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雷锋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雷锋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雷锋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雷锋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晋华编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书籍编号:30087516

ISBN:97872120496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118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雷锋的故事

李晋华

安徽人民出版社

雷锋简介

雷锋(1940~1962),原名雷正兴,全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雷锋1940年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乳名叫“庚伢子”。7岁沦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活下来。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获得解放,雷锋从此翻了身,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他参加儿童团,进小学读书,并加入了第一批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


雷锋小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在乡政府当通讯员,不久又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望城县委当公务员。


雷锋在工作中积极努力,埋头苦干,被中国共产党湖南省望城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他相继在望城县沩水工程指挥部、团山湖农场和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化工总厂当拖拉机手和推土机手,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培养和教育下,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在部队生活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内,被授予中士军衔,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由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从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扩展,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


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社会上迅速地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以平凡而伟大见诸各出版物的雷锋式楷模人物不胜枚举,如张思德、时传祥、朱伯儒、李素丽、孔繁森等。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伟大精神。


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那种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

参加建设

不论需要我做什么,我都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翻身解放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户贫苦家民家里。


雷锋4岁时,爸爸被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拉去当挑夫,遭到毒打后便经常吐血,又无钱医治,不久便去世了。爸爸去世后的第二年,年仅12岁就去给资本家当童工的哥哥,因患肺结核无钱医治也死了。没多久,连病带饿的弟弟又死在了妈妈的怀里。


两年中连续失去3位亲人,这对妈妈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为了生计,妈妈不得不去给地主唐四滚子家做女工,受尽了欺辱却无处申诉。就在这一年的中秋节,痛不欲生的妈妈打发雷锋到隔壁大叔家去玩,她自己却悬梁自尽了。雷锋抱着妈妈的遗体哭啊叫啊!可是,妈妈再也听不见儿子的呼唤,再也不能照料他了。


这吃人的旧社会逼得雷锋家破人亡!


就这样不满7岁的雷锋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小小年纪的他只好上山砍柴,以此换回一些钱来维持生活。一天,一个地主婆硬说雷锋砍了她家的柴,还夺过砍柴刀在雷锋的手背上连砍了3刀。


愤怒的雷锋冲着她喊道:“总有一天我要报仇!”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解放了。大人们忙着组织农会,孩子们则组织儿童团。雷锋和全乡的孩子一样,精神抖擞地站在儿童团的队伍里。


一天傍晚,雷锋正站在桥头放哨,只见远处来了一支队伍:战士们穿着整齐的黄色军装,背着发亮的步枪,雄赳赳气昂昂地朝这边走来。一面大红旗在队伍前飘着,美丽的彩霞映在上面,就像一团燃烧的火。


雷锋看着看着,一下明白了:这不就是农会主席彭大叔说的,咱们的救命恩人解放军吗?


雷锋跑着迎上前去,解放军叔叔拉住了他的小手嘘寒问暖。这下可把雷锋乐坏了。他听说队伍要在乡里住几天,就高兴地领着队伍进了乡,同乡亲们一起热情地招待起解放军同志。


几天以后,队伍要走了。雷锋拉住一位解放军连长的手说:“我要去当兵,带我去吧!”


“你为什么要当兵?”连长问他。


“我要去打敌人,我要报仇!”


“你的仇由我们大家替你报。”


“不,我要跟你们一起去!”


“你的年纪还小,现在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好建设咱们的新中国。”连长好说歹说,才把雷锋劝留了下来,临走时,把自己的一支钢笔送给了他。


几天后,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开始了。雷锋和乡亲们一起高喊:“打倒恶霸地主,讨还血债!”


在斗争大会上,雷锋看看乡亲们,又看看被绑押的地主,千仇万恨涌上心头。他跑上台去,红着脸,流着泪,控诉了地主对他一家的剥削和压迫。


他指着曾经砍过他3刀的地主婆子喊道:“我上山砍柴你都不让,还砍了我3刀。真想不到,你这地主婆也有今天!你还敢砍我不?你还敢欺压穷人不?”


