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传记袖珍馆:李嘉诚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传记袖珍馆:李嘉诚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传记袖珍馆:李嘉诚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传记袖珍馆:李嘉诚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白妍编

出版社: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1-03-01

书籍编号:30094988

ISBN:978754840365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082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传记袖珍馆1:李嘉诚传


白妍 编著


哈尔滨出版社

第一章 在苦难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少年李嘉诚


1.侨乡的书香门第


一个人能在他所从事的行业取得成功,除了与他自己的奋斗和天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还与他成长的经历和环境、所受到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李嘉诚也不例外,他的成功也和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可以说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李嘉诚是潮州人。潮州历史悠久。潮州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周边文化等相互交融,还与西方文化进行了交流,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潮州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文化。潮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由于潮州是著名的侨乡,所以潮州人享有“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潮州人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据说,潮州人外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元朝军队大兵压境,当地的老百姓留在此地肯定是难逃厄运,于是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而这其中就有一大批人远渡重洋来到了异国他乡。后来,元朝为了扩大势力,向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发起远征,远征的士兵中就有不少潮州人。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留在了台湾、西沙群岛、印尼和菲律宾等地。明末清初,由于一批潮州人参加的反清复明运动失败了,于是不得不滞留在南洋;清朝中期,潮州人郑昭做了15年的泰国国王,一批潮州人因此而迁往泰国,并掀起了移民狂潮;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又有很多潮州人因为种种原因而背井离乡。不过,世世代代的潮州人在出海时,几乎都是身无分文。但是,他们善于经营,再加上吃苦耐劳的天性,使得很多潮州人在他们移居的国家里成了经济强人。


在这些经济强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叫庄静庵。虽然他只在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但是他从小便胆识过人。他十几岁便到广州做生意,20岁时远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事业。他的姐姐庄碧琴和他一样,生性豪爽,活泼开朗。可是,庄碧琴的丈夫李云经却是一个沉稳儒雅的书生。


李云经年近30岁时,遵从母意,迎娶了庄碧琴。在当时,这桩婚姻似乎门不当、户不对——虽然庄碧琴温柔贤惠、持家有道,但是其家族的背景却平淡无奇,而李云经的家族却是潮州的名门望户。


李氏家族本来在福建莆田聚族而居。李家在福建莆田的白塘平静地繁衍了20多代人,度过了400余年。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福建又陷入了战乱。后来郑成功占据台湾抗清,清政府为了遏制反清复明的情绪和举动,在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实行“截界迁民”的命令——以壶公山、天马山为界,筑界墙,界墙至海外的区域为“界外”,迫令“界外”的居民限期迁入“界内”,擅自出界者处死。显然,清政府妄图用政治上的高压手段,使郑军失去与内地的联系并得不到内地的物资供应,进而达到困死郑成功的目的。而福建沿海本不太平,清政府的这个举动使福建沿海更加混乱。


“截界迁民”本身就是一个野蛮的政策,留给居民迁徙的时间非常短暂,不超过三天。同时,为了使迁入的人民不对故地留恋,便焚毁界外所有的田园、树木、房屋,而白塘的李氏宗祠也一并被焚毁。于是,李氏族人就和其他的莆田人一样,流离失所。


限于形势所迫,李氏族人只好再次举家搬迁。这次,他们从莆田迁到了广东东部的潮州府,在潮州城内北门的面线巷定居。这一次迁徙的带领人叫李明山——潮州李家的一世祖。此后,潮州李家经过了李朝客、李子坤、李仲联、李世馨、李克任、李鹏万、李晓帆、李云经八代,门庭兴旺。


