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青少年时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茅盾的青少年时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蔡震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01
书籍编号:30075244
ISBN:978720205456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蔡震
河北人民出版社
总序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记忆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价值体系的少年和青年的时代。这是年华方富的时光,它充满细想与追求,它赋予浪漫与神奇。不管它是美好的还是苦楚的,也不管它是多彩的还是平淡的,它是自己生命年轮最重要、最可珍贵的部分,它是人生旅程的起点。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今也?”(《论语·子罕》)是的,后起之秀是很可以敬畏的,你怎么能断定后来者不如现在的人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剧组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少年中国说》)我们相信,21世纪的新中国少年,将以豪壮之气慨,去创造一个更加璀灿的新世界。
这套名为“恰少年”的丛书,收入了描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六本普及性读物。这些作家,虽然出身、经历和早年的人生体验迥异,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一,勤奋好学,自幼就有强烈求知的欲望;二,意志坚强,不断探索前进的路标;三,目光远大,胸怀报效祖国的宏伟理想。读者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著。他们不都是神童,不都是在顺境中长大,但他们的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经受得起挫折磨炼的意志,使他们后来有可能在文学事业上获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年轻的读者更加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在不同的岗位上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特意约请了几位教授撰稿。他们对自己承担的课题有专门的研究,是该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我们谨此致以谢忱!
本丛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希望会得到这个读者群体的喜爱。
主编 黄侯兴
2010年1月17日,于北京
一 水乡小镇人家
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浙江桐乡县一个水乡小镇。
1896年7月4日,镇上观前街的沈家,一个男婴呱呱落地。
婴儿的父亲沈永锡马上给自己远在广东梧州为官的祖父拍去电报,报告沈家有了长房长曾孙的喜讯,并且请祖父为长曾孙起名字。
有了长曾孙,就是四世同堂,沈老太爷十分高兴。想到这一年梧州的燕子特别多,民间以为乃吉祥之兆,于是,他给曾孙起了个小名叫燕昌,大名则按沈家排行叫作德鸿。这个男婴就是茅盾。
乌镇历来是个鱼米之乡。它地处水陆要冲,历史非常久远,据说春秋时期为吴越边界,吴国即驻兵于此,唐代咸通年间正式称镇。镇上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市河,以此为界,河西叫乌镇,河东称青镇,但人们习惯统称为乌镇。
