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体明星 >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毛庆根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书籍编号:30114619

ISBN:978730809736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559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体明星

全书内容: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

毛庆根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凡是熟悉民国历史的读者,大都知道,在那个时代有一位活跃于政坛尤其是外交界的重要人士,而且此人在奉化籍的民国要人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而资格则比蒋介石还要老,这就是民国时期元老级的人物王正廷。


王正廷的一生,不仅三充南京、北京、广州三地国会领袖,历任工商、财政总长和内阁总理,而且还先后执掌武昌、广州、北京、南京四个政府的外交部门。特别是在执掌外交部门期间,他以自己深厚的法学知识与出色的外交才能打开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门户,通过为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所进行的奋力抗争,改变了近代中国在世界上逆来顺受的屈辱形象,并促进着东方巨人的逐步觉醒。尽管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的种种制约,仅凭他个人的作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命运,但是他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值得充分肯定,值得后人们永远地怀念。


然而,王正廷对近代中国的贡献不仅仅于此,他还有诸多鲜为人知或者说易被轻视的其他领域,其中体育事业则是极为重要的方面。这正是本书的作者之所以要花费大量的笔墨着重描绘的初衷之所在。


作者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地记述了王正廷的体育生涯:


第一,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体育界领袖。王正廷留学归国后就与国际奥委会菲律宾籍委员瓦加斯一起联络东亚各国发起组织远东体育协会并先后主持在中国举办的第二届、第五届、第八届远东运动会;1922年,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和远东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2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王正廷被推选为会长,后多次当选为会长,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真正领导者。


第二,为近代中国的体育事业身体力行,甚至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王正廷不仅在全国体育组织及筹备国内国际重要赛事中担仼要职,而且他对召开全国运动会、承办远东运动会、参加奥运会等,无不投注了极大的热忱。特别是为了解决经费之困扰,他四方奔走,到处募捐,甚至还自己掏了腰包。


第三,情系奥运,一生与奥林匹克结下不解之缘。王正廷于1922年当选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囯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在此后近三十年的岁月里,他矢志不渝地为在中国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而奔走呼号。他不仅为首次亮相奥运舞台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授旗、送行并勉励他“用其奋斗精神,发扬于洛杉矶市奥林匹克运动场中,使中华民国之国旗飘舞于世界各国之前”,而且还于1936年和1948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总领队亲自率团先后参加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在1945年召开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会上,他还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申办奥运会的主张和倡议。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奥运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第四,在长期领导体育工作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倡导体育运动的主张和思想。在王正廷看来,体育的意义首先当然是为了强身的需要,但是他又认为“国民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的兴衰是紧密联系的”,体育与民族的兴旺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创办的《体育季刊》的“发刊词”中写道:“当视体育为强健身心之常经,当视体育为振兴民族之正规。”由此可见,强身、强种、强国三位一体,通过体育运动,达到中华民族的强盛,这就是王正廷体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第五,在王正廷的体育生涯中,他还十分重视把现代体育引入学校教育。早在1916年回乡省亲时,即出资创办宁波奉化务本小学并在该校开设体育操练一课,这在当时的小学教育中实为罕见。1921年担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后,由于他对体育教育的倡导,使该校体育活动迅速开展起来,不仅培养出诸多体育人才,而且使该校以体育闻名于当时的教育界。从1932年起,王正廷应邀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学校体育的推广工作。


总而言之,王正廷作为民国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他那种对体育事业义无反顾的执著追求、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以及努力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远见卓识值得后人们尊敬和学习。正如台湾学者张腾蛟先生所言:“为我国体育事业献身献力的人士实在不少,可是要论态度之积极、参与之热心以及成就之辉煌,恐怕要数正廷先生为第一人。”