在群众的声讨下,平日里耀武扬威的恶霸地主们都纷纷低头认罪,受苦受难的乡亲们终于翻身了。土改后,雷锋和乡亲们一样,分到了土地和粮食。他穿上斗争地主时得来的衣服,背上书包,和那些贫苦农民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开学第一天,老师发给他两本书和一个笔记本。


他看到小朋友们都交书费、学费,便把过春节时乡长彭大叔给他的压岁钱拿了出来,交给老师。


老师和蔼地笑着说:“学校不收你的费用,你可以免费读书。”又亲切地对他说:“你们能读书,这是共产党的恩情啊!”


“共产党!毛主席!你们为我们穷孩子想得多周到。”


当他翻开第一页书,看见毛主席那慈祥的面容时,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他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念书,做党的好孩子。少年先锋队的生活给雷锋的人生揭开了新的篇章。从此,他不再说自己是一个孤儿,因为党就是他的亲爹娘啊!


每天一大早,雷锋来到学校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教室,他先把桌椅、黑板都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坐下来读书、写字。对每一门课他都认真地听讲,从不放过一个小小的疑问。


他作业本上的字总是写得工工整整,而且从来都是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按时完成。由于雷锋学习用功,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以上。


1954年,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在隆重的入队宣誓大会上,辅导员给他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他兴奋地抚摸着红领巾说:“我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把红领巾染得更红!”


从此,雷锋每天都戴着这条鲜艳的红领巾去上学。他还非常珍爱少先队的红队旗。一次外出过队日,雷锋举着队旗,不料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急忙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队旗,而自己被大雨淋透了却毫不在意。


他常对小朋友们说:“咱们的红领巾、红队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要格外爱护才行。”


1955年,雷锋转到荷叶坝小学读书。当时,这所学校还没有建立少先队组织,他就成了这里唯一的一名少先队员。从此,他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


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决定到烈士陵园过一次有意义的队日。而从学校到烈士陵园要步行二十多千米,这样一来拿大鼓的任务就显得非常艰巨,雷锋便主动承担下来。只见他小小的个子,打着大鼓走在最前面,队员们踏着鼓点,唱着《少先队员之歌》,迈着整齐的步伐,向长沙市进发。


走出七八千米,雷锋已累得浑身是汗。辅导员看见了,急忙派了一名同学来替换他背鼓。


雷锋笑笑说:“不用换,我能行!”说着挺起胸来,扬起小手“咚咚咚”把鼓擂得更响了。


途中休息之后,辅导员见他太累了,又派了一名同学来替换他,可他坚定地说:“打鼓的任务我已经领下来了,应该由我来完成。”于是他又背起大鼓继续前进。


有一次,雷锋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山上摸索着砍柴,结果,一不留神,脚突然踩空了,摔倒在地上。他急忙赶上前去,扶起了老人。从此,雷锋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这位没儿没女的贫农老人砍柴、挑水、打猪草。乡亲们看到雷锋这样尊敬老人,都夸他是个热心的孩子!


1956年,雷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在荷叶坝小学毕业了。

党的温暖


小学毕业后,乡政府本来打算送雷锋到县里读中学,但乡亲们希望他留下来。雷锋经过思考后,决定留下来,好为建设家乡作贡献。彭乡长见他人小志气大,就留他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


那时,乡政府正忙于秋收的准备工作,缺少人手。雷锋每天除了完成通信员的本职工作外,还主动帮助搞秋征统计,填制报表,有什么工作都抢着干,从不拈轻怕重。由于他思想觉悟高,工作积极,勤勤恳恳,很快乡政府就推荐他到中共望城县委当了公务员。


雷锋初到县委工作的时候,还像个孩子。县委的同志见他年岁小,手脚又勤快,都非常喜欢他,大家亲切地称呼他“小雷”。


一次,他跟着张书记一起下乡,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他上前踢了一脚就走开了。张书记看见后却不声不响地走了过去,弯下身子把螺丝钉捡起来,抹去尘土看了看,然后装进衣袋里。


雷锋当时觉得很奇怪:县委书记捡一颗螺丝钉干什么?


