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透过历史看女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透过历史看女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透过历史看女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透过历史看女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恢嘉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23475

ISBN:978720207054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005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透过历史看女人

恢嘉 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序言

李保平


“人为万物之灵长。”对于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可以做各种不同的区分:种族的、肤色的、宗教的、年龄的、职业的、地位的,等等。但是,整个人类又可以简单地区分为两大类别:女人和男人。不论在什么样的区分里,都可以看到是由女人和男人两大类别组成。世界是如此之大,人类是如此广袤,构成又是如此之简单。


从脱离动物界成为人类算起,历史学就告诉人们,人类首先经过了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在女人过足了主宰社会的瘾头以后,才把接力棒扔给了男人,人类才进入了男人主宰天下的新时期。从此以后直至封建社会终结,女人便成了男人的陪衬和附属物,在斑驳陆离的社会历史上只能充当似有若无的配角。中国的古代社会尤其是如此。遍览二十五史,女人所占据的篇幅少得可怜,只是在后妃传、列女传和个别的公主传中三言五语一带而过,语焉不详,大多身份高贵的传主们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说起来这真是女人的悲哀,人类的不幸。


中国的文化是闻名于世的,但是这源远流长的东方古代文明中间却包含了一个轻视女性的严重缺陷。不论是正统的纲常伦理学说,还是民间的通俗理解,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物。由“男主外,女主内”,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见”,“女人”一词总是或多或少含有贬义,总是很难与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文化修养、智慧见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女人长得娇艳美丽,便说人家是红颜祸水;女人才干超群,便说人家是不祥之物;女人见识平常,便说人家是头发长见识短。总之,说来说去都是男人的道理和偏见。


古人云:“事实胜于雄辩”。透过历史的记载,从史书堆里查找有关女人的故事,说明女人的智慧和见识问题,应当是最有说服力的。出于这种好奇心理,笔者在一段相对闲暇的时间里,集中精力浏览了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女人的传记。虽然在男子主笔编纂的史籍中,大多女传主的文字被简约得不能再简约,许多关键之处语焉不详,虽然历代列女传中的记述选材太过雷同,甚至千篇一律,语言乏味,面目可憎,但是毕竟给阅读者提供了沙里淘金的机会和空间。经过一个埋头书本、潜心阅读、反复查证、精心遴选的过程,我终于借助古人的学识,在浩如瀚海的书籍中找到了本书的基本素材。


书中讲述了109则历史故事。在编排上分为8个类别,即教子、相夫、慧智、忠勇、孝义、贞节、狡诈和余编。采取这样一种编排方式,意在把女人的言行见识这个主题具体化,从上述几个类别中具体地体现出来。最初,本来是打算按照时间为序进行编排的。在做了两种编排上的对比以后,觉得还是分成几个类别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和思考,于是在脱稿后做了上述的编排。


在写作方式上,一是将所属各篇定格在两千字左右,二是对史籍有载的历史故事进行尽可能准确地复述,三是在讲述故事之后略加引申发挥,说明笔者的观点看法,进行简短的点评,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仅就本书所选择历史故事而言,并非只是为了论证女人的见识高低。有些故事千古传唱,“巾帼不让须眉”已成共识;有些故事则因为传主的浅陋,而印证了“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有些故事则大可以见仁见智,各随尊便。从远古走到如今,人类的脚步已成定格,客观的呈现只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已。


记得列宁曾经说过:从全部事实的总和中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正确的结论,如果离开了全部事实的总和而各取所需,那么,事实就是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问题,才能确有成效地避免和克服人们认识上的偏颇和误区。虽然古人所讲的“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有其一定的依据,比如女子在古代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如男子,女子长年被关在家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女子一向被摈斥在决策层之外等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女子见识的重要因素。“人是环境的产物。”脱离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势必会陷于有百害而无一益的空谈之中,而这样的空谈便只能是连儿戏都不如。


