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雨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晓蕾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01
书籍编号:30087499
ISBN:97875087406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480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
雨果
王晓蕾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编委会
主任:刘明山
编委:周红英 王汉卿 高立来 李正蕊 刘亚伟 张雪娇
方士娟 刘亚超 张鑫蕊 李勇 唐容 蒲永平
冯化太 李奎 李广阔 张兰芳 高永立 潘玉峰
王晓蕾 李丽红 刑建华 何水明 田成章 李正平
刘干才 熊伟 余海文 张德荣 付思明 杨永金
向平才 赵喜臣 张广伟 袁占才 许兴胜 许杰
谢登华 衡孝芬 李建学 贺欣欣
前言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在我们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藐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靠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
15岁时,雨果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他又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然而此后的雨果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逐步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0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贵族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享有盛誉。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把他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碑的“先贤祠”。
成就与贡献
雨果对于文学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这位长寿老人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这为他的创作带来许多帮助。如果人们谈到19世纪的文学,就不得不提这位老先生的大名。
从时间上看,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从创作量上来看,他的作品包括诗歌26卷、小说20卷、剧本12卷、哲理论著21卷,合计有79卷之多,可谓是法国文学殿堂和世界文化宝库的一笔辉煌遗产。
如果说,19世纪的法国文学界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那么,雨果无疑是这个时代桂冠上最闪亮的宝石之一。
雨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相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还是《悲惨世界》里人格高尚的冉阿让,或是《笑面人》里惨遭毁容的格温普兰,在他们的身上都刻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体现了一种“雨果式”的浪漫,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除此之外,雨果还是位天才诗人,他的著名诗集《光与影》、《沉思集》和《惩罚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地位与影响
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不仅是法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人们尊崇的文学家。贯穿雨果一生的不仅是他优秀的文笔、天然的才情,更多的还是他伟大的人格。
在雨果的所有作品中,人们都会无一例外地看到这个巨人身上真诚的人道主义精神、仁慈宽广的胸怀、悲天悯人的思想以及纯洁热情的信仰。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100多年,雨果的文学作品仍然浇灌着世界各地的求知者,雨果的精神也将鼓励着每个人像他一样爱家园、爱世人、爱生命!
难忘童年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雨果
童年的军旅生涯
1802年2月26日,在法国贝桑松市的一幢17世纪的三层小楼里,传出了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这天,一个看似十分孱弱的孩子降生了。这个孩子就是维克多·雨果。
雨果刚出生的时候,十分孱弱,以至于正在产褥期的母亲不相信他能活下去。
这时,门被小心翼翼地推开了,露出了两个胖乎乎的小脑袋。其中,更年幼的男孩脸颊红红的,长着一头金色的毛发,显得非常可爱。他们俩是雨果的哥哥,4岁的那个叫阿贝尔,2岁的那个叫欧仁。
他们急不可耐地要看看这个刚出世的小弟弟,跟在两个儿子后面的是雨果的父亲约瑟夫·莱奥波德·西齐斯贝尔·雨果。他是一个体格健美的军人,站在这个裹在襁褓里的小生命跟前,显得格外高大强壮。
小雨果的脖子弱得像芦苇一样,父亲几次想把他的头扶直,可是刚扶起来便又倒下了。结果父亲失望了,他转身走出房间,因为他不愿让孩子的母亲看到他的眼泪。
雨果的母亲索菲·雨果是一个皮肤白皙、性情活泼可爱、具有某种优雅风度的身材苗条的年轻妇女,她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婴儿,心里也十分悲哀。
当婴儿的教母把孩子包好后放进摇篮的时候,索菲怜悯地说:“像你这样,一摇篮可以装一打了。”
夜深人静时,索菲把雨果抱在胸前,把奶头塞进他的嘴里,奇迹发生了,这毫无声息的孩子突然吸住了奶头,急切地吮吸起来。索菲又惊又喜,她凝视着孩子那高高的额头,轻轻地对孩子说:“宝宝,你将来会长得又高又大又强壮!”
