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焦裕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焦裕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焦裕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焦裕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殷允岭,陈新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书籍编号:30116918

ISBN:97875511032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516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焦裕禄


殷允岭,陈新 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第一章 天问


《楚辞》集中,有楚人屈原“援天命以发问”而作的《天问》。全篇多用四字句式,问题一百七十二,有自然天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等方面,生惑生疑而仰首长啸,对天发问,其势若电闪雷鸣,其情若热血沸腾,其韵若九曲回谷,其气若七彩长虹。而今再作“天问”,却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之象:不问一百七十二,而究其一理;不及天文地理,而解一人之谜。以今人之诚心、泪眼、正气、洪声,不只问人、问地,而且问天。


《天问》即是人问,人意即是天意。


为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执政第十五年之际,也就是1964年,党的群体之内便出现了一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人民的呼唤?


为什么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之死,竟如天塌一角,地陷一方,举国震动,全党哀悼?为什么在无硬性规定的前提下,举国民众会自发地高唱挽歌而倾心饮泪,越唱越响,越唱越悲?


为什么在安葬、迁墓、铜像落成之际,先后三次数万群众自发集会痛哭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这个前无古人的“最高待遇”和泣天动地的场景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焦裕禄去世四十余年间,每天都会有数不尽的人——教授、干部、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儿童,络绎不绝地来到焦裕禄墓前虔诚祭拜,怀念呼唤?为什么连大洋彼岸的白种人也会在蓝眼睛里盈满泪水,以流畅的西文书法,写下崇敬焦裕禄的文字,并留下永作纪念的照片?


为什么在风沙碱涝肆虐中、饥饿劳作苦累中跟随焦裕禄流血流汗、战天斗地,而又饱受过他严厉批评的公社书记、今天已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有福不去享,有房不去住,有亲人不去享天伦之乐,却孤单地住在焦裕禄纪念馆旁的一间小房内,执拗地担当焦书记的守墓人?为什么焦裕禄纪念馆会在四面八方众人的捐款中越建越大:河南兰考县纪念馆一再扩建,山东博山纪念馆也连年发展?


为什么焦裕禄夫人徐俊雅——这位与丈夫同甘苦共奉献、曾任兰考县副县长、人大副主任的坚强自觉的老人家门前的小路,会被来自海内外的作家、记者、编辑、干部、军人、群众的沉重足迹踏平磨亮?为什么连同她的六位子女也成为众人访谈的焦点?


为什么在焦裕禄死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红旗》、《求是》等全国大报大刊纷纷发表一篇又一篇社论和重头文章,对焦裕禄其人其事、其业其绩大唱赞歌?为什么全国千百家地方报刊刊发数不尽的悼念、学习焦裕禄的文章,可谓连篇累牍却无人生厌?


为什么焦裕禄未及见到的世纪伟人毛泽东会于1966年9月15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与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合影留念,又在同年国庆大典上接见了焦裕禄大儿子焦国庆?为什么万人敬仰、举世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也接见了焦裕禄大女儿焦守凤?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一连串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举动,究竟向国人昭示着什么?为什么在焦裕禄离开我们27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2月9日亲赴建于黄河故道兰考县城的“焦裕禄纪念馆”,挥毫写下了“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得党心民心的题词?


为什么在焦裕禄逝世30周年的1994年5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赴兰考为其铜像揭幕,受到数万群众自发而热烈的欢迎?他的讲话为什么会引起数万群众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数万双期待和渴望的目光中究竟看到了和领悟到了什么?


为什么撰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格外尊重和敬仰?为什么事隔24年之后,在全国人民对于腐败风气同仇敌忾、大张挞伐的时候,这三位功勋记者又在《人民日报》上宜天、宜人、宜时地发表了甘如春露的通讯报道文章《人民呼唤焦裕禄》?


电影《焦裕禄》并无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高科技的表现手法,也无华丽的布景与场面,况且也只是朴实地反映了焦裕禄在兰考县一年多时光里的部分事迹,为什么能够让亿万观众在电影院和电视屏幕前泪如泉涌、悲切抽泣?其石破天惊的效应和超乎寻常的感染力量究竟来自何处?