李鹏万是一个敏而好学的人,寒窗苦读后,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并在每12年举行一次的“拔贡”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保送入京的资格。在京城,他又顺利通过了殿试,最后取得了官职,因而李家被朝廷授予贡旗。李鹏万的下一代是李晓帆,由于清末政局动荡、官场黑暗而闲居村野。但是,其间父亲李鹏万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在父亲的教导下,李晓帆熟习儒家经典,并且喜好“老庄”,同时还深入研究释家。虽然他也和父亲一样,考取了功名,但却不愿入朝为官,可这并不影响他重视知识的思想——李晓帆要求李家必须诗书传家,并花费半生心血,为子孙建造了一个“藏书阁”,将祖先和自己的书籍存入其中,供李氏族人阅读学习。此外,他还在澄海兴办“澄海书院”,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当地的孩子们,并且支持李云章和李云松两个孩子去日本留学。李云章在新学校就读,接触了新思想和新文化,开阔了眼界,又加之在新学校本分好学,所以获得了公派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在日本,李云章深入学习了先进的商业思想,成为潮州李家第一位商学博士;李云松在日本学习了教育专业,获得了教育学博士的学位,学成归国后秉承父志,在潮州、汕头两地从事教育工作;李云经也颇有先祖遗风,他沉稳踏实,敏锐好学,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读书的天赋,过目成诵。在读书时期,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家道中落,使他在金山中学毕业后不能继续求学,同时为了养家糊口,他到莲阳懋德学校任教,后来娶了庄碧琴为妻。


2.出生在战乱纷争的年代


1928年,李云经、庄碧琴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这一年的7月29日,这个孩子出生在潮州一所古香古色、精致幽雅的古宅。喜得贵子的李氏夫妇十分欣喜,于是在为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格外用心——按照李氏家谱,孩子排名在“嘉”字辈,取名为“诚”,出自《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正是李云经对孩子的寄托:不用学习就了解中庸之道,不用教诲就能做到中庸之道,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之道,并且能一直保持中庸之道。而庄碧琴也说:“孩子凭借着中庸之道,可以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在盛世中使自己衣食无忧。”最初,李氏夫妇只想通过这个名字,给新生儿送上自己美好的祝愿,但是却想不到,若干年之后,“李嘉诚”这个名字会在这个世界上有多重的分量。


李嘉诚恰到好处地继承了父母的优点,既稳重好学,又爱冒险。可以说,潮州人所具有的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的优异品质,以及李氏家族的温文尔雅、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李嘉诚的身上融合在了一起。不过,在李嘉诚的家族里,他确实是一个例外。因为李氏家族一向以诗书传家,族人大多数都从事文教事业,然而李嘉诚却最终在商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九一八事变发生那年,李嘉诚三岁。这一年,李家的命运也有些坎坷。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去世,李嘉诚的兄弟姐妹相继出生,整个家庭的负担突然沉重了不少。李云经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窘迫,就与妻子商量,与其教书受穷还不如像其他的潮州人那样去学习经商,也许会有更高的收入。但是,由于没有商业经验,李云经的经商之路走得格外辛苦。他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了爪哇国,在三宝垄的裕合公司做店员。这是一家潮州人开的公司,老板对这个老乡也格外照顾,但是,当时正逢时局动荡不安,又是经济大萧条的时期,所以李云经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他别无选择,于是只好无功而返。回到潮州后,李云经在潮安县的恒安银庄做司库和出纳,但是依然挣不到很好的收入。屡次尝试失败后,李云经不得不重拾教鞭,来到龙都后沟学校当教师。事实证明,讲台才是他展示自己才华最好的地方。不久,他就在潮州的教育界小有名气,并于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的校长。


虽然李云经的弃教从商之举失败了,但是他的儿子却继承了父亲这种敢于进军新领域的冒险精神。李嘉诚和他的父亲一样,也和其他潮州人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而且一旦得到合适的机会,便会大胆尝试。或许,正是因为李云经有冒险精神,所以他才会在潮州沦陷后,敢于带领全家来到人地两生的香港。可以说,李云经的这一举动为李嘉诚在后来成为华人首富打下了基础。


无论是在潮州还是香港,李云经都没有改变自己对大海的那种特殊的依恋。有时,他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去看海,李嘉诚因而也感受到了大海的浩渺和宽广。李嘉诚从宽广的大海那里感觉到一种震撼,一种召唤,甚至是一种力量,一种征服世界的力量。


李嘉诚的注意力被海上的巨轮吸引了。在李嘉诚幼小的心中,巨轮是十分威风和伟大的。因为在李嘉诚眼中不可战胜的大海却被巨轮驯服了,这在他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大海上,巨轮可以随心所欲地航行,到达遥远的地方。可是,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变成驾驭巨轮的人呢?什么时候,自己才会被巨轮带到外边的世界呢?