过了几天,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张书记掏出了那颗螺丝钉。


“小雷,把它一起送到工厂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啊!”张书记把螺丝钉放在雷锋手上,语重心长地说:“一颗螺丝钉,别看它不起眼,缺了可不行,就像你这个通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


雷锋凝望着张书记,又低头看看手中的螺丝钉,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这颗小小的螺丝钉,在雷锋心中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成了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他下定决心,要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这样一颗螺丝钉。


一天夜里,张书记在办公室看文件、写材料,雷锋像往常一样,坐在他的旁边学习。


“小雷,你去睡吧!”张书记催促说。


雷锋不肯走。过一会儿,张书记又催他去睡觉,他还是坐在那里不肯走。半夜里,雷锋竟不知不觉地伏在桌子上睡着了。


张书记见他睡着了,怕他着凉,就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轻手轻脚地披在他身上,又坐下继续工作。


雷锋睡得热乎乎的,一觉醒来,天都快亮了。他揉揉眼睛,见张书记还在聚精会神地工作,又发现书记的大衣披在了自己身上,不由得低头看了看自己手背上被地主婆砍过的刀痕。刹那间,苦和甜,爱和恨,一齐涌上心头,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张书记放下笔,上前问道:“又想起过去了?”


“嗯……”雷锋抬起头来说,“旧社会害得我家破人亡。是党和政府救了我,送我读书,给我工作,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呀!”


张书记沉思片刻,拉着他的手说:“常常想着过去,不忘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革命者,要从过去的苦难中吸取精神力量,推动自己更好地为革命工作。”


张书记看着他手背上的刀痕,接着说:“小雷,你在旧社会受的苦,是整个民族、整个阶级的苦。只有彻底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才能使所有的劳动人民跳出苦难的深渊。现在我们解放了,生活也逐渐好起来了。但是,我们的新中国还很年轻,你也很年轻,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要有奋斗目标。”


雷锋想了想说:“我的奋斗目标,就是在咱们机关当个螺丝钉。”


“将来呢?我说的是将来。”


“将来……不论革命需要我做什么,我都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张书记点点头,笑了。


雷锋在县委机关中,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处处闪光。他不论做什么,都那样踏实,一丝不苟。


凡是由他经管的公共财物,都管理得有条不紊;房间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对于来县委机关办事的基层干部和来访群众,他都态度和蔼地热情接待,并对他们进行周到的服务,因此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


1957年2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被评为县委机关的工作模范。


在党的阳光雨露下,雷锋茁壮地成长着。现实生活使他深切地感受到:


我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党像母亲一样扶着我、领着我,教会我走路。我前进的每一步,都倾注着党的亲切关怀。

为家乡作贡献


雷锋加入共青团后,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他努力工作,自觉锻炼自己,不断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家乡的土地。


流经望城县境的沩水河,是湘江的一条支流,每年春天都泛滥成灾,给沿河一带的群众生活带来很多困难。雷锋曾多次随同机关干部到这里参加防汛抢险。


一次,雷锋和指挥部的全体同志,参加了一整天修堤筑坝义务劳动,回来后都十分疲乏,可是雷锋没有休息,一回来就守在电话机旁。他想,指挥部是整个工地两万多民工的作战中心,大家都去休息,打来电话没人接怎么行呢?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使他忘却了一天的疲劳,在电话机旁一直守到天亮。


治沩工程开工不久便赶上了连雨天,河里水位不断上涨,堆积在工地上的器材,随时都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


一天晚上,在倾盆大雨中,工地指挥部紧急动员机关干部和附近的民工,奋力抢救工程器材。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很危险,指挥部领导便叫雷锋和几个女同志留下值班,实际上是照顾他们。


同志们出发以后,雷锋坐立不安,怎么也待不住,趁几个女同志没注意,他迎着风、冒着大雨直向停放器材的工地奔去。


这时,洪水已经溢出河岸,淹没了道路,有的地方水深已有一米多了。雷锋奋不顾身地涉水赶到工地,和同志们一起投入到抢救国家财产的战斗中去。哪里最危险他就到哪里去,一直坚持到将治沩工程的器材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后,他才放了心。


任务完成后,当同志们称赞他的勇敢精神时,他只是笑着说:“我年轻,更需要在斗争中锻炼锻炼自己。”


第二年春天,县委决定在围垦起来的团山湖沩水河与八曲河之间的一片湖沼地开发一个农场,让荒芜的湖沼地变成鱼米之乡。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全县青少年积极响应团县委的号召,提出要为农场捐献一台拖拉机。


雷锋立刻拿出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元钱,全部送到了团支部,说:“我每月领的钱用不了,全交给农场买拖拉机吧!”


县委领导同志知道了这件事后,都非常高兴。张书记问雷锋:“听说你把平时节约的钱全都交上去买拖拉机了?”