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包括某些高级领导干部在台上作威作福、发号施令的时候,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已经“死去”;而焦裕禄离世四十余载却每月每日、每时每刻依然活在人民心中?


人意即是天意。


天问即是人问。


天地良心,人心党心。

第二章 山高水长


在焦裕禄属于河南省尉氏县、洛阳市、兰考县和全中国之前,他首先属于诞生过孔子、孟子二圣的山东省,属于诞生过蒲松龄的淄博市,属于诞生过清代诗人赵执信的博山县所辖的崮山镇北崮山村。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沉积层和博山、崮山境内的山水之灵气灵音,形成了这位中国骄子的生身的“规定情境”以及生成之缘故。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所造就的入云的高山,便是铸成这位一代人杰之光明、磊落、无私、豪壮性格的根本。


博山地处鲁中山区北部,古称颜神,属青州府益都县所辖,乃山东重镇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县,现为淄博市的一个区。它北邻般阳故地,南接沂蒙之野,东望青州旧郡,西通泰莱古道,历史久远,文化昌发,地蕴宝藏,山川毓秀,是著名的陶瓷、琉璃之乡。崮山镇北崮山村便在博山东南35里处,海拔811米高的岳阳山南脚之下,依山傍林,清风流贯。该镇与北、南、东崮山村之得名,皆因围绕一名曰“崮山”的山峰。“崮山”挺拔奇秀,若东天一柱,约海拔300米左右。


据北崮山村村志碑记载:北崮山村,博山城东南13公里。处岳阳山、崮山之阳。明正德年间建村,以山名村曰:孤山庄。后沿革为“北崮山”。又因处南崮山村之北,故名北崮山村。清康熙九年(1670),《颜神镇志》载村名“孤山庄”。乾隆十八年(1753),《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北崮山”。民国二十年(1931),《博山乡土志》载村名为“北崮山村”,隶属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属博山县……及至焦家一族在此处的根植情况,《焦氏族谱》中有简明介绍:“吾祖自北直枣强于明初迁于山东章丘清平乡,六世祖又迁莱芜县焦家峪庄。祖讳平,则迁于北崮山定居。”


可见,是一位叫焦平的祖先,带领族人迁到了北崮山。待焦氏家族旺盛之时,共分为十支,焦裕禄所在一支为第一支即“长支”。由村志碑载文可见:崮山之原名应是“孤山”。“孤”之含义显而易见:除离海拔800余米高的岳阳山近切之外,距所邻诸山皆可称远。不但孤零,而且突兀,山四周坡地极少,如巨塔之基座,只是更粗壮些罢了。由粗糙沙石堆叠上去,自山之四面,皆有羊肠小道委曲而上。道旁多生山枣、野榆、刺槐、藤蔓树草,还有野花多类,其香也杂。立于崮山山顶,发现其面积仅有一个农家小院大小。立于平顶上,东望便是东崮山村,南望便是南崮山村,唯北崮山村不在正北,而在西、北两面。


焦裕禄的老宅可以仔细辨认,乌灰的草顶,掩映于几棵槐间。自崮山的西北小路下山,循麻石坡路而下,便至故居门前。与博山山村所有农家一式,焦家小院的大门面南而开,小院面积约三四分地。与大门相挨的三间南屋,便是焦裕禄的生身老宅。与南屋相对的尚有三间堂屋,门窗朝南,基座亦高,为焦裕禄堂兄焦裕祥所属。因了多山多石的缘故,这里的民房多为石墙。也因了山间多杂草,平地多种麦,苫房顶多用厚草麦秆,焦裕禄家三间南屋便是石墙草顶。他的老父老母在这栋老屋内度过了一生。焦裕禄在老屋内住到青年时,又在老屋的西山墙接搭了一间小屋。小屋除东山墙依老屋石墙外,为防风剥雨蚀,西山墙亦为石砌,南、北两面墙壁,则为土坯建造。小屋比老屋山尖矮约1米,门头高度为1.5米左右,矮个人进门,亦需低首。青年时已长成身材的山东大汉焦裕禄,却将此屋充作他与第一个妻子郑氏完婚的新房,并栖息多年,在此生下了他们的头生男儿——连喜,这是后话。寻根叙来,则须提及焦裕禄的祖父焦念礼:这位一生贫穷、一生刚正不阿的老农、小油坊主人,和他的妻子,在这石墙草顶的三间南屋内,生下寿命不长且又苦命的儿子——焦方田。待到苦命的焦方田夫妇的第二个儿子焦裕禄在三间老屋内出生的时辰,正是公元1922年8月16日的黎明。


