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科考成为伟大医学家:李时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放弃科考成为伟大医学家:李时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莲凤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01
书籍编号:30087600
ISBN:978750874144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版权信息
书名:放弃科考成为伟大医学家:李时珍
作者:王莲凤
出版日期:2012-10-0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41444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 言
童年时代的夏夜,我和小伙伴们时常躺在家乡的草坪上,仰望着美丽的星空,偶尔还能看见流星划过,那时的欢呼与过后的惊诧至今历历在目。冬天的早晨,我们则常常流连于冰雪覆盖的小路,经常因贪玩雪人和打屋檐的冰棱锥而忘记了上学。当然,春天和秋天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大自然赐予最慷慨、最丰厚的时候。无论是春花的烂漫还是秋果的诱人,至今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随着年岁的增长,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莫测的奥秘。自然界的事物不再只是心头美丽的驻足,而是慢慢地变成了诸多诱使我去探索的动力。幸好,学校的数、理、化、生物等课程给了我一些答案。但是,仅限于课本的知识十分有限,而阅读课外书籍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我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迫切地想要了解那些发明创造的过程和那些具有奇思妙想的主人。是谁捡到了那只证明了万有引力的苹果?是谁让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是谁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又是谁让人类迎来了飞天的奇迹?是他们,站在科技前沿的科学家们,带着诸多疑问,不断地对我们生存的空间进行研究,渴求破译这充满超自然现象的世界。是他们一步步带领着我们进入科技时代。
茫茫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如何科学地解释人体与自然的离奇现象?他们用不断探索的精神引领我们认知世界,辨别真伪。我们为他们的创造精神而感动,为他们的科研成果而骄傲,更为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
被逼“退学”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带给人类动力的发明家瓦特,太空探索的先驱者布劳恩,实验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伽利略,为人类插上翅膀的莱特兄弟,放射性元素的母亲居里夫人……我们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汇集起来,编撰成册,希望能让读者朋友们全面了解他们的一生和那些与他们无法分离的伟大事迹,使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科学家,了解他们发明创造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的成长历程启示我们;让他们的挫折坎坷激励我们;让他们的灵感火花指引我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更高的目标,实现更伟大的理想!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大型系列丛书之“科学家成长之路”篇,就是这样一套专门拓展中学生科学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图书。让我们沉醉于神奇、瑰丽的大千世界之中,感受科技的强大,伟人的魅力,从而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激发创造,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决心,以及热爱人类、保护环境的爱心。
丛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名人,及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材料、医学、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这里,科学家的成功不再神秘,愿科学家的成长之路能够成为你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年轻的朋友们,让知识为你们的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吧!
人物简介
生卒与经历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瓦硝坝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行医世家,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
当时科举盛行,李时珍13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他便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终于研究清楚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成就与贡献
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800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巨著。《本草纲目》问世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它不仅很快在中
国流传开来,还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本草纲目》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不仅如此,它还对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其他有关学科作出了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除此之外,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地位与影响
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李时珍逝世后被安葬在蕲州城东。蕲州一带的历代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其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国家于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则对墓地进行了修缮:墓前另立石碑,上刻郭沫若先生的题词;碑前青石上刻上了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1982年,李时珍陵园再次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说:“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少年立志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李时珍
身医生世家
从武汉沿长江向东200多公里的地方,在江岸东北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镇,这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湖广黄州府蕲州,即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蕲州境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如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与雨湖相互连接,港汊交错,形成了富有水乡特色的优美景致。
在蕲州的几个大湖中,以雨湖春景最为著名。
在那濛濛的雨湖上空,曾响起过一代又一代走村串户的铃医的铃声;在那青草绿杨的堤岸,不知留下过多少铃医后代子承父业寻方采药的足迹。
在雨湖边的一片碧绿的柳林中,有一座秀丽的小村庄,名叫瓦硝坝。
在这个名叫瓦硝坝的村子里,住着一户李姓的医生世家。父亲李小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铃医,儿子李言闻虚心好学子承父业,将父亲的医术发扬光大,并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
明代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春季里的一天,李言闻一大早就匆匆地离开了家门。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他没有像平时那样摇着铃出门,而是手里拿着一个大渔网匆匆离家。他要去做什么呢?可能是打鱼吧!不然拿着渔网能做什么呢?
