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世界名人成才故事2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竭宝峰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7-01

书籍编号:30141120

ISBN:97878064908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323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二)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第三章 著名谋略家的故事


所罗门


所罗门,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开创者——大卫王的幼子,希伯来国家鼎盛时代的国王。


在历史传说中,所罗门被看成是古代理想的英明君主。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所罗门往往是智慧的化身和和平的象征。其实这些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史实的。


在大卫当政的最后两年,所罗门与父亲共同执掌国政。大卫去世后,所罗门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及其支持者。圣经中把所罗门描述成正直的法官,实际上,他是一个贪图权势、爱慕虚荣的人,只要有谁阻碍他前进,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毫不手软,更不用说其他的政敌了。


所罗门登上王位之后,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与埃及、腓尼基诸城邦和一些邻国结好的政策。这就保证了对重要商路的控制,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他娶了一位埃及的公主为妻,因此得到一座城市作为陪嫁品。他还与其他阿拉伯南部的王国联姻,又得到许多宝石和金子等贵重物品。在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中,所罗门得到了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黄金、白银、宝石、象牙、香料和木材等物品。这一切都促进了希伯来工商业的繁荣。


所罗门曾带兵向南部扩张,征服了红海沿岸的一些地区。在北方,他曾入侵过赫梯新王国,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军粮城。


在内政方面,所罗门把国家按地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有一个总督负责收税。


大约公元前963年,所罗门大兴土木,征调了18万民工,耗费巨资在首都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为犹太教徒崇拜的上帝耶和华建造圣殿。经过七年时间,这座圣殿终于建成。它面朝东,由门厅、主殿和圣堂三部分组成。主殿长约30米、宽10米、高15米,四壁和所有设施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金粉,这使大殿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墙壁上还雕有长着三对翅膀的天使和奇花异草图案,这些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装有犹太教的象征——圣经的柜子,被安放到幽暗而神秘的圣堂深处。每逢传统的宗教节日,各地的犹太教徒纷纷来到耶路撒冷的圣殿朝拜。圣殿的建成还轰动了周边各国,各邻国的朝拜者络绎不绝,这就扩大了希伯来神教的传播,同时也对希伯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圣殿虽然两次遭焚毁,犹太人也被迫背井离乡,但是犹太教却成了维系民族生存的纽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耶路撒冷的圣殿遗址始终是漂泊四方的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所罗门以其广泛的建筑活动著称。在他统治时期,除了修建圣殿之外,还为妃子们建筑了很多豪华的宫殿。外表的繁华,使所罗门的王国看起来繁荣昌盛,但是,这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内部的危机。从居民成分看,国家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为以色列人所占据。南部经济落后,是犹太人聚集所在。由于所罗门的父亲大卫的王朝在南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沉重的赋税大多落在北部以色列人身上,这自然引起以色列人的强烈不满。另外,邻国埃及也不愿自己身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存在,所以他们支持以色列人的分裂活动,这使国内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所罗门统治末期,北方出现了以耶波罗安为首的分裂活动。所罗门非常恐慌,他下令捉拿耶波罗安并企图处死他,但是没能成功。耶波罗安逃到了埃及被保护起来。等所罗门一死,他立即回国起兵,从此统一的希伯来国家一分为二:南方由大卫王朝继续统治,称犹太;北方则称以色列。


所罗门的政绩虽然不多,但是一提到耶路撒冷的圣殿,人们多数会想起所罗门的名字。文学作品和传说中的所罗门是神奇而伟大的。无论历史中的所罗门是什么样子,善良的人们都愿意相信传说中的所罗门是真实的。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生于公元483年,死于公元565年,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恢复了古罗马帝国的疆域,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中最有作为的皇帝。


公元483年,查士丁尼一世出身于马其顿的一个农家,他的叔父查士丁在君士坦丁堡担任禁卫军将领。查士丁尼一世在叔父的帮助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公元518年,查士丁一世被拥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帮助年事已高的叔父处理朝政。查士丁无嗣,收查士丁尼一世为养子,并授予要职。公元525年,查士丁尼一世获得恺撒称号,公元527年4月,称奥古斯都,与查士丁共执朝政。8月,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一世在元老院及军队的支持下,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独掌朝政。


