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艺术家 >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伶伶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01

书籍编号:30124295

ISBN:97872140624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055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全书内容:

大家丛书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

李伶伶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引子 “三”,是尚长荣的幸运数字

在很多场合,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尚长荣总是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从来不是宠儿。”但是,他话锋一转,又会说,“我是个幸运儿。”他说这话时,语气里满是爽直和自豪,多少让人有些讶异。“幸运”这个词,在一贯以含蓄、谦逊、努力为美德,又以耐劳、忍难,逆境中求生为行事道德标准的中国人看来,相当于运气,而运气则意味着天上的石头砸中了他的头,天上的馅饼落进了他的嘴,是浅薄的,所以不屑又不耻。但凡成功的人,在论及成功之道时,多避讳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幸运,而习惯于夸大主观能动,为的只是想与和“运气”几乎并立的“不劳而获”撇清界线。


像尚长荣如此坦然面对“幸运”二字的人,着实不多。这不由让人想起了他的父亲,和梅兰芳齐肩的名旦尚小云。在视“戏子”为下九流,在把“唱戏”看作是贱业的时代,尚小云坦然地自我介绍:“我,尚小云,是个唱戏的。”尚小云唱了一辈子的戏,他将艺术细胞遗传给了尚长荣,尚长荣也承继了父亲心底无私坦坦荡荡的情怀。


有意思的是,尚长荣不仅毫不避讳他的“幸运”,甚至还总结出了他的幸运数字:“三”。


尚门一女三子,在三个兄弟中,他行三,大哥长春,唱武生;二哥长麟,唱旦角;而他,众所周知,唱的是花脸。


而他自己,也育有三子,长子大元,二子大明,三子大江。


他这一生曾在三个城市生活工作:出生、成长在北京,这个京剧的发源地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京韵京腔的烙印;在西安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这座古都让他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到中年,他又落户上海,这个少有门户之见的“洋场”,让他“不待扬鞭自奋蹄”,最终走上了艺术巅峰。


“三”,是尚长荣的幸运数字他有三部新编历史戏最为人所称道,被称为“三部曲”,这就是《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他带着这几部戏先后参加了三次中国京剧艺术节,三次位列金榜榜首。他本人,三次获得“白玉兰奖”,三次获得“梅花奖”,是第一个梅花大奖的得主。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部曲里的三个形象(左一于成龙、左二魏征、左三曹操)

其实不难看出,自认“幸运儿”又有个幸运数字的尚长荣,真正的幸运,只在于他是尚小云的儿子。或许因为如此,他才“幸运”地也成了个“唱戏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日后的人生注定就是幸运的。他说他“幸运”,不过是生活对他孜孜矻矻的回报,更是他对生活的感恩。

第一章 尚长荣说:“我是尚小云派花脸。”

1.唱《曹操与杨修》唱到了台湾


炽热的文戏“武”唱


就行当而言,尚小云是“旦”,尚长荣是“净”,本没有什么关联;就身份来说,尚小云是“父”,尚长荣是“子”,两个人也就有了割舍不了的关系。尽管如此,尚长荣自称“尚小云派”,还是让人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称尚小云独特的旦角表演风格为“尚派”,就像四大名旦中的另三位,梅派、程派、荀派一样。在尚长荣功成名就后,人们自然地将他独特的花脸表演风格也称为“尚派”。为区别于尚小云为代表的前尚派,这个后尚派又被称为“新尚派”。对此,尚长荣很不以为然。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青年尚小云

从“文革”结束,到经典之作《曹操与杨修》1988年诞生之前的这十来年里,尚长荣创排的新戏并不多,除了改编自《李自成》的新编古装戏《射虎口》,以及现代京剧《平江晨曦》外,比较重要的要算是创排于1984年的《张飞敬贤》。


之所以说它“比较重要”,一来它可以说奠定了《曹操与杨修》的基础——同是反映如何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题材,人物性格同样具有典型性、新颖性、独创性;二来它使台湾的观众认识了“尚长荣”这个花脸演员——当然,他们只是在一盘民间流传的盗版的京剧录像带里看到的这出戏,以及尚长荣这个人,而且当时,戏名也不是叫《张飞敬贤》,而是叫《猛张飞》。


