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跨越历史长河,感悟名人风采

作者:晓树著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8-01

书籍编号:30097282

ISBN:978780220532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029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图说名人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


晓树 编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前言


在今天这个充满混乱、不确定性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如何抓住机会,获取最大的财富,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故事也许能给你启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作为20世纪初叶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自然具有常人不及的优秀品格:勤劳、善良、节俭、坚持、沉默、乐于捐献、有敏锐的商业触觉等。当然,一些负面的人性如狡猾、贪婪也可能对他积累财富有所帮助,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展开这样丰富的人的一生,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想,有所学。他的故事,他的思想,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事业初始


洛克菲勒刚进入石油业时,这个行业,疯狂而又迷乱。由于采油成本低,收获丰富,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开采石油,石油业无序竞争、油价大幅涨落等问题严重,供过于求时油价甚至可以从每桶几美元迅速跌至几十美分。小油田主处境艰难,举步维艰。


洛克菲勒不喜欢采油业不可预知的风险。对他来说,炼油业的风险更容易控制。于是,1863年,洛克菲勒投资炼油厂,两年之后成为克里夫兰第一大炼油厂,1865年,成立标准石油公司。


——扩张野心


谁拥有便宜的运费,谁就掌握了制胜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洛克菲勒拉拢铁路公司,掌握运输的主动权。为了组织炼油业,1872年,洛克菲勒及其友人成立“全国炼油工业协会”;1872年签订《提多维协约》;1873年到1875年修建了从艾明顿至新克莱伦郡地区的联合油管;1874年合并“美国客运公司”的油管等。通过这种种手段,洛氏在运输上的主动地位逐渐建立。


——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野心的扩建、合并远近的同业工厂,终于统一了混乱的市场,成立了托拉斯石油组织。洛克菲勒的托拉斯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油田、油管、炼油、出产的副产品并制造一切与炼油相关的物品。这个组织通过严密的制度,例如执行委员会,来控制内外销市场、订立业务方针、控制账目等。


托拉斯的成立给洛克菲勒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对内,标准石油公司控制美国市场;对外,在海外的运输量遥遥领先,在90年代,从每年外销三亿多加仑增长到七亿多加仑。


——通往慈善之路


洛克菲勒一面积累巨额财富,一面又将他的财富有计划、很经济地“撒”与世人。说“撒”,是因为他捐献的财富之巨,就仿佛他生来的目的就是要重新收敛起世间的所有财富,然后再将它们重新分配一样。他创办芝加哥大学,频繁参加教会的捐献,资助中国创办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成立基金会。他的慈善行为成为美国日后富人效仿的对象。他让人们明白,把钱带进坟墓是一个愚蠢的行为。


——肢解的巨兽


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与消亡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托拉斯也一样。洛克菲勒遇到了西奥多·罗斯福——这个“托拉斯的爆破手”。在罗斯福、塔贝尔等人的攻击下,标准石油公司终于于1911年被迫解散。


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他年轻时有两个愿望:一是要赚到十万美元;二是要活到一百岁。结果,他一生积累的财富按今天的美元折算,有两千亿美元,在历史上的富豪榜上名列第一;第二个愿望虽然他没有完全达到,但他也活到了九十八岁,这是一个在那个时代几乎很少人可以存活的年龄。


我想,洛克菲勒的事迹可以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努力,就会有奇迹发生。


作者


2009年7月于北京

事业初始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


——洛克菲勒


犹太人血统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860年时洛克菲勒的兄弟姐妹


人们对于约翰·洛克菲勒的一生,自始至终都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个具有野心的企业家,有人却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双方都各持己见,相持不下。


美国早年的名人,一生多半靠机运成功,但洛氏例外。他虽非多才多艺,但他冷静、理智、有远见、有计划、逐步地建立了他的企业王国。他最伟大之处不只是为企业界创立新制度,更在于为后人树立了做慈善事业的好榜样。他富有创造性的一生在美国历史上确实占了重要一席。


