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乔布斯传:悼念乔布斯去世纪念版传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乔布斯传:悼念乔布斯去世纪念版传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乔布斯传:悼念乔布斯去世纪念版传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乔布斯传:悼念乔布斯去世纪念版传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保蘅编

出版社: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1-11-01

书籍编号:30095013

ISBN:978712114853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578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乔布斯传:悼念乔布斯去世纪念版传记


王保蘅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前言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因病逝世,享年56岁。就如同乔布斯的名字“Jobs”(工作)一样,他的一生和执著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他的人都将他看做一个天生的工作狂、一个偏激固执的天才。似乎从被那对姓“乔布斯”的夫妇收养开始,他的人生格调,也就无可辩驳地被预定下来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乔布斯就是天生的。


一个人的姓名当中,蕴涵着很多个人信仰,确切地说是一种期望值。但是叫做“Cater”(总统)的人大多都是平民,叫做“Carpenter”(木匠)的人不一定都会做木工,而乔布斯的姓氏,则完美地体现出了他的一生——工作、工作、再工作。在证明自己“名副其实”的同时,乔布斯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荣誉,也为计算机技术、手机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一天天壮大起来,最终成为和微软公司分庭抗礼的巨擘,完完全全都是依靠勤奋、坚韧的工作态度发展起来的。1976年的夏天,一个叫做保罗·杰·特雷尔的商人走进了乔布斯的工作室,向他预订了50台计算机,这是一笔大生意,但是要求的时限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承受能力。在当时看来,50台计算机需要两个月甚至是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但是乔布斯和他的助手却咬紧牙关,顶着酷暑,加倍工作,最终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随后的发展正如同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特雷尔预订的50台计算机顺利售出,乔布斯作为计算机制作商,自然也声名大振,从此之后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乔布斯事业的第一次考验,也就是那个所谓的疯狂工作的“一九七六之夏”。万事开头难,无数人都是因为打不通事业的第一步关口,最终一事无成。而乔布斯传奇人生的第一步,似乎就是上天的安排,要他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叫做“Jobs”的理由。


乔布斯本人对于工作的痴迷与热爱,看上去就像是一种原始冲动,就像是狼吃肉、兔子吃草一样。这种狂热的迷恋让乔布斯不断地去创新、改革。甚至在一些时候,过激的改革和盲目的创新会伤害到公司的发展,但是他依然乐此不疲。当然,也正是这种锐意创新、执著进取的精神,才使得计算机、手机等家用电器,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乔布斯,人类对于计算机的认识接受过程会艰难许多。


虽然历史的推动者是全人类,但是精英分子的出现却可以加快历史前进的步伐。乔布斯就扮演了精英的角色。他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优化改良并发展电子技术,从最大限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和手机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应用。可以说,如果不是乔布斯,人们可能还需要使用那些外形笨重丑陋、反应迟缓的计算机。乔布斯的出现,让人们脱离了单纯依赖键盘输入指令的时代,如果不是他的天才头脑,人们在使用图形界面技术之前,还需要背熟DOS命令。可以说,乔布斯的出现,全面推动了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与发展。


乔布斯将他的个人理念同社会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去不断地创造,计算机、手机行业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了乔布斯的大力推动,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离开苹果公司的那一段日子里,乔布斯也没有离开电子行业,由他一手参与策划的《玩具总动员》,通过另一种方式给人们展示了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人们在从动漫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计算机的“过人”之处。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溘然长逝,他的个人财富超过了80亿美元,但是这并不能将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来,他患的是癌症。乔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在他眼里,人需要保持极度的饥渴感,并且还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早在2003年的时候,乔布斯就已经被专家确认为“癌症患者”,乔布斯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然而这次突如其来的变故只是让他稍稍哀伤了一个下午。很快,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新工作——与癌症作斗争!