在这位性格刚强的母亲的细心照料下,孩子终于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了。
不仅如此,这个小婴孩发育得还很快,他的智力也像他的身体一样发育很快,这免去了父亲母亲的忧心,于是他们又开始忙碌大人的事情,他们也实在是太忙了。
哺养活雨果的不仅是慈母的乳汁,还有慈母的全部心血。后来当雨果开始挥笔作诗时,他深情地写道:
也许有一天我要告诉你,我的母亲
曾用了什么纯乳,多少心血,多少慈爱,多少恩情,
来延长着我这条一生下就注定不能延长的生命,
我那永不灰心的慈母啊,养活我,比养两个孩子还要辛勤。
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的这个边塞小城,纯属是个偶然。只是因为他的父亲,一个拿破仑统治时期的将军,此时正驻守在贝桑松。而仅在这个小生命出生后的6周,他的父亲便奉命调往马赛,襁褓中的婴儿不得不在啼哭声中,随父母及两个哥哥又开始新的旅程。
雨果的父亲约瑟夫·莱奥波德·西齐斯贝尔·雨果是法国东北部南锡城一个木工的孩子。南锡城毗邻德意志,雨果这个姓氏最早也源于日耳曼民族,所以我们不难推测到,在维克多·雨果的血脉中,应该也有着日耳曼民族的血液。
雨果的爷爷,老约瑟夫·雨果年轻时曾是一位轻骑兵少尉,后来扔下战刀,干起他的木工活。雨果的爸爸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他年仅15岁便投身军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认识他的人描述这个骁勇善战的少年,说他有着一头浓密的头发,额头很低,双眼突出,鼻梁扁塌,两片厚厚的嘴唇,是个长相普通的男人。但是,这个男人的脸上却经常露出正直坚毅的神色,眼神里闪出思想的光辉,唇边还经常挂着坦然的微笑。
人们不得不承认,约瑟夫·莱奥波德·西齐斯贝尔·雨果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他在投身行伍之前,曾投身南锡修道会神父门下学习天文、数学。他能够写出一些精美的小诗,还有小说;他体魄强健,勇敢过人,在军队中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了。
1788年,雨果父亲进了军官子弟学校。毕业后正逢法国大革命,他参加了革命军队,从一个尉级军官开始,用战功为自己赢得了将军的头衔。
由于他热爱共和,热爱祖国,军队里的战友们称他为“白鲁杜斯”,白鲁杜斯是古罗马一个热爱共和,热爱祖国的著名人物。
雨果的父亲在军队里服务了30多年,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了他的大半生时间。他既是一个非常勇敢善战的军人,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宽厚的善者,他对雨果一生的影响巨大。
一次战斗中,他在两匹战马被打死,自己也受了伤的情况下,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正因为如此,在他还只有19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莱茵方面军中一个很有名气的上尉军官了。
他的部下喜欢他,把他当做一个任性的孩子,发怒时可以暴跳如雷,平时却也有一付柔慈心肠。其实,尽管他生得五大三粗,但除了战斗,平日总显得文质彬彬。
1793年,这位莱茵军团的年轻上尉被提为他的挚友缪斯卡尔营长的助理,并被派出镇压旺岱的叛乱。其时莱奥波德·雨果20岁,缪斯卡尔34岁,这位祖籍巴斯克的职业军人是行伍世家出身,直到他为国王效命了17年后,才混到上士的军衔,在6个月的战斗中,他连升3级。
缪斯卡尔和莱奥波德似乎天生一对,他们都对1789年的大革命原则持有同样的信仰,思想开朗,不信宗教,为人正直,对事业怀有满腔热情。