“看来今天医生这是要打鱼啊,难道说他改行了?”有邻人猜测道。
原来,李言闻之所以今天没外出医病,是因其老婆即将生孩子了。由于家庭收入不好,他只好自己亲自拿网去打点鱼,为的是给怀孕的妻子增补营养。
李言闻并不经常打鱼,也不擅长打鱼,所以他使用渔网也很不熟练。最开始的时候,他连下了几网都是一无所获,一条鱼也没有网上来。他显得很不耐烦。
李言闻决定最后再下一网试试运气。这回可好,当网拉起来的时候沉甸甸的。
他心里高兴极了,心想这次一定是条大鱼。可是谁想到,当他兴冲冲地把渔网拉上来的时候,定睛一看,渔网里面竟然是一块石头。
现在的情况是,李言闻不仅没有打到鱼,而且渔网也被石头刮破了。眼看着天色渐晚,暮色已经笼罩着整个湖面。
他想,再继续这样下去,也许还是两手空空。与其在这硬耗着,还不如赶快回家。他心里万分焦急,他不知道自己的老婆是不是已经生产过了。
想到这里,李言闻便收起已经破了的渔网,匆匆地往家里赶去。正走在路上,迎面遇到了本家的李二叔。只见他左手拿着渔竿,右手提着几条鱼,显然是刚从城那边的湖上回来。
李二叔看了看他湿漉漉的衣服,还有腋下夹着的破渔网和腰上空荡荡的鱼篓,一下子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好医生不见得是个好渔翁啊!”
李二叔笑着对李言闻说。
李言闻只好苦笑了一下说:
“是啊,真是惭愧,一条鱼没逮着,还把渔网给弄破了。”
“这样吧,这几条鱼给侄媳妇带回去吧!反正我家里也不缺这几条鱼救急。”
李二叔爽快地说。
“那怎么好啊,二叔也忙了一天了。”李言闻推说道。
“这是什么大事啊,平时不也经常到你那里免费看病吗?快回家看你老婆吧!”
李二叔一边说一边将几条鱼塞在了李言闻的手里。
“那好吧!多谢李二叔!”说着,李言闻接过鱼,一路小跑着往家赶去。
他正准备进家门的时候,正好遇到自己的大儿子李果珍。他慌慌张张地往外跑,一下子和父亲撞了个满怀。
原来,儿子正是要出去找他的。
就在他外出打鱼的时候,他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可是令人头疼的是,孩子生下来却不会哭,接生婆见此情景也是束手无策,于是她赶紧让李果珍去找李言闻。
李言闻听儿子这样说着,就快步来到屋里。他见一切都已经收拾好了,孩子就安静地躺在妻子的旁边,妻子因为过于劳累,已经沉沉地睡去了。
李言闻低头看去,发现这个婴儿身体非常瘦弱,皮肤发黄,明显的营养不良。
李言闻看了一会儿,又在婴儿的手腕上把了一会儿脉,看了看他的舌苔,然后点了点头。
“李先生,这孩子问题大吗?”接生婆小声说。
“没问题,李婆婆,真是谢谢您了,让你担心。您忙了这一天,这里是几钱银子,婆婆拿去买点果子点心吧!孩子满月的时候,在下再登门拜谢。”
李婆婆道:“你真是太客气了!平时你救死扶伤,为我们医病常是分文不取。我只是帮了个小忙,你不必放在心上。”送走了李婆婆,李言闻来到自己的药房里,拿了两包草药,让大儿子李果珍熬草药水,说是准备给小弟弟洗澡用。
然后又用另一包草药,亲自给刚出生的小儿子煎药。不一会儿,洗澡水和药都好了,李言闻开始给小儿子洗澡、吃药。
李言闻首先把放了草药的洗澡水倒进了木盆里,然后,他一只手抱起小儿子,轻轻放到水里,另一只手将洗澡水淋在小孩身上,同时又对小儿子的全身穴位轻轻进行按摩。
大约过了半盏茶的时间,李言闻见婴儿的呼吸明显顺畅多了,便将婴儿抱起,再用软布轻轻擦干。
最后,李言闻让大儿子拿来煎好的药,用一根筷子卷上棉絮,蘸着药水滴进婴儿的嘴里,过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婴儿竟然哇哇地大哭起来,他的哭声把母亲都给吵醒了。妻子连忙问丈夫怎么回事。
李言闻看着妻子说:
“没事,孩子刚尝了点药,正哭呢!”