如果说尚长荣能够一下子进入台湾观众的视野,是沾了大名鼎鼎的尚小云的光的话,那就小看了尚长荣,也低估了他的《张飞敬贤》。当时,有幸看过《猛张飞》的观众并不知道这个“张飞”就是尚小云的儿子。这盘盗版的录像带只有一个戏名,没有出品方、制作方,以及演职员表。因此,人们看到的,不是“尚长荣”,而只是“张飞”。


这个“张飞”,与以往戏曲舞台上的“张飞”有所不同,他不只有“勇”,也有“智”;他不只有“莽”,也有“仁”;他不只有“粗犷”,也有“细致”;他不只有“暴烈”,也有“妩媚”,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以武将,而是以文官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尚长荣却又没有单纯地将这出戏演成一个文戏,将张飞演绎成一个文人。他“文”唱了张飞这个武将,却也“武”唱了《张飞敬贤》这出文戏。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张飞敬贤》中饰演张飞

这自然勾起了人们对尚小云文戏“武”唱的回忆。


尚小云一生最欣赏的是有“国剧宗师”之称的武生演员杨小楼,他自称“杨迷”。他很少谈自己,更从不夸耀自己,却对杨小楼的“杨派”艺术,毫不吝啬地大加赞美。对杨小楼,更是又尊重、又崇拜。


如今提起杨小楼,人们习惯上这样概括他的艺术:武戏“文”唱。而与之相反的,即文戏“武”唱的,正是尚小云。所谓武戏“文”唱,就是以文戏的舞台节奏表演武戏;所谓文戏“武”唱,就是以武戏的舞台节奏表演文戏。杨小楼是武生演员,依常理看,他的舞台表演节奏应该是武的,但是,他却“文”唱;尚小云是旦角演员,依常理看,他的舞台表演节奏应该是文的,但是,他却“武”唱。


“文”唱和“武”唱中的“文”和“武”,有其特殊含义。特别是“武”,并非一般理解的武功、武打、武侠、舞刀弄棒、打打杀杀。尚小云的“武”唱,饱含激越、昂扬、爽朗之气,更富有热情,像一团火。简单地说,他将一出温吞如水的戏,进行了热处理,使之朝气蓬勃,充满了激情。


尚长荣在“武”唱了《张飞敬贤》这出文戏后,这样总结说:“文戏可以‘武’唱,并不是要把文戏唱野,而是要唱得炽热——演员情真,才能感人肺腑。”


父是“热处理”,子是“炽热”,仅一个“热”字,就可以看出他们这对父子的相通之处。这也就难怪,熟悉尚小云的台湾老观众在《张飞敬贤》里看到了尚小云的影子。当他们后来听说,这个“张飞”就是尚小云的三公子时,不免惊呼:“原来如此!”


台湾观众再一次看到尚长荣的戏,就是《曹操与杨修》这部奠定了尚长荣戏曲艺术地位的大戏。与《张飞敬贤》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看的不是盗版录像带,而是直接走入剧场,观看了由台湾京剧界通过电视实况和上下集的电视艺术片移植而成的全戏。戏中的“曹操”由台湾著名花脸演员陈元正扮演,“杨修”由已故京剧演员李少春的儿子李宝春(原中国京剧院的演员,美国身份,定居台湾)扮演。


台湾方面移植这出戏,尚长荣和这出戏的版权方上海京剧院事先均不知情。当他们闻讯后,这出戏已经红遍台湾。从内容来看,移植的戏和原戏一模一样,完完全全是模仿,甚至可以说是“重排”。但是,演员演技各有不同,陈元正的“曹操”自然和尚长荣的“曹操”就有了可比性。这就生发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身在大陆的尚长荣很想亲眼见识一下台湾版的《曹操与杨修》,更想见识一下勇气可嘉的陈“曹操”;台湾的观众看“赝品”不过瘾,很想亲眼看到原版的《曹操与杨修》,更想亲眼欣赏到尚长荣在舞台上实实在在地表演。双方都在期待着。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曹操与杨修》中饰演曹操