约翰·洛克菲勒生于1839年7月8日,逝世于1937年5月23日。他家的三个大孩子:露西(1838)、约翰(1839)及威廉二世(1841)全生在利查堡的他又郡。


在1843年,老洛克菲勒也就是本书主人公的父亲花了三千一百元在纽约西边的摩拉维亚旁的小村庄上买了九十二亩地,于是举家迁至新居,小约翰的童年(四岁到十一岁)是在那度过的。同年,母亲又生下妹妹玛丽安及孪生的法兰斯(生下不久即死)。过了两年,母亲又生下小法兰克(1845)。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摩拉维亚风景


约翰·洛克菲勒的父母个性不同。母亲爱丽沙·戴维逊金发蓝眼,是个苏格兰富农的女儿。她虽然接受的教育不够,却十分聪敏广博。爱丽沙虔诚地信奉基督教,是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严母。她坚信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家教极为严格。此外,她勤快、节俭、朴实,这些美德和坚强的信念全传给了日后出人头地的小约翰。


知识链接


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是个一神论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马龙派等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它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景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现时估计共有15亿~21亿的人信仰基督宗教,占世界总人口33%。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公元1~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


耶稣(Jesus)——基督教的创始人,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基督教基本经典是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旧约全书》的内容基本上与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没有太大分别,可是在书卷的分类上,与犹太教的分类有所不同,因此《希伯来圣经》和基督宗教的《旧约圣经》的书卷数目并不相同。而基督新教则是经斟酌后,未采纳《希伯来圣经》中的六卷经文,这六卷经文的希伯来文原文几已全部失传,只留下很少很少的残卷,希腊语译本仍完整,少数几卷则原本就是用希腊文写成。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耶稣三十岁左右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他声称,他的来临是要成全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非取代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这两点。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暗中要将他除之而后快。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的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依据他门徒所见,耶稣死后第三日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使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教会又定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


约翰·洛克菲勒与犹太人文化


约翰·洛克菲勒,是美籍犹太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人。他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小村的犹太人家庭。


犹太商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流商人,洛克菲勒就是其中之一。在犹太人的商业哲学中,能赚钱的智慧方为真智慧!他们认为金钱是给上帝的礼物,是上帝给人以美好人生的祝福。对金钱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美好人生必需的手段和工具。


犹太人蔑视一般的学习,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味模仿,而无任何创新。犹太人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思考提高知性能力的过程。犹太人的学习能力很强,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他们认为,善于学习的人比善于模仿的人要智慧,并能够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在犹太教法中,勤奋好学不仅是仅次于高尚精神的一种美德,而且学习的本身就是精神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虔诚般的求知精神在商业文化中的渗透,内化为犹太人孜孜不倦、探索求实、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


现在在美国,犹太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占美国人口总数的23%,但在全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四分之一是犹太人;名牌大学中五分之一的教授是犹太人;当代美国一流作家中,犹太裔作家占三分之二;大名鼎鼎、影响世界的美国电影,其实是犹太人最早开创的。在经济领域,犹太人的影响就更大。牛仔裤的发明者克罗地是犹太人,金融大鳄索罗斯是犹太人,传媒大王默克多、著名企业家亚默尔、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都是犹太人。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控制着世界,犹太人控制着美国。


洛克菲勒的父亲威廉·艾维利·洛克菲勒的个性与母亲相反,他健壮、自信、勇敢、喜欢冒险,更擅于交际、谈天说地,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任何场合,只要他一加入,便马上成为焦点人物,他能将气氛变得活泼而有生气。但他也有缺点,他较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只顾个人喜好,一时冲动行事而不顾及后果。虽然他老家有田地,但他并非一个守本分的农夫,他把田地交给佃户去耕种,自己却到外乡去经商邀游。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洛克菲勒的校舍


邻居们总是把他的外出描绘得神奇有趣,说他一离乡,便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回来,等他返乡时,往往带回了壮马,载满了华服和美酒。他们对他的行踪很感兴趣,猜测他大概是做草药的生意。


