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人物中国·明清(前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人物中国·明清(前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人物中国·明清(前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人物中国·明清(前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人物中国》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01

书籍编号:30056482

ISBN:978750007907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12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人物中国·明清(前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1卷 【政治人物】


第1章 刘 基


思想巨擘


刘 基


Liu Ji(1311~1375)


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固国莫大于保民,而保民莫切于备患。——刘 基


刘基,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文成公。1948年析置文成县,就是以他的谥号命名的。刘基在元至顺间举进士,任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又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后又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被世人喻为魏徵、诸葛亮再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


一生清廉正直


刘基生于元朝末年。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曾以为官清廉正直,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特别是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军事统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最下。所谓“南人”指的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宋朝统治下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刘基自然属于“南人”之列。这样,才华横溢的刘基却始终免不了因“南人”的地位在官场上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29岁时,刘基复审一起人命冤狱,尽改原判,因此得罪了检察官,调为职官掾史。第二年,又因与幕府官僚发生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不久补升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又几次三番上书弹劾御史失职数事,被御史大臣重重阻挠,刘基激愤之下再次辞职。先隐居江苏丹徒,后又寓住浙江临安,每天纵酒西湖,以抒发心中忧愤。


这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参见元末农民起义),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国珍首先在浙江台州起兵,腐败无能的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被迫起用刘基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刘基一旦得到重用,也一心为元朝效力,他建议筑庆元等城,以压逼起义军,并且极力反对招抚,倡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大惧,厚赂刘基,刘基不受。方国珍收买刘基不成,便派人由海路到大都(今北京),以重金贿赂朝中重臣,使朝廷下诏招抚。元廷因此给刘基扣上了“失天子悯念元元之至意”的罪名,撤了他的职务,将他软禁在绍兴府。刘基气愤之极,从此放浪不羁,一天到晚在绍兴游山玩水,作诗赋词,他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借以表达对元朝统治集团的不满。


辅佐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参与机要,辅佐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部,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先拜御史中丞承兼太史令,后又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官爵比其他功臣低,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胡惟庸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赴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开的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思想与诗文


刘基的政治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固国莫大于保民,而保民莫切于备患”(《春秋明经》)。他把休养生息、加强武备视为立国的两大根本。明朝开国后,他任御史中丞,曾参与朝廷多项重大决策。尤为重要的是,他与朱元璋共同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方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应试者的文章必须仿宋经籍,代古人语气来写,多用排偶文体,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又叫作“制义”。这一考试方法沿用到清末。它在巩固封建制度、禁锢思想文化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明初文坛上,刘基占有重要地位。他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首先,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认为应当“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照玄上人诗集序》)。这种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他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以司马迁、班固、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为楷模。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刘基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之中,又以乐府、古体诗为优。他在诗歌写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思想,写了相当数量的讽谕诗。这些诗描绘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不乏抨击统洽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刘基诗歌的艺术风格比较多样,或求雄浑,或求婉约,或求奇崛,或求天然,兼容并包,卓然成家。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但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所写的《郁离子》,共18章,195节,多者千言,少者百字,在议论之中常杂以寓言。郁离二字,意思是文明。刘基在此书中,较全面地发挥了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其目的是向统治集团讽谏,以实现封建制度长治久安。但在讽谏之中,也包含了对统治集团昏聩腐朽、贪婪自私的一些揭露。除《郁离子》外,刘基还写了若干思想性较强的散文。著名的《卖柑者言》,描写杭州有小贩卖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讽刺锋芒实际上针对整个统治阶级,是明代寓言体散文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2章 朱元璋


明太祖


Zhu Yuanzhang(1328~1398)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布衣黔首之家,祖籍为江苏沛县,其祖、父为生活所迫,一再迁徙,最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幼称重八,初名兴宗,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后来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而荣登皇帝宝座。明朝建立后,他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打下了基础。比之历代皇帝,他称得上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尤其是他不平凡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乞讨行童


