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尼采(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苗婕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书籍编号:30140799
ISBN:978750874358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234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
尼采
(上)
苗婕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编委会
主任:刘明山
编委:
周红英 王汉卿 高立来 李正蕊 刘亚伟 张雪娇
方士娟 刘亚超 张鑫蕊 李 勇 唐 容 蒲永平
冯化太 李 奎 李广阔 张兰芳 高永立 潘玉峰
王晓蕾 李丽红 邢建华 何水明 田成章 李正平
刘干才 熊 伟 余海文 张德荣 付思明 杨永金
向平才 赵喜臣 张广伟 袁占才 许兴胜 许 杰
谢登华 衡孝芬 李建学 贺欣欣 刘玉磊 王莲凤
刘振宇 张自粉 苗晋平 卓德兴 徐文平 王翠玉
刘春青 谭永军 马超群 马 成 赖春红 张世君
周筱筱 苗 婕
前言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我们在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在尼采4岁那年,他的父亲和弟弟接连离世,这令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于是他开始变得孤僻而又敏感。
少年求学时期,尼采的思维便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并且有着惊人的进步。在大学时期,他开始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而是对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并且开始进行哲学沉思。
24岁时,在导师里奇尔的推荐下,尼采出任了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后来由于健康问题辞职,之后他一直都饱受着精神疾病的煎熬。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
成就与贡献
尼采一生中的主要作品有《悲剧的诞生》、《人性的,太人性的》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在这些哲学著作中,尼采对自己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问题的解答都被全面地展现了出来,他那“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在这些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
地位与影响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除此之外,由于尼采的思想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还常常会遭到人们的误解。
以致有人说过:“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最早开始对西方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但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学说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20世纪,才激起了广泛而又复杂的回声。
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
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战栗,而此战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杰克·伦敦、茨威格、托马斯·曼、萧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还有我们熟悉的鲁迅。
感受复杂的人生
一切作品中,我只爱以自己的心血写成者。用心血和格言写成的东西,并非要让人们大声地赞颂,而是让人们默念于心,细细品味。
——尼采
幼年失去慈父之爱
