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上将风云录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将风云录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上将风云录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上将风云录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培一,乔希章,王晓建等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01

书籍编号:30056464

ISBN:978750005852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572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上将风云录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199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70周年华诞。为隆重庆祝这个盛大节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首批推出《将帅风云录》系列丛书六集,即:《十元帅风云录》、《大将风云录》、《上将风云录》(一、二集)和《中将风云录》(一、二集)。


这部丛书,所收录的人物,除极个别走向反面之外,都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披荆斩棘、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过的我军高级将领。当中,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有功勋卓著、驰名中外的战将,也有卓越的政治工作者、杰出的后勤工作者。他们在战火纷飞和白色恐怖的年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推翻反动统治,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又肩负起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重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又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功臣、后辈的楷模,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然而,本丛书并不是着重反映他们戎马一生的历史传记,而是针对人物的特点,从一个侧面撷取他们在漫长的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最为闪光的、富有传奇特色的轶事和风采。俗话说,“一叶知秋”、“滴水映海”。轶事和风采同样能让人们感悟到,革命前辈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用鲜血与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绚丽乐章。


革命的事业是英雄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走过了70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里程,创造了千古不朽的辉煌。70年如一日昭昭于世。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值得我们崇敬的革命老前辈们,为世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概括起来,即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人生情操,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严谨求实的作风,认真科学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不正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坚不可摧的基础所在,不正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所在,不正是今天一代一代革命继承者永志不忘,躬亲实践的精神准则吗!


基于上述思考,在建军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把这部丛书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若诚能如此,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编者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王平两度入朝统大军


窦孝鹏


王平(1907~)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07年10月12日生于湖北省阳新县。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干事,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部长、阜平县县长。后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和中共地委书记、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冀晋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和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纵队政治委员。后任北岳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1953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政治委员。后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8年回国,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75年后,任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


出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委


1953年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首都北京掩映在一片桃红柳绿之中。故宫的红墙被青翠的柏枝陪衬得格外鲜亮。护城河边的柳枝轻拂着粼粼水波,一群鸭子在河中嬉戏。中山公园里的大小花坛,各色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分外娇美。儿童游乐园里,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在尽情地玩耍。在远处的建设工地上,更是一派有序的繁忙景象。年轻的共和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这是一个天气晴和的上午,华北军区干部部长王平坐着一辆小车,匆匆向位于北海旁边的一座大楼赶去,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正等在那里有要事召见他。


1950年10月,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最近战局稍缓,他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并继续兼任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到了彭总办公室,王平看到石家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杨勇也在那里。


说起来,他们三人是老上下级关系了。1930年王平刚参加红军,就在彭总领导的红3军团当兵,杨勇也在那一年参加红军。长征途中,他俩都是彭总领导下的团级指挥员,有着同生死共命运的经历;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他们在华北前线和敌后,带领部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又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美帝国主义又把侵略战火燃至鸭绿江边。为保家卫国彭总率志愿军抗美援朝去了朝鲜,王平有几年没见到老首长了。如今,刚从朝鲜前线归来的彭总,虽然脸上又多了一些皱纹,却显得更加睿智和深沉。简单的寒暄过后,彭总便开门见山地说:“召你们来,有件要事同你们商量:经研究,中央军委决定调你们到志愿军第20兵团去工作,杨勇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接着,彭德怀简单地分析了一下朝鲜战争的形势说:“现在,双方又恢复了停战谈判,仗不会打很久了。你们再不去,见识见识,怕没有机会了。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应该接受现代战争的洗礼,积累一点现代战争的经验。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已调任回国,现在由郑维山在那里代理司令员,张南生政委也另有任用,你们俩去接替他们。”


听了彭老总的谈话,王平和杨勇都非常激动兴奋。作为一名战将,谁不愿意到前线去与敌人拚杀呢!


