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人物中国·现当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人物中国·现当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人物中国·现当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人物中国·现当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人物中国》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01

书籍编号:30056484

ISBN:978750007903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1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人物中国·现当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1卷 【政治人物】


第1章 张 澜


凛然不屈的民主同盟领袖


张 澜


Zhang Lan(1872~1955)


为了反对发动内战,反对独裁专政,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个人流血算不了什么,我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张 澜


张澜,字表方。四川南充人,生于1872年4月2日。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前参加立宪派。1911年任川汉铁路股东会副董事长、四川保路同志会副会长,曾领导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历任四川省省长、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成都大学校长等职。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41年3月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主席。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1949年9月,他代表民盟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墨子贵义》等。1955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


凛然不屈的保路运动领袖


1903年,张澜入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他在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提出了“西太后退朝,还政于光绪”主张,被清驻日公使押送回国。1911年8月4日,保路同志会召开群众大会,张澜上台致答辞,鼓励同心协力,为保路废约而斗争。次日开股东会成立大会,张澜被推举为副会长。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将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的首领蒲殿俊、张澜等人逮捕。张澜据理力争说:“既然准许四川人民出钱来修筑川汉铁路,断不能说路权不属于出了钱的四川人民”,“既然庶政公诸舆论,断不能说四川人民争取自己的路权是非法。要是出尔反尔的把路权从人民手中夺去出卖给外国,这简直是引狼入室,为害不浅!”赵尔丰无言以对,拍案大叫:“张澜,你太强横!”张澜凛然不屈。


倡导思想自由的大学校长


1925年12月,四川善后会议决定成立成都大学并任命张澜为校长。张澜就任校长后,提出“打开夔门,欢迎中外人士来川讲学”的方针,网罗有学识的专家来校讲课,外语、物理等系先后请有外籍教师二十余人。他以蔡元培办北大为榜样,提倡思想、学术研究自由,各党各派兼收并蓄。他创办了《科学思想》刊物,邀请进步人士撰稿,宣扬科学与民主。1927年后,四川各学校一律要进行“党化教育”,张澜不以为然,张贴布告说:“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众有,学生对于各种主义之学说,均可尽量研究,以求真理之所在。言论思想,固不禁人之自由,不得因某某研究某种主义之学说,而辄牵入政治问题,攻讦其不当,违反学府性质,损失学者态度。”


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澜被聘为国民参政员。他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与参加参政会的中共代表接触较多,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他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极为不满,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切实保障民权。他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抗日党派参政员掀起的宪政运动。1939年11月,他与黄炎培、章伯钧等人在重庆发起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要求在宪法颁布后立即实施宪政,成立宪政政府;主张凡遵守宪法之各党派,一律给以平等地位。张澜经常在公开场合指摘国民党的各种反动措施,有的特务分子记录他的讲话后,要他签名,他毫无畏惧地说,我所讲的话,我绝对负责。


中国民盟的负责人


1941年3月,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张澜出任民盟主席。他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同盟“对外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对内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这一严正立场,受到人们的赞扬。1943年9月,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被迫作出关于实施宪政的决议后,他发表《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抨击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实质,影响深远。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为中国民主同盟,张澜被推选为主席。他在会上提出,民意必须自由反映,党争必须和平解决,关键是要民主。1945年10月,民盟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张澜在会上提出争取民主团结、反对分裂内战的主张,主持通过了《中国民主同盟纲领》和《政治报告》。


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


1946年8月18日,张澜在民盟召开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特务的法西斯暴行,声泪俱下,遭到特务凶殴,头部被打伤。会后记者访问他时,他说:“为了反对发动内战,反对独裁专政,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个人流血算不了什么,我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1月中旬,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召开一手包办的伪国民大会,导致国共和谈的最后破裂。张澜明确表示:“我们民盟必须在政协决议全部实现后,才能参加国大,否则就失去了民盟的政治立场。希望大家万分慎重。”民盟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12月,张澜由重庆抵上海,再次阐明了民盟不参加伪国民大会的理由,强调和平、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并号召扩大和平民主运动。


走上新的民主道路


1948年冬,张澜因病住进上海虹桥疗养院。次年3月,张群奉蒋介石之命,到疗养院劝诱张澜追随蒋介石,被严辞拒绝。国民党特务一度冲进疗养院,意欲挟持张澜逃往台湾。张澜假装病重不走,但从此被软禁在病房里,失去行动自由。上海解放前,经中共地下组织设法营救,张澜始脱险出院,赴北平(今北京)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2月20日,民盟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张澜继续当选为主席。他领导中国民主同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为协助人民政府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作出了贡献。


第2章 陈嘉庚


一呼百万应的华侨领袖


陈嘉庚


Chen Jiageng(1874~1961)