这两个人此次奉命前往旺代镇压朱安党人的叛乱,如法国所有的内战一样,这是个残酷无道的差事。虽然莱奥波德和缪斯卡尔都认为执行国民公会关于战争的严酷命令责无旁贷,但是,他们到底还是一个富有人性的军人,在执行镇压命令的过程中,还懂得有所节制,并没有像其他军人那样滥杀无辜。
雨果的父亲此时正在旺岱作战。每次抓到那些因不明真相而反对革命的群众,他总是竭力劝阻,想方设法救护他们。
有一次,革命军抓走了蒲革南村的292人,因为这个村的村民常常袭击革命军。审判时雨果的父亲大胆地向法宫建议,把其中270个男子送往法国内地矿坑里去做苦工。法官拒绝了,把他们判处了死刑。
轮到审判那22个妇女的时候,雨果父亲担任了军法委员会主席。在审判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审判这些女犯,不必管什么先例,应当只凭自己的良心,这些女人并没有参加敌对行动,眼看着她们的父兄、丈夫、儿子被枪决,对她们来说,已经是一种极严酷的惩罚了。”
他的话赢得了一个年老的少尉的赞同,那少尉立刻呼应道:“我当了军人,是只打男人的,不想杀害妇女,我主张将22名女犯全部释放,并且立刻送她们回家。”
他的发言给审判定下了基调,后来发言的人都跟着这么说,结果这些妇女重又获得了自由。
在一次战斗中,武装的保工党徒抛下妇孺老幼,四散逃走了。雨果的父亲把这些俘虏的百姓带到一边,尽力好好地照顾他们。
百姓中有一个仅5个月的婴孩,被乳母抛弃了,雨果的父亲把他抱了起来,在掳来的妇女中替他找了一个乳母。战斗结束后,雨果的父亲就把这些百姓全放了,还给了他们几天的口粮,大家对这个善良的长官真是感激不尽。
还有一次,军队要枪决两个旺岱人,他们是叔侄两个,罪名是两人被抓的时候,手里都拿着武器。叔叔被枪决后轮到侄儿了。侄儿才10岁左右,看着这年幼的孩子也将丧生于枪口之下,雨果的父亲非常不忍心,他挺身拦住枪口,把小孩夺了下来,抚养了他7年。最后还为他的前途做了妥善安排。
父亲的善举如春雨一样滋润着小雨果的心田,它们不仅造就了雨果的善良品行,而且启发了雨果的创作灵感。在雨果日后创作的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找到雨果父亲的影子,特别是那本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著名小说《九三年》。
雨果父亲这种宽厚仁慈的性格和品质,也使得他在叛乱烈火熊熊燃烧的旺代,取得了宽宏善良的好名声。正因为如此,有一回,当他率领着疲惫不堪的士兵行进到小欧维内的雷诺第耶庄园时,请求主人让他们休息片刻,一个美貌的布列塔尼少女友好地接待了他。
这个少女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莱奥波德夫人,伟大作家的母亲,一个忠诚的保王党人索菲·特雷布歇。她身材苗条,神情端庄,并且极为勇敢,长着一双褐色的大眼睛,鼻梁坚挺,活力充沛,宛若一尊希腊雕像。谁都不会想到,这次偶遇竟然使得两个年轻人,一个革命党人和一个保王党的追随者之间产生了爱情的萌芽。这一切似乎不太可能,但却奇妙地发生了。
从父亲方面来讲,索菲·特雷布歇是南特一位船长的第三个女儿,她的父亲曾有过贩卖黑奴的经历。从母亲方面来说,她是南特初级法院检察官勒诺尔芒·杜·普伊松先生的外孙女。在大革命时期,特雷布歇家族和勒诺尔芒家族分道扬镳,一边追随了革命党人,另一边成了保王党。这大概也是后来,索菲·特雷布歇能够接受莱奥波德先生的原因了。
其实索菲·特雷布歇的家谱十分简明。她的父亲曾经当过南特商船队的船长,是个奴隶贩子。可是,当她还是个少不懂事的幼儿时,她的双亲就相继亡故了。受托抚养教育她的是她的姑妈,一个秉性刚毅的老女人,一个坚定狂热的保王主义者。秉性刚毅的老女人把心爱的侄女培养成了一个能够骑马驰骋、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女中豪杰。
同时,坚定狂热的女保王主义者也把自己的思想,一丝不漏地传授给了她的被监护人。因此,当劫掠、屠杀这些字眼不断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时,索菲·特雷布歇理所当然就成了顽固的反对革命派。
