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宗师的智慧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孔子:儒学宗师的智慧人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胡亚平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52261
ISBN:97872290607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919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书立方·人物传奇
孔子:儒家宗师的智慧人生
胡亚平 编著
重庆出版社
前言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过: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可以说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本书以孔子曲折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孔子传奇的人生故事,阐述了孔子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更详细介绍了孔子在教育和整理文献方面的杰出贡献。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如何由一介平民成长为“万世师表”、 “天纵之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如何勤奋刻苦地学习,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如何不改其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让我们在品读孔子的同时感受孔子的智慧,仰慕圣人的品德,学习君子的修养。
“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第一章 圣人出世,孤苦幼年
在今山东曲阜县城东南五十多华里的地方,有一组不起眼的小山头。其山五峰连峙,中间的一座就是人们常提到的尼山,史书上也称尼丘山,是古代鲁国的名山之一。明代诗人张寅有诗赞尼山:“群山环峙插层天,五老峰高瑞气连。巧夺天工壮丽景,神灵造化到尼山。”小小尼山如此受人敬重青睐,甚至后来因避讳而将“丘”字去掉改称尼山,都是因为尼山脚下出了一个圣人,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圣人就是孔子。
殷商后裔,没落贵族
要想了解孔子,就要先一下了解孔子的祖先。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先祖微子启为商王帝乙之长子、纣的庶兄,曾为纣的卿士。商朝发展到纣王时期,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武王灭纣,得了商朝的天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朝歌。成王继位,武庚作乱,周公东征平定了这场祸乱,改封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为成汤后裔,国号为宋。所以宋国为武王灭商后殷人的封地,而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裔。孔子临终前说:“丘也,殷人也。”
宋至孔父嘉时,其族人已多得数不胜数,于是按照东周“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的惯例,凡孔父嘉的子孙都以孔为姓。孔父嘉即为孔子的六世先祖。后来,孔父嘉的后人防叔为躲避祸乱,从宋国逃到鲁国,孔家逃到鲁国之后,已经完全失去爵位。一个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就此没落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孔防叔良好的家风使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是道德品行还是才干能力都非常出众,受到了当时鲁国一名贵族的重视,出任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这是一个管理贵族采邑(即封地)的小官。但是这个官职是一个空爵位,不能继承,也没有封地,和自己的祖先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说白了就是一上班族,靠贵族大老板的俸禄混饭吃,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是新兴阶级,这些人原来要么是平民中的优秀子弟,因为学有所成得到上层的赏识,要么就是原来的贵族破落户。孔防叔肯定是后者,他既不像贵族那样有自己的封地,也不像平民那样需要自己在烈日下劳作,这种阶级决定了他们无法跻身于上流社会。
