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肖辰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01
书籍编号:30098141
ISBN:97875108141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544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肖辰 编著
九州出版社
序言
袅袅轻烟,几缕残荷,烟雨中洋溢着清香。有个素衣女子曾赤脚踩过青苔上那抹潮湿,静静的,清风细扫,空气中增添几分感伤,虽然酸楚却也淡然,仿如她的来到静如莲荷,她的离开悄如春水,留下的只是一丝沉静的幽香,绕于心间,挥之不去,锁于梦乡,寂静守护。
一个人,一本书,淡淡的四月天下,他们的约定清若月,静似烟,三生石上写着他们的名字;轮回所中嘹响他们的声迹;或曾徘徊?或曾寥落?当凉风扫过发黄的书页,掀起潮湿的词章,我们煮上一杯茶,倚栏静窗。看细雨扫过青石小巷,燕儿呢喃于梁间,我们会想起这个白衣女子,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是清晨池塘里那株静莲,坦坦荡,清清然,让众人仰望魂锁。而时光微凉,她飘然远去,化身为雾。
我们会记得她的名字,林徽因。来自江南的女子,一生只走过五十一个春秋。先是求学欧美,后至全国各地寻访古建筑。人生的脚步在繁华市井、苍凉荒原上蔓延,不经意地在指间洒落着睡莲样的诗意与才情,或许寥落,或许寂寞,但绝不彷徨,她就是清晨里最清冷的风,带着弥漫的花香轻轻扫过你的鼻翼,你会沉醉,却无从追寻,因为世间没人能承起风的清傲。
他们都说是三个男人成就了这个女子。的确!是三个男人让我们更深刻地记住了这朵误入凡尘的奇葩。一袭素雅白衣行走于凡尘俗世,她走过的地方鲜花弥漫,蝉儿为她歌唱,雨儿为她起舞,雾色霞翼中留着余温犹存的梦。当你曾贪恋青林碧水,曾仰慕白云飞絮,但当冬日来临,迎着纷纷暮雪而舒展自己傲人身姿的株株红梅,你会感叹世间竟会有如此炫目的美。红得绚烂,傲得坚贞,完全不屑凡尘俗世的烟火之气。林若莲荷,林若寒梅,林徽因的身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她的美宁静而高贵,她的智慧独立自持又极富才情。
她以一代才女、著名女诗人、建筑师及国徽主要设计者等身份被人们铭记在怀。她是林徽因,不是三个男人的林徽因。历史悠远,岁月千年,男为主,女为副,封建的观念深入灵魂。人们习惯在男人的光环下去审视一个女人,这样不好!时代在进迁,风文在改变,春水浸泡的铅华早已淡去。宛若春风探访鲜花,呢喃过后焉知花之沉静;细雨清扫丛间,拂吻过后怎道瓣之清莹。林徽因圣洁纯净,不应该这样被人看待。她不是依附大树的春藤,她的美丽与智慧足够成就她自己的绽放。
她离开人世已近六十年。花开花落,缘起缘灭,幼枝已成苍天古树,油伞下披满岁月的刻痕,清风回荡廊间巷屿,鸣鸣中询问尘封的往事。然而四壁寥落,月之回避,红尘往事已关起它的心门,苍凉过后我们仅能但求一份温暖的慰藉。春花冬雪,时光流逝,岁月的巨轮轻易带走一切繁尘俗礼,远离的是何止是一段故事。
林徽因,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风尚的女子。她的音容笑貌只能在那些陈旧的黑白影像里被后来者瞻仰、想象,她的生活只余下友人的评述,甚至旁观者的曲解中伤。
透着历史的烟幕往回看,尘蒙的是往事传说,浸泡的是人行声貌。春水无情,秋风凄厉,山石草木尚可毫发无伤,我们思念的人却在清茶淡水中清瘦单薄。人生匆匆聚散,百年过后,世间是否还残留有她的余温?
时间在很久以前,她从江南的烟雨巷口走来。巷子里,瓦檐青青、杨柳依依,墨绿的青苔在石缝墙角生长,任由清晨的雨雾轻轻扬洒。潮气太多,诗意更浓,烟锁重楼里她早已悄然远去,像一股清风扫过柳逸,留下的只是淡淡的香,清莹的醉。而时光流逝,此时不知雨巷中又是哪个丁香般的女子在徘徊,是否还有人在那里寂寞张望、惆怅等待。
康桥,一个多雨的地方。异国求学,康桥的雨雾或许能让林徽因寻得一丝亲切的感觉。俨如在杭州,轻烟,细雨,杨柳青青。柳叶扫过碧波,每一次轻拂都是人生美丽的邂逅,似乎从那时起它就在无声地诉说,林徽因的一生会有很多不寻常的际遇!
