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契诃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契诃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契诃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契诃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高永立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01

书籍编号:30087494

ISBN:978750874050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833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


契诃夫


高永立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编委会


主任:刘明山


编委:周红英 王汉卿 高立来 李正蕊 刘亚伟 张雪娇


方士娟 刘亚超 张鑫蕊 李勇 唐容 蒲永平


冯化太 李奎 李广阔 张兰芳 高永立 潘玉峰


王晓蕾 李丽红 刑建华 何水明 田成章 李正平


刘干才 熊伟 余海文 张德荣 付思明 杨永金


向平才 赵喜臣 张广伟 袁占才 许兴胜 许杰


谢登华 衡孝芬 李建学 贺欣欣

前言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在我们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藐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Аnton chekhov)(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17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干罗格市。


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契诃夫只身留在塔干罗格,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


1879年契诃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10000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使他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


在1890年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并转向戏剧创作。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加·克尼碧尔结婚。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


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契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


1904年7月2日契诃夫因肺病恶化而辞世。最终,他的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成就与贡献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万卡》等,表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则无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第六病室》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暴政,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


而后期的作品《农民》,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到来”!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一重要问题。在契诃夫创作的剧作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的主要戏剧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地位与影响


契诃夫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目标。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含义。


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美许多作家谈到了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翻译过来。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

故乡的岁月


人类把历史看成战斗的连续,为什么呢,因为直至今天,他们还认为斗争是人生的主要东西。


——契诃夫


老板的儿子像学徒


1860年1月17日,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诞生于俄国南方亚速海沿岸的一个小镇塔干罗格。安东的爱称叫安托沙。


契诃夫的祖辈是农民。他的祖父——一个勤劳的农民,凭着勤俭积蓄了3500个卢布,他用这笔钱换得了一家8口人的自由。于是全家从佛索涅日省迁到了俄国南方。随后,祖父在塔干罗格附近的普拉托夫伯爵家做了田庄总管。


小镇上有一条平静、长满青草的小街,叫修道院街。在夹道的两排房子中间,有一所小小的两层楼房,门口有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


移民住宅——巴·叶·契诃夫


上面标示的名字是安东·契诃夫的父亲巴维尔·叶戈洛维奇·契诃夫。


安托沙就在这所房子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在修道院街与集市街拐角处,有一个杂货铺,门口挂着牌子:


出售茶叶、砂糖、咖啡及其他食品杂货。


旁边还有一块牌子:


饮料就地畅饮或携回,随君任选。


这家店铺是安托沙的父亲开的,他也像安托沙的祖父一样勤劳,把辛辛苦苦挣下的钱一点点积攒下来,终于有了自己的门店。


安托沙的母亲欧尼·莫洛索娃是塔干罗格城里一个布商的女儿。婚后她改名为叶甫盖尼亚·雅科甫列芙娜。


安托沙还有4个同胞兄弟和一个妹妹,分别是亚历山大、尼古拉、伊凡、米舍尔和玛丽雅。安托沙排行第三。


一转眼安托沙9岁了,已经成为塔干罗格语法学校一年级的学生了。


这时,父亲巴维尔已经变成一个脾气暴躁、专横的人。他一向认为,自己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同上帝有着特殊关系,因而给家里规定了铁的纪律。只要他提高嗓门,他的妻子和儿女们就都吓得发抖。他一出现,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可能有了什么过错。


哪怕他们无意中做错了一件小事,巴维尔也会怒不可遏,比画着双手骂个不停,接着便暴跳如雷,拳打脚踢,耳光像雨点一样落下。甚至他还会捋起衣袖,抡起皮鞭。


每次挨完打,安托沙还得忍着屁股的疼痛,去吻父亲那只狠狠教训过他的手。


其实,巴维尔对子女的这种惩罚并没有恶意,他也几乎从没有真正发怒,只是以自己的方式爱护孩子,认为严厉一些,对他们有好处。他的原则是:“小孩子要能吃苦,应该多受磨难。生活是不容易的,精神教育与棍棒是分不开的。只有责骂和痛打,才能使这些没有阅历的孩子铭记神圣的真理。”


他还对妻子说:“我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你看,这种办法对我不是很有成效吗?一个挨过打的抵得上两个没挨过打的。今天挨了打,日后他会感谢你的。”


巴维尔舍不得花更多钱,只雇了两个农民的孩子安德留什卡和加甫留什卡做学徒,他们是兄弟俩。另外,安托沙兄弟几个就成了铺子里打杂的。


安托沙从5岁就开始站柜台、应酬顾客、收款、打算盘……起先还觉得新鲜好玩,不久便成了负担。


安托沙兄弟几个每天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会不会挨打?”