尤其是王平,他曾经有过一次赴朝参战的机会而未能成为现实。那是1951年4月间,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紧张阶段,时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兼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的王平,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东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同时被任命的东北空军司令员是刘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挥我空军部队入朝作战,夺回我们的制空权,保护我军的交通运输线和后方的安全。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委薄一波得知这一任命后,向中央军委反映:华北地区原有的老干部现在或南下,或入朝作战,剩下熟悉情况的人不多了,为了照顾各方面的需要,王平还是留在华北为宜。


军委接受聂、薄的意见,改任王平为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于是,王平就只好留在了华北,承担了抗美援朝大后方的工作。如今,从彭总那里得知赴朝的任命,真的要上前线了,他简直是喜出望外。像当年接受战斗任务一样,他当即表示:坚决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尽快赶到朝鲜前线去报到。


王平回到军区交代完工作后,于5月3日同杨勇一起到中南海去向彭德怀道别,并请他作指示。彭德怀沉思着说:“没什么新的指示,朝鲜的情况你们自己去了解,不给你们带框框。当前虽说停战谈判已经恢复,但并不是说就此和平了,仗还是要打的,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你们20兵团那个地方离前线近,又多是山路,朝鲜的道路状况比较糟,再加上美国飞机经常轰炸,路上很不好走。要选一个有经验的好司机,就相对安全一些。”王平非常感谢彭总对他们的关照,又谈了一时。彭老总和夫人浦安修留他们吃饭,说:“我们有几年不见了,难得一聚。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随便吃一顿午饭,也算是为你们饯行吧!”


5月9日,王平他们乘火车来到鸭绿江畔的安东(今丹东)市。这里是通往朝鲜的咽喉要地,市内大街上人来人往,汽车穿梭,各种待运的军需物资堆得像小山一样。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这里已成为我志愿军备种战备物资的转运地和补给地。参战部队、支前民工及各种军需补给品,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朝鲜前线。这座边陲小城,已成为世人瞩目的英雄城市。


一踏入朝鲜的土地,已经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战争气氛,祖国各地和首都北京那详和明媚的春天气息在这里丝毫感受不到。美丽的朝鲜三千里江山到处是废墟,很难看到一座较完整的房舍、一条较平坦的公路。


王平坐在吉普车里,紧紧地皱着眉头。吉普车颠颠簸簸地沿着坑洼不平的公路行驶,他的脑子里翻想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帝国主义极端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千方百计地进行干涉和破坏,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扶植各国反动势力,疯狂颠覆和镇压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与中国和苏联毗邻的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把这里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进一步进行侵略扩张的桥头堡,美帝国主义背弃了二战中关于使朝鲜自由独立和成立统一的朝鲜政府的协议,于1948年8月在朝鲜南半部将李承晚集团扶植上台,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大搞分裂活动和武力扩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终于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霸占我国领土台湾。


接着,美国又进一步大耍花招,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给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了“联合国军”的外衣,全面发动了侵朝战争。


朝鲜人民和军队在金日成首相的领导和指挥下,不屈服军事大国的压力,英勇奋战,给侵略者以有力的回击,到8月中旬即解放了南朝鲜百分之九十的地区,将美伪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的狭小地域。美帝国主义为挽回危局,于9月中旬乘朝鲜人民军后方空虚之际,投入7万兵力,在260余艘舰艇和近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形势,被迫转入战略退却。美伪军乘机越过“三八线”,疯狂向中朝边境进犯,并公然频繁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面临危机,我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


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应朝鲜政府和人民的请求,党中央和毛主席毅然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志愿军入朝,与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中朝两国军队以运动战形式实施战略反击,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将美李伪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侵略军接受停战谈判。从1951年6月中旬开始,形成了敌我相持、边打边谈、打打谈谈的局面……


王平正想着,忽然路旁“叭叭”传来两声清脆的枪响。司机说,这是防空哨的警报,预示敌人的飞机要来了。他边说边把车开进附近的一个汽车掩体隐蔽起来。


不多时,十几架敌机呼啸着飞了过来,顺着公路嗒嗒嗒地一阵疯狂扫射,投下的炸弹炸得周围腾起一股股烟柱。志愿军的高射炮毫不客气地朝野蛮轰炸的敌机射击。那炮弹出膛如一条火绳飞旋着追向敌机,一架敌机被打中,拖着浓浓的黑烟栽了下去,远远的便是一团火球飞升,其他敌机即仓皇遁逃。


王平走出掩体一看,不远处两栋房舍被炸起了火,一个受伤的朝鲜小女孩伏在躺着的两个大人身上悲凄地哭喊,那是她刚被炸死的父母亲,那女孩的哭声撕心裂肺。王平在心里牢牢记下了美军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傍晚,王平和杨勇赶到了志愿军司令部驻地桧仓。这里,是平壤市西边的一个小镇,与东西海岸差不多是等距。邓华代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及政治部李志民主任,对他们的到任表示了热情的欢迎。邓华代司令员告诉他们:“最近--也就是4月26日,中断了一段时间的停战谈判又恢复了。两军代表虽然已坐在停战桌旁,但是,敌人仍叫嚣要在军事上取得全面胜利。为了配合板门店的谈判,促使停战的实现,我军决定反击敌人的叫嚣和疯狂挑衅,对其发起一次夏季反攻作战,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啊!”