虽是水乡小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乌镇这方水土成为农商兴旺、人文荟萃之地。地方志上称其“镇虽一隅,实三郡六邑之屏藩也”。清代乾嘉年间,是乌镇最为繁盛的时期。那时,它作为“两省”(江苏、浙江)“三府”(湖州、嘉兴、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的水陆要冲,发展成府城的规模。商业、手工业尤其发达,闹市通衢之处分布着衣帽街、柴米街之类只有省会城市才有的商业街区。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由于战患和清兵的焚掠,乌镇的市廛大半被毁,而且再没能恢复原来的风貌,但其经济的繁荣程度,仍非一般县城所能比。
乌镇的历史上也积淀着丰厚的人文气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曾随沈约在乌镇苦读。沈约是南朝的大学者,每至清明,总要返回乌镇附近的故里守墓数月,昭明太子即随沈约在乌镇建书馆读书,还留下了他为母亲祈福建造的两座宝塔:东塔、西塔。
水乡乌镇
北宋南渡后,不少中原的文人学士迁居浙地,更加快了这一地区文化的发展。南宋著名诗人陈与义出任湖州知府时,特在乌镇筑屋读书,取名“南轩”。他与当地僧儒洪智、天经结为诗友,后人在“南轩”旁又建了“三友亭”。清乾隆年间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乌镇的藏书家鲍廷博专门进献孤本藏书,后辑录《知不足斋丛书》。自宋以来,小小的乌镇出过近二百名举人、进士。乌镇也像杭州、嘉兴府那样,有文人雅士们命名的“八景”一类的去处,像“双塔凌云”、“文石流觞”什么的。
乌镇还流传着许多富有文化意蕴的历史传说、故事。镇上一棵唐代银杏树,就讲述了一个悲壮的传说,那是关于唐咸通年间平叛将军乌赞的故事。
据说“安史之乱”时,浙江刺史李琦也举兵叛乱,把浙江搞得民不聊生,朝廷派乌赞将军率军平叛,一路将叛军打得溃不成军。打到乌镇时,叛将李琦要求休战讲和,却乘着月黑风高,偷袭了乌赞将军的军营。乌赞急起披衣,跨上他那匹征战南北的青龙驹,迎战叛军,一直追到市河边。却不料,青龙驹跌进叛军设下的陷阱,乌赞将军和他的青龙驹被叛军乱箭射死。后来,人们厚葬了乌赞将军和他的青龙驹,这棵银杏树就是从乌将军的坟上长出来的。为了纪念乌赞将军和他的青龙驹,位于市河的这个小镇就叫作了乌青镇。
沈德鸿来到世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钟灵毓秀之地。
沈家的远祖世代为农,后来迁到镇上做小买卖。到了沈德鸿曾祖的祖父一代,才在镇上开了一个卖旱烟的烟店。这个小烟店传到沈德鸿的曾祖父沈焕一代时,已经需要养活沈焕兄弟八人和他们已有及陆续将有的家室。沈焕是长兄,已经成家,有了儿子,他觉得靠这个小店,难以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于是决定出外另谋生路。
沈焕在上海闯荡了一年多,增长了许多见识,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一个经营山货行的安先生,看中了他的精明干练,让他进了自己所在的山货行,当个专跑码头,了解行情的伙计。在这家山货行,沈焕一干就是十年,不但熟悉了这一行生意,而且能干、称职,成为专管进货、决定山货行经营方针的大伙计。
一个机会,使沈焕成为安先生的合伙人。他帮助安先生在汉口开办了一家“安记山货行”,自己也当上山货行的副经理。过了几年,安先生告老还乡,把在山货行的部分资产作为贷款,留给沈焕独自经营。沈焕决心大干一场,所以魄力更大,经营手腕也更灵活。他有过一段走运的日子,进货看得准,无论进了什么货,很快就能售出,资金周转快,获利也颇丰厚。就是在这期间,他为准备退路,让儿子回乌镇,买下了观前街上的房子作为住宅。
然而,好景不长,商海的风浪难以预料。有一次,沈焕估错了行情,进砸了一批货,一时脱不出手,资金周转不开,只有向钱庄借债。结果是,货物贱价抛售,亏损了一半的钱,钱庄借款的利息又成了个大包袱。沈焕还算果断,将山货行招盘,还清债务之后,以所余之款捐了个官──分发广东的候补道。在广州“候补”了三年,终于弄到代理梧州税关监督的实职,也算是一个肥缺。