每天清晨5时,大哥亚历山大、二哥尼古拉便会喊:“安托沙,起床了,快点!要开门营业了。”


安托沙还没睡够呢,他打了个呵欠,想偎在被窝里再缓一会。


突然,一张大手揪着他的耳朵把他拽起来,随后,身上就挨了两脚。同时被大吼声惊醒:“快起来,懒虫!”


尤其是上了学之后,父亲仍然要安托沙在晚上和假日照顾店铺。这样,他一会要称干酪,一会又要斟石蜡油,根本没有时间专心读书,作业也只有尽力偷闲应付。


有一次,安托沙和一位要好的同学闲聊,他向好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家里时常挨揍吗?”


对方很爽快地说:“不,我在家从来没有挨过打。”


安托沙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他是撒谎。


从早至晚,安托沙盯着拉丁语法书,心里却在默默祈祷:但愿这一天能平平安安地过去。


晚上,他回到家正准备做作业。这时,随着一阵脚步声,巴维尔走了进来:“安托沙,我有事出去,你到店里去,不能出半点差错。”


安托沙顿时眼里含着眼泪,他小声请求:“店里太冷。我从学校出来一直在发抖。”


“不要紧,多穿点就不冷了!”


“我明天还有好多功课要看呢!”


“到店里去嘛,我每天在柜台里还能抽空读两章《圣诗》呢!你功课不好是因为自己偷懒、贪玩、不用心。快去吧,别磨蹭了!”


安托沙乖乖地放下笔,跟着父亲出门。


到了店铺,巴维尔吩咐安托沙站到柜台后面,自己在商店保护神的圣像前画了几次十字,然后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出去,回头把门关上。


安托沙擦着眼泪和鼻涕,坐在肥皂箱上,打开拉丁语法书,开始做作业。


安德留什卡兄弟蹦跳着取暖,与进进出出的顾客们讨价还价。各种声音在低低的天花板下面回响着,吵得安托沙根本无法安心思考。


顾客有的到商店一边的一间小屋里喝伏特加酒。有些常客把这个堆满灰尘、不断散发出臭味的地方看成他们的俱乐部。他们每晚都攥着酒瓶谈天说地。


严寒漫长的冬夜慢慢深了,铺子里冷冷清清。安托沙伏在柜台上做功课。


当时,父亲催得急,安托沙没来得及加衣服,只穿着一件又瘦又小的棉制服和一双露出脚趾的皮套鞋。铺子里冷得像冰窖,他被冻得浑身发抖。


商店从早晨5时一直营业至晚上23时,而厕所搭在1000米外的一片空地上。安托沙起身去厕所,却迎面与一个流浪汉撞在一起,他大吃一惊,飞快地又跑了回来。


这时候店里没有顾客,两个小学徒冻得鼻子通红,两手乌青。他们缩着脖子,揣着手,不时地用一条腿磕打另一条腿,似乎这样可以暖和一点。


又过了一会,见没有人来,安德留什卡兄弟干脆缩在屋角的肥皂箱上,全身蜷成一团,像两只小猫一样打起盹来,不一会就鼾声大作了。


安托沙也把双手插进衣袖,脚趾蜷缩在长统靴里,想到明天课堂上得不到好分数,慢慢地感到忧虑和害怕,甚至变得麻木了。


最后,在门口望风的加甫留什卡闯进来喊:“你爸爸回来了!”