查士丁尼一世精力旺盛,组织能力强,人们称他为“永不睡觉的帝王”。他的妻子提奥多拉是个美丽、聪明的女人,有着坚强的决断和勇气,在政治上给他以很大的帮助,曾经支持查士丁尼一世无情地镇压了尼卡起义,巩固了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政治抱负和谋略更为深远,他把自己当成恺撒的继承人,一心想重振古罗马帝国的雄风,收复失去的土地。因此,他在位期间四处发动战争,相继消灭了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打败了西哥特人的法兰克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地中海重新变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查士丁尼一世一生致力于自己的光复计划,在连年的征服战争中显示出他作为最高指挥者的才干和谋略。他刚刚登上帝位时,拜占庭帝国东有宿敌波斯,北有野蛮的斯拉夫人,使得他不能集中力量征服西方。因此,查士丁尼一世要实现自己的计划,必须先解决后顾之忧。他的办法之一就是重金收买。这在当时社会是很行得通的。在拜占庭军队接连取得对波斯帝国的胜利后,他不惜花费大量的黄金贿赂波斯执政者,公元532年,终于以1.1万磅黄金买来了东方的暂时和平,同时又用重金收买斯拉夫人的酋长,以求得北部边疆的平静。稳定了东方和北方边境后,拜占庭帝国就可以全力征服西方了。这从军事谋略学上说,叫做集中全力攻其一点。查士丁尼一世开始着手实行自己的计划。


当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新的民族国家。查士丁尼一世经过分析,选中了北非的汪达尔人作为自己的第一个目标。曾经朝气蓬勃,多次打败东罗马军队的汪达尔人,到了此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汪达尔王国的政权是各民族国家中最不牢固的,内外交困,防卫薄弱。但是这些在西罗马帝国旧址上建立国家的民族,一直对东罗马帝国抱有戒心,总是团结起来共同对付东罗马帝国。为了瓦解敌人的团结,迅速征服汪达尔人,查士丁尼一世巧妙地寻找了一个战争借口。


公元531年,汪达尔国王希尔德里克被他的侄子格里梅尔推翻,并遇到囚禁。希尔德里克曾经是查士丁尼一世的盟友,因此,查士丁尼一世写信给格里梅尔,要求立即释放原国王,恢复他的统治。这个要求被格里梅尔拒绝,查士丁尼一世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征服北非的战争。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本想出兵援助汪达尔人,但是却被查士丁尼一世的战争借口所迷惑,他们错误地认为拜占庭帝国派出军队只是为了帮助希尔德里克恢复王位,讨伐格里梅尔,并不是为了恢复西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领土而进行的征服战争,因此都中了查士丁尼的计谋,没有出兵援救。东哥特王国的摄政王太后埃玛拉森莎反而出于个人私怨(汪达尔人曾处死了她的姑母),还为拜占庭远征军提供西西里岛作为补给基地。


公元533年6月22日,拜占庭远征军共1.5万人,在拜占庭名将贝利萨留的率领下出发。8月,远征军在北非登陆,贝利萨留遵照查士丁尼一世的指示,声称只是讨伐格里梅尔一人,绝不是对汪达尔人民的征服,并利用当地部落与汪达尔贵族之间以及汪达尔贵族内部的各种矛盾,一举攻占汪达尔首都新迦太基。格里梅尔闻讯杀死了前国王希尔德里克。翌年三月,拜占庭军队占领汪达尔,俘虏格里梅尔,北非立即被并入拜占庭帝国的版图。查士丁尼一世为贝利萨留举行了隆重的凯旋仪式。


北非的征服使查士丁尼一世获得一个良好的补给基地。征服北非的战争,最初看来是一场非常冒险的赌博,在实际进程中却显得十分简单,这个轻易得来的胜利鼓舞着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35年,他提出要趁势夺回意大利和西西里岛,不久,便借口他的盟友——东哥特王国摄政王太后埃玛拉森莎,被她的外甥——新国王提阿达哈德囚禁并杀害,而向东哥特王国宣战。