2004年,乔布斯做了胰腺癌手术,医生将他麻醉之后将工具探入了他的胃里;2009年,由于癌细胞的扩散,医生又换掉了乔布斯的肝脏……普通人在得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之后,大多从心理上被击垮了,但是对于乔布斯来说,他就是欧尼斯特·海明威口中的硬汉,可以被摧毁,但是不能被打败。在他生命最后的8年时间里,乔布斯一直在同世界上最恐怖的绝症作斗争。法国心理学家莫吉·拉塔克曾经说过:“可以预见但是久久没有降临的恐惧更能摧残一个人,这是一部分受迫害妄想症患者的诱因。”乔布斯逝世之后,他生前最后的仪容也被曝了出来,病痛从肉体上摧毁了他,让他骨瘦如柴,但是乔布斯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丝毫没有受到疾病的困扰。


同样是由于对工作的热爱与执著,乔布斯原谅了苹果公司对自己的抛弃,在对方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站了出来,神奇地拯救了苹果计算机摇摇欲坠的市场。二进苹果,或许是乔布斯一生当中最为闪光耀眼的履历:工作,只谈工作!


从一手组建苹果公司到辞职不干,再到回头救世,与其说乔布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苹果,不如说乔布斯用自己毕生的力量诠释了“Jobs”这个简单词汇的深刻含义。这个酣畅漓淋的过程,虽然畅快,但是也充满了悲伤的色彩——56岁,在中国还不到退休的年龄,而乔布斯却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或许很多人都羡慕亿万富翁的生活,但是为了这万千身价,乔布斯疯狂地工作,也大大地缩短了自己的人生。


怀念乔布斯,不单因为他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难以言尽的改变,更因为他在精神上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乔布斯是天生的,除了他之外,再也没有另外一个人可以完美地遵从、执行,最后超越自己的姓氏。当一个人用一生来证明自己“名符其实”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也都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九七六之夏、二进苹果、与癌症对抗,乔布斯一生都在工作,在战斗。疾病确实可以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但是有一种精神可以流传下来,那就是史蒂夫·乔布斯。

第一章 一个特立独行的IT天才的少年时代


1.美国少年的电子情缘


1955年,乔布斯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市。他的母亲当时是一位还没毕业的研究生,还未结婚就怀上了孩子。乔布斯的母亲自知目前还没有经济条件去抚养自己的孩子,就决定为自己肚里的孩子找一个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的养父母,算是自己对孩子的某种弥补。经过一番努力,她终于找到了一对律师夫妇来领养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律师是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职业,能担任律师的人大多毕业于知名大学的法学院,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没想到,孩子出生后,那对律师夫妇却改变了主意,因为她生下的是个男孩,而那对律师夫妇想收养一个女孩。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另找他人。这时,有对夫妇与她取得了联系,表示非常愿意领养这个孩子,但乔布斯的母亲断然拒绝在领养书上签字,因为这对夫妇收入不高且夫妻双方都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不过他们一再表示非常想收养这个孩子,并且担保一定会善待孩子并让他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乔布斯的母亲被他们的诚意打动了,她作出了让步。就这样,乔布斯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庭。


乔布斯生性孤僻、叛逆,孩提时代喜欢搞恶作剧,经常搞得邻居们哭笑不得。他喜欢对着邻居的摄像头做鬼脸,喜欢放掉邻居车胎里的气,看到邻居对着半瘪的车胎急得团团转时,他心里得意极了。


在学校里,他与同学格格不入,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他上课从不认真听讲,对家庭作业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当老师训斥他时,他会立即站起来跟老师顶嘴。一次,一位老师告诉乔布斯:“如果你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我给你糖果吃。”据乔布斯回忆,那个学期,他为了得到糖果的奖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比此前要多得多。


小时候的乔布斯没有多少玩伴,却对各种电子元器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倒腾家中的收音机、电视机等,不停地卸了装,装了卸。对这些能发出各种声音的小玩意儿很好奇,总想探个究竟。乔布斯的家位于美国的山景城市,邻近帕洛阿尔托市,当时在该市中各种电子科技公司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当时正是硅谷形成的时期,美国国内的电子工业发展得非常迅猛,而位于旧金山市的斯坦福大学正是硅谷的摇篮,这所大学不仅拥有美国国内顶尖的电子科学学术带头人,而且学校里还成立了一个产业园区,致力于最新的电子技术从理论转化为产品,这里吸引了众多的电子科技人才和对高科技感兴趣的风险投资人。在他们的资助下,许多科技天才创办了自己的高科技企业。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乔布斯经常接触到许多新型电子产品。他家附近就住着几位电子工程师,他们常会给这个小男孩带来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大多是一些电子产品。小乔布斯还能经常在附近的垃圾堆里发现“宝贝”——电路板、电子元件和一些废弃的电子产品等。这培养了他对电子科技的兴趣,这些电子产品给小乔布斯的童年带来了许多乐趣。