安托沙赶紧站了起来,努力瞪大了困倦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恐惧,做好了挨训的准备。


巴维尔走了进来,笨重的身躯,宽阔的肩膀,灰黑的胡须,浓密的眉毛,目光严厉地巡视了一下店铺,接着查看账本。


安托沙屏住呼吸,担心算错了账挨打……


“怎么样,卖了多少钱?”


“还行,爸爸,已经卖了两个卢布了。”


巴维尔检查完毕,脸色平和,看来没有差错,谢天谢地!


“爸爸,我可以走了吗?”


“去吧,可要好好做功课,不许淘气,不然的话……”


回到家里,安托沙已经筋疲力尽,都快被冻僵了,母亲赶快过来安慰他。


母亲经常为了孩子们的事挨巴维尔的粗暴对待。她连续生育了6个孩子,还要操持家务,简直不堪重负了。


安托沙记忆里,一直是她在厨房里忙碌,或驼着背坐在缝纫机前的身影。她抱怨孩子们穿得太费,长得太快,总是为6个孩子的吃饭穿衣操心。而丈夫却一直指责她不会操持家务。


安托沙没少挨打,鞭子抽的伤痕会慢慢痊愈,而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能愈合。不过后来他还是原谅了父亲,他认识到父亲身上的这些缺点,是由于当时生活艰难,在所难免。


苦中作乐热爱自然


巴维尔还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所以他把最好的时间都用于读《圣经》和做祈祷。但他去做礼拜,感兴趣的不是基督教义,而是那些神秘而优美的礼拜仪式、光辉夺目的烫金圣像、闪闪发光的祭袍、旋律悦耳的赞美歌以及跪拜、画十字和燃香的芬芳。


其实,巴维尔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热情奔放,很有才华,喜欢热闹场面。他小时候在村里的教堂做礼拜时唱过圣诗,于是爱好上了鼓乐,他虽然没有上过学,但通过自修学会拉小提琴和手风琴,还酷爱绘画,对圣像画艺术很有些研究。


他决心把自己音乐、绘画的天赋都传给自己的孩子。


每逢大的节日,不管严寒风雪,不管道路泥泞,三更半夜他都要把孩子一个个地从热被窝里拉起来,到教堂去做早弥撒。


由于东正教堂里没有座位,孩子们得连续站几个小时,礼拜仪式的庄严气氛使他们目瞪口呆。


巴维尔还要求每一个孩子学会一套手艺。每天傍晚,他总是要和二儿子尼古拉表演几段小提琴二重奏,让女儿玛丽雅钢琴伴奏。


而他却命令安托沙说:“老三,你学做一名裁缝好了。”


安托沙听了心中暗暗叫苦,但他敢怒不敢言。他心里一急,竟干咳起来,直觉胸中一热,涌出了一口血。


巴维尔尤其喜欢庄严肃穆的宗教歌曲。当了店老板之后,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到教堂唱诗,后来还亲自组织了一个教堂唱诗班,他当领唱人。


巴维尔努力想把自己的唱诗班办成全城首屈一指的,他从铁匠中物色了十多名有些功底的人,他们都身强力壮、声音洪亮、热情很高,而且异常虔诚。他们白天抡着大锤干活,晚上聚集在巴维尔的店里练唱。


巴维尔的唱诗班走遍塔干罗格的各个教堂,义务唱诗,不取分文。虽然他们的歌喉让人不敢恭维,但是各教堂的神甫们都十分欢迎这个不用花钱的唱诗班。


铁匠们唱的都是低音,所以班子里缺少一个清脆的童声唱中音和最高音部。那个唯一的小伙子只好用刺耳的假嗓子唱最高音部,人们听了都挖苦说:“这不是唱诗,还是打铁的声音。”


巴维尔出于自尊心,为健全自己的唱诗班,果断地强迫自己的3个儿子全部参加唱诗班的高音部和中音部。亚历山大和尼古拉担任第一和第二女高音角色,安托沙担任次女低音角色。


孩子们虽然对唱诗不感兴趣,但父命是不敢违的。每天规定练唱的时间,晚上22时,全体成员准时集合,一直唱至深夜24时。


安托沙是里面最小的,他刚上中学,体质又弱。而且每天放学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经常还要去店里值班,晚上练习合唱的时候,眼睛早就睁不开了。