妻子说:“哦,原来这样啊!那你给咱们的小儿子起个名字吧!”
李言闻想了一想说:
“今天打鱼,什么也没有打到,就打到了一块大石头,就叫这个孩子为石珍吧。”
李言闻妻子一听,笑着说:
“石珍?还是叫时珍吧!不取玉石的‘石’,应取时辰的‘时’,就叫时珍吧!意思是,这个孩子的到来,便会时来运转,极为珍贵。”
这就是李时珍名字的来历。
从小立志行医
李时珍的祖上是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的铃医。
铃医摇铃铛就是在告诉病家,医生来看病了,如果有病,赶快出来看病吧!因此铃铛就与医生结合在了一起,有了铃医的名号。
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
古代医生地位低下,何况是铃医,更是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李时珍的祖父李小山就是这样一位地位低下的乡医。
李时珍的祖父曾经整天背着药箱,手里摇着串铃,走村过户地为贫苦百姓治病。他有着丰富的行医经验,医疗技术也颇高明,但是依然被人们轻蔑地称呼为铃医。
然而社会又不能没有医生,谁也不能保证不生病,所以明朝政府对行医的有个规定:凡是医户人家,必须有一个儿子继承父业。
其实政府也害怕因为“子不承父业”而断了医道,无人再从医。在这种世风影响下,李时珍家也只能世代医道相传了。
虽然李家世代行医,但并没有多大名气,祖父在李时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李时珍的祖父攒下了点钱,于是供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读书,他小的时候读过不少诗书,是一个颇有学问的秀才。
李言闻曾满怀希望地参加了几次乡试,可是始终没有中举。便只好弃儒从医,继承祖业。
虽然心中永远铭刻着“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但由于榜上无名的失意,他不得不以医为业。
因为李言闻有“秀才”的头衔,所以人们勉强地称他为“儒医”,比起“铃医”的身份来要略高一些。
李言闻饱读医书,因此医术大有长进,加之医德高尚,成了当时蕲州一带有名的医生。
有了名气,李言闻就不必再去走乡串村看病了,因为每天来家里的病人就够他忙的了。
尽管找李言闻看病的人很多,但大都是生活极其艰难的人,他们来找李言闻看病时,有时只是随身带来一些粮食、瓜菜、鸡蛋等,有时甚至什么东西也没有就来看病。
李言闻为人厚道,贫苦的人来找他看病,有钱的可以看,没有钱也同样给治。
全家人的生活,都落在李言闻一个人的身上,仅靠给乡亲们治病并不能维持生活,有时也只能自己下湖去打鱼。
蕲州城内,有顾、郝、冯、李四大名门,都是靠入学中举的途径跻身于官场之中的。李言闻虽博通经史,但考场失利使他遗憾终生。
当李言闻小有名气后,得以经常出入于蕲州城的四大名门家中,并和顾家建立了较亲密的关系。
李言闻越是经常出入于这些靠科举发达的世家名门,越是觉得无法以当一名儒医为满足。
这种情况下李言闻根本不会想到教儿子学医,李时珍只能和当时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被父亲早早送进顾家私塾,读起了四书五经,练习作八股文。李时珍勤奋好学,渐渐显露出聪明才智。
热心仕途而仕途失意,精通医术而鄙弃医业,李言闻只好把光耀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李时珍的身上。
李时珍的母亲张氏,是一个贤惠的家庭妇女,由于身体虚弱,生了李时珍以后不久就病倒了。
幼年时期的李时珍身体瘦弱,经常咳嗽发烧,他深深体会到生病的痛苦,立志长大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李时珍才5岁的时候,父亲就准备把自己对儿子未来的打算告诉儿子了。
一天,李言闻把李时珍叫到跟前,告诉他说:医生这个行业虽然可供温饱,但是社会地位不高。
李言闻还谈道,李家从他起,为了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上学读书全力奋斗,想改变门庭,只是科举考试连连失败,才弃儒从医。
