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托尔斯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托尔斯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托尔斯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托尔斯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亚超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01

书籍编号:30087497

ISBN:97875087407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363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


托尔斯泰


刘亚超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编委会


主任:刘明山


编委:周红英 王汉卿 高立来 李正蕊 刘亚伟 张雪娇


方士娟 刘亚超 张鑫蕊 李勇 唐容 蒲永平


冯化太 李奎 李广阔 张兰芳 高永立 潘玉峰


王晓蕾 李丽红 刑建华 何水明 田成章 李正平


刘干才 熊伟 余海文 张德荣 付思明 杨永金


向平才 赵喜臣 张广伟 袁占才 许兴胜 许杰


谢登华 衡孝芬 李建学 贺欣欣

前言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在我们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藐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1828年8月27日,托尔斯泰于出生于俄国图拉省晓金区一个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51年至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其成名作为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5年11月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63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其第二个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表明其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成就与贡献


从1852年开始,托尔斯泰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到出版四卷本选集的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发表了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研究“心灵辩证法”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军旅生活的《袭击》、《伐木》等,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军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


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托尔斯泰还仅仅是俄罗斯的伟大作家的话,那么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地位与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前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


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新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

学习生涯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托尔斯泰


心地善良的孩子


1828年8月27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正南约200俄里的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庄园里,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了。


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在父亲伊里亚伯爵去世的时候只有26岁。父亲留给他大量的债务,以至于他拒绝继承遗产。但尼古拉要养活人口众多的家庭,而且他的母亲习惯于奢华的生活,在吃、穿、用等方面很挑剔,因此,在别人的安排下,1822年,他和富有的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沃尔康斯卡妮结婚。


玛丽亚的父亲尼古拉·塞尔盖耶维奇·沃尔康斯基公爵是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宠臣,27岁任女皇的侍卫官,后来因俄土战争的功勋晋升为少将,1799年获得上将军衔。同年11月退休,住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他仅有一个独生女,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母亲。


1822年,玛丽亚和尼古拉结婚,玛丽亚已经32岁,比新郎大4岁,她的嫁妆就是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和800个农奴。此后,托尔斯泰一家人一直生活在这里。玛丽亚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讲5国语言。她性情温和,态度优雅娴静。


尼古拉与玛丽亚结婚后一直住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后来他又赎回了父亲典当出的自家领地。至1832年,他有7处领地,农奴1500多人,成为当地的一个富有的地主。


玛丽亚和尼古拉·托尔斯泰一共生了5个孩子,其中,4个男孩子和1个女孩,托尔斯泰是男孩中最小的一个。据人说,他出生时有网膜,这在俄国是被当做好运气的预兆。


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常常带着孩子们在花园中的林阴路上散步,带他们到庄园外沃隆卡河上的磨坊去玩耍。孩子们常常坐在大树下围绕着妈妈,听她讲故事。


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成为真诚、谦逊和勇敢的人。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在弥留之际感到难过的是自己的子女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尤其是她最疼的小儿子托尔斯泰才只有一岁半,更让她觉得割舍不下。


当时,家里人都围在她的床边。她用目光在周围寻找,唯独不见小儿子托尔斯泰,于是她看着丈夫,意思是说,托尔斯泰在哪里呢?保姆把托尔斯泰抱进屋里,小托尔斯泰此时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挥舞着小手开心地笑着。


但是当他看到妈妈苍白的面孔时,好像预感到可怕的命运已降临在自己头上,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母亲眼里含着泪水,伸出颤抖的手在托尔斯泰的面前画了个十字。愿上帝保佑孩子,保佑他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


托尔斯泰始终热心侍弄母亲亲自开辟的花园,使草木更加茂盛。他一直珍惜地保护着池塘旁边的一条长椅,那是母亲当年常坐的地方。托尔斯泰已到垂暮之年,还常常指着那条长椅子向人介绍说:“我爱这个地方。您瞧,您爱您的母亲,而我却记不得我的母亲了,听人说,这儿曾是我母亲喜爱的地方。”年已八旬的老人一旦谈起自己的母亲,还总是热泪盈眶。


尼古拉·托尔斯泰有一个远房表妹,名叫塔姬雅娜·亚历山大罗芙娜·叶尔戈里卡亚。她是一个孤女,由托尔斯泰祖父抚养成人。她长得很美丽,又具有温柔贤惠的品性。她爱上了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在托尔斯泰的母亲去世后,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曾向这位远房表妹求过婚,请她做5个孩子的母亲。