2.结识志同道合的人生伙伴


乔布斯11岁时,举家迁往帕洛阿尔托市。在库比提诺中学,12岁的乔布斯认识了费尔南德斯。费尔南德斯也是一个电子迷,他像乔布斯一样,非常淘气。他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从不愿意去讨好任何人,总是我行我素。出于对电子产品的共同爱好,这两个小家伙走到了一起,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收集各种电子元器件,然后找一间废弃的仓库作为他们的“实验室”,在那里他们摆弄着收集来的电子元器件,一心想着发明个什么新鲜玩意儿。你可不要小瞧这两个小家伙,为了做出点像样的东西,他们打起了电子工程师的主意。在费尔南德斯家对面就住着一位电子工程师,他叫杰里·沃兹尼亚克,他的儿子沃兹也是一个电子迷。费尔南德斯一遇到电子技术方面的问题就跑到沃兹家向其父亲请教,而沃兹的父亲也很愿意花时间给他们讲解电子方面的知识。


比费尔南德斯大5岁的沃兹从小就培养起了对电子科技的浓厚兴趣,他对自己的学业不怎么用心,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电子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上。在电子工程师父亲的帮助下,他得到了更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聪明而又勤奋的沃兹逐渐掌握了系统的电子科技知识,他还爱动手实验,试做各种电子产品。初中时的他就组装了一台无线电接收设备,高中时又开始研究无线电台和计算器。


当费尔南德斯前去请教沃兹的父亲时,沃兹也会跟他们一起讨论各种电子方面的问题,很快,费尔南德斯就和沃兹熟识了。后来,沃兹邀请费尔南德斯一起制作一个新的电子产品,就是制作一个新装置并与计算机结合,只需一按按钮,计算机就能开始工作。他们在车库里废寝忘食地干了起来,热情冲天的两个年轻人,大有不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就不放弃的劲头,即使是盛夏的高温也不能浇灭他们的干劲。后来这个装置真的被他们设计了出来,而且还引起了当地一家媒体的注意,这家媒体用大篇幅报道了这件事,并配发了沃兹的照片。


沃兹在电子科技领域有着过人的天赋,就连他的父亲都毫不掩饰这一点。虽然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一塌糊涂,可在电子科技领域却有着惊人的造诣。他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制作比赛,而且几乎在每场比赛中都能拿奖,成为当时学校里的小名人。1968年,乔布斯进入沃兹就读的霍姆斯特德高中,他在学校里的电子课上经常听老师提起沃兹,刚开始他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电子科技知识一点也不比沃兹差。后来,在费尔南德斯的介绍下,乔布斯在费尔南德斯和沃兹搞研究的车库见到了沃兹。在看完他们发明的装置后,乔布斯惊叹不已,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水平确实比不上沃兹。沃兹对乔布斯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他眼里,乔布斯只不过是一个略微懂点电子知识的电子产品发烧友,而自己则是一个专业级大师。


此后,他们三人就经常在一起研究各种电子产品。


不久,乔布斯知道了自己被领养的事情,这对这个性格孤僻、桀骜不驯的大男孩来说,无异于是个晴天霹雳。他开始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性情变得更加孤僻,各种痛苦的想法不时出现在脑海里,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被人抛弃的感觉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可怜虫,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他在这个世界上只不过是个弃儿。这让他无法忍受,更无法接受,于是他决定让那个抛弃了自己的人后悔。他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决定做点什么。想来想去,他将目标锁定在自己感兴趣的电子产品上。


1971年,16岁的乔布斯看到杂志上一个关于“蓝匣子”的报道。原来,这是个可以盗打电话的装置,有了它,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打电话了,并且是免费的。谁不想拥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产品呢?于是,乔布斯决定制作出这样一个装置并用它来挣钱。他将这个报道拿给沃兹看,沃兹看完后自信地告诉乔布斯他们也能做出这样的装置。乔布斯兴奋不已,他仿佛看到了这个神奇的装置此刻就放在眼前。