然而,在1796年一个美好的夏日,当索菲骑马散步归来遇上疲惫不堪的革命军时,她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上尉带着部属到村里休息一下的请求。
能够被热情地接待,使得年轻的莱奥波德先生倍加感动。很快的,他和缪斯卡尔营长便和这对姑女熟识了。类似的接触又进行了好几次,虽然在这些接触中,索菲总是大胆地向莱奥波德指出:镇压朱安党人的战争是非正义的,莱奥波德也激烈地为共和国辩护,但两个人的争论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他们常常在草地上那高高低低的道路间散步,索菲敬佩这个曾经救助过妇女、人质和儿童的年轻的上尉;而年轻的上尉则欣赏索菲的坚定、勇敢和聪明,有时具有的西班牙女郎那种野性的性格。
雨果后来在《秋叶集》中这样描述他的家庭:
我的父亲是老战士,我的母亲是旺岱省人,他们的血在我的血管中流着,我对它始终是忠诚的。
雨果父母对雨果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正是父母思想上的这种分歧,造成了雨果精神上的复杂性。
1797年,当莱奥波德被改任命为军委会检察员后,调到了巴黎工作。他在巴黎市政厅广场获得了一套住宅,这时,这位年轻的军官向可爱的索菲求婚了。索菲感到犹豫,但是庆幸的是,索菲所有南特的亲戚,包括她的姑母都对这个共和国的军官深有好感。而且,这个孑然一身的姑娘的确需要有个依靠了。
1797年,莱奥波德上尉在被任命为军委会检察员并在巴黎市政厅广场获得了一套住宅之后,他立即就给布列塔尼少女寄去了一封热忱的信函。
索菲回了信,不过写得非常矜持,冷冰冰的。有趣的是,恰恰是这种矜持增强了雨果上尉征服的欲望。
他更加殷勤地放飞多情的鸿雁,语气一次比一次中肯迫切。这样热烈的痴情终于打动了心气高傲的布列塔尼少女。
1797年11月15日,24岁的索菲与比她小一岁半的莱奥波德在祝福声中,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莱奥波德·雨果先生除了军饷外,还有一些财产和年金,而妻子却没有嫁妆,因为雷诺第耶并非属于她的产业,尽管如此,慷慨的丈夫还是将自己的财产变为夫妻共有。
也许在这个婚姻之中,丈夫要更爱妻子一些吧!莱奥波德感到非常幸福,但是索菲似乎对离开雷诺第耶,离开她的花园,离开布列塔尼的海洋性气候,而感到懊悔不已。尽管如此,日子仍然愉快地过着。
莱奥波德夫妇在巴黎住了两年时间。这段时期,一个叫比埃尔·富歇的布列塔尼同乡成了他们的邻居。富歇先生是军事法院的书记官,是特雷布歇家一位鞋匠朋友的孩子。他和营长助理年岁相仿,性情却迥然不同,他小心谨慎,朴质纯真,不爱交往。富歇先生也是一位保王党人,虽然在政治上,他和雨果先生的观点不合,两人从不争吵,而且友谊日渐增加。
富歇先生与安娜·维克多瓦尔·阿瑟琳结为夫妻的时候,他还邀请营长助理做他的证婚人。在喜筵上,莱奥波德举杯对他们说道:“生个女儿吧,我将有个男孩。让他们结成眷属。我为他们夫妻的健康干杯。”莱奥波德在发表这番言论的时候,谁也没有把它当真。
在巴黎,莱奥波德夫妇的收获还不止一个。在一个朗朗晴天里,这对夫妇与莫罗将军助理拉奥里上校相遇了。这位上校是索菲·特雷布歇童年时代的朋友。维克多·法诺·拉奥里是马延省人,尽管参加了大革命,却仍然保持着他在路易大帝中学,当时的一所耶稣会学校中学来的贵族气派。
拉奥里总是一副庄重而又典雅的气派。索菲·雨果夫人遇见他,露出明显的快乐神色。大概,比之莱奥波德的奔放热烈,她更欣赏高贵庄严的男人。有一段时间,这位目光如炬的上校过着独身生活。他心灵清高、骄傲,却也值得被别人爱慕。
上校对莱奥波德夫妇产生了友情,而莱奥波德夫妇发展了这种友谊。莫罗将军是督政府最受宠幸的将军,而拉奥里上校则是他的心腹。对于热衷于功名的莱奥波德少校来说,能找到这样一个有力的靠山,该是一桩多么大的幸事!
