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李鸿章全传(第3部):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鸿章全传(第3部):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李鸿章全传(第3部):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李鸿章全传(第3部):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张冉,崔珊珊,卢彦蓉,翟娜娜等译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01

书籍编号:30133660

ISBN:978751044109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917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李鸿章全传


第三部: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英)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 著


黄橙 崔珊珊 翟娜娜 张冉 卢彦蓉 译


新世界出版社

李鸿章的一生与他的时代·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


1.引言


撰写李鸿章的传记等同于记录十九世纪中国的历史。十九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远东的舞台上涌现出了诸多大人物,而李鸿章以其与众不同的个性脱颖而出,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没有李鸿章,许多战争可能就不会打响;没有李鸿章,许多条约或许就不会签订。李鸿章一生至少六次亲眼目睹了中国同外国列强开战,同时也无数次见证了中国国内的叛乱。对于中国来说,李鸿章无愧“元老”之名,好比格莱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加富尔之于意大利。


在那些与中国打过交道的欧洲人眼里,李鸿章在中国的地位似乎甚至要超过格莱斯顿在英国的地位。清朝统治者的蒙昧无知多次险些招来灭国之灾,而每次内忧外患之下的清朝朝廷都是求助李鸿章去加以解围。同时,李鸿章也是外国公使眼中唯一能同他们进行理智交谈的中国人。


在中国,他不仅仅在地位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才智方面也是无人能及;他不仅仅在外交政策方面极富洞察力,更是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然而,在国外,并非所有人都将李鸿章看作伟人,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中国人无法培养我们所认同的伟人。在中国国内,李鸿章也没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很大程度是因为李鸿章贪婪成性,据说他用许多不正当手段聚敛了大量财富。此外,虽然李鸿章每次出马都能摆平同僚们所无力解决的战争和谈判,但是由于时局所限,他都无法让中国在这些战争和谈判中成为赢家,而这也为他在国内招来了滚滚骂名。


所以,同时代的人多对李鸿章嗤之以鼻,恨之入骨,将其与丧权辱国画上等号,这就好比在诸多英国人眼中是格莱斯顿的统治毁了英国一样。但是,李鸿章却从未享有过代议制下英国首相格莱斯顿所拥有的权力。李鸿章无非只是腐朽的官僚锁链上的一环而已,而这条锁链在过去数世纪里一直锁着中国的喉咙。如果不进行流血革命,李鸿章是无法打破这条锁链的。李鸿章的外国仰慕者一度为李鸿章的深谋远虑而折服,但是从李鸿章的角度来看,这种深谋远虑却又似乎无据可依。相反,究其一生,他对于大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可照日月。


尽管李鸿章站了出来,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可是他还是没能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因而,后人将他看作政治舞台上狡猾的“机会主义者”,而并非世人所曾期待的“国家的救世主”。之所以他没能成为救世主,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在当时的中国,自负的情绪与腐败的风气根深蒂固。在官场上,人们都是脚踩着贿赂前进。官员的级别越高,对金钱就越贪婪,下属们就必须呈上更贵重的礼物满足高官们对金钱的诉求。


李鸿章就是中国以及那个时代的杰出产物。他竭尽所能为清政府效忠了五十多个年头。年轻时他协助父亲在家乡安徽省兴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直到在北京病入膏肓,躺在病榻上的他仍然不得不忙于公务,修改欧洲列强逼迫战败的中国所签署的条约中那些苛刻的条款。如果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这一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我们就有必要研究李鸿章的一生。无论对于研究人性的学生们来说,还是对于密切关注国际时事发展的历史学家们来说,李鸿章的一生似乎具有永恒不变的吸引力。针对李鸿章性格和生平的研究对于政治家们来说有着实用价值,对于学生们也有着学术吸引力。因而,本书将就这两个主题展开,希望广大读者能抱有兴趣。


一提到李鸿章,我们欧洲人可能就会想得到太平天国运动,也可能会隐约记得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李鸿章背叛了戈登的信任。李鸿章的背叛彻底激怒了戈登,这实在不难理解。作为一名在华带兵的将领,戈登在英国国内曾受到圣人般的礼遇。抑或,我们会记得,当许多外国公司和企业创办人花费数年时间争取获得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时,是李鸿章时常断然拒绝他们的请求,将他们抛入痛苦的深渊。抑或,我们会记得,那些当年有幸采访到李鸿章的在华英国议员和其他外国使节在采访他之后,都会为其撰写长篇报道,讲述他们每个人所收获的一项非比寻常的礼遇——到最后每个人反倒是被李鸿章问了很多问题,被摸清了底细。