王平当即表示:“我们一定精心组织打好这一仗,作为对朝鲜人民、对全体志愿军指战员的献礼!”


在桧仓住了一天后,王平和杨勇即前往20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台日里。台日里在桧仓东南方向的淮阳。为了安全和不暴露目标,他们是天黑以后出发,汽车也不开灯,百余公里的距离几乎颠簸开行了一夜。


第20兵团的代司令员郑维山、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南生、参谋长肖文玖、副参谋长赵冠英等领导人,对新任司令员和政委的到来非常高兴,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了部队的情况--第20兵团现在指挥5个军16个师:第67军,军长邱蔚、政委旷伏兆,辖199师、200师、201师;第68军,军长陈仿仁、政委李呈瑞,辖202师、203师、204师;第60军,军长张祖谅、副军长王诚汉,辖179师、180师、181师;第54军,军长丁盛、政委谢明,辖130师、134师、135师;第21军,军长吴咏湘、政委谢福林,辖61师、62师、63师。另外,还有33师。


这5个军中,第67军、68军和第60军是1951年入朝,已有许多在朝作战的经历;第54军和第21军是新近入朝,还未参加过大的战斗。目前,这些部队的指战员的战斗情绪均十分高涨,都盼着能打几个漂亮的胜仗,向祖国人民汇报。


王平听了20兵团的情况介绍,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参加夏季反击战


1953年夏季反击战是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敌坚固阵地进攻的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敌军为18个师,我志愿军为10个军,朝鲜人民军为两个军团。中朝军队发起这次战役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停战谈判,即争取在对我有利的情况下实现停战。


王平到20兵团以后,原兵团政委张南生已调任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所以王平立即着手了解战役的政治工作情况。他首先学习了毛泽东主席为夏季反击战确定的方针:“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仍按原计划进行”。


对照毛主席确定的指导方针,王平感到部队中有两个口号提得不够妥当。


一个是“打好最后一仗”。王平认为:现在我们还在谈判,结果如何尚难预料。这个口号有悖于毛主席“应作拖的打算”的指示精神,同时也有一定副作用。一部分干部战士可能会认为这最后一仗,千万可别给自己带来什么不测,争取活着回国。这样对部队作战不利,有消极影响。


另一个口号是“学习黄继光堵枪眼”。王平认为,黄继光堵枪眼是在当时找不到更有效的办法的情况下,为了掩护战友取得战斗胜利,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扑上敌人的枪眼。我们学习黄继光应该强调学习他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应该把这精神和钻研战术技术结合起来,把消灭敌人同保存自己结合起来,做一名大智大勇的革命战士。


王平就这两个口号的问题,与有关领导同志和政治部的同志交换了意见,统一了认识,遂向部队发出了纠正的通知。经兵团党委研究确定,以“坚决打,争取停”的指导思想来统一全兵团的行动,使部队弄清打和谈的关系,明确作战部队战斗的胜败直接影响着谈判桌上美方的态度和我方代表说话的分量,从而把部队关心谈判、渴望和平的心情,转化为积极投入战役行动的动力。


这次反击作战,按中央军委和志愿军司令部的方针,共分三个步骤进行。从1953年5月中旬到6月下旬,20兵团按照志愿军总部“稳扎狠打”、“由小到大”的精神,先后组织两个阶段的进攻作战。


第一阶段作战主要攻占敌前沿的支撑点,以歼灭敌人连以下目标为主。参加这次作战的除第9兵团的23军、24军外,第20兵团的67军和60军作为主力投入了战斗。王平在组织部队进行战斗时,看到有些部队使出了“抓一把”的战术。其主要做法是,突击消灭敌人的一些据点后马上撤兵。王平感到,这样的战斗虽然也消灭了一些敌人,但据点很快又会被敌人抢占回去,成为威胁我们的“钉子”。而且突击分队在回撤途中,往往遭敌炮火轰击,损失很大。这样的打法得不偿失。


王平当即与杨勇司令员研究确定:突击队打下敌人的据点后均须守住,而后派增援部队上去巩固阵地,倘敌人来争夺就坚决消灭他。


当时前来20兵团参观指导的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东海岸指挥部司令员许世友很赞成这个打法,认为是积极的战法。这一战术在部队推广后,第一阶段作战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月13~26日,67军和60军共进行了19次反击作战,毙伤和俘敌3000多人。