1844年10月15日,德国普鲁士萨克森州洛肯村的街头,牧师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卡尔出身于一个牧师世家,这个宗教世家的家庭成员都是虔诚的路德教派成员。和他的父亲、祖父以及他妻子的父亲、祖父一样,卡尔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牧师这一职业道路。他相信:“在这条道路上,上帝能够给予其信徒启示,君主会为其臣民指引。”
上司们对卡尔赞许有加,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给予他王权上的庇护。如果不是因为头痛症和神经质,卡尔应该会有一个锦绣的前程,但是由于病痛的折磨,他不得不长时间地休息,从而耽误了自己的晋升。
卡尔申请去负责一个乡村教区,因此他被任命去了洛肯。洛肯是一个位于普鲁士萨克森州辽阔平原上的贫穷乡村,这里地势荒凉,村里都是些低矮的小房子,但是卡尔对这种孤独幽暗还算满意,因为这很适合休养。
这一年是卡尔婚后的第四年,卡尔年轻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初为人父的卡尔十分愉悦,更由于孩子出生的日子10月15日恰巧与国王生日是同一天。
这种巧合令卡尔更加高兴,他在教区的登记簿上记录下了自己初为人父的喜悦:“哦,10月,受到祝福的10月,在过去的日子里,我沉浸在你带给我的无尽欢乐当中,但是在你带来的所有欢乐中,最深沉最重要的莫过于我为我的长子洗礼……我的儿子,我给予你弗里德里希·威廉的名字,并以此来纪念和你同日诞生的我们高贵的恩主。”
在小威廉之后,卡尔的妻子还生了第二个儿子约瑟夫,再几年之后,小威廉又有了一个妹妹伊丽莎白。
此时,小威廉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小威廉学说话很慢,直至两岁半的时候才说出了第一句话。他是个沉默的孩子,总是用严肃的目光安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小威廉的这些特点并没有影响到父亲对他的疼爱,卡尔深爱着这个沉默安静的儿子,每当出去散步时,他总要把小威廉带在身边。
虽然那时的威廉年纪还很小,但在他的记忆中,父亲牵着他的手散步的情景总是清晰而又深刻,他和父亲走在村外广阔的平原上。平原上有很多的小池塘,钟声从远处飘来,在平原上回荡,此时,小威廉总是紧紧地握着父亲那双强有力的大手,这让他感觉到了温暖。
1848年8月,卡尔从自家门口的石阶顶上重重地摔了下去,他的头部猛烈地撞到了其中一级石阶的边缘上。头部严重的撞击加剧了他的头痛症和神经质的毛病,卡尔完全失去了理智,而神志不清和体力衰竭的并发症终于在一年之后夺去了他的生命。
父亲去世时,威廉只有4岁,在这段时间中,他经历了父亲的生病和去世,而这其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不管是深夜中突然响起的报警声、房子里传来的哭泣声,还是密室里的恐怖、死样的寂静、尽情宣泄的悲伤,甚至是教堂的丧钟声、赞美诗以及葬礼上的布道、深深埋在教堂石板底下的灵柩,都在他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年春天,母亲带着全家人离开了洛肯,移居到萨勒河畔瑙姆堡附近的小镇上,因为亲戚们就住在相邻的乡间,在这里可以和他们离得近一些,互相有个照应。
没过多久,威廉的奶奶和姑姑也搬过来跟他们一起住在一幢小房子里,亲戚们的到来使还处在悲痛当中的孩子们渐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并且习惯了一大家人的生活。
瑙姆堡的统治阶级由官僚和牧师组成,他们受到王室的眷顾,因此虔诚地效忠于他们的王朝。这些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成员都住在高大的城墙内,一到夜晚城门就紧紧关闭。统治阶级和整个瑙姆堡居民的生活都是刻板严谨、井井有条的。
都市教堂里的钟声洪亮辽远,响彻整个小镇,控制着居民的生活作息,它或将人们从睡梦中叫醒或者催促人们入眠,甚至还可以召集人们去参加国家和宗教的节日典礼。
威廉作为居民中的一员,他的生活同所有人一样,虽然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但他的生活也是刻板严谨、井井有条的,他生命中的特质与瑙姆堡十分契合,这让他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同时孩子天性中的好奇也让威廉不断发现新生活的美好。
这里有雄壮的阅兵仪式,还有风琴伴奏和合唱的宗教典礼,盛大的周年庆典,这让从小村庄来的威廉赞叹不已。
最打动威廉的便是每年一度的圣诞节的来临。相较之下,他自己的生日虽然不能像圣诞节那样深深地打动他,但仍然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因为他和国王同一天生日,每到那一天的早上,军乐声总是能将他从睡梦中唤醒。
