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大师:韩美林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魅力大师:韩美林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高亚鸣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01
书籍编号:30124296
ISBN:978721405826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037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大家丛书
魅力大师:韩美林传
高亚鸣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 陋门蓬牖育才子
1.生命底蕴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袄绿裤的小妞儿。你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这是当年老舍眼中和笔下的近代济南老城,也是孕育韩美林的故土。
老济南城
1936年一个温晴的冬日,韩美林降生在狭窄的皇亲巷的一间瓦屋里。寡居的奶奶和妈妈燕子衔泥般地抚养他长大,在艰难穷困中给予他最无私而宝贵的母爱,赋予他苦难而多彩的童年生活,使得他在昏暗狭小的天地里尽情画就一个孩子纯真的梦想,用一双童稚的眼眸目睹周遭残酷而真实的遭际,感受世态炎凉和人间温情,为他今后漫长的艺术人生铺就朴实而牢固的基石。
老济南的解放阁
人生的画卷徐徐舒展。岁月的长廊里,一幕幕、一幅幅珍贵的画面行吟着古老的歌谣,书写着朴素的生活哲理。历经了沧桑的历史文化古城济南,那悠悠的旧巷、长长的胡同刻录着年华的痕迹,那斑驳的墙壁、低矮的屋檐映照着如梦的繁华,那黛瓦、青石板下流淌着神奇的故事,流淌着一种敦厚悠长的意味。
遥想当年这座古朴浑厚的中古的老城,为明清两代齐鲁之邦首府,沐浴了六百年风雨,多少深宅大院、断壁残墙,都在向人们追忆昔日繁华,诉说兴衰变迁。
在泉城路原百货大楼对面,有一条叫做“皇亲巷”的小巷,因其曾是康熙年间兵部侍郎孙光祀的府第,而孙光祀又是传说中的“皇亲”而得名。旧时巷口原是府第的大门,“司马府”三个斗大的字赫然而书。大门前有竖旗杆的石座,两旁是上马石,看上去确有一股皇家之气。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天,皇亲巷里传来了阵阵爆竹声,一间平民小屋里喜气洋洋,门户上方贴着喜庆的对联,窗户上贴了“喜”字,一对年轻男女穿着婚庆的新衣结合了。这就是韩美林的父亲和母亲,他生命的底蕴由此而来。
父亲韩鸿明
母亲毛淑范
新郎韩鸿明是地道的山东汉子,新娘毛淑范则是江南淑女,两人经街坊邻里撮合,简简单单地办了喜事,发了喜糖喜果。这可乐坏了婆婆韩赵氏,看着眉清目秀、手脚伶俐的新媳妇,老人眼里涌起了喜悦的泪花,心想可以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母亲喜极而泣的泪花,孝子韩鸿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多年来,他认为自己的母亲是天底下最坚强的女性。韩鸿明兄妹三人,他排行老二,5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当年,韩父是济南响当当的扎纸艺人,大户人家出殡,事先都要找他扎制纸用品祭灵。他扎制出的造型精美、形态逼真的纸人、纸马用颜料彩绘并装饰,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在他撒手人寰的那天,韩赵氏披麻戴孝地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为其送行,一路哭声,穷苦人家的葬礼就是那么的寒碜。街坊邻里都忍不住直抹眼泪,不免为韩家孤儿寡母担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年丧父的韩鸿明从小就很懂事,虽为次子,但是心里早早就想着要做家里的顶梁柱,替母亲分担生活重担。12岁那年他便进了济南五洲大药店当了学徒。韩鸿明虽然只念过三年私塾,但是他很有灵气,人又勤快,深得店老板的赏识并有心要培养他,准许他打烊后自学药理和药物知识。韩鸿明语言天赋过人,为了便于求教,平时暗暗练习“上海话”。因为当时药店管理层都是上海总部派来的,而上海人向来视其他人是“乡下人”,山东人自然也是“乡下人”,平时“阿拉上海人”的腔调难免让一般学徒、店员有自卑感。而韩鸿明知难而上,用心揣摩上海话的发音,入店不到一年便能与大家自然地“阿拉”起来了,近乎起来了。而上海人看韩鸿明聪明伶俐,也很愿意与他交谈,这样韩鸿明便对店里所有的药物了如指掌。为了进一步学习西药知识,韩鸿明还偷偷学起了英语,15岁那年已能自如地进行英语口语交流,让洋药店上上下下都佩服不已。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他活学活用,自制药物。俗话说,十男九痔,痔疮是常人隐患,于是韩鸿明便配制“消痔粉”,先是店里有痔疮者试用,效果奇好。老板当即决定让韩鸿明带领店员配制装瓶,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济南百姓都知道五洲大药店有治痔疮灵药。这批药品还运往上海总店,同样深受患者欢迎。