巴维尔作为父亲,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尽义务、负责任、守纪律的良好精神,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尽管家庭不富裕,但也要让他们上学、学外语、学画画、唱歌……


因此,安托沙兄妹几个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刚刚十多岁时就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法语了。同时,安托沙的母亲叶甫盖尼亚也喜欢文艺,她出身商家,读过书,年轻时还写点小故事之类的东西。


听母亲讲故事是安托沙兄妹幼年时代最大的乐事。母亲小说中那生动的人物形象,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旅程中那真实的细节,把孩子们的心都紧紧地抓住了。


母亲性格温柔,心地善良,她讲的故事中,也都突出表现心地善良的小人物,他们无权无势,但是自尊自强。


学校和家庭、店铺的气氛如此令安托沙兄妹感到苦闷和恐怖,但是,他们并没有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而是自己想办法开心,用玩笑逗乐,用恶作剧去缓解、改变这种郁闷、窒息的气氛。


塔干罗格的夏天干热难熬。兄弟几个从早至晚光着膀子,夜间在院子里支个棚子睡觉。安托沙睡在他自己亲手栽种的葡萄架的绿荫之下,自封是“无花果下的约伯”。他还在葡萄架下写诗、编故事。


天气热得受不了时,兄弟们几乎天天到海滨游泳。他们最常去的地方叫沐浴坡,那里海岸平缓,从岸边至少要走出1500米,海水才齐脖子深。


他们邀上一大群孩子们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安托沙还每次都带上他那两只心爱的黑狗。


他们也常去海湾捕鱼,不但带着渔具,还要带上一口大锅,捉到鱼后就地煮熟,美美地吃一顿。有一次,他们捉了365条鱼,这下他们可乐坏了。安托沙还说:“一天吃一条,正好可以吃一年。”


他们除了捕鱼,还在岸边观看来往的船只,有时也下海游泳,并抓住船的缆绳和锚链。有一次,安托沙的额头碰到了海底的尖石,从此左边留下了一记终生不掉的伤疤。


傍晚,他们从海湾回家,沿途捡拾着过路的大车上掉下来的榛子、核桃等,等他们回到家里时,肚子也吃饱了,而且口袋也装得满满的。


安托沙还从图书馆里找来好多滑稽故事,在同学面前大声诵读,读得绘声绘色,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他却若无其事,故作严肃。


他还经常模仿老师或同学的神态举止、说话腔调,同学们乐得眼泪都出来了,有的抱着椅子不敢动,怕一动就乐得摔下去。


安托沙的即兴表演不仅在课堂上,在家里也时有展示。就连成天阴沉着脸的巴维尔,也有时在吃饭后忍不住会提议说:“老三,来,给我们大家表演一个吧!”


安托沙故意装作苦苦思索:“演个什么呢?这可是个难题。”


巴维尔着急地说:“什么都行,随便来一个让大家乐乐。”


安托沙沉思着说:“那就来一个老夫子念白吧!”


全家人马上哄然叫好,并热烈地为他鼓掌。


安托沙站在“观众”们面前,他郑重地整了整衣领,又咳嗽了两声,然后就模仿着老夫子的动作,高声地朗诵起一段文章来。


大家都被逗得前仰后合,互相推搡着。


母亲不停地拿围裙擦着欢喜的眼泪。父亲则高兴地赞叹道:“真有你的,老三,你不愧是我的儿子,是块当演员的好材料。”


还有一次,他扮演一位蹩脚的牙医,让大哥演患者,他十分缓慢而笨拙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把“观众”们逗得哄堂大笑。


安托沙还喜欢即兴表演各种议会上的官员们。有一次,他扮演“沙皇日”在大教堂里主持庆贺典礼的市长。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形象地表演出了一个扬扬得意、妄自尊大的人物。


安托沙还很爱给兄弟们起外号,他管二哥尼古拉叫“斜眼”,管大哥亚里山大叫“歪鼻”,而叫四弟伊凡为“狮子头小狗”。


爱上戏剧表演


1873年暑假,叶甫盖尼亚带着6个孩子去探望住在乡下的祖父和祖母。那里离塔干罗格大约100千米,这次愉快的草原之行,使孩子们终生难忘。


他们租了农民的一辆结实的四轮大马车。父亲巴维尔由于要留在家里照看店铺不能一起去,他虽然表现得很遗憾,但孩子们却都在心里喊着:“太好了!”