尚长荣的《曹操与杨修》正式面世,是在1988年,三年后,也就是1991年,台湾移植的《曹操与杨修》被搬上舞台。又过了三年,1994年9月,上海京剧院应台湾《中国时报》的邀请,携包括《曹操与杨修》在内的众剧目,南下走进了台湾。尚长荣作为《曹》剧的主演,自然在列。


不过,尚长荣没有如愿观看到台湾版的《曹》剧,只如愿见到了一直被他认为“勇气可嘉”的台湾“曹操”陈元正,而且还是他主动找上门去的。之所以说陈元正“勇气可嘉”,是因为不说在台湾,就是在大陆,也没有第二个花脸演员敢演这个新“曹操”,这几乎相当于和尚长荣“叫板”。这个人物不仅需要演员有扎实的“四功五法”功底,更需要有头脑。


抵达台湾第二天,尚长荣就提出想见陈元正,向朋友打探陈元正家的地址。有人以为就尚长荣的名望和地位,不该屈尊。尚长荣却不以为然。不仅如此,当时夜已深,他却等不及,急急火火地在一个朋友的带领下,驱车赶到位于台北内湖区的陈家。门被敲开后,陈元正满脸诧异地惊立在门口,对于来者是“尚长荣”的介绍,好半天反应不过来。两位“曹操”紧紧握手,之后的谈话话题自然离不开“曹操”。


9月26日晚,尚长荣领衔的《曹操与杨修》在国父纪念馆开锣。当时的票价相当于700元人民币。前往观看的除了戏迷,还有不少台湾政要和外国人。许多年以后,回忆起那天的首场演出,尚长荣用了“山崩地裂”这个词加以形容。有人统计,不过两三个小时的演出,掌声却多达60多次。10月5日,《曹》剧作为临别纪念又演了一场,依然盛况空前。


又一个三年过去,尚长荣再访台湾,和台湾的“杨修”李宝春合作了一把,前后一共演了三场,除了“曹操”、“倩娘”和鼓师、琴师,其余演员用的全是台湾的班底。如果说大陆的《曹操与杨修》是经典,让人享受了一次艺术盛宴,台湾的《曹操与杨修》是翻版,让人解了渴充了饥的话,那么,大陆、台湾合作的《曹操与杨修》则是独辟蹊径,让人有意外之喜,更让人感受到两岸戏迷毕竟同根同源,有着相近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永远不称派”


“我是尚小云派花脸”这句话,是尚长荣第一次访问台湾时所说。访台之前,为配合宣传,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是尚小云派花脸》,发表在台湾《中时晚报》上。不难看出,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么说,是有意而为之。


两岸开放后,上海京剧院虽然是继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之后的第三个访问台湾的京剧团体,但就它本身而言,却是第一次亮相宝岛。从宣传的角度来说,的确也需要“尚小云”这面大旗。毕竟,在台湾尚有大量尚小云的旧友、戏迷和弟子。


在台湾时,尚长荣除了演出——演了两场《曹操与杨修》,还演了《李逵探母》(饰李逵)、《将相和》(饰廉颇),闲暇时间都用来走亲访友。他抵达台北时,亲往机场接机的就有父亲尚小云的学生弟子,还有就是夫人高立骊堂哥的三个儿子。高氏家族在当地颇具声名。当老二,名流高信谭,老三,实业家高信邓,老四,学者高信疆同时出现在机场时,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是显而易见的。高氏兄弟的母亲,也就是高立骊的堂嫂冀惠生,在台湾有“第一妈”之称。她既是名医,也是社会活动家。尚长荣首演《曹操与杨修》时,特地给堂嫂送去了戏票。90高龄的冀惠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去看了演出。


30年代,尚小云开办过一个科班,名为“荣春社”。从荣春社里走出来很多人才,当然不仅仅是戏曲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去了台湾。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尚长荣的师哥师姐,有梁秀娟、蔡松春、王永春、马荣利等。尚长荣在台湾和他们一一见面叙旧,谈戏,谈人,更谈尚小云。当然,他也去见了像顾正秋(梅兰芳的弟子)这样的戏界名流。