韩鸿明20岁时已是药店的一名资深店员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周围人都很欣赏韩鸿明的品行和为人,说媒的自然不在少数,只是一听说韩家的境遇,上有寡母,又有兄妹未婚娶,家庭负担显然很重,都有点打退堂鼓。
或许是缘分使然,命运之神将同居泉城的毛姓长女推到韩鸿明面前。
毛淑范祖籍浙江绍兴,外婆周家是当地的大姓,毛家在清末的济南城曾为四大望族之一,以丝绸业发家,鼎盛时期以济南为中心开设多个字号,并在山东其他城市设有分号。与韩鸿明命运不同的是,毛淑范虽身在名门,却自小得不到母爱,母亲生下她后因大失血而亡。继母对她百般虐待,从小像童养媳一样使唤,照顾同父异母的六个弟妹。就在毛淑范17岁那年,继母瘫痪在床,但毛淑范以德报怨,床头床尾地尽心尽力侍候,终于感化了铁石心肠的继母,临终前把毛家的钥匙交给了毛淑范。只是当时毛家早已走下坡路了,商号关闭的关闭,伙计大都自谋出路。在这当口,生性懦弱的父亲也为了逃避一屁股债务生吞了鸦片而自尽。自此,坚强的毛淑范成了败落毛家的顶梁柱,看着六个尚不懂事的弟妹,还有一个善良的为毛淑范哭瞎眼的奶奶,毛淑范狠下心来发誓,不将弟妹抚养长大决不嫁人。在多年的朝夕相处中,弟妹们早已把毛淑范当成自己的亲姐姐。转眼大家都渐次长大,懂事的二妹自打有了工作后便含着泪对毛淑范说:“大姐,这些年你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你的恩情我们几辈子也还不清,你也不小了,该考虑自己的大事了,从今往后我来照顾奶奶,你放心吧!”瞎眼奶奶在一边抹着两只黑洞洞的眼睛,一边哽咽着恳求说:“好孙女,奶奶是看着你长大的,自打你爷爷去世后,奶奶也护不了你,对不住你,你也该找个好人家过自己的日子了。”自此,26岁的毛淑范终于答应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命运之神终于将两个在生活重压下历练成人的年轻人牢牢地系在了一起。
婆婆韩赵氏和儿子、儿媳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日子虽然艰辛,一家人倒也和和睦睦,平时从未红过脸。紧接着,便是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韩美林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转眼间,小美林开始牙牙学语。两岁那年,他迎来了最小的弟弟来到人间的啼哭声。看着又一个小男子汉诞生,父亲又喜又难过,喜的是韩家后继有人,个个都是好小子;难过的是自己积劳成疾,一年前患上了痨病。有着丰富医药知识和经验的韩鸿明,深知自己这回是逃不过这个鬼门关的。肺结核是一种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在持续的午后低热、乏力咳嗽等症状中将无药可救而亡。
人世间的不幸又在皇亲巷重演,命运的魔爪就这样扼杀了28岁的韩鸿明,把老母、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扔进漫无边际的黑暗之中。但是韩家两位女性早已历经命运的无常,都曾在孤苦无助中撑起了一片天地。夜深人静,婆媳俩等孩子入睡后,商量着先把房子卖了好还掉韩鸿明治病、发丧的债务,一大家子就算露宿街头也要挨过去。正当韩家两个女人操办此事之际,有位好心的邻居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把巷子里自家两间破茅屋借给她们住,一家老小总算暂时有了栖身之地。
太阳照常升起,可是韩家的开门七件事成了当务之急。坚强的毛淑范力挽狂澜,狠狠心当即给满月的孩子断了奶,她打定主意,对婆婆说:“妈,我奶水也不足,索性给孩子断奶,出去找份活也好给家里揭锅下米,你在家照看三个孩子。”奶奶泪流满面,也想不出什么法子,不住地点点头又摇摇头,口里直喃喃着:“孩子,委屈你了,委屈你了。”
就这样,小美林的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当佣人的活儿,每天起早摸黑,在一大户人家干粗活,风里来雨里去地赚回几个少得可怜的铜子儿,还不足以喂饱家里的三张小嘴。奶奶和妈妈总是先看着孩子们吃,看到小美林他们日渐狼吞虎咽的饭量,心里不免焦急起来。于是,奶奶又重拾旧技,趁三个小孙子白天玩耍深夜睡着之后,用破布头打起“葛贝”,以贴补家用。奶奶和妈妈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们弄吃的,有时逢年过节,也做顿韭菜或白菜饺子来打打牙祭,这对美林兄弟仨来说就是一个欢呼的节日。