沈焕没有正经读过多少书,除了幼年念过几年私塾,是在经商过程中渐通文墨的。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们能从科举走个正途出身,沈家由此改换门庭,他也可以做个绅缙。然而,儿子们并不争气。长子,即沈德鸿的祖父沈恩培,天资倒是颇高,只是不肯下苦功。旁人都以为,以他的资质,若是努力,中个举人并不难,他却屡考乡试,都未能中试,仅是一名秀才。而且,他对此并不在意,也不知稼穑之苦,每日游哉优哉,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沈恩培的二弟也是此等状况,考过几次乡试,都没有中举,却想经商。
沈焕长年经商在外,家中之事全由妻子王氏管理。王氏对儿子管教极严,所以,靠老子为生的几个儿子,倒也还没有染上赌博、嫖娼一类的恶习。不过,女性管家,似乎也就成了沈家的传统。沈恩培尽管无所事事,却并不操心家事,也从来不管教儿女。他活得潇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替儿孙作牛马。”他的妻子高氏来自乡间,是嘉兴高桥村的一个地主之女,对农俗颇为熟悉,自己也酷爱农桑之事。她曾在家中带着佣人们养蚕、喂猪,这让沈德鸿在小小年纪时对农桑之事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
沈焕在梧州税关任上干了一任,觉得精力不济了,便告老还乡。回到家乡以后,他却大失所望:儿子们既不能举业,也未能经营管理好自己置下的产业。早就汇钱回家,让儿子们为自己养老修建的房子,盖得像个鸟笼,钱却没少花。置办的两处产业——泰兴昌纸店、京广货店,都经营不善,只能勉强维持。沈老太爷只得自己打起精神进行整顿,改换门庭的希望,也只能寄托在孙儿和重孙儿身上了。三年之后,沈老太爷在郁郁寡欢的心境中辞世。
沈恩培虽说只是个靠老子吃饭的人,却有着不求闻达,不逐名利的洒脱。他从不拜谒官府,也不过问地方上的事。沈恩培善写大字,也喜欢为人写字,为镇上人家写了不少匾额、堂名、馆名、字号招牌,但都不署名,也不取润笔,只为自娱。他每日的生活,就是在茶楼饮茶,在镇上的西园里听昆曲,在朋友家的麻将桌上打发时光。这倒是很有点大户人家子弟的作派。
沈恩培活得洒脱自在,但沈家的家境财力毕竟只是个中等人家,所以,他也只能自己揣着这份自在洒脱,儿孙们怕是没有这个福分了。好在儿孙们似乎也并没有从沈恩培身上继承多少性格方面的基因,至少沈德鸿父子是如此,这大概同他从来不过问管教儿孙之事不无关系。
沈德鸿出生的房间
虽说是不理儿孙之事,阴差阳错之间,作为祖父的沈恩培,却在孙子德鸿尚懵懂无知的时候,插手为其决定下一件影响到他一生的大事。
二 南货店娃娃订亲
在距沈家居住的观前街不远的东栅,开着一家字号叫作钱隆盛的南货店。这是乌镇唯一一家货色齐全的南货店,香菇、木耳、燕窝、虾米、海参、鱼翅等山珍海味,花生米、瓜子、各色干果等应有尽有。钱隆盛的店主人姓钱,名春江,与沈家有亲戚之谊。沈德鸿四叔祖的续弦是钱春江的妹妹,在沈家没有分家之前、几房合族而居的时候,德鸿的母亲与钱氏非常要好。
流过乌镇的市河
沈恩培时常到钱隆盛买卖东西,伙计给备货时,店主就隔着柜台与沈恩培闲谈几句。有时碰上在镇里开蜡烛坊、纸马店的老板孔繁林也来钱隆盛买东西,沈恩培会接着与孔繁林聊起来。沈、孔两家本就是世交,两个人又谈得拢,这一聊就是半天。
德鸿五岁那年初夏的一天,沈恩培带着孙子出去转,照旧来到钱隆盛,隔着柜台和钱春江闲谈起来。事有凑巧,不一会儿,孔繁林也到钱隆盛来了,而且背着他的孙女。两位祖父就把孩子放在店堂里任他们嬉耍,自己倚在柜台上谈天说地。钱春江一边照看着生意,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插上几句话。此时店堂里客人不多,钱春江看着一对无忧无虑嬉戏玩耍的小儿女,忽然对在那里自顾说笑的两位祖父说道:“你们两家订了亲吧。孩子虽小,但你们两家本是世交,亦算是门当户对啦,一对小儿女又年龄相当,必是一段好姻缘。”
两位祖父扭过头,看了看一对小儿女,相视会心一笑,都觉得这提议不错,连说:“好,好。”当即便表示同意。大家又谈笑一阵,彼此作别而去。
沈恩培心满意足地拉起孙子回到家里,把在钱隆盛碰到东栅孔繁林带着孙女,由钱老板提议两家给孙儿、孙女议定娃娃亲之事说给儿子永锡。沈永锡听罢,略一思索,也觉得虽说是早了些,但这门亲订得。然而,当他把订亲的事告诉妻子陈爱珠时,妻子却不以为然。陈爱珠对丈夫说出自己的担心:
“如今两家的孩子年纪都还小,长大了究竟是好是歹,谁能料得到。现在订下亲,将来若有个变化,觉得不如意了,如何悔得?”