穷人添子,说喜亦喜,说忧亦忧。喜的是焦家有了两个儿子,如人有双拳,增小家气势;忧的是动乱年代,民不聊生,粮贵柴缺,炎凉交迫,家徒四壁,捉襟见肘,添丁不如减口。况且,那时节穷人的孩子是穷命不贵,谁也不会料到,如千家婴儿一样哇哇啼哭的骨瘦如柴的男孩,会出息为全中国“七品官”的榜样,甚至是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的榜样!会风雨雷动至全世界知晓的地步!


亦如千家所养的婴儿一样,他需要有一个名字,一个无论阿狗阿猫可称之为“记号”的名字,以便爹娘兄嫂乃至所有人呼唤他。但是,焦裕禄的爷爷焦念礼,那位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山东汉子偏要生出不认穷命的志气:他请来一位识书知礼的私塾先生,要给这位小男子汉取一个兆示生活幸福、美满、多财多禄的吉祥名字。于是,“裕禄”这个名字在那个穷家中别别扭扭、绕口绕舌地唤开了,以致他的目不识丁的母亲一辈子都没能理解“裕”便是富裕宽裕,“禄”便是俸禄——皇封官赐的薪金,而宽裕的俸禄是会使那个穷家从物质到精神都抖擞起来,显贵起来的。


喜得孙子的焦念礼设计了这个可以一展宏图的名字,因而他要举行一个喜庆的典仪。据有关传说记载,那位因人逢喜事而精神焕发的老爷子倾其所有,慷慨地招待了私塾先生一顿萝卜丸子和豆腐汤。无论焦念礼心中的憧憬多么美好,这位脸上布满千沟万壑般皱纹的庄户汉子,却要叫他的孙子首先学好穷人的必修课程——吃苦。赤日炎炎的夏季,带他到田间,在燠热的石堰旁经受火的锻炼。严寒的冬季里,带他爬上岳阳山,去拾取朔风吹折的树枝。披雪的山坡凝晶如玉,小小的禄子(焦裕禄的昵称)在雪与冰的沟坎坡崖间滚打摸爬,体味着寒气的彻骨。


春天来了,整个崮山、岳阳山上飞红流绿。穷苦人没有心思赏景,由它自个儿美着。焦裕禄的爷爷焦念礼带着他的儿子焦方田,开始耕种着山岭薄地。焦裕禄的母亲,那位贤慧、聪明、勤劳的女人提着竹篮,开始教她的小儿子认识野菜:马齿菜、花荠菜、灰灰菜、苦苦菜。一棵棵拔来,一篮篮洗净。幼小的裕禄连同他的小哥哥喝着野菜的汤粥,唱起赞美救穷人性命的野菜的歌子:


灰灰菜,苦苦菜,


十吊铜钱俺不卖,


胜过山珍海味菜。


唱到高亢处,菜绿的脸色也在放光:


荠菜棵,熬豆沫,


大碗冷着小碗喝,


松松裤腰喝三锅。


崮山、岳阳山上的五谷与野菜哺育着小小的裕禄越长越大。地灵则人杰,小裕禄自小便透出了聪颖的灵气:听话,温顺,乐观,爱笑,懂事。黄白的面庞上,最是一双大眼有神。一分精神一分才,焦念礼从孙子的时而活泼灿烂、时而凝晶沉思的眼中看到、感觉到了不凡的东西。他说不出究竟,只是在一天的疲累之后咂着烟锅笑看着孙子,心中生出的希冀,远远超过了他那6亩山岭薄地。


