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仁心:严仁英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四海仁心:严仁英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林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24333
ISBN:978721408631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751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大家丛书
四海仁心:严仁英传
林林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引子
1998年1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小礼堂,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簇拥在一大丛鲜花中的严仁英半身铜像被徐徐揭开红纱,一个慈祥的“中国围产保健之母”立刻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是卫生部妇幼卫生司举办的“为严仁英教授贺奖暨铜像揭纱典礼”。这一年,为表彰严仁英对中国妇幼保健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特为严仁英铸造了铜像,并在严仁英85岁寿辰的这一天举办了揭纱典礼。
鲜花丛中的中国围产保健之母一只手微微托腮,神态淡定,目光慈祥,那里有一代中国妇幼保健专家对妇女儿童献出的爱,有85岁的严仁英走过的医学之路……
自1949年结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毅然返回祖国后,严仁英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为改变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严仁英不畏艰苦,多次亲临最基层的偏远山村,开展医疗服务,培训医务人员。
为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素质,严仁英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计划生育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初,为把国外“围产保健”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花甲之年的严仁英放弃了最有前途的“临床”转而从事最被人看不起的“保健”。
她第一个在中国扛起“围产保健”大旗,进行围产保健试点研究,大力推广,为降低我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严仁英的努力下,中国围产保健事业日益发展,中国妇幼保健医生队伍迅速壮大,中国妇幼保健医学事业硕果累累。为中国妇女儿童奉献无私爱心的严仁英更成为一位杰出的妇幼保健专家、人们心目中永远的“中国围产保健之母”。
第一章 童年的教育诗篇
1.严家的四妹
1913年11月26日,中国北方早已迎来了冬天的严寒。天津城西北角严翰林胡同严家的深宅大院里,严氏女学的学生们正在一片新式“西学”教育环境的笼罩下,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刚刚走出封建帝制的中华大地虽然仍是风云四起、社会动荡,却阻挡不住西方文化教育的传入。
严氏女学的前身就是曾被《大公报》誉为“女学振兴之起点”的中国早期改革旧式教育、推进“西学”传播的民间办学典范之一的严氏女塾。自从1902年严氏家族的家长严修先生在严家大院创办严氏女塾以来,十余年的时间里,严家私宅里的严氏女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正规的民办女子小学——严氏女学。