我们还知道,由于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李鸿章被罢免了官职,荣誉尽失。但不久,他就被派往日本商定和约事宜,在日本却挨了一名日本狂热分子一枪。之后,李鸿章又在世界的注视之下重新受到重用,但这倒是符合欧洲各国的愿望。后来,他又被派往莫斯科庆贺沙皇加冕,他就这样成了奔走于各国的一名外交官。李鸿章在每个国家都受到了最高级别的接待,但让整个欧洲都感到吃惊的是,当李鸿章回国时,迎接他的不是祝贺而是屈辱:他被剥夺了“黄马甲”以及一些其他物品。虽然欧洲人总是将这些物品同女性的装束联想到一起,但是确切地说,这些物品是装饰物,同我们熟悉的吊带袜、领带、缎带和扣环很类似。


我们很有可能会记得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李鸿章曾走马上任两广总督,这段官场生涯在他声称收到了北京方面的电报——一封来自朝廷的圣旨后宣告结束。由于当时驻华使节团在北京没有任何消息,人们本以为北京与外界的电报已经中断。后来,他又北上来到上海,却从无人登门造访,没人承认他的权威,甚至无人与他交谈。他最后干脆搬一把太师椅摆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身边站着随从,同每个愿意放下身段同他说话的路人攀谈。再后来,他突然接到任命,同庆亲王奕劻等人一同与八国联军代表商讨议和条件。最终,李鸿章诚惶诚恐地开始了北上进京之路,这次北上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为朝廷奔走效力。1901年11月7日,时年78岁的李鸿章于北京病逝。直到临死前,他仍忙于公务。李鸿章最终死于过度忧虑,这点毋庸置疑。不过,关于这份忧虑的诱因和本质,人们却无法真正琢磨透了。


李鸿章死后,一家中国报纸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长篇传记。但有趣的是我上面所提到的种种事迹,除了上任两广总督这件事之外,这篇传记都完全没有谈及。我们所记住的那些关于李鸿章有趣的故事在这位中国作家眼里却完全不值一提,这真是很奇怪。相反,这位作家用索然无味的顺序记录了一大堆关于李鸿章的事实。虽然,为任何人写传记都需要一个框架,但是他所列举的这些事实却是最不具代表性的,根本无法构成他一生的框架。我最好还是在这里给读者们提个醒儿,如果我们想单单从欧洲人的角度来审视李鸿章的一生,我们必须将这位中国作家在其作品中所提到的一些关于李鸿章的东西抛在脑后。


李鸿章于1823年生于安徽省的合肥市并在那里长大。安徽省被长江一分为二。一到夏天,棕红色的长江水,宽达八九英里,会将安徽省很大一部分低洼的土地淹没。虽然当时的长江与马可波罗时代的长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依然如马可波罗所说,长江不像是河,更像是海。安徽省主要以其许多著名城市闻名于世,如其首府安庆。(英国人之所以知道安庆,是因为那里是内地耶稣会会址所在地。)安徽省的水稻产量也非常高,如果按亩产计算,超过了中国所有其他省份。晚清时期安徽省的官员也很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归因于李鸿章庞大的家族势力。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曾任刑部侍郎。如李鸿章自己所说,其父李文安同许多其他的读书人一起组成了中国的文人界。这些人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阶级,这些读书人中,很多人都是头脑聪颖、勤勉好学但却郁郁不得志,赋闲在家,因而收入微薄。他们内心没有准备好迎接外国人进入中国,因而自然而然也不欢迎外国人,特别是不欢迎那些想要颠覆孔圣人教导的外国人。但是,他们却是中国最具价值的一群人。无论是谁,想要扳倒中国,必须先扳倒他们。


李鸿章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中国式教育,也有传言说他小时候非常贪玩,时常受到家人责骂。1845年,李鸿章顺利地在北京考上举人,在1848年考上了进士。接着,在1851年,也就是英国举办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时候,李鸿章完成了在翰林院的研习,选入翰林院任二等编修,从此开始了在朝廷供职的生涯。