在康桥,她遇到了徐志摩。是他让林徽因的康桥更添一抹诗意;是他让林徽因的康桥有了爱的痕迹。烟水迷离,在旷世奇恋里我们不能妄自评说究竟谁负了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清丽女子的心智。她知道自己究竟该走哪条路,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她爱徐志摩,却知道他给不起自己要的平和,她决绝地走了,留给诗人的却是一世的牵挂。
她也在那认识了诸如H.C.威尔斯、T.哈代、K.曼斯菲尔德这样的文化名人。在这期间她在寓所与女建筑师房东多有接触,听到了很多有关建筑艺术的知识,使她对建筑艺术的美好和价值有所领悟,乃至决心将来学习建筑艺术。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文学艺术,我们总能在她往后的生活中找到康桥的影子。这一段岁月在她的记忆中所占比重能有多少,她是否时常想起康桥?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岁月注定要成为她人生一个不可忽略的转折点。
青春伊始,林徽因又随父亲回到中国,来到北京。豆蔻年华谁与共,不在梅边在柳边。回到北京后,林徽因就常与梁思成往来,并逐渐确立了恋爱关系。一个是貌美如花的江南才女,一个是求学清华的俊美少年。名望之后,众望所归。这样的两人走在一起叫人不能不羡慕。他们是否真的想过,在一起就再也不分开,从此便相约白头?那时的他们应当还是单纯的。林徽因自己也说,当时她自己会在梁思成面前摆出一副少女矜持的样子,而梁思成还做得出自己一个人偷偷爬到树上把林徽因丢在树下的事来。
梧桐细雨,秋思落谁家。就在林徽因回国不久,徐志摩也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从伦敦回到了中国。尽管他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走到一起,可他还是那样痴情眷恋着林徽因。相思何处?林徽因当真不曾踌躇、不曾犹豫吗?可是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和梁思成比翼双飞去了美国学习建筑。留美期间,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感情越发深厚,于大学毕业后正式结婚,缔结白发之情、百年之好。
风轻云淡,时光总是在手指间不经意地流过,看似恍若却也必然。林徽因与梁思成学业已成,回到祖国,前去东北于东北大学任教。南下的风,轻柔淡雅。北方的尘,粗狂刚烈。林徽因是杭州细心培育出来的一抹睡莲,怎耐得起风沙的摧残,她染下了难治之症肺病。最后无奈又回到北京,于北京香山进行疗养。
青山依依,蝉鸣雀舞。在香山,林徽因骨子里的诗意绽放出来,如愿做了她的香山诗人。清雅的墨香被春水浸泡,轻风吹拂,每一字都淡雅如梦,每一行都柔美似画,思绪化身为燕,去寻找水乡旧巢。那一刻的林徽因做了身体里隐藏的另一个自己。
其实细想想,尘世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中国文化精深,一两个词就可以概括人的特质,却不能描述其复杂心态;可以用一本书写下他的传记,却不能纵观他的本质。我们只能在她留下的痕迹里寻寻觅觅,为一个偶然的发掘欣喜万分。细小,可怜,亦已满足。毕竟人尚不能全部了解自己,何况我们一外人。我只能说,我眼中的林徽因美得洁净,也美得坚挺。
尽管后来林徽因的病情稍愈,身体却总不大好。但这个柔弱的江南女子披挂着诗的羽翼,捧抚着对建筑的狂热,坚持与丈夫梁思成出入荒僻之地。风吹不走她的坚定,雨淋不落她的赤诚。日复一日地进行古建筑考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得不说,她曾经有着睡莲般的高贵与纤弱,但骨子里傲立如梅。
后来,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金作霖是否也是被林徽因这些优异的品质所吸引,以致终身不忘的呢?都已是作古之人了,这一切已无从细究。或许他所看到的林徽因比我们后来者所看到的更有不同之处也是难说的。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有太多谜团;太多的楼台烟雨中;太多的欲辩无词;太多的欲说还休。余秋雨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十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相关。”
我们不能根据林徽因寿命的长短、走过的路程来衡量这个女子;也不能根据她在一生中认识了多少人,围绕在她身边的又有多少优秀男士来判定她。她的故事已经封土,她的剧情却没有落幕。
她就像一盏茶,淡淡的清香缠绕,久之不去。你会挖空心思寻找一个辞藻来形容这个女人,却发现茶的香不在口中,而是在灵魂深处,那种美叫人不能忘却。这种空间叫人难以想象,我们已无法再回到过去,去寻访这样一个奇特的女子。只能穿过历史的烟尘,在她或热烈、凄婉、孤寂的生命断章里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在这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里,已经无法再感触到她生命的余温。那么历史的回眸中,可还有她不经意的一个回眸?