与爷爷一样对裕禄喜爱的人是裕禄的爹爹焦方田。这位自小就穷怕了、苦怕了、累乏了的男子似乎属于性格懦弱的人:他多愁善感,而又明明白白。他认识世界太多的苦难,从而也断定自己一生难以走出苦难。对于他的两个儿子的越长越大,他生出于心中的不是希望,而是惶恐。他以为这个世界上又要多出两个如他的苦人了,盖屋,种地,娶媳妇,过日月,生孩子……他几乎肯定地认定: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切,也不敢希望除他之外的家中人能够改变这一切。忧郁、绝望的情绪笼罩着他,也在影响着整个家庭氛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焦裕禄的母亲,一位贤慧、耐劳、乐观而善良的女人。这个遗传给裕禄优良基因、而又影响他形成个性的母亲的娘家并非远处,就在北崮山村咫尺之遥的南崮山村。她的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手艺精良的木匠师傅。由于他的手艺、仁义皆得众彩,因而在当时百姓之中堪称富裕。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木匠生有五子一女,唯一的女儿便是掌上明珠李星英。在这位老先生的盘算中,五个儿子完全可以撑起李家的门面:种地做工、内务外交、亲情来往无不井井有序。他不以多子恃强,不以营生弯腰,而最最放心不下的,却是乖巧的娇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心爱女儿择婿,李老先生一不图钱,二不图势,三不图宅田地产,而要一老实可靠的夫婿,确保女儿不受苦待,至于日后接济,老木匠称得起大方。


但是,聪慧的李星英在婚后的不长时日就明显地感觉到,她的憨厚、壮实、诚实、知疼知热的丈夫焦方田的性格中有着懦弱的负面:没有“夫妻恩爱苦也甜”的情趣,没有“鸡生蛋、蛋生鸡”的发家雄心,没有离开分家所得几亩山地求财的勇气。这位在孔孟文化熏染下、正统家庭规范下长大的女子并不嫌弃她的夫婿,在飘若游丝的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憾意中,说说笑笑、劝劝慰慰鼓起了自个儿的勇气,萌生了亦男亦女的女丈夫气概。


不论焦家的后人还是北崮山的邻里们,都还对这位人杰的母亲——年轻时的李星英存留着鲜活的记忆:她立下了志气,不靠娘家接济。一步两个门的娘家近路,她也不常走动。每日里披星戴月,风风雨雨,山上的活也干,地里的活也干:播种,收割,拾柴,剜菜。不嫌贫,不羡富,孝敬公婆,哺育儿子。对于“四德三从”的遵循,似乎到了唯命是从的程度。


对于焦方田与她共同撑顶的穷家,她努力地不让它露出穷相:地上无灰土,壁上无蛛网。无论老老少少所着衣袜鞋帽,只见补丁,不见破洞,且每日每时干干净净。裕禄生来便是穷人的孩子,便要首先教会活计:拿东递西,赶狗撵鸡,拾柴剜菜,擦桌扫地。那时节,娘家南崮山村中建有一处学堂,在博山颇负盛名。近朱者赤,娘家的老爹虽然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未叫她进入学堂,但从那风吹而来的朗朗读书声和阵阵校歌声里,心有灵犀的小星英似乎已被文风熏染,诸如“一二三,三二一……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这些支离破碎、零零星星的词句,竟也记了几句。记住了便教给自己的孩子,裕禄与他的小哥哥尚在不解词意、口齿甚是不清的时光,已经学会了挺胸、收腹、立正合唱一支好听的校歌:


睡梦醒,鸡叫声,


抬头一看亮晶晶。


先穿衣,后穿袜,


然后体操练步伐。


见老师,鞠躬礼,


见了同学也如此……


作为焦裕禄这位党的好干部生成原因的重要一点,就是他不单在幼小之时接受了艰难困苦的洗礼,而且如此这般地接受过自然的、亲切的“学前教育”,从而为自己的生成长成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在这样的情形下,焦方田似乎应该得到一份穷苦中的微甜,从而增长了自己生活中的勇气。但是,这位忧郁性格的农民心中的黑暗似乎太多,忧愁似乎太重,妻子的贤慧能干、聪明自持只能令他羡慕,孩子的聪明机智只能使他亏心:他们不该来到世上。他们像活泼的鱼儿生在淤泥的浅沼,浑浊的泥水只会越耗越浅,直至干涸而后毁掉鱼儿。他认定悲惨的结局正等待着这个家庭,并且不会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因而他每每看见妻子的苦劳和儿子的欢笑,便会产生揪心的苦痛。在艰苦的生活中,糠菜充饥的裕禄似乎长得太快:细胳膊细腿细脖颈,长长地长起来,黄黄白白,像一棵豆芽菜。但是,那高高的前额下、那挺直的鼻梁上的一双黑眉和一双亮眼,与脸面的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那微微上挑的眉中透着少儿的英气,那一双亮眼透出活泼、聪颖和坚定。每当遇到难解的问题,小小的眉心竟会锁起来,一副用心用力、全心全意投入思考的样子。如果没有家庭的窘境,没有爹爹的长吁短叹,也许长大成人的裕禄会是另一种精神面貌。如果没有爷爷的乐观,没有母亲的坚定,长大了的裕禄也许不是如今的国人、世人心目中的样子。但是,一切都在这个“既定情境”中生成了,一如浅沼中生出了耐浊水、耐干渴的鱼儿。


关于如今的焦裕禄得以形成之关键一步——上学学得了文化——的契机,苏卫同志所著的《艰难的历程》中有如下描述:


……焦裕禄上了山,要寻些野果来给娘吃。他一到山上,就被那飞来飞去的彩色蝴蝶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稚气的脸上漾溢出喜悦,身不由己地追逐起来。


忽然,他看到前面有一座屋,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好奇地趴向窗台,看见一个私塾先生踱来踱去。


他想:爷爷常说,再过一年,就叫自己念书了。他说穷人读书不易,要立志气,努力学习。他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偷得这个机会,认真听讲……


有没有这样一种机缘始得读书,人们并无细究的必要。可以肯定的一个基本因素,就是他的外祖母家与南崮山村小学为邻,又应验了“近朱者赤”的古语。而且,南崮山村的那位手艺和仁义广博众彩的老木匠与他的五个儿子,不会不把亲骨肉的传人送进身边的学堂里。入学之后的裕禄不会是平凡的学生:他的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与焦裕禄同班的同学李洪生老人毕业于该校,退休时为该校的教导主任。还有一位与焦同桌的同学李安祥老人,他的家住在东崮山村,做了一生的教师。回忆起同窗时的裕禄,使二位老人称赞不已的,便是裕禄的好脾性:不站稳不说话,不笑不说话,不说不讲理的话,不饶舌,无废话,不快不慢,不瘟不火,恰到好处。更让人赞叹的是:他与什么人都合得来,年长的、年幼的,貌合、神合、情合,心与口合。没有不合的人,无论此人什么性格。而且乐于助人,没有不愿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事。命运,便是人物性格发展的结果,这种童子功的修养、演练、完善、发展,是他变成如今人们心中之焦裕禄的必然过程。正像一棵生长于崮山之下的银杏树,在它的果实缀满枝头之前,曾有过萌芽、发枝、抽条、开花、结果的过程。


李安祥老人回忆说:南崮山小学的正规名称应是“博山县第五区第五高等学校”。四年级之前为私塾;自五年级始,念洋书。李的祖父是颇有钱财的富人,能供李安祥去博山城里念中学。当时的他年纪尚小,只身进县城大学校,颇觉孤独。家人担心其不能自顾,故让他重回南崮山小学复读六年级,以便待下批同学一同升入博山中学。