在中国古代,文笔卓越是通往一切高官厚禄的通行证,这就好比是让一名牛津大学最出色的教授去指挥打仗,让这样一位文官坐在马车里,手握纸笔,向英国的基奇纳勋爵等将军们发号施令,讲授战争的战略战术。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是不指望我们的将军们,骑着神奇的白马,挥舞着手中的利剑,在敌人面前耀武扬威。虽说,从以前的照片来看,这样的事请在过去的确经常发生。虽然我们的陆军部和海军部也难免有时听从文职人员的指挥,但是在中国,这个一直蔑视武官的国家里,这样的独特的做法却早就成了传统。


曾国藩(他的儿子是曾纪泽,曾任驻英国大使,英国人称之为“曾侯”)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有权势的官员。一次来了一封圣旨,宣布将派遣一些侍郎辅佐曾国藩,后来年轻才胜的李鸿章和其他一些有志之士就被送往了安徽。由于李鸿章本身就是安徽人,所以很有可能一开始李鸿章就得到了曾国藩的青睐。


回到安徽,许多亲戚朋友都不拜访李鸿章,而这些亲戚朋友在李鸿章飞黄腾达之后却给李鸿章带了诸多烦恼。他们不断地要求李鸿章分封官爵,甚至有传言,李鸿章的哥哥,由于总是胡搅蛮缠,甚至最后被李鸿章赶出了安徽省。李鸿章可谓仪表堂堂,身高近两米,目光炯炯有神,许多人与他见面过后会时常与身边的人兴致勃勃地谈起他那如炬的目光。他不仅身材颀长,而且比起其他中国人,他身体十分健硕,充满活力。


在曾国藩手下任职七个月之后,李鸿章因为成功地指挥清军击败了一部分太平天国的军队而立即被朝廷升为六品官员,顶戴蓝翎(乌鸦的羽毛),这也开启了他之后坦荡的仕途。

2.太平天国运动初期(1851-1862)


1851年,李鸿章时年28岁,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运动持续了十三年,对人民生活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整个德国三十年战争,这场运动开始于太平军占领永安(即永世安宁之城)。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以往未受重视的中国南方客家人中。客家人从不让妇女裹脚,让她们能够正常的工作,使得她们的男人们能够自由学习。


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洪秀全,后来被称为天王,出生在距离广州大约30里的一个小县城里。14岁那年,他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才学,以至于他的师长、亲友们纷纷出钱捐助他继续读书。在科举前,他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取得他应该能够考取的功名。这一失利让他陷入了深深的伤悲中,并一病不起。而他考不取功名并且会生病这些事都被之前一个向他兜售基督教圣经书的小贩所预见过。


经历过这些打击之后,又经过了几年,洪秀全在一个乡村私塾当上了校长,这是一个饱受尊敬的职位,其在中国远远超过在我们国家的地位。他回想起当时生病的情形,并找到了一些书来看,这些书大部分教义都是从《圣经》中摘取而来。从这些书中,他从自己的角度发现了可以解释他六年前的病的内容。于是,他和他的朋友们组建了教会,这个教会有个之后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拜上帝教。


1846年,他们在宗教方面得到了罗孝全进一步的指引,他是当时广州的一个教父。但由于之后受到其中国助手的欺骗,他们在并没有得到太多宗教方面指导的情况下不得已返回了家乡,并又一次开始了他们自己的讲道。几个月之后他们聚集了大约五千名狂热的信徒,陷入对拜上帝教的疯狂追随中,洪秀全宣称自己是圣灵的使徒,并从那时候起,他便作为天父的代表,自称耶稣之弟,天父之次子。在这最后的表述之中,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认为他就是耶稣基督和天父之子的中国人来说看不出叫耶稣之弟有何不妥。


带着狂热的传教热情,洪秀全率领信徒着手去干了一些让街坊邻居大吃一惊的事——这难道不就是许多第一次进入中国的欧洲人想做的那样吗?——毁坏一切敬神供佛的香炉,破坏掉皇权的象征物,破坏行动的组织者冯云山和另外一位姓名不祥的领导人因此而受到通缉和逮捕。通过贿赂中国官员,冯云山获释,但另一人在狱中被狱卒虐待致死。


1850年爆发了客家人和其他本地人的部落冲突。客家人和拜上帝教教徒一起避难,并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一些人被投入牢狱,其中一部分人在狱中死去。洪秀全本该被逮捕,但由于提前接到了报信,和冯云山一起躲入大山之中,躲过了此劫。在大山之中他们受到了官兵的封锁,但是靠着朋友们传递的信息,这些拜上帝教的信徒击溃了清军,并占领了附近一个被小溪围绕的集贸村庄,但是由于供给不足,他们不得不选择当晚突围。