与严氏女学同处严家大宅院的,是严氏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严家是个大家族,严修先生的夫人一共生育了11个子女,其中4个儿子长大成家后,全都居住在严家大宅院中4个独立的小四合院中。
初冬的天津已是一片寒冷,严氏女学的琅琅读书声一阵阵传出严家大院,更为天津西北城角宁静的严翰林胡同带来一股幽深的神秘。
伴随着冬天的严寒,伴随着严氏女学的读书声,严氏家族深深的宅院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严家孙辈的第18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婴儿不仅哭声清澈响亮,而且健康美丽。而在这个人丁兴旺、几十口人共同生活的严家大院里,孙辈第18个孩子的降生,实在已是严氏家族添丁进口的寻常事。因而严家大院迎接新生命的,仍然是整个庭院里如往常一样的宁静、祥和。
女婴的母亲,也是严家的长媳郑瑞壹则更是“荣辱不惊”,因为这已是她的第6个孩子,她的做外交官的丈夫此时亦不在身边。而且她的第3个儿子刚刚得了一种很可怕的疾病“肺结核”。这让母亲郑瑞壹不仅为她患病的儿子担忧,更要拿出大部精力悉心照料,这些都在无形中让诸事繁多的母亲对她刚刚出生的女儿少了许多关注。
因此,虽然出生在一个优裕的大家庭,这个成为母亲第6个孩子的女孩,却从不娇生惯养,在崇尚新式教育家庭的环境中,天性聪慧的她更活泼开朗,得到健康成长。
这个时候,严氏家族的长子,也就是严修先生的大儿子、刚刚出生女婴的父亲严智崇正在英国,于是,按照严家这一代孙辈“仁”字的排序,祖父为他的孙女取名“仁英”。
循着同辈女孩的排列顺序,仁英排在第四。因此,虽然在母亲郑瑞壹的口中时常称呼她刚刚来到人间的女儿为“小英”,但在哥哥姐姐的眼中,新出生的“仁英”就是严家的四妹。
对这个出生在冬天的严家孙辈第18个孩子,祖父严修先生送给孙女的最好礼物就是他一生致力的新式教育。这自然是严家思想开明,主张男女平等的一贯作风。
几年后,严家的四妹逐渐长大,严家的孙辈也已增至近40人。于是排在第18位的严家四妹成了严家的四姐。一向重视家庭教育的祖父也按照年龄抽取每个孙辈名字中的一个字编排成序:荷菊清绪叶,锦荫钧泽鉴,庚远銮青山,颖铨英华鑫,娬霞锐妙驹,鐄梅喆珏覃,钤饴静方蓂,莲镇筌棠锜(1)。
主张新式教育、孙辈众多的大家庭,给了严仁英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让她受到正规教育,从小爱学习守规矩,更培养了她独立自强的性格和宽容待人的品德。
2.祖父严修——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对严仁英成长教育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她的祖父、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严修。因此,在严仁英的成长道路上,首先要提到的,应该是她的祖父严修及其一生倾心致力并造成深远影响的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祖父严修
严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1860年4月2日生于三河县(今属河北)。严氏家族祖籍浙江慈溪,200余年前迁至天津,世代以盐商为家业。
严修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读书努力刻苦。1882年22岁时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进入清朝翰林院,曾任翰林院编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等职。
作为清朝政府掌管教育的官吏,严修最与众不同也最为人称道和贡献最大的是他积极倡导的新式教育。严修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人才,其中尤以为改革科举制度而奏请光绪皇帝开设“经济特科”盛传于世。
1897年,37岁的贵州学政严修力主教育变革,在他的大力推行下,原来一直阅览经史书籍的贵州学子们终于开始学习英文及西方科技知识。严修学政还敢于冒顽固派之大不韪,大胆上书光绪皇帝开设“经济特科”,主张只要有真才实学,不必经过科举正途,也可量材取用。
