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萨特(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邢建华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书籍编号:30140801
ISBN:978750874359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36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
萨特
(上)
邢建华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编委会
主任:刘明山
编委:
周红英 王汉卿 高立来 李正蕊 刘亚伟 张雪娇
方士娟 刘亚超 张鑫蕊 李 勇 唐 容 蒲永平
冯化太 李 奎 李广阔 张兰芳 高永立 潘玉峰
王晓蕾 李丽红 邢建华 何水明 田成章 李正平
刘干才 熊 伟 余海文 张德荣 付思明 杨永金
向平才 赵喜臣 张广伟 袁占才 许兴胜 许 杰
谢登华 衡孝芬 李建学 贺欣欣 刘玉磊 王莲凤
刘振宇 张自粉 苗晋平 卓德兴 徐文平 王翠玉
刘春青 谭永军 马超群 马 成 赖春红 张世君
周筱筱 苗 婕
前言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我们在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继父希望他能够当上工程师,但他从小的愿望就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
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以后,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象》、《论自我的超验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
1941年发表代表作、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受到人们的欢迎,被称作“反对附敌的哲学宣言”。1943年秋,《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1955年,萨特和其同学、情人兼终身伴侣、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访问中国。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
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逝世。
成就与贡献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小说《恶心》、短篇集《墙》、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地位与影响
自20世纪40年代,萨特既在战场上,也在文坛上参与反法西斯运动;20世纪50年代,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萨特和他的终身女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最敏感的前线上。
萨特的作品都是20世纪哲学和文学领域中出色的经典。法国哲学教授让·吕克·南希在《世界报》上著文说:“萨特是个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的两面神:没有一个哲学家像他那样在文学海洋中游弋,也没有一个文学家像他那样大举进行哲学操练;我们无法理解,逻辑思辨和形象推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笔下毫无妨碍地非常清晰地表现出来。”
童年的岁月
人类之所以没有堕落下去陷于野蛮而与猪狗为伍,只因为有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圣徒在黑暗中顽强地与使人类堕落的恶魔作战。
——萨特
缺少父爱的童年
1905年6月21日夜,法国巴黎。
夏日的晚风轻轻地吹拂着树尖,蝉儿也停息了鸣叫,静静地卧在枝间。星星不时眨着眼睛,向西斜的弯月告别,世间的一切都在等待着新的黎明的到来,似乎也在等待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这一年,恰巧又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危机的开端,资本主义经历了自1789年法国伟大革命之后的一个多世纪,已经膨胀成为畸形的庞然大物:帝国主义产生了。
这一年,在东方,持续两年的日俄战争刚刚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俄国的反对沙皇的民主革命就打响了推翻沙皇统治的第一炮。
而在法国国内,第三共和国同样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黎明不可阻挡地到来了。在离布劳理森林不远的16区的米涅阿德街2号的一套公寓里,灯光一夜未熄,人们焦急地在外屋等待着,并不时地走到卧室门口打探消息。
突然,从卧室里传出婴儿并不响亮的啼哭声,有经验的人都能听出,这是一个刚刚来到人世的生命发出的向世界报到的啼鸣。果然,一个瘦弱的男婴在那所房间里呱呱坠地。