体育事业的兴衰是国家命运的真实写照。当然,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体育事业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进步与发展,但这并不能抹杀包括王正廷在内的前人为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永远地甩到太平洋里,为使中国发展成为体育大国乃至体育强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本书的作者毛庆根副教授,出生在奉化,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体育系,长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也许因为是同乡,也许因为是同行,也许两者兼而有之,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受王正廷的事迹以及透过事迹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使他产生了一种欲一吐为快的激情。几年前他申报了王正廷研究课题,并被批准立项,由此走上了系统研究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努力,终于使其研究成果《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一书得以问世。我想,对于无论是同乡还是同行,甚至包括既非同乡又非同行的众多的读者,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本书都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曹屯裕


2011年盛夏于宁波湖景花园

前言

中国近代体育总是在近代中国社会不安定的环境中发展,它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体育界先辈们辛勤的汗水。王正廷、张伯苓、沈嗣良、董守义等体育家以他们对体育思想和理论的大力宣传及对体育实践活动的积极倡导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我们通过时空隧道,回顾历史,仔细审视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艰辛历程,特别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曲折历程时,应当铭记,王正廷等先辈体育家对中国近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正廷是民初著名的体育界领导人之一。世界政坛上的著名人物大都喜好体育运动,比如法国外长百里安、美国总统胡佛,王正廷就是民国的百里安。他是远东体育协进会的发起人,曾担任过第二届、第五届、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会长。他是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参加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四届奥运会的主要组织者,曾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长(简称全国体协)之职。在倡导中国体育近代化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中,王正廷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育思想和理念,如体育发展关乎民族兴衰、体育卫国论、中国体育国际化、提倡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通过组织运动会来引导体育运动的发展等等思想和理念,创立了近代中国体育系统较完备的组织体系,为正确地引领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作出了贡献。因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王正廷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外交家,曾担任辛亥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外交部长。他运用自己深厚的法学知识和外交知识,打开了近代中国外交的门户。他为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外交上进行了奋力抗争。他改变了近代中国外交逆来顺受的屈辱历史形象。他在外交上的斗争,表明了近代中国开始觉醒。


王正廷积极投身于文化教育、公益慈善事业;创办交通实业、金融保险等企业,积极探索实业救国之道。他以自己的博学智慧、充沛精力书写了富于传奇的人生旅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艰难的复兴之路。

毛庆根


2011年11月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正廷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税务场村口古代政府收税处,今建有聚源亭。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税务场村口体育活动场所。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部分体育器材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正廷故居“爱光庐”改建的“爱光堂”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村民立在爱光堂内的王氏纪念碑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录自王氏宗谱的王正廷家族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正廷创办的务本小学教室一角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正廷夫妇为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送行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正廷(中)出席柏林奥运会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刘长春在1932年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上

第一章 王氏家世

王氏先祖出自山东琅邪,后迁安徽滁州。元时因战乱而躲避于奉化税务场村,繁衍生息,至王正廷已传了五十八代,王家世代以农为业。


故乡金溪


王正廷(1882—1961),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清光绪八年七月廿五日(1882年9月8日)出生于奉化金溪乡税务场村。王正廷的故乡现为奉化市西坞街道东面的税务场村,该村东面是鄞奉两地交界的金峨山,西面是连绵起伏的笔架山,村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山谷中。村前有小溪流过,小溪名为金溪,在古代乡以溪名。北面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的古鄞县县治所在地白杜村,因此,古时候的白杜、税务场村等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对较发达,历史悠久。唐代贞元间(785—804)建立金溪乡,税务场是其中的一村。


税务场村在古代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南边连通台州、温州,北面通往明州(今宁波)的交通要冲,是南来北往商贾必经之地,故宋代在这里设有税务司,征收渔税、盐税、酒税等各种杂税,以充国库。其地遂得名“税务场”,地名沿用至今。


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设在税务场的税务司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废止,距今已有800余年。


今日的税务场村,归属西坞街道,白莼(白杜至莼湖)公路穿过,交通便捷,从奉化市区过去,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村内古木参天,金溪流水不息,景色秀美,保留着古村韵味。村口有一亭子,名“聚源亭”,传说是古代税务司的遗址。