两人立刻投身于“蓝匣子”的研究中,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这两个执著的小伙子都没有放弃的念头,经过反复试验,一个能盗打电话的装置终于做了出来。那一刻,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产品研制出来后乔布斯立即投入到产品的推销中,这时,年轻的乔布斯展现出他的商业天赋,他每卖出一个产品,就附赠给购买者一张卡片,上面这样写道:“全世界掌握在你手中。”这张卡片既是他们的一个宣传方式,又是产品的保修卡。后来,见产品销路不错,乔布斯果断地把价格从50美元提高到160美元。但好景不长,电话公司开始调查盗打电话的现象,乔布斯好几次险些被警察抓住,他只好决定放弃这个生意。


3.与众不同的另类大学生涯


1972年,乔布斯高中毕业,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进里德学院学习。里德学院创建于1908年,离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波特兰只有15分钟的车程。里德学院在美国以思想氛围自由著称,这恐怕是乔布斯选择里德学院最重要的原因。里德学院的一位老师这样回忆当时对乔布斯的印象:“乔布斯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除了他那令人难以招架的伶牙俐齿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拒绝接受早已为众人所信服的真理,他对一切所谓的事实都不会轻易接受,如果可能的话,对所有的知识他都想亲自检验一下。”里德学院是一所昂贵的私立学校,乔布斯将这一决定告诉自己的养父母时,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固执的乔布斯这样对养父母说:“如果我不能进入这所学校,那其他任何学校我都不想去了。”乔布斯的养父母只好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替他交了学费。


进入这所学校后,乔布斯依然特立独行,基本上不加入任何团体,也不愿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他很少交朋友,常常独自一人坐着,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他很快就对自己所修的课程厌倦了,渐渐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他后来回忆说:“我在那里找不到目标,我感到自己所学的课程索然无味,不知道自己这样下去有什么意义,于是我决定退学,但作出这个决定让我非常害怕,因为我是让父母花光了他们一生的积蓄才进入这所学校的,真不知他们知道了我的这个决定会作何感想。”既然已经作出了决定,就没有理由不执行,于是乔布斯果断地退了学。但他并没有离开里德学院,他开始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借住在自己同学的宿舍,宿舍里没有多余的床,他就打地铺。为了能弄到生活费,他四处搜寻可乐瓶,卖掉后换来自己的生活费。为了能饱餐一顿,他每个周末晚上都要步行几英里去一个教堂领取免费的食物。


里德学院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学校里的每一个标签上都有老师和学生手写的艺术字体。乔布斯对艺术非常感兴趣,他经常旁听书法课程,希望能写得一手漂亮字。乔布斯对于美有着惊人的直觉,他喜爱艺术带给自己的那种美的享受,他越是感受到美的力量,对于生活中那些丑陋粗劣的东西越是感到难以忍受。后来他在苹果计算机公司对产品的艺术美的追求很执著,这种执著使他逐渐偏向一种完美主义。


同时他又对东方的宗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旁听这方面的课程,还常常到学校图书馆里花一整天的时间钻研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思想。他对于东方宗教中的那种神秘主义很着迷,总想一探究竟。乔布斯的精神世界受此影响巨大,此后他一生都在践行印度教的冥思和佛教的参禅仪式。很明显,他从这种东方古老的修行方式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这使他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清除精神上的杂念,从而帮助他应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和挑战,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他对东方的宗教思想越来越痴迷,最终决定去印度一趟,亲身感受那里的文化和精神气息,去验证自己的各种猜测,满足自己的探求欲望。


4.令人抓狂的另类绝招


18个月后,19岁的乔布斯离开了里德学院。为了能筹集到去印度的路费,乔布斯决定先找一份工作,打算挣得一笔薪水之后再动身。


他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了阿塔里公司的招聘广告。阿塔里是当地一家有名的游戏开发公司,在其刊登的招聘广告上,要求应聘人受过正规大学教育、有自己的电子游戏开发作品。乔布斯认为这份工作正好符合自己的口味,至于相关的要求他并不担心,他决定采用独特的方式去争取这份工作。乔布斯知道他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一点他从来没有怀疑过。