朱元璋幼年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一时间变得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不得已入皇觉寺剃度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他一路乞讨、流浪,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才回到寺里。这段生活经历磨炼了他的坚强毅力,但同时他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痛苦。对于他以后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反元建明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震撼全国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成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后继郭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他以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并采纳了他们的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以定天下和建立帝业的建议。


至正十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毫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小明王升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藉东邻张士诚、西邻徐寿辉、北邻小明王等反元势力,唯南面有元军的有利形势,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供给和需要,安定了后方。至正十九年,小明王升其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消灭了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江东桥计败劲敌陈友谅,西入江西。二十三年,他亲解小明王安丰之围,迎其往居滁州,得拜为中书右丞相。同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大量招纳儒士组成决策集团。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次年破平江,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到滁州,半路将其投入江中溺死,农民起义军政权宋亡。于是朱元璋改明王年号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妥欢贴木儿携后妃、太子仓惶出逃上都,宣告了统治中国98年的元朝的终结。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巩固集权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又改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其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财政、刑法、军事,各自直属中央,改变了原行中书省长官独揽地方大权的局面。


创立卫所


朱元璋又创立了卫所制,在全国军事重地设卫,次要地方设所,统于各地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的大都督府。为了削弱将领的军权,他在废丞相制的同时,又于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各自掌管军籍和军政,遇有战事,皇帝亲自选官派军,战后官归将印,军回卫所,以防止大将拥兵自重,危及皇权。卫所还实行屯田,耕战结合,对明初生产力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为防御北方民族侵入,从立国起便修筑长城,直至明亡。


安养生息


经元末战乱,明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生产亟待恢复。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初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得到保障。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


整顿吏治


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重视人才的录用,曾多次命中央及各地官吏推举人才。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他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


强化皇权


为使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充分显示出以强化封建专制帝王的权威。


封王建藩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所以朱元璋将雄厚的兵力分布在北方防线,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塞王势力。洪武后期,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即明成祖朱棣)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这是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


朱元璋在位31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基础。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卒,终年71岁,葬南京孝陵。


第3章 姚广孝


出家入世


姚广孝


Yao Guangxiao(1335~1418)


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何乐。——姚广孝


姚广孝,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分,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慧眼识朱棣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已故的马皇后祈福。姚广孝受人推荐,也在入选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姚广孝一下就相中了四皇子燕王朱棣。姚广孝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荐跟随朱棣。他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感觉这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于是便把他拉到内室详谈。姚广孝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此后不久,姚广孝便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策划“靖难”之役


姚广孝是个兼通佛、道、儒的怪杰,他一生中最突出的政治活动,是策划发动“靖难”之役。《明史》说他:“首赞密谋,发机决策”,“论功以为第一”。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建文皇帝)。姚广孝感觉机会来了。他想方设法帮朱棣树立信心,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


虽然朱棣觊觎帝位已久,但以一隅反天下,心里还是没底,不敢轻意付诸实施。姚广孝劝他尽快发兵,他却心事重重地说:“现在建文皇帝并没有失去民心,我起兵不得人心,结果难以预料啊!”姚广孝说:“我一直研究天文历法,深知现在天下应是殿下你的,天道在我们这边,不必担心民意。”但朱棣依然下不了决心,每天兀自长吁短叹,一筹莫展。一天,两人在一起看书作对,朱棣随口吟出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在旁脱口而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他的意思是,民心现在也不在建文帝一边,由于建文帝打压他的叔叔,天下大乱是迟早的事,希望朱棣能当一回救世主,为民行道。朱棣心中开始松动,但仍有所顾虑。姚广孝见如此,便对朱棣说:“殿下与其在府里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倒不如到外面喝酒散心。”


朱棣一听挺有道理,就和侍卫们打扮成相同装束,到王府外的一个小饭店喝酒。正喝得高兴,突然出现一位老者,只见他环顾四周后,快步跪倒在朱棣的面前,顿声说道:“殿下怎么这般不爱惜自己呀?!”朱棣大为惊异,心想:“一个素不想识的人怎么会从众人中认出自己呢?”心中正在纳闷,只听那人接着说:“小人姓袁名珙,自幼精于易理面相,能知天命,卜未来。殿下相貌堂堂,平常衣物岂能掩盖您的光辉?”


