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权力玩家赵匡胤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徒步中国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书籍编号:30115984
ISBN:978780733720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255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权力玩家赵匡胤
徒步中国 著
古吴轩出版社
序章 一场皇家躲猫猫
开宝九年(976)的赵光义过得很郁闷。
按照事后赵光义拿出来的他妈杜太后临终前的说法,皇位由赵匡胤传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赵廷美,不久之后,就该轮到自己坐到皇位上君临天下了。可现在,这位大宋首都开封市长,发现自己近在咫尺的荣华富贵似乎正变得缥缈起来。
这一切正在远离自己而去。
先是三月份大哥赵匡胤突然提出迁都洛阳,不免被赵光义解读为让自己这么多年当开封市长的活白干了;其次是赵匡胤七月份去了三弟赵廷美的家三趟,而自己这边一次都没来过,这可不是一个乐观的信号。想到这里,赵光义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沉默良久的赵光义决定来一次“躲猫猫”。
机会很快就来了。开宝九年十月,身体一向健壮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病了。十九日的晚上,病人赵匡胤叫来二弟在房间里吃酒聊天,并且吃酒过程中一反常态地屏退左右,空荡的房间只有兄弟二人。
史书对随后的故事语焉不详,我们只知道,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屋内烛光摇曳,宋太祖赵匡胤和二弟赵光义在房间躲躲闪闪,不久之后赵匡胤手持玉斧走出门来,在雪地上戳了几下,一边戳雪一边对赵光义喊了几句,回去之后倒头就睡。天亮了,人们发现赵匡胤死在床上,留下悲伤的皇后和弟弟赵光义,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成语——烛影斧声。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如下:“癸丑,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故事只有时间、地点、结果,其他一切,全靠想象。
后人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宣布即位。新闻发布会上,赵光义语带凝噎,向人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故事:
那夜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我担心皇帝哥哥以疾病之身独处皇宫肯定觉得寂寞,于是进去陪他喝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哥哥说,兄弟,咱们来玩个游戏,躲个猫猫吧!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大哥躲猫猫的时候,大哥的头不小心撞在了墙上。我立即冲进去扶起他,但是已经晚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说:“兄弟,好好做!好好做!”他说完头一歪,倒在了我的怀里。
第一章 他的奋斗
生于公元927年的赵匡胤属猪,这一点和我相同。他小时候很不爱读书,这一点他也和我相同。不同的是21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两眼望着这个光辉世界,踌躇满志;而21岁的我大学毕业,双眼盯着光怪陆离的杭州,黯然神伤。
这个差别产生的原因大概在于我不爱读书的毛病很早就得到了矫正,而赵匡胤将这个毛病一直延续了下来。于是如你所见,当赵匡胤在私塾的课堂上和人斗草的时候,我在读书;当赵匡胤在洛阳的街头斗蟋蟀的时候,我在读书;当赵匡胤率领一帮小孩子舞枪弄棒的时候,我在读书;当他决定做一番事业改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毕业了,开始被这个社会改造。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与所有开国皇帝一样,赵匡胤出生时候的异象,被记入了正史。《宋史·高祖本纪》曰:“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尤其特别的,是赵匡胤“胞衣如菡萏”。
