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孔子(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明山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书籍编号:30140793
ISBN:978750874355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155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
孔子
(上)
刘明山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编委会
主任:刘明山
编委:
周红英 王汉卿 高立来 李正蕊 刘亚伟 张雪娇
方士娟 刘亚超 张鑫蕊 李 勇 唐 容 蒲永平
冯化太 李 奎 李广阔 张兰芳 高永立 潘玉峰
王晓蕾 李丽红 邢建华 何水明 田成章 李正平
刘干才 熊 伟 余海文 张德荣 付思明 杨永金
向平才 赵喜臣 张广伟 袁占才 许兴胜 许 杰
谢登华 衡孝芬 李建学 贺欣欣 刘玉磊 王莲凤
刘振宇 张自粉 苗晋平 卓德兴 徐文平 王翠玉
刘春青 谭永军 马超群 马 成 赖春红 张世君
周筱筱 苗 婕
前言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我们在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据有关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的后裔。周朝推翻商朝的统治后,周武王将宋地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当时宋是夏的都邑。微子启死后,他的弟弟微仲继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以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氏。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他在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结婚并育有一子,这个孩子就是孔子。
成就与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孔子而立之年以后,就以《诗》、《书》、《礼》、《乐》为教学内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弟子。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官府办学,只有贵族们才享有学习文化知识的现象,移植至民间。
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即人们不分贫贱富贵,都可以在他那里接受教育。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多人,贤弟子72人,孔子曾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长达14年。
孔子思想和学说的精华,在《论语》一书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论语》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地位与影响
孔子和他的思想,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本人被称为“至圣”,历史上没有哪个人的地位能够超越孔子。
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它历经无数坎坷才得以传承。最先,儒家学说遭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后来,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一步登天,成了官方推崇的唯一的正统学说。
孔子早已成为世界名人。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儒学大会,成为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年少时勤奋好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懂事的孩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鲁国陬邑,就是今山东曲阜东南的叔梁纥家里,一个男婴哇哇降生了,相貌有些奇怪。
年迈的父亲和年轻的母亲,面对这个相貌有些奇异的男孩,激动得满眼泪花,相对无言,彼此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个婴儿长大后,经过勤奋学习和艰苦求索,成为了儒家学说的鼻祖,成为了影响世界的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氏一支传自宋襄公之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
当时,孔父嘉被宋国太宰华父督杀害,他的后代防叔因畏惧华父督的迫害而逃到鲁国。按照当时的礼仪规定,他的贵族身份在鲁国得到承认,得以出任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这是一个管理贵族采邑,即封地的小官。
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做了陬邑宰,又称陬邑大夫,是鲁国基层地方官吏,职位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当时的地方官都是文武相兼的,平时管理地方,遇有战事就率兵打仗。叔梁纥在鲁国以孔武有力而闻名。
叔梁纥虽然通过自己大半生的英勇战斗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但却因为没有一个身心健全的儿子袭爵继宗而闷闷不乐。他的夫人施氏一连生下九个女儿,未生一个男孩。其妾尽管生了一个儿子孟皮,却因下肢残疾而难以在贵族圈子里周旋应酬。
叔梁纥为此十分烦恼,决心再娶一个能为他生儿子的年轻女子作为妻子。于是,叔梁纥就向居住在鲁都曲阜的颜家求婚,结果他如愿以偿了。公元前552年,颜家十分贤惠的三女儿颜徵在正式成为叔梁纥的妻子。
颜徵在虽然为叔梁纥生下了健康的儿子,但是在家庭中,她依然没有任何地位,终日在施氏的淫威下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也只有牙牙学语的儿子能给她带来欢笑声,能够暂时驱散她心头的阴霾,能够给她一些宽慰。
她每天都盼望着儿子能够尽快长大。不幸的是,就在仲尼刚满3岁的时候,叔梁纥却因为一场大病,不得不久卧在床,最后不幸撒手而去了,丢下了颜徵在母子。
丈夫的突然离世,让颜徵在心中感到无比悲痛。她对这个充满敌意的家庭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她不得不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居住的曲阜城。
颜徵在仅靠自己纺线织布、种粮种菜、饲养禽畜以及亲友的接济艰难地度日。这位无比坚强的女性,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聪颖懂事的儿子身上。
受母亲言传身教的深刻影响,仲尼自幼就酷爱礼仪,尤其是他对祭祀等一些古老的文化礼仪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经常做这方面的游戏。
公元前546年早春,一天早饭后,阳光暖暖地照着,阙里大街上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和嘹亮的锣鼓声。在乐队的后面,跟着一队马车。原来,这是某位贵族要进行祭祀活动,参加祭祀的贵族们兴高采烈地坐在车里。
小仲尼赶紧跑出家门,和平民百姓一起,紧紧地跟在祭祀队伍的后面。穿过街巷,祭祀队伍来到了曲阜南郊。主祭官和贵族们登上了祭坛。看热闹的布衣平民则有序地站在祭坛周围。
供桌上放着烤熟的猪、牛、羊和油炸的鸡、鸭、鱼、肉等祭品。空气里弥漫着肉的香味儿。只见穿戴一新的主祭官郑重地宣布道:“郊祭大典开始!依规程敬祭天神、地神!”