“温故可以知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并非只是寄存在故纸堆中的陈年烂账,一旦进入时人的视野,便立时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人们借鉴的教材。“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问题的全部关键就在于人们肯不肯阅读,会不会思考。人生而平等,但在见识上却存在着千差万别,想弄清楚缘由何在吗?请从阅读和思考入手。


是为序。

编一 教子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女性的伟大首先体现在母亲这个角色上。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子女有着无限的慈爱、无限的期盼,同时也有着男人所无法企及的耐心。本编讲述了13篇古代母亲教子的故事,多视角地展现了母亲在教育子女上的不凡见识。介子推的母亲为成全爱子的志向与之一同隐居,最终被烧死在绵山;叔孙敖的母亲对打死两头蛇的儿子温言劝导,成就了一代伟丈夫;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最终使儿子成了中国古代的亚圣;楚国大将子发的母亲、齐国相国田稷的母亲对儿子的训导,则使爱子“知迷途而觉返”;楚汉时王陵的母亲、东汉末姜叙的母亲、唐代王义方的母亲和董昌龄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诲,充溢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宋代杜太后临终前对儿子赵匡胤“兄终弟及”的政治交代,明代孝定李太后对儿子的严厉指斥——“尔也都人子”,清冯智懋妻谢氏教育儿子做官后要谨记为百姓呼吁减赋,皆体现了一种博大的情怀;而西汉酷吏严延年母亲的“扫墓望丧”,更是令人百感交集。对于这些历史故事,不论是业已耳熟能详,还是比较陌生,捧读之余,总能让人生发出一些新的感受。


能如是乎 与汝偕隐——介子推的母亲


春秋时期发生过的许多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国的介子推便和他的老母亲一起,演绎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此中华民族多了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


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不过,他的霸主当得可真不容易,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前,首先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流亡生涯。在重耳多年的流浪生涯中,身边一直有许多人不离不弃地追随着他,保护着他,介子推便是其中的一位。


重耳主仆一行逃离晋国、途经卫国时,卫国国君不肯收留,只得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名叫五鹿的地方时,他们向农人讨饭,农人非但不肯,反而戏弄了他们一番,给了他们一个大土块。重耳主仆又气又饿,终于倒在路旁。在大家都为找不到食物充饥而发愁的时候,不言不语的介子推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竟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下来,煮成肉羹,让主公重耳充饥。重耳被介子推此举感动得热泪盈眶,无以言表。


斗转星移,十几年后,重耳苦尽甜来,重返故国,做了国君。当年跟随他一起流亡国外的人们,这时便成了有功之臣。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在大封群臣之时,让喜悦冲昏了头脑的晋文公重耳居然把介子推给忘了。那些当初亲眼目睹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人们,如今都在争先恐后地忙着为自己邀功请赏,谁都没有提醒重耳不要忘了封赏有“割股之劳”的介子推。


介子推为人一向狷介,耻于言功,主公忘了封赏他,他也不去表白。就这样,在举国上下一片欢歌声中,这个真正的有功之人反倒成了“被遗忘的死角”。


在功名面前,介子推吃惊地看到昔日共患难的同事们一个个都变得几乎难以相认,心中不由得激起了无穷的涟漪。他感慨地对母亲说:“先君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如今只剩下重耳一个人了。晋惠公、晋怀公没有后裔,国内国外又都憎恨他们;因为上天不灭晋国,所以重耳得以重回故国。主公能成为晋国的国君,完全是上天的庇佑。但是,那些人居然认为主公重回故国是他们的功劳,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被人视为盗贼,更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呢?下属把罪过当成是义,上司又对这些狡诈行为进行褒赏,上下相蒙,相互欺骗。我实在是无法和他们相处了。”


母亲听了,便劝介子推说:“你为何不去向主公请求封赏呢?如果就这样含冤负屈,又能抱怨谁呢?”介子推说:“明知道那些人不对,还要去效法他们,罪过岂不是更大了吗?况且,我已经发过誓,今后不食国家的俸禄。”母亲又劝他说:“即便如此,也应当向主公表明你的心迹呀!”介子推坚定地说:“言语本来就是人自身的纹饰。我已经打算隐居了,还用得着言语来纹饰吗?如果我那么做,岂不也是在追求功名富贵吗!”