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陈嘉庚


陈嘉庚,字科次。福建厦门市集美人,生于1874年10月21日。17岁时南渡新加坡,先是协助父亲经营米店,后经营罐头、橡胶业等,成为东南亚橡胶大王。他早年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1949年9月,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新政协会议,参加开国大典,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为团结广大侨胞、为祖国建设和统一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和华侨实业家。著有《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新中国感观集》、《住屋与卫生》等。1961年8月在北京病逝。


菠萝的谋略


陈嘉庚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他发现欧美各国大量订购菠萝罐头,便下决心以菠萝罐头作为突破口,夜以继日地指挥建厂。为了出奇制胜,他了解供求方面的真实情况,发现一般厂商乐于承接的是欧美大量订购的条、块、片的“普通装”罐头,很少承接加工复杂的“杂装”罐头。杂装罐头生产麻烦,批量小,但每箱获利甚多。“人弃我取,人求我与”的白圭商论,使他决心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的杂装罐头。他带助手每天到各洋行探询需求信息,凡有杂装罐头需求时,他便立即承接,如约供货,实现产销一条龙,几乎所有的杂装罐头都被他承包了。为了确保菠萝罐头的质量,保证原料的供应及降低成本,他购买了大片荒地种植菠萝,实现了原料与加工、生产与销售一体化。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规模的扩大,使陈嘉庚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东南亚“橡胶大王”


菠萝生意红火后,陈嘉庚开始在新加坡引进橡胶种植。他廉价购买了18万粒橡胶种子,把自己的菠萝园改成橡胶园,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橡胶的战略地位和市场优势时刻吸引着陈嘉庚,他集中最大财力收购荒地,发展橡胶业,使橡胶日产高达三万多担,橡胶园扩大到4.2万亩。同时,他投资兴建橡胶制品厂,聘请德国技师大规模地生产轮胎、胶鞋、日用品等橡胶制品。1924年,陈嘉庚已建成农(种植)、工(制造)、商(销售)橡胶托拉斯,即陈嘉庚公司,当年赢利170多万银元。1925年,他的公司拥有东南亚最大的橡胶园,开办了橡胶制品厂、生胶加工厂等三十多个工厂,在世界各地遍布有一百多家商店,被誉为东南亚“橡胶大王”。


兴学乃国民天职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因此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1913年,他在家乡集美创办高初两等小学,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学校,幼稚师范等,将昔日偏僻的渔村建设成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七十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学校设有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17个系,于1921年4月6日开学。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之久。建校伊始,陈嘉庚定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他仍坚定地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变卖了三座大厦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陈嘉庚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一亿美元以上。其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振臂一呼百万应的华侨领袖


1910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参加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高举反日斗争旗帜。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募捐救济受难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寇侵略暴行。抗战全面爆发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他被选为总会主席,华侨领袖地位从此确立。他把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阶级、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方言、甚至不同政治态度的海外华侨团结在一起,共同抗日,这是前所未有的功绩。当时全世界华侨约为一千多万,陈嘉庚召集起来的就有七百万之多。“陈嘉庚”三个字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他发起的倡议总是一呼百应。1939年至1940年,陈嘉庚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3200人,并捐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在异常崎岖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国内运送各种急需的战略物资,极大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带头捐款的抗日旗帜


作为南洋华侨众望所归的领袖,陈嘉庚领导南侨总会发动海外华人华侨同仇敌忾,募捐筹款,极大地支援了国内的抗战。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就达55亿元,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呼吁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他顶着国民党的重重阻力和压力,来到延安与毛泽东会晤。他对抗日根据地干部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热情称颂,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回到南洋将归国见闻如实向华侨报告,鼓励他们继续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祖国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成立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从各方面积极抗敌。他屡遭敌人迫害脱险后,各界人士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题赠“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及王若飞祝词称赞道:“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尽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第3章 沈钧儒


左派的旗帜


沈钧儒


Shen Junru(1875~1963)


唯民主可以革专制之积威,唯法治可以纳庶政于轨物。——沈钧儒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生于1875年1月2日。清光绪进士。1905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从事立宪救国运动,任浙江省咨议局副议长。辛亥革命后任浙江都督府警察局长,后任国会候补参议员、广东省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浙江省临时政府秘书长等职。1928年出任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1935年12月与邹韬奋等人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11月22日,他与其他救国会领袖邹韬奋、沙千里、李公朴、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即著名的“七君子事件”,直到“七七事变”后始被释放。1939年11月,他与黄炎培、章伯钧等人在重庆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倡导民主宪政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主席,发起创办《民主生活》杂志,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1948年9月秘密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1963年11月11日在北京病逝。