沈永锡却已有自己的主意,笑了一笑说道:“正因为女方年纪尚小,现在订了亲,孩子早晚是沈家的人了,我们就可以作主,要求孔家不要给女孩子缠足,而且要让她读书识字。”
“话虽这样说,孩子毕竟还是在孔家,我们要求孔家怎样怎样,只能说说而已,真正管不到的。”爱珠还是不大同意。
沈永锡沉吟了片刻,向爱珠讲起了一桩埋藏在心底的往事:
那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与陈爱珠订亲之前,曾有媒人拿着孔繁林女儿的庚帖上门提亲。那时,沈永锡已经中了秀才,孔家女儿也十六七岁了,媒人说是门当户对。孰料,请来镇上有名的星相师给男女方排生辰八字,结果竟说是女的克夫,亲事因此没有说成。若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议不成这门亲,也便罢了,男女双方本不相识,自然不会有什么遗憾。偏偏说是女的八字克夫,又偏偏这孔家女儿心重。听说自己命中克夫,孔家女儿心头像压上一方大砖,觉得自己大概永远嫁不出去了,由此,心头积下郁结,不久竟成心疾,并且因此告别人世。
沈永锡说罢这桩往事,长叹了一口气,唏嘘不已。他一直觉得孔家女儿的死,像是自己欠了人家一笔债,永远还不清,所以事情过去多年了,还是耿耿于怀。这次父亲做主,给自己的儿子议定的亲家恰好又是孔家,他觉得有了一个还债的机会,何况两家儿女的情况相仿佛,至少从现在的情况看,没有什么不如意的,那些不可预知的事情,也在人为吧。
得知丈夫的心事,陈爱珠也觉得他想得有道理。作为女人,她自然同情孔家女儿的不幸,反过来,她也更理解丈夫因此而生的自责、自愧和偿债的心理,而且心中还增加了几分对丈夫的敬重。所以,不知不觉中,她的担心也改变了:
“如果这次排八字又是相克,那该怎么办呢?”
“这次排生辰八字的事由我做主,即使八字排得不对头,亲也要订下来。”沈永锡已经打定了主意,爱珠于是不再争议。
沈永锡将与妻子商议的决定告诉父亲,沈恩培便正式给钱春江回话,同意请他做媒,订下这门亲事。
不久,女家送来了庚帖,沈恩培仍请了镇上那位有名的星相师排八字,这次竟是大吉。原来,孔家对订亲之事,也下了事在必成的决心。他们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把女儿的生辰八字都改过了。孔家下这么大的决心,其郑重其事,决不亚于沈永锡那股破釜沉舟的劲头,要知道,那时的孔家也是个大家庭,有六房之多呢!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
这些事,对在钱隆盛南货店店堂里一起嬉耍的小儿女自然是浑不知晓的,但当他们长大以后,真正要来履行这纸由两个老人闲谈之间就敲定了的婚约时,会怎么想呢?一方面,两家都还得按老习俗,规规矩矩地论八字;另一方面,不约而同,两家在恭恭敬敬中,又都对老规矩表现得大不敬,甚至可以说是置若罔闻。这次带点喜剧色彩的排八字相亲,说它是自欺欺人,未尝不可,但却似乎在预示,日后大体上会有一个可说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吧。当然,喜剧情势背后真正的历史含义,是让人已经隐约感到时代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沈、孔两家正式订亲联姻之后,沈永锡便开始按自己的既定想法行事了。他郑重其事地请媒人告之孔家,不要给孩子缠足,要让她念书识字。然而,亲家却是很守旧的人,他们根本不听,已经缠足有半年多的女儿依旧让她缠着。事实上,孔繁林尽管经商有成,颇有积蓄,却不像近代历史上以商贾为业的人那样,或多或少在思想上显得比较开明。孔家既封建,又古板,更像那种传统的老派家族,他们还抱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钱春江来转达了沈家的要求,他们只当是耳旁风,仍然我行我素。