孔防叔的孙子是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姓孔名纥,生得高大威武,自幼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武艺高强,力气很大,做事勇敢果断,长大后成了当地的地方长官叫陬邑宰,又称陬邑大夫,是鲁国基层地方官吏,职级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之类,跟他的祖父类似。当时的地方官都是文武相兼的,平时管理地方,遇有战事就率兵打仗。叔梁纥在鲁国以孔武有力而闻名。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3年春天,鲁国联合几个诸侯国一起进攻小国偪阳,年过半百的叔梁纥带领着手下也参加了这场战斗。鲁国的进攻遭到了小国偪阳的顽强反抗,偪阳国依仗城池固若金汤,严防死守,这场战争打得是旷日持久,从春天打到了夏天,直打得鲁国的将士们是心浮气躁,恨不得马上结束战斗,凯旋而归。这一天,鲁国和盟军们又一次发动了进攻,偪阳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守不攻,他们放下吊桥,大开城门,好像要出城迎战。鲁军一看进攻有望,将士们都奋力向前冲去,没想到这却是对方的诱敌之策,他们趁着鲁军和盟军的先锋刚刚进入城门,立刻放下了城门之上的千斤闸,切断了他们的退路,打算来个“瓮中捉鳖”。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好快到城门边叔梁纥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大喝一声:“起!”用双手使劲托住了下落的千斤闸。闯入城内的官兵才回过神来,赶快跑出了城门。正是由于叔梁纥的勇气和力量,使得鲁国和盟军没有造成重大的伤亡,而英勇的叔梁纥也被尊为英雄,他的事迹在鲁国传诵。
孔子像
公元前556年,叔梁纥又凭借他的威武创造了又一个奇迹。那时的叔梁纥已经六十多了,鲁国和齐国发生了矛盾,齐王一怒之下下令攻打鲁国。防邑被齐国的大军团团围住,同时被围困在防邑的还有鲁国大夫臧纥和叔梁纥等人。鲁国大夫臧纥吓得面如土色,叹道:“难道我臧纥就要命丧于此了?”叔梁纥却镇定地说:“不要害怕,今晚我会保护你杀出重围。”当天晚上,叔梁纥趁齐军防卫松懈,与臧畴、臧贾带领三百勇士护送臧纥等人突围,然后又杀回城中,带领部下顽强抵抗。叔梁纥一个晚上在齐军的包围之中杀进又杀出,如入无人之地,着实吓破了齐军的胆,齐军最终没有攻下城池,只好撤退了。叔梁纥在突围之战胜利归来,他守卫防邑的事迹被人们熟知以后,名气就更大了。他虽然立过两次战功,但是并没有加官晋爵,得到提升,终其身不过是一个“武士”身份(贵族中最低级的身份)和一个陬邑大夫的低级官职而已。他渴望跻身上层社会的愿望仍然只是一个奢望而已。
尼山致祷,钧天诞圣
几年以后,叔梁纥光荣地从陬邑大夫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按说解甲归田的叔梁纥应该安享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了,可是叔梁纥心里却还有个大疙瘩,是他最大的遗憾。原来,叔梁纥有一妻一妾,可是他的妻子施氏连生九胎,却个个都是女儿。他的妾倒是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孟皮,字伯尼。伯尼生性愚钝,还是个瘸子。叔梁纥虽然通过自己大半生的英勇战斗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但却因为没有一个身心健全的儿子袭爵继宗而闷闷不乐。叔梁纥一想起这件事就内心惭愧,自己的家族可是贵族之后,祖先的事迹提起来足以让人仰慕不已,可是现在,这门血脉眼看着就要断在自己手里。叔梁纥思量来思量去,决定再娶一房妻子,好给老孔家生个儿子。
他听说曲阜的望族颜氏有三个女儿,德才兼备,又都没有出嫁,于是托媒人登门求婚。颜家与叔梁纥同在尼丘山麓,颜父早就了解叔梁纥的家世,又知道他曾立下的赫赫战功,内心很是应允,但考虑到叔梁纥的年纪比女儿大一倍多,便没有自作主张,于是就把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叫到跟前,对女儿们说:“今天,陬邑大夫叔梁纥托媒人来求婚。你们可能听说过他的威名,是一个骁勇善战当世皆知的大英雄,可能也知道,他是圣王成汤的后代,与我家称得上门当户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年纪有些大……”说着,颇踌躇地看了看三个女儿。看三个女儿都默不作声,知道她们有些为难,可想到叔梁纥还等着答复呢,所以他继续说道:“不知你们哪个愿意嫁他为妻?这是你们的终身大事,愿不愿都应该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大女儿与二女儿还是低头不语。小女儿名叫征在,年纪最轻,才德最出色,她站在两个姐姐背后,缓缓地说道:“古礼说是女子在家从父,我的婚事全凭父亲大人做主吧。”颜父听后,就把征在许配给了叔梁纥,于是颜征在成了叔梁纥的第三个妻子。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麟衔玉书
叔梁纥娶了颜征在,一心想生个可以传承家业的儿子。可一年了都没有任何动静,施氏和她的女儿们也天天地冷嘲热讽。颜征在为此很是烦闷,便悄悄对丈夫说:“听说尼山上有神灵,只要诚心许愿,颇为灵验,我们不如去求神灵保佑我们早得贵子?”叔梁纥欣然答应。