这次郊祭大典大约进行了一个时辰,年幼的仲尼始终兴致勃勃地在旁边观看着。
直至祭祀典礼结束了,仲尼才回到家里。年仅6岁的仲尼仍然兴趣不减,刚吃过午饭,他就在院子里摆上一些坛坛罐罐,模仿起祭礼来。他又当“主祭官”,又当“参祭者”,一步不落地按照程序严格操作着。
日复一日,仲尼尽情地演习着郊外的祭礼。这一切,都被他细心的母亲看在眼里。有一天,母亲颜徵在把仲尼叫到身边,微笑着问道:“丘儿,你长大以后,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吗?小孩子家怎么天天学礼制呀?”
仲尼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认真地回答:“娘啊,我长大了,要当个为国效力的好大夫,不学礼制能行吗?再说,你也不教我识字,我没事干呀!学礼容易,不用教,照着演习就行了。”
颜徵在一听到儿子有读书的要求,她的心中十分欣喜,就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说:“丘儿真是娘的好孩子啊!从今以后,咱家里专为你设立学堂,你姥爷当过教书先生,我也当教书先生,娘教你读书好吗?”
“太好啦,太好啦!孩儿谢过母亲!”仲尼说完,恭敬地给母亲磕了一个头。
由于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着,生活十分拮据。仲尼很小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年幼的仲尼看到母亲为抚育自己成长,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和汗水。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礼制,不让母亲失望。
仲尼很小就知道体贴母亲,他经常抢着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挑水、打柴、种菜、放牧等,凡是他自己能够干的活,他都抢着干。他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减轻母亲的负担,以此抚慰母亲孤苦的心灵。
后来,长大成人的孔子特别注重孝道,除了时代的原因外,也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仲尼的母亲体弱多病,常常卧病在床不能起身。每次母亲病倒,仲尼都尽心地服侍左右。要是母亲病情严重时,仲尼常常衣不解带地陪伴着母亲。
虚心好学的小仲尼
公元前546年,六岁的仲尼在家里跟母亲学识字。
一天早晨,颜徵在将刻有汉字的竹简放在桌子上,对儿子说:“丘儿,这是娘给你准备的一个月的课程,一月之内,你要学会这三百多个字。”
“娘说的话,儿记下了,娘快教儿识字吧!”仲尼手舞足蹈地说。
颜徵在开始教儿子识字:“天、地、太、平”,仲尼逐一读、讲、写,全神贯注,学会几个字之后,便催促着母亲再往下教。
颜徵在说:“光会读会讲还不行,还要会刻写。”
仲尼立即把学过的字刻写给母亲看。只用了6天的工夫,仲尼就把三百多个字学会了。
那时,社会的阶级制度划分得很严格。诸侯之下是卿,卿之下是大夫,大夫之下是士,这些人统统属于上流社会。在士下面是一般的农、工、商人,再下面便是奴隶了。
仲尼是属于士的阶级。士以上各阶级的子女,到了十三岁起便开始入学。
那时的学校很简陋,教师都是由村落的长老来担任,只是将《诗》、《书》、《礼》、《乐》概略地介绍一番。当时学生们所学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礼节。此外,就是对待长辈的揖让进退的礼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
仲尼也同一般的孩子一样,只是乖乖地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课,但过了两年之后,他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以前,仲尼只是听讲,从不发问,而现在却自动提出问题请求别人解答。他常常对老师、对母亲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对任何一件事只要有疑问,他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师和母亲有时也难免被他问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偏僻乡村的教育,已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于是,母子俩便一同搬到鲁国的曲阜去住,仲尼就进了当地的学校。
仲尼这时候的学习态度,简单地说,就是“尚古”,也就是“崇尚古制”。“古”,是指古代的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时代的政治和文化。这些帝王都仁慈贤明,他们在位时国内的政治都安定而修明,为民造福。可是,到了仲尼那个时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原来,在周天子支配下的各国诸侯,互相争权夺利,纷纷与王室脱离关系,宣告独立,过去的修明政治如今已被搞得混乱不堪。鲁国是东方的小国,势弱力小,随时有遭受他国兼并的危险。再加上国内权臣们的钩心斗角,形势更加纷乱。