2.求学之路
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走着不同的路,在韩美林的记忆里,有这样一条路常常念叨在口上心里:
一条是向北走去的土路,它接上大街的柏油路和石头路。这是我上学的路。我每天饥肠辘辘地打这儿经过。我家穷得叮当响,这路上却有很多卖东西的商店和小摊。香油果子、糖酥煎饼、南米焖饭、鸡丝馄饨、芝麻烧饼、高汤米粉……四十年代的冬天可真冷,我肚里又没有底火,雪花冷风一起往脖子里钻可真够受,只有走到茶馆跟前,一阵热气扑来,暖烘烘的。我就趁人不见的时候,从筛子里抓一把茶叶咽下肚,这就是我的早点了,啊!我的童年。即使这样悲惨,我仍常常念在心中。
小美林的童年正值20世纪30—40年代。在抗日战争的风云中,1937年底日寇的铁蹄踏入山东境内,不到一年时间国民党兵败后撤,齐鲁大地完全沦陷。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日伪统治区济南城,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老百姓的供给仅是一些橡子面、高粱米,还有地瓜干等,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陷入绝境。
对于韩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三个小男子汉正在抽条长个儿的时候,由于平时吃不到油腥,肚肠刮得很,半夜常常被饿醒。最小的弟弟尚不懂事,哭闹着要吃的,睡梦中奶奶只好哄着孩子说等天亮就有吃的了。天刚蒙蒙亮,奶奶就借着天光起床,赶紧去配售点排队,去晚了还买不到粮食。在灰白的天光下,等待购买粮食的队伍长长地蜿蜒着,不时会传来肚子的饥鸣声,队伍中有的人耐不住饿晕在地上,令人欷歔不已。
等奶奶买到一小点儿救济粮后,又赶紧往家里跑,哥仨早就起床了,只听美林懂事地哄弟弟说奶奶回来就有吃的啦,老人家不免鼻子发酸。强忍着眼泪,奶奶按照配给的天数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又拿出平时或捡或挖的洗净晒干的萝卜缨子、白菜帮子、野菜什么的掺在锅里煮。看到灶膛添火,闻到香味,美林兄弟都眨着眼直流口水,可是几碗下去肚子虽鼓鼓的,却还有晃荡声,不多久又闹“空城计”。这就是小美林饥肠辘辘的童年记忆。
两个寡妇带着三个孤儿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她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拉扯着三个孩子,从没低三下四地去乞讨过,不去求帮告助,就算是去街头捡菜叶皮也捡出一种尊严。
人穷志不穷,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识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看着在皇亲巷窜进窜出的小美林,母亲下决心去找一所穷孩子的学堂。几经周折,5岁的小美林被妈妈送进不收学费的济南正宗救济会贫民小学。
“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上学第一天,小美林高兴地斜背着妈妈用破布头接拼起来的布书包,拉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往学校。学校设在省府前街玉环泉附近道路西侧的山陕会馆里。当时济南多会馆,大都建于清代,是当年山西客居在外的商人、官宦为了同乡们活动方便,集资修建的公共场所。山陕会馆是城里建筑最早的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后又于1876年扩建并修缮,占地有三亩之多。那些富有的商家为积善德,特意辟出一进院落设为学堂,引进师资力量,专门免费教导贫民子弟,可谓是穷人的福音堂。
美林随妈妈跨入会馆大门,只见雕梁画栋、碧瓦重檐,院中各种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迎面而来,美林扑闪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如同行走在天堂一般。很多一年级的孩子也和美林一样被家人送来上学,大人小孩都满脸洋溢着喜悦的神情。小伙伴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齐跨进教室。班主任宫启勋老师和蔼可亲地上前同家长们说话,引孩子们入座,并逐一记下新生的名字。当宫老师看到小美林时,蹲下身来和悦地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啦?”