朱棣于是把袁珙带回王府,请袁珙再仔细给自己相面,袁珙说:“殿下您有天子之相,今后定能成为太平天子,天下黎民百姓都会享受你的福气。”朱棣听罢,渐渐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和信念。其实,这次戏剧性的相面不过是姚广孝一手安排的。姚广孝与袁珙不同于那种空口欺人的术士,他们用意在于促使燕王起兵。


姚广孝曾对当时形势作了极精辟的分析,又帮助燕王朱棣作军事准备,打造兵器,操练将士。由于打造兵器会发出铿锵的响声,将士操练也容易引人注意,姚广孝便在燕王府开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围修筑厚墙,并在城墙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来消除噪声。他还让人在燕王府内饲养鸡鸭鹅,想用这些家禽的叫声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练的声音。


谋划“直入京师”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靖难”起兵誓师时,忽然暴雨如注,狂风大作,把房顶上的瓦也给掀掉了,碎片落了一地。燕王心中一惊,面带惧色地说;“这是不祥的征兆呀,我们是不是不该起兵呀?”姚广孝听后,哈哈大笑,说:“殿下,此祥瑞之兆也!您没有听说过‘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吗?您就是真龙天子,马上就要换黄屋了。”姚广孝随机应变,以固军心,表现了过人之智。


“靖难”出师后,姚广孝奉命留守北京,但整个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他谋划的。建文二年,朱棣率大军围攻济南,酣战三个月没有攻下。姚广孝马上派人给朱棣送信,建议他暂停战争班师北平。姚广孝认为,朱棣与朱允炆的帝位之争,与普通百姓、甚至众大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京师南京的争夺。因此,他力主燕师直捣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绕开大中城市,直扑南京。正如姚广孝所料,南京攻克之后,朱棣就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大明江山轻而易举地落在了朱棣的手里。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直入京师”的建议,以朱棣的兵力,“靖难之役”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到那个时候,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没有姚广孝的策划,朱棣未必敢举事;没有姚广孝的擘画,朱棣也未必能成事。清人赵翼评论《明史》编纂时说:“姚广孝非武臣,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首,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这是对其在“靖难”夺位中所起作用的最概括的肯定。


第4章 方孝孺


“读书种子”


方孝孺


Fang Xiaoru(1357~1402)


匪圣人之言不敢存于心,匪生民之利害无所用其情。——方孝孺


方孝孺,明初政治家、散文家。字希直,号逊志。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人称“正学先生”。从小天资聪颖,曾从宋濂学习,他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建文初年,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后,改文学博士,颇受信任,对建文朝政影响较大。《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建文元年(1399),“靖难之役”中,朝廷诏檄多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登基诏书,他坚执不从,被灭十族。著作甚富,有《孝经诫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永乐年间禁止收藏他的书,违者至死。后人辑其所遗成《逊志斋集》。