威廉也把这个仪式看作是庆祝自己生日的集会,因此整个仪式中的各个活动也便是他的生日礼物。庆祝仪式很短,一结束,他们一家就会一块儿去教堂。威廉把牧师献给国王的布道词中最好的句子挑出来献给他自己,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随后,威廉和他的同学们聚集在学校来庆祝这个重大的日子,这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威廉的心中,父亲的印象依然深刻,他将父亲的形象牢牢地记在了心中,并且把父亲当作了自己前进的榜样,很小他就立下了志向,希望自己能够像父亲及家族中的其他叔叔一样,成为一名牧师,传达上帝的信息。
小威廉身上显示出了严谨的作风,他做事高度严格、一丝不苟,即使只是受到了些许的责备,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强烈的打击。
小威廉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当他焦虑不安时,他会将自己隐藏起来,躲避在某个偏僻的角落内审查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的他不会再跟妹妹一块儿玩耍,直至他通过深思熟虑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对错的判断。
有一天,正下着倾盆大雨,威廉却像平常一样从学校迈着缓慢的步伐回到了家中,母亲看到他虽然没有带雨伞或斗篷,却丝毫没有慌乱的样子,因此便将他叫住了,威廉不慌不忙地稳步走到了她的面前,母亲问他为什么下大雨还不赶快回家,威廉答道:“老师总是教导我们,不要在街道上随便奔跑。”
威廉的伙伴们因此给他取了个“小牧师”的外号,因此每当他大声地给同学们朗读《圣经》里的某一章节时,同学们就会安静下来,带着敬意去倾听。
威廉经常告诉妹妹:“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他骨子里有着天生的骄傲,并且深信尼采家族拥有非常高贵的血统。
年迈的祖母总是热衷于给威廉讲述家族的传奇历史,这让威廉和妹妹伊丽莎白对家族的过去充满幻想:
“家族的远祖住在波兰,名叫尼兹克,他拥有伯爵的封号。在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先人们反抗宗教迫害,并与天主教会断绝了关系,从此之后,他们就开始了悲惨的流浪生活,在整整3年的时间中,他们无家可归,只能从一个村落被驱逐到另一个村落。
“在流亡前夕,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先人们只能带着这个新生儿一块儿踏上了流浪的旅程,在流浪的过程中,虽然这个孩子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是由于母亲全心全意、始终不渝的看护,这个孩子终于奇迹般的长大了,并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个孩子成为了家族的传承人,他活了一大把年纪,最终将自己的强健和长寿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令这个家族最终欣欣向荣起来。”
虽然这个传奇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是威廉从来都没有感到过厌倦,他还经常主动要求别人给他讲述波兰民族的历史。别人告诉他:“当年贵族们聚集在辽阔的平原中央选举国王,这是一个平等的选举,因为即使是那些地位最低下的人也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投上一票。”
威廉为他听到的这一切而感动,他十分羡慕当时的生活。这些故事让他深深地相信,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种族。威廉总是向妹妹宣称:“一个尼兹克伯爵绝不会撒谎。”
童年的这些故事深深地刻在了威廉的心里,他做事和他的祖先毫无分别。但每当他在家里时,他总是被家中那几个相依为命的妇人抱入怀中,百般爱抚。
扩大兴趣爱好写作
1853年,威廉9岁了,这时,他的兴趣便扩大了。教堂里听到的汉德尔的合唱曲音乐向他打开了另一扇通往音乐世界的窗户,他开始学习弹奏钢琴,他的进步很快,不久就能娴熟地弹奏,并且可以即兴演奏,他甚至可以和着《圣经》的朗诵来进行伴奏。
威廉这些过人的能力反而让母亲感到不安。她想起了丈夫的命运,他和威廉一样喜欢弹奏钢琴,在洛肯时他也常常即兴演奏。
此时,威廉开始尝试去创作优美的旋律,他谱写了狂想曲及许多玛祖卡舞曲;同时他也写作诗歌,每当纪念日来临时,他便将他的配乐诗作献给自己的祖母、母亲、姑姑和妹妹。
威廉还起草了包括各种原则和建议的说教性的论文,并将这些作品分发给伙伴们看。
1854年,塞瓦斯托波尔被法国人围困,威廉在被困期间研究了弹道学和设防地的防御。塞瓦斯托波尔被占领以后,威廉难过地哭了。
在被围困期间,威廉还和两个朋友共同创办了一个艺术剧院,剧院里上演着古代戏剧和早期文明剧,他自己还为剧院创作了《奥林匹斯山诸神》和《奥卡达尔》两个剧目。
小学毕业后,威廉去瑙姆堡上了中学。一进中学,由于威廉具有超乎常人的智商,中学老师们便向他的母亲提议,让她把她聪明的孩子送到质量更高的学校去学习。