李家从李言闻开始由铃医晋升为坐堂医生,虽高了一等,还是不能与读书人家相比。
同时,李言闻还说出了对自己儿子的期望,他希望李时珍将来能够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为了让李时珍立志奋发读书,李言闻给他讲了古代有名的神医扁鹊的遭遇。
一个医生,要是没有社会地位,医术再高也没有用。要想不被人看不起,必须进入仕途。
这些道理,李时珍似懂非懂,不过他相信父亲的话没有错,决心发奋读书,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同时,名医治病救人的故事,也让李时珍终生难忘。他感到这些神医的行为非常值得尊敬,他们的品格都非常高尚。
热爱自然风光
大自然是万物之母,投身大自然,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每一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须臾都不能与其分开。
李时珍从小就与大自然为伴,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接近自然的乐趣。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医生家庭的孩子,经常接触的就是疾病、医治、抢救、采药、制药一类的事。
而且李时珍还从小听了许多名医的故事,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他们治病救人的故事,都给李时珍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李时珍听了不知有多少遍了,还是经常要求父亲讲给自己听。
李时珍从小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而且他常跟父亲、哥哥一起去附近的山上采药。
有时,好奇的李时珍还跟着父亲去病人家看如何出诊。家中来了病人,小时珍经常不言不语,站在一边观看,而且很有耐心,一直看到病人千恩万谢地离去。
耳濡目染,李时珍从小就认识了不少药物,见过不少病人,了解了不少病况,长了不少知识。
天长日久,无形中李时珍就对医学、药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父亲让时珍苦读圣贤书,但时珍幼小的心,却向往着大自然。那里有草药,有儿童的乐土和天地。
李家的后院是小时珍常去的地方,院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更有趣的是还有许多小动物。
李言闻是个懂药草的医生,他常常喜欢收集一些药草来作研究。有些可以种在地上的,他就种在地上;有些可以盆栽的,他就一盆一盆地栽起来。
所以,这个小小的庭园里,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李时珍的父亲每天都要出去看病,母亲又忙着料理家务,没有时间去多照料他。可是,李时珍在后院里,总是玩得很高兴,他一点也不感到寂寞。
李时珍的母亲有时丢下手里的活儿,到后院里来收拾东西,会顺便陪伴他玩一会儿。
这时候,李时珍就格外感到高兴。母亲在前面浇花,他就跟在母亲后面浇。浇一种花,小时珍就问一种:“妈妈,这种是什么啊?”
母亲温柔地答道:“这是牵牛花。”
“牵牛花。”李时珍记住了一种花的名字。
后院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使他产生很大的兴趣。他不时地隔着窗子向母亲报告新发现的情况。
有时,李时珍向妈妈喊道:“那大白母鸡又来啄鸡冠花了。”有时他向妈妈喊道:“那蔷薇花上又有黑蚂蚁了。”
母亲为了鼓励他多留在园里玩耍,总是用温柔的声音回答着:“嗯,还有什么呀?”
这时,李时珍又会认真地寻找起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来,有时他在墙根下、砖缝里、树皮上常会碰到各种小昆虫,有土狗、促织,还有蜈蚣呢!
有时,父亲从外边回来,李时珍听见父亲一路上大声呼唤:“时珍,时珍,把小铁铲拿来!”