查士丁尼一世先派遣一支3000人的军队侵入达尔马提亚,以吸引东哥特人的注意力。同时派出使臣,以提供“补助金”为诱饵,诱使法兰克人从北面侵扰东哥特王国。在声东击西的策略掩护下,查士丁尼一世命令贝利萨留率领一支1.2万人的远征军向西西里岛前进。贝利萨留出发时,查士丁尼一世告诉他,到达西西里岛以后,要说明只是“路过”,说这支军队是假道西西里岛开往迦太基去的。如果西西里岛不准备对他进行抵抗,那么贝利萨留就应该立即占领该岛,否则他应该不动声色,重新上船扬帆而去。查士丁尼一世的计谋又成功了,西西里岛上的各个城市把贝利萨留当成了保护者和解放者,于是拜占庭远征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西西里岛。与此同时,入侵达尔马提亚的军队却遭到惨败,查士丁尼一世立即派出援军,恢复北面的进攻,继续牵制东哥特人,使贝利萨留趁机从南面渡海侵入意大利。公元536年5月,拜占庭军队攻占了那布勒斯。东哥特人为了抵抗侵略,选举维梯基斯为国王。维梯基斯迅速结束了与法兰克人的战争,并联合法兰克人和波斯人共同对付拜占庭帝国。但是在贝利萨留的打击下,维梯基斯被迫投降,接着,意大利的许多城市望风而降。公元562年,拜占庭帝国确立了对意大利的统治。


在征服意大利的同时,查士丁尼一世又趁西哥特王国内乱之机,派出远征军占领了西班牙的东南部。这时,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已经包括北非、达尔马提亚、意大利、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再一次把地中海变为罗马人的内湖。


在征服战争中,查士丁尼一世显示了高超的谋略艺术,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并善于利用时机发动战争,精心选择战争借口,因此频频得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查士丁尼一世在建立和巩固政权方面亦有很大的成就和很高的政治谋略思想。他继承叔父查士丁的帝位后,在大力扩充军队,镇压尼卡起义的同时,以其非凡的毅力改革和加强官僚机构。为了加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他专门设立一个委员会,系统地编纂罗马帝国的法律。公元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十卷,以后又编成《法学汇纂》,内容包括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法理概要》(一译《法学总纲》),简明阐述了法学原理;《新法典》(一译《法令新编》),汇集了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34年以来颁布的法令。这些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汇编》(一译《民法大全》)。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律有重大影响。但就查士丁尼一世当时的意图来说,无疑是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在国内加强法治和对外极力扩张是他整个统御谋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查士丁尼一世不愧为继恺撒之后,古罗马又一位伟大的谋略家。


大流士一世


在伊朗高原西部北西斯顿地区的一座悬崖峭壁上,有一处用3种不同的楔形文字镌刻的古代铭文,其上方的浮雕刻画着一位昂首挺立的国王,他左手按弓,右手指向空中的神灵,脚踏一人,身边还有一串被俘的俘虏。铭文后来被一个英国考古学家发现,并被解读成功。原来,铭文上说的全是关于古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的一些事情。考古学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2400多年前波斯帝国的一番伟业。


大流士一世是继居鲁士的一个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和一个篡位者后以政变而掌权的又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他快速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篡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他自称为“王中之王,诸国之王”,后人尊称为“铁血大帝”。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鼎盛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行省,置总督,强化国家管理体制;实行包税制,各项税金上缴宫廷;在军事上,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各行省军政分权,设置不受总督支配的军事长官。全国军队分别划分各大军区管辖;将军队编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四级,以波斯人为核心组成步兵和骑兵,并在都城组建精锐的近卫军,军中高级长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建立一支以腓尼基水手为骨干,拥有近千艘战船的舰队。为了便于调遣各行省军队、传递情报,不惜重金修筑“御道”,设驿站,备驿马。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从首都苏萨至小亚细亚西部的以弗所。大流士一世还大力鼓励发展经济,采取和发布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法令,从而使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措施为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对内镇压了米底、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他向西侵占了色雷斯,控制了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当时称赫勒斯滂),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