塔姬雅娜是个矮小的女人,有一头黑色浓密的头发,温柔、和气,并且仁慈。托尔斯泰的童年是在这位善良亲切的女人的庇护下度过的。同时,她的性情与爱憎也深深渗入托尔斯泰的心中,影响着他的一生。比如托尔斯泰一辈子都厌恶体罚,而且他对于完美纯洁的赞许,都源自这位姑姑。


托尔斯泰的家庭是当时典型的俄国地主家庭。他们一家过着安逸享乐的生活,作为主人,他们从来不用参加劳动。他们的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庄,全家的一切衣食用品,都来自农奴们的劳作。


在托尔斯泰的家庭中,有一项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绝对禁止对孩子们进行体罚。这一点在当时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当时俄国贵族家庭教育子女普遍采用体罚的方法,并且坚信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甚至皇室子女也不例外。所以托尔斯泰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令他感到十分庆幸。


家里的人都厌恶体罚,这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塔姬雅娜姑姑。比如有一次,家中的一群小孩子跟教师散步,回来走近谷仓的时候遇见管家安德鲁和马车夫柯兹玛,当孩子们询问安德鲁去做什么时,他回答说去谷仓里处罚柯兹玛。


晚上,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姑姑塔姬雅娜,姑姑当时十分生气,并叱责小托尔斯泰为什么不阻止他。姑姑的话令托尔斯泰痛苦不堪,他从来没想到过他可以阻止、干涉这样的事。这件事可以说让列夫·托尔斯泰铭记了一辈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时想起,并深深地自责。


一天早上,他的塔姬雅娜姑姑为他穿上那件背上缝着带子的宽大的衣服,一面吻着托尔斯泰,一面拥抱他,并把背上的带子系在他的腰上。姑姑把他带到楼下,让他开始和男孩子们一起生活。


在离开幼儿室后,小托尔斯泰感到了一阵阵悲哀,不是为了离开妹妹、保姆和姑姑这些人,而是因为离开了他的小床和枕头;并且对未知生活有一种恐惧感。他试着感受新生活那令人愉快的一面,试图接受家庭教师费道尔的甜言蜜语,尽量不理会那些比他大的男孩子对他的轻蔑,小小的心里感到要失去他幼儿时的快乐和天真。


塔姬雅娜姑姑是一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人。她当年没有嫁给尼古拉·伊里奇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他的幸福,认为他娶沃尔康斯卡虹公爵小姐会帮助这个家庭摆脱经济困境。但她对尼古拉·伊里奇的爱始终没变,她完全抛弃了个人的幸福,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尼古拉和他的家庭。


玛丽亚死后,塔姬雅娜自觉地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她的子女的全部任务,把自己的爱完全倾注在孩子们身上。这种爱纯洁、无私,是伟大的母性的爱。小托尔斯泰深深地沉浸在这种爱里。因此,托尔斯泰虽然过早地失去了母亲,但仍生活在爱的包围中,仿佛母亲就在他身边。托尔斯泰曾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塔姬雅娜姑姑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从我的幼年时代,她就教给了我爱的精神方面的快乐。她不是用语言教我这种快乐,而是用她整个的人,她使我充满了爱。我看见,我感到,她怎样喜欢爱别人,于是我懂得了爱的快乐。


除了塔姬雅娜姑姑对孩子无限的爱以外,家里的其他人也深爱着这些孩子。父亲很爱子女,在饭桌上常常讲些笑话,逗得孩子们前仰后合。他还时常给孩子们画画,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有时也带他们到外边散步。


每逢孩子们到父亲的书房里来,他不管多忙,都要跟他们一起玩一会儿,如果他在读书或与客人谈话,小托尔斯泰就爬到他的后背上玩耍,觉得开心极了。祖母也为人慈祥,疼爱孙儿,不准别人对他们进行体罚。托尔斯泰小的时候没有挨过大人的打骂,为此不能不感激他的祖母。


托尔斯泰和他的3个哥哥、小妹妹玛丽亚,都是很友好的,他们一个比他大五岁,一个大两岁半,一个大一岁半,玛丽亚比他小一岁半。


在小托尔斯泰眼中,他的大哥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他一点也不虚荣,并且也毫不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有一种优良的、艺术的感觉,一种极度发达的辨别分寸的能力,和一种忠实的、非常道德的人生观;他极富幽默感,脾气非常好,而且对于这一切他没有半点自负。他的想象力是那样丰富,以至于能够一连几个钟头用拉德克里芙夫人的风格讲述神仙或者鬼怪的故事,娓娓道来,形象生动,使听的人都忘记这全是他自己编的。