家世渊源


王家先祖原居滁州(今安徽滁县),更早的发祥地则为山东琅邪,与晋代书圣王羲之同宗。据王氏受姓的传说:“王氏之姓,出自姬姓。至周灵王太子封晋王曰子乔者,因直谏废为庶人。厥子敬宗,仕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三世孙曰错,仕为魏大将军。相传其十世孙曰元者,避战祸于琅邪。”那就是所谓“琅邪王”的王姓氏族中的一大支派的始祖。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冬天,蒙古族挥师南侵,战火烧至滁州。王正廷的远祖、“琅邪王”的第三十六代后裔为躲避战祸,带着子孙离开滁州,沿长江北岸辗转南逃。途中,父子两人先后在湖北、江西两地殒命,临殁前将两个小孙子托付给一位忠厚老实的仆人,由仆人带领继续南逃。不料三人在南昌又遇蒙古骑兵追击,荒乱中一个11岁的大孙子离散失踪,或说已被元兵斩杀,或说已随难民继续南下;剩下一个年方7岁的小孙子由老仆牵引躲藏,幸免于难。经此剧变后,生怕元兵跟踪穷追,主仆两人决定脱离南下的难民队伍,东走浙江,这样两人一路东行至奉化金溪税务场村,看到村子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又远离战火,就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于是这位万劫余生的冲龄幼主,由忠仆提携抚育,成家立室,子孙繁衍,他就是税务场王姓的始祖。王姓先祖定居奉化后,受战祸和家庭变故的影响,曾立下力田为业、坚不为官的祖训。所以历代子孙,特别是在元清两代,王姓后人都坚守先人所崇尚的气节,蛰居乡间,力田为生,义不帝秦。从这位始祖到王正廷出世,600余年来,世代务农,未曾出过登科中举之士。王家曾有祖训十条:


1.崇祀以敦孝思;


2.孝悌以有家风;


3.睦邻以会同宗;


4.耕读以务本业;


5.赈济以活贫穷;


6.择配以选良家;


7.勤俭以保家业;


8.礼让以杜争端;


9.养性以润气体;


10.谨言以慎枢机。


王家祖训也证明了家世剧变后,王家生存立世之道的变化。


奉化王氏传到王正廷的祖父已是第五十六代,也已在奉化繁衍了二十代。王正廷的祖父名世官,生二子,长子际唐,次子际汉。王正廷的父亲际唐,娶宁波庄桥施幼斓为妻,夫妇共生育五子六女,王正廷在男儿行中排行第三。他的4个兄弟分别取名正庸、正康、正府(后改正黼)、正序。到王世官这一代,世事艰难,以田为业,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但王世官为人目光远大,不甘落后,穷极思变,经多方考虑,决定举家迁到宁波府城,以求发展。那时宁波已是五口通商之地,西风东渐,首当其冲,经济较为发达。到宁波后王世官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来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他对儿子的教育有自己的见解,也对西学的重要性有所了解,遂送两个儿子一同就读于英人创办的“三一书院”。但王世官本人不久病逝,王正廷祖母独立抚育二子成长。王际唐因受父母的影响,自幼皈依基督教,于“三一书院”毕业后,成为教会的牧师。王际唐对子女的教育和西学的认识比自己父亲更深刻,所以自小就送自己的儿子接受西式教育,为儿女们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因为还没有达到强壮年龄,所以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901年,遵从父母之命,已是弱冠之年的王正廷,一路接受西式教学,从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担任了天津英华书院英文科主任,按祖训专程返回故乡奉化,与施美利女士结婚。


施美利,浙江宁波庄桥人,是王正廷母亲施幼斓的内侄女,即王正廷的表妹。今天看来,表亲结婚是婚姻大忌,但在封建时代却是颇为流行的事情。著名越剧《珍珠塔》,就是小方卿与陈翠娥表姐弟爱情故事的突出一例。