这是太平天国起义的实际开端。此后,洪秀全宣布他要驱逐清朝这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并统治整个中国,随后建立一个完全由汉族人建立的和平王朝——太平天国。他自称天王,封冯云山为南王,西王、北王和东王也一同受封。他们决定采用明朝所穿的汉族服饰,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朝代。在中国,服饰的变革总是与政治密切相关。所以当英国想把中国按照势力范围瓜分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人们总是考虑的是这些英国人会命令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也同样想到了这个问题。


满族人强迫人们把头发剃光,只留一条小辫在脑后,即剃发易服。太平天国为表示否定此政策,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穿黄色丝绸上衣。天地会也曾加入他们的起义队伍之中,但由于之后他们的一个领导人被发现是来骗取财物的,他们被驱逐出队伍。而尤为奇特的是,有两个勇敢的女人也加入了运动,她们每个人都有大约2000名追随者。


太平军占领永安后,洪秀全以天王的名义发表公文宣称:“众信徒请牢记,国家属于我们汉人,而非满人;食物和衣物属于汉人,而非满人;居住在此地的汉族男女老少都是国家的主人,而非满人;自满人开始统治中华大地之日起,腐朽的气息便日益污损上天,恶毒的瘴气在五湖四海蔓延;汉人呢,卑躬屈膝,不知所措,甘愿受他人役使。多么奇怪,难道中国大地就没有热血男儿了吗?”这些言辞是中国下层人民自责式的发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控诉满人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并进一步指出满人仅有10万余人,而汉人的人口数目达5000万——这看起来足以成为汉人反抗满人统治的一个充足的理由,但是这个数目与中国人常说的四万万人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太平军随后前往湖南,几乎没受到多少反抗就取得了数座城池,直到他们围困湖南省省会长沙。他们试图以雷霆之势将其夺下,但每一次进攻都被击退。他们只好绕过洞庭湖,前往岳州,并在那里缴获了大量的军粮和其他战略物资。他们之后顺着长江往下,取得了汉阳和汉口,随后渡江,并在1853年1月12日占领了湖北省省会武汉。上海商会派出的代表们这样描述发生在眼前的情形:


“整个城市完全被荒废了,没有一个房子或者商店是开着门的,人们无法购买商品或进行任何商业行为”。哈维先生的描述则更为形象:“人们被黑暗的恐惧所笼罩,所有的家庭都在哭泣,武昌城墙下,人们抛下财产,满心焦急。只为了冲出守卫,逃离这座城市……整个逃离过程的晚上都持续着人们的喊声和哭声,直到白天才迎来了一片寂静,然而较之于之前的骚乱,弥漫在城市的寂静却让人更加心悸。那时候所有的逃离者都已经离开了河岸,目光所及的河面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舢板和船只,载着三个城市的绝大部分人口缓缓向上游驶去,据我们数日前的估测,大约有100万人。”


W.C.霍华德爵士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他曾担任清军第四团陆军上校。他提到:“清政府各级官员和下属都投入到了武昌保卫战中。湖北省会武昌与著名的茶叶中心汉口仅一江之隔,这也是中国最有学识,并以廉洁而闻名的督抚张之洞多年的居住之地。”


1853年2月18日,太平军攻占九江,2月25日攻占了安庆,随后3月4日占领了芜湖。到了3月8日,太平军已经抵达南京城下。3月19日,他们通过预先埋好的炸药炸塌了南京东北段城墙,并占领了南京,实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大突破。


太平军们冲进南京城,整个清军顿时陷入了瘫痪之中,他们失去了作战能力,跪倒在太平军的面前,哭喊道:“天王,天王,饶了我们,饶了我们!”现在确信,有超过三万人被屠杀——对帝国统治者的长期不满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这些是对他们之前对太平军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的报复。


人们对太平天国的军队犯了如此大的错误感到很惊叹,因为如果太平军没有屠杀这些安分守己的中国百姓,那么他们可能会逐渐占领整个中国。我们并不怀疑英国海军上将詹姆斯爵士将英格兰的力量加诸于清朝政府一侧,是导致整个起义完全覆灭的幕后推手。英国人没有看到清军的胜利,但是却发现太平军能够独立地制定政策和法规,建立起秩序。但是,这就像家庭内部的纠纷一样,大清帝国的内部叛乱本不该允许外国干涉,除非是战争结束后的调整事务。


