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海明威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鑫蕊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01
书籍编号:30087489
ISBN:97875087407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748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
海明威
张鑫蕊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编委会
主任:刘明山
编委:周红英 王汉卿 高立来 李正蕊 刘亚伟 张雪娇
方士娟 刘亚超 张鑫蕊 李勇 唐容 蒲永平
冯化太 李奎 李广阔 张兰芳 高永立 潘玉峰
王晓蕾 李丽红 刑建华 何水明 田成章 李正平
刘干才 熊伟 余海文 张德荣 付思明 杨永金
向平才 赵喜臣 张广伟 袁占才 许兴胜 许杰
谢登华 衡孝芬 李建学 贺欣欣
前言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在我们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藐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
海明威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
1918年,海明威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
1923年,海明威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海明威完成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给他带来了声誉。
1940年,海明威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并且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1941年,海明威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二战”后定居古巴。
1952年,海明威名作《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来离开古巴返美定居。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中用猎枪自杀。
成就与贡献
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鲜明、强烈的个性特征,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
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他全部作品的统一风格。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许多主人公都给人以迷惑、怅然若失的印象,即使在那些现实性和倾向性很强的作品里,也涂上了浓重的迷惘色彩。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的众多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子”形象。
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具有简洁性、含蓄性等特点,最受人称道。他的“冰山”理论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海明威以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地位与影响
海明威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在创作上,海明威最钟爱的主题是战争、死亡、男子汉气概和爱情。这也是他一生生命的主旋律。
“死亡”和“男子汉气概”,贯穿在海明威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再加上简洁有力、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语言,使他的创作在欧美文坛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在美国引起一场文学革命。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海明威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
海明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对于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叛逆青年
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
——海明威
天资聪颖的孩子
1899年7月21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小镇橡树园,伴随着一个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一代文学巨匠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诞生了。