于是,幼小的李嘉诚便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巨轮的船长,想象着巨轮在自己的指挥下乘风破浪。


3.在战争阴影下颠沛流离的童年


李嘉诚出生的时候,恰好是中国在那个年代中少有的太平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衰落,无暇顾及海外殖民地,中国因而在那个时候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在长期的斗争中,各路军阀的势力都被削弱。1928年10月8日,蒋介石宣布就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在这一年的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此时的中华大地,虽然仍有局部的战争,但却是1860年以来最太平的时期。


李家在这个时候依旧经济拮据。但是,李云经却认为,无论多么苦,多么困难,都不能剥夺孩子读书的权利。于是,李嘉诚在五岁时,就被父亲送入观海寺小学读书。在这里,年幼的李嘉诚开始研习儒家经典。正是由于李云经的正确选择,李嘉诚才得以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观海寺小学距离李氏祖宅并不远,所以李嘉诚可以在祖母和母亲的照顾下安心学习。其实,当时废除科举制度已经有二十余年了,内地一些较为发达的地方也有了新式的学堂,但是因为潮州地理位置偏僻,观海寺小学又属于观海寺庙产,所以授课内容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在观海寺小学里,人们不仅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还能听到诵经的声音。在这里,李嘉诚在接受儒家文化的同时,还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与大慈大悲、与人为善的佛教理念也从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李嘉诚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祖父修建的藏书阁,这个藏书阁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藏书阁里那些祖辈流传下来的古籍,使李嘉诚受益匪浅。家中的藏书阁是李嘉诚成长的沃土。童年的广泛阅读使他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也因此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由于从小就阅览了大量的书籍,李嘉诚储备了不少知识。他不仅自己阅读,而且还尝试着把从书中看到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李嘉诚确实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他懂得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观察弟弟妹妹的表情,也知道根据弟弟妹妹的反应控制自己讲故事的速度,还知道怎样把握听故事的人的心理。为弟弟妹妹讲故事的经历,使他掌握了察言观色的秘诀,这也是他日后闯荡商海成功的利器。


因为经常照顾比自己还小的孩子,李嘉诚也像父母教育自己那样,尝试着教育弟弟妹妹。不同的是,李嘉诚最初的“教育”有些“野蛮”。他依仗自己年龄大、力气大,蛮横地要求弟弟妹妹服从自己的指挥。不过,李嘉诚不久就逐渐明白了,使弟弟妹妹听话是没错的,但是不能以大欺小。要想让人真心实意地服从,就要讲道理。李嘉诚在李家其他孩子的心中逐渐树立起了“正直”的形象,他也因此成为了李家孩子们的一个“小头目”。而大家也十分乐意找李嘉诚来解决一些难题,即使是孩子们之间的一些小纷争,也都是由李嘉诚出面调解。


1936年的时候,李云经被聘为潮安县庵埠镇崇圣小学的校长。于是,李嘉诚跟随父亲,转入了崇圣小学读书。为了减少李嘉诚上学路上的车马劳顿,父亲在崇圣小学后面租下了一间房子,门的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读书月斋”四个字。这就是李云经为自己的临时住所取的名字。在这里,李嘉诚度过了两年的童年时光。


虽然在崇圣小学里,李云经是校长,但是薪水微薄,肩上的担子却很重。因为学校缺少教师,所以李云经在处理学校中繁杂事务的同时,还要兼任国文、数学科目的老师。那时候,在崇圣小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李云经架着一副圆形眼镜,穿着破旧却整洁的蓝色长衫,胳膊下夹着几本书匆匆而过。而李嘉诚则会利用课余时间,在父子俩租住的小房间里用风炉煮些面条等简单的食物。虽然日子有些清苦,但是父子俩自得其乐。李嘉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李云经在给他讲解这些经典的同时,也教他理解生活中的实务,锻炼他的动手实践能力。