至此,母亲完全明白了儿子的内心和志向,便不再相劝,而对介子推说道:“你真的要隐居吗?我和你一起去(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于是,母子二人便离开国都,悄然地前往绵山,隐居了下来。


“夫物芸芸,不平则鸣。”发不平之鸣的,可能是当事者,也可能是旁观者。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即是旁观者所为。面对晋文公重耳的封赏不公,介子推本人虽然保持沉默,选择了退出,但是他的一个邻居却看不过去,为其发出了不平之鸣。于是,一天夜里,朝门上悬挂出了一个条幅:

有龙娇娇,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游天下。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


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透过历史看女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能如是乎 与汝偕隐】

这个条幅很快便到了晋文公重耳的案头。一读之下,重耳良心发现,马上下令在全国各地查找介子推。找来找去,找到了绵山。在晋国军队团团围住绵山寻人的时候,介子推母子选择了往深山中躲避。有位居心叵测的大臣献计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母子。晋文公一听,以为有理,当即下令放火。一场大火过后,他们在绵山寻找到的,只有介子推母子二人的骸骨。(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在这个悲情故事里,介子推母亲的话不多,表现也不多,只是儿子的一个配角。但是,她的形象却非常清晰而高大。如果当初不是她赞赏儿子的选择,如果她坚持要儿子留在国都,介子推也许就不会出走绵山。可见,介子推之成为介子推,她的那位老母亲乃是一个至为关键的角色。


在晋军火烧绵山之际,如果她老人家要儿子别再躲藏,如果她老人家想活命,介子推也许会做出另外的选择。介子推母子当初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今人已不得而知,但是从他们母子二人相抱死于枯树之下的图景,不难想象在大火熊熊烧来时,老母亲和她的儿子是何等的心意相通!


从有关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介子推的母亲对儿子做官与否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如果儿子想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她也会给予支持。而当儿子流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思以后,她老人家也毫不踌躇地予以支持。因而可知,在这位纯朴的老人家的内心深处,是喜欢自由自在地活着的,功名利禄对她而言可有可无,轻如鸿毛。


“求仁得仁”,死而无怨。介子推母子虽然死在了大火之中,却永远地活在世人的心中。至今绵山上仍然供奉着的介子推母子,虽然性情狷介,却保持了人生最为可贵的人格尊严。

天报之福 汝不死也——母亲对叔孙敖的开导


叔孙敖杀蛇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叔孙敖的少年,一天外出游玩时,遇见了一条长着两个脑袋的蛇。叔孙敖听大人们说过,长着两个头的蛇是不祥之物,凡是见过它的人都要死。这时,叔孙敖心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既然我看见了两头蛇,已是必死无疑,临死前也一定要把它杀死,免得它再去害别人。于是,叔孙敖便杀死了两头蛇。回到家里以后,一见母亲,叔孙敖便嚎啕大哭。母亲见状,赶忙问他为何哭泣。叔孙敖回答说:“听人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我今天看见了两头蛇,所以害怕离开母亲而死去呀!”


母亲忙问:“两头蛇现在哪里?”


叔孙敖回答说:“我怕别人再看见它,所以把它杀死又埋起来了。”


母亲听了,便开导他说:“儿呀,不要害怕。我儿杀死了害人的两头蛇,不让它再去害人,这是做了一件大善事啊!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一定会报答他。我儿不必担心,你不会死去的。”


听了母亲的话,叔孙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地放了下来。


叔孙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宰相),史称其宽刑爱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政绩斐然,是当时屈指可数的政治家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叔孙敖小时候杀死两头蛇,做了善事,后来又成为楚国的令尹,名重一时。如此发展脉络,完全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说教,于是,便被统治者拿来,作为一个现成的生动的教材,用来教育民众。