严修的这一主张,不仅是对中国自隋朝即实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挑战,更为偏远的贵州大地带来新的文风。为此,贵州学界为他立了“去思碑”,称他“以经师而兼人师”,“公行矣,黔之人相与讴吟歌咏,勒石纪德”(2)。
为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探索建立新式学校的模式与途径,严修先后亲赴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地进行教育考察。戊戌变法之后,他索性辞官回到天津,以严氏家馆为实验基地,聘请热心西学的张伯苓先生教授英文、数理化等知识。严修先生的示范不仅震动天津,更带动了天津地区的教育。
严修先生也是中国近代倡办女学的先行者之一,继1902年办起的严氏女塾开创了天津女子教育的先河后,他又在1905年10月参照日本的模式在严家大院里开设了“保姆讲习所”(这是中国最早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和严氏蒙养园(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私立幼儿园之一)。
为培养幼教人才,严修先生不惜出重金从日本请来幼儿教育老师为“保姆讲习所”讲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参加保姆讲习所学习的成员虽大多为严氏家族亲朋的女眷,但这些人可称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幼儿园教师。
这期间,严修先生还联合一些热心教育的地方绅士兴办或是协助兴办了民立、官立小学20余所,此外还有师范学堂、工艺学堂、法政学堂、专科学校、高等女子学堂等。严修先生此举不仅使当年天津教育高潮兴起,更使天津教育在中国名列前茅。
在严修先生一生致力的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中,最突出和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他与张伯苓先生于20世纪早期共同创建的全新教育模式的南开学校。
天津著名的南开学校创建于1904年,随后,在严修先生的努力下,又在1919年建立了南开大学,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1928年又成立了南开小学,至此,独具特色的“南开”终于全部建成。
为创建南开学校,严修先生不仅身体力行,更不惜以个人财力、物力支持学校发展。尤其是在南开大学的创建中,更是多次捐赠。1919年,严修先生为南开大学捐赠购书款2000美元及30余类中文书籍数百册;1922年,将价值18130大洋的5亩多良田捐出;1924年,严修先生又将《二十四史》、《九通》等几十种古籍捐赠给南开大学图书馆。
而为创建一所高水准的南开大学,严修先生还与张伯苓先生亲自奔赴美国,先后对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葛林奈尔大学、旧金山大学等学校的学制、行政管理、办学经费、教育教学方法及设备、图书等详细考察研究。同时他们接触了大量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这些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教育的切身感受中,严修先生不仅得到很多启发,更以他卓越的远识为未来的南开大学物色到骨干教师。
半年多的赴美教育考察结束后,对创办南开大学充满信心和勇气的严修先生终于回到天津。随即与张伯苓先生多方奔走,向人求见,不惧坐冷板凳、遭人白眼,不自悲自惭,积极为南开大学筹集办学经费。就如张伯苓曾说的那样:“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
在严修精神的感召下,南开大学先后接受了几笔较大的社会捐款。捐款者中既有国内达官显吏、开明士绅,也有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
严修先生不仅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卓越贡献,在中国文学和书法方面亦颇有建树。他通经史、习数算、善诗歌,也研究泰西之学。他的书法颇有功力且琴棋书画样样通晓,曾被当地文化界誉为“近代天津诗坛三杰”及津门四大书法家之一。