“这样做不对吗?”雷锋笑着问。


“对,应该这样,这表现了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和热情。”张书记说,“我们研究过了,想让你到农场去学开拖拉机,怎么样?”


“是吗?”雷锋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即表示:“我去!”


开拖拉机,这在当时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工作啊!雷锋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从书本上和电影中见过拖拉机。今天,真的就要去开拖拉机了,他怎能不万分激动呢?


雷锋来到刚刚筹建起来的农场,一万多亩沉睡的土地正待开垦,而春耕的战鼓已经擂响,季节不等人,任务紧迫而又繁重。拖拉机一开进农场,雷锋就勤学苦练起来。


每天一清早,他就来到拖拉机旁,检查机器是否完好,油箱、油管有无泄漏,提前做好出车的准备,等师傅一到,只要发动引擎就可以出车了。上工后,他一边给师傅当农具手,一边认真学习驾驶技术。收工后,他还坐在驾驶台上,回顾一天出车的情况,模仿师傅的驾驶动作,细细领会开拖拉机的技术要领。晚上回到宿舍,他就坐在灯下,认真阅读有关拖拉机的构造、维修保养和驾驶技术的书籍。雷锋仅仅学了一个多星期,就可以单独试车了。


初春3月的一个清晨,朝阳似锦,杨柳吐絮,含苞待放的蓓蕾闪耀着晶莹的露珠,团山湖显得生机勃勃。雷锋早已来到拖拉机旁,细心地检查机件,擦洗机身,认真做好出车前的准备。


“看小雷试车去啦!”场部有人发出一声号召,立刻吸引了许多人向停车场涌去。


大家兴奋地议论着:“小雷真不简单,才学了几天,今天就正式试车了!”


“看他那股钻劲儿,真成拖拉机迷了。”


“选小雷学开拖拉机,算是选对啦!”


雷锋十分镇静地把着方向盘,拖拉机稳稳地行驶在机耕道上。驶进大田后,他果断地把农具升降操纵杆一压,随着拖拉机的前进,后面翻起一片黑油油的泥浪。


试车结束后,大家感到非常满意。从此,望城县有了自己年轻的拖拉机手了!


到了初夏季节,忽然下了一场暴雨,八曲河水猛涨,新修的大堤随时有被冲垮的危险。农场内洪水横流,淹没了大部分的土地和庄稼。


当时为了不误农时,雷锋和师傅轮流驾驶着拖拉机昼夜翻耕,歇人不歇机,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把一万多亩荒地全部开垦了出来。可如今却全被水淹没了。


这天傍晚,雷锋正冒着狂风暴雨和同志们一道抢险排洪,突然听到有人喊:“停放拖拉机的场地进水了!”


雷锋一听,径直朝停放拖拉机的地方奔去。只见洪水已经漫到车轮边上了,他见状后毫不迟疑地跳上驾驶台,把拖拉机发动起来,开向了一块高地。


雷锋返回场部吃饭的时候,洪水越涨越猛。拖拉机虽然已停放在高地上,但他仍放心不下,又匆匆背上工具袋,提上一盏马灯,准备去守护拖拉机。


但就在这时,通往停放拖拉机场地的道路,水深已达好几尺,天黑又无法看清道路,涉水过去是很危险的。怎么办呢?他想了想,转身跑回场部,搬出一个打稻用的稻桶放在水里,又找来一根竹篙子,想坐上去以稻桶做小船撑过去。但雷锋从来没划过船,加上风浪大,他撑来撑去,稻桶却不听使唤,在水中摇晃得很厉害。


有的同志见了,连忙喊道:“小雷,快回来,危险呀!”