托尔斯泰的二哥塞尔盖是一个帅气、骄傲、爽直、真诚的人。小时候,小托尔斯泰非常羡慕哥哥帅气的外貌和婉转的歌喉以及他的快乐,尤其是塞尔盖本能的自负。托尔斯泰常常想到自己长得太不好看,因此他失望极了,他希望上帝赐予他一副塞尔盖的容貌,把他变成美男子。


至于三哥德米特里,昵称米京卡,他只比托尔斯泰大一岁多,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也最多,他们两个在一起相处得很好。


托尔斯泰的性格温柔、和气顺从,并且决不粗鲁,尽管他喜欢开玩笑。假如别人抚爱他,他眼里就会噙满泪水;若是哥哥们欺负了他,他就走到一边去哭。如果有人问他怎么啦,他会回答“他们欺负我”,于是哭个不停。


他总爱哭,所以绰号叫“爱哭的列夫”。他的悲伤常常是由于生活中的不愉快的事情引起的。比如花园里树上的寒鸦会突然从窝里掉到地上摔死;厨师常常把活泼的母鸡杀死,拿到厨房里去做菜;悲哀可怜的家庭教师会受到欺负而闷闷不乐;与孩子们非常友好的司膳员瓦西里突然被调离雅斯纳亚·波良纳等,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发生,使托尔斯泰难过极了。


托尔斯泰爱哭,常常也因为他不满意自己。在他5岁的时候,父亲让他教玛丽亚认法文字母。起初两个孩子学习得很好,可是后来大概是由于小姑娘疲倦了,教她的字母她总是念不对。但托尔斯泰一定要她念,于是她开始哭了,托尔斯泰也哭了。等到大人来的时候,两个人都哭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托尔斯泰的苦恼和悲伤更多的是来自对不幸者的同情,对爱的无限需求。有一次,管院子的福卡拿着鞭子抽打一个打零杂的男孩子。他满脸怒气,一边打一边说:“你再敢,你再敢!”


男孩子哭着说:“不敢了,不敢了!”


托尔斯泰看到这里,他伤心透了,不由得轻轻哭泣起来。他爱周围的人,从父亲到马车夫,在他看来,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他总是看到他们最优良的性格,而且相信他们也都爱他。


常常在入睡之前,托尔斯泰躺在床上,默默地想:“我爱保姆,保姆爱我和米京卡;我爱米京卡,米京卡爱我和保姆。塔拉斯爱保姆,我爱塔拉斯,米京卡也爱我们。爸爸爱我和保姆,保姆爱我和爸爸。大家都爱,大家都好。”在这童稚无邪的默祷中,他渐渐地睡去了。


托尔斯泰从一出生就由女奴给他喂奶,长大一点后,又有保姆、厨师、听差、车夫等各种农奴殷勤地侍候他。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和他们的悉心照料,使小托尔斯泰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托尔斯泰兄妹们也与奴仆相处得比较融洽,很少在奴仆面前摆主人的架子。


比如,托尔斯泰有一次想骑一匹叫做“渡鸦”的老马,他非常喜欢骑马,但是他的哥哥们每人都骑过一次了,“渡鸦”已经太疲劳了,不肯从马厩里走出来;于是托尔斯泰就鞭打它,直至他的马鞭在它的腰部被打断了。他让管马的奴仆再拿一根粗点儿的马鞭来,但是这个人回答说:“少爷,你为什么连一点怜悯心都没有?它已经二十多岁了,而且也非常疲倦,差不多都喘不过气来了。虽然是一匹马,他和季莫费奇一样老。你还不如骑在季莫费奇的背上,用一根马鞭把他赶得像‘渡鸦’一样的受不了,你就不可怜他吗?”