如果太平军和清朝政府之间单独作战,那么满清王朝被推翻几乎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中国将被从这个腐朽的王朝中解救出来,也许就没有之后的日本侵略,和目前所知的接踵而来的所有内忧外患。


镇江和扬州被占领后,太平军就占领了整个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并控制了大运河。他们建都在了南京,并掌控了从安徽到南方闽粤的地盘,最终甚至占领了一个距离天津不到20里的静海县。1863年李鸿章带领他的团练军对抗太平军,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在他政治生涯开始的几个月中首次获得了瞩目和推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起义军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此间中国和欧洲列强的外交吸引着更多人的注目。下面的一段文字将简单讲述李鸿章直至1862年这段时间的个人情况。


1856年,李鸿章的父亲去世,他不得不服丧守制,使得他离开了他和父亲一手招募和创建的当地团练武装力量。但是之前提到,他由于在这之前平叛了一场动乱而被人们所记住,所以尽管他仍在守孝,他仍然被按功加爵,并被赏赐了单眼花翎,代替了之前的蓝翎。在那段时间某年的最后一月,也就是他在成功平叛动乱之后,他的恩师曾国藩又一次向朝廷举荐他。


按照皇帝的诏令,李鸿章被任命为预期的道台职务,要求他服丧期一过,就立即奔赴岗位。1857年,再一次受到曾国藩的赏识和推荐,并考虑到他在平定巢县动乱中的功绩,他被任命为按察使。李鸿章当时属于曾国藩的幕僚,但两个月之后,他就被调至福州担任道台一职,尽管他从未在这个职位上任过职。1862年,他被授为江苏巡抚,随后又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并在北京得以被皇帝召见,李鸿章可以直接领导他的部门了。


这开启了他和洋人打交道的经历,直到他生命的终点。由于上海在1843年即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并且在江苏管辖范围之内,面对叛军的威胁李鸿章不得不经常居住于上海的洋人区内以寻求安全保护。


我们很好奇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外国侵略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将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李鸿章在外国人中的声誉远远超过了在中国人中的,李鸿章常常说,他的身居高位是得益于慈禧太后的赏识,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妃嫔。李鸿章曾经自嘲道:“我是一个年仅30岁心却衰老的男儿,正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的坟墓。”


在这个节骨眼上,亚罗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得名于飘扬有我们英国旗帜的商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第一次被卷入战争,这场战争刚刚结束。埃尔金勋爵匆匆签署了天津条约,很快便离开了。随后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他们在中国的表现破坏了所有的战争条约。他们没有正大光明的从正面入侵,而是从后方袭击大沽。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他们随后就进军北京,而得到消息的咸丰皇帝带着他的皇后、年轻的嫔妃等不假思索的逃往了热河。英法联军烧掉了圆明园,但随后在对中国人民的害怕中选择了匆忙撤离。


一个国家在对外交涉中能够采取除战争手段以外的其他方法获得和平,便是实质性的获益,这看起来像是清政府对外交事务的理解,假如是这样的,那么这是清政府对人民最无耻地欺骗。


俄国的代表——伊格纳季耶夫将军,不仅把他所掌握的有关情报信息给予了英法联军,正如俄国在1900年又做的事情一样,而且他还给了英法联军一张详实而令人信服的北京地图,地图出自常驻北京的俄国代表之手——与此同时,俄国还不断给恭亲王这个能够代表他那逃走的皇帝哥哥的人施压,告诉他俄国需要一个相对丰厚的回报来劝说英法联军撤军。就这样恭亲王答应将拥有600里海岸线、包括雄伟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的普里莫尔斯克省割让给了俄国。


一年之后,当恭亲王得知没有一支军队有要撤出北京的打算的时候,他不得不将这个省的土地白白让出。据说当时他惊呆了,然后严肃地说:“这么说,我们一直在受欺骗?”“完全是的。”另一个外交官如此说到。这被看作是俄国在远东地区势力发展的一大步,以至于俄国的彼得大帝不遗余力地推动,使得一个原本属于欧洲的势力逐渐向亚洲扩张。伊格纳季耶夫将军同时也给中国人上了关于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沉重一课,俄国和中国其实是起源相同,但是他们没有像欧洲国家一样意识到这一事实的含义。但同时恭亲王和中国人必须吸取的教训是,其他国家会欺骗比他们自己国家实力弱小的国家。