母亲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她更愿意让孩子离自己近一点儿,因此她拒绝了老师们的建议。
1858年,威廉在布莱的乡间度假。那里绿树成荫、群山起伏,而村庄坐落在萨勒河畔。萨勒河缓缓流淌,河水清澈,每天早上,威廉都要到清澈的河里去洗澡。此时,威廉和他的外公外婆以及他的妹妹伊丽莎白住在一起,他对这种充实丰富的生活感到十分满意。
威廉也知道,自己渐渐地长大了,很快便要离开自己的亲人到外面去独自闯荡,也许他就要住在另外的地方,去结交新的朋友了。面对未知的人生道路,他有些许的焦虑。
威廉总是回忆自己整个漫长的童年。在那渐渐远去的14个年头里,有父亲的慈爱及家人去世的悲伤,也有对家族传奇的骄傲和深深的向往,还有对音乐和诗歌的卓绝的发现。这些情景常常让他心中激动不已。
威廉沉醉于自己所经历的丰富人生当中,他拿出钢笔,在12天的时间中写出了一部自己的童年史。在写作的过程中,巨大的喜悦充满了心间,这让他丝毫不感到疲倦。
位于萨勒河畔距离瑙姆堡5000米远,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普尔塔学校,长久以来,威廉就被普尔塔深深吸引,渴望能够获得去普尔塔学习的机会。
早在12世纪的时候,西多教团僧侣从拉丁西部来到了这片斯拉夫人聚居的土地,他们获得了河岸两边土地的所有权,并开始在土地上修建房子和教堂,在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围墙。
僧侣们很快就被萨克森君王驱逐出境,路德派教的信徒们定居在他们修建的教堂和房子里,信徒们保留了僧侣们创办的学校。
1540年,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要培养孩子们,让他们适应去过宗教生活。”
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们必须住校,同老师们待在一起。学校一直坚持禁止任何带有安闲逸乐行为方式的规章制度。学校中还有一套明确的等级制度:每个老师指导20名学生,最大的学生要照管最小的学生。学校开设了宗教、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课程。
在这所修道院式的学校里,新教的伦理和德意志民族所特有的一丝不苟、人道主义精神水乳交融,形成学校里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格。
这里培养出了许多非凡卓绝的人物: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兄弟,以及兼哲学家、教育家为一身,被学校引以为荣的费希特。
1858年10月,威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被授予了一份奖学金,从此离开家进入了普尔塔学校。
在第一学年,有一次,威廉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起穆奇乌斯的故事。他们认为“没有一个人会有勇气把手放进火里”,因此不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面对同学们的言论,威廉不屑于争辩,他只是伸手从炉中抓出一块燃烧的煤,把它放在了自己的手掌里。最后的结果便是,这个烧灼的疤痕跟随了他终生。为了让这块荣耀的疤痕历久弥新,威廉甚至让熔化的蜡流过伤疤,来使疤痕变得更加显眼。
除了这次“英雄壮举”,威廉很少把时间花在玩乐之上,同时,他特立独行,不轻易和学校里的陌生人接触。
从记事不久,威廉就是整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因此他身上具有在女性环境中形成的温柔气质,这种气质让他很难适应普尔塔的清规戒律。每个星期天下午,他的母亲、妹妹和他在瑙姆堡的两个朋友都会到校门口接他,这时他才会外出,与家人和朋友们在学校附近的小酒馆里消磨掉剩下的时光。
1859年7月,威廉获得普尔塔学校提供给学生最长的一个月假期。在这难得的自由时间中,他重访了自己的出生地,还到耶拿和魏玛匆匆旅行了一趟。
在学校里,功课剥夺了他大量的时间,使他没办法发挥自己写作的才能,现在写作的灵感和乐趣又重新在他身上得以展现了,于是他把自己旅行的夏日印象写成了一篇略带悲怀的抒情散文:
太阳已经下山之后,我们离开了暗黑的围场。此时,我们背后的天空沐浴在金色的霞光里,而在我们头顶的上空,云彩闪耀着玫瑰色的光芒。夜晚的和风轻轻吹拂着,静静的城市在我们眼前。
呵,呼吸一下这夏夜里美丽的气息吧,这花香,还有这绯红的晚霞!难道你没有感觉到你的思潮正在翻越飞升吗?它就像纵情欢唱的云雀,栖息在金光璀璨的云端。看看这夜晚中的胜景!我自己的人生展现在自己的面前。
我自己的命运如此安排:暗黑的阴影里一部分被封锁其中,其余的则飞升于自由的空中!就在那一刻,路旁的疯人院内传出了一声尖锐的叫喊,将我们的耳朵都撕裂了。我们感到好像有某个恶魔正在扇动着邪恶的翅膀触及我们的皮肤,因此我们把手握得更紧。滚开,你这邪恶的势力!即使是在如此美丽的世界里,依然还存在着痛苦的灵魂!