但是,当年轻的母亲安娜·玛丽从疲惫中缓过神来,凝视着爱子时,先不由自主地绽开笑颜,随即禁不住潸然泪下。因为他的父亲让·巴蒂斯特·萨特已经显而易见地将不久于人世,这个孩子的出生所带来的虽然有喜悦,但更多的是悲怆。
母亲征求丈夫的意见之后,为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让·保罗·萨特。
小萨特的父亲巴蒂斯特原是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地区迪维叶镇一位乡村医生的长子。有一对炯炯发光然而淳朴老实的眼睛,圆圆的头顶光秃秃的,嘴边长着两撇胡子,他喜欢航海,一心想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巡视和欣赏那无边无际的大海。
后来,巴蒂斯特果真当上了海军军官。1904年,这位青年军官在诺曼底半岛北端的军港瑟堡认识了来自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的安娜·玛丽,于是他们很快就结婚了。
但是,巴蒂斯特不久就在印度的时候患上了肠热病,高烧时断时续,只好转业回国。
小萨特刚刚几个月时,巴蒂斯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一家三口不得不搬到佩里戈尔祖父家附近的一个农场里,以便让作为医生的祖父能照料儿子。
安娜因为日夜不眠地看护两个病重的亲人,终于被弄得精疲力竭,奶水也已经干了,更可怕的是:小萨特也患了肠炎,来到人间后不久,就与他的父亲一起日渐消瘦下去,父子俩都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小萨特的祖父每天坐马车从小镇来看望儿子。看到一直让他骄傲的长子和刚出世的孙子奄奄一息,禁不住老泪纵横。
万般无奈之下,可怜的小萨特不到9个月就被强行断奶,并被寄放到一个农民家里,在农民不太精心的照料下,小萨特的病情也时好时坏。
而与此同时,父亲巴蒂斯特的肠热病却进一步恶化,大家心中都听到了上帝的丧钟已经敲响。
此时最心急如焚的,是年仅20岁的安娜·玛丽,她在两个半死不活却是至亲的人之间疲于奔命,精神也几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感谢上帝,新生命的抵抗力是顽强的,小萨特的肠炎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一家人都欣喜若狂,希望小萨特康复这种“奇迹”会给他的父亲带来好运,巴蒂斯特在儿子的鼓励下,也似乎坚强了许多。安娜虽然依旧奔忙,可心里光明了许多。
但到了1906年9月,巴蒂斯特病情突然恶化,9月17日,他僵卧在妻子绝望的双臂中,双眼留恋地看了仅仅15个月大的爱子一眼,溘然逝去。
由于父亲去世时,小萨特还不记事,父亲的病逝没有给小萨特幼小的心灵留下过多的创伤。
但是,年轻的安娜却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回顾过去,她伤心欲绝,展望未来,她手足无措:一个身无分文又没有工作的年轻寡妇带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安娜左思右想,最终发现她只有一条路可走:投奔娘家。与萨特父亲的家人告别后,安娜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拎着再简单不过的行李,回到了她从小生长的地方。
安娜的娘家在巴黎西部地区。她的父亲夏尔·施韦泽是名德语教师,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卡尔”。从这个外号就知道,卡尔出生于法德边界的阿尔萨斯,在这一地区有很多男人的名字叫“卡尔”。因此,他对于法、德两种语言都同样精通。
夏尔的父亲本来也是老师,但由于子女多,负担重,后来放下教鞭从商,成了食品杂货店的店主。因为自己放弃了净化心灵的工作,所以为了补偿,他要求他的儿子中一定要有一个去当牧师,于是选中了夏尔。
但夏尔并不愿意,于是偷偷跑出了家们,他宁愿去当骑士而在马背上到处游荡。家里人从此把他的相片倒挂在墙上,不准再提到他的名字。另外两个兄弟呢,奥古斯特急忙学父亲进入了商界;而父亲就认准了沉默寡言的路易,让他成为了牧师。
真是造化弄人,后来夏尔终于还是做了一辈子老师。
当时安娜带着小萨特回到父母家时,年过花甲的夏尔正在申请退休,他看着青年丧夫的小女儿带着襁褓中的外孙投奔而来,孤苦无援地站在自己面前时,他默默地撤回了申请,重新执起教鞭。
安娜的母亲名叫路易丝·吉耶曼,这位胖乎乎、满头银发的妇人谈吐诙谐活泼,为人却有些急躁、狡黠,素来自诩为“女性中的强者”。
安娜不但淳朴、老实、温顺,而且颇有自知之明,尽管父母都友善而不失热情地接纳了她,两个哥哥也待她彬彬有礼,但她仍然敏感地意识到了一种暗地的责备:她的回家实在有些像遭到遗弃。
况且,一般家庭还能接纳年轻的寡妇,却不欢迎已做了母亲的女儿,因为这意味着一种沉重而且长期的经济负担。
安娜为了取得家人的宽恕,也为了补偿给大家带来的麻烦,她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每天,她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操持家务,打扫房子、上市场买东西、做饭、洗衣服,样样都做。实际上,她已经成了家里的女佣人。
然而,勤快并不能化解一切,没有人能设身处地去体谅安娜活得有多累。首先,一直以家庭主妇自居的母亲路易丝就让她难于应付:路易丝既想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又要在女儿面前显示她的威风,对每日的菜单安排、清理账目事必躬亲。