第一章 谁爱那不熄的变幻
梦里何处是江南
他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天清晨,我们都细心地翻过一页日历。秋去冬来,花开花落,沉淀的往事在春水中发酵。每一页,每一篇都撰写着岁月的痕迹。我们会妄叹,时光如流水,转眼恍如隔世。曾经的悲欢离合沉淀于清茶淡水中;曾经的喜怒哀乐禁锢在发黄的书页里。我们不曾淡忘,只是凡尘俗世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我们终日忙碌,奔波,心性在不知不觉中少了笑看白云的雅致。蓦然回首,忽然好羡慕可以寂寞的人,避开车马喧嚣,只为心中修起翠绿的篱笆,种起宁和的秋菊。
可我们必然是可怜之人!风烛中,残菊片片,生命的轨迹忧愁多过喜悦,迷失大于清醒。我们妄想消除执念,却无法寂静安然。这一切不是时局带来的,是我们心性如此。
佛家说,渡世人于水火,先消尘心之贪念。我们之所以会痛,会迷失,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贪心!迷恋根本不属于自己的风景,千帆过尽,满目荒凉。纵使行囊满满的人间故事也无法平复内心深处的空落。记忆无法典当荒寥,时光无法喂养情怀。我们才豁然发觉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你是金枝玉叶,还是胭脂俗粉,曾经贪念多深,俗气多浓,被浑浊的世态熏染多久,内心深处都残留一方洁净的角落,开着莲花点点,清水盈盈。
于是我们会褪去凡尘的俗装,变成最柔情的人。为燕儿的呢喃而微笑;为花儿的凋零而伤感;为云儿的漂浮而驻足。轻轻翻开角落里,那些因为忽视而布满灰尘的页张,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四月的天空里有着温暖的情怀,温情的港湾,无法忘记亦不舍忘记。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 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亦成了我们所有人心中为之神往的四月天。烟雨蒙蒙的清晨,轻轻推开一扇窗,我们闻到诗意点点,看到绿意泱泱。柔情地泡起一杯茶,清新的淡香徘徊唇齿之间。原来宁静如此美妙醉人;原来我们在凡尘奔波疲命为的都只是心灵这片刻的停歇。
曾经有多少人视林徽因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不同张爱玲以文立身,不同孟小冬以艺傲世,但是她的身世氛围却折射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不管她一生爱过多少人,犯过多少错,又经历了怎样的潮起潮落,人情繁复。她永远傲立于碧波之间,素雅的清香缠绕身迹,温和如玉,生命的轨迹不曾有太多的放纵。
试想如若把张爱玲的凌厉、三毛的放逐、陆小曼的决绝和张幼仪的柔弱都跏趺在林徽因身上一点,她还会叫人那么难以割舍吗?一定不会的!林徽因的珍贵就在于她的温和与清脆。她的生命看似不招摇,却实入人心;看似平淡安宁,却诗意真实。淡淡的,轻轻的,相依相偎,不舍不弃。纷扰的红尘中,试问有几个人不想有这样的红颜知己,不想轻寻她的痕迹。岁月无情,时光流逝,都不能磨灭掉她的绝代风华,反而在流水年轮的辗碾下更加迷人,清晰。
故去的是梦境吗?如果是,为什么能如此鲜活地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如果不是,为什么又扑朔迷离,梦里水乡。透过这历史的尘埃,看到的都是失声了的往事;想着未来,凡尘俗世里的故事是否早已写定结局?花开花谢,风起云落,万事万物都有必然的归属。点一方篝火,笑品残羹,红尘洪流里我们有我们停息的港口。人生似乎一直都是这样的,偶然背后有着它必然发生的原因。
林徽因出生于天上人间,那灵动秀美的杭州。在那里似乎每一口空气都带着飘逸,每一个微尘都凝守着诗意。世人赞誉杭州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对那里情有独钟,梦牵魂索。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烟雨蒙蒙,有花红柳绿,当月色洒落林间,我们不能不叹息,能降临如此美好地方的人是何等的幸运。
1904年6月10日,杭州迎来了一个天使般纯净的生命。她的来到是偶然,更是一场宿命的安排。就像诗人说的,“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带着美好的幻想,我多希望她的到来是为了履行前世的一个约定。就像白娘子为了寻求她的牧童,而经历千年修行,化身为人;净去一身仙术,挽起衣袖,下堂煮羹。她快乐吗?为许仙付出太多太多,甚至被压于雷峰塔下永无见日之时。她来人间辛苦走这一遭为的是什么呢?