这种记载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荒诞不经,因为通体发黄,很容易被认定为黄疸肝炎的症状——但奇怪古代的史官却乐此不疲,类似这种出生时或阳光普照巨龙飞舞或刮风下雨雷电交加的场景,基本上每百十年都要出现一两次,而历史上最频繁的,当数五代十国至北宋初期这段时间。
记入新旧《五代史》中的帝王出生异象超过9次。梁太祖朱晃诞生时“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后唐太祖李克用出生时“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后唐庄宗李存勖“载诞之辰,紫气出于窗户”。几百年后的朱元璋出生时候家里红光乍起,邻居以为失火,连忙跑来搭救……种种记载不一而足,然而最离奇的当数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因为老太太生了四个儿子,居然有两次见到异象。生大儿子的时候情形如前所示,生二儿子赵光义的时候还有一次——“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官舍。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 (《宋史·太宗本纪》)两个儿子出生时候都是有赤光,而且有异香,不知道其父母赵弘殷夫妻连续生出这样的儿子,心中作何感想。
因为此故,赵匡胤小名“香孩儿”——很明显赵弘殷没有读过古龙的小说,否则说不定历史上会少一个名叫赵匡胤的皇帝,而多一个叫赵留香的太祖。“香孩儿”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他21岁为止,那时候赵匡胤已经长大成人,结婚尚未生子,踌躇满志。
赵匡胤出生时,威名煊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上一个开元盛世早已远去,下一个繁华年代遥遥无期。用晚清作家蔡东藩的话说,赵匡胤所处的正是一个“元首如弈棋,国家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私斗尚无已时”的年代,换个说法就是,新生朝代的皇帝如同牌桌上的庄家,20年内换了多次,而且还要在剩下来的30多年里换更多次。
少年时代的赵匡胤很明显不是一个好学生。其实他老爹赵弘殷给他取的名字,已经暗含了对于这么一个儿子的期待:匡,就是匡扶,保佑;胤,乃是胤嗣,后代。很明显,老赵在这个儿子身上寄托了光宗耀祖、泽被后世等一系列美好愿望,就差让他在课堂上念出“为赵家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了。赵弘殷甚至专门为儿子请来一个老师,史书上说此人名叫辛文悦。然而端坐课堂的赵学生对辛老师讲授的内容毫无兴趣,这个白羊座的少年热衷的事情是和小伙伴斗草、斗蟋蟀,所以每天的主要工作亦是如此。斗草是两人各持草茎的一端,然后用力去拉,谁先断谁就输了。斗蟋蟀则是两人将捉来的蟋蟀扔进罐子,以草拨之,哪个被咬断了触须或腿,就算输了。这样看来,赵小朋友的童年还真是乏善可陈。
无聊的时光里赵匡胤写下了一些诗篇,表述其童年生活的诗歌如下:
池塘边的柳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清水里的荷叶上,
只有蜻蜓停在上面。
黑板上辛老师的教鞭还在拼命指指点点甩个不停,
隔壁老张家的女儿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这首儿歌的名字,就叫做《童年》。而且据我考证,后世杨万里著名的《小池》其中二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及罗大佑的名曲《童年》都受到了此诗的影响。
日子在平淡中流逝,转眼赵匡胤已经11岁。赵家有男初长成,赵匡胤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小P孩长成了满地奔跑的小顽童。这一年发生过一件小事,被赵匡胤的爹忽略,也被更多的人忽略——在遥远的南方,七月初七,李煜出生于金陵。情人节出生的李煜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多情”的概念,却不知自己后半生的许多年华将要与此时这个11岁的孩子扯上关系。
在这之后发生过两件大事,一直被后世视为赵匡胤是真命天子的象征。其一,某一日,赵匡胤的童年玩伴史怀才牵来一匹烈马,告诉赵匡胤说,这匹马没有任何人可以驯服。于是赵匡胤骑上这匹没有马鞍的马狂奔而去,经过一个斜道的时候,史怀才远远地看到赵匡胤额头碰在门楣上,整个人从马上掉了下来。于是喊了人一起上去围观,以为香孩儿从此要变成死孩儿了——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竟然马上又腾身而起,骑上马绝尘而去,而接下来这匹马就被驯服了。
如果有人把这段故事换个主角跟我讲起来,说不定要被我骂成扯淡。然而此事出自正史,《宋史·太祖本纪》曰:“(太祖)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于是本人决定做一个仔细的考证。