李安祥本来成绩就很好,回校复读,成绩则更好,与焦裕禄同桌学习,二人竟不相上下。由于焦在那时年龄大了些,因而性格之修养更加美好,已经具备了某种“学长”风度。他善解人,能容人,宽以待人。男同学信服他,女同学信赖他,老师信任他。是时裕禄家中正穷,却不露一丝穷相:发白的旧学生服,洁净的鞋袜,黑眉,亮眼,既沉稳又文雅,既大方又潇洒。遇到更困难的学生有了零用之急,便从上衣袋中掏出无论舅父、外祖父给的零钱,慷慨送予对方;同学遇上难解之题难解之词,他娓娓道来,不骄不躁,有板有眼。这种素质的体现几乎已能证明他必将成为国家栋梁——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的话,而唯一欠缺的,似乎还略少一些男儿气概。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练,体现这种气概的举动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他曾经学山东响马秦叔宝的仗义情怀,教训过一个仗势欺人的富豪子弟。他曾经为保护早已长出春苗的土地,阻拦一个乡霸的牛车,以拼掉小命的勇猛,甩出过反抗的石块。虽然他被那个悍恶的壮汉打了个满地翻滚,他却第一次体味了斗争和复仇的快乐,从而在温文尔雅与苦读苦学之外发展了人生性格的另一面,而这个“另一面”则是他今后参加革命的原始动力。


此种只可理解为一种反叛性格的萌动,它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条件。据他的同桌学友李安祥回忆,那时的焦裕禄心目中崇拜的人物,还只是乡中的头面人物。这些头面人物不是财主,不是官僚,不是学者,亦不是诸如外祖父之类的仁义工匠,而是想做一个在十里八乡德高望重、识文断字、凡事皆通而又愿意为人辛劳的“总理”的角色。这可以作为他一时间触景生情的随意意识,亦可作为他眼界不宽的俗念。但是,这种意识却是极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萌芽。乡中的“总理”委实辛劳,为百家婚丧嫁娶操心费力,从迎送招待,到亲情礼节,到钱财粮物,再到座次安排,无不周密运筹,合理调度,事无巨细地一包承揽。他可使贫者省钱省力地办好喜事,创造出喜庆气氛、圆满婚仪。亦可使贫者的丧殡在失去亲人的苦痛中尽节尽俭,而又不失送终的体面。在遍及中国的红白筹事中,都有这类人物运筹其间。焦裕禄幼时理想要做这样的人,初看似乎好笑,但若设身处地于其中,便也得知这就是乡中头面。焦裕禄能在读乡间小学时理想“乡中总理”,也不失为一个想做元帅的士兵的风度。


中国是一个偏重文学的国度,“民国”时期尤重此科。焦裕禄的语文课成绩是优中之优。由于他的记忆力非凡,因而能够背诵长篇的古文,长卷的诗章。也因为他有着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气横溢,他在回答老师所提问题时,或与同学的讨论中常常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更令人捧腹和倾心的是,他的不动声色的幽默,随时随地而表现的机智与即兴游戏,使他充满着少年才子的魅力。


李安祥老人仍能忆起,同桌的好同学裕禄的一篇好作文在学校引起的震动,那篇作文的题目叫做《阚家泉的风景》。因为全班的同学把它当做范文学习过,背诵过,老师又带领全班同学观看阚家泉,以便与作文之美相形对照,所以李安祥至今仍能背诵出那篇美文的章节: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


阚家泉的泉眼有锅口粗细,传说有一条蛟龙自东海钻来,在此处出洞,洞口也就成了泉眼。清凌凌的泉水从泉眼涌出,在近处的洼地浸成一个小湖,然后冲刷出一条河流,流经南崮山我的学校,奔向山外的天井湾去。我常在湖里河里游水捉鱼,也想看见那条蛟龙是怎样自泉眼钻出,张开巨口对着山上的旱地喷水……


文章的全部千字有余,质朴沉稳,写景状物,既有传奇化,又有理想化,不愧为一篇模范作文。随着参观同学的触景生情,更多的描绘阚家泉的作文写成了,满校掀起一阵“阚家泉风波”。焦裕禄也在师长、同学以及乡邻的心目中成了才子,成了乡间的文科状元。一个杰出人物的形成固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作为人物这个主体,他的根基、根本的强壮与丰满,才是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的前提。