第二天,叔梁纥夫妇二人早早地来到尼山脚下,准备登山求子。在山神庙里,夫妻双双跪倒在地,非常虔诚地求神灵保佑,赐给他们一个身体健康、聪明伶俐的儿子。不知是不是他们的祈祷起了作用,不久,颜征在就怀孕了。夫妻俩欣喜异常。对这个求来的小生命。他们肯定是视如珍宝。日子一天天流逝,颜征在的肚子越来越大。一天晚上,颜征在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一位衣袂飘飘的仙女牵着一只神兽款款向她走来,走到近前,冲她嫣然一笑,说道:“我给你送儿子来了。”颜征在果然在神兽身上看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她高兴极了,正要伸手,却被神兽的一阵嘶吼给惊醒了,喘息未定的她连忙把这个故事讲给她的丈夫听。叔梁纥一听,兴奋异常,连连说道:“吉兆啊吉兆。”然后他解释说,颜征在梦到的神兽应该是麒麟,相传文王的母亲在生他之前也曾梦到过麒麟送子。如此说来,他们的孩子肯定也是人中之龙,将来必定有一番作为。颜征在一听也是高兴不已。夫妻俩兴奋得一夜没睡。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尼山致祷
按照当时的习俗,叔梁纥夫妇既然怀孕了,就应该去庙里还愿。这天,叔梁纥和大腹便便的颜征在决定再次登临尼山还愿。时值金秋,山风拂面,清爽不已。颜征在看着山脚下正在收割庄稼的农民,手抚上高高隆起的肚子,想到自己怀胎十月也马上就要拥有自己的孩子了,感觉是那样的幸福。突然,颜征在感觉肚皮发紧,疼痛难忍,禁不住呻吟出声。这可吓坏了身边的叔梁纥,莫非妻子就要生了,这荒山野岭的,怎么生啊?他搀着夫人终于在附近找到一个还算干净的山洞,望着夫人汗水湿透了衣服,叔梁纥是既紧张又期待。终于,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从这个山洞里传了出来……颜征在生孔子的那个石洞就是后人所尊的“坤灵洞”,也称“夫子洞”。 那天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2)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所以名丘。大概就是因为祷于尼丘山而生的缘故吧。又因排行老二,字仲尼,这年正值鲁襄公在位,黄河水原本一直浑浊不清,自孔子降世,黄河忽然清澈见底。众所周知的“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三岁丧父,孤苦伶仃
在刀光剑影中厮杀出来的英雄孔纥看到自己的希望得到了实现,不胜欢喜。夫妇俩自然是对孔子疼爱异常。而襁褓中的小孔子也慢慢长大。大概是遗传了他父亲的高大威猛,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总是高出许多,显得那么健壮可爱。而且小孔子又是那么的聪明伶俐,父母教给他的东西,他总是记得牢牢的;其他同龄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想要说的话表达的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更是让叔梁纥对孔子是爱在了心坎里。可是这种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总是太过短暂,在小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在一场秋雨之后偶感风寒,卧床不起。颜征在望着年迈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心中酸楚不已。她心里暗暗期盼,丈夫能尽快病愈,能像过去一样用山一般伟岸的身躯继续守护着自己和孩子。她衣不解带地在床前侍奉着丈夫,几天几夜都不曾合眼,把草药熬成的汤汁一点一点灌入丈夫的嘴里,看叔梁纥的病却没有任何起色。而叔梁纥的原配施氏还总是在旁边吐露着刻薄的言语,诸如“克夫、克父”的字眼听得颜征在是不寒而栗。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二龙五老
叔梁纥终于还是撒手人寰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叔梁纥来说,在那个生存条件艰难、战乱频繁的年代,能活到七十多岁就已经算高寿了。而又作为一个逃难来到鲁国的移民后代,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地方的行政长官,可谓德高望重;并凭借自己的英雄行为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敬仰,成就非凡。最后他老来得子,老孔家的血脉能够得以延续,他的愿望都一一实现,所以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对于整个孔家来说却是个灭顶之灾。叔梁纥的去世意味着这没落贵族世家如日薄西山,它的最后一道余晖也完全消失了。叔梁纥生前尽管官不大,但也是有工资的人,养活一家人还是没问题的。现在他一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只剩下一堆女人和残废的孟皮、年幼的孔子。他们既不能继承父亲的职位,又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一家人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如果仅仅是这样,孔子和母亲还不会离开这个家。问题是除了贫困,母子俩还要面对性格怪僻、脾气暴躁的施氏和她的一大堆女儿、女婿,她们成天冷嘲热讽,辱骂母子俩克死了叔梁纥,甚至叔梁纥出殡的时候,她们都不让这母子俩参加。