被人神化了的故事,自然会衍生出许多故事的主人始料不及的东西,特别是当着有心人各取所需地拿它来说事的时候,更可能和主人公当初的意愿相去甚远。在这个故事里,叔孙敖路上遇见两头蛇并将其打死掩埋,是一个意外;母亲从儿子的啼哭声中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究竟作何解释的难题。她向儿子所说的那番话,既是对儿子的宽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因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迷信是一种常人难以摆脱的世俗观念。见了两头蛇的人究竟会不会死去,儿子心里没底,母亲心里同样没底。


但是到了算命先生、占卜者的口中,经过他们的胡诌闲扯,叔孙敖打死两头蛇居然和他后来出人头地出将入相有了扯不清的关系。似乎因为打死两头蛇、做了善事,才有了后来的官运亨通,显名于世。如果当初叔孙敖没有打死那条两头蛇,就会很快死去,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于是,一个偶然的遭遇,便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佐证。翻看古代小说,叔孙敖杀蛇的故事一次次地出现在面前,令人无可奈何。


虽然如此,叔孙敖母亲对儿子的开导毕竟可圈可点。平心而论,这是一位有见识的女性。儿子路遇两头蛇,尽管担心自己命不长久,还是不想让两头蛇再去害人,便将其打死。儿子的心思是善良的,主观上是在做善事、做好事。叔孙敖的母亲肯定儿子做了善事好事,相信儿子会有好报,无疑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善良愿望。


古人将做善事做好事视之为积阴德,固然有明显的因果报应的成分,但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却也有其积极的成分在,不应简单地一口否定。虽然现实生活所彰显的一切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不断地呈现着“修桥铺路,少眼没户”,不断地上演着“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但是人生在世还是应当养成做善事做好事的自觉。就像叔孙敖一样,自己虽然不幸地遇见了两头蛇,也要将他杀死,以免它再去祸害其他人。从理念上讲,叔孙敖的观念应当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叔孙敖的行动也应当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阅读叔孙敖杀蛇的故事,来审视叔孙敖母亲对儿子的开导,心中的郁结顿时开朗,善良的人们原本应当如此善良。不管善恶是否真有报应,不管报应是如何地步履迟缓,我们都应当向叔孙敖一样,自觉地做善事,自觉地积阴德,都应当和叔孙敖的母亲一样,持有坚定的信念: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或许,我们可以比当年叔孙敖的母亲向前再走一步,那就是:即便是人妖颠倒是非不清,我们也要一如既往地一心向善,永不停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下去,就难免重蹈前人精心设计好的窠臼或者说是套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子非吾子 无入吾门——楚子发母闭门训子


楚宣王时,有个名叫子发的将军深受信用。当时,秦国和楚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经常打仗。这回,被楚宣王派去统帅军队和秦国军队交战的就是大将军子发。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儿子是率军与强大的秦军交战。自从子发离开楚国的都城以后,子发老母亲那颗悬着的心就一直没有放下来。


且说子发率领的楚军与秦军打成了胶着状态,而楚军出征时所带的军粮又快吃光了。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是正在较劲儿的关键时刻军粮告急,子发的心里甭提有多着急,赶忙派人回来向楚宣王求援。使者见过楚宣王以后,马上来到子发的府上,代大将军问候老母亲安好。


见到使者,子发的母亲分外高兴,忙问使者:“前方的士兵们是否安好?”使者回答说:“士兵们尚能分吃豆粒充饥。”老人又问:“你们的大将军是否安好?”使者又回答道:“大将军每天早晚都有好饭好肉可吃。”母亲听了,立时沉默下来,不再发问,派人送走了使者。


过了一段时间,子发大败秦军,得胜归来。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当他兴冲冲地回到自家府上的时候,母亲却命人关闭大门,不让他进去。