政界名流自然也是要拜访的。尚长荣先是随代表团到台湾水泥集团拜访了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以及秘书长焦仁和。辜振甫也是京剧迷,而且是名票,《空城计》、《洪羊洞》都是他的拿手戏。早年,他没少看尚小云的戏,一直珍藏着尚小云的演出剧照,对尚派戏记忆犹新。他和尚长荣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戏,离不开尚小云。分手的时候,两人互换了礼物:辜振甫送给尚长荣一件象征吉祥的纪念品;尚长荣送给辜振甫录音带、画册、景泰蓝的脸谱。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拜访辜振甫(左一)

那个时候,到台湾演出的文艺团体实际上都肩负着文化交流、改善两岸关系的使命。就上海京剧团访台,台湾中时报系总经理兼发行人余建新在一篇文章《上海京剧全方位》中就这么说:“四十年海峡相隔,使两岸交流存在着思考角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但是透过文化艺术的往来,我们发现可以有更多的突破时空距离的尝试与开拓。”


如果说尚长荣在台湾也曾进行过“突破时空距离的尝试与开拓”的话,那应该算是他主动邀请郝柏村回乡。之所以拜访郝柏村,是因为尚长荣在演出《将相和》之后,接到了郝柏村的盛情邀请。郝柏村兴致很高地对尚长荣说他非常喜欢看他演的几出戏,很好看,看不够。尚长荣自谦了几句,然后,他很自然地提到了江苏盐城这个地方——郝柏村的老家,他说他曾经到盐城演出过很多次,眼见着那里一天一个样。但凡身在异乡的人听到故乡的消息,心里总会泛起涟漪。郝柏村很感慨,掐指算了算他有多少年没有回过故乡了。尚长荣不失时机地提出请他回去看看。郝柏村爽快地答应了。


果然,5年以后,1999年4月,郝柏村和夫人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孙女返乡祭祖。此时,距他离家已经整整60年。随后,他们一行来到了上海,和尚长荣又见了面。在锦江小礼堂举行的欢迎晚会上,尚长荣为郝柏村,以及陪同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等人清唱了一段《连环套》。也许不能说郝柏村的返乡是尚长荣一手促成的,但至少可以说,这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努力——也许是微薄的。


在台湾,尚长荣拜访的级别最高的政坛风云人物是陈立夫。这次拜访,纯粹私人性质,因为陈立夫是尚小云的旧识。事先,陈立夫知道尚小云的三公子来台湾了,而且还要登台演出。从内心来说,他是非常想去看的,他要从尚长荣的身上寻找尚小云当年的英姿。可惜的是,他年届已高,又耳背。尚长荣主动上了门,问候了他,还将一盘《李逵探母》的录像带送给了他。陈立夫回赠了一部孔孟研究专著。


“尚小云的三公子”、“尚小云派花脸”,这些头衔,加上之前的《猛张飞》和台湾移植的《曹操与杨修》,不可否认,这都使尚长荣“戏未到人先红”。


当然,事实上,尚长荣说他是“尚小云派花脸”,并非虚言。


戏界流派广布,几乎一个名角儿一个派。就花脸而言,有金(少山)派,郝(寿臣),侯(喜瑞)派、袁(世海)派、袭(盛戎)派等等。尚长荣曾经师从侯喜瑞,是他的亲传弟子。从传承上来说,他可以说是侯派的传承者,也就可以说,他是“侯派”。但是,正如侯喜瑞师承黄(润甫)派,却并没有亦步亦趋学黄派,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侯派一样,尚长荣也不可能一板一眼学侯派而失掉自己的风格。因此,他的表演不是用“侯派”就能概括的。