1850年,洛克菲勒一家人由纽约州的摩拉维亚搬到纽约州的奥维哥,住了三年后,又搬到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虽又迁移过几次,但是最后仍定居于克利夫兰。在此一段时间,老洛克菲勒仍时常远游,并自称为洛克菲勒医生——癌症专家,也兼售一些治癌药品。


约翰当时已进入克利夫兰高级中学,他念书很用功,一点都不贪玩。成年后,他也回忆说他自己小时候很认真念书,以备接受成年后人生的各种挑战。虽然高中教育没令他博学,但锻炼了他小心谨慎的习惯,使他发挥出求精求真的潜力,以致当他一踏入社会,便能将它们派上了用场。


资料链接


克利夫兰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克利夫兰


克里夫兰是俄亥俄州凯霍加县的首府,位于伊利湖南岸,凯霍加河的河口,距离宾州一百公里,是俄亥俄州最大工业城市和湖港。面积196.8平方千米,人口约52万,其中黑人占44%;大市区包括邻近四县,面积3934平方千米,人口约190万。开埠于1796年,历史上由于是运河和铁路交汇,成为了制造业中心。在大型工业衰退后,成为了金融、保险和医疗中心。


克利夫兰于1796年始建,1836年设市。1830年伊利湖与俄亥俄河间运河开通,1851年通铁路,工商业迅速兴起。20世纪30年代成为现代化大城市。重工业是其经济基础,其中钢铁工业最为发达,其他工业部门还有机械制造、冶金、电气设备、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也都颇具规模。其位置位于连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铁路、公路干线上,十分重要。港口优良,输入大量铁矿石,输出钢铁、机床、汽车、粮食等产品。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洛克菲勒的爸爸 威廉·艾维利·洛克菲勒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洛克菲勒的妈妈 爱丽莎·戴维逊


学校教育固然对洛克菲勒有益处,然而家庭教育才是他日后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他母亲虔诚、刻苦、节俭及勤勉的态度,更在洛克菲勒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到了老年,他仍秉持着昔日母亲的教诲。母亲对宗教的信仰,也感化了洛克菲勒,早在学生时代,宗教就已在他心中生根,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个星期天他必去礼拜堂,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洛氏老年。


老洛克菲勒也和妻子一样地望子成龙,急切地想要将孩子培养成自立、机智、诚实而又有用的人。他教约翰如何写商业文件,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以及如何清晰地记账。他的训练着重于细心、勤快和负责。他知道社会是冷酷的、现实的,所以他要孩子们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坚强且精明地武装起来。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洛克菲勒小账本


老洛克菲勒一心只期望着他的孩子们日后能出人头地,做个精明的生意人,所以他对大学教育没有兴趣。约翰除了在1855年快高中毕业时上了三个月的法森商学院,学到些会计、商算、初级贸易、银行业务和汇率等知识外,并未曾接受正统的大学教育。


1855年,高中一毕业,洛克菲勒马上就到克利夫兰去找工作。他不计较报酬,一心一意想找一个能学做生意的工作。终于,在同年9月26日如愿地在专做代理及托运货物生意的修特及脱特商业贸易公司找到了。


当天,洛克菲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工作,他很高兴地说:“我不计较待遇,我需要的是经验,而这家公司的制度和经营方法都是我所向往和需要学习的。我能找到这么合适的,真是满意极了。”


约翰·洛克菲勒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三年,公司很器重他,派他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包括交通方面的人、汽船公司的人、商人、批发商、铁路局人士等。老板在城里的许多产业,也是由约翰去收租,这一切都给与他很多实际经验。在公司前辈的口中,他更得到了许多经商的理论及管理上的知识。