想来,人的来到都是带着使命的,有人为了爱人而来;有人为了被爱而来。就像元好问大师把感情写到了极致:“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碧水悠悠、依依远山、粉墙黛瓦,还有那独上高楼,斜倚栏杆的一次等待;烟锁西子、石桥轻舟、长堤杨柳,还有那素衣长发于斜阳巷口一次无心的回眸。想到江南,想到林徽因,总能让人滋生出许多美好的想象。
林徽因在烟雨的杭州度过了她的童年。如今她长大的陆官巷已经不在,只有在杭州市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还矗立着她的纪念碑。纪念碑以青铜作诗笺,将林徽因的剪影和文字透雕于上。透过湖光水色,映衬着林徽因的空灵的倩影和美妙的文字。
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这些话,多像是数十年后,她说给她自己听的!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的这座纪念碑,莫不是也在对后人“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吗?
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曾留学日本。历任浙江省海宁、金华、孝丰、各州知县,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祖母游氏典雅高贵,是个端庄贤惠的美丽女子。
父亲林长民,擅长诗文、工于书法,二十一岁中了秀才,入杭州语文学校学习英文和日文,三十二岁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历任南京临时参议院秘书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说起书香门第里的小姐,总觉得那该有一个深宅大院,锁着人,锁着清冷的深秋。那里的空气会有诗情画意,繁星点点,但不会充斥着自由和自主。蝶飞莺舞的清晨,小姐们拿着一卷书,望着被篱笆爬满的高墙,长久沉思。那里有的是寂寞的灵魂,空灵的幻想。迎接她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为天,子为命,终日生活在自己单一的世界里,像依附的青藤,看似平静,实则悲哀。
林徽因也出生在这样的大家族。但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父亲、祖父皆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开明之人,他们的身上既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新式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家庭,既让林徽因沿袭了他们身上儒雅优秀的血统,成就了她倾国倾城的绝代容颜,端庄、大方的优异气质;同时又为她以后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成为一代才女佳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佛说因果,这其中或许当真便有它的因缘际会,若少了其中的某个条件,她或许就不会是往后我们所熟识的林徽因了。可是,好像这样讲又不对,猜测过去必定是枉然。她这个生于江南仕宦之家的女子或许就注定了要成为林徽因,做林徽因应当便是这个女子一生的命运吧。
是否能把人看成是一粒种子?在土壤里埋下之后,扎根,发芽,开各样的花,结各式的果,缔各自的缘。种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冲破了包裹着自身的果核,又拱出坚硬的土壤,为了开花结果,为了能一直向着阳光。
若说人是种子,林徽因会是怎样一颗种子呢?说不好!她像地里的麦子一样真实、坚强;又像莲花一样生于乱世却又出淤泥而不染,风华绝代。始终高贵,始终清洁;又像梅花,临寒孑立,傲骨铮铮。
当她零落凡尘时,这一切都还难以言定。对于她的父母、家人,她原只是一张未经书画的白纸。但是,他们一定为她的到来而满心欢喜。她那稚嫩的容颜,富有灵性的欢笑一定都曾深深地感动着这个家庭。他们因此才会对年幼的林徽因寄予了最美好的愿望。
她的祖父林孝恂从诗经《大雅·思齐》取“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句意,给这个漂亮的婴孩取了徽音这样一个动人的名字。后来,为了避免与当时一位男诗人林微音相混,从1934年起才改为大家所熟知的“林徽因”这个名字。
林徽因的这一个名字既像后来林徽因自己的诗作一样浪漫、诗意,又像她的一生婉约而动人。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真是人如其名!