早年,戏迷看戏,看的是角儿,看的是流派。那么,看尚长荣,看的又是什么派呢?在大陆,尚长荣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知道到台湾演出,也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崇拜有“十全大净”之称的金少山,他也欣赏郝寿臣,他师从侯喜瑞,他像大多数名角儿那样,采众家之长。然而,在他身上留下深刻印痕的,却是唱旦角的父亲尚小云。


首先,遗传的因素不可忽视。其实,早先,尚长荣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表演风格中有父亲的影子。他是净,演的是大丈夫伟男子,表演以粗犷大气为美;父亲是旦,演的是小女人美娘子,表演以柔美娇艳为美,因此无论是外人,还是他自己,都很难将他们父子相提并论。


80年代初,当时担任陕西京剧团团长的尚长荣率团到上海演出。有一天,上海文化局召开了一次戏曲座谈会。与会的有两个“长荣”,一个是尚长荣,还有一个是宋长荣。宋长荣是“荀派”弟子。有人说,在尚长荣的身上,隐约可见尚小云的艺术风格。这是尚长荣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他从来没有刻意地去模仿父亲,他与父亲的相像,首先缘于血缘,自然而然的。此后,他也有意识地对自己和父亲的表演风格进行对比和总结,他发现,的确,他很像父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演出经验的积累,无论是表演理念,还是表演风格,他们这对父子,都越来越靠近。


除了遗传血缘之外,更重要的是父亲的教诲让尚长荣刻骨铭心。虽然他一度没有意识到,但事实上,他早已受到父亲太深的影响。他曾经这样回忆:我学戏与众不同,除了跟老师学,回到家里还必须过父亲这一关,在父亲面前背戏。虽然我学的戏与父亲隔着行,但是父亲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见多识广,生、旦、净、丑可以说行行精通。上海资深剧评家王家熙先生曾说,我们这一辈的好几位花脸,几乎都受到过父亲的培养。记得袁世海三哥陪我父亲首演《汉明妃》的毛延寿时,父亲把当年郝寿臣老师的许多表演特点一一“说”给世海兄。我学戏时,父亲也是这样对我指点极其精细、处处在行。哪一点该“攘掖”,哪一点该“舍豁”到位极了。人们评论父亲的表演是“热处理”,“像一团火”。他对我的要求也是这样。他说花脸一出来就要求“虎”气,不能“蔫”。我领会要把握花脸的基调,应该展现大气磅礴的雄浑阳刚之美。慈父的谆谆教诲,使我终身受益。从这段回忆中可以发现,尚小云虽然是旦角,却也精通旦行以外的生、净、丑。他初学戏,跟的师傅是唱老生的李春福,他们师徒之间,签订了类似于“卖身契”的文书。说起来,他是“写”给了李春福,实则是“卖”给了师傅。好在这个李师傅心地很善良,他教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尚小云并不适合唱老生,但却非常爱唱戏,又很用功很好学,而且有志向有潜力。经他的推荐,尚小云进了科班“三乐班”。


初进科班,尚小云被安排跟着京剧武功教练学了一段时间的武生戏。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文戏能够“武”唱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底子。但是,他的体质并不适合学武生戏,不得不又转行,转学花脸戏。负责教他花脸戏的老师颇具慧眼,觉得他扮相俊美、嗓音娇脆,更应该是个旦行演员。看上去,尚小云是绕了一个大圈子,终于才绕回了旦行这个正道,实际上,之前学老生、武生、花脸,都成为他后来能够在旦行领域形成自己独特尚派风格的基础。


尚小云学过生行戏、净行戏,最终成为旦行演员。有意思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尚长春、尚长麟、尚长荣,分别工老生、旦角、花脸。有意无意之中,尚小云将他幼时三个行当的所学,分别分成三份,遗传给了他的孩子们。


也因为如此,尚小云才能够以旦角的身份指点过“好几位花脸”。可以说,“热处理”、“像一团火”是尚小云区别于其他旦角演员的最大之处,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气磅礴”、“雄浑阳刚”却是尚长荣最显著的表演风格。以此说来,他自称是“尚小云派花脸”,确不为过。