李云经因为生不逢时,一生都未能建功立业,因此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李嘉诚优异的学习成绩也给了父亲极大的安慰。如果不是后来风云变幻,战事突起,李嘉诚很可能会继续求学,然后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教师。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时间很快到了1937年。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野心极度膨胀。他们于这一年的7月7日挑起七七事变,发起了全面武装侵华战争。这一年的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拉开序幕。在两天之后,日军对南京发起了猛烈的轰炸,不仅仅是军队设施,就连居民区也没能逃脱他们的魔掌。


潮州虽然地处天涯一隅,但是也不像以往那样太平。那些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和日军暴虐的新闻常常以醒目的标题出现在报纸上。每天,李云经都会给家人读一些这样的新闻。李嘉诚虽然不明白报纸上所说的事情,但是却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忧虑。


那时候,李云经已经转到了庵埠郭垄小学担任校长职务,李嘉诚也跟随父亲,来到郭垄小学读书。在这里,李云经在教书的时候,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向当地的百姓宣传抗日思想,并且还把自己编写的抗日教材发放给他们,同时也教学生们唱抗日歌曲。因此,他曾经执教过的崇圣小学和郭垄小学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大家踊跃参加高唱抗日歌曲、宣讲抗战救国、为前线募捐等活动。


有一次,李云经招待了一位从沦陷区逃出来的教育同人。据这位教育同人讲,原来广州郊县有200多所小学,但是沦陷之后,只剩下30多所。在剩下的这些小学里,都接受着日本的奴化教育——学生们不仅要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还要被强迫学习日语。他不愿意当亡国奴,因此逃了出来,而且还不能被日本人发现,否则自己的性命难保。可是,潮州也不是可以藏身的地方,下一步他打算去香港或者南洋。这位同人的经历和对沦陷区的描述,对李云经触动很大,他不得不为日后的出路作打算。


在1939年6月的一天,潮州也出现了代表着日本扩张野心的太阳旗。潮州的城区遭受了日军飞机猛烈的轰炸。当天,县教育局宣布,所有的学校停课。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李云经彻底失业了,只好带着李嘉诚回到了潮州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中。而在那个时候,李嘉诚还没有从小学毕业,并且已经没有了上学的可能。在日军占领庵埠后,李嘉诚不敢随便出门,只好把自己关在藏书阁里,一心一意地读书。在这期间,在藏书阁里,他阅读了文天祥、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词和传记,也研读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他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成为他日后经商和做人的一个准则。


潮州城人心惶惶,人们纷纷逃往城外。李云经却选择留在城里,并和那些留下来的有识之士聚会,秘密地商议抗日救国行动。李云经也想像那些热血青年一样,奔赴到抗日的最前线,或者参加敌后的抗日游击队。但是,他上有母亲,下有妻儿,所以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


1939年的冬天,局势更加恶化了。以前的潮州,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城市,来往的船只和车辆是潮州繁华的符号。而现在的潮州,已经变得衰败不堪,偶尔出现几个行人,也都行色匆匆,面色苍白。1940年初,李云经不得不带着老母亲、妻子和四个儿女,辗转逃到澄海县隆都松亢乡,寄居在姨亲那里。不久之后,他们又逃到了后沟,投靠当时在后沟小学教书的胞弟李奕。兄弟见面后欷不已,痛心于当时混乱的局势。李云经对胞弟说:“日本人打来的时候,我失业了。现在,全家人都处在逃难中,生活没有经济来源。而且,一家人又在逃难的途中染上了疟疾,也缺少医生和药。唉,祸不单行啊!”李奕宽慰兄长,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不过,在这一年,李家确实祸不单行,在逃难到后沟后不久,李嘉诚的祖母染上重病,不久便撒手人寰。李家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异地,在日寇横行的年代里,他们没有办法给兄弟姐妹送去消息,所以其他人都没能赶来奔丧。李云经兄弟两个人竭尽全力,也只能草草地为自己的母亲办了丧事,把母亲埋葬在后沟的山冈中。


在居无定所的日子里,李云经每天见到的都是惨不忍睹的血腥事件,饿殍遍地。即使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也会从远处突然传来惨叫声,或者是枪声,令人胆战心惊。在李嘉诚的祖母去世后,李家的生活更为拮据。这时候,李云经失业已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云经始终没能找到教职。另外,他身子单薄,不能从事苦力活,也没有经商的头脑,找不到谋生之路,只能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的薪水也不高,无力接济他们,全家人心急如焚,却又没有办法。