李时珍一听就知道,父亲又采了一些东西回来要栽种,一个有趣的活儿马上要开始了。他欢呼一声,抢着把栽花用的工具,都给父亲拿过去,一面蹲在地下问:“爸爸,这是我们家里有的吗?”
李时珍的父亲有时点头,有时摇头。如果父亲摇头,李时珍就知道这是位新来的“客人”,对它就加倍地关切起来。
有一次,李时珍见到了一种新的中草药,他没有见过,就一天几次地跑到花盆旁边,耐心地看着它抽条、出芽、开花。
当李时珍看到,这株植物开出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小方块形大蓝花时,非常高兴,发出兴奋的欢呼声。
“开花喽!开花喽!爸爸的花开喽!”李时珍欢快的叫声传遍了他家小小的后院。
李言闻见儿子这样喜欢花草,也非常高兴,同时,他觉得,认识花草植物,是人人都应该懂的常识,是应该多让孩子知道的。
所以,李言闻不但乐意回答儿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时还把哪些花草是药草以及药草的作用,也讲一些给他听。
这样,李时珍在很小的时候,不但认识了许多花草,并且也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世上有许多花草,都是可以作药用的,是很有用处的。
于是,小时珍对花草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了。
李时珍渐渐长大了,身体也渐渐地好了起来。李言闻常常带他出去,有时到附近的山里去采药草,也把他带去,让他看看草木的生长情况,还让他知道这药草是怎么来的。
这时,除了小小的庭院,李时珍有了更广阔的天地,那就是蕲州一带的山山水水。
蕲州是一个极为富庶的地方,附近有许多山,凤凰山、供微山,稍远一还有大泉山、龙盘山。山上山下,一片郁郁葱葱,到处是苍松翠柏、奇花异草,还有不少飞禽走兽。
孕育着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江离蕲州不远,蕲水就是它的支流之一,蕲州附近还有很多小河,如刘河、治家河、蔡家河、鸡鸣河等。河的两岸,垂柳摇曳,桃花映红,绿草如茵,野花遍地,莺歌燕舞,蜂逐蝶飞,美不胜收,好不热闹!
蕲州还有许多湖泊,湖边,绿树成荫,芦苇丛生,水鸟繁多,鱼虾成群。
大自然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少年时的李时珍非常喜欢的广大课堂。
李时珍常同小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有时他们登上凤凰山,爬树摘点野果,尝尝鲜。有时他们攀越供微山,采些野花野草,捉些小虫小鸟。
有时,小伙伴们还相互考一考:
“这是什么花?”
“鼓子花!”
“这是什么草?”
“这是仙人草!”
“这是什么虫?”
“小蜈蚣。”
“不对,不对!”李时珍争辩说:“这虽然看起来像蜈蚣,却不是蜈蚣,它是马陆!”
在这种时候,往往李时珍答得最多,说得最准。因为他有很多机会去认识世界,有父亲,还有哥哥做自己的指导教师,还有《尔雅》一书做助手。
由于经常同父亲一起采药,李时珍知道北门外灌木生长最旺的原野里草药最多,所以那里就成了他常跑的地方了。
李时珍常常带着小朋友,在北门道上采野花玩。他骄傲地把从父亲那里得来的知识,一点点地讲给小朋友们听。
李时珍告诉小伙伴们,这叫什么,那叫什么,什么是能吃的,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能治病。
有时,李时珍还带着小朋友们到田野里,去寻找青蒿子,寻找那吃起来有点咸味的滴滴金。
李时珍回家时,手里总少不了一把花草。有时他回家晚了,受到母亲的责备,这时候父亲常常来给他解围。
这位勤劳的医生,看见儿子挨骂之后,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心里有些不忍,于是就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他伸出手来说:“来,把你今天弄到的宝贝拿来让我瞧瞧。”
然后,李言闻接过儿子递上来的一把花草,轻轻地咳嗽一声,故意装出一种严肃的神情。
“今天我倒要考考你,答得不对,明天可不准出去了。”接着,李言闻就抽出一棵花草问起来。
“说说看,这六个片的小红花叫什么?”