雷锋不顾个人安危,终于冲破风浪,把稻桶撑到了停放拖拉机的高地。他把稻桶拴在一块大石头上,马上奔向拖拉机,把油布揭去,这里敲敲,那里摸摸,看看机件是否完好无损。又试着发动了一下引擎,从响声中听不出什么毛病,这才如释重负地坐在驾驶座上,望着滚滚的洪流,心想:等洪水一退,就又可以出车了。


转眼秋收季节就到了,沉甸甸的稻穗铺在了团山湖农场的万亩土地上。团山湖由往日的荒芜变成了米粮川,这其中饱含着雷锋热爱祖国的心愿和辛勤忘我的劳动。雷锋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这块养育他的土地。

雷锋和姐姐


农场秋收后的一天,县招待所有人给雷锋打了个电话。“好,好,我马上就去。”接电话时,雷锋显得异常兴奋。


给他打电话的人是服务员小张。原来,鞍山钢铁公司派了个招工小组来县里招收青年工人,现在就住在招待所里。小张和招工小组的人谈过了,想报名到鞍钢去当工人,他希望雷锋能同他一起报名。一心想为国家作贡献的雷锋,听到这个消息,心中立刻像长了翅膀,他征得县委领导的支持和农场领导的同意后,正式报名了。


雷锋要到鞍钢去的消息很快就在农场传开了,大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临别前夕,他和农场的同志们互相鼓励,依依惜别。那些朝夕相处的青年伙伴们,有的拿来日记本请他签名留言;有的找他促膝谈心,留恋不舍;有的跑来帮他收拾行装;有的送来柑橘、点心和纪念品。一些特别要好的青年伙伴还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极为热情的临别留言。


农场有一位女青年,名叫黄丽,个头和雷锋差不多,梳一对翘翘的辫子,秀眉大眼的,小嘴说话很甜,又特别爱笑爱唱。雷锋比她小一两岁,总是叫她黄姐。她有个长处,虽然念书不多,但和雷锋一样,自学精神特别强,因此两个人的关系很好。黄丽听说雷锋要走了,给他送来一本墨绿色绸面烫金日记本。


“这是黄姐的一点心意,收下吧!”


“谢谢。”雷锋双手接过。


“我在上面写了几句话。明天我要下田干活,就不去送你了。”说罢她转身离开了雷锋宿舍。


雷锋伫立在窗前目送她进了女宿舍。翻开她赠送的日记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页秀丽的文字:

亲如同胞的小雷弟弟:


你勇敢聪明,有智慧,有远见,思想明朗,看问题全面,天真活泼,令人喜爱。你有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对任何同志都抱着极其信任的态度,这一切结合起来,才算得上我心爱的弟弟。


弟弟,你值得人羡慕的还多着哩,是青年中少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会作出很大的贡献的。你的干劲和钻劲使你勇往直前。希望你在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中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献给全中国、全世界,让人们都知道你的名字,使人们都热爱你,敬佩你。弟弟,希望你实现做姐姐的理想。


在临别之前,要把我的内心的千言万语说完是办不到的。我是不愿意弟弟离开的。但祖国钢都需要你和等着你呢,弟弟,前进吧!


前途是伟大的,光明的。姐因文化程度太低,不能把我的内心想说的都写出来,只好就此搁笔。

你姐黄丽


1958年11月9日

雷锋和黄丽亲如姐弟的友情起源于一年前。那时,雷锋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黄丽是县城一家供销社的营业员。雷锋常到供销社买东西,彼此就在柜台前相识了。偏巧,县委机关和供销社毗邻县新华书店,雷锋和黄丽又都是“书虫子”,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了书店借阅处的常客。


他们看书的兴趣一致,很有共同语言,雷锋看过的书只要说声好,黄丽肯定也要借来读。


有一次,雷锋到供销社去买长筒手电,因为脱销没买到。


黄丽关切地问:“你买长筒手电干什么?”


“夜里看书方便。”


“你用手电看书?”


雷锋说,他白天要集中精力工作,只有晚上才能挤些时间看书。最近县委机关又破例吸收他参加了机关干部文化补习班进行学习。每次晚上上完课回来,天都很晚了,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特意把宿舍电灯的电线接长了,把灯泡拉在自己床头边上,再用报纸和枕巾遮住光。


谁知昨天晚上,他看书时睡着了,半夜灯泡烤焦了枕巾,幸亏通信员小张及时关闭了电灯。小张批评他这样看书太危险,往后不许他这样看了。于是,他想买个长筒手电代替电灯。


黄丽被雷锋这种好学的劲头深深地感动了。第二天晚饭后,雷锋到书店借阅处还书,黄丽就将一把长筒手电塞到他的手里。


雷锋如获至宝,感激万分。当他付钱时,黄丽说啥也不收,她说:“手电是我的,不是买的。”


“不收钱我不要。”


“那就借给你用吧!”