与时俱进的革命派


沈钧儒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倾向实行君主立宪制。1905年入日本东京私立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政治,参加了宪政讲习会活动。为了推进立宪活动,促使朝廷实行真正的立宪,他撰写《论预备立宪要旨》奏折从事推动。1909年,他当选为浙江咨议局副议长并被选为资政院议员。次年初,他赴北京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参与了三次全国性请愿活动,要求缩短召集国会期限,成为浙江立宪运动中有影响人物。武昌起义后,沈钧儒出任为浙江都督府临时警察局长,为稳定浙江光复后的局势立下汗马功劳。1912年5月,他由褚辅成、顾乃斌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他参加了护国运动,出任浙江都督府机要秘书、北京政府司法部秘书。1918年6月,他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为护法军政府的军事行动奔走,一度出任总检察厅检察长。


差点被反动派杀害的进步人士


北伐战争开始后,沈钧儒和褚辅成、黄炎培等人发起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谋求三省自治,反对盘踞东南的直系军阀孙传芳。1926年12月,孙传芳在报纸上刊载启事,对自治运动的发起者进行攻击和恫吓,并把沈钧儒等人列在通缉之列。北伐军进驻杭州后,沈钧儒出任浙江省临时政务委员会秘书长。浙江临时政府是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有共产党员宣中华、潘枫涂参加,沈钧儒和他们合作共事,亲密无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沈钧儒遭到扣押。当时,蒋介石已批令枪决,幸亏总司令部秘书处长马文车是沈的旧日学生,将命令暂时压下,并速告蒋介石昔日的老师庄崧甫。庄马上赶到南京见蒋介石,说沈乃浙江名宿,“如加杀害,何以见故乡父老?”蔡元培等也为之说情,蒋介石便佯称不知抓捕一事,假惺惺地“慰问”一番后予以释放。


怜贫济困的“政治律师”


1927年10月,沈钧儒获释后出任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他坚持民主办校,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出沙千里、林亨元等著名法学家和律师。1928年5月,江苏高等法院颁给他律师证书。沈钧儒按其名望本可有很高的收入,但他接案却有选择。对贫苦人或受难的革命者常免费辩护,还给予资助,人称“政治律师”。他在上海办案多年却囊中拮据,债主不断登门,有时连用水费也缴不出,只好将所作书画标定“润格”(价格)出售。1931年,他被上海律师公会选为执行委员,以敢于主持正义、不畏强豪而称誉于律师界。鉴于司法当局对冤狱赔偿置之不理,他发起组织冤狱赔偿运动委员会,并被选为主席,发起并推动全国冤狱赔偿运动。


闻名全国的救国会领袖


1935年12月27日,沈钧儒与章乃器、邹韬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他当选为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成为抗日救国运动主要领袖之一。10月19日,鲁迅逝世,沈钧儒被推举为公祭主持人,不仅与蔡元培、宋庆龄等人组织治丧委员会,选定虹桥公墓的墓地,而且将自己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做成的大旗,盖在鲁迅遗体上。这一悲壮情景,感动了无数进步青年。在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纪念日,他带头率几千人上街游行,遭军警用铁棍、刺刀凶殴。蒋介石托人警告说:“请衡山先生识相点,如果再胡闹下去,我要不客气了!”沈钧儒对此全然不理。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等人,成为轰动全国的“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他们在狱中坚贞不屈,坚持正义斗争,震动国内外,直接促进了全国抗日救国的高潮。


民主人士的左派旗帜


1938年7月,沈钧儒代表救国会在武汉受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11月,他与黄炎培、章伯钧等人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宣传和推进民主宪政运动。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左舜生、张君劢等人认为沈钧儒与共产党关系密切,没有让他参加。直到1942年他才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中国民主同盟,沈钧儒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45年冬,全国各界救国会改名中国人民救国会,他仍任主席,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有人骂民盟是“共产党的尾巴”,他当即反驳道:“尾巴有何不好!”1948年1月,他与章伯钧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反蒋、反美的政治主张,声明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周恩来赞誉沈钧儒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董必武称他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第4章 黄炎培


力主和平民主的著名教育家


黄炎培


Huang Yanpei(1878~1965)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


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松江府川沙(今属上海)人,生于1878年10月1日。早年参加同盟会,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上海工巡捐局议董、江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参议。辛亥革命爆发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1917年,他在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被推为办事部主任。1938年7月,当选为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1941年3月,与张澜、左舜生、罗隆基等人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抗战胜利后,他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宁过鬻书卖字度日的清苦生活。1949年2月,他秘密离开了上海到北平(今北京),代表民主建国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筹备会议,并被推举为负责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小组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并先后任中国民主建国会总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立志教育的革命党人