“噢,我叫韩美林,今年5岁啦!我是来上学的。”
小美林虽然年纪小,但一点也不胆怯,对答如流。宫老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眼前这个拖着鼻涕的小家伙,他是小美林人生中第一个班主任兼美术老师,也是启蒙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给予小美林极大的鼓舞,令韩美林终生难忘。
自此,小美林每天一早在济南的街巷穿梭而过,跨进正宗小学的怀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课堂上的养分。
这条每天必经的上学路,对于小美林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各种小摊美食的诱惑让一个孩子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压力。从上小学开始,小美林几乎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他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幻想着美味,画饼充饥地苦中作乐。
寒冬腊月,北风呼呼地呜咽着,小美林不用奶奶叫醒就自己起来了,哆嗦着光着身子套上一件筒子棉袄,穿上满是破洞的布鞋。奶奶从锅里拿出一块温热的玉米饼子塞在小美林手掌里,心疼地说:“好孩子,赶紧趁热吃了吧!”
小美林边吃边往外走,北风刺骨寒冷,雪花冷风直往他胸口猛灌,冻得他打着趔趄顶风而走。一路上,那些铺子都热乎乎、香喷喷地向小美林招手,他咽着口水往前挪步。有一天早上,只见一家烧饼店前一群人围着一个小孩在打骂,直嚷着“你再偷就打断你的手”,原来那孩子实在太饿了,趁店主不注意就偷了一个芝麻烧饼往嘴里塞,那孩子被发现后露出惊恐的神情,抱着脑袋滚在地上。小美林看在眼里,心里牢记妈妈的话,再穷再饿也不偷不拿。
再往前就有一家小茶馆,那暖烘烘的小茶馆一早就聚了一些喝早茶的闲人。门口放着一只筛子,喝剩的茶叶渣子就积在筛子里,积到小山尖就倒进垃圾堆里。这些温热的茶叶渣子可是小美林的救命早点,每次走到这里,他都抓一把茶渣往嘴里塞,身体有了一点暖意,不至于冷得像筛糠一样抖。
等到春暖大地,气温回升,沿路的地摊难免四散着腐烂的果子,发黄的菜叶,还有入夏的西瓜皮。在小美林看来,这些都是他眼里的美食,捡回家用水冲冲,锅里煮煮,也算是一顿。小美林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时间营养不良,面黄肌瘦,个子瘦小得与他的年龄不相符。
小美林上正宗小学的那年夏天,突如其来一场暴雨冲塌了两间破草房,在邻居的帮助下,一家人好歹搬进皇亲巷的破庙里。转眼一家人已在破庙住了三年,风雨飘摇中倒也有了栖身之地。春寒料峭的一天,半夜里妈妈被小美林的异常响动弄醒,一摸小美林,他浑身直淌冷汗,继而高烧不醒,直说胡话。妈妈赶紧用干布替孩子擦干冷汗,又绞了冷水敷在额头上降温。天刚麻麻亮,妈妈便去找郎中抓药。原以为是一般的感冒发烧,抓几副草药出出汗就可以了,谁知高烧连续几天不退,妈妈和奶奶都急红了眼。孩子发烧当务之急是尽快退烧,否则会烧坏脑子,妈妈想到美林去世多年的父亲,想到要是丈夫在世就好了,他肯定有办法让孩子退烧。小美林又在说胡话了,一会儿说“我要上学”,一会儿又说“要吃芝麻烧饼”,那虚弱的小模样让人直落眼泪。