来到阿塔里公司后,人事主管接见了他,并明确地告知乔布斯本公司不打算录用他,因为他显然不符合公司提出的条件。令这位主管大为惊异的是,眼前这位衣衫不整、个性鲜明的小伙子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你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录用我,一是报警。”主管只好将这个极端固执的家伙带到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奥尔康那里。奥尔康看了一眼乔布斯,感到此人很有趣,他固执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工作的热情,奥尔康决定试用一下这个让人抓狂的家伙。


进入公司后,乔布斯狂放不羁的个性让公司其他员工难以与他一起共事,奥尔康不得不找乔布斯谈起此事,最后商定乔布斯白天不用上班,晚上过来上班就可以了。


阿塔里公司当时准备开发一款名为《突破》的电子游戏,虽然乔布斯毫无开发大型复杂电子游戏的经验,可他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大好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重任。公司里的很多工程师都对这个自大的家伙不以为然,但奥尔康还是决定让他试一下。可不要以为乔布斯会自己埋头苦干,实际上,他立即设法找到了昔日的好友沃兹,让他帮自己开发这款游戏,并许诺成功后奖金一人一半。此时的沃兹已经在惠普公司谋得了一份工程师的工作,而且年薪很可观,他根本不在乎这点钱,他决定帮助自己的老友。于是沃兹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编写游戏程序,乔布斯告诉他,公司希望这款游戏尽快开发出来,并一再催促他。沃兹后来回忆说这真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尽管如此,这个天才电子工程师只用了48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款游戏。“这对我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整个过程中,乔布斯所做的事就是为我买可乐和点心。”沃兹不无得意地回忆着。乔布斯给了沃兹350美元,并告诉他公司开出的奖金是700美元。


拿到钱后,乔布斯立即向阿塔里的主管告假,原因是自己要到印度去朝圣。他与自己在里德学院的一位好友一起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程。可到了印度之后,他以前关于印度的所有美好想象都被眼前的一切击得粉碎。他原以为印度是一个美好的精神之邦,这里的人们都修行着神秘的印度教和佛教,人人都面容安宁、精神愉悦,空气里充满着一种祥和美好的文化气息,人与人的关系友善而又保持着各自的天性,自由自在的同时又毫无冲突。可是大街上到处躺着的乞丐和他们忧愁、痛苦的表情,让他仿佛坠入了地狱。他几乎不敢相信一个信奉着如此富有魅力的宗教的国度会是这个样子。此前他所建立的各种信念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他开始对寄托自己精神的东方宗教产生了怀疑,对于这个世界充满迷惑。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变得更加强烈。强烈的精神冲击让他陷入了沉思。但他并没有就此丢掉自己的信仰,印度之行让他的思想更全面、更丰富了。

第二章 激情创业成就苹果梦想


1.仅凭1000美元在家庭车库里去创业


1975年1月,当时有名的电子科技杂志《大众电子学》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诞生了,它被命名为“牛郎星”。《大众电子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之大加赞扬。这对于酷爱电子科技的无数英才们而言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他们都梦想着自己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此前的计算机都很庞大、昂贵,而且有着惊人的能耗,那些大型计算机由政府或科技公司用于研究高端科技项目,虽然它们功能强大,但似乎与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对电子科技热情高涨的科技英才们,渴望能够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酷”的事。出于对科技强大力量的无限崇拜,他们一直希望能亲自造出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是彰显自己非凡才华的最好方式。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地区集中着大批的电子科技迷,他们大都受过这方面的良好教育,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他们组成了一个计算机俱乐部,经常集会讨论计算机及电子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他们还经常将自己新研制的电子科技产品带到这里来展示。


当听到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诞生时,他们对于个人计算机的热情和无限憧憬再次被点燃了。乔布斯和沃兹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听说有人将带着一台“牛郎星”在计算机俱乐部进行展示,于是二人迫不及待地参加了那次聚会。


“这玩意儿能工作吗?”有人问道。


“开什么玩笑,它可是大名鼎鼎的‘牛郎星’!一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


“它能与美国五角大楼的那台计算机相媲美吗?”