因此,可怜的安娜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如果被动消极的话,就会被说成是一个累赘;如果主动肯干的话,又会被怀疑为企图操纵家政大权。
为了避免第一个罪名,安娜需要鼓起勇气;而要避免第二个罪名,她需要保持谦逊。她的衣服、裙子磨破了,母亲从来没想到要给她换新的。
此外,夏尔对安娜仍然像未出嫁前那样,进行严格的家教管制,甚至更难变通。每当安娜有一点儿空闲的机会,如以前的好友邀请她吃顿晚饭,她必须事先请假,并保证要在晚上22时以前回家。因为她知道,还不到22时,父亲就已经拿着怀表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地等着她回去训话了。而当22时的钟声敲响而安娜还未返家时,他便开始大发雷霆。
这样一来,每当安娜被邀请外出吃饭时,她自己往往玩不尽兴,而且总是提心吊胆的;而知道内情的主人也总要在22时以前赶她回家。不久,温顺的安娜便不得不放弃了这种娱乐的机会,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代价过于昂贵的享受。
在外祖父家,小萨特跟母亲在一个房间里,他每天早上醒来时,母亲就已经穿好衣服在忙碌。而等他醒来,就乖乖地让母亲滴鼻药水,为他穿袜子,为他洗脸刷牙,穿上衣服。晚上再让母亲为他脱衣睡觉,一直被母亲精心呵护着。
深受外祖父的宠爱
1906年冬,一岁零几个月的小萨特跟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
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说父亲的死使安娜重新被套上痛苦的锁链的话,那么对小萨特来说则恰恰相反,从小在记忆中就没有生父,使萨特从不知道什么叫作服从,使他“享受到没有父权压迫的、充分的自由的生活”,给了他一个与众不同、得天独厚的童年时代。
不过,在他的童年生涯中,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个试图对他实施管教的长辈,这个人就是外祖父夏尔·施韦泽。
夏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男子。他身材魁梧,一脸络腮胡须和一头银灰头发令他风度翩翩,气度非凡。他总是戴一顶气派的巴拿马礼帽,在各种条格纹的法兰绒上装上罩一件凸纹布的背心。而背心的开襟处总横着一根亮闪闪的表链,一副夹鼻眼镜让你感到他的学问深不可测。
夏尔为人严厉、自命不凡,有时甚至近于残酷无情,他常常自称为“维克多·雨果般的人物”。
有这样一件事是让夏尔引以为自豪并津津乐道的:
一天,夏尔走进他常去的那所教堂,正在传教的神父为了吓唬那些早已听得分神的听众,急中生智,指着夏尔用雷霆般的嗓音吼道:“上帝在此,他在看着你们!”
信徒们于震惊中顺着神父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教座下多了一位高个子的老人,那金黄色的胡子,令他的下巴四周像是有一轮光环。他神态威严地扫视着众人……
心惊胆战的信徒们立即逃之夭夭。后来人们甚至在私下里议论说:“他是圣父下凡。”
对于自己外表的迷恋,还使夏尔形成了热衷照相的嗜好。而且他能在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使自己神采奕奕,这一嗜好使家中整个客厅里都摆满了他多彩多姿的相片。
夏尔对照相的迷恋非同一般,久而久之,他已经把这门艺术融进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瞬间,任何时候他都可能中止他正在进行着的动作,摆出一个漂亮的姿势。他陶醉于这些永恒中的暂停,这时他仿佛成了他自己的塑像。
夏尔不仅仪表非凡,而且一生颇有成就。他曾以一篇关于中世纪诗人波斯·萨赫的论文而获得哲学博士。在选择了教授德文的职业后,他辛苦工作,发奋进取,终于成为直接语言教学法的发明者。他先后在马康、里昂和巴黎教过德语,在巴黎,他参加过一次演讲并获了奖。他同他的朋友西蒙诺合著《德语读本》,大受公众赞赏。
除了富有语言天赋,夏尔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非同一般。他常常能在盛大的场面上,用德、法两种语言即兴赋诗。
夏尔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早夭;大儿子乔治后来当上了高等技术员,小儿子埃米尔后来当上了德语老师。安娜是他最小的女儿。
尽管夏尔很有理由自命不凡,他的儿女们,尤其是两个儿子却对他不以为然,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很好的沟通。因为在子女面前,夏尔总是不苟言笑、板着一副威严的面孔,他甚至以辱骂他的两个儿子为乐事。因此儿女们都尽量离他远远的。
两个儿子从小就不喜欢他们的父亲,而只尊敬他们的母亲。一旦父母发生争吵,两个儿子也无一例外地站在母亲这边。当长大独立以后,他们常常悄悄地回家探望母亲。开始时大家其乐融融,相聚甚欢;当谈到父亲时,他们便换成了一种讥讽、冷淡的口吻;而每当夏尔回家时,他们便会立刻出门,扬长而去。
但自从小萨特到来之后,严厉得可怕的夏尔却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现在,他常常面露微笑,并常常幽默诙谐地与别人打趣。每天上班前,他总要走到萨特跟前,伸出他温暖的手掌,轻轻地抚摸着萨特的小脑袋。
这时,萨特会停下正在玩的游戏,抬起头来,清脆、婉转地喊一声:“外公!”