而颜征在的娘家在曲阜尽管不是望族,也是书香门第,她从小也是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对教育子女更是有独到的看法。深爱的丈夫已经去世,她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年幼的孔子身上。她是多么的渴望,能有一个适合孔丘成长的地方啊!如果儿子在不好的环境中长大,就如同将幼苗插在盐碱地中一般,肯定会过早地枯萎死去。而这样的一个环境,充斥了嫉妒、辱骂,没有一丝亲人之间应该拥有的互敬互爱、温馨的感觉,她深知对孔子的成长太为不利,所以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孔子离开了这里。这个时候孔子的残废哥哥孟皮的亲生母亲也已经去世,没有丝毫依仗的孟皮更是为施氏所不容,善良的颜征在咬了咬牙,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自己娘家的所在地:曲阜。《论语》里曾经提及孔子母子三人住在曲阜市一个叫阙里的社区下辖的胡同里。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子故宅,就是在这原址上多次翻修重建的。
慈母育子,孝义天纵
话说颜征在母子三人在阙里安了家,主要靠颜征在一双灵巧的手给人家缝缝补补、打打零工度日,日子过得很是清贫,甚至有时还要靠娘家的亲友救济才能度过难关,可他们却过得温馨而快乐。这主要归功于这位伟大的母亲颜征在。颜征在自幼饱读诗书,在文化上,她是孔子的第一任老师。她手把手地教会了孔子识文断字。尤其在孟皮上学之后,总是因为自身的残疾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侮辱,后来他就干脆在家中由征在教授知识,小孔子学的比哥哥还认真,掌握的比哥哥还快。最重要的是,在孔子性格和个人品德的塑造上,颜征在对孔子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颜征在为人善良,自尊自强。幼时颜征在生活很是富裕,而现在,她却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了这个家,甘于清贫,从不抱怨。她对孔子要求极为严格,在学习上不能有任何懈怠。在生活中,她又给予了孩子无尽的爱,使孔子也能善良宽容的对待他人。她还为孔子经常讲述孔子的先世们显赫的历史,讲述孔子父亲一生的辉煌。她的殷切希望为孔子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她希望孔子多才多艺,尽学礼仪,能重新创造孔门的辉煌,跻身上层贵族之流。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孔子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带人宽容,做事执着坚持。对幼小的孔子来说,颜征在不仅是一位善良慈爱的好妈妈,也是一位身教胜过言传的好老师,更是一位充满人生智慧的引路人。正是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培养了一位尊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颜征在对孔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对母亲也是由衷地尊敬和孝顺。后来,成年后的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也是把孝顺、尊敬父母作为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论语》中有这样的记录: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讨论为什么父母死后要守孝三年的问题,其中一名弟子叫宰我,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却认为三年的时间太长了,一年就足够了。按照当时的习俗,守孝的时候要穿缊袍敝衣,吃粗茶淡饭,住在父母墓边的草棚里,不能有任何的娱乐活动。宰我说三年都过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太痛苦了。老祖宗的东西也该改一改了。孔子就问他,那剩下的那两年你离开父母的墓地,穿新衣,吃香喝辣,你能心安吗?宰我说我当然心安。孔子深深地看了看宰我说道:“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君子守孝三年不是给别人看的,好搏个孝顺的名声。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心安啊。宰我离开以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意思是说:宰予这个人一点良心都没有,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这是天下人类都一样的。宰予没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言语之中流露着对宰我的不满和失望。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钧天诞圣
学习周礼,举动从容