除非,有人能从她清澈的眼神中,看到她从前世走来带在身上的情与债,否则便无法从一个婴孩稚嫩的脸庞上,读到她任何的故事。她的父母怎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女儿最后会被那么多优秀的男子所眷恋,乃至终身不忘;她的父母怎可能会想到她的女儿将以一代才女、杰出建筑师的身份被世人所铭记。
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来到人间都有他必须履行的使命。不管他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总有一盏灯为他燃亮,诉说。有些人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简单平凡地活着。不沾染文人墨客的素笔,不过问世人的言论,不惊不扰地过了一生;有些人在繁复尘世中绚丽出场,极致地演绎着悲欢离合,尽情地舒展才华功绩,雁过留声,雨过留痕,他们的名字载入千年古册,流芳传史。
林徽因会后悔自己来到尘世沾染了这许多的烟火吗?会不会后悔自己始终如赤子般真实地生活着,却又枉遭那许多不必要的曲解?一个人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世上,走时也“有带走一片云彩”,留下这许多记忆,却是该由谁凭吊?尘归尘,土归土,过往的恩宠皆已化作浮云,淡游天际。使命已尽,枷锁除落,真正换得洁净自由之魂,空手而去,不带俗世半点尘埃。
忘了是哪位大师说过“人,生死是最干净的头等大事”,他来的时候,仅仅带着一声啼哭,预示着人生哭多过笑,苦多过甜;百年之后,他却带着微笑离开,没有遗憾,没有牵挂,祈求参透来世,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早点寻到梦里那抹幽莲。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清茶犹在,人去楼空,谁也不必为谁的到来揣测,更不必为谁的离开叹息。
老宅印象
关于林徽因的童年,此时已无处查证,都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五岁之前林徽因和祖父母一起住在杭州的陆官巷。现在我们仍可以看到她三岁时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林徽因还只是一个面貌圆润的三岁稚童。一身白色衣裳衣物,看起来简洁而干净。她斜靠着一张藤椅站在老宅的庭院里,小手藏到了身后,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前方。
如果说凡尘是块染色板,那么孩童的眼神就是洁净的白色。一笔一画都勾述着简单的情感,会为一架纸飞机微笑;亦会为它的残落哭泣。然而每个生命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要被七彩斑斓的色彩染指;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凡尘的烟火中。
三岁的林徽因已出落得非常清秀,应该是个一看就会喜欢上的女孩。花为姿,月为容。谁说容貌不重要,那是妄言妒语,人人都喜欢美好的东西。如若林黛玉不是倾国倾城的貌,贾宝玉也难付真情实意的心;武则天没有过人的容颜,也难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人和人相识第一是相貌,其次才是才情。
林徽因有容更有才。儿时就深得祖父、父亲及其他亲人的喜爱。她是在祖父身边长大的。平时,她的祖父经常给她讲这样那样的故事。每逢春节时,就带着她和一大群表姐妹扎五颜六色的灯笼挂在门厅上。
每个人的童年应当都是无忧无虑的,是一段不掺和任何杂质的岁月。就像那张照片中她那个平静如水的表情,惊不起一丝涟漪。有的只是那探出去又缩回来的触角,那无法满足的好奇心。
有时想想,在古代,那些哲人还在探讨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个稚童的心里哪里又有什么善恶呢?有的只是那好奇的本能吧。就像之前所说的种子,带着好奇破土而出,伸出触角,采撷几缕阳光,收集几滴雨露;再经由霜雪锤炼,最终绽放在这片土地之上。历经风吹雨打,阳光普照;数十年后,又摒弃繁华,香消玉殒,留一座花塚在山野寂林。
五岁的时候,林徽因随父母迁居至蔡官巷的一座老宅院,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光阴。也就在这一年,她的大姑妈林泽民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教她认书识字、背诵诗词。林泽民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闺秀,自幼接受私塾教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算样样精通。正是这位知书达理又极富才情的大姑妈为林徽因上了人生最初的那些课程。