欲以所学经邦济世


方孝孺生于元末乱世,他的家庭虽不富有,但世敦儒术,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儒,所以他从小受到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自幼“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他天资聪颖,6岁能诗,13岁善作文,千言立就。洪武四年(1371),其父方克勤受任为济宁知府。方克勤是一个循吏,他以民生为念,克尽职守。这期间,方孝孺侍父宦游,父亲的言行无疑对他是一种言传身教。他后来在书中写道:“某少则嗜学,窃有志于斯道,自从先公学经,匪圣人之言不敢存于心,匪生民之利害无所用其情。”洪武八年(1375),有人诬陷方克勤私用仓中炭苇,方克勤因被流戍。翌年,空印案起,方克勤为吏所诬,遭诛。方孝孺扶丧归葬,哀恸行路。方克勤行将流戍之际,命方孝孺拜太师宋濂为师。方孝孺从洪武十年至浦阳师从宋濂,直到洪武十三年秋归省祖母,几年中,在学术上获得长足进步。当时,在宋濂门下学习的天下名士很多,但学术上均“尽出其下”。自洪武十三年至洪武三十一年间,方孝孺基本以读书、教学、著述为业。他的《四忧等箴》、《君学杂著》、《周易考次》、《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大易枝辞文统》等著作,便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满腹经纶的方孝孺,当然并不满足于著书立说的书斋生活,他踌躇满志,欲以所学来经邦济世。他曾慨然陈词:“人不生则止,生而不能使君如唐虞,致身如伊周,宣天地之精,正生民之纪,次之不能淑一世之风俗,揭斯道于无极,而窃取于文字间,受訾被垢,加以文士之号,不亦羞圣贤、负七尺之躯哉!”此种政治志向是其反复斟酌、深思熟虑后的人生选择。他在《立春偶题二首》写道:“万事悠悠白发生,强颜阅尽静中声。效忠无计归无路,深愧渊明与孔明。”“百念蹉跎总未成,世途深恐误平生。中宵拥被依墙坐,默数邻鸡报五更。”夜半时分,他拥被而坐,默默思考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而陶渊明与孔明这二位退隐自适与济世忧民的大贤便是他的人生楷模。后来在其所作的《闲居感怀十七首》中,其志向便已集中于济世一端:“我非今世人,空怀今世忧。所忧谅无他,慨想禹九州。商君以为秦,周公以为周。哀哉万年后,谁为斯民谋。”


虽然是身处下僚,虽然是境遇窘迫,他却已经自视为凤凰贤豪,甚至连商鞅、周公只为一姓一朝的行为亦不被其欣赏,他所追求的是大禹治水般的忘我奉献精神,目的是“为斯民谋。”怀抱如此志向的方孝孺,终于在年轻皇帝朱允炆那里寻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机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文帝即位,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日侍左右。凡军国大事,都必定征求他的意见。既得皇帝倚重,方孝孺欲尽复三代之治,力主复古改制,创行井田,把理想变为现实。他辅助建文帝省刑、减赋,更定官制,锐意文治,力图改变洪武以来严苛峻急的统治政策。


成仁取义被诛十族


建文元年(1399)秋,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役”。经4年作战,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大军攻打南京前,谋士姚广孝特意对朱棣提到了方孝孺,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答应了。攻下南京后,朱棣召见方孝孺,令他起草登极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劝道:先生何必自讨苦吃呢?我其实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呀!方孝孺问:成王在哪呢?朱棣说:成王已经烧死了。方孝孺说: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呢?朱棣说:国家之事要依靠长辈。方孝孺说:那为什么不立成王弟弟?朱棣不耐烦地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并让左右给方孝孺纸笔。要方孝孺拟诏。方孝孺投笔于地,边哭边骂,说:臣死就死,诏书一定不起草。朱棣以诛九族相威胁,方孝孺说即使十族之诛也不屈服。


朱棣下令把他关进监狱,大抓其亲族朋友门生,每抓一人,都带来让他看一看。方孝孺看到他们十分难过,弟弟方孝友被杀前劝他:“阿哥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梦魂依旧到家山。”诛杀方孝孺九族之后,朱棣又把方孝孺的门生作为一族杀掉,株连宗族亲友873人被杀之后,方孝孺也被磔杀于市。就戮前,方孝孺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的杀身成仁,惨烈至极,有人称之为“儒家之绝唱”。


学术文章纵横豪迈


方孝孺是位学术纯正而又志气豪迈的儒者,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