1858年,他希望公司能将他的年薪加至八千元,公司却只肯加到七千。当时他自觉羽毛已丰,颇有一闯天下的雄心,因而离开了公司,与一个志气相投的友人——摩拉斯·克拉克计划每人投资两千元,合股创办一间经营谷物、肉类及其他杂货的公司。但当时约翰只有七百元的积蓄,只好向父亲求援,先预支到二十一岁才能分到的财产——一千元,并需要在未到二十一岁前的几个月里支付预支款的利息。就这样,企业家洛克菲勒成立了他生平的第一家公司。


当时美国各方面都有待开发,所以正是年轻人大展身手,发展事业的好机会。聪明而有远见的洛氏和克拉克终于在1859年3月18日,在大河街62号,开了一家公司,专门替人转运货物,第一年就经营得很顺利,做了四万五千元的生意,净赚四千元。当时的四千美元可是一笔大数。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是信心十足、野心勃勃的。克拉克还指出他另外的优点就是精细明确:“如果客户欠洛氏一分钱,他会去要回来;如果他欠客户一分钱,他也会还回去。”


洛氏幼年并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所以他在文艺方面的知识非常贫乏,因此,有人认为他在商业方面的发展,完全是物质欲望的推动。这或许是正确的,然而我们不可否认,他向往的是有建设性的收获,并且他在获得大笔财富之后,仍欲与大众分享其成果。


洛氏从十七岁开始,就有捐款给穷人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他的账簿上明显地看出他这个累积几十年的习惯。十七岁那年,他四个月的总收入为九十五元,花了九块零九角添置衣服,也捐出了相同的数目给教会及穷人。他不但出钱,同时也出力为教会服务,而且他捐赠的数目完全与他的收入成正比,随着他财富的增多,捐款的数目就相应增加。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还没有开始成名之前,就养成了做善事的习惯,而且接济的对象不分信仰、种族和肤色。


洛氏常自我告诫:“你现在已踏入商业领域,要处处小心,不要骄傲,骄者必败啊!你的成就是建立在你每日的努力上。”这种自我警省式的独白,日后成为他生活的习惯,他老年时曾回忆说:“这个习惯对我有很好的影响,因我常怕自己无法承受自己的巨富而变得骄傲,所以时常勉励自己、警告自己不要太狂妄了。”


知识链接


美国疆土的划分


美国和中国一样,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她是一个移民国家。按照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美国可以划分为六个地区:东北部、西海岸、中西部、西南部、大西洋中区和南部。


美国东北部是第一批英国新教徒的定居地,因此也被称为“新英格兰”。那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土地也不肥沃,不适合农业生产。但由于面向大西洋、面向曾经“活力四射”的欧洲,所以,这一地区的经济主导力量是制造业和商业,文化教育非常发达,但种族成分也很复杂。这里因天气寒冷,人们每天都要忙着挣钱。时间一长,他们形成了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直爽和务实的特点。


西班牙人是美国西海岸的第一批居民,他们沿着海岸建立了很多天主教传教点。后来由于其他移民不断迁入,如今这里是美国种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也是最适合移民生存的地区,在某些地方,墨西哥和亚洲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欧洲的影响。西部的居民常被认为是美国最不传统的一群人,他们对变革和差异的包容性很强,因为他们本身就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来看,在文化上与外界交流频繁,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政治理念上“执著”地追求“民主”和“自由”。


在美国的六个地区里,中西部面积最大。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适合耕作,盛产燕麦、大麦和玉米,被誉为美国的“早餐篮子”。这里的第一批居民是从美国东海岸和瑞典、挪威、德国迁来的。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西部人生活节奏慢、诚实、珍视传统。


美国西南部与中西部相比,大片沙漠显得有些苍凉。那里受欧洲移民的影响最小,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给那里的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西洋中区在新英格兰南面,不光有英国新教徒,还有英国天主教徒、荷兰人和瑞典人。这里的气候没有新英格兰恶劣,但发展农业仍很困难,制造业和造船业是这里的主导产业。这里聚集着很多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大西洋中区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文化多元化,这与东北部美国人的务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治,因为美国的政治重心在东部,波士顿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华盛顿是首都,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可以说,东部是整个美国的“心脏”。


