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靳文泉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52270

ISBN:97872290607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712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书立方·人物传奇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

靳文泉 编著

重庆出版社

前言

他的家世十分辉煌,是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而且还是祖传的;他曾经走过几乎大半个中国,可以说是最早的自助旅行家;他曾经做过皇帝的机要秘书,耳闻目睹过许多“潜伏”、“暗战”之类的军国大事,可以说也曾风光无限;他遭受了做男人最为不堪的奇耻大辱,但硬是活生生地挺过来了;但他从没有屈服过命运的打击,写成了名垂千古的不朽巨著……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他的作品《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这样一位牛人立传,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作者采取了草根讲史的办法来破解这个难题,力求把这样一位人物写得好看、耐看——既要通俗普及,又要有高度、有深度、有角度;既要还原历史真实,还要风趣幽默;既要照顾专业人士,更要照顾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罢有所感、有所获、有所得。


当然,我们强调幽默,但我们坚决反对和摈弃脱离题材需要的插科打诨,我们需要的幽默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土壤上,并且通过幽默这种形式,启发读者探索更多的文本之外的信息和内容,让故事和文字包含更多的信息和含义,体现一种文本的张力,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幸甚!

第一章 史家绝唱

有人说他记载的历史真实不虚,说是“信史”一点都不过分,有人说他的文字可以列入文学教科书,有人说他的记载纯粹就是胡说八道给领导脸上抹黑,有人说《史记》根本就是文学小说,参赛大汉文学奖还可以,当真实的历史事实来推广那是误人子弟。


千古之下,众说纷纭。面目复杂的司马迁和《史记》是想了解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绕不过去的经典,那司马迁到底是不是浪得虚名?



史家之绝唱


历史的长河奔腾肆虐,卷走了多少兴亡衰替,卷起了多少悲欢离合,激荡了多少英雄故事,又积淀了多少治乱镜鉴。对于历史,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不管世道如何沧桑,不管时局如何变迁,无论是上古的巫祝拔箸而画,还是现代的文史馆里电脑的飞速运转,中国人忠实记录历史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中华民族从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传统从没有中断。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已经成为融进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性格基因。


司马迁,是这千千万万个史官中最重要的一个。《史记》,是这汗牛充栋的史籍中最重要的一部!司马迁为了写就《史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宫刑之辱,把自己十八年的心血化作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个汉字,坚实磊落地镌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任凭斗转星移、风雨斑驳,永远放射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光芒。被称为中华民族脊梁之一的鲁迅先生,曾经以严谨的治学精神,认为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已经成为对《史记》几乎公认的崇高评价。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成就,让《史记》登上了“史家之绝唱”的王座、傲睨史林呢?


首先,司马迁为中国史学界开创了独一无二的编史体例。不是有句话吗?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树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人和企业一样,为万世开率范,是最大的功绩。黄帝把中华民族领上文明的坦途,孔子定下了华夏民族的社会准则,秦始皇统一了中华民族的器物制度规范,这些就是最大的功绩。司马迁这位历史巨匠通过《史记》所展现出的记史新体,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正史撰写所景仰遵从,泽被后世,是他登上中华史学王者地位最为坚实的基石。


具体来说,《史记》第一次开辟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记录体例。用这个体例记载了上迄黄帝,下至汉武帝天汉年间的近三千年的历史,政治、典制、军事、经济、文化、思想无一不包,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和设计的科学性。


本纪广载军国大事,按时间顺序记载历代帝王们的政绩和言行,同时也包括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重大变故。因帝王为天下本统,故本纪象征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12篇;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有系统地专列古今人事,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等10篇;书是各种制度、各种专题的记述,有《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等8篇;世家是写古往今来的上流社会发家破落及名人明星历史,有《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孔子世家》等30篇。《列传》主要记述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有《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太史公自序》等70篇。


《史记》所创造的这五种体裁,在司马迁以前就有产生或萌芽,但把这五体综合于一书,绝对是司马迁的首创。这个体例,形象地反映了封建政体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一个以封建帝王为核心的立体的统治阶级结构体,它见识超群,体系完整,规模雄宏,气势磅礴,被传统史家奉为作史模板,申请专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司马迁像


除此以外,司马迁高远的记史见识,也为他加分不少。


司马迁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撰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点云山雾罩?别急,伟人的东西总是看上去很玄,我们还得耐心点。


先说说“究天人之际”,这是说司马迁要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把真实的历史规律挖掘出来给人看。在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时代,迷信巫术十分流行。秦始皇、汉武帝等为了美化自己的统治,大肆封禅,还求仙访药,天天琢磨着长生不死;董仲舒等一干高级知识分子也为了让自己的学说更有说服力,把“天人感应”这些当时的“高科技”学说掺和进来。一时间,不问苍生问鬼神,神州处处乱纷纷。司马迁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探索,强调事在人为,还经常揭露汉武帝之流装神弄鬼,瞎折腾,“终无有验”(《封禅书》),带头打倒牛鬼蛇神,可以说坚守了朴素的自然辩证法主阵地。