那天上午,妈妈又从外面求了药,准备回破庙给美林煎了喝。刚跨进门槛,只听得婆婆呼天抢地的哭声,一种不祥的感觉袭来。母亲踉跄地跑进屋里,只见小美林直挺挺地躺在木板床上,脸上覆盖着一张黄裱纸,脚边的破脸盆里,一张张黄裱纸在火中舔着火苗慢慢化为灰烬,缭绕着一股股清烟,奶奶和几个邻居直抹老泪。母亲猛扑到儿子身上,掀开黄裱纸亲吻着美林的脸,凭着自身的一点医学常识,用手指试了试美林的鼻孔,发现尚有一丝热气,便连褥子带人一下子抱起来,头也不回地跑出破庙。
身无分文的母亲一连跑了几家医院,有的医院一看是穷人,理都不理,摆出一副先付钱后看病的架势。看到披头散发跪在地上求拜的母亲,还有昏死过去的孩子,有家医院的医生发了善心,可诊断不了是什么病,也不敢开药。已近黄昏,炊烟冉冉,街头行人脚步匆匆。母亲实在走不动了,便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阶上,紧紧地抱着孩子,看着孩子微微翕动的鼻翼和嘴角,无奈地哭了起来。
也许是母亲的诚意感动了上天,也许是美林的命实在大,这时路边有人喊她的名字:“淑范,你坐在这里做啥?孩子病了吗?”
说话者是美林奶奶娘家的一个姓戴的老邻居,见情形已明白几分,又听了病情,不由分说地从她手里抱过美林,边走边安慰说:“淑范,莫着急,去我外甥家,他是中医,什么病到他手中都没事的。”
果然,戴先生手到病除,吃了药后,只一晌功夫,美林就清醒了过来,让母亲千恩万谢。
其实,美林得的是伤寒,当时正值战乱,人们生活不安定,精神上的恐慌必然影响机体的抗病能力。又由于长年过着数米而炊的日子,小美林饭食不饱,更不用说营养了,体质日渐羸弱,冬去春来,气候多变,外邪侵袭人体后自然发病。
3.人生启蒙
自从开学第一天母亲带小美林去正宗小学报到后,除了三年级那次伤寒不得已在家病休外,其他日子就算是刮风下雨都没落下一节课,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怀抱里。穿梭在这座仿古建筑的贫民学堂里,小美林和同学们沐浴在平等、博爱的教学氛围中,时时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爱,这完全有别于讲求升学率的学堂和严厉保守的私塾。
学校讲求素质教学,六个班里就有三个美术、音乐老师,演戏、唱歌、画画的艺术气氛非常活跃。小美林遗传了父辈的基因,他如鱼得水,绘画、表演、音乐等天赋显露无疑,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尤其是上美术课,小美林画什么像什么,下笔如有神。有次宫老师让学生画蜡笔画,题目是“小兔”。课后,宫老师一张一张看过去,大多数学生画的小兔都比较呆板,却有一张实在惹人喜爱,只见那粉红三瓣嘴边胡须颤动,后腿轻弹,小兔呼之欲出,直扑怀里而来,可真像仙宫月兔啊!不用猜,宫老师就知道是小美林的作品,真是棵画画的好苗子!