托尔斯泰听了这话,就从马背上下来,看到马冒着热气的肋骨在抽搐着,用鼻子费力地吸着气。于是他感到很对不起“渡鸦”,他开始吻它汗湿的脖子,并请求它原谅。后来长大了,托尔斯泰对马一直是十分同情的,不让别人虐待它们。


托尔斯泰十分喜爱父亲的跟班彼待鲁沙和马特尤沙。老仆吉洪是个很有才华的“演员”,幽默滑稽的表演,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托尔斯泰尤其喜欢司膳员瓦西里,这个和蔼的人常常把孩子托在托盘里,运到厨房或别的什么“神秘的地方”去。孩子们十分喜爱这个游戏,争先恐后地要坐在托盘上。后来,瓦西里转到别的农庄工作,托尔斯泰十分难过和悲伤,他第一次感到人生无常和生离死别。


托尔斯泰在众多仆人的环绕下一直长到五六岁,还没有直接接触过大自然。他最早的室外活动是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花园里。这里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都生机盎然,一派繁荣景象,使托尔斯泰第一次感受到墙壁以外的世界的美妙。他在阳光照耀下的花园里玩耍,常常流连忘返。树上的鸟,地上的昆虫和各种奇异的植物,都让他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托尔斯泰还十分喜欢饲养动物。他曾自己养过一只母鸡和几只小鸡,也养了一只黑色的猎狗叫米尔卡。他也常常跑到马厩里,给马添料加水。


夏天时,托尔斯泰常常和大人们一起去野餐,但他对喝茶聊天不感兴趣。他喜欢躺在白桦林中的草地上,看天上变幻无常的云朵,听耳边小虫的鸣叫声,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温馨与恬美。他也常常钓鱼或去附近的农庄游玩。品尝新鲜的奶酪和奶油,看农奴们捕鱼和收割。冬天的时候,兄弟们常常在山坡上滑雪橇,笑声在空旷的山谷里久久回荡。


当然,俄国农奴主们最喜欢的活动是打猎。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勇敢精神。托尔斯泰小时候经常看着父亲和哥哥们去打猎,他心里羡慕极了,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有朝一日也去猎场。


终于有一天,父亲允许托尔斯泰跟随大家去打猎了。到了猎场以后,绰号叫“土耳其人”的猎仆被吩咐去轰赶野兔。父亲让托尔斯泰用手帕拴住一个叫“热兰”的猎狗的脖子,然后沿着大路跑,跑到树林中那块空地上停下来。并且强调,打不到兔子就别去见他。


托尔斯泰和“热兰”狂奔到指定地点,他已经摔了好几跤了。托尔斯泰挑了个阴凉而平坦的地方躺下,“热兰”蹲在一边开始等待。猎场上的猎狗叫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响亮,汇合成一片轰响、嘈杂的喧闹。


听见这片响声,托尔斯泰呆如木鸡,一动不动,脸上汗流如柱,他觉得这种紧张的局面实在太要命了。猎狗时而在树林边上狂吠,时而又跑到猎场中央,树林里烟尘滚滚,就是不见一只野兔。托尔斯泰四下张望了一会儿,“热兰”也拼命挣扎、狂叫,然后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于是托尔斯泰坐在一棵树的下面,开始观察苔藓上面爬来爬去的蚂蚁,时间仿佛凝住了。突然,“热兰”吠叫起来,猛地往前一冲,险些摔倒了托尔斯泰。他回头一看,原来一只野兔在树林边上跳跃,热血涌上了托尔斯泰的脸,他刹那间忘了一切,狂叫起来,松了狗,纵身跑过去。但他刚刚这样做就后悔了,因为那只兔子蹲下身子往前一纵,钻进灌木丛就不见了。


当“土耳其人”跟着猎狗来到林边的时候,托尔斯泰羞愧极了。那人看见托尔斯泰犯了过错,轻蔑地瞪了他一眼,只说一声:“唉,少爷!”但他那语气让托尔斯泰感到了极大的耻辱,他觉得,如果“土耳其人”把自己像兔子那样吊在马鞍上,他还会舒服些。


他心灰意懒地站在那里好半天,拍着大腿不停地说:“天哪、天哪,我这是干了些什么呢?”