海明威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退役军人,海明威和他的家庭一直因此而自豪。
母亲格雷丝是在上流社会的乡村俱乐部的环境里长大的。她在教堂唱诗班里唱圣歌,又是公理会和许多民间团体的活跃分子。她很重视自己一家人的文化修养。
父亲埃德是当地德高众望的妇科医生,他的形体在某些方面与海明威很像,只是脑袋小,身体大,眼睛也小,而且给两道浓眉遮得几乎看不清了。
海明威是埃德夫妇的长子,他有4个姐妹和1个弟弟,大姐玛塞琳、二妹厄休拉、三妹玛德琳、四妹卡洛尔;他唯一的弟弟,家中的幼子莱斯特比他小16岁。这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姐妹们用的都是圣徒的名字。
海明威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这种聪慧从他很小时候就展现了出来。
据说,海明威1岁生日的时候,参加了贝根为庆祝农场建仓而举行的宴会。而这个时候恰好是他第一次能单独行走。
海明威对削了皮的苹果和鱼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幼小的时候他把鱼唤成“姨”,把不同种类的肉统统叫做“肉”。
有一次,父亲埃德弄来一艘很好看的小木船,船头上用漆写上“温德米尔·玛塞琳”几个字。这年的整个夏天海明威和他姐姐玛塞琳就像水里的青蛙一样坐着这艘船在湖上进进出出。
姐弟俩光着脚,拿家里脸盆辅助小快艇,在浅水滩上嬉戏蹦跳。他显得特别快乐,又是跳又是笑,一会儿学狮子大声吼叫,一会儿又拿竹子当马骑。
海明威身穿一件蓝色罩衣,手里拿着根棍子去赶贝根家的羊,口里不停地发出“唏!唏!”的声音。
海明威身体结实,肌肉饱满,筋骨壮健。他的两只手甚至比他姐姐的还要粗大。一碰到不如意的事,他总是又蹦又跳,暴跳如雷。但玩的时候却循规蹈矩,一点不发脾气。
一到晚上,母亲让海明威上床睡觉,他总是很听话,常常把床头的枕头拉过去盖住眼睛,不让光线照射他。
每当母亲做祷告时,海明威总是跟在她的身旁。可是,母亲还没能说上几句话,他便一跃而起,大声地喊了一声“阿门”,表示祈祷结束了。
海明威稍稍长大以后,便对图画册着了迷,特别是一种名叫《自然界的禽鸟》的大开本月刊更使他感兴趣。
海明威也喜欢别人给他画动物漫画,看懂了便乐得哈哈大笑。他什么故事都爱听,当然,最喜欢听的是关于一匹名叫普林斯的在奥克派克给他父亲拉大车的黑马的故事。
据海明威医生说,黑马普林斯的腿很长,脖子却很短,因此吃草时不得不蹲跪下来。海明威每说一个词都要漏掉一个音。他抢在他父亲前面,大声地把“跪下”说成“跪”或“危”,接着边笑边跪在地板上,模仿普林斯吃草的样子。
有一次,海明威看到街道对面一棵树上有一只猫头鹰,他觉得猫头鹰很威武,于是又开始对有关猫头鹰的故事感兴趣。他甚至把脚趾上碰伤的痕迹说成是猫头鹰的眼睛。
海明威很有灵性,他最喜欢给人和物取各种各样的名字。他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奈尼”。这是他许多绰号中的一个。
海明威给外祖父取名“阿爸熊”,称祖母为“爱德莱德·阿妈熊”,把女用人叫做“莉莉熊”,把他那只双头玩具摇摆马唤作“普林斯和查理”。
到了海明威两岁的时候,他需要种牛痘,他把皮肤上的斑点说成是“坏了的蓓蕾”。他还给母亲取了个绰号叫“菲蒂”。
到了2月份,母亲发现海明威在那本《自然界的禽鸟》画册上能准确地说出73种鸟的名称时,大为诧异。
年仅两岁的海明威已经具有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语言的能力,他的第一个笑话是一个“蒲公英”的双关语。
在英语中,蒲公英的单词是dandelions,而巨狮的单词是dandy lions,海明威就把蒲公英说成是巨狮或者巨马。
海明威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他学会了亲别人的脸的艺术,亲得又响亮又富有情趣。母亲经常说:“如果你有什么事不依他,他就会走过来用小手掌拍你的脸颊。而当他感到不好意思时,他就来亲你。”
海明威从不尿床,更不撒尿在身上,大家都赞扬他。母亲在这个孩子身上也省心了许多。
1910年,当地举行旅长会的时候,两岁的海明威有生以来说出了第一句完整连贯的话语:“我不认识勃费罗·比尔。”他说出这句话时那种天真可爱的样子逗得在场的选民们哈哈大笑。
海明威喜欢模仿,任何在他看来好玩的好看的,他都喜欢模仿。有一次,父亲带着海明威去看波尼·比尔的西部电影,他很快模仿影片中牛仔的动作,骑在普林斯的背上让大人给他拍照。
4月份,父亲带海明威去看瑞格林兄弟的马戏团演出。回家后,海明威当着外祖父的面学大象走路,并一本正经地学杂技演员翻筋斗。
海明威的杂技表演车是一个3尺长2尺宽、底下镶着红轮子的木箱。这种车子是当时柏力油漆建筑公司广为宣传的商品,在各五金商店均有出售。
海明威的母亲说:“这孩子2岁的时候,长得胖乎乎的,看起来像个5岁的孩子。头发淡黄,前额剪成刘海式,发端卷曲,蓬蓬松松搭在头上,皮肤赤褐色,看起来十分健壮。栗色眼睛,眉毛浓黑,一张不大不小的口,脸颊两边各有个酒窝。”
海明威很喜欢角色扮演,当母亲叫他做“荷兰玩具娃娃”时,他一边跺着脚,一边大声叫嚷:“我不是荷兰玩具娃娃,我是波尼·比尔。砰!我要开枪打死菲蒂。”
小海明威有很多的绰号,除了他给自己取的奈尼外,还有家里给他取的别的绰号,如潘奇、吉普曼克还有鲍毕等。
小海明威特别喜欢唱歌,但是他唱歌时总走调,显得特别滑稽,每次都逗得爸爸妈妈开怀大笑。
贝尔湖不久改名为瓦伦湖。葛莱丝并作了一支《可爱的瓦伦湖》的华尔兹乐曲,小海明威就把它改成与动物展览会有关的歌曲。
原本歌曲中是“啊,月光下的瓦伦湖”,海明威把它改成“啊,月光下的老拂拂”。这种机智聪敏的改动使他的父母亲感到十分惊喜。
“海明威,你害怕什么吗?”有一次,母亲这样问他。
“不!我什么都不害怕,不要用看小孩子的眼光看着我,我已经长大了。”每当这个时候,海明威总是气呼呼地这样回答。
海明威渴望长大,他不喜欢被束缚在家中。小小年纪而又十分聪慧的小海明威,渴望早早长大,渴望大人们把他当成大人来看待。
海明威3岁的时候,他的肩膀上就扛着一支半新不旧的老式步枪,两眼望着前方,正步前进。他大声唱着“小分队向前冲”的歌词,并把自己比作士兵。