8月初,威廉短暂的假期结束了,他重新回到普尔塔,他开始连续记载详细的日记,日记中记叙了他无法接受学校对学生粗暴约束的心情,还有他对自身的反省。
每当威廉内心的情感澎湃激涌时,他便放弃写散文,在他看来,只有音乐才能够宣泄自己内心的忧郁,而散文却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因此在灵感的驱使下他便写一些韵文、四行诗或是六行诗。他从不主动寻求这种充满诗情的时刻,总是等到它出现时才去跟随它,一旦发现诗情减弱,他就会选择散文来替代,用莎士比亚戏剧对白一般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普尔塔并不总是充满了刻板的条约,学校有时也会拥有片刻的快乐,学生们可以外出散步、合唱、洗澡。
每当天气过于炎热时,学生们都会走出书斋,大部分的时间在水中度过,学校里200多个学生齐声唱着歌,踏着拍子来到河边站好队,然后跳入水中,学生们经常顺流而下,兴高采烈地游着,直至游得筋疲力尽。
当老师的口哨声传来时,孩子们便爬上岸,一只尾随其后的渡船给孩子们送来校服,这些孩子穿好校服,又唱着歌,秩序井然地回到学校,继续各自的功课。
威廉很喜欢参加这种愉快的活动,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实在是棒极了。”
8月底,威廉的日记开始中断,等他又重新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他的这本日记已经快要结束了。他写道:
此时此刻,强烈的求知欲抓住了我,让我对知识、对世界文明燃起了无尽的渴望。这种冲动源自洪堡的书,我刚刚在读。我希望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像我对诗歌的热爱那样持久不衰。
进入新学期,威廉着手制订了庞大的学习计划。他计划把地质学、植物学、天文学与拉丁语读物、希伯来文、军事科学以及各种技能的学习结合在一块儿。他说:“首先的研究对象是宗教,因为它是所有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领域无比巨大,而对真理的追求则永无止境。”
在孜孜不倦的研读过程中,时光转瞬而逝,威廉的第二个假期来临了,短暂的假期后是第三次返校。
此时秋天来临,普尔塔校园里巨大的橡树褪去了绿装。威廉已经17岁了,他感到自己内心凄凉。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强迫自己对生活采取顺从的态度,这让他感到万分痛苦,而此时的他已经阅读了席勒、荷尔德林、拜伦的作品,他梦想着古希腊的神祇,尤其是那个阴沉的法力无边的魔术师曼弗雷德。
威廉深入思考了几行浪漫主义诗人的句子:
痛苦就是知识,
只有最深地体味了痛苦的人,
才能透悟致命的真理,
知识之树并不等同于生命之树。
威廉强烈渴望着能从日常课程和功课中解脱出来,这些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他常常独自聆听那发自灵魂的独白,并以此为基础,理解自己大脑里那些幻想。
威廉向母亲和妹妹吐露了自己的想法,宣布他将改变原来对人生的规划,他不再想做教授,因为一想到大学他就厌烦,他想做音乐家。
没过多久,威廉喜爱的一个老师逝世了,这悲惨的事情彻底结束了他内心混乱的状态。他开始与人隔绝,终日沉浸在冥想之中。
威廉接连不断地书写,记录下了自己内心所有不安的阴影。他考察了庞大的浪漫主义体系和冰冷无情的科学体系。他沉浸在自己广阔的阅读视野中。
童年时代养成的虔诚的生活方式仍然深深刻在威廉的灵魂里,虽然他常常对宗教提出大胆的否定论断,但没过多久他又会谴责自己刚才的罪恶,他极力维持着自身的宗教信仰,但宗教信仰正在他身上逐渐减弱。
威廉处在矛盾之中,他清楚,如果弃绝了宗教就意味着失掉了安全感,担心自己找不到新的信仰来取而代之。威廉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停地在辗转思量:
解决这个事业不仅仅是几个星期的事情,而是关乎终生。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思想中几千年来被无休止论证的哲学问题;要革命性地推翻被人类中最高权威所接受的本质性的终极信仰……这些行为都只能算作鲁莽轻率。
那么人类究竟是什么呢?是整体中的一个阶段,还是大化流行中的一段时间,上帝随心所欲的创造物?所有这一切都还是个谜。
然而无论历史的浩瀚时间延续多久,它的每一分钟又都运行于当下。决定性的历史时刻就都存在于钟面之上,因为时针永远在走动,而到达零时的时候,它又开始新的一轮旋转,就好比人类开创新的时期一样。
没有向导,没有指南,在疑问重重的汪洋大海中,大多数的年轻大脑都只能面对迷失或者发疯的结局,冒险者都被风暴打垮了。我们的全部哲学无法指引大众,只会无休止地干扰大众的思考。
当大众发现整个基督教思想是建立在虚妄之上时,一次巨大的变革将铺天盖地而来。我试图否定这一切,但是,唉!摧毁极其容易的,但想要创造新的信仰却很难。
威廉从不轻易地在重大问题上仓促地下结论,只要还有可回旋的余地,他都会选择回避。然而一旦他投身于其中,就必定会全力以赴。他写道:“我们往往在本应直面我们命运的当口软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