打猎结束后,人们在小树林边上吃着水果和冰激凌,望着远处的田野。现在正是麦收的大忙时节。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田野上到处都是麦垛和农民。稠密高大的黑麦中间,有个女人弯着腰在割麦,另一个女人在拾一处处散落的麦穗。另一边,男人们只穿着一件衬衫站在大车上,堆着麦捆,干燥炎热的田野上方扬着灰尘。


苦艾、干草和马汗的气味,炎热的阳光在淡黄色的麦茬、远处蓝色的树木和淡紫色的云片上,洒下万般色彩和明暗色调,白色的蛛丝飘浮在空中或者落在麦茬上。美丽的景色多么宜人,托尔斯泰眺望着远方,渐渐忘却了刚才在猎场上不愉快的经历。


接受家庭教育


父母在托尔斯泰很小的时候就为他聘请外国教师,这是俄罗斯富裕家庭中普遍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孩子在小的时候就从会话中学习外语,比从书本上学要好一些。因此托尔斯泰对德文和法文都很精通。


当然,家庭教师还要培养孩子们将来出入上流社会时必须具备的礼节、风度和生活习性;另外,教师还负责照料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玛丽亚活着的时候就为孩子们雇了一个家庭教师。他是一个德国人,名叫塞奥多尔·罗梭,罗梭的“诚实、直爽和爱的天性”,使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发展。


托尔斯泰满5岁的时候搬到儿童室与哥哥们住在一起,开始由罗梭照料起居,并接受他的教育。罗梭的俄国名字叫费道尔·伊尔诺维奇。费道尔不仅教托尔斯泰兄弟标准德语,而且为他们讲授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晚上,他要把孩子们一一安顿睡下,早晨叫他们起床,然后带孩子们下楼向祖母和父亲请安,陪他们去餐厅吃饭,饭后带他们在花园里散步。


费道尔一生十分坎坷。他14岁就给店铺当学徒,后来被征入伍。在战斗中被法国人俘虏。从俘虏营中逃出来后,他流浪了好几年,回国后地方当局却怀疑他是逃兵,准备拘捕他。在毫无出路的情况,他只身逃到俄国,在贵族的家庭里当家庭教师。


他很爱托尔斯泰兄弟们,孩子们也真心喜欢他。有时,由于孩子们的顽皮和淘气,或没有好好做功课,费道尔偶尔也会发脾气,甚至打破托尔斯泰家庭不体罚孩子的规矩,罚不听话的孩子跪在墙角。


那个角落有个炉门,炉门上有通风口。孩子们跪在那里,常常把炉门打开又关上,或者从墙上挖下一块灰泥,有时灰泥“膨”的一声落在地上,孩子们害怕极了,可费道尔仿佛什么也没察觉,依旧捧着书在那儿读。


但罚跪的事情不常发生,而且过一会儿,费道尔就会叫被罚的孩子起来。孩子偷偷笑着做个鬼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费道尔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知识很有限。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他越来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了。父亲决定辞退费道尔。托尔斯泰大动感情地哭了起来。


费道尔这位和善的老人也异常激动,他舍不得离开相处惯了的孩子们,他语无伦次,声音颤抖,双眼含着泪水对托尔斯泰的父亲诉说:“我和孩子们相处惯了,我不知道,没有他们我该怎么办?我情愿不拿薪水为你们效劳。”主人被感动了,决定把他留下来。他一直没有离开雅斯纳亚·波良纳,死后也安葬在这里。


费道尔是一位慈爱的老人,托尔斯泰十分依恋他,他常常走到老师的身边,拉住费道尔的手轻轻地对他说“亲爱的费道尔·伊凡诺维奇”,费道尔喜欢被这样称呼,而且总是伸出手来抚摸托尔斯泰,心里显然是十分感动的。


虽然托尔斯泰从费道尔那儿并没有学会什么实际的知识,但托尔斯泰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那时,他很喜欢绘画。


有一次,他在圆桌旁坐下,决定画打猎的场面,虽然他只有蓝颜料。他先画了一个穿蓝衣服、骑白马的男孩和一群蓝色的狗,画得很生动,但他不知道可不可以画一只蓝兔子,于是就跑到书房里去找父亲。他问父亲:“有没有蓝色的兔子?”


父亲头也没抬地回答:“有的,好孩子,有的。”


托尔斯泰回到桌子旁,继续画下去,画了一只蓝兔子,后来又觉得应该把蓝兔子改成一丛灌木。灌木他也不喜欢,就把它改成一棵树,又把树改成一个大干草垛,再把大干草垛改为云彩,结果整张纸都被蓝颜料涂满了,他气得把画撕碎了,然后坐到安乐椅上开始打瞌睡。


父亲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但他还是十分关心他们的。在托尔斯泰大约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有一次叫他念普希金的诗《致大海》和《拿破仑》,那是托尔斯泰很喜欢的两首诗,并且还能背诵。父亲听了托尔斯泰的朗诵,被托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