海明威把拾来的木片、木棍比作大口径短枪、长枪、来复枪、左轮和手枪等。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韧精神给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都说三岁看到老。这或许正如海明威的外祖父所说的:“这孩子总有一天会有名声的。如果他遇事多动脑筋,走正道,将来准能出人头地。但若纵容自己,走邪路,将来坐牢也一定有他的份。”
他的外祖父真是有远见,早早就看出了海明威的巨大潜力。而海明威也没有让外祖父失望,他成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坛领袖之一。
深受祖父的影响
海明威的一生与战争都是分不开的,他从童年到老迈,对战争一直十分关注。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战争场面和战争背景的描写,在其著作中就有26部书的主题是战争。
不但在著作上反映战争题材,海明威本人更是亲自参加了5次重要战争,包括参加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
而这些,归根结底与他的家族和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这种崇军尚武的精神可以说源于他祖父一辈的熏陶。
海明威的祖父安森和外祖父霍尔都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安森在南北战争中因为作战勇敢,布尔溪战役之后,被擢升为少尉,奉密令在密西西比州招募了一支黑人部队。
安森总是喜欢回顾那个弹雨横飞的岁月、同生共死的战友以及那些辉煌的战绩。海明威兄妹几个,都是从小在爷爷讲述的关于南北战争的英勇故事熏陶下长大的。
孩子们每年都参加战争纪念日游行,羡慕地看着一身戎装的祖父在游行队伍中行进。
与祖父喜欢谈及战争相反,外祖父对于战争讳莫如深,从不愿意谈及南北战争的事情。
南北战争爆发后,外祖父霍尔毫不犹豫地参加衣阿华州骑兵第一志愿团,为维护祖国统一、黑人解放而战斗。但不幸的是,在1862年4月,在密苏里州的沃斯伦堡战役中,霍尔左腿负伤,子弹一直留在腿内,不得不因伤残退役。
当政府要给他发放退役金的时候,霍尔自豪地拒绝了,他说道:“我自愿为我自己选择的祖国服役,是不需要报酬的。”
海明威曾在一封信中夸大地描述了外祖父的军旅生涯,他写道:“霍尔说话带有浓重的英国口音。他曾在去美国南部出差时,被当做联邦军的间谍而遭痛打。他战斗了4年,并严重负伤。但他最痛恨滥杀无辜,因而以后从不愿谈及战争。”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美国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档案记载,霍尔受伤是“在他服役期间,而且是来自反对美国当局的敌对武装力量的枪击,但不是在执行公务时”。
如此负伤当然不是什么荣耀的事,霍尔对此讳莫如深。海明威可能是出于对外祖父的景仰而将他神化。
祖父安森喜欢颂扬美国南北战争,为此他收集并且保存着许多与南北战争有关的剪报;还经常去南方度假,和以前的退伍老兵一起回顾往昔的战斗场面。
安森经常向他的儿孙们灌输他的战争思想,而他的这一个做法又受到了当时研究南北战争专家的巴顿博士的赞赏。巴顿博士写过好多本关于南北战争的书籍。
在祖父和巴顿博士的熏陶、启蒙下,海明威在童年时代就认真研读了一些军事方面的书籍,其中包括《旧约全书》,那里面有许多战争故事。
1914年的圣诞节,祖父送给海明威的圣诞礼物是一本《葛底斯堡的号角》。葛底斯堡是林肯总统发表“民有·民治·民享”政治纲领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祖父在海明威身上寄予了不一般的思想教育,而这种思想教育深深地映入了海明威的心中,对于海明威对战争的痴迷,母亲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
海明威5岁半就很懂事,不偷懒,衣服全由自己穿。他喜欢用积木叠成炮台和炮,收集日俄战争的连环漫画。他还喜欢讲述关于伟大的美国的历史故事,能把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有关事说出一个大概来。
正是因为祖父的影响,海明威从儿童时代就对战争特别关注,他多方搜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场战争的资料和图片,包括西班牙与美国之战、非洲南部战争和日俄战争。
“在我的童年,每隔一个月,祖父就要带我去看《一个国家的诞生》。他告诉我,看到这部影片,会让他想起从前在战场上的岁月。对此我一直十分向往。”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1915年拍摄的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影片。海明威声称,在他的童年之中,他的祖父经常带他去看这部影片,这是为了教育他了解美国的历史,让他知道一个国家的成立是需要经过无数人浴血奋战才能得来的。
1918年,欧战正酣,海明威决定赴欧参战。在参战以前,他向朋友和家人吹嘘他与《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女演员订婚的事情,为此,他的家里闹翻了天。
同年夏天,当地报纸《橡树叶》登载了海明威在意大利作战中负伤受勋的事迹,同时还刊登了他祖父安森的戎装照片。
祖父影响了海明威的一生,为了追寻祖父的足迹,海明威到过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法国和中国。在这些国家里,他参加过5次战争。
海明威经常用崇敬的语气和他的儿子们谈及南北战争。他的长子邦比在第二次大战后统领黑人宪兵连。
海明威对此十分高兴,他说:“嗨!知道吗,小伙子,你的祖父也曾经领导过一只黑人部队呢!”