仲尼目睹这种情形,不免怀念起古代的修明政治和安定的生活,因而对古代的文化和古时候圣人的言行如《诗》、《书》、《礼》、《乐》等,都很细心地去探究。
仲尼在十五岁前学习了一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些根本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由于家境贫寒,仲尼没有条件进入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级学校深造,他就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了。
仲尼后来回忆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向学了,从那时起就下功夫学习了《诗》、《书》等典籍。
《诗》是周朝民间的里巷歌谣和朝庙的乐章。《诗》的绮丽、优雅、丰润和悠闲,一切都是在歌颂古时周朝时期的盛况。仲尼曾在曲阜看到有由遥远的周朝派遣来的盲人乐团,便随着音乐的伴奏学起《诗》来。
《书》是以记录三代时的典谟训诰为主。如要明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修明政治的施行情形,读这书是最为方便的。
对于《礼》,仲尼更为热衷。在曲阜,有司掌礼节的礼官,仲尼曾向他们请教过各种礼仪。
《乐》是五声八音的总名。仲尼后来曾学乐于苌弘。
《诗》、《书》、《礼》、《乐》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所整理的。再说,鲁国就是周公旦的封国,所以,仲尼当然是很仰慕他的。
母亲的精心教育、家庭的深远影响,使年轻的仲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勤奋好学,当时社会上要求一个士人必须精通的礼、乐、射、御、书、数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进太庙时遇见什么问什么,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仲尼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并且非常热衷于政治。他从小就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决心步入仕途,中兴家业,出人头地。
从小仰慕有政见的人
仲尼对周公非常仰慕,以至于在梦中见到了周公。
这位深受仲尼尊敬的周公是对父亲周文王最孝顺的一个。武王即位后,他帮助武王治理天下;征伐殷纣王的时候,他协助武王攻入了纣王的宫殿;纣王死后,周公把纣王的罪状向百姓们宣布。因为周公对国家的功劳很大,所以接着就把鲁国分封给他。
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嫉妒周公的地位,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是伪君子,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其实,不久他就要篡夺成王的王位了。”
当然,周公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的。
周公曾经对太公望说:“不管别人怎样冷嘲热讽,我都必须协助成王摄政,因为周朝这时候最需要政治安定,不然的话,各地随时都有发生叛变的可能。
“要是天下大乱,我哪还有脸去拜见祖先?历代祖先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奋斗,好不容易才建立起这番王业。武王不幸早逝,成王年纪还小,目前,维护王业的重任我当然是责无旁贷的。”
管叔和蔡叔散布谣言后,见周公不理睬,就挟持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带兵征伐,很快就把叛军打败了,杀掉管叔,放逐蔡叔,在两年之内,叛乱完全平息。
成王即王位后第七年的年初,经过一番实地勘察后,选定洛阳作为东都。这时候成王已经是个懂事的青年了。于是,周公就把政事交给成王,由他自己去治理。
周公把国家政事交还给成王以后,还有些人造出不少的谣言,向成王告密。周公也很明白,成王听了这些无中生有的谗言后难免会产生疑虑,所以,他不得不逃到楚国去。
周公出走以后,成王偶然发现了一枚竹简。上面写着周公的名字,是这样写的:“幼王年纪轻,不大懂事。假使有冒犯神灵的地方,也请不必责怪他,应该负责的是代理摄政的我。我诚心祈祷,请让幼王恢复健康。”
这是成王年幼患病时,周公向神祷告的字句。成王看了这张字条之后,才知道周公对他是一片真诚,恍然大悟地说:“我不该听信谣言,我真对不起周公。”
他立刻打发人去请周公回来,向他道歉。
周公又曾做了两篇文章,献给成王,奉劝他勤修政事。其中一篇写道:
以前,从商汤到殷帝乙,即纣王的父亲,历代的皇帝都善于祭神、明德,顺从天神的意志。到了纣王的时候,就把这种事给败坏了,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对于这样暴虐无道的帝王,人民是可以起来把他灭掉的。到了周朝,都是贤能的帝王。文王常常是废寝忘食地勤于政事,所以,他在位五十年之久,而王业隆盛。
同母亲一起住在曲阜郊外的小房子里的仲尼,常常在睡觉时梦见周公。
有一次,仲尼在梦中喃喃自语,把母亲给惊醒了。
母亲问他:“仲尼,怎么了?”