颜征在带着孔子生长在曲阜,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之举。当时的曲阜不但是鲁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更是整个东周王朝的文化圣地。这样一个礼仪之邦,非常重视学习和礼仪。“克己复礼”是后来孔子提出的最重要的政治理想,这里说的“礼”就是周礼。当时周礼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保存和遵守最完备的地方就是鲁国的国都曲阜。少年孔子经常观看都城的各种祭祀活动,浸润于其中,这一天正是麦收之时,阙里大街上乐声悠扬,热闹非凡。原来是祭祀的队伍路过这里。小孔子和其他老百姓一起跟着祭祀的队伍后面,来到了曲阜的城郊。祭祀开始了,小孔子钻到最前面,目不转睛地看着祭祀活动的进行。他先看到了供桌上摆放着猪、牛、羊和玉帛等祭品?旁边还摆放着一些祭器。紧接着主祭官和贵族们登上了祭坛,他们身穿白衣,头戴玉笏,神情肃穆。在小孔子的眼中他们好像在做一件最严肃、最重要的事情。这时主祭官郑重宣布:“郊祭大典开始!依规程敬祭天神、地神。”刹那间钟鼓齐鸣,埙声呜咽,贵族们按照程序时而仰首叩天,时而俯首拜地。小小的孔子完全被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震撼了,吸引了。郊祭大典大约进行了一个时辰,孔丘始终兴致勃勃地观看着。回到家里,他找来一些瓶瓶罐罐,仿照刚才看到的祭祀的过程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来,他时而当“主祭官”,时而又当“参祭者”,学的是不亦乐乎。《史记·孔子世家》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孔子在幼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其他小孩子玩的游戏,小孔子并不感兴趣,他的游戏就是模仿祭祀,学习周礼。这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贵族社会十分重视祭祀礼仪的情况下是很自然的。这除了周围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外,和颜征在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颜征在希望孔丘能学好这些东西,将来能够回到贵族行列中去。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俎豆礼容
第二章 年少好学,博访群贤
年幼丧父的孔子,随着母亲来到曲阜。受到鲁都曲阜的文化氛围特别是礼乐文化的感染,孔子膜拜这种礼乐文化制度,并且真心实意地去接受它,认同它。孔子的青年时代,无论做什么工作,在他的心中,始终以周代的礼乐制度作为追求的崇高目标,学无常师,多方问难,掌握六艺。孔子谦虚地说自己“吾少也贱,多能鄙事”,实际上恰恰是对自己年轻时代学习的一个总结。
吾少也贱,多能鄙事
小孔子就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和曲阜这个礼仪之邦的熏陶下,慢慢长大了,变得更加懂事了,他经常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分担妈妈身上的担子。而且他也长得越发的高大结实。小伙伴们去放牛,其他人总愿意和他在一起。
因为他对礼仪很感兴趣,所以看到祭祀、嫁娶的场面,回家后总是去演示。后来求去做礼仪主持的助手,挣些钱来补贴家用。
后来吴国的太宰问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是圣人吧?怎么会这么多的才艺呢?”子贡自豪地说:“我的老师是‘天纵之圣’,而且多才多艺啊。”孔子对子贡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贫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吧。”
孔子说这些话,肯定是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正是那段时光的磨练,才培养了他坚韧的品格和执着的精神,还有许多贫民谋生的手艺,这些都是孔子一生的财富。
曲阜的平民教育还是不错的。为了让孔子接受正规的教育,母亲把孔子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小学堂去学习。孔子不但是个好孩子,还是个好学生。他深深地知道母亲一个人带他不容易,再送他上学就更艰难了,所以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职司委吏
当时学堂里传授的就是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很快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对于既聪明又懂事的孔子,老师也是打心眼里喜欢,经常让他当自己的小助手来辅导其他的学生。孔子在帮助其他人的时候,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也进行了巩固和复习。谁能不承认,孔子后来成为万世师表和当小助教没有关系呢?