考证过程非常简单,高中的物理的知识就足够,因为我们只需要算出马的运动速度,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
1966年6月9日,在英国一次比赛中,一匹赛马用1分31.8秒跑了1英里,速度相当于每小时63.1千米,这是一个相当官方的数字。我们就假设马的时速是63千米,折合17.5米/秒。当然,赵匡胤骑的是烈马,速度应该不低于此值。
然后,我们只需要把水平方向的冲击变成竖直方向的受力,这个问题就很好想明白了——“跳楼”你总是听说过吧。一个脑袋以17.5米/秒的速度撞门,和以同样的速度着地,体验是可以打等号的。经过简单换算可知,以17.5米的秒速着地的物体,自由落体的高度约15.3米,相当于一个物体从6层楼的高度掉下来,而且这需要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发生,而且注意是脑袋着地。
如果宋史如此描写,那么很可能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形容人福大命大的俗语了——“天上掉下个宋太祖”。与之相比,“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就显得无比平淡了。
顺便说一句,数百年后,英国一个著名人物闲来无事,读到《宋史·太祖本纪》的时候,产生了和我一样的疑虑。为了验证以17.5米/秒的速度着地的物体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他爬上6楼,扔下了手中的苹果,仔细计算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和重力加速度常数。如你所知,这个著名人物叫做牛顿。
行文至此,我为编著《宋史》的脱脱感到万分的遗憾。如果他写到这里的时候不是一笔带过,而是采取同牛顿和我一样严谨的科学态度加以论证,那么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将会提前400年。
而另一件大事是说,赵匡胤和一个玩伴在土房子里赌博,忽然看到屋外来了很多麻雀啄斗,两个人就跑到外边捕捉麻雀,土房子随即倒塌。《宋史》的记载是:“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
人们的理解是上天派了麻雀来向赵匡胤示警,这个故事的发生也许确有其事,因为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无逻辑可循的。
波澜不惊的生活日复一日,转眼间到了944年,赵匡胤已经18岁。18岁的徒步还处在单独跟女孩子讲一句话就会脸红的阶段,而赵匡胤已经在父母的张罗下,要娶贺景思之长女贺氏为妻了。如果历史正常发展下去,结婚后的赵匡胤不久就要做父亲,也许继承父亲的官职,入身行伍;也许会在一场不出名的战斗中被流矢击中,命运如同五代的舞台上无数失去性命的甲乙丙丁;也许从此在家开荒种地,挥舞着镰刀、锄头,担负起养活妻儿的使命,七老八十的时候蹲在墙脚晒晒太阳,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发出一声无奈而悠长的叹息。
如果历史如此平淡地发展,本书就可以到此为止了,于是命运给赵匡胤设计了一个醍醐灌顶的场景——只有让赵匡胤从安于现状的惫懒中走出,我才能从叨叨絮语中开始真正的叙说。
曹三公子在《流血的仕途》一书中研究了李斯从一个安于现状的普通青年觉醒的过程:身为粮仓管理员的李斯,有一次上厕所,发现粪坑里面几只老鼠正不无哀怨地吃着粪便,见有人来,吓得惊惶逃窜。而他所管理的粮仓里面的老鼠,却捧着存粮大吃大嚼,看到来人的时候,逃跑的脚步都轻盈而矫健。李斯感叹,同样都是老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于是做了一个实验,将两地的老鼠分别抓来,然后易位而养,三天之后,他来检查实验成果。当他发现曾经的仓鼠现在也开始咀嚼粪便、曾经的厕鼠则留给自己一个潇洒逃跑的背影的时候,他明白,它们的地位和生活习性完全交换了。
此情此景,李斯不由百感交集,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进而明白“鼠在所居,人固择地” 。
于是李斯毅然辞去了看管粮仓的公务员的职务,赶去兰陵拜荀卿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日后和秦王嬴政一起缔造了伟大的秦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时代,历2000年,虽身死而名不灭。
赵匡胤觉醒的过程是这样的:他与贺氏的婚宴上摆了几十桌酒席,客人开怀畅饮,觥筹交错,各式菜肴不断地从厨房端出。然而这时候厨师突然发现,接下来要上的一道菜缺了原材料,于是赵母喊儿子,“香孩儿,快去超市买几十斤螃蟹回来!”
于是赵匡胤直奔超市,接下来他看到了令他惊讶万分的一幕:在超市里,他看见一只五花大绑着的螃蟹从每斤一个铜钱的水箱里往每斤一个半铜钱的水箱里爬,赵匡胤突然泪流满面,你太TM有上进心了!
