说:“即使不中第又怎么样,哪能为这件事断绝朋友交往!”两人痛饮而醉,同席而卧。王起得知,感叹道:“我辈只得白敏中,今当更取贺拔憨矣。”最后取白敏中为第一,贺拔亦同登甲科。
白敏中历官河东、郑滑、宁(今陕西彬县)三府节度掌书记。大和七年(833)服母葬,回下,会昌年初(841),为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为李德裕所荐,召充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后加学士承旨。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任兵部侍郎,会昌六年同平章事。大中二年(848)兼刑部尚书,又加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太清宫使等职。当时朝内牛、李党争日烈,白敏中为牛党要员,被李德裕斥为“以怨报德”。李贬岭南后,白敏中位极人臣,一时朝政拢于一身。大中五年(851)罢相,大中七年为成都尹。治理巴蜀五年,有政绩。大中十三年官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复辅朝政,懿宗即位(860)加封中书令,后病故。册赠太尉,议谥号时,博士曹邺指责其病不退职,恃恩居朝,又贬逐谏臣,遂谥丑。
白敏中为白居易堂弟。词也类似白居易。有文名,工于书法。白居易墓碑即其所书。
今《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李群
李群,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详。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甲辰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33人,其中有韩琮等。考官为中书舍人李宗闵。
李群早年与杨衡、符载、王简言等同隐于庐山,号称“山中四友”,有文名,为宰相李宗闵所知。李曾传言:“如主考,庐山四友当以到京先后次序取中。”后李宗闵任主考官,李群年方十八岁,独自一人离山。到京应试时,贡院已锁门,就捶门请求入院应考。李群容貌秀美,气质不凡,主司为之动容,便放其入考。一举夺魁。
入仕后官授奉先县丞,至大和五年(831)任拾遗之职,后为户部员外郎。余事不详。
裴思谦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戊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40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高锴。试题为《太学创置石经诗》等。
裴思谦与朝廷权臣观军容使仇士良勾结,以仇士良荐举信威逼高锴,高无奈,只得取裴思谦为状元。裴中状元后,周游狎妓,赋诗自夸,气盛一时。
入仕后于大中年间(847~859)历节度判官,后迁左散骑常侍兼大理卿。乾符三年(876)由凉王傅分司授卫尉卿,至终。
《全唐诗》存其《及第后宿平康里》一诗。诗曰:“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染)桂枝香。”
郑颢
郑颢,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后落籍河清(今河南孟津)。字养正,生年不详,卒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壬戌科状元及第。
郑颢为唐宪宗宰相郑颎之孙。登第后任右拾遗,诏授银青光禄大夫。宣宗三年(849)充翰林学士。宣宗为万寿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荐举郑颢,其时郑已赴婚楚州(今江苏淮安),将娶卢氏。已行至郑州,为白敏中所发堂帖追回,宣宗为其完婚,拜驸马都尉,又提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但郑又怀念卢氏女,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