夏尔变得更加慈爱,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那素来严峻的眼睛里,竟然还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他发颤的声音中透露出无比的温柔:“哎,我的小乖乖!”
不久,所有的人都发现了夏尔这个奇特的变化,他们惊叫道:“哦,这个小淘气鬼使他的外公变痴了!”
每到黄昏,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祖孙俩一同出现在卢森堡公园里。落日余晖下,小萨特在绿茵茵的草坪上东奔西跑,时而发出稚气的笑声,时而不知所云地自言自语。
夏尔则坐在一把折叠式帆布躺椅上,旁边放着一杯啤酒,久久地一动不动地端详着外孙,以羡慕的心情看着小萨特跑来跑去、跳跳蹦蹦。
一岁多的萨特已经口齿伶俐。他幼稚的话语常被外公视为神圣的“预言”。而当萨特在不经意间学着成年人说话,突然吐出他并不解其意的语言时,平时严肃、沉闷的家里立刻溢满了轻松、愉快的笑声。
此时,夏尔总是含笑不语,满意地享受着眼前的一切。
谁都能看出来,是萨特的天真、可爱和聪明,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了外祖父那早已沉默的灵魂,使之不时闪烁出灼目的光芒。
人们在私下里议论着:“夏尔越活越年轻了!”
每天,当讲完课的夏尔用小步舞大师的步伐走出地铁车站时,母亲和萨特一眼就认出了他那高大的身躯。不管隔着多远的距离,一看到萨特母子,外祖父会立即来一个“亮相”动作,好像有一个无形的摄影师给他下了一道命令似的:上身挺得笔直,双腿成直角蹲立,双手张开,长长的胡子随风飘拂。
看到这个信号,萨特也立即静止不动,身体略微前倾,就像一只即将飞出笼子的小鸟。祖孙俩就这样面对面地相持片刻,这幅场景足以让行人驻足侧目。
接下来,萨特怀抱一个装满了水果和鲜花的篮子,带着幸福的笑容向外公奔去,然后跳到他的膝盖上,做出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而夏尔则把小萨特抱起来,朝天举起直至双臂伸直,随后再把萨特放在他的胸前,动情地高呼:“我的宝贝!”
行人无不为这洋溢着祖孙情的画面所感动。
除了照相,夏尔如今又热衷于一项新的发明——做外祖父的艺术,并把这两种艺术无懈可击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总在下意识地希望生活中不时发生剧情的突变。
而聪颖的小萨特并不太需要母亲或外祖母的导演,总是像一位演技精湛的演员一样,能运用自如地把握外祖父的情绪和时机,从而使夏尔毫不费力地便沉醉于自己做外祖父的艺术享受之中。
为了迎合夏尔对戏剧性突变的嗜好,外祖母和母亲还常常拿萨特作为道具兼演员,导演出让夏尔大吃一惊的场面。
最常见的一种是把萨特藏在大衣橱后面,然后其他人都悄悄退出房间。同样乐衷于此道的小萨特总是积极地配合:他屏住气,一动不动地耐心等待幕布的开启。
不一会儿,夏尔从外面回来了,走进看似无人的房间。他神情疲乏、郁郁寡欢……
突然,一个有着一张圆圆的、红润的脸蛋的小孩从天而降,而他那做成一个个小圆圈的金黄头发又使他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真是天使下凡!