两年后,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的赵匡胤离家出走,为后世留下“唐宗宋祖”的不朽传说。
第二章 千里走单骑
公元946年,契丹南侵,后晋出帝石重贵被俘,成立仅仅11年的后晋灭亡。皇帝及家人被掠至契丹,20年后受尽屈辱客死异乡。
947年正月,消灭了后晋的契丹王耶律德光用中原皇帝的仪仗领兵进入开封,在崇元殿穿上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同时将契丹改国号为“辽”,自己也变成辽太宗。不过仅仅过了几个月就水土不服要回北方,在路上就死掉了。
二月,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五月出兵攻陷开封,以之为都建立后汉。同年夏,赵匡胤决定离家出走,在这个乱世开辟自己的舞台。
我一直试图勾勒出赵匡胤离家出走是在怎样一个时刻,我想,那一定是在一个落日熔金的午后,门前池塘边树上的知了发出疲倦的吟唱,隔壁老张的狗在墙根下吐着舌头,甚至屋子里经常见到的小强也突然消失不见了踪影。贺氏看着这个似乎突然间陌生起来的丈夫,满眼不舍。然而赵匡胤决绝的眼神告诉家人,他的这个决定是不容更改的。于是他收拾了行囊,在乡亲们或迷惑不解或惊讶艳羡的眼神中,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征程。
多年以后,有一首歌是这么写的——事实上,当年贺氏站在桥头的柳树下对着丈夫远去的方向望眼欲穿,心里默默念着的文字也应该是如此:
轻轻地,我将离开你,
请将眼角的泪拭去。
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
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
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
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
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
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会更加珍惜自己;
没有我的岁月里,
你要保重你自己。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
我也轻声地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
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赵匡胤离家出走的第一站,是投奔父亲的故友,在湖北复州当防御使的王彦超,希望这位叔叔能看在父亲的面子上,给自己谋一个差事。王彦超在《宋史》上被赋予的评价是 “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贤士也。当看到面有菜色的赵匡胤风尘仆仆地走进自己宅第的时候,这位王贤士叔叔颤抖着双手抚摸了一下赵匡胤饱经风霜的脸,然后吩咐手下人拿出几贯铜钱,挥手,送客。
至于所送钱的数量,《宋史》上无论是《太祖本纪》还是《王彦超列传》都没有记载,朱学勤等编著的《中国皇帝皇后百传》之《赵匡胤》中,说给钱的具体数额是十贯。一贯等于一两银子,折合现今人民币约6000元。
关于这个数字,本人做如下补充:公元1016年,薛田被朝廷派往四川益州担任管理财政的转运使,任上建议国家设立纸币管理机构,由国家发行交子。《宋朝事实》记录了他奏请的理由:“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大意是说钱币太重,不方便携带,建议政府发行纸币。这一方面说明宋初的十贯钱大约重60余斤,一方面证明这位王叔叔捧着60多斤的钱币送客,还是相当……给力的。
多年以后,昔日的流浪汉赵匡胤已经变成宋太祖赵匡胤,防御使王彦超也变成了中书令王彦超。皇帝半真半假地于酒酣之时问他:“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 王彦超后退一步跪下磕头,很机敏地回答说:“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能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
酒桌上的结局是“上大笑而罢”,酒后的王彦超精神可没那么放松。他越想越后怕,连夜写了一份谢罪表,第二天呈给赵匡胤,请求退休。不过最后此人仍官至永兴军节度使,那当然是后话了。
杯具了的赵匡胤选择了继续投靠故人,这次选择的是随州刺史董宗本,也是父亲赵弘殷的老朋友。南下途中有了6000元本钱的赵匡胤突然赌兴大发,碰到一帮赌徒在街上赌钱,赵匡胤想用这几贯钱赢个路费好继续前行。可惜真命天子赵匡胤的赌运显然不怎么好,赌徒们欺负他是外地人,一看他要赢了,就拳打脚踢,赵匡胤武艺虽好,怎奈双拳难敌四手,连本带利被抢个精光。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也就这么没了。
接下来,赵匡胤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投奔王彦超不成,现又赔了仅有的盘缠,接下来投奔董宗本的路程简直是讨着饭去的,如果读者对此没有直观印象,敬请参照2010年犀利哥成名照。衣袂飘然的犀利哥,简直就是当年赵匡胤落魄形象的再生。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路南下的赵匡胤终于被叔叔董宗本接纳。董叔叔和先前的王叔叔对自己的待遇截然不同,但是董宗本年轻气盛的儿子董遵诲却瞧不起寄其檐下的赵匡胤,没给他很多大礼,倒是给穿了不少小鞋,经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弄一些问题羞辱他。吃别人的饭,嘴巴自然硬不起来,受了委屈的赵匡胤,在史书上的表现是“太祖每避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宋史·董遵诲传》记载,董遵诲曾经问赵匡胤:“每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赵匡胤笑而不语。时间一久,赵匡胤看待这里也没前途,于是只好向董宗本告辞,奇特的是,随着赵匡胤的离开,董遵诲所曾经看到的紫云也随之消散了。