无奈之中,庄碧琴想到自己的弟弟庄静庵在香港经营钟表生意,家境比较宽裕。而此时大陆虽然战火不断,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为了避难,广东、福建等地都有很多人逃去香港。于是,庄碧琴和丈夫商量,举家迁往香港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李云经同意了妻子的建议,决定全家迁往香港。临走之前,李云经带着全家人,同胞弟一起来到山冈祭奠母亲,向母亲道别,然后兄弟挥泪分手。


然而,李云经一家去往香港的道路也不是平坦的。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东海岸全线。在占领广州后,中国的南海岸也被日本封锁。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李云经面前:一家人该如何逃去香港呢?


5.来到香港最初的日子


由于中国的海岸线全部被日本封锁,所以,海外援助给大陆民众的救灾物资只能通过香港中转至大陆,而暴虐至极的日军是不会允许这条生命线存在的。因此,日军在香港通往大陆的各条路口上都设置了重重关卡,对海路的审查尤为严格,妄图以此断绝大陆和香港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李云经一家想要逃往香港也变得更加困难。


李云经仔细研究了去香港的路线。他发现:如果一家人走海路的话,自然不会太艰辛,但是,日军对海路的封锁非常严,一家人平安到达香港的概率很低;陆路虽然比海路艰难,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但是却可以避开日军的封锁线,更为安全。于是,李云经为全家设计了几条行进的线路。在1940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李嘉诚带着弟弟妹妹,跟随着父母,踏上了去往香港的艰难旅程。


在李云经一家前往香港的路途中,城市和大路是不敢走的,因为在这些地方都有日军的占领和封锁。无奈之下,李嘉诚一家只好走崎岖的山间小路。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在白天行走,只能等到天黑悄悄行动。这时候的天气越来越凉,已经进入了深秋,山里时常下雨,原本就很曲折的山路更是泥泞不堪。一家人相互照顾,相互鼓励,摸索着翻过了崇山峻岭。最提心吊胆的事情,还是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在路上,他们时常看到日军杀戮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残忍到了极点。他们不敢住旅店,因为即使有足够的钱财供他们到旅店里休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拿着枪杆的日军就会闯进来,大肆屠杀一番。为了安全起见,一家人只好露宿荒山野岭,与鸟兽为伍。如果有村庄的话,就算幸运了,因为村里的好心人会留宿他们一晚,他们便得以在茅屋里安身。李云经一家提心吊胆,历尽千辛万苦,经梅县、惠州、鲨鱼涌来到深圳,最后在夜晚抵达香港,终于见到了亲人庄静庵。


从此,李云经一家在香港的流亡生活就开始了。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内地相比,香港的确是一块乐土。从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之后,英国便下达了命令:香港是“不抽税”之埠,并且允许各国在这里进行贸易往来,而华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必更改,这使香港成为了自由港。此后,香港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同时发展本地工业,以造船业为代表的香港工业迅速崛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前期,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繁华的都市之一。同时,港元也于1937年成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同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东部海岸被日军封锁,广州一带的华南沿海地区,渐渐地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通道,大量的战争物资需要通过香港运往内地。与内地的动荡不安相比,香港反而呈现出畸形的繁荣。


在这种畸形的繁荣中,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开创了自己的钟表事业。他创办的庄氏家族中南钟表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大的中标企业之一,因而庄静庵也在香港钟表界赫赫有名。


其实,庄静庵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在家乡读完私塾后,他便和其他潮州人一样,外出闯荡。开始的时候,他在广州的一家银号里当学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晋升为经理。后来,他离开了银号,另立门户。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庄静庵一直在经营批发生意。随着经商经验的增加,他敏锐地察觉到,有很大一部分广州商人在向香港转移资金。而当时,他也感觉到,内地的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他思忖着,如果去了香港,不仅可以避免战乱,也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思前想后,庄静庵决定:走为上,去香港发展!