美国南部相对保守,南部腹地甚至被称为“圣经地带”,因为当地居民多是虔诚的基督徒。这里的第一批移民也是英国新教徒,但南方人在性格上缺乏独立和革命意识。这里气候温暖、农业发达。当地人生活态度很放松,生活方式传统,而且普遍热情好客。


初涉石油业


1860年,美国的疆土、资源,都有待开发,生活水准、文化艺术,都渐渐提高,这是考验年轻人的时代;同样地,也是年轻人表现自己的良机,而最容易一展身手的就是商界。于是,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拥向商场,他们不但期望得到财富,更渴望借此途径来肯定自我,追求权力及地位,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当时,洛氏和克拉克组成的公司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一些资金,想再开创一些新事业,却又不知该往哪方面进行。恰好在1859年8月,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家私人采油公司开张了,一夜之间,掀起了采油热潮。在克利夫兰时,洛氏也曾为人运载过石油,知道其中的行情及可观的利润。他渐渐地心动,也想加入开采石油的事业,但他非常憎恶当时的商人在开采石油时的浪费及投机行为。后来,他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转向比较稳妥的炼油业。


1862年,每桶未炼的原油价值是三毛五至五毛五,而提炼的石油,可在沿海的市镇上卖到两毛三至三毛五一加仑(每桶有三十一点五加仑),不但如此,炼油的成本又很低,所以投资在精炼业完全是合算的。于是,炼油厂如雨后春笋,一家又一家地在美国东北部各大城开张了。各大铁路公司也为了赚取运费,在每个石油转运的必经地铺设了新铁路,便利了开采石油和精炼石油业者。


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洛克菲勒要办炼油厂的信心更坚定了。正好当时有位叫安徒士的英国友人,擅长于将石油精炼成点灯用的煤油,他不但技术好,而且也是个有远见的人。安徒士认为煤油一定会取代其他点灯用的油脂,所以他希望脱离他所属的公司,自己投资创立一间炼油厂,他把心意告诉克拉克。更巧的是,他与洛氏在同一教堂做礼拜,因而相互认识,他也将此意转告与洛氏。由于三人志同道合,就在1863年成立了安徒士·克拉克公司,专门提炼原油。


他们或许得到天时地利之便,在公司成立的同年,克利夫兰的铁路系统扩大,有直接的路线西通纽约市和大油田区,这两条路线不但便利了洛氏新厂的运输工作,更因此替他带来了财富。


知识链接


第一家石油公司与第一口油井的诞生


美国的泰特斯维尔附近有一条小河,人们称它为石油溪,因为河面上常常漂着原油,就像流着石油的小溪。早在16世纪初,当地的印第安人就为了采油,沿着河岸挖了两千多个坑。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E·L·Drake在宾夕法尼亚州开采了第一个油井


后来有一个叫弗朗西斯·布鲁尔的医生,他在维尔蒙从事医药工作,他父亲在石油溪附近开设了一家木材加工厂。1851年,他回到了泰特斯维尔乡下老家,仔细考察了当地的油苗,认为有利可图,于是,雇佣了一名当地的农民在油苗附近挖了一些土坑和壕沟,把自然溢出来的原油汇集起来。如此,一天可以采油18加仑,一年采集1095加仑原油,总价值831美元。采集的石油主要供给他父亲的木材厂点灯和给机器润滑。


最初的成功,令布鲁尔试图扩大生产。于是,他花五千元买下了当时主要油苗的所在地——希巴德农场。紧接着,与合伙人乔纳森·埃弗勒斯及乔治·比斯尔于1854年12月30日成立起纽约宾夕法尼亚岩石油公司。这或许就是美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家石油公司。