第二阶段为反击作战。6月1日,志愿军首长决定,这一阶段将原定的以打击美军及其他侵略军为重点的作战计划改为以打击李承晚伪军为主。


根据这一指示,杨勇和王平共同主持召开第20兵团的作战会议,对反击作战计划重新进行研究部署,决定集中力量打击位于北汉江两侧的李伪军第8和第5两个师,诱使敌人从纵深机动两个师以上的兵力进行反扑,继而将其歼灭之。


第20兵团的计划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批准,为了配合他们的作战,总部特别抽调炮兵第7师第20团转隶第60军,炮兵第2师第29团加强第67军。


王平和杨勇在指挥部里密切关注着战局进展情况。


第60军的进攻重点选择在北汉江以东的883.7高地一线。6月10日晚,在王诚汉副军长的指挥下,259门火炮齐发,爆炸的火光映红了整个山头,震得大地似乎都在颤抖。进攻部队的三个团采取多路多梯队的方式,从东、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战士们呼喊着朝山上冲去,以甩出的手榴弹开路,接近敌人就拚刺刀,经过50分钟的激战,全歼守敌一个团。他们首创了自阵地战以来一次攻坚就消灭敌人一个整团的范例。


敌人不甘心失败,先后派出李伪军第5师和预备队伪第3师进行反扑。从6月11~14日共反扑190余次,每每遭败绩被击退。14日晚,我军60军在第68军一个团的配合下,主动出击,向西南949.2高地和水洞里等地发起猛烈进攻,至15日上午8时,占领了李伪第5师两个团的阵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大部分敌人。第60军在这次反击作战中共毙伤俘敌约1.5万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第20兵团的另一个军第67军,于6月12日晚,受命以3个团的兵力,由300门火炮、8辆坦克支援,向李伪第8师第21团据守的被其称为“首都高地”和“京畿堡垒”的“模范阵地”座首洞南山(十字架山)发起进攻。


这个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模范阵地”实在是一只不堪一击的纸老虎。67军发起进攻后,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即全部占领了敌表面阵地,歼敌大部。剩下的一部分敌人龟缩进了坑道,我志愿军正好来个“堵洞捉鼠。”战士们逐洞扫除,这帮残敌只得一个个举枪投降。到13日上午战斗全部结束。接着,他们又连续击退李伪第8师第二梯队的50多次反扑。14日,我第67军又乘机扩大战果,全部占领了李伪第8师龙虎洞以北阵地,共毙伤俘敌1.35万余人。


在第二阶段的反击作战中,20兵团连同兄弟部队,在北汉江两侧占领了敌人3个团的正面12公里、纵深3~6公里的防御阵地,给停战谈判的我方以强有力的支持,迫使美方不得不坐下来,拿出点儿诚意。


取得金城战役的胜利


正当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准备签字之际,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在美国唆使纵容下,竞公然破坏协议,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迫扣留了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人,严重违反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狂妄地叫嚣“反对朝鲜停战”,不知死活地甚至想“单独干”和“向北进攻,统一全国”等,企图阻挠停战的实现。


李承晚集团的这一公然破坏遣俘协议的行为,激起了中朝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极大愤慨。


王平气忿地说:“我看他们还是欠揍!”


鉴于这一形势,6月19日,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的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人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这时,彭德怀已从国内返回朝鲜,他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于6月20日晚向毛主席发电、建议推迟停战协议签字的时间,以便再给李伪军以严厉打击,消灭他一万五千人。毛主席同意了这一建议,并指出:“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志愿军首长很快向各兵团传达了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并决定立即组织夏季反击战的第三次行动--金城战役。


当时,在我第20兵团正面的金城以南,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有李伪军4个师的防御阵地向北突进我方防线,若不消灭这个突出部的敌人,将给我军留下隐患。从敌我态势来看,敌原在北汉江两侧的防御体系经我两次打击,已被破坏殆尽,敌阵地已处于我三面包围之中,形势对我极为有利。第20兵团的4个军已集结子金城地区,并配有近400门山野炮,兵力上占有优势。为此,第20兵团党委经反复研究,于6月23日作出决定,以本兵团的5个军为主发起金城战役,歼灭金城以南的敌军,迫使敌方在停战桌上就范。