临上路时,巴维尔不停地嘱咐大家。而大家一边口头应付着,一边和妈妈挤上了马车。


大车缓缓前行,一路颠簸着,6个孩子和母亲在车里相互碰撞着,互相取笑着,高兴极了。


大车“吱吱嘎嘎”地行驶着,后面扬起了阵阵灰尘,烈日下,一望无际的平原就像海洋,在微风吹拂之下,翻起层层波浪。


每到一处,大家就下车休息。他们在路边野餐,到池塘游泳,在草垛上打滚,在客栈里或露天围着篝火过夜。安托沙裹着大衣,凝视着火焰和万里无云的天空,呼吸着野草和烟熏的清香,尽情地享受夜色的宁静,心中无比兴奋、快乐。


两天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祖父家。祖父领着他们在大花园里奔跑、爬树,或到河里游泳。而且,他们还多次跟着祖父到田间收割庄稼。


秋天回来之后,安托沙生命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第一次去剧场看了戏剧。


景色秀丽的塔干罗格自古以来就负有“音乐之城”的美名。这里民歌尤为盛行,因为当地居民大多是能歌善舞的乌克兰人。而且它又是个与外国通商的港口,有许多意大利和希腊的商人。意大利的剧团经常来演出一些著名的歌剧,如《塞维勒的理发师》、《茶花女》等。


安托沙虽然无数次经过彼德罗夫斯卡亚大街上的剧院门口,但还从来没进过里面看过戏剧。因为当时学校有规定:中学生未经校长的批准,不准进剧院看戏。


第一次看戏,当帷幕拉开时,安托沙简直惊呆了!


当时台上演的是奥芬巴赫的俄罗斯轻歌剧《美丽的叶莲娜》。


安托沙深深被舞台上的布景、灯光和演员的服饰吸引住了:硬纸板做成的大理石圆柱,蓝色的幕布展现出浩渺的天空;折射在天幕上的灯光变幻出美丽的彩霞;演员穿的服装让人眼花缭乱……


这出歌剧使他非常兴奋和激动。在回家的路上,剧中的情节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回到家以后,他就欣赏起歌剧里的各个角色来。


从此,他抛弃了童年时的游戏,也忘记了去捕鱼、到墓地里玩耍,再也离开不戏剧,离不开剧场了。他完全沉醉于戏剧的激情之中。


而且他还发现,来看戏的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显赫人物,他在心里说:“呀,这么多的人都来看戏,都为一名演员喝彩,做演员可真了不起,将来我呀……”


一回到家里,按捺不住的安托沙就与具有喜剧才能的兄弟妹妹组建了自己的剧团,他们在亲戚、朋友和邻居们这些热心观众面前演出。他亲自参加演出的第一个戏就是《钦差大臣》。


那天,他和两个哥哥很早就把杂货铺隔壁放木柴的小屋打扫干净,用木板铺垫成舞台,拉一根绳,上面搭上被单当帷幕。而且这次,父亲还破例允许他们多点了几根蜡烛。


“观众”们都赶来了,演出正式开始。


安托沙扮演戏中的省长角色,他挺着僵硬的脖子,穿上带着锃亮铜纽扣的节日制服,腰上挎着一把马刀,为了增加风度和派头,还用坐垫在衣服里把肚皮垫得鼓起来,胸前挂满了纸板做成的勋章。


他瞪圆了眼睛,鼓着嘴,鼻音很重地说:“嗯,我是谁?你不知道,我就是本省的省长,记住了?”他演得滑稽极了,使“观众”笑得喘不过气来。


后来,他更出色地在戈里高里耶夫的《马车夫和一个骑兵军官的恶作剧》中扮演了一个饶舌的老太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