倒是寄居在孔家的那位小孙女的大姨,见不得小女孩缠足后时常疼得哭哭啼啼,背着孩子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妹妹,在晚上悄悄给孩子把缠足布解下来。做母亲的看到,开始还以为是孩子小,耐不住疼痛,自己解开的,便又给她重新缠好。但如是几次,她觉得不对劲儿,就问姐姐怎么回事。——她因为多病,料理家务的事,全靠着这个已经守寡的亲姐姐帮忙了。姐姐不得已,告诉她道:“是我给孩子解开的,你没看见孩子常常哭哭啼啼吗?”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
“女孩儿家都得遭此一番磨难,不然将来如何做得人家媳妇?你我不都是过来人嘛,这是为她好。”
“男家早就传过话来说不要缠足,为什么我们还非要缠,让孩子遭罪。”
“说不要缠足是男家长辈的意思,女婿才五六岁,现在什么也不晓得,由着长辈的意思,谁又知道他长大之后,要不要没有缠足的媳妇呢?”
姊妹两个争执了一阵子,没有结果,当妈的赌气说不管了,从此竟真的不过问女儿缠足之事。这样一来,大姨便作主给女孩放了足。不过,究竟是缠过半年的足,脚背骨虽未折断,却已经弯曲变形,与天足有了区别。对女孩而言,这毕竟还算不幸中的幸事,她有个好心肠的大姨。对沈德鸿而言,这却难以用幸或不幸来判断,因为十几年后,设若他真的面对一个小脚女子,该怎样履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概就是个未知数了;而如果他有了另外的选择,此后他的人生之旅会划出什么样的轨迹,就更是个未知数了!
缠足的事解决了,虽然沈家此时并不知晓就里,但读书识字的事没有做到,沈家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沈永锡不时地给亲家递话过去,女家只是不理不睬。
其实,沈德鸿这位未来的岳母(也姓沈)是读过书能识字的,只是不及德鸿母亲那样认真念过多年书。按说读过些书,比整日厮守在闺房里做女红或是围着灶台转的女子,见识应该多些,可这位亲家母因为多少识些字,熟知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便认定这是女子安身立命的规矩。在孔家这样古板、守旧的封建大家庭,是不会让女孩子入书塾去读书的。做母亲的既然识文断字,总可以口传身授女儿些文字知识,但是这位亲家母就是不肯教女儿念书,加之她常年多病,也实在是没有那份心情教女儿。
沈家这边,德鸿七岁时,父母让他进了家族里开设的家塾。
沈家这个家塾已经办了好多年了,德鸿的几个小叔和他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都在家塾里念书,老师就是德鸿的祖父。但是沈永锡开始没让德鸿进家塾,他不赞成父亲在家塾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沈恩培教孩子们读的还是《三字经》、《千家诗》这类老书,而且,他经常教孩子们念上一段后,就把他们丢在那儿死记硬背,自顾出门去听说书或打麻将牌了。所以,沈永锡自己选了一些新式内容的教材,像《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让德鸿的母亲教他读书。母亲便成为沈德鸿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即使这样,沈恩培仍然觉得教家塾是个负担,所以在德鸿七岁那年,他就把教家塾这副担子推给了儿子。沈永锡那时身体已经不好了,常有低烧,但父命难违,只好接过这副担子,一面行医,一面教书。于是,德鸿也就跟着进了家塾,改由父亲亲自教他,读的书自然也是父亲选定的新教材,德鸿的几个小叔仍旧学那些老课本。