波斯的陆军所向无敌,装备精良。他们创造的步兵配合骑兵交替作战的战法,在当时的大陆上是最先进的。波斯的工匠更是名满天下,巧夺天工,其中以武器制造最为惊人,是世界上除了矮人族外最精巧的工艺大师。同时,波斯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强大的舰队,拥有的舰只数量大约在600—1000艘之间。


在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后,大流士一世将目光瞄准了希腊。早在公元前492年,大流土一世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反波斯起义,派马多厄乌斯率陆海军远征希腊。但天不作美,海军在阿索斯海角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船撞毁,两万余人葬身鱼腹。陆军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波斯军只好退回小亚细亚。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又派老将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军二万余人横渡爱琴海,攻占并破坏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两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将军米太亚得率雅典步兵1万和布拉底援军1000人,在马拉松一举击败兵力占优势的波斯军,增强了希腊人反抗波斯侵略的必胜信心。马拉松之战后,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公元前486年,埃及爆发起义,大流士前往镇压,未及完成即死去。大流士一世死亡,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他下令在圣山半岛底部开挖运河,在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架设浮桥,在色雷斯囤积粮草,从被征服地区征集兵员,又准备攻打希腊。薛西斯一世死后,后继的大流士三世接替他继续与希腊作战。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在阿尔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亚历山大大帝打得大败,大流士三世本人虽然侥幸逃脱,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杀,阿黑门尼德家族统治的古代波斯帝国灭亡。


由大流士一世开启的希波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波斯帝国的失败告终了。


大流士一世当时尽管气势汹汹,占领了大片阿拉伯人的土地,显得不可一世,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很虚弱的,除了祈求光明之神的庇护外,他还害怕四样东西。其中,仇恨被列为四害之首。大流士打了多年的仗,深知敌人的军队是可以打败的,谎言和干旱之害也是可以去除的,但仇恨这个东西很麻烦,一旦被唤起,就很难消除,仇恨可以世代相传。因此,仇恨可以造就越来越多的敌人。因而它比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更可怕。大流士一世将古代东方的几个文明中心连成了一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维持了帝国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他以卓越的政治见解,军事才干和组织才能,跻身于古代著名统治者的行列。


腓特烈一世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23—1190年),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腓特烈一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德意志内部为了争夺国王的位置,连年厮杀不休,而国王与教皇之间为了争夺主教叙任权等权力,也斗了数百年难见分晓。这是一个尚武的时代,而他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于金戈铁马的生活。


腓特烈一世的正式称谓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其绰号为红胡子,因为他有一脸鲜红色的胡子。但在意大利人看来,此绰号的含义是这个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意大利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在意大利语中,红胡子的译音为巴巴多萨。因此,腓特烈一世也常被称为巴巴多萨。腓特烈一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将他入侵苏联的计划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腓特烈一世的父亲、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凭借武力加政治手段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他的母亲是韦尔夫家族的成员。在这个时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韦尔夫家族的势力最为强大,拥有这两个家族血脉的腓特烈无疑是最灼手可热的人物。1147年父亲去世,他继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自奥托大帝开始,每个德意志国王要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都必须亲自进军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但当时教权和王权的争夺非常激烈,集中体现在主教,任权的争夺上。腓特烈一世的前辈亨利四世曾因与教皇的纷争被开除教籍,为了恢复教籍,他跪在卡诺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复教籍,但当他收拾好旧河山之后又重新进军罗马,罢黜了教皇,报了旧仇。腓特烈一世,也许已经认识到了他与教皇的纷争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后方,他于1150年让实力雄厚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放手侵占易北河以东的斯拉夫人土地,并给予其主教任命权,还把巴伐利亚领地归还于给他,条件是他必须在军事上给予支援。1156年,又将类似权力给予奥地利边地侯巴奔堡家族,并晋升其为公爵,奥地利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发端于此。