晚年的严修先生在天津倡导并组织了“城南诗社”及“崇化学会”等,留下了诗、文章、日记、函札等多种文稿。现已辑录出版了《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著作。
严修先生还有一段被世人经常称颂之事,即他与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忘年之交”。周恩来1913年考入南开中学,入学不久即得到南开校董严修先生的赏识,不仅称他有“宰相之才”,而且大力资助他出国留学。几十年后,严修先生的孙子、严仁英的哥哥严仁赓教授曾撰文记述周恩来对严修先生的评价:“我在欧洲时,有人对严老先生说,不要再帮助周恩来,因为他参加了共产党。严老先生说‘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对他很感激……”(3)
严修先生曾被天津《大公报》称为“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198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七届第二次会议通过提案,褒扬严修一生倡导新学的功绩和培育英才对祖国的贡献。1992年,南开大学又塑严修先生铜像于校园,以此纪念严修先生一生矢志新学的功绩和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3.在严氏蒙养园
在祖父一手开创的新式教育环境下,严家四妹一天天长大。一转眼,四妹快5岁了。这天傍晚,随着西落的夕阳,严家大院的饭厅里也传出了阵阵的饭菜飘香。严修先生和夫人先后走进饭厅后,严家老老少少几十口人开始一起共进晚餐。
严仁英(中间坐者)在严氏蒙养园的毕业照
严修先生虽然崇尚新式教育,开办新学堂,多次出国到日本、美国,充满了革新的思想。但对自己家庭的管理和教育还是非常严格的,平日里家中人见面,不管是幼辈见长辈,还是兄弟姐妹相见,彼此都要行礼,家中一切都按规矩办事,人口众多、庭院重重的严氏家族大宅院里的生活被安排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而此时的严家饭厅更是处处体现出严修先生的新思想,吃饭时讲究文明卫生是第一条。除了饭厅的整洁外,每个人都必须洗干净手后方可上桌,每张饭桌上都有公筷,盛饭时双手不能碰碗边,端上饭桌的饭菜都要用盘子托着。吃饭时要守规矩,不许夹远处的菜,不得洒饭,不得剩饭。
因此,严家饭厅里虽然吃饭的人很多,却没有什么嘈杂之声,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几岁的孙辈孩童,都在不声不响地吃饭。这是严家吃饭时的一贯场景,也是祖父严修长期以来为严家定下的家规。
快5岁的四妹自然也不例外地和大家一样不言不语地低头吃饭,更为难得的是,小小年纪的四妹吃饭时从不用大人操心,而且不挑食、饭量好。不管是什么饭菜,四妹吃在嘴里永远是一副香甜可口、津津有味的模样。吃过饭后,四妹也像祖父要求的那样,饭碗里干干净净,从来不剩一粒饭。
和往常一样,四妹吃过饭后和母亲不声不响地走出饭厅,只是在回来的路上,四妹觉得母亲一直在紧紧拉着自己的手,这让不到5岁的四妹感到了母亲不同于往日的异样。平日里吃过饭后,忙碌的母亲总是很快就回到自己的房间,懂事的四妹则很听话地跟在母亲的身后。因为这时的母亲已经生下了她的第7个孩子,即四妹的小妹仁娬,母亲也几乎把她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照顾她患肺结核的三儿子和出生不久的小女儿身上。
走出饭厅,拐过两条小径,就到了严家长子严智崇这一房居住的小院。四妹的小手一直被母亲紧紧攥在了手里,终于进了屋。母亲没有像平日那样把四妹带进里屋的炕上,而是直接领着四妹坐到了外屋桌旁的凳子上,那是平常四妹的哥哥们经常读书写作业的地方。
严家的长媳郑瑞壹终于和她的第6个孩子对面坐在了桌前,这更让四妹感到了不同寻常。果然,母亲对着安稳坐在桌前的女儿说了话:
“明天开始,你就该去蒙养园了,早点睡,明天好早起。在蒙养园里要听话,好好学习,从今往后你就是大孩子了。”
小小年纪的四妹似乎还没有完全听懂母亲的话,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母亲,听话地点了点头。懵懂中,四妹记住了明天要早早起,要走出这个小小的四合院。