然而不到一年,沈永锡病倒了,家塾还得由沈恩培执教。沈永锡就把儿子送到德鸿曾祖母的侄子王彦臣办的私塾中去继续读书。这家私塾教的内容也是老一套,但私塾先生书教得特别认真。王彦臣不像其他私塾先生,上午应景教教学生,下午径自出去访友、饮茶、打牌,他能稳稳当当坐在塾堂里不动,一天到晚盯住学生不放。他管束学生的功夫可谓“名声”在外,口碑不错,所以私塾里学生最多时曾有过四五十人。沈永锡看重的正是王彦臣管束学生的认真劲儿,但不满意其所教授的内容,因为是亲戚,就叮嘱王彦臣教德鸿新学,无奈王彦臣说他不懂新学,不会教。沈永锡没有别的选择,也只好将就。好在半年多后,乌镇建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小德鸿就成为这所小学的第一班学生。
乌镇小巷
那时的乌镇还没有女子小学,但不久,镇上一个徐姓富绅办起一家私立女塾,叫敦本女塾,私塾办在徐家祠堂里,在南栅市区以外。沈永锡听说这件事后,就又请媒人钱春江转告孔家,女孩子已经八九岁,不能再耽误了,该让她上学,可以进敦本女塾。他还对孔家表示说,将来完婚时,女方的嫁妆多少不必讲究,可以随便些,现在却一定得花点钱让孩子上学读书。然而,孔家还是不予理睬。这时,沈永锡已经卧病在床,对于固执而又不通情理的亲家,实在是心有余而力难从,只有摇头叹息。
德鸿进入立志小学的第二年夏天,沈永锡因久病不治,撒手人寰。他去世后,德鸿的母亲也托媒人去过孔家催促让女孩读书的事,但当家的人都不在了,这催促之事也就更如同耳边风,不被重视了。
几年前在钱隆盛议定下的这桩娃娃亲,终于没有能按照沈永锡的愿望发展下去,两个无忧无虑的小儿女,已经步入了不同的人生行旅,若干年后会得着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小德鸿还不会顾虑到这一点,因为他还什么都不知道,作为母亲的陈爱珠自然不无忧虑,然而,她心里也没有底。丈夫抛下他们母子而去,眼前最要紧的事是把孩子们拉扯大,培育成人,孩子们的婚姻大事还不当紧,而这桩娃娃亲,也只能是顺其自然了。
三 有志作“伟大的小说”
沈德鸿的父母亲其实也是由父母之言、媒妁之约而缔结的婚姻,但他们二人婚后却在家中同窗共读,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小夫妻,有了德鸿之后,又过几年有了小儿子德济。
德鸿的母亲陈爱珠出身在一个岐黄世家,德鸿的外祖父陈我如,是江浙一带颇有名气的中医。但陈我如的妻子却因常年患有失心病不能理家,所以陈爱珠在还是个14岁少女的时候,就担起了管理家务的事情。陈我如是一方名医,家里雇有厨子、女仆等佣人,他收有五六个门生,吃住都在家里,为出诊备有船、轿,当然就得雇船夫、轿夫,于是,这成了个有十几口人的大家。陈我如让女儿管家本是迫不得已,但没想到一个小姑娘居然就把这十几口人的日常起居、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管得井然有序。陈爱珠自然也历练得精明、果断、极有主见。
沈永锡16岁上就考中了秀才,经商的祖父很希望长孙能在考场上谋个出身,让沈家改换门庭。然而,沈永锡已经接触了新思想,不准备再走读书人科举的老路。他教过家塾,跟着岳丈大人学医,成了陈我如的关门弟子,还想着有机会去日本留学。
这个小家庭是水乡小镇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家庭,幸福和睦,充满活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德鸿八九岁的时候,一场突然而至的疟疾病让沈永锡躺倒在病榻上,久未根治,后来竟转成骨结核,不治身亡。
沈永锡的病拖了经年,在他撒手人寰的时候,家人们并不觉得突兀,但是一个幸福的小家从此残缺了。幼年丧父的小兄弟俩抱头大哭。这一年,德鸿10岁,德济只有6岁。陈爱珠年轻轻守寡,还得拉扯两个小儿。