李时珍答对了,他就笑着点一下头。有时,李时珍回答不出来了,就一下趴在父亲身上,央求地说:“爹,你还没有对我说过它叫什么名字,你说这是什么啊?”
这时,李言闻总是非常耐心地指出这种植物的一些特点,然后把这个花或草的名字说出来。
这时候,李时珍又会接着提出下面的问题:“爸爸,它是药草吗?”
有时,李时珍的父亲点一下头。这时,李时珍马上会扭过身子,对这棵花草反复地看,一面喃喃地念着它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一种新知识的增加,使这个孩子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拥有强烈好奇心
除了上山,去田野里玩,李时珍还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水上玩,那里又是另一种乐趣。
离李时珍家住的瓦硝坝不远,就是有名的雨湖,湖面约有20多里宽。湖北岸住着百十来户人家,都是靠打鱼为生的。
李时珍和小伙伴们常常到湖边去走动,这里的渔民,他几乎个个都认识。这个孩子有个脾气,就是见到了什么都要问,而且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老伯伯,你这个叉子是叉白鱼的吗?”
正在修理鱼叉的老渔民回答道:“不,白鱼我们要用网来打,这是用来叉大鱼的。”
李时珍从地上拿起一根鱼叉,想试一试,可是不知道怎么个使法。
旁边一个渔童,一把把叉子夺了回来。“你不行,瞧我的。”那个渔童举起叉来,就像点篙一样,向泥里一点,又很快地缩回来,姿态十分优美。
那渔童得意地笑着说:“叉大鱼不算本事,还要会叉鲢鱼。”
说着,那个渔童跑到鱼缸旁边,轻轻一点,就把一条正在游走着的鲢鱼叉了起来。
李时珍在一旁看得高兴极了。
有时,老渔民还跟他讲起在湖里打白鱼的故事。他说打白鱼要合帮,要几十条船一起出去,因为网很长,要很多人才拉得动。
每逢鱼季到来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湖边就响起了喧哗声。李时珍有时被吵醒了,就很兴奋地对母亲说:“妈妈,他们又去打白鱼了。”
李时珍说话时的神气,就像是一个打鱼的行家,往往把母亲逗得笑了起来。
很长时间以来,李时珍就一直想跟着渔民们出去打白鱼。他想象着,在清晨的大雾中,几十条船冲向湖里,直向无边无际的湖里驶去。
一会儿,他们拉开网,把成千条的白鱼兜进网来。这是多么有趣的生活啊!李时珍一想到这里,心就怦怦地直跳。
可是,打白鱼的船队往往要行驶到很远的地方,他的母亲是不允许他去的。李时珍母亲只允许他搭搭小渔船,到近处转一转。不过,这样李时珍也感到很快活。
李时珍本来是个喜欢不停地问这问那的孩子,船一离岸,他看到什么东西都感觉很新鲜。
渔民们很疼爱这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耐心地回答他的提问。
渔夫把渔网撒向水面,然后渔网慢慢地沉下水去。这些活动,李时珍感到非常有趣,他与小伙伴们这时都变得非常安静,生怕惊跑了鱼。
等了好长一段时间,渔夫开始收网了,李时珍也帮忙拉,大家七手八脚,终于拉上了网,网里面好多鱼啊!有大有小,还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伙伴们真高兴啊!
李时珍这时又有问题了,他一边帮忙,一边问。
“这是什么鱼?”
“鲫鱼。”
“那是什么鱼?”
“石斑鱼。”
“那形如尖刀的是什么鱼?”
“是鲚鱼。因为它狭窄,又长又薄,像尖刀,又叫刀鱼。”
“嘿!像小刀却不能用来切西瓜吧,真有意思。”小伙伴们哈哈大笑。
有时,渔民伯伯也考考李时珍:“时珍,你知道鱼也是药吗?”
“是吗?伯伯给讲讲行吗?”
“嗯,好吧!就拿鲤鱼说吧。煮着吃,它可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