四妹很快乐,因为她终于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样走出小院,因为蒙养园里有和她一样大小的伙伴,还有两位年轻的女老师教他们唱歌、画画、学儿歌。四妹学得很快,每次都会得到老师的夸奖。下课了,那个年轻的像大姐姐一样的老师就会摇起铃,听到清脆的铃声,四妹和蒙养园的孩子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到严家饭厅吃饭了。
四妹一句一句地唱着蒙养园老师教的歌:“公鸡打鸣咕咕根儿,家雀儿叫唤吱吱吱……”她也爱唱:“抬头一看,窗户纸白,快快起来,快起来,洗净了脸,洗净了手,父母面前问早安……”
严氏蒙养园里回荡着孩子们快乐的歌声,高声唱着歌的四妹此时并不知道,这个给了她无比快乐让她没有走出大门就受到教育的蒙养园,就是他的祖父亲自创办的中国最早的私立幼儿园之一,这里还有她的祖父为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最早的幼儿教师。
她也不知道,她那样喜欢唱的歌,就是她曾经留学日本的父亲严智崇亲自翻译的。而那个她喜爱的,教她唱歌、为孩子们摇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像大姐姐一样年轻的老师,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女士。
70多年后,晚年的韩咏华女士从美国回到祖国的北京定居,在她93岁寿辰之时,当年曾在天津严氏蒙养园接受教育的严仁英和表妹卢乐山一起前来祝贺。这时的严家一对表姐妹亦已进入暮年,严仁英早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卢乐山也已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喜庆的生日宴会上,她们一齐献上深情的祝愿,以纪念13岁就成为天津严氏蒙养园幼儿教师的韩咏华女士从教80周年。
4.走进严氏女学
1918年,严修先生的长子严智崇不幸在日本去世。深受打击的严修先生身体越发每况愈下。严智崇天性聪颖,刻苦好学,又最听话守规矩,从小即深得父母疼爱。青年时代他被崇尚新式教育的父亲送去日本求学,学成归来的严智崇进入当时的外交部工作。因为和父亲一样思想开明,且学业优秀,严智崇曾多次被派往国外工作,他也不断把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料引进中国。作为严修先生的长子,他亲自把日本幼儿园的教学教材翻译成中文交给父亲创办的严氏蒙养园,以不辜负严氏家族的培养。此外,留学日本的严智崇还有一手扎实的日文功底,他也因此被袁世凯选中为他的儿子担任日文教师。
父亲严智崇
严智崇的英年早逝,让四妹幼年丧父,给严家大院长房长媳郑瑞壹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不易,更让已近花甲之年的严修先生亲历了丧子之痛。
此时的严修先生正在为筹办南开大学而与张伯苓先生奔波于美国。返国途中,船甫抵日本,即接获长子智崇过世的噩耗。此后,他更加关心正在成长的这一房的孩子们。这一年,四妹刚刚6岁。
一年后,四妹结束了在严氏蒙养园的早期幼儿教育。毕业的那一天,头上扎着小辫,额前飘着刘海,带着天真稚气,带着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和新奇的严家四妹,留下了在“天津严氏女子小学附设蒙养园第十次毕业保姆及幼稚生合影”的毕业照。
四妹开始走进严氏女学读书,虽然祖父一直在关注这个在一年前失去父亲的孙女,但四妹一直很懂事,不单聪明活泼、乖巧懂事,而且举止端庄、稳重大方,更感到了祖父对严家后人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每天放学回到家中完成作业后,四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毛笔研上磨,开始练习写字。这是祖父要求他的孙子孙女们必须做到的事。
祖父虽提出了要求,但从不强迫,他采取了用奖励的方法来启发孩子们写字的积极性。为此,严修先生特地请了一位写字先生来到严家大院,专门给孩子们的写字以“最优、优、良、可、次”为等级进行评定。如果评到最优,可以得到3枚铜板;评到优,可以得到两枚铜板;良,可以得到1枚铜板;可,无钱可得;次,则罚1枚铜板。这样的评定累在一起,每月计算一次,由祖父亲自发奖。