对于成“流”成“派”,尚长荣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成为一个流派是不容易的,必须满足几点:一,得有成批的代表作品;二,得有学生,流派流派你得‘流’;三,得有大批观众的认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照此标准,他似乎的确也可以成流成派,因为他的表演有风格,有个性,他有只属于他的代表作品,他有学生,他有观众。但是,一直以来,他坚持主张“我永远不称派,永远也不敢称派,也不能称派”。如果非要将他归于一个什么派,他还是坚持“我是尚小云派”。

2.和父亲同台的年代


尚门家教


尚长荣对于父亲尚小云,既敬重也崇拜,敬重他的为人,崇拜他的艺术。父亲对于他,是慈父、严师、楷模,是艺术上的指导者,是人生路上的引领者。在不同场合,他总是这样介绍父亲的为人:“他疏财仗义,爱才不爱财,所以他能够毁家办学,看到有穷苦的同行他心里就难受。”“他豪爽,直率,讲义气,执着。不为自己,为他人,特别率真,也是一个侠骨柔肠,见不得苦的人,遇到动人的事,他真掉眼泪。”他也这样介绍父亲的艺术:“他文武兼备,声情并茂,塑造的古代妇女形象,那是真动人,真感人。”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尚长荣和父亲尚小云(右)

了解尚小云,有几个方面是不能不说的。


一是他的“苦”。


和梅兰芳出身梨园世家不同,尚小云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代。尚氏祖籍是河北南宫县。就尚氏族门而言,因为尚可喜,尚氏门第显赫,血统高贵。尚氏后人很多人为官,尚小云的祖父尚志铨曾任清朝广东清远县县令。他为官清廉,没有给后人留下殷实的家财。尚小云的父亲尚元照只能自谋生路,在一家王府担任图书管理员。


1900年元月7日,尚小云出生在北京北城地安门外法通寺草厂大坑附近的一座大杂院的西屋,最初的名字叫尚德泉,字绮霞。之前,他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之后,又有了三个弟弟。因为庚子战乱,尚家由小康沦为赤贫。尚小云5岁时,一直郁郁的父亲撇下了妻子和6个儿女,撒手而去。接着,家中又频遭变故。起先,大姐和四弟先后染病,因无钱医治而相继夭亡;大哥莫名离家出走,下落不明,从此再无音讯。


尚小云小的时候,家中揭不开锅是常有的事。当他饿得前胸贴后背时,邻居家的鸡偏偏叫了起来,而且叫得欢实。仿佛是应和似的,这个时候,他的肚子随着鸡叫,也叽叽咕咕地叫不停。这样,他就更觉饥饿难耐了。虽然家中少了几张嘴,但仅仅依靠母亲“换洋取灯儿”(“洋取灯儿”是“火柴”的意思)那微薄的收入,全家人还是无法吃饱肚子。因为总是饿肚子,尚小云落下了“病”,就是听不得鸡叫。


无疑,尚小云的童年是贫穷的、缺吃少穿的;尚长荣的童年是富足的、不愁吃穿的。在外人看来,尚小云为弥补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对孩子们是溺爱的,甚至是纵容的。事实上,尚家家教甚严。


在“吃”的问题上,尚家的规矩更多,绝对不能贪婪,见到好东西,就抢着吃,是不行的;尚小云最不能容忍孩子们面对一桌子的饭菜,说这样一句话:“我不爱吃×××。”或者说:“这东西不好吃。”更不能说:“我不吃。”如果哪个人说了一句“我不爱吃”,那么,他面对的将是天天吃、顿顿吃。所以,尚家的孩子们从来不敢说“不爱吃”、“不吃”这样的话。他们自小就养成了习惯:端在面前的饭菜,无论多么不想吃,也都必须吃,而且盛多少吃多少,绝对不能剩饭剩菜。即便实在吃不下去,也得留着下一顿接着吃。否则,父亲尚小云轻则斥骂,重则责打。这固然是尚小云不忘本,更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给予,有报恩之心,有感激之情,所以不肯浪费。