黄炎培父母早亡,生活艰难,少年发奋读书,博览群书。1901年秋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别班,深受总教习蔡元培的教诲。1903年,他在家乡创办川沙小学堂,经常举办公开讲演会,宣传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呼吁救亡图存。1909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黄炎培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常驻议员。辛亥革命爆发后,黄炎培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次年升任教育司长。他任江苏省教育司长的近三年时间内,在江苏全省创办9所师范学校、11所普通中学,还办了许多工校、农校、商校等职业学校。当时的江苏教育事业,名列全国之冠。


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


黄炎培认为,改良中国教育之道在于发展职业教育。1916年,他在江苏建立职业教育研究会,次年在上海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1918年,他在上海南市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设附属工厂。后又增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他还为学徒订立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和“敬业乐群”的校训。他反复说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者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黄炎培与上海工商金融界上层人士一起组织了上海地方协会,他担任秘书长兼总务主任,负责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和维持地方秩序的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主席团主席,被国民政府聘为国防参议会参议,致力于组织运输、支援前线、救护伤员、内迁工厂等工作。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开幕,他被选为驻会委员。他联名反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投降言论,提出“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的提案。同年12月29日,汪精卫出逃河内后发表“艳电”(因29日的韵目代目为“艳”而来),黄炎培立即起草斥汪宣言,与张澜等联名发表。


民主宪政运动的发起人


1939年9月,中共及其他抗日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国民参政会上掀起要求国民党“结束党治”、实行宪政的运动,提出了七个提案。黄炎培作为“内政提案审查组”主席,被指派为“宪政期成会”的三个召集人之一。1941年3月,他与张澜、左舜生、罗隆基等人在重庆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要致力于民主宪政运动和调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活动。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民主是“保育式的民主”,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1944年初,他创办《宪政月刊》,召集有文化界、实业界人士及参政员出席的宪政座谈会,发起了民主宪政运动。这种有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讲演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表达了国统区文化、教育、工商界人士要求民主的呼声。


轰动大后方的《延安归来》


1945年7月,黄炎培与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6名参政员赴延安考察并与中共领导人会谈。延安街道整洁,物价平稳,群众富有朝气,生活安定,中共各项施政无一不为人民,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在他生平探索中终于找到了救国之道,成为他立场转变的转折点。回到重庆后,他把在延安的活动和所见所闻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用事实的描述,揭穿了长期以来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歪曲宣传。该书由重庆《国讯》书店出版发行后,迅速成为轰动大后方的一部畅销书,发行达十万册之多。


国共合作的积极调和者


1945年12月,黄炎培团结工商界和文化界人士的力量,与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力主和平、民主、统一。他被推为“陪都各界反内战联合会”主席,强烈呼吁制止内战,并致函国共双方,呼吁“老百姓再不能流血了”。由于黄炎培坚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不断受到国民党的打击。但他不顾个人安危,仍积极参加反内战活动,为调停国共关系而奔波不息。10月11日,蒋介石悍然下令国民党单独召开国民大会,黄炎培推动民盟、民建等作出决议,拒绝参加国民大会。


列入国民党黑名单的民主人士


1947年10月,蒋介石加紧对民主势力进行镇压,以“勾结共匪,参加叛乱”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严加取缔”。民盟总部被迫解散后,黄炎培在上海继续领导民主建国会转入地下斗争。他主持的《国讯》发表了许多反对内战、要求民主、揭露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的文章。黄炎培反对专制独裁、追求政治民主的言行为蒋介石所不容,被列入国民党黑名单上,随时有遭受迫害的危险。1949年2月,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和安排,黄炎培避开了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跟踪,偕夫人秘密离开了上海,搭乘轮船抵达香港,又于3月14日离香港北上,经天津到达北平(今北京)。随后,他代表民主建国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筹备会议,并被推举为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起草小组的副组长,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届全体会议。


第5章 陈独秀


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陈独秀


Chen Duxiu(1879~1942)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陈独秀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生于1879年10月9日。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辛亥革命,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21年7月,他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在中共“二大”、“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长,在“四大”、“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袖。在“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病逝。


性格刚毅的小秀才


陈独秀性格刚强、果敢、坚毅。他自幼丧父,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常忧伤地对他说:“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你父亲争口气。”1896年,为不使母亲悲伤,他不抱希望地去参加县府考试,结果却出人意料,面对什么“鱼鳖不可胜食也,林木不可胜用”的截搭题,陈独秀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文选”上所有的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填满一篇皇皇大文,竟获得秀才第一名。喜讯传来,母亲喜上眉梢,他却对科举充满了厌恶,倾向维新变法,并在大庭广众下“为康先生辩护”,被指责为康党叛逆、孔教罪人。


激进的反清革命义士


1903年,陈独秀在日本参加“拒俄”运动,组织拒俄义勇队准备开赴东北战场。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解散义勇队,陈独秀十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