幼年的教育为孔子进一步求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到十五岁的时候,他对老师教授的这些内容也是烂熟于心了。有一次,曲阜西郊举行了一次射箭活动,孔子上场的时候,举止潇洒,风度翩翩,一副君子模样。而且动作标准,技艺高超,箭箭射中靶心。大家都称赞他:“真不错啊,年纪轻轻就这么优秀。”孔子能获得大家的称赞,完全是他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可是孔子却没有办法进入专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里继续学习,不得不走上自学之路。孔子以《诗》《书》等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尤其关注礼、乐等当时重要的礼仪制度。为了学好礼、乐,孔子广泛调查,处处留心并向他人请教。因为自己的刻苦努力,年纪轻轻的孔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贤人。
正当孔子大踏步地向着更为广阔的人生迈进时,人生的打击接踵而来。
十七丧母,合葬于防
颜征在二十岁左右正当青春年华之时,就死了丈夫,带着三岁的孤儿,离开了复杂矛盾的叔梁纥家(陬邑),来到鲁都曲阜定居。颜征在在嫁到孔家的前几年,生活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可现在既要操心维持母子生活,教育孤儿,生活是怎样的艰辛,可想而知。她不可避免地带着年轻寡妇凄凉的沉重心情,终于在三十多岁就与世长辞了。这对孔丘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目前的离去,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悲伤。
颜征在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是多么舍不得啊,她还没有亲眼看见自己一生的希望孔子娶妻生子,她还没有看见孔子重新跻身贵族,光耀门楣呢。孔子扑到了母亲的身上,哭的是肝胆俱裂,声嘶力竭。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们兄弟俩的画面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现:施氏面前,母亲冲上去护住兄弟俩,以免受到责打;如豆的灯下,母亲一笔一画地教自己写字;寒风中,母亲用柔弱的身躯扛着一大捆木柴蹒跚而行;烈日下,母亲吃力地洗着大户人家的一大堆衣服,汗如雨下;吃饭时,母亲总是把饭摆在兄弟俩的面前,自己随便地吃上几口;读书时,母亲望着自己那满足的微笑……孔子握着母亲满是茧子的手,一声声地呼喊着,想把母亲喊醒,想让母亲再像以前一样温柔的答应着自己。哥哥孟皮也在一旁泣不成声。周围的邻居们闻声赶来,看到兄弟俩实在是可怜,敬佩孔母平时的善良宽容,又欣赏孔子的多才多艺,于是纷纷前来帮忙料理丧事。一位老者把孔子扶起来,说道:“孩子,只在这里悲伤哭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是赶快让你母亲入土为安吧。”孔子点点头,强打起精神为母亲料理丧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为母亲办一个体面又隆重的丧事。多亏了周围邻里朋友的帮忙,大家你一点我一点地为孔子凑了点钱,置办了一口还说得过去的棺木,还按照习俗为孔母穿上寿衣,让孔子兄弟俩披麻戴孝,在棺木前守灵三日。
第三天早上,出殡的仪式就要开始了,孔子却还在暗暗心焦,母亲究竟应该葬在哪里啊?周围的邻居亲友已经自发地聚在门口,等待送葬。随着一声高喊“起灵”,一队浩浩荡荡的殡葬队伍在曲阜的大街上踽踽而行。孔子披麻戴孝,走在前面,边走边嚎啕大哭,周围送行的人也禁不住落下眼泪。行到一个十字路口,送葬的队伍就停下来,一些闻讯赶来的乡亲就上前来祭奠一番,就是“路祭”。送葬的队伍就这样走走停停,悲痛的哭声直让阳光无色,孔子的心中更是悲恸异常,他想到母亲才三十多岁就离开人世,自嫁到孔家真是没有享过几天福,母亲对父亲是那样的崇拜,肯定最希望和父亲葬在一起。可父亲去世时他才三岁,连父亲葬在何地都不知道,更不必说让父母合葬了。他突然想起了母亲多次给自己描绘的父亲的英雄事迹,诉说父亲这位在刀光剑影中厮杀出来的英雄当时是如何赢得世人的赞叹,如何家喻户晓,应该会有人记得他的墓地。正在这时,送葬的队伍来到了五父之衢这条街上,来祭拜的人都已经祭拜完毕,该起灵继续前行了,孔子却长跪不起,一边哭泣一边向周围围观的路人叩首:“父母合葬是古之常理,而孔丘不孝,却不知父亲葬在何处。想我父亲乃盖世英雄,一生威武,过往的君子有没有听过我父亲的英名,停驻的路人又有谁知道我父亲葬于何处?孔丘乞求大家指示于我,自当没齿难忘。”众人听了,议论纷纷,有人说原来这就是孔丘啊,听说他特别有才华,多才多艺。也有人听说过他的父亲,是个大英雄。还有人说,孔丘真孝顺啊,看来孔母把他教育的真好,孔母真了不起。更有善良的老妇感慨孔子坎坷的身世,撩起衣襟擦起了眼泪。颜征在的棺木停在了十字路口,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驻足观看着,议论着,孔子直直地跪着,心中祈祷着,直跪到夕阳西下,暮霭已起。寒风萧瑟,树叶飘零,呜咽的风声也似在替孔子表达心中的悲恸。突然,远处一个老妇人哭泣着向这边跑来,跑到近前,抱着孔子就嚎啕大哭。原来这名老妇人是以前孔子居住在陬邑的邻居,辗转听到了孔母去世的消息,就急匆匆地赶到了这里,想来祭拜一下故人。当得知孔子长跪不起的原委之后,她抹抹眼泪,暂时抑制住悲哀,引着孔子和送葬的队伍往防山走去,孔子的父母终于合葬在了一起。后人在歌颂孔子的同时,对颜征在也推崇备至。现在曲阜孔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