祖父对南北战争的颂扬不但影响到了海明威的生活,让他追寻祖父的足迹和给孩子们灌输战争思想,更是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作品之中。
海明威的作品之中,直接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多达26部,其他著作也大都是以战争为背景,或者在叙事之中提及一些战争话题。
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丧钟为谁而鸣》,书中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将祖父在南北战争中的冒险故事和自己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作了对比,这正是海明威著作和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生追寻祖父风范的具体表现。
父母的双重教育
对海明威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但是对他直接进行教育的,则是他的父母亲。而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海明威父母的刚强性格以及对他进行的双重教育。
海明威的父亲埃德是一位妇产科专家,在当地很有名望。埃德公务繁忙,他不但是橡树园医院妇产科主任,还是三家保险公司和一家牛奶公司的医务检查员以及两个组织机构的负责人。
埃德性格孤傲,为人严谨。他喜欢旅游,1895年,他旅游欧洲,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这一癖好。
同时,埃德也是一位业余的小型动物和禽鸟标本制作者,喜欢把蛇储藏在密封的玻璃瓶中。除此之外,他最主要的爱好就是钓鱼、打猎和烹饪。尤其是从钓鱼和打猎中,他感到乐趣无穷。
埃德的烹饪厨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得到了充分表现。大学毕业的时候,埃德和他的大学同学一起去附近的山区游览,他巧妙地利用黑蘑菇做馅,加上一点野蜜蜂做成饼子。馅皮用一个空啤酒瓶子在一段剥去皮的木头上擀出来的,然后拿到正在烧烤松鼠肉的营火堆上烤。同伴们看到埃德的高超手艺,一个个都赞不绝口。
埃德是一位出色的妇科医生,他发明了椎板切除术钳子,一生中为3000个孩子接过生,其中包括他的6个子女,很受镇上人们的景仰。
但是由于埃德经常不修边幅,留着浓重的大胡子,而且做事敏捷迅速,目光尖锐逼人,给人一种很凶悍的感觉。
海明威小时候有点怕父亲,他的姐妹、朋友也对埃德望而生畏。海明威的小弟在回忆父亲时也说他是一个凶狠的父亲,每一件事总是忙碌、紧张,干过以后又烦恼不已。
其实埃德医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他不修边幅和忙于烦琐小事其实与海明威的母亲格雷丝有关。
格雷丝比埃德小1岁,是位蓝眼金发的美人,她性格开朗大方,是一个精力充沛、颇具魅力的女人。
格雷丝是小镇上第一个骑高轮自行车的女孩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她鲜明的个性。
格雷丝是天才的女低音歌手。她23岁时在纽约师从一位著名声乐家,学习了2年;并和大都会歌剧院签约,在麦迪逊公园广场进行首场演出。
埃德首次认识格雷丝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两人也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但是他们却并非一帆风顺。
埃德最初向格雷丝求婚的时候,格雷丝心中并不愿意。因为埃德的家族是移居到美洲的,而格雷丝一直以她英国祖先的荣华显赫为荣。
再者,格雷丝教授50个声乐学生,每月收入1000元;而埃德刚开始当实习医生,一月仅挣50元。
最后一个理由与格雷丝的性格有关,她追求享乐,不愿从事烦琐的家务。埃德允诺,婚后的家务自己一肩担,不要她操一点心。
格雷丝7岁的时候得过猩红热,一连好几个月,眼睛都看不见一点东西,几乎失明。后来,病虽然好了,但是她对光一直很敏感,常在黑屋子里待一段时间,让眼睛得以休息,而且还有了周期性头痛的毛病。