稳固了后方之后,腓特烈一世开始寻求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3年发动了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在进军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来是教士阿诺德领导人民夺取了城市政权,选举了罗马元老院成员和执政官,主张教会放弃领地过使徒的简朴生活。这真是天赐的机会,腓特烈一世加速进军镇压了这次起义,以拯救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个不懂变通的倔老头,他在为腓特烈一世加冕时,坚持要腓特烈一世按照惯例为教皇牵马、扶镫,这激怒了腓特烈一世,结果使庆典会场变成了战场,近千人被杀。但不管过程如何狼狈,腓特烈一世已通过加冕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称为“罗马帝国皇帝”,从他开始又冠上“神圣”二字)。


此后,腓特烈一世开始致力于控制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是当时沟通西欧和东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另一方面,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为政,这种情况无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腓特烈一世曾召开隆卡利亚会议,重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意大利拥有主权,包括任命官员、征收税收等权力。但腓特烈一世每年从意大利掠取了大量财富(远超过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满,便组织起以米兰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团。


于是,腓特烈一世于1158年和1160年两次进军意大利,分别被称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意大利战役,均获得胜利,迫使北意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后一次进行得异常艰苦,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敌对阵营,宣布将腓特烈一世革出教门(绝罚)。经过两年的围攻才拿下了米兰。腓特烈一世无情地摧毁了米兰城,并宣布亚历山大三世为伪教皇。


腓特烈一世在意大利的暴行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者。1167年,意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维罗纳等)组成“伦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兰反对腓特烈一世,并取得了教皇甚至拜占廷帝国的支持。腓特烈一世于是发动第四次意大利战役,一开始进展顺利,攻占罗马,教皇仓皇出逃,腓特烈一世在罗马第二次加冕为皇帝。但北意大利城邦市民奋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一世军中死了两千多骑士,腓特烈一世本人身陷重围,被迫化装成一个农民狼狈逃脱。这是腓特烈一世在意大利第一次惨遭败绩。


心有不甘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于1174年第五次入侵意大利,北意大利各城邦严阵以待,加入“伦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个(意大利各城邦之间以及它们与教皇之间如此团结还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见腓特烈一世的影响),一开始试图以和谈解决,但伦巴第同盟要求教皇参加和谈遭到腓特烈的反对。1176年,双方会战于米兰附近的林雅诺,这是中世纪有名的战役之一。腓特烈一世统率的大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他本人也身受重伤,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一世被迫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订威尼斯和约,归还教产,同时承诺不再干涉教皇国的内部事务,还跪在亚历山大三世的脚下吻他的脚。1183年,与伦巴第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腓特烈一世归还了一切掠夺的土地,放弃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权利,废除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腓特烈一世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职权,并规定伦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时必须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点脸面。


腓特烈一世发动的意大利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意大利却取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胜利。这一次,他到米兰为他的儿子(后来的亨利六世)与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斯坦丝举行婚礼,并让新任教皇乌尔邦三世为新婚夫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和王后,实际上为他的后继者控制意大利埋下了伏笔。


腓特烈一世据说和蔼可亲、体魄和才智均过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为德国军国主义者眼中的英雄,但在意大利人眼中,腓特烈一世显然是个恶魔。1159年攻打克里马城时,竟以50名克里马成的儿童作为前驱抵挡矢石,此举大大损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过,1189年,当穆斯林英雄萨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时,腓特烈一世号召欧洲国家进行十字军东征,并以67岁高龄亲自率军远征,使他第一次成为全欧洲人眼中的英雄。但当腓特烈一世在征途中渡过一条叫萨勒夫的小河时溺水身亡。一代战神竟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以致许多德意志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传说他只是在某个地方休息,还会回到他的祖国。


高尔察克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约1874年-1920年),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同党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为契卡秘密处决。


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19岁时,高尔察克以优异成绩毕业。


当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1899年底,高尔察克受到俄罗斯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邀请他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北极探险队。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海军军官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然而,帝俄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径日本返国时,得悉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十月革命,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