正在子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母亲派管家出来,责备子发说:“难道你没听说从前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向他敬献了几坛美酒,勾践自己没有享用,而是派人把酒倒在了江的上游,让士兵们到下游一同畅饮。虽然江水中并没有增添多少酒的味道,但士兵们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勾践又下令赐给将士们分吃。虽然仅仅只有一点点儿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们作战的勇气却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现在,你身为将军,在军粮紧缺之际,士兵们只能分吃豆粒充饥,你却早晚三餐皆享用着好饭好肉。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呢?你难道忘记了《诗经》的话了吗?‘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你指挥着成千上万的楚国将士在战场上与敌军生死相争,却不知体恤士卒,与他们同甘共苦,想方设法地亲近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号令,效死疆场,而是高高在上,只顾自己尽情享乐。你这样统帅军队,即使侥幸打了胜仗,也不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


一番斥责义正词严,令子发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好在子发是个足智多谋之人,转眼之间就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他郑重地向母亲认错谢罪,感谢母亲的教诲之恩。母亲这才转怒为喜,让儿子进了家门。


常言说“母子情深”,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子发的母亲对儿子一往情深。不过,子发母亲对儿子的爱,不仅表现在担忧他的安危,而且表现在关注他能否胜任楚王所赋予他的统帅军队的新角色,能否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因而,在见到从前方回来的使者时,母亲先问兵士安好再问儿子安好,先问兵士吃什么再问儿子吃什么。母亲的初衷是以此来了解儿子是否是一名能和兵士打成一片的将军,能否带出一支所向无敌的队伍。因为做将军的,只有和兵士一条心,才能让兵士甘于效命疆场,才能成为常胜将军。母亲的这种良苦用心,正是出自于对儿子的大爱。


当获悉儿子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只顾自己不顾兵士时,母亲失望之极。尽管子发率军打了胜仗,凯旋而归,在母亲的眼里,也不过是个偶然。为了让儿子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有了拒绝让儿子回家,才有了对儿子的严厉训斥。所谓“爱之深者责之切”,子发母亲的上述言行,为人们的这句口头禅做出了最生动的注释。


由子发母亲讲述的越王勾践带兵的例子,不禁想起了稍晚一些的大名鼎鼎的“杀妻求将”的大军事家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在魏国受到魏文侯重用,做了将军以后,“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死所矣,是以哭之。’”


两位母亲心里所想全然不同:子发的母亲想的是儿子作为将军,应当和兵士同甘共苦,以此取得兵士的爱戴和拥护,带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士卒的母亲经历了丈夫的死讯,已经尝过了将军与兵士同甘共苦的厉害,所以一听到将军吴起为当兵的儿子吮吸疽痈,便晓得儿子命不长久,又要为吴起而效死疆场,因而为之啼哭。子发的母亲想的是儿子作为将军,应当设法让兵士以死效命,士卒的母亲想的是将军一旦给儿子吮疽,儿子就会死在疆场上。同样是血浓于水,同样是舐犊情深,只因为各自的站位不同,思考的问题不同,差别就如此之大。由此可知,人们经常说的换位思考,对于人们完整准确地领悟人生,具体深入地把握生活,是何等的重要啊!

不孝之子 非吾子也——田稷母严辞训子


战国齐宣王时,任命田稷担任相国。过了一段时日以后,田稷贪婪的秉性便表现了出来。一天,田稷将收受下属官吏贿赂的黄金百镒交给母亲保管。母亲吃惊地问道:“你出任相国已经三年了,俸禄从来不曾这么多过。这哪里是你应得的俸禄呢?老实说,这些黄金是从哪里得来的?”田稷无奈,只得据实回答说:“都是属下们相送的。”


母亲听后,严肃地对他说:“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设官以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则可以报君。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子反是,远忠矣。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见母亲责备自己不忠不孝,不肯再认自己这个儿子,田稷羞愧莫名。离开母亲后,他马上退还了赃款赃物,并主动向齐宣王认罪,请求处罚。


齐宣王获悉田稷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非常感动,当即大加赞赏,下令免除了田稷的罪责,让他继续担任相国,并给了田稷之母很多赏赐。


“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古往今来,无数官员都是因为贪欲太过强烈而最后身败名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齐国的相国田稷就是其中的一个。所幸他有一位见识高远的母亲。因为母亲的严词训斥,使他幡然悔悟,迷途知返。