古代还有一个世代沿袭下来的惯例,就是婚礼必须在家乡举行,即使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在家乡举办,以后回乡时也要补办婚礼,补办“归里酒”,这样新娘才会被家乡族人所认可。比如,蒋经国在苏联与异国姑娘结婚时,无法到溪口举行婚礼,在他回国后,他的母亲毛氏特地为他在丰镐房补办了婚礼,补办了“归里酒”。所以王家虽然已经举家迁往外地十余年,但王正廷的婚礼依然沿旧俗在税务场举办。


这时的王家已非十几年前逃债外出的赤贫户,已经有了一定的资产,且王正廷毕业于赫赫有名的天津北洋大学,在乡人眼里也算是个“状元”级人物,所以婚事办得比较隆重,并跟上时代潮流,新旧结合,中西融合。


婚礼在王氏宗祠“务本堂”举行。新郎王正廷身穿长袍马褂,头戴博士礼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风度翩翩,新娘豆蔻年华,体态婀娜,充满青春气息,新人气质非一般农民可比,乡人啧啧称羡。务本堂内爆竹声声,楹联对对,红烛高烧,人头挤挤,一片喜庆气氛。新郎新娘在“礼生”(今称司仪)的呼叫下行礼如仪,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白头偕老。婚宴办了几十桌,族人全部请到,整整吃了五餐,这是税务场村举行过的最隆重的婚礼。这次王正廷的婚礼,至今仍为税务场人津津乐道。


王正廷婚后夫妇恩爱,相濡以沫,共同生活四十余年,育有5子4女。据税务场王氏宗谱记载,“长子恭琛,字锡祈,生于1907年;次子恭瑛,生于1912年;三子恭瑞,字锡夏,生于1917年;四子恭玮,字锡字,生于1919年;五子恭珏,生于1923年”,“女,安庆,生于1904年;安静,生于1905年;安福,生于1913年;安秀,生于1916年”。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帝国主义入侵,封建制度没落,统治者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到王正廷的祖父世官已是债务累累,无力偿还。不得已,王世官只好携着两个儿子际唐、际汉,用米箩筐挑着幼小的孙子逃到际唐的妻家慈溪庄桥,落脚定居。因那时的庄桥离宁波府比较近,经济也比奉化较发达。据税务场老人沿袭上代传说,此时王正廷才四五岁。也正是这次迁居,王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为王正廷以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

第二章 宁波启蒙

家庭的迁居,为王正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生存条件。而求学生涯是王正廷改变命运的开始,小学、中学、大学的求学轨迹,王正廷一步一个脚印,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向前发展,不仅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奠定基础,也为他在体育事业上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逐步形成了王正廷“强国强种强身”的体育思想和理念,也形成了王正廷公平、正直、爱国、爱家,不屈不挠、奋力抗争的外交思想。


王正廷于1888年被父母送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宁波三一书院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四年后,初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王正廷,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离开宁波,进入上海中英中学就读。在中英中学,王正廷开始系统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是四年后,王正廷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堂学习。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天津北洋西学堂停办,他辍学回沪,开始工作,但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到西方去学习最先进的文化。在工作6年以后,于1907年秋赴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攻读法律。1908年秋由密歇根州大学转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就读,至1910年毕业后再转入该校研究院硕士班深造,攻读国际法。后耶鲁大学因其在国际法上的造诣和在外交上的成就,授予博士学位。1911年春因患肺病赴瑞士治病,病愈后因家庭变故而回国,从而结束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教会文化的熏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宁波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美基督教各教派相继涌入,在各地设堂、处、所,进行传教活动。英国的圣公会在庄桥设有教堂,作为进行宗教活动、发展教民的基地。据《奉化市志》记载:“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美系教派、浸礼会派传教士来奉化传教。同治年间,英系圣公会和美系中华内地会入境传道。”在教会教士的宣传鼓动下,王正廷一家几代信教。他的曾祖母任氏、祖父世官、父亲际唐都是皈依基督的信徒。