祖父还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每个星期写一封信稿。对信稿的书写,祖父则要求,不管给谁写信,都要知道对不同辈分的人如何称呼。而对于孙辈们的日记和信稿,严修先生则是亲自过目并给予辅导。
夏天到了,严家大院孙辈的孩子们每个人手里都拿到了一支苍蝇拍,那是祖父严修先生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孙辈们立刻领会了祖父的要求,在讲究文明卫生的严氏大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们早已知晓消灭苍蝇的积极意义。
于是,伙房边,庭院中,到处都是严家孩子们手举苍蝇拍追赶苍蝇的身影。四妹自然也不甘落后,她也和哥哥姐姐一样,一只手举着苍蝇拍,一只手拿着一个用来装打死的苍蝇的小玻璃瓶,满院寻找着苍蝇的踪迹。
男孩儿和女孩儿都在认真而高兴地打苍蝇,不管是谁,每打死一只,都会小心地装进手中的小玻璃瓶或是小盒子里。因为祖父会按照他们消灭苍蝇的数量而奖励不等的铜板。此时的四妹似乎更快乐,因为她终于可以迈开大步,尽情追赶苍蝇,甚至在打死一只苍蝇时还可以发出高兴的笑声和叫声。而这些,对于平日里认真读书、轻声说话,懂礼貌守规矩的严家孙女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接受严氏女学的正规教育,可以得到奖励的每日书法习字,祖父亲自讲解、指导日记和信稿,快乐地打苍蝇……这是严仁英童年时在严家大院接受的学习与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严仁英练就了自觉、努力读书的良好习惯,使她受益终身。而这一切,又无一不透露出祖父对严家后人精心培养教育的良苦用心。
5.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太阳已经偏西,仍在快乐地寻找着苍蝇的四妹不由抬头看着天空。刚刚还在头顶的几朵白云,已经飘过严家高高的院墙,越来越远……
严氏女学的小学生严仁英(左一)与大姐仁荷(左二)、三姐仁清(左三)、妹妹仁娬在一起
四妹双眼凝视着逐渐远去的白云,一动不动。她的心已随着天空的白云走出了严家大院,她知道,走出高高的院墙,就可以看到大街,那里的一切都是那样新奇,因为那是外面的世界……
那是半年前的一天,四妹感到浑身发冷不舒服,终于开始发烧。看到四妹发红的双颊,祖父立刻派人和母亲一起带着四妹去医院。在严家大院里,不管谁患了病,一向接受新事物的祖父从来都主张去看西医。因此,这一次发烧,也让四妹跨出大门,得到了少有的到大街上走一趟的机会。
四妹已经长大,虽不是第一次走出严家大院,但是看着街上的行人,过往的大马车,听着商家的吆喝,甚至连医院里的药水味,都让四妹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与好奇。比起严家高墙包围的重重院落,比起严家大院的宁静,外面的世界竟是这样宽阔,这样多彩!想起高墙里面整日忙于照顾孩子的母亲,走出严家大门的四妹立刻感到了莫大的幸福。
那一次从医院看病回来后,四妹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严家大门外的场景。她喜欢大街的热闹,也喜欢医院里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尤其是看着他们给人治病,四妹立刻想起高墙里面患肺结核病的三哥和体弱的小妹,她的心里充满了对医生的羡慕和敬佩。这一切,更让四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严家毕竟是一个中国式的大家庭,祖父虽然思想开明,主张新式教育,倡导妇女平等。但身为严氏家族的家长,严修先生对严家女孩的管教一向是非常严格的。他曾亲自写了一首“教女歌”,词句虽然浅显,却明确地告知了严家后辈女眷应该具备的女德修养:
女儿家要柔顺,跟着娘听教训;
嫂子前有礼行,多体情少任性;
姐妹们须和美,莫怄气莫拌嘴;
声儿低话儿少,话一多就不好;
有等人太胡闹,又大说又大笑;
你看那顺不顺,叫街坊也谈论;
女儿家要早起,一起来就梳洗;
父母前问早安,他二人也喜欢;
有等人太酸懒,小饭时才睁眼;
拿点心当作饭,见了饭不能咽;