焦裕禄性格及其命运的发展,有赖于他的整体文化素质的组成原因。如果说他的言谈举止、形容为人深孚众望,他的功课文采又能惊动乡里的话,那么作为他文化素养的另一面——最无形、最生动、最活跃的音乐天赋,则在证明他是一个形象思维、音乐感觉极其丰富微妙的艺术人才。


正像毛泽东把他诗人的想象力用于指挥战争一样,焦裕禄的整体文化素质,包括他的音乐天赋,在他今后的事业与命运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在那个当年已算高格的“博山县第五区第五高等小学”里,雄厚的师资力量已足以教导学生组成一支时髦的“雅乐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支包括学习二胡、笛箫、琵琶以及西乐军号、钗鼓的雅乐队也堪称大雅。品貌兼优、才华出众的男女学生皆集其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歌舞雅乐,风采极尽。


焦裕禄初司军号,在操场上练,在野地里练,在崮山山顶上练,在岳阳山丛林中练,练得腮腺肿胀,练得腹空气短。然而,号音却逐渐圆润,高亢,挺拔,嘹亮。之后又练二胡,滚指运弓,打砸滑揉,快弓慢弓,或欢快或优柔,皆拉出个人情韵味。之后又练鼓乐了,打出个气势,打出个节奏,打出个花点,从做派到效果,皆被大家赞许。歌队在乐队伴奏下演唱,时正逢中国革命风起云涌,进步思潮、革命思想已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学校传播。南崮山小学的教师中不乏热血青年,因而当时所授课目、所练节目皆有进步意义,借古而抒激情的歌曲有《木兰诗》,女生歌队分部合唱,悲壮凄切: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


因明了木兰从军的悲壮,又念及国家兴亡,歌者乐者热血沸腾,常有泪流满面的情形。还有更加贴近现实、亦更加昂扬激情的外来歌曲,据李安祥老人回忆,最爱唱最上口的便有《伏尔加船夫曲》:


哟嗨呼,哟嗨呼,


纤绳拉得肩背麻。


哎哒哒哎哒,


哎哒哒哎哒,


纤绳拉得肩背麻。


……


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苦痛的歌曲,没有“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的情致,却是劳动人民乏力苦累的写照,唱来令人想起自己握镐肩锨、惨受压榨的父亲。另一首纪念“济南惨案”的歌曲,则激起广大师生和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这首歌不单在校园唱,亦在村街乡集上唱,常常是学生唱,众人和,无论村妇童叟,皆能随声附和:


五三事变真可惨,


日兵到济南。


蓄意寻衅端,


灭公理,恃强权,


意在逞凶顽。


炮火猛射击,


军民饮弹丸……


在这样的激情澎湃中,少年焦裕禄已被熏染了革命思想。如果以直线思维推断,小学有成的他定会一而十、十而百地升学及第,顺随官府时可做民国官员,参加革命时也要做共产党儒将。但是,焦裕禄只是一个农家子弟,并且是一个见世面不大的山乡农家子弟,他的眼界、他的思想境界都不可能使他超越贫穷的围困,挣断生活的枷锁。自1935 年始,这块穷乡僻壤接连遭受天灾,或旱或涝,或蝗或雹。焦家的几亩薄地连年歉收,父亲焦方田开始愁死愁活,母亲李星英的破补烂缝、野菜干柴已不能维持焦裕禄的求学之用。外祖父逝后,南崮山的五位舅父各宅另院,妻子儿女,家家都有了一本难念的经,照顾这个外甥的学业,已到了有心无力的境地。

第三章 苦难深重


1936年,这位小学五年级的高才生,风华正茂、有望成长为倜傥状元的焦裕禄辍学归田了。这种痛苦的抉择是裕禄自己的主见:他不忍看父亲忧郁的眼睛,不忍看母亲强作笑颜的脸,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