出生在宗教世家的王正廷,受到上辈的影响,自小便受洗成为基督信徒,且常随父母参加圣公会教堂内举行的各种宗教活动。西方教会文化的自幼熏陶,以及这种教会背景、教徒身份,对王正廷的—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王正廷天资聪颖,对教义领悟极快,使王际唐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决意使儿子有所成就。王正廷7岁那年(1888),王际唐把他送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宁波三一书院(时为小学,1916年改为三一中学)读书。在此之前,王正廷已跟母亲施幼斓读完了一些如《神童诗》、《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课本,并开始练习书法,所以,他在学校里丝毫没有课业的压力,倒是学校围墙外的世界,令其大开眼界。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宁波领先承受了欧风美雨的浸润。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王正廷几乎每天同近代西洋文明相接触,声光化电、动植矿物、体育运动……令其目不暇接。由此所激发出来的求知欲望,绝非学堂里陈旧的经史课程所能满足,偶尔向先生求教一两个“子曰诗云”以外的问题,常会招来一通训斥,这使王正廷感到压抑难忍。


幼年时期的王正廷,由于受西方教会文化的熏陶,对西方文明有一种懵懂的向往,特别是宁波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在宁波三一书院的学习经历,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可以进行简单的比照,三一书院已不能满足王正廷的求知欲望,王正廷的心中已经有了更为远大的理想。他渴望能够去往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接受先进的西方文明的教育。


领略西学


王正廷的母亲施氏,系绍兴望族施永远公长女。施家为书香门第,施氏为诗礼人家闺秀,幼娴内则,秀外慧中,在娘家跟父亲读过诗书,所以子女们都由她自己开蒙。在王家子女中,当数王正廷的天分最高,聪明灵巧,领悟力极强,学什么东西都很快,在三一书院读书时,就能独自研读《圣经》,并通过《圣经》和教会较早地接触西洋文化,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外面的世界、科学文化的奥秘等,都激起了王正廷强烈的求知欲,王正廷想走出宁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心人的,11岁那年,王正廷得知了一个好消息,上海中英中学开始实行招生了。于是他趁着学校放假回家省亲的机会,向父母亲提出了到上海去接受西学的要求。


“什么?”母亲施氏听了十分惊异,“你不想考童生做秀才啦?”施氏如此反问并不奇怪。因为当时尚是清朝末年,考童生做秀才是历史传统,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中功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此时距离变法维新运动尚有整整8个年头,应试科举仍旧是大多数读书人向往之路,西方文化还未对中国产生影响,虽然施氏相对较开放,但对儿子放弃功名的想法,一时难以接受,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听了儿子的要求后,王际唐心里很高兴,认为王正廷小小年纪,便有自己的想法,有志气,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所以王际唐的态度恰恰与妻子相反,作为通过宗教活动与西方近代文明了解较多的中国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认可,使他早就有了让儿子学习英文并接受西方教育的打算,只是因为宁波虽为五口通商之地,但与上海相比还是比较闭塞的,原有一所比较西化的教会学校崇德义塾,因学生较少等原因,已经迁往杭州,剩下的“崇德”、“圣模”两校,又都是拒收男孩的女校,加之王正廷年幼,所以只好让他在仍以中国传统课目为主的三一书院就读。现在王正廷自己提出要到上海去接受西式教育,正好与王际唐当初的想法吻合。王际唐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但又担心儿子年幼,独自离家在生活上不能自己照顾自己。


“儿子你今年才11岁,怎么能一个人远离家庭独自到陌生地方去读书?父母放心不下?”王际唐对儿子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谁知小小年纪的王正廷早有准备,拿出一张特意从宁波带回的《甬报》给王际唐看。这份报纸由英国人创办,主要是反映当时宁波的一些时事新闻、教会信息等,当时这张报纸上刊登着上海教会办的中英中学一则招生启事。在招生启事上写明,中英中学是一所以英国模式进行办学的学校,学生实行寄宿制,统一由校方进行严格管理工作,全面接受西式教育;又运用鼓励性的言辞向家长们进行宣传:中英中学不仅使你的孩子接受全新的现代教育,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道德和精神,培育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王正廷的这一举动,让他在王际唐的眼里一下子又长大了、长高了,王际唐没有想到11岁的儿子能这么全面地思考问题,他觉得儿子成熟了、长大了,应该让儿子出去经受锤炼,顾虑渐消,而且帮助儿子一起说服施氏,声言儿子这种选择完全合乎“主的意志”。最终施氏也同意儿子去上海读书,并积极替行将出门的儿子准备行装。