夏尔的面孔顷刻间熠熠闪光,他一把将萨特高举过头,并发出朗声大笑……
小萨特与他所扮演的角色配合得如此默契,以致人人都知道他是夏尔·施韦泽最有名的乖外孙、大家最宠爱的小孩。他总是顺从地让大人给他穿鞋、换衣、擦脸,打扮得整整齐齐,吃饭时他乖乖地吃得很香;睡前听话地让人往鼻孔内滴药水。他从来不哭,在不该吵闹的时候便保持安静。
每当大人们带小萨特去教堂做弥撒时,他跪在祈祷椅上,注视着前方,身子一动也不动,甚至连眼睛都很少眨一下,比大人还要庄严肃穆。人们无不为夏尔有个如此出众的乖外孙而啧啧称赞。
小萨特还是维持家庭和睦不可或缺的调解人。
每当外公和外婆有所争执,小萨特总会成功地进行调解。争吵的尾声往往是外婆被外公揭了短,这时,她忍无可忍地站起身,走进自己的房间,然后闭门不出。而外公并不以为然,耸耸肩,这位不可一世的“雨果”先生回到他的书房去了。
此时最忧虑不安的是安娜,可是她的地位太卑微了,简直没有说话的权利。最后,安娜只有叫善解人意、伶牙俐齿的萨特去劝慰外婆。
小萨特偎在外婆怀里,用幼稚的话语诉说外公的种种长处,而从母亲那儿学来的“卡尔妈咪”的叫法则使生性浪漫的路易丝觉得自己和丈夫实在称得上恩爱夫妻的典范。
于是,转眼之间,大家又可以听到路易丝在高声叫着:“卡尔,卡尔……”
夏尔对他的几个儿子缺乏热情,却对萨特宠爱有加。所有来家的客人都要温柔地抚摸萨特,并对他的种种优点大加赞扬。这一方面是因为萨特本身的乖巧可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讨好那不可一世的卡尔。
所有这一切,使萨特在家中的地位甚至高于外婆和母亲。如果萨特偶尔吃到光面包时,夏尔便会亲自去厨房拿来果酱,并用大声的斥责使两个吓坏了的女人从此再不敢粗心大意。
尽管夏尔是家中说一不二的家主,但萨特是在他那漫长的生命旅程的终点才出现的,父权早已不再使他感兴趣了,他更希望能作为一个慈爱的、使人称奇的老人而了其残生。因此夏尔分派给了萨特一个被娇宠的神童的角色,把萨特视为命运赐予他的一件特殊礼物。
在外公的庇护下所获得的这种充满了溺爱和赞美的生活,使小萨特首先是从欢笑中来认识现实的。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只需随心所欲地顺其自然就会得到一片称赞之声。
因此,在小萨特眼中,世界如此美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此融洽,以致他根本不知暴力和仇恨为何物。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宠儿,他也从未尝过嫉妒的滋味,至于其他的种种邪念与罪恶的想法,更无法在萨特那幼小的心灵上生根、发芽。
在夏尔的呵护和溺爱中,小萨特度过了一个与任何心理创伤、感情冲突绝缘的美好童年。
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小萨特在外公家被所有人宠爱,但他并不是只知道玩耍。因为从童年开始,书就成为了萨特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
夏尔虽然对小萨特非常溺爱,但并没有忘记引导他学习文化,增加知识。他经常把小萨特抱在膝上,给他讲述各种故事。
他经常是以这样来开始:“保罗,你要听什么呢?神话是不是?”接着,就讲起各种迷人的神话,把小萨特一下子带进了那虚无缥缈的天国。
在外公构建的神话天国里,小小的萨特看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看到了人间所缺乏的美德、自由和真正的爱情。
夏尔也沉迷于这种场景中,同对老年的忧虑作着斗争。他羡慕外孙是大自然的珍贵恩赐,借此来规劝自己:一切都是善的,就连我们的可悲的结局也是善的。
夏尔还经常带着小萨特外出散步,看看森林、湖泊、鸟儿和花草。他还对小萨特讲起他与哲学家柏格森同游日内瓦湖的情景:“我那时着了迷,我目不暇接地欣赏着碧波荡漾、湖光粼粼的景色。但柏格森却坐在一个行李上,不停地低着头看他的两只脚间的空地。”
夏尔有一间很大的书房,里面四面墙壁整整齐齐陈放着书架,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的全是书。除了一年一次的大清扫外,夏尔从不准其他人随意出入。
刚刚探索新世界的小萨特还不懂得书本和文字到底是何物,但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出于全家人对外公的敬畏,便对那些像砖块一样紧紧地挤在书架上的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意。
他天真地认为:只是因为有了这些“砖块”,家里才会如此繁荣和睦。而每当外公打开书房进来工作时,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在这个小小的圣殿内,他常常可以一声不响,自得其乐地待上好几个小时。
小萨特每当站在厚厚的书墙之间,心中立刻充满了无比的敬意。他忍不住踮起脚,偷偷地抚摸它们,故意让自己的小手沾上那些“圣物”的灰尘。他看着手上的细末,不时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些形状彼此相似的“砖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它们会像人一样地死去吗?
萨特想不明白,却也不敢惊动外公。在书房里伏案工作的夏尔比平时更让萨特崇拜不已。他常常躲在书架后,久久地盯着外公的一举一动:他总是在奋笔疾书;忽然,他停下笔,站起身来,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开始围着他的书桌转圈了。
一圈、两圈……突然,他大踏步地走向某一排书架。天啊,他看都不用看就毫不犹豫地取下一本书,然后飞快地转身,一边翻动着书页,一边走回他的座椅上。刚刚坐下,他就一下子翻到了“所需要的那一页”,同时发出“唰”的一声。
同样的过程萨特百看不厌,他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外公平时那么笨手笨脚,连手套上的纽扣都要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