6月25日,志愿军首长批准了第20兵团的这一计划,并指示20兵团放手作战,倘反击成功,情况有利时,可继续向敌纵深作有限度的扩张。同时指示,其他正面各军,在此期间只作进攻准备,基本采取守势,若敌进攻即坚决歼灭之。


杨勇和王平接受任务后,立即动员部队进行战役准备。志愿军总部为了保证这一作战的胜利,特地给第20兵团加强配属,拨炮兵第2师28团及30团的一个营、火箭炮兵第201团、高射炮兵第601团、反坦克炮兵3个连、工程兵4个营参加战役,使金城正面我军各种地面火炮达到1100余门。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派吴先恩副司令组成前方指挥所,调集10个汽车团赶运1.5万余吨的作战物资至前线,其中炮弹70万发、炸药124吨。为了使后勤供应及时畅通,第20兵团还派出13个步兵团,赶修了战场运输道路。


6月22日,王平主持召开了兵团党委会议,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研究战役部署。7月上旬,他又主持召开了全兵团师以上干部会议。王平在会上着重讲了金城反击作战的目的和意义。他说:“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已经打了近三年,敌人现在面临彻底失败的命运,但是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所以现在我们只有狠狠地打,他们才能俯首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次,我们着力打击的主要目标,就是李承晚集团叫嚷要‘单独干’最凶的顽固派第2军团的第6师、第8师、第3师和伪首都师。这几个师密集地摆在我正面的突出部位。此外,在我们周围如抱川、华川和春川等地还有敌预备队美军第2师、空降第187团和李伪军第11师。敌人在其空军基地和航空母舰上还有千余架飞机,可能随时出动。所以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接着王平分析了我方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指出:“我军的进攻地带全是山地,有的地方山势陡峭,敌人占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中间还有北汉江和金城川两条河流,水流湍急,于我前进很不利。再加上敌人的阵地前沿大都设了三道乃至十几道的铁丝网,网前还埋设了大量地雷。这给我们进攻均造成很多困难。特别是现在正逢炎热多雨季节,宜守不宜攻,这些都是对我们不利的。但是,从兵力和火力上看,敌我兵力的对比为1:3,火力对比为1:1.7,我们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我们认真组织,密切协同,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王平政委讲完后,杨勇司令员讲了这次战役的具体方案。


第20兵团拟以5个军组成西、中、东3个作战集团,从三个方向上突破敌人的防御。


西集团以第68军(欠202师)和第54军130师组成,加强炮兵16个营、高射炮兵1个团两个营和坦克、工程兵分队,由外也洞、灰古介地段突破敌人防御,向月峰山和梨实洞方向发展进攻。


中集团由第67军、第54军135师、第68军202师组成,加强炮兵12个营、高射炮兵1个团4个营和坦克、工程兵分队,从轿岩山和官垡里地段突破敌人防御,向梨船洞方向发展进攻。


东集团由第60军和第21军组成,加强炮兵3个营,高射炮兵两个营和工程兵分队,第60军在松室里等地突破敌人防御,向广大洞、细岘里方向发展进攻;第21军以巩固北汉江以东阵地为主,并有选择地对敌阵地发起进攻,以牵制当面之敌,不使其西调增援,保障主力左翼安全。


以第54军一个师为兵团预备队。


王平布置完战斗任务后,即带着几个人到参战部队去检查工作,看到的情形使他很满意。各参战部队以这次战役的意义和目的为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指战员们纷纷表决心,写请战书,表示一定按上级的部署打好这一仗。指战员争先恐后地要求上第一线,当突击队员,连一些女医务人员也纷纷要求到火线上杀敌和抢救伤病员。各部队的战旗上签满了战士们的名字,人人宣誓要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打败美、李伪军,为中朝人民的胜利战斗到最后。


各部队在政治动员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军事民主,发动广大指战员“提困难,想办法”,“出情况,想对策”,并针对敌人的阵地防御情况进行模拟演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战士们决心做到:打则必歼,攻则必克,守则必固,定获全胜!


7月13日黄昏以后,天空浓云密布,响了几声闷雷,像是山雨欲来。在第20兵团指挥部里,人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命令。杨勇司令员和王平政委对了一下手表,21点,然后一声令下:“开始!”


霎时,在第20兵团25公里宽的正面,千余门大炮齐声怒吼,犹如山崩地裂,一串串仇恨的炮弹裹着火花划破漆黑的夜空,冰雹似地砸在敌人阵地上;火箭炮的齐射,更如雷电当空,顿时使敌人的阵地变成一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