1935年,27岁的庄静庵只身来到香港谋生,他立志要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创立自己的事业。那时候的香港还没有属于自己的钟表行业,所有的钟表都来自欧洲地区,经销商们也都是洋商。机敏的庄静庵发现了这个空白的领域,他清楚,钟表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还处于上升时期,只要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在当时来到香港的潮州人里,有很多会做生意的人。但是在香港,他们大多数都在经营米铺、餐馆等投入小、成本低的生意。对于那些新兴的行业,少有潮州人进入。与这些人不同,庄静庵敢于进取,更有进军新领域的勇气。然而,庄静庵虽在潮州时有过从商的经历,但是却没有钟表行业的从业经历。那么,该从什么地方下手进入这个新兴的行业呢?不久之后,庄静庵找到了路径——从最简单的环节做起。


庄静庵在上环开了一间小工厂,主要生产布质、皮质的表带。庄静庵的小厂仅仅是生产,在销售方面由其他钟表商代理。由于庄静庵开始的时候就不放松质量上的管理,所以他生产的表带在香港以物美价廉著称,并且为他的厂子引来了很多的经销商。于是,庄静庵抓住机会,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同时,庄静庵还进一步扩展市场。不久,在内地的市场上,也出现了庄静庵的厂子生产的表带。


20世纪40年代初,庄静庵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了贸易领域。他从瑞士购入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在这个过程中,庄静庵又积累起大量的资本。到了20世纪50年代,他正式进入了钟表行业:他的公司可以自己生产钟表了。由于庄静庵善于钻研,不断开拓进取,由生产表带到生产自己的钟表,只用了十余年的时间。


当李云经一家出现在庄静庵面前的时候,正是庄静庵的钟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40年的秋天,李云经一家老小六口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香港。从此,李嘉诚一家便和舅父一同在香港,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李嘉诚的眼里,舅父不像叔伯们那样引经据典,但是分析问题却总是一针见血,条理清晰;舅父也从来不像叔伯们那样哀怨慨叹,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生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活强者。


虽然在这个时候,庄静庵的事业已经颇具规模,但是姐姐一家的到来仍然给他增加了不少负担。可是,庄静庵没有丝毫的不高兴,他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亲戚,并且腾出一间屋子,供姐姐一家安身。


庄静庵向姐姐、姐夫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向他们介绍了香港的现状:“现在的香港,有的是发财的机会,只要肯吃苦,一定会成功。潮州人又擅长做生意,我认识好多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在家乡的时候也只是下地干活的农民,来到香港后,开始经商,现在都发达了。”


庄静庵劝姐夫不要着急,先好好休息一下,然后去香港的大街小巷里转转,见识一下香港的市场。然而,李云经此时却急于找工作。不过,有一点出乎李云经夫妇的意料:庄静庵从来没有提起过,让姐夫到他的工厂里混个一官半职。


庄静庵心里很清楚,他的工厂里没有适合姐夫做的工作。姐夫太文弱了,而他需要的是技术工人,并且要求是熟手。无论从学问的角度讲,还是从经历的角度讲,姐夫都不可能放下尊严去做工厂的小伙计。虽然,李云经夫妇也了解庄静庵的难处,也知道庄静庵为了帮助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但是李云经毕竟长期生活在传统的伦理氛围里,庄静庵的做法使他在感情上无法接受。眼看着身上的盘缠越来越少,家里的人又等着吃饭,李云经心急如焚。


由于生活所迫,李云经不得不走出家门,四处求职。然而,香港在那个时候已经人满为患,即使李云经已经把要求降到了最低,只求温饱,依旧是四处碰壁,一无所获。虽然香港没有遭到日本人的轰炸,得以保持经济的繁荣,但是,自从卢沟桥事变发生,大量的难民不断拥入香港,在1938年秋天广州沦陷后更是到达顶峰。大量拥入的难民导致香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既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没有足够居住的地方。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供这么多人就业。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可供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真正能找得到的人却屈指可数。


李云经无比失落,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眼前的事实,更不知道如何向妻儿交代。同时,香港与内地不同的文化也强烈地冲击着李云经的神经,这个时候的香港被人们称为“文化的沙漠”,英国百余年的统治已经使香港变成了一个和内地完全不同的社会。在这里,儒家文化被西方文化冲撞得支离破碎,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