教室后面是一面学习园地,专门用来贴学生们优秀的习作,能上榜是荣誉和奖赏。这张《小兔》自然被宫老师贴了上去。从此,“小画家”的美名让小美林扬名学校,小美林心里可喜滋滋啦,于是越发激起了他画画的兴趣。
早年的泉城路底下蜘蛛网般分布着清澈的泉水,侧耳细听分明有轻越的水声穿流而过。从上小学起他每天走在这条路上,直到13岁离家工作。
这条路和我不可分割,我熟悉它,我经常想到它,想到每块石头,它们是什么形,在哪个位置。在这条路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撅着屁股,拿着石灰从北头画到南头,有鸡有鸭、有猪有狗、有房子有大树、有汽车也有火车……这条石头路就是我从事艺术的摇篮。
韩美林每每忆及当年,都深有感触。由于家中贫寒,一时买不起纸笔,石灰和墙成了他童年时代最好的纸和墨,他看到粉墙就抑制不住地涂涂抹抹。而巷子的这条石头路,更是画画写字的好去处,可见他对这条石头路的深厚感情。
小美林表现出超常的美术天赋,画啥像啥,刻啥像啥,让大人小孩佩服不已,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和小神童。他是孩子王,只要一放学,一帮背着书包、拖着鼻涕的小孩先不回家,聚集在巷子里,这里成了儿童乐园。小美林裤袋里常藏着一块石灰,或是学校操场捡的半支粉笔,把脑袋瓜子里涌现出来的图像随手蔓延到这条石头巷子里。小伙伴们也跟在他屁股后头画。有次大家比赛画交通工具,什么黄包车、汽车、火车、轮船,还有飞机,虽然小伙伴们几乎都没有坐过,但都画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小美林,每样交通工具上都画了奶奶、妈妈一家子人,这让他甚感快乐。
有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美林还在想着美术课上的事儿,如果这样画是不是更好呢,并不由得顺手在墙上画了起来。这墙可比纸地儿宽敞多了,便信手画去,小美林画满了差不多整一面墙。正不亦乐乎呢,只听得耳边一声吼叫:
“好你个小子,俺家刚刷好的新墙又让你毁了,看往哪里跑!”
小美林人小机灵,见情形哧溜往巷子深处跑去。掌灯时分,小美林回到家中,看到平日慈爱的母亲沉着脸,知道被邻居告了状,便自觉地走到角落面墙而立,任由母亲惩罚。也不知有多少回了,母亲接到邻居的告状,知道小美林手又痒了,搞“破坏”了,早已尝尽人间苦的母亲对小美林又爱又气,一顿棒打后自然要小美林背诵古文,算是让孩子自我反省。
小美林是个早熟的孩子,知道妈妈赚钱不容易,平时恨不能一分掰成两半使,从来没开口要过纸和笔。母亲最懂孩子的心思,对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知道他在墙上画画也是万不得已。这件事给韩家一个亲戚知道了,平时留心收集了一些信纸,特意找了个时间给小美林送来。小美林不相信似的睁大圆圆的眼睛,张大嘴说:“叔,这些白纸是给我的吗?”
当看到叔叔重重地点了点头后,小美林乐得捧着信纸直转,嘴里还说着:“这么多白纸,够我画很多很多啊!”
小美林手头有可数的几本连环画,平时他当宝贝一样翻着,尤其是《水浒传》、《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他比着画在信纸上,正面画好画反面,还有纸角纸落也画上。那些人物早烂熟于小美林胸中,奶奶和妈妈当然是最忠实的读者,高兴地直抹眼泪。
那时,学校里男生除了打弹子,就玩拍“洋片”游戏。洋片是一种有图的硬纸片,你拿着手里的片儿使劲朝平放在地的另一片儿摔去,如果地上的片儿被翻过来了,你就赢了,反之则输。大家趴在一起,小脑袋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手拍得红肿不叫疼,跪在地上不嫌脏。拍洋片理所当然成为小美林和同桌好友赵彬的最爱。穷孩子买不起洋片,只有想办法到大街上捡烟壳,裁成方片,然后小美林施展绘画本领,梁山好汉们、姜子牙、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自制的洋片上,小美林和小伙伴们像青蛙样趴在地上,乐此不疲,有时玩到天黑才回家。
孩子自然有贪玩的一面,每次小美林画墙被告状或玩疯晚回家,知道要遭妈妈打,遭打后自然要背诵古文。小美林记忆力特强,像父亲早年一样看书过目不忘,国语课上的古文朗朗上口。他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古人气贯长虹的人生哲学无形中滋养了小美林纯净的心灵,并在似懂非懂中潜移默化,使美林日后长成为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山东是孔子的家乡,从小写书法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极有主见的母亲一怕小美林玩野了,二认为学书法就是学做人,在一撇一捺中自然明白做人的道理。抱着这样朴素的念头,从5岁起寒暑假里母亲就把小美林兄弟送到私塾去写字,学费不算太贵,每人一块钱,跟着赵先生学练字。