你看那对不对,出了阁也受罪;
待老妈要耐性,要他服要他敬;
有等人太糊涂,拿着他当心腹;
这屋长那屋短,惹是非他不管;
南方人全会织,北方人仅讲吃;
不会织也罢了,纺纺线也还好;
腌萝卜腌咸菜,自己洗自己晒;
虽说是有厨待,全靠人不成事;
虽说是有老妈,你不懂怎支他;
这件事全不难,只要你多耐烦;
往下说更容易,只要你注点意;
粗算盘也要会,连归除带定位;
家常信自己看,日用账自己算;
算起来已不少,只要你记住了;
记住了照着行,怎么说怎么听;
你要听我欢喜,要不听也在你。
但四妹在一天天长大,严家重重的院落已经阻挡不住聪明活泼的四妹天真好奇、一心求知的欲望。终于有一天,止不住好奇心的四妹,悄悄走进了“严氏男孩乐队”的“领地”。
那是在严家的一座小院,为体现以新式教育培养严氏后人,严修先生请来了一位通晓民族乐器的杨老师,为家中的孩子们教授笛子、二胡等乐器的演奏。于是,每到星期六的下午,一阵阵的乐器演奏声都会从严家大院一个角落的小院中传出。而随着每周一次的练习,小院里传出的一首首乐曲也愈加悠扬悦耳。
只不过,这悠扬乐曲的演奏者,都是清一色的严家男孩,这是严修先生定下的“规矩”。毕竟是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即便是思想开明、提倡男女平等,教女严格的严修先生也是绝不会让他的孙辈女童“染指”乐器的。
一阵阵乐曲声也早已传到四妹的耳中,虽然祖父明令规定,严家孙辈的女孩子不许走进这座小院,当然更不能观看。但是小院里的乐曲声似乎越来越好听了……
又到了星期六的下午,严家大院的“男孩乐队”又开始演奏了。正在家里写作业的四妹终于再也忍不住,她轻轻合上作业本,一个人悄悄走出小院。
大院里没有人,只有一阵阵的乐曲声,四妹不由加快脚步。乐曲声越来越近,四妹终于走进了那座小院,乐曲声更响了,四妹犹豫了一下,还是抬起脚走到了屋前。于是,借着微微启开的窗户,四妹看到了她心目中那支神秘的“民乐演奏者”队伍。大哥和堂哥手里的应该是笛子和二胡,二哥正在弹的,大概就是他们常说的古琴了,还有一个堂哥正在吹箫,还有……四妹还想看,忽然觉得不对劲,一回头,祖父已经走进小院……
6.会“玩”的女孩儿
第二天早上,四妹没有像往常那样早早起床,母亲郑瑞壹掀开被子,发现她的女儿脸色发白,双手冰凉。母亲知道,女儿的心中还在想着昨天的事。虽然昨天祖父对“违反家规”的孙女唯一的处罚只是“这里不是女孩儿来的地方”一句话,四妹还是病了。她觉得自己辜负了祖父的教诲。
祖父一向管理严格,但对后辈从不打骂。有一次,调皮贪玩的堂哥逃学了,祖父知道后,给了他一个最高处罚:罚坐两个小时。从此堂哥再没有逃课。而在严家孙辈女孩的心目中,祖父更具有绝对的威严,平日里即便是祖父轻轻一句话,女孩们都会害怕地不敢抬头。因此,对于违反祖父“家规”的四妹,此时“难过”的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那一次偷看“严家男孩乐队”挨了祖父一句说让四妹病了一场,但四妹聪明活泼的性格却丝毫没有改变。几天后,严家长房屋里的大炕上,几个小女孩又在一起高兴地玩了起来。
那是四妹带着小妹仁娬,还有她的表姐妹,也是严家的外孙女卢青山、卢乐山两姊妹正在玩“弹崩豆”。卢青山姐妹的妈妈是四妹的五姑,住家就在天津的意租界,因而卢家两姐妹不仅从小就在严家大院接受正规教育,更是四妹最亲密的玩伴。而在表妹卢乐山的眼中,四妹也是最快乐和最会“玩”的女孩。
几个小女孩趴在炕上,只见四妹用双手迅速将一捧干蚕豆撒开后,又麻利地画出一道界线。于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间孩童最流行的“弹崩豆”游戏就在严家大院里开始了。游戏比较简单,只要看准一颗蚕豆,用中指弹过界线,又不碰到别的蚕豆,弹过来的蚕豆就归你了。
“弹崩豆”的“战果”很快就见了分晓,最大的表姐卢青山赢得的蚕豆比四妹少了好多。表妹乐山说:“四姐老是得第一!”
四妹立刻说:“咱们抓子儿吧!”于是,四妹找来了沙包、小毛桃核儿。这也是那个年代北方的女孩子们爱玩的游戏。把小桃核儿撒开后,一手向上扔出沙包,同时底下抓桃核儿,抓的越多,得分也多,因此,输赢就全看这“一扔一接”了。
严家的女孩子都很喜欢“抓子儿”,而且一边抓子儿,嘴里还要唱着歌。四妹最爱唱的是严家保姆教给她们的歌:“割麦子儿,割麦子儿,割了麦子儿割谷子儿……”歌声虽然带着浓浓的天津郊区的口音,四妹却唱得那样好听,那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