来人被这样的提问逗乐了。这台被《大众电子学》吹得神乎其神的计算机尽管还显得有点简陋,但仍然牢牢地吸引了这群电子迷的目光,这群电子迷中当然也包括乔布斯和沃兹。他们一动不动地盯着这台机器,心里迸发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们也要制造一台属于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事实上,不光他们有这种愿望,在场的很多人都这样想,不同的是那些人只是想想而已,因为他们知道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是没那么容易制造出来的。但乔布斯和沃兹天生喜欢挑战,更不会被世俗的偏见所左右,叛逆、固执的个性以及向不可能挑战的冲动促使他们立即着手研究计算机。


制造个人计算机首先需要微处理器,Intel是当时有名的新兴微处理器制造商,可是他们的处理器售价太贵,一台8080处理器要卖到270美元,这对于两个年轻的穷小子而言可是一笔大开支,囊中羞涩的他们只好另寻他途。他们知道旧金山有个计算机展销会,于是立即驱车赶过去,希望能在那儿碰到好运气。经过苦苦寻找,他们发现了MOS Technology的6502芯片,每块芯片只售20美元,两人如获至宝。沃兹编写了一段程序在6502芯片上测试,结果运行良好,于是他们决定在6502芯片上进行计算机的设计工作。当天晚上,他们听说有人有新玩意儿要在计算机俱乐部展示,就又去参加了一次聚会。这次,来人带来了一台能与电视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它能显示彩色图像,这正是其神奇之处。人们静静地呆在这台机器前,看计算机在电视上一圈又一圈地画着彩色圆环。每个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更促使沃兹和乔布斯下定决心研制自己的个人计算机。


制造计算机需要许多组件和工具,他们打起了惠普的主意。沃兹利用在惠普上班的机会,偷偷将芯片带到惠普的实验室,他将芯片进行了改造,使它也具备显示彩色图像的能力。可是当一切都搞定时,沃兹却开始犹豫是否要将这枚芯片带出实验室,因为他用了许多惠普实验室的组件。乔布斯想都没想就怂恿他说:“为什么不呢?我们要把所有最先进的技术都用到这台计算机上。”后来,乔布斯不知用什么方法,竟然说服了惠普实验室的主管,允许他们将这枚改造过的芯片“借”回家使用。接下来沃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电路板的设计中,他们在这台计算机上也连接了电视机,并使用一个键盘输入数据,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一举动将对个人计算机的定型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当一切都完成后,乔布斯鼓励沃兹说:“这台计算机会让计算机俱乐部的那群人大吃一惊!”结果一切如乔布斯所料,俱乐部的人将他们的这台计算机围得水泄不通,众人啧啧称赞。这确实是一台不错的计算机,集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它虽说只是一块较大的电路板,但它有开关电源,有高密度的存储器,能发声,并可以连在电视机上显示彩色图像。“太棒了,这真是一台完美的机器,我真想现在就把它搬回家去。”俱乐部的成员纷纷要求购买一台这样的机器。此时的乔布斯比沃兹还兴奋,他盘算着,现在俱乐部大约有500人,如果其中有100人愿意掏钱买,每台卖650美元,那么每台的利润就是50到100美元,这样的话我们就能赚……乔布斯的大脑飞快地计算着。


乔布斯立即决定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他将此想法告诉了沃兹,希望他能与自己一起干。“同一个21岁的毛头小伙子一起开公司?”沃兹对这个想法心里没底,要知道他也只有26岁,刚工作没几年,没有任何公司运作和管理的经验。沃兹认为应当先询问一下惠普公司是否愿意生产这样的机器,可是惠普并不打算生产这样的机器,因为惠普对于刚刚诞生的所谓个人计算机没有什么信心。当时的计算机(包括大型机和小型机)只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具,没有太多的功能,而刚诞生的个人计算机恐怕只对少数计算机发烧友有吸引力,普通大众甚至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以及用它来干什么。个人计算机前景的不确定性使惠普不敢冒这个风险,他们当时只想把惠普的主业——打印机和复印机做好,不愿把摊子铺大。后来乔布斯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