格雷丝在麦迪逊公园进行首次演出,但是由于场内的灯光太刺眼,会损害她的视力。而这个时候刚好埃德向她求婚,所以格雷丝放弃了颇有前程的舞台生涯。
1896年,埃德和格雷丝在公理会教堂结婚。婚后,埃德信守诺言,尽管医务繁忙,仍然照管各项家务。
严格来说,格雷丝并非一个合格的妻子。她文雅而有教养,但也有些固执。她讨厌洗尿布、做饭、洗碗碟、打扫房间,却钟情于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
她的日常生活就是教音乐、组织音乐会,把全部精力都贯注在她的演出活动和艺术生涯,而把孩子交给佣人们管理。
总体说来,格雷丝与埃德的姻缘是美满的。虽然两人都性格刚强,易于冲动,在一起生活不易协调和谐,但他们很少吵架斗嘴。
埃德倚重格雷丝非凡的活力,格雷丝则依赖埃德的稳重可靠。埃德欣赏格雷丝,乐意为她作出某种牺牲,而格雷斯则深深爱着埃德。
这两位性格迥异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差异,他们都试图把自己的兴趣灌输给子女。
埃德决心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所以,还在海明威3岁的时候,就被父奈带到瓦伦湖的乡间别墅去避暑钓鱼。
“海明威钓的鱼都是大鱼”,格雷丝写道,“他掌握鱼吃饵的时机,自个儿把鱼拖上来。他是位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东西样样都喜欢,诸如臭虫、石子、贝壳,各种飞鸟和动物,昆虫和花卉。”
父亲每次外出去钓鱼、打猎,都少不了把小海明威带在身边。雨下个不停,但小海明威并不感到扫兴。
海明威很爱讲话,每看到一样东西就讲个不停,一见到那美丽的湖和茂密的山林,就心满意足,看到树林里的小松鼠就开心。当划船回家时,他禁不住去帮着划上几桨。
埃德爱好各种体育活动。由于职业原因,他常常离家外出,一旦有了空闲,他就去钓鱼和打猎。
埃德一向很重实际,事事自己动手,用父亲安森从部队带回来的模具制造子弹,做水果罐头,制作蜡烛,还包馅饼吃。他尤其不喜欢孩子们沉溺在梦想中。
1909年7月21日,在庆祝海明威10周岁生日的仪式上,父亲郑重其事地将一支崭新的猎枪赠给儿子。
父奈所做的一切表明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会钓鱼、爱狩措,崇尚大自然和勇敢、顽强、有气魄的男子汉。当然,还应该是一个好丈夫。
而母亲则恰恰相反,她对丈夫的嗜好不赞成,在培养孩子方面更是固执己见。她希望把儿子培养成一个音乐家,以弥补自己无法再登台演出的遗憾。
为了和丈夫争夺对海明威的培养专利,夫妻还展开了一系列很有情趣的斗争。
海明威3岁时,父亲给他买了一根钓鱼竿,并带他去钓鱼。等到他6岁的时候,母亲就给他买了一把大提琴,并教他学了一年的声乐和对位法。
父亲要海明威每个星期天跟他去森林里打猎,母亲却连声催他和自己一起去教堂唱诗班。
10岁时,父亲送给海明威一支一人高的猎枪,母亲则为他举行讲究礼仪和合乎传统的生日宴会。
母亲在家中新盖的三居室房里,拥有了一间专用的音乐室,她日夜盼望海明威能坐在音乐室里演奏大提琴,举行第一次室内音乐会。
父亲却把孩子表现的另一些先兆视为至宝。他曾经发现9岁的海明威在就寝时间早已超过的时候还在烛光下阅读达尔文著作。他深信这是一种明确的表现,说明这孩子“一如其父”,必将成为名医。
说来有趣,埃德夫妇在海明威身上的这场争夺战的结果是,海明威在性格、脾气和爱好上几乎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一方。
海明威与他母亲在感情上并不十分融洽,因为他不想成为一个艺术统治下的奴隶,他有自己的广阔天地。
尽管母亲坚持要海明威学大提琴,但他却说自己就是练一百年,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大提琴手。他对母亲强迫他接受大提琴训练非常抵触。
但是,尽管海明威十分不情愿,他还是按照母亲的意思学习了大提琴。而实际上,母亲教海明威学大提琴还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在海明威读中学的时候,他在学校管弦乐队里一直担任大提琴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