尚长荣很骄傲很自豪地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我的儿子们,孙子孙女们,从来没有剩饭的,吃了一半,吃不了了,留着,晚上再吃,现在有微波炉,加热,再吃。特别是对米饭,馒头这些主食,尤其如此。直到现在,看着盒饭里的米饭,被扔掉,总是要可惜半天,这好像是一种自然流露,习惯了。”


生活,苦;学戏,更苦。为了挣钱让家人吃饱饭,年仅7岁的尚小云开始学戏了,改本名“德泉”为艺名“小云”。当时,和他一起学戏的还有三弟尚德福。那时,入科学戏,没有人不挨打的,科班生活也被说成是“七年大狱”。尚德福没有能够熬过去,被师傅打死了。尚小云也惨,有一次被师傅用戒方(木质的,长尺余,宽寸把,两三分厚)捅破了肚子,血流几乎成河。幸好送医及时,他的命总算保住了,肚子上的伤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好转,但这次伤害给他留下了打嗝的后遗症,终身未愈。


科班生活虽然有些残酷,但科班出身的尚小云因此有了很深厚的基本功。他排斥科班教育中的惨无人道,但推崇其中的严格、严厉、严苛。他对自己,是如此,对学生弟子,也是如此,对三个至亲的儿子,更是如此。尚长荣曾经这样说父亲:“他很好胜,严格的程度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许多年以后,尚小云自己也创立了一个科班,荣春社。当时,尚长荣还小,大哥尚长春在荣春社里学戏,跟着其他师兄弟一块儿,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别说摆“少老板”的架子,甚至常常和大家一块儿挨打,而且得打“头一份”。戏学不好,要打;偷个懒,也要打;撒了个小谎,更要打。


尚长荣承认他在小的时候,家里的物质条件是相当优越的,有房有车有佣人。那时,尚小云是名角儿。但是,尚长荣又说:“我们不是少爷,不是纨绔子弟。”尚小云对儿子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那就是“不能当公子哥”。当时的北京城,有相当多的清代王公贵族之后,每天提笼架鸟,吃着父辈的俸禄,身无一技之长。对这样的八旗子弟,尚小云相当看不起,也就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沦落。

德尚艺荣:尚长荣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尚长荣的祖母

二是他的“孝”。


尚小云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对母亲的服从,是绝对的。无论他如何走红、成大名,在家里,在母亲面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唯唯诺诺的儿子。乃至他已是四大名旦之一,而且已经娶了妻、生了儿,还时不时因为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而遭母亲斥骂甚至责打。老太太个子矮,要打儿子又够不着。尚小云就主动跪下,好让母亲打得着。不论母亲的巴掌轻重如何,尚小云绝不会吭一声,更不会叫屈和抱怨。


有一段时间,市面上流行穿白色麂皮皮鞋。尚小云也买了一双,穿上颇得意。可是,母亲却看不惯。也许在老年人的眼里,白色总是不吉利的颜色;也许她认为,穿这样的皮鞋,太轻挑。总之,她左右看,都觉得不舒服,便不让儿子穿。母亲发了话,尚小云没话说,立即就将白皮鞋脱下,换上母亲看着顺眼的鞋子。但是,有些场合,他又是需要穿这样的鞋子的,何况他自己又很喜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出门前,他穿着母亲看着顺眼的鞋子;到了门房,再换上白皮鞋。回家时,他先到门房换下白皮鞋,穿上原先那双鞋,这才前去向母亲请安。


尚长荣和两个哥哥自小就被父亲要求,必须“出必面,返必告”,也就是说,出门时要面请老人、长辈批准;回家后,必须报告:“我回来了!”其实,在尚长荣的眼里,父亲并不威严,但他在父亲面前,却又不能随随便便。皇城根下的北京城沿袭了清代的规矩,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礼。尚家也保持了老北京家庭的传统,比如在父母长辈面前,不能随便坐下,随便说话,说话得有礼貌。对父母,孝顺;兄弟之间,友爱。直到今天,尚长荣还是坚持认为“那是优良传统,应当延续”。


三是“义”。


就像尚小云的孝是出了名的一样,他的“义”,在梨园,也是人所共知的。尚长荣的大哥尚长春曾经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