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拭去伤痛的眼泪,陈爱珠决定独自将两个孩子抚育成人。“不教儿曹作陋儒”,她还希望两个孩子都能成才。
立志书院(原立志小学)
其实,还在沈永锡卧床不起的时候,陈爱珠就已经担起了管教儿子的责任。那时,沈永锡的房内总要留有人侍候,而爱珠料理全部家务,无法时时侍候在一旁,德鸿年长,就得经常担当此任。沈德鸿这时刚进入立志小学读书,好在学校就在隔壁,上下课的铃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于是,德鸿总是听到上课铃响,再离开父亲的房间向学校跑去,有时实在离不开人,就干脆请假不去上课。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陈爱珠怕德鸿的功课落下,就抽空自己教儿子读书。结果德鸿很快将一部《论语》读完了,比学校里课堂上的进度还要快。
《论语》是立志小学修身课所用的课本。学校主要的课程是国文和算学,再加一门历史。新式小学应该设置的音乐、绘画、体操等课程都没有。国文、历史、修身课都由沈永锡的一个好朋友沈听蕉任课,所用课本是《速通虚字法》、《论说入门》两本书。《速通虚字法》帮助学生学造句,《论说入门》引导学生写文章,里面收录的都是些讲富国强兵之道的论文或史论。难怪沈德鸿成人以后涉足文字生涯,首先从事的是社会评论、时政评论、文学批评的写作。
国文是最被重视的课程。学校每个月都有考试,单考国文一科,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史论,还郑重其事地发榜,奖励成绩优秀者。所以对立志小学的学生来说,会写史论很重要。沈先生的课也侧重史论,每周都要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他出题目,给学生讲几句怎样立论,怎样以古论今,让学生去写。沈德鸿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同班最大的学生已有20岁,是结过婚的。沈先生只能取中而教,他那些论古评今的话,沈德鸿听起来便似懂非懂,然后也煞有介事地论古评今一番。
不过沈德鸿人聪明,悟性又高,学习起来会找窍门。他人小,没有多少历史、社会方面的知识,自己就为每周一篇的史论发明了一套三段论的公式:第一段把题目中的人或事叙述几句;第二段写上一些带感慨的论断;第三段用一句套话收尾,无非是将“后之为XX者可不X乎”,换上几个不同的词而已。这成了他应对每周一文的一道万应灵符,把一个10岁出头的孩子写文章写得都有点老气横秋了。可是这毕竟给德鸿以扎实的文字训练,日后可谓受益匪浅。以他的聪慧,沈德鸿的作文在学校中出了名,每月的月考和期末考试,都榜列前排,还能带些奖品回家。母亲看到儿子学业上的成绩,自然十分高兴。
陈爱珠管教儿子极严,特别是对长子德鸿,不仅是在督促学业上,更在修身做人上。每天学校的下课铃声响过之后,如果德鸿没有按时回家,她就会责问儿子为什么晚回,是不是到别处去玩了。她不愿儿子荒废一点光阴。当然,这样的管束,以及学校里那种“老气横秋”的训练,也使得沈德鸿从小在性格上缺少几分无拘无束的洒脱与自由不羁的浪漫。
有一天,教算学课的先生病了,学校早放了学,沈德鸿习惯地急着往家走。这时,一个比他大五六岁的同学拉住他要一起玩耍,沈德鸿不肯,只顾往前跑。同学在后面追,不小心绊在校园里一棵大树旁跌了一跤,膝盖和手腕的皮都擦破了,手腕上还流了点血。这个同学不干了,拉着沈德鸿到他家向陈爱珠告状。陈爱珠见状,安慰了那个同学几句,又掏出一些钱给他,说是医治手腕的。这时,恰好德鸿的祖母和二姑母都在场。二姑母是个最爱挑剔又刻薄的人,在一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