赵先生身穿长袍,留有山羊胡,脑后拖着一根细长辫子,颇有晚清遗老派头。课堂上,赵先生每次让学生临摹字帖前,总要先唠叨书法家的名字,远的有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张旭、柳公权、颜真卿等,近的有迟海鸣、王鸿钧、华世奎等。一班小孩就稀里糊涂地听着,接着开始研墨、抬笔。大家最怕赵先生打骂,都不敢懈怠,腰板笔直地坐在课桌前,一撇一顿,并牢牢握住毛笔,以防严厉的先生像王羲之那样在王献之背后拔笔,写不好字肯定要吃手心板或罚跪的。
课堂上,小美林最爱听赵先生讲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是与笔墨为伍的文人,但视刀光剑影为无物,出入十万敌军如履平地,是条铁血汉子。而且,他的生命就终结在烽烟之中,死得轰轰烈烈。当听到颜真卿3岁就没了父亲,幼时因家贫乏纸而以黄土扫墙习书,小美林感同身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外表严厉却慈母心肠的赵先生走到小美林身边,伸出手来和蔼地抚摸着小美林的脑袋,又轻轻拍了拍小美林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从这一堂课起,小美林开始练起了颜楷,颜真卿人格魅力和书法气势让小美林追随一生。
就这样寒去暑来,小美林跟着赵先生练了5年“童子功”,学得了一手颜体,为日后绘画打下扎实根基。
其实,赵先生教书法很有一套,他把历史故事和有关知识都融了进去,无形中启发小美林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开拓了他稚嫩心灵的旷野,闪射着一缕求知求真的憧憬,对他日后做人立志起着不可估量的启发作用。
在学业道路上,小美林是幸运儿,在正宗小学念完三年级后转入芙蓉街小学读书,又遇上一个好班主任潘老师。儒雅的潘老师鼻梁上一副啤酒瓶底眼镜深不可测,如同他娓娓道来教授学生的知识和思想。潘老师精通古典文学、诗词、音乐等,博古通今、亦中亦洋。在小美林成长的过程中,幸运地拥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母爱、良师、先人风骨的影响,这一切都成就了他的才华与品格。潘老师在讲授诗文的同时更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正气歌》、《满江红》一起深深地铭刻在小美林的心中。
潘老师讲幼年丧父、励志勤学的“竹林七贤”领袖人物嵇康,蔑视司马昭而遭致杀身之祸,临刑时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从容赴死;讲南明诗人、抗清将领夏完淳在人生旅途的最后80天,不仅智斗大汉奸洪承畴,巧妙羞辱了他是满清鹰犬,而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以志,更拒绝诱降,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还有山东汉子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潘老师在课堂上就像赵先生一样,讲课爱讲开去,听得小美林和同学们摩拳擦掌,立志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由此,小美林领悟了“人”字该如何架构,也使得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
第二章 难忘的军旅生涯
1.初入军营
1948年中秋节的夜晚,按照习俗,该是把“兔子王”供在庭院的条几上,头顶一轮明月,一家子说说笑笑吃月饼的时候了。可是皇亲巷韩家五口近十天都仅靠糠菜充饥,更不用说月饼了。从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有时还能听到密集的枪声。战争对于孩子来说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只听得妈妈和奶奶在低声议论着什么,并不时叮嘱美林哥仨不要出去玩,外面在打仗。
解放军进入济南城
越是物质贫乏,人的想象力越丰富,正上初一停课在家的美林不停地给一家人挨个儿画月饼,似乎这样可以分散饿肚子的注意力,左一张、右一张地贴在破庙黑糊糊的墙头上,直惹得弟弟流口水。破庙外天空深邃,皎洁的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