在所有的这些事情中,李鸿章——这个注定被看成一个如同驯兽师一样,一个能够应付各种情绪激动的外国人的男人——却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从对于小小的普里莫尔斯克省事件的处理中可以看出。毫无疑问,依然很年轻的李鸿章对此陷入了思索之中,并从俄罗斯将军伊格纳蒂夫身上学到了外交中的第一堂重要一课——而他上一次是从刚被任命为俄国在北京全权代表萨尔身上学到的。

3.太平天国运动:白齐文的插曲(1863)


随着1862年李鸿章被任命为江苏巡抚,我们回到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故事中来。那时候,新上任的巡抚管辖区域内有很大一部分区域已经落入了太平军的手里,正如马格里十分精辟的说到那样:“李鸿章是巡抚,但是实际上他哪儿都去不了。”


在攻占了南京之后,太平军并没有太多的动作,直到1859年,英国在大沽惨败。但当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上海和宁波周围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落入太平军之手,并且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上海。他们已经取得了杭州这个曾作为中国首都,并且现在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以及苏州。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丝绸产地。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太平军仍然渴望能够打通通往海洋的突破口,以获得更多的战略物资,所以上海成为他们所必须争夺的地方。


与此同时,这些总是在战争期间就浮出水面的冒险家们也纷纷加入了起义阵营。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上海成立了一支洋枪队,由上海的一些商人来资助他们的经费,华尔——一个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人,被任命为洋枪队的首领。后者看起来似乎是勇敢无畏的人,在一次先锋作战中,华尔被击中丧命,他很可能是被下属的流弹意外击中而丧命的。华尔在仅仅执掌这支队伍两年之后,就留下了一笔15000英镑的财富,这一事实本身就很好得说明了像华尔这样的冒险家参与这场战争的动机问题。


中国商人一直有着拖欠外国人工资的行为,而外国人坚持认为他们需要被支付相应的工资。这之后,是外国人在中国的黄金时期。一些从英格兰来的年轻人,来这边做职员,总是能够得到相应的薪水,但是这些西方人从来没有进办公室工作过,而是作为一名志愿者,或是带着钱穿过被起义军占领的地区,他们之后宣称说,他们之前从未被如此谦恭的对待过。


1863年时,电报还没有出现,无法通过电报等媒体手段来混淆和阻碍人们的视听。只有那些在动乱现场的人们才知道准确的情况,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与战争冒险活动的西方人都很年轻,充满了希望。这真是一个年轻人的好时代。但是正如同乌鸦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尸臭而赶过来一样,总是会出现一些从地球的各个角落中来的企图浑水摸鱼的人。只有当中国人认识到如此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的时候,他们才会觉得心痛。


有一部分外国人在战争中是站在太平军一边的,而另一部分则站在清政府一边。他们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从一位位于太平天国总部的一个匿名作者的文章描述中略窥一二,这个匿名作者的言论被称作“来自南京的声音”而被大家所熟知:


1863年12月19日——王们对此的严词指责无济于事——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引以为豪的纯粹的信仰已经退化并败坏,并且在之前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看出一些外国人所给予的指引的痕迹。事实上,居住在天朝(指太平天国)之中的外国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撼动了很多人的信仰,但是我们确信这些在本国没什么影响的基督教传教士,是无法控制天朝(指太平天国)居民的信仰的。这些外国人的生活无非是日夜酗酒和纵情放荡,我们曾经对他们是如此信赖,但如今他们远远不止是“没用”二字,所有人对他们都丧失了信心。我们不得不把他们当苦力来使用,而不能再让他们继续做首领。尽管如此,我们不怀疑,如果西方势力把我们当成常人来看,并且了解我们的疾苦和我们的意志力,他们就会认识到我们的强大,甚至会把我们当做敌人……


关于这一言论,还有另一些有分量的声音。


白齐文,另一个美国人,继华尔之后被任命为上海洋枪队的总指挥官。就在他掌握指挥权之前,一个俄国官员抵达上海,这位官员有着可以指挥一万名俄国士兵的权力——这个数目几乎和俄国在1900年所派来侵华的兵力相同。而这一次,李鸿章显示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中国国力衰弱,他仍然礼貌地拒绝了这一请求。显然他认为,一万名俄国士兵应该比太平军更难对付。


一些人认为,华尔可能是第一个有着统治中国打算的洋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