从此,这个手电就成了雷锋夜晚读书的照明工具。


去年年初,雷锋调到农场学开拖拉机,没想到黄丽也被调来了。雷锋和黄丽都是共青团员,偏巧又分在一个团小组里,接触的机会更多了。


当时农场初建,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很差,住庙宇,吃糙米,每人只发一把锄头、一顶斗笠,风里雨里打着赤脚垦荒创业。但这两个年轻人的生活充满了朝气。


谁都知道,雷锋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一闲下来,手上不是一本书就是一支笔。劳动一天回来,不管多么晚,多么累,他都读书到深夜。黄丽也是一样,抓到书就看。雷锋有个藤条箱子,里面装了不少书,她向雷锋借了一本又一本,读完了,两个人就在一起探讨议论。


雷锋在《望城报》上发表了文章,她特意剪下来夹在自己的日记本里。雷锋写的诗,她自告奋勇在晚会上朗诵。她还悄悄帮助雷锋洗衣服、刷鞋子。


如今雷锋要走了,她从心里舍不得。但她知道自己是没有力量留住他的。


雷锋手捧黄丽的临别赠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夜,他从藤条箱里找出一本自己最心爱的书,在扉页上写了几句鼓励和期望的话,回赠给“亲爱的黄姐”。

和伙伴们去鞍山


鞍山钢铁公司在湖南湘潭、长沙、望城地区招收的最后一批青年工人离湘北上的那天晚上,长沙车站灯火闪耀,人流如梭。雷锋也在其中。


在候车室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个圆脸短发、举止大方的女青年,脚穿白球鞋,身着绿绒衣,肩上扛的行李包上挂着个篮球,胸前还用手托着一只很漂亮的黑紫色彩釉陶瓷罐。她那模样儿与其说是个青年工人,不如说像个篮球运动员。


她叫杨华,是望城县二中女子篮球队的队员,这次到鞍钢,她也报了名。当雷锋在人群中发现她时,她非常庆幸在即将远离家乡的时候遇到一位熟人。以前她们二中篮球队曾和雷锋所在的团山湖农场篮球队一起打过比赛。


不过,使她不解的是,鞍钢这次招工多半招的是乡镇待业青年,像雷锋这样有工作而且工作很好的人,为什么也要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北方去呢?闲谈之中她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雷锋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嘛!再说,我这个人打球都不服输,你想想,为祖国去炼钢,你们刚毕业的女学生都舍得离开家,我能甘心落后吗?”


正说着,好友张建文赶到候车室来了。他的情绪有些懊丧。雷锋一再追问,他才说他母亲病了,新婚的妻子拉后腿,若不是想到雷锋,他就不来了。


“那你还去不去?”雷锋关切地问,“大娘病得很重吗?”


张建文说:“既然报了名,就不能打退堂鼓。妈妈的病家里有人照顾,你放心吧!”


这时,同车北上的新伙伴们都陆续到齐了。家住市内的人多半都有亲人来送行。


在雷锋他们对面就站着一位母亲,一边擦拭眼泪一边对跟前一个留着短辫的姑娘嘱咐着什么。那姑娘眼圈都哭红了,嘴里还不断地说着:“你回去吧,回去吧……”可那位母亲舍不得离开女儿,就那样默默无言地站着。


雷锋走过去亲热地叫了一声大娘,说:“天黑了,路不好走,女儿让您回去您就回去吧!您放心,我们这么多人一路走,一定会互相帮助的……”老人到底让他给劝回去了,姑娘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鞍钢招工小组的一个同志,站在椅子上宣布了旅途注意事项和编组名单。雷锋被指定为第三组组长。组员是张建文、杨华等二十多人。其中还有两名女同志,一个叫易珍,就是刚刚送走了母亲,脸颊上还挂着泪珠的姑娘;另一个叫张棋,梳着两条又长又黑的大辫子,是个眉眼清秀的乡下姑娘。有个男青年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像是送行的,又像是同路的。


雷锋和本小组的伙伴一一打过招呼,逐个分发了车票和旅途生活费。


检票铃声一响,雷锋便招呼本组人员排队进站台。雷锋让三个女同志排在小组最前边。他照看小组人员依次进了站台以后,便挑着行李“噌噌”地跑到大家前面去了。


杨华以为雷锋准是想先上车给小组的人多占几个座位。没想到他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