丈夫开始为找到莫罗将军的知交充做自己的保护人而高兴。莫罗将军受督政府派遣,正在驻意大利的军中供职。妻子则因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小心谨慎、守口如瓶的知己而满意。
1799年,机会终于来了。莱奥波德重新回到莱茵军。而就在同一年,莫罗将军却被任命为莱茵军的总指挥,拉奥里上校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莱茵军的总参谋长。在拉奥里的撮合下,莱奥波德成了莫罗将军的重要亲信,并十分信任他。
依照夫贵妻荣这条不成文的法则,索菲·雨果夫人成了拉奥里上校、莫罗将军,甚至约瑟夫·波拿巴亲王府中的常客。她得体直率的谈吐和优雅的风度使她在这些显贵中游刃有余,连一向自视甚高的约瑟夫·波拿巴——就是那个闻名于世的拿破仑的哥哥,也止不住称赞这个女人的“绝顶聪明”。
在身为莫罗将军亲信期间,这对夫妇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阿贝尔、第二个孩子欧仁,并且给自己的弟弟也谋得了少尉军衔。然而,好景不长,1800年,莫罗将军与波拿巴闹翻了。莱奥波德又被改任为第十二联队的营长,这个职务使他倍感难熬,因为这位先生与自己的顶头上司不和。
1802年,维克多·玛丽·雨果,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来到世间了,这个小家伙看上去如此地弱小。连产科医生也不指望这个瘦得像猴子一样的孩子能够在世界上活下去。
但是母亲索菲·特雷布歇刚毅的性格起了关键的作用,她将伟大的母爱倾注到了对孩子的护理之中。而正是因为她的努力,我们的世界中多了一位震撼法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坛巨星。
莱奥波德夫妇邀请维克多·冯·拉理奥将军做孩子的教父,邀请陆军准将贝桑松要塞司令雅克·丹列尔的夫人玛丽·丹佐莱做孩子的教母。
尽管已经成为3个孩子的父亲,莱奥波德直言不讳的秉性仍然不改。在第二十联队,他与长官展开了一场实力不均的斗争。这样,莱奥波德便被部里的人当做耍阴谋的人记录在案,一个军官甚至诬陷莱奥波德挑唆军官谋反。
这样,在维克多·玛丽·雨果降生后的第六个星期,已经晋升为上校军衔的莱奥波德已经奉命调往马赛,担任一个营的指挥官了。刚刚上任不久,这个营又开赴了圣多明各,开始了新的征程。
莱奥波德认为自己横遭迫害,受到严重威胁,便不顾一切地把年轻的妻子派往巴黎,请求约瑟夫·波拿巴、克拉克将军和拉奥里将军把他从冤家对头的控制下解救出来,另行安排职务。
尽管要离开3个儿子,索菲夫人还是同意出发,她总是喜欢接受和挑战艰巨的使命。她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一切。尽管前途充满艰难险阻,但她还是能大胆前进。
冒失的“莫罗集团”不停攻击波拿巴,后者对于这些胆大包天的反对派,则是严惩不贷的。索菲·特雷布歇在拉奥里处迟迟不归,让莱奥波德上校独自品尝了自酿的苦酒。由于没有得到拉奥里将军的庇护,莱奥波德上校被调往远离首都的科西嘉,他开始一个人带3个孩子的生活。
于是,就经常可以在行军的路上看到3个像小天使一样的男孩子,他们跟在一个身材高大的军人身边嬉闹着。阿贝尔上学了。欧仁胖墩墩的,脸蛋也是红扑扑的,长着一圈一圈金色的卷发,深受太太们的喜爱。只有小雨果看上去叫人担忧。此时的小雨果身体仍然很羸弱,由一个士兵的妻子照看着。