赵匡胤只在随州待了半年。对比他当初信心满满地投奔董宗本时候的踌躇满志,离开那一刻的赵匡胤无限失落——这种满怀希望之后的失落难以用语言描述,设想一下那种查看新信息却是10086的感觉,那种听到门铃却是收牛奶费的感觉,那种QQ上线啊咳啊咳却是广告的感觉,那种接到电话却是平安保险的感觉——赵匡胤就是这种感觉。
尽管如此,赵匡胤依旧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他继续奔波。
13年后,备受欺侮的流浪者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子承父业的董遵诲成了禁军骁武指挥使,变成了赵匡胤的部下。与前面在王彦超身上发生的故事情节相似,赵匡胤召见董遵诲,董遵诲不可避免地惶恐不安,等待着大祸临头,与董遵诲有过节的部下乘机上告他十余件罪状,使董遵诲感到了末日的来临。不过没想到赵匡胤不但对新恨旧怨一概不问,反命他出镇通远,担负戍边重任,甚至还用重金将他流落到幽州的老母亲赎回,又给了大量的赏赐。赵匡胤以德报怨,使董遵诲感激涕零,尽心报恩,于是安边御敌,屡建奇功。随后赵匡胤又提升他为罗州刺史,甚至特意解下自己身上的“真珠盘龙衣”予以赏赐,使满朝文武无不对赵匡胤的海量敬服得五体投地。
以德报怨,大丈夫也。
离开董宗本后,赵匡胤继续前行,有了前车之鉴,这次在路上再也不敢找人赌钱了,每日发挥西天取经的唐僧精神,专心致志赶路。一日路经襄阳,时已傍晚,见到路边出现一座古寺,饥渴难耐的赵匡胤随即叩门而入。
古寺内有一位老和尚。
老和尚老道士在中国古代史中扮演了朱瑟里诺的角色,往往不但能知前世后世,而且只需看看某人的脸就能预测未来,端的是灰常厉害,而且预测往往奇准无比——我的理解是不准的都被从史书中删除了。
此时老和尚看到进来的赵匡胤,虽然面黄肌瘦,却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尽显阳刚之气,惊诧之下和尚脑子里面的预测机器立即开动,知道此人日后了不得,急忙热情地准备斋饭,殷勤招待。第二天赵匡胤请辞之时,老和尚送出门外指引其一路向北,并赠白银十两,口占一偈:
“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又得了6000元盘缠的赵匡胤继续兴奋上路,他心里对和尚的话未必有多大的认同,心里的喜悦估计大部分来自银两而非那16个字。辛老师当年的教鞭除了教会赵匡胤认识这些字,恐怕还不足以让他明白它们连在一起时暗含的深意。
再经数日奔波,赵匡胤来到商丘。无心观看景致的他突然见路旁有一高辛庙,不由眼前一亮,心里一动。高辛氏是上古帝喾之号,相传是皇帝之曾孙,尧帝之父。商丘系高辛氏所居之地,所以高辛庙在所有的庙宇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
回顾自己这一年多来的经历,赵匡胤渐渐有了力不从心之感,觉得改造世界的难度似乎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想。古语有云:混得好的多半相信自己,混得不好的大致相信神灵——威武如宋太祖者,也未能免俗。于是此时落魄的赵匡胤跨进庙门,打算占卜一下自己的命运。
当时占卜所用的器具叫做杯珓,是用两个蚌壳或像蚌壳的竹片做成,掷在地上,根据其俯仰以占卜吉凶,一仰一俯为吉,其他为不吉。这种场景在今天的天桥、巷尾仍时有可见,不过属于城管的驱赶对象。
虽然本人很不喜欢刘谦表演时候的故弄玄虚,不过此时本人也只能像他一般说出这么一句:请看,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只见赵匡胤取过杯珓,目光虔诚,手里轻摇,心里默默祈祷高辛氏保佑他当个小校,祈祷差不多了,“哗”,杯珓落地,仔细一瞧,两片皆俯,阴杯,不吉。难道是自己祈祷的官职太小,神灵不允?于是赵匡胤再次摇动,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当个大校,再看,仍是阴杯。再摔,照旧。于是接下来的赌注渐渐加高,官职也从承宣使加到节度使,得到的结果却是次次相同,阴杯。
赌神赵匡胤怒了,他抓着杯珓,看着面前微微含笑的高辛氏像,心底懊恼,寻思,难道你觉得我能做天子吗?杯珓落地,大显灵光,正是一俯一仰,“圣珓”也。
赵匡胤大惊失色。他想起了时速63千米的烈马,想起了土屋外扑愣愣的麻雀,加上如今算卦算出来的天子之命,赵匡胤的手开始抖了。
很多书上言及此处,都写到赵匡胤得知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之命后兴奋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出门去,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赵匡胤没有学过初等数学。说到底,这个算卦不过是个概率问题:每次出现两片皆俯(阴杯)或两片皆仰(阳杯)的概率各是1/4,出现一俯一仰的概率是1/2,那么赵匡胤所卜之卦出现的概率大约是1/1024,合0.09%——约等于买排列三的彩票一次就中的几率——徒步为了验证运气是否比赵匡胤更好,没事就去买排列三,一年下来却连一毛钱也没中过。
徒步朋友纳兰行者思及此事,以《鹧鸪天》为律,填《宋太祖》一阙,以壮其行,词曰:
鹧鸪天·宋太祖
黄龙身披菡萏出,廿载尘世静蛰伏。
一朝别却红颜去,千里单骑正孤独。
崎岖路,坎坷途,江湖跌宕惯沉浮。
世人焉知池中物,犹是他年宋太祖!