“没什么,把您给吵醒了,对不起!”
“你的梦语使我吃了一惊。”
“我刚才正在做梦哩!”
“做什么梦?”
“我梦见周公了。”
“噢!周公他跟你讲话了没有?”
“嗯!周公的马车走过来的时候,我就跪在路旁。他看见了我,微微地对我一笑,就跟我讲起话来。”
“他说什么?”
“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说出名字之后,他很慈爱地笑着说:‘你好像很知道用功读书,希望你要努力坚持到底。’”
“哟!”母亲有点惊异地笑了起来。
仲尼接着又说:“我太高兴了,高兴得在马车走过后,不禁哭了出来。”
“原来如此,那太好了,能够在梦里见到周公,是很难得的呀!”母亲说。
每次梦见周公后,仲尼总是久久不能入睡。
仲尼敬仰周公,经常到鲁国各地考察学习,遇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虚心向他人求教,这使他获得了大量知识。
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公元前542年,十岁的仲尼跟随母亲来到了外公家,开始了在外祖父家里的读书生活。
第一天上课,母亲也在场。外祖父颜襄说:“按外孙的功底,该授‘六艺’了。‘六艺’包括礼、乐、书、数、射、御六科。我多年讲授礼、乐、书、数,对这四科还算是通晓,但对射、御两科,虽然知道一些知识,但没练习过射箭,也没驾驭过车辆。”
仲尼说:“请外公先给我讲一讲‘六艺’的含义吧!然后再细细地学。至于射箭、驾驭车辆方面的本领,我可以另找机会学习。”
颜徵在对儿子说:“你外公学识丰富,你要专心学习,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循序渐进,必能成才。”
颜襄说:“外孙急于求知,这本是好事嘛!”
颜襄端起茶碗,喝了两口茶,开始讲解“六艺”的含义。
仲尼听完,惊讶地说:“外公如此博学,真神人也!知识如江河湖海,无穷无尽呀!丘定孜孜以求之。”
日复一日,外公讲授不倦,仲尼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四年之后,颜襄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掌握的丰富知识教给了外孙。仲尼对所学的“六艺”等书本知识做到了熟背和明义,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并且,已开始攻读《诗》这门课程了。
仲尼向外公颜襄学习“书”时,在掌握六种造字和用字之法的基础上,刻苦练习刻字。
颜襄指导外孙说:“刻字应按方书刻,方中有圆,笔画讲究轻重顿挫,一笔不苟,横竖有别,严整中有变化,清劲中含灵气,力求写得秀朗美观。”
仲尼按照外公的要求,认真习字。每天,先用半个小时,手持刷子,在一大块“习字石板”上反复练写。外公站立一旁,及时纠正他写姿、运笔方面的毛病。
颜襄院内的鸡窝上,盖着一块又厚又光滑的大青石板,仲尼就把这块大青石板作为练习大字的“竹简”。
他每天用刷子蘸清水,在大青石板上练写一百个大字。盛夏,汗流浃背,不辍练习;严冬,手冻得红肿发抖,刷子和青石板冻结在一起,他换盆热水,仍坚持习字。
仲尼每天坚持习字,不到两年,便练出了一手好字。这时的仲尼年仅十三岁,已成了鲁都城内有名气的少年书法家了。
在仲尼刻苦练字期间,仍不忘随时随地研习周礼。实际上,在同龄人当中,孔子对周礼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然不断地观摩钻研。
有一回,他去观看太庙里的祭祀典礼,他把自己所见到的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
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节呢?你看他没完没了地问,大概是什么也不懂吧?”
仲尼听了这些话,却很坦然,他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别人的嘲笑,何有于我哉?”