但由于当时不好的经济形势,公司的股票难以卖出。1855年,公司请耶鲁大学的本杰明·西利曼教授为原油做了分析。本杰明·西利曼教授对这种原油评价很高。纽黑文市的一些投资家(其中包括城市储备银行的总裁杰姆士·汤森)闻讯后受到鼓舞,愿意购买股票,并要求按康涅狄格州的法律改组公司。于是,1855年9月18日,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岩石油公司注册成立了,资本三十万元。希巴德农场由这家公司所有。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


但情况似乎进展的并不顺利。几经周折,希巴德农场落到了股东之一的杰姆士·汤森手里。他决定和纽黑文的那些投资家们另起炉灶,垄断此处的石油经营。


1858年3月23日,塞尼卡石油公司成立了。埃德温·德雷克为公司股东,兼任公司驻泰特斯维尔总代理。


艾德温·德雷克年轻时在纽约和维尔蒙的农场里当过农工,只有普通中学的文凭。十九岁时离开家到西部去碰碰运气,1849年回来,在纽约至纽黑文的铁路上当列车员。


1857年夏天,一场疾病使他离开了铁路行业,妻子也死了。他孤身一人,在这里遇见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人——汤森。汤森想让他投资塞尼卡石油公司,并向他具体介绍了情况。德雷克欣然同意,拿出了身上仅有的二百元。


这时,德雷克的病已经好了,正无事可做。于是,汤森雇用了他,带他到纽黑文的赛尼卡石油公司,委任他为驻泰特斯维尔的总代理。年薪一千元,这是他从来没有拿过的。


德雷克接到的任务是把布鲁尔1853年雇人挖的井坑重新挖开,目的是生产更多的原油。他在塔兰屯盐矿上看见过钻井。心想,钻井采油成本会更低些,于是买了一台六马力的蒸汽机作为动力,自己设计建造了机房和井架,安上顿钻钻机,找了“比尔大叔”——威廉·史密斯这个能干的钻工。“比尔大叔”是萨林那的一名铁匠,有为基尔和彼得森打造工具的经验,又有在盐矿上钻井的经验。选他是因为那时候用顿钻钻井,钻头每用一段时间就需要锻打修理。于是,德雷克很乐意地雇佣了他,日薪二点五元。


钻井终于开始了。但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井场离石油溪只有150英尺(约50米),钻到水面以下后,溪水往井眼里渗透,不管泵怎么抽,水仍然不停地渗进井眼。于是,德雷克弄来一根十英尺长的管子,用锤子往地下打,穿过砂层和黏土层,这样水就能被有效隔住。或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下套管吧,我们不得不佩服德鲁克的才智。


顿钻钻井的进展很慢,一天只能钻进三英尺。花的钱也早已超过了预算,纽黑文的公司总部决定,总预算只能限制在二千五百元,否则风险太大。汤森则指示他就此结束,关井算账。但幸运的是德雷克从米德维尔银行借到了五百元,可以继续干。


1859年8月27日(近代石油工业诞生日),星期六,下午收工钻到69英尺深时,钻头突然下落了半英尺,但这一历史时刻“比尔大叔”没有注意,收工回家过周末了。次日上午,“比尔大叔”到井上来时,发现井筒里原油已经溢到离地只有六英尺,出油了!于是,成桶成桶的油从德雷克在井口上要装的蒸汽动力泵出来。每天出油高达三十桶,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口用机器钻成的,并且用机器抽油的油井。


两个月以后,纽黑文的媒体披露了此事。9月13日,《纽约论坛报》发表了这个故事。找油热在石油溪旁出现了。


到底谁第一个发现的石油?


美国人说,1859年8月29日,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泰斯维尔小镇打出一口深2169米的油井,这口井被美国称为“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德雷克也被奉为“石油工业之父”,被认为开启了石油时代的大门。


俄国人却认为,1848年俄国人谢苗诺夫在巴库附近、里海阿普歇伦半岛的比比和埃巴德所开凿的油井,才是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因此苏联时代的百科全书毫不客气地将“石油工业之父”封给了谢苗诺夫。


很难把这顶“第一”的帽子判给任何一方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