第三章 双龙会
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精神上惨遭两位故人叔叔羞辱,肉体上被若干赌徒无赖荼毒,只有高辛氏庙里面的神灵给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算卦之后不久,他就来到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赵匡胤眼看这个与辽国接壤的后汉北部边陲的重要军事基地耕耘繁忙、买卖兴隆、酒楼林立,心中感叹,吟出几个句子,日后被柳永拿来形容繁华的杭州,写入著名的《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且说赵匡胤见了繁华的邺都大街,按捺下心中“进去喝一杯”的冲动,转而思考一个哲学命题:同样是汉室之地,洛阳、邺都差别咋就这么大呢?镇守这里的枢密副使郭威安民有方,一定是个明主。同时心中一动,想到老和尚给自己的偈语“遇郭乃安”,难道这就是老和尚给我指的北方知遇?
翻了翻钱袋,赵匡胤心下怅然,想到老和尚赠送的16字箴言已经被忘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老和尚资助的6000元也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暗叫惭愧惭愧。此时刚好看到前方不远处的郭字帅旗,于是入营求见。
此时的郭威也正野心勃勃,招兵买马,打算为后汉多立功勋,报答老皇帝刘知远的知遇之恩。这一天,正在处理政事的郭威被手下禀告,门外有一青年求见。当郭威推开帐门,看到这个脚踏一双破鞋、背靠一个门框的青年的时候,心底下涌起一句日后被余秋雨用来描写开封的话—— “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气宇非凡”。
郭威看到赵匡胤生得高大威猛,心中欢喜,言谈中又得知小赵武艺非凡,一套“太祖长拳”使得虎虎生风——这时候似乎叫小赵长拳更加合适。兴致勃勃的郭威对“太祖长拳”好奇之心颇浓,于是让赵匡胤现场演示一番,接下来发生的对话是这样的:
郭:耍几下!
赵:耍几下!
郭:耍出一招虎虎生风!
赵:耍个虎虎生风!
郭:耍出一招一日千里!
赵:耍个一日千里!
郭:耍出一招恍如隔世!
赵:耍个恍如隔世!
如果你对这段对话很熟悉,说明你曾看过《五代史》,如果你对这段对话不熟悉,那么,呃,说明你没看过……《让子弹飞》。感谢周润发和杨万楼,“虎虎生风”、“一日千里”、“恍如隔世”,多么简洁生动地描述了赵匡胤此前此后的生命历程。
简单的面试之后,郭威将赵匡胤收归麾下,成为一名亲兵。22岁风华正茂的赵匡胤,经过数年的坷坎流亡,终于遇上恩主,决计好生追随郭威干出一番事业。10年后,一代帝王横空出世,谁能想到,这个当年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孩子,成了叱咤风云、傲视天下的宋太祖。
郭、赵二人相会的场景,史书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上文的记叙插入了作者的个人理解。在我看来,后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后两大高管的相遇,绝对应该在“遇郭乃安”这四个干巴巴的汉字背后隐藏着更加生动的场景,这种相遇,比之马克思初遇恩格斯,比之谢尔盖·布林初见拉里·佩奇,故事虽时空迥异,相似却如影随形。
他们的会面,是两位开国皇帝在活着的时候,而且都还不是皇帝的时候的见面,这样的机遇千古之下,屈指可数。用赵本山的口吻解读,就应该是“缘分呐”!
不过历史的重复很多情况下简直让人不可置信,郭、赵之后400年,历史见证了另一对大人物的相遇,在当年明月的笔下,他们相遇的经历如下:
至正十二年(1352),濠州城。
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正在他的元帅府里,苦苦思索着对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