189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王正廷乘坐宁波英商太古航运公司“宜昌号”轮船,一身童稚未脱,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这时的王正廷,只身踏在上海的土地上,带着初出远门的紧张、投考不中的担心、羁旅他乡的顾虑,匆匆走上考场,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考试,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拼搏。


皇天总是不负有心人。由于王正廷准备充分,基础扎实,所以考试成绩良好,加上王正廷又是传教士的子弟,顺利被中英中学录取,成为中英中学年纪最小的学生。王际唐还是不放心儿子独自一人在上海,为了能照顾儿子,不久,王际唐通过宁波圣公会介绍,在上海郊区美以美教会(卫理公会)谋得一个职务,带全家移居上海工作。这样,王正廷既能认真学习,又能经常和父母兄弟相聚了。


王正廷在中英中学学习三年,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系统地学习了科学文化;同时迷恋上了学校陆续引进的体操、田径、棒球等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学习科学之余积极参加训练,体魄也日益强健,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种对新式体育运动的爱好,王正廷终身不辍,如网球、游泳等项目,达到了近乎健将级水平。在上海中英中学的学习过程中,王正廷对体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也为他日后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1894年日本侵华的甲午战争爆发,7月26日,王正廷从报纸上获知中日开战的消息。从此,他每天去学校阅报室阅读各种报纸,关注时局变化。清军丧师败绩,清廷腐败屈辱,犹如雷鸣电击,催醒了王正廷朦胧的民族主义意识,也促使王正廷希望进一步求学、进一步了解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1895年夏天,王正廷结束在上海中英中学三年的学习生活,开始为自己的下一步作打算。


王正廷学业成绩优秀,中英中学愿意为优秀毕业生安排工作,或者推荐给工部局当翻译,或者介绍给洋行当练习生,或者留下来当助教。但王正廷心中已有主意,他没有接受其中任何一项工作,为了探究救国之道,他决定继续求学。1895年秋天,近代中国第一所高等工科学府——北洋西学学堂(后改名北洋大学)在天津创办。于是三年前的情况重复出现在王家,王正廷把登有北洋西学学堂举行开幕典礼并将派员赴各地招生消息的报纸带回家里,放在了父亲面前,也表明了自己希望再次外出求学的欲望。


身为传教士的王际唐已经从报上获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的消息,并且了解到北洋西学学堂的洋人总教习就是他所熟悉的美国卫理公会的传教士丁家立,王际唐立即在心中祈祷:“万能的主啊,这一定又是您自己的意志吧!”这次母亲也没有反对。于是,王际唐同意了儿子的意见,放心地接受了这个万能的主安排的意志,认为这是上天在照顾自己的儿子。王正廷孤身一人闯荡津门,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第三章 津门立志

凭着在中英中学打下的扎实功底,王正廷在上海参加了北洋西学学堂的招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后,于1896年北上天津求学,成了一名年仅15岁的大学生。


北洋西学学堂利用天津梁家园博文书院旧址改建而成,东到海河边,西面以威尔逊路为界。学校是由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秉承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旨意创办的,李鸿章等人也已经认为清朝落后于西方各国,所以想通过培养中国自己的各方人才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开始兴办教育。王正廷进入学校时,李鸿章已经不是北洋总督,由继任北洋总督王文韶主持开学典礼,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以首任学堂督办身份管理校务,而实际主持校务的是美国传教士丁家立。


北洋西学学堂的学科和修学年限均以美国的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为蓝本设置,设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两级。头等学堂修业年限定为四年,内设法律、采矿冶金、土木工程、机械、铁路等课程,相当于西方大学的本科;二等学堂为大学预科,相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