母亲教育田稷清廉为官、拒腐防变的故事,早就是历代统治者反复使用的官场活教材。不仅刘向编纂的《古列女传》中收入了这个故事,历代文人墨客也一再援引这则故事说事。明人吕坤就曾经说过:“妇人性多贪鄙,见财之入也辄喜,每不问所从来。若田稷母之以修身洁行,不为苟得,非礼之财,不入于家,训化其子,不亦廉乎?妇人廉,夫与子虽贪,无所入矣。”


在吕坤看来,贪鄙是大多数女人的秉性,女人往往是见财眼开、见钱眼开,而不肯去问一下钱财从何而来。吕坤对女子的这一责备,看似有点道理,其实没有多少说服力。在许多男性身上,对于钱财的贪婪不仅丝毫不比女性差,而且比女性更强烈。许多贪官落马后,往往背后有一个共犯,这便是他的夫人。但是仔细追究,男的大多是主犯,女的大多是从犯。第一个逃不脱干系的,不是作为胁从的女子,而是作为主犯的男子。古人有一个通病,即总是让女子为男人充当替罪羊,“红颜祸水”的逻辑到处引用,说穿了就是那些做官掌权的男人们所玩弄的一个小伎俩而已。其实,贪鄙和清廉,并不以性别作为区分的标识。说“妇人性多贪鄙,见财之入也辄喜,每不问所从来”,显然在立论上就大有问题,太过偏颇。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贪婪之心,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如何把持。像田稷一样收受了别人钱财贿赂的官员比比皆是,老话说“强盗收心做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何为官者失了足就不能改过自新呢?这里,身边人的影响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如果不是慈母的严词训斥,田稷一定会继续收受贿赂;如果老母见钱眼开,见财则喜,田稷说不准会更加疯狂地聚敛钱财。而慈母的严词训斥,从无边的欲壑中唤回了田稷,使其幡然悔悟,则有力地说明了这种影响力。


有道是:“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一个家徒四壁的穷人要做到抵制外来的诱惑相对容易,因为是不会有人给你送钱财的;而一个手握实权的大人物要抵制金钱的诱惑却异常艰难,因为人家会想方设法地和你套近乎,想方设法地勾起你本来隐藏得很深的欲望。面对着人家主动送上门来的耀眼夺目的真金白银(——如今已经变成了信用卡之类),要像田稷的母亲一样有定力,先要问清楚缘由,确非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没有清醒的头脑,不行;没有超人的定力,不行;没有恬淡的性情,同样不行。田稷的母亲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应当受到人们的赞扬。


中国的东南西北几乎到处都有佛教的寺庙,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轻松地欣赏佛教文化。“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我们不妨做一下逆向思维:对于那些连佛家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都不能警醒、难以唤回的名利客们,家里人的几句劝说同样未必奏效。田稷当年受贿的数额不小,但若是与当今大贪们比较,则是小巫见大巫。因而,寄希望于靠大贪的老人、夫人、儿女规劝,就能解决贪腐问题,显然是一厢情愿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依靠不断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贪腐问题的发生。


“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辩证地看待内因外因,或许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果。家中有个像田稷老母一样不为钱财遮障双目的老人,无论如何都是儿女们的福分。

孟母三迁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之说振聋发聩,但占据主流地位的却是儒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人们尊称为圣人的孔夫子,是个私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的孟夫子,来到世间时也很苦,很早便死了父亲,是母亲把他抚养大的。


孟轲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所做出的贡献就是在丈夫死后含辛茹苦地培育了孟子这个伟大的儿子。孟母教育儿子的故事尽人皆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写进了古代的启蒙读本《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轲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便外出,以后就没了音讯,全靠母亲织布为生。离他家不远处就是墓地,经常办理丧事。小孟轲就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后,皱起了眉头。她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轲离开了这里。


他们的新住所在市集上,离屠宰场较近。过了一段时间,孟轲和周围的孩子们混熟了,又和他们一起学着卖菜、杀猪羊。孟母又皱起了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住所的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轲每天都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