后来,人们把此事总结成一句话:“子入太庙,每事问。”
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有不懂的事物就要请教他人,这不是羞耻的事情,不懂装懂才可耻。
被羞辱后更加勤奋
仲尼从懂事时起就牢牢记住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念念不忘自己祖先的光荣。他是那么渴望跻身于贵族的圈子里,与上等人为伍,享受贵族的尊荣。
他拼命地学习各类文化典籍和礼乐知识,也是希望这些学识终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仲尼的这种欲望就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每逢他路过鲁国国君的宫殿门前,每当他经过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大夫的府第前,看到那些衣冠楚楚的贵族们进进出出,看到他们坐着华丽的马车在大道上恣意驰骋,心里就会掀起阵阵波澜。
仲尼常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们那样自由地出入宫廷、官府和贵族之家啊,什么时候我能像他们那样可以议论政治,享受盛宴和参与各种典礼呢?”
这个机会终于等来了。公元前535年,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武子和季孙宿举行盛大的飨士宴以招待士人。
这种宴会在当时不定期地举行,是当政者在士人阶层中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而且,这一年的飨士宴与鲁国大夫孟僖子、仲孙获陪同鲁昭公出使郑国和楚国时,因不懂礼仪而大出洋相有关。
鲁国的执政者想通过这次飨士宴,一方面向士人显示他们礼贤下士的风度,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物色一批通晓礼仪的人才,使以东方礼仪之邦著称的鲁国再也不要失礼于其他诸侯国了。
仲尼得到举行飨士宴的消息后,兴奋得彻夜未眠。十七岁的孔子,已经是鲁国学识深湛、深孚众望的青年才俊了。
仲尼思考着,设想着。他想利用这次机会和季孙氏接触。如果季孙氏真能了解自己,收自己为家臣,就等于登上了政治舞台。就是凭着自己是陬邑大夫的儿子和博学多才这两个条件,也具备士的资格了。何不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争取跻身于仕途呢?
举办宴会的这天上午,仲尼早早地来到季孙氏门口的石阶前。
那些穿戴华丽、神气十足、自由出入的纨绔子弟的形象不断地映入他的眼帘。孔子低下头看着自己浑身上下穿的是孝服,显然与今天季孙府喜气洋洋的气氛不协调。
他心想:母亲离世不久,穿孝服正是儿子应该做的!于是,仲尼便挺胸昂首,拾级而上。
“站住!你是什么人?来这里做什么?”大门旁站着一位凶神恶煞的汉子,见这个少年身着孝服要进去,就大声问道。
“我是孔丘,是特意来参加相府宴会的。”仲尼马上停止脚步,恭恭敬敬地回答。
那汉子手握宝剑,傲慢无理地对仲尼说:“哈哈哈,我早就知道你仲尼的大名了!至于本人吗!就是相国的家臣阳货!”
“失敬了,失敬了!孔丘对您也是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见过面。”仲尼说完,施了一礼,就又朝相府走去。
阳货看见仲尼还向里面走,一下子跳起来,站到大门口的中间,挡住了仲尼的去路:“相国今天只是宴请文人学士、社会名流,你有什么资格前来赴宴!你有相国的邀请函吗?”
阳货的一句话,就如一瓢冷水泼下来,问得仲尼哑口无言,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向前迈步了,因为他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来。
仲尼气愤地离开相国府,回到家里,数日不肯出门。很显然,这次赴宴遭到了拒绝,对仲尼的刺激很大。
这件事就如当头一棒,让年少的仲尼彻底清醒过来。他从此不再寄希望于幻想,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在身份上与贵族的差距,认识到祖宗的余荫是靠不住的。要想进入上流社会,一切都必须靠自己努力争取。
从此以后,仲尼在心底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凭着自己的才学和能力,走进上流社会,光宗耀祖。于是,他更加发奋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他相信,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日子迟早有一天会到来。
仲尼虽然在少年时期曾帮着母亲干过许多杂活,然而,对这个一贯以贵族子弟自居的青年人来说,毕竟不能把种田、放牧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母亲的离世,让仲尼的生活更为艰难了。他整天除了学习就是谋划着自力更生的办法。于是迫于生计,他选择了相礼助丧的职业,当时叫作丧祝,就是专门为贵族和富裕的平民主持、操办丧事。
按照中国古代礼制,当时的丧礼活动是十分复杂、也颇为讲究的,尤其是富庶人家的葬礼更是隆重奢华。
这种相礼的活动在西周时期大概是由王室和诸侯国的神职人员巫、祝之类主持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职人员地位开始逐渐降低,他们逐步散落民间,便成为专门从事相礼活动的丧祝。
后来,相礼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平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