莱奥波德带着3个小孩,登船朝巴斯蒂亚这座有着峻拔高房的古老城市进发,并且一次一次地写信给妻子,恳求她回来。1803年6月,小雨果有16个月了,据上校所言,他开始要“妈妈”。尽管爸爸很爱他,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但是却代替不了妈妈。
因为雨果早早地就断了奶,所以幼小的雨果只好由一个传令兵的妻子负责照料。此时他的身体仍然很羸弱,不过他的头特别大,和身体很不成比例,像个畸形的小矮人,显得并不可爱和漂亮。
当雨果哭着喊着要妈妈的时候,他只好给雨果吃糖,因为糖的甜蜜可以暂时抚慰孩子脆弱的心灵,缓解小雨果的忧伤情绪。随后他便无可奈何地看着小雨果嘴里吮着糖果,神情愁苦地离开了。
当时雨果父亲的战友曾经回忆道:“有个身材高大的军人,曾经在军队里抚育了3个孩子。孩子们的小脸都长得胖乎乎的,红扑扑的脸蛋儿非常好看,有如小天使一般。他像一位母亲一样的细心而又尽职地照顾着他们,在充满艰险的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
这个孩子常常一个人待在角落里,伤心地哭泣,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那么伤心。小雨果从开始的郁郁寡欢,到后来的非常忧郁,这些忧伤在雨果整个一生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忧郁的性格,也会不时在他惊人的活力中显露出来。
严重的家庭问题
1803年,当营队移驻厄尔巴岛后,索菲·特雷布歇终于回来了。雨果夫人这次回来并不准备与丈夫重归于好,而是想把3个年幼的孩子带回巴黎,拉奥里上校还在那里等她。
仅仅过了4个月,雨果夫人便带着3个孩子离开厄尔巴岛,踏上了返回巴黎的旅程。
当车子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巴黎后,拉奥里却没来接索菲和孩子们,雨果夫人猜测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来到拉奥里的府上,见门口贴着逮捕拉奥里的告示,已然明白发生的一切。拉奥里反对第一执政的事情,雨果夫人比谁都清楚,她心慌意乱,但是并不感到诧异。
过了几天,雨果夫人找到了一处宅院,这处院子坐落在克里希大街24号,条件还算舒适。这一方小天地就成了维克多和哥哥们的游乐场,他们在这里追逐打闹,常常忘记吃饭的时间。小雨果此时已经有了记忆,多年后,他仍然能够描述出当时的景象。
就在小雨果平静地过着幼年的时候,他的爸爸莱奥波德上校这个时候已经受到了约瑟夫·波拿巴的重用。莱奥波德上校随着这位显赫的上司开赴意大利,开始了时来运转的军旅生涯。
在征服那不勒斯的一次战役里,这个英勇善战的少校先生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那是在卡里那布亚,一群当地的绿林武装与法国军队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拼杀。这些人中有的是土匪,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