林徽因的骨子里透露着传统知性女子的美好气质,体现着我国诗与艺术的美好韵味。这跟她小时候接受的传统教育是脱不了关系的。传统的教育应该也可以算得上是诗歌和艺术的教育,她大姑妈的启蒙教育不仅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应当也让她在性情上受到了艺术的良好熏陶。这一切无疑为她以后喜欢上诗歌艺术、建筑艺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清晨;在黄昏;在月色蒙蒙的夜晚,幼小的林徽因手捧着一册册纸装书,读着书卷上带着淡淡墨香的词句,时而沉思,时而凝望。或许她还读不懂字里行间的冷暖事故,体会不到那份诗意和美好,但是她却无法将视线转移,把书中的典雅填斥到骨子里,把那淡淡的诗意和哀愁安放在心间魂处。那时的林徽因就已经知道,书卷将伴随她的一生。
或许上苍是公平的,给了林徽因一个十分优秀的父亲,又为她安排了一个平凡的母亲。有人说,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的头脑像她那双裹得紧紧的小脚,守旧还有点畸形。
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继室。原配是同籍门当户对的叶氏,系指腹为婚,缺少感情。叶氏也早早病逝,没有留下儿女。何雪媛进林府做继室无异原配,本值得庆幸。可是不幸出在她自身。何氏来自浙江小城嘉兴,其父开了个小作坊,她属典型的小家碧玉。既不会女红,脾气也不可人,有着此类女孩常有的任性。在家父母尚可容忍,嫁到林府就需讲究传统妇德。何雪媛缺乏文化熏陶,出嫁以后与做姑娘时无大改观。婆母游氏倒一派闺秀风范,岂止女红在行,亦喜好读书,且工于书法。婆媳间素养悬殊不言而喻,何氏讨不到婆婆欢心则是必定的了。她为林长民生下长女林徽因以后,还生过一男一女,但接连夭折。公爹难免有断后之忧,由此引起的那份不满同样不言而喻。
或许是林长民长年在外的缘故,林家看来相当克制,许久没有考虑添妾。直到第十年,林长民才娶了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二娘。二娘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性情乖巧,又接连生下四子一女,林长民便沉湎于“桂林一枝室”而冷落了何氏。何氏长期被遗忘在小而阴暗的后院,实际过着分居的孤单生活,脾气难免也越来越坏。幼小的林徽因随母亲住在冷清后院,常常感到悲伤和困惑。
梁从诫这么评述过林徽因的人生心态:“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
很多年后,林徽因成为极负名气的女作家。她写过一篇题名《绣绣》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位乖巧的女孩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母亲懦弱无能,父亲将其冷落,另娶了新姨娘并生了孩子。绣绣终日夹杂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彷徨于没有温情,没有怜爱的生活里,最终因病死去。读者不难从小说中绣绣的形象看到林徽因对她母亲的复杂情感。
母亲性格短处带给林徽因的烦恼,到父亲去世多年仍然存在。何氏对丈夫和姨太太的怨愤,像中国许多女性一样,迁怒到姨太太的子女身上。异母弟林恒从福建到北平投考清华大学,寄住姐姐家。林徽因待他亲如同胞,何氏却不肯释怀,常常与林恒起着无谓的鸡毛蒜皮纠纷。林徽因致好友费慰梅信中抱怨:“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成年以后的林徽因尚且如此,真不知当她年幼时,该如何面对复杂的家庭纷争。在祖父母、父亲面前,她是个乖巧伶俐的好女孩;在母亲面前,她又要学着体谅母亲因为受冷落而生出的许多抱怨。她同情自己的母亲,但也尊重和爱戴自己的父亲;对母亲和二娘之间吵不完的架感到厌烦、不满,却又喜爱同父异母的弟妹。
难怪总有那么多人喜欢把林徽因比作莲花。从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应该多少能够看到家庭给她带来的影响。但我们看不到,她把这些事藏得很深。我们只看到她的绝代风华与日后在建筑业取得的卓越成绩。林徽因笔下清新脱俗的文字像午夜里闪亮的星辰,一点一点,叫人温暖神往。然而风华过后,一切尘埃落定;我们会不会责怪自己的肤浅,只看到她的美却没有注意到她其实也是脱身于泥沼。
内心的寥落在午夜风回里徘徊。风儿知道她的无助;雨儿明白她的恐慌。庭院深深,封锁着她飞扬的心与躁动的灵魂,让人不能不将林徽因跟《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联想在一起。一样的孤寂,一样的清高;翠竹纷纷里寻找灵魂的归属;蝶飞舞,梦相依,所以有了贾宝玉和徐志摩。但是他们都给不起,看似外表孤傲实则内心孤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