“通古今之变”,要害在个“变”字。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循、能给后人什么启发呢?司马迁认为最少有三点。一是历史总体上是进步的。他通过秦朝被推翻的事例说明:小看老百姓的后果“很严重”。二是呼吁“承敝通变”。他说商鞅勇当改革闯将,把奴隶制那一套腐朽思想打倒在地还要踩上一脚,让秦国的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三是吃饱肚子还得提防别饿死(“见盛观衰”)。司马迁考察了各个王朝的兴衰废替,呼吁各级官员“嘴下留情”,否则到时你们就要反过来被“吃掉”。


“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对《史记》学术成果的有力签字。这世界什么最贵?人才!人才的什么最贵?创新?什么样的创新最贵?理念!司马迁这“成一家之言”,说白了,就是理念的创新。他一反常人俗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对许多历史事实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而且不是胡搅蛮缠,为反对而反对,在整个封建社会里,也是先锋前卫人物了。比如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偏主张“百花齐放”——道、法、儒、墨、兵、杂、阴阳家都各有好处,不必偏废。人家说项羽不过是个破落户,他说刘邦才是个二流子……不一而足!


《史记》也是一部典型的信史,就是说它的内容真实可信。一在发掘了的商朝的甲骨文残片上,学者还原了商汤王朝的二十九代世系。人们发现,这些成果和《史记》的记录毫无二致,要知道,商汤王朝已经距离司马迁时代千余年了,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团。一直以来,出土的文物遗迹不断印证着《史记》的信史观点。可以说,司马迁所言所记真实不虚,他的职业道德值得信赖。


一句话,在徐徐舒展开的近三千年的巨大历史画卷上,司马迁就像一位立在高山之巅的巨匠,以高超的技艺挥动着先进的理念巨斧,为我们琢磨出一部伟大的历史典范。他所创造的那些理念程式,为中国史学立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这丰碑,是坐标,是高度!

以人为本,趣说故事


历史上的统治者特别爱听这样一则童话:历史是由天神创造的,天的儿子——帝王主宰了人间历史。他们不但反复咀嚼回味这个童话的美丽,还让他们的吹鼓手——那些史官和腐儒们反复地向人民灌输。谁能忍得住这种折磨啊?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成了真理,老百姓耳朵都听得起茧了,久而久之,人们也相信了这种荒谬的历史观。


但司马迁对此进行了当头棒喝,他指出,没有了人,就没有了历史。没有了人民的创造,就没有了真实的历史。在《史记》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骁勇无谋的项羽、豁达多计的刘邦、阿谀奉承的叔孙通、狡诈饰伪的公孙弘、圆滑世故的韩安国、风流倜傥的陆贾、首战用我的樊哙、大智大勇的蔺相如、刻苦自励的苏秦……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群说明:人,才是历史的主体;以人为本,才能抓住历史的精髓!


司马迁同时认为,帝王将相不过是窃取了人民创造的历史果实。在《史记》中,司马迁以无可辩驳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人物为主的就占了一百多篇,是绝对多数。而且,司马迁第一次以老百姓的眼光来审视历史。看门的保安侯嬴、杀猪的个体户朱亥、“包身工”陈胜、到处晃荡的郭解……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士,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创造了非凡的历史功绩!


解决了历史的主体问题之后,司马迁大量采用讲故事的有效方法,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讲得脉络清晰、生动有趣,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首先,“树生百果,拣大的摘”。抓典型、树模范,突出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史记》的拿手好戏。如李斯的自私、刘邦的无赖、项羽的骁勇、邓通的钻钱眼儿、信陵君善于延揽客人、韩信能办忍者补习班……司马迁笔下的绝大部分历史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司马迁为了抓住人物个性特征,甚至不避讳人物的身心缺陷,如周昌的口吃难言、张良的文弱多智等。


“文喜看山不喜平”,《史记》大打矛盾牌,通过事件冲突来突出主要人物。比如在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刘、项联军正式分家,两家剑拔弩张,明争暗斗。看司马迁如何落墨?他先在宴会开始后,逐步描写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情节,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气氛紧张得人要喘不过气了。从曹无伤悄悄告密开始,一直到刘邦悄悄溜走,矛盾峰起,险象丛生。司马迁巧妙地通过对这些矛盾斗争的描写,把刘邦的精明狡诈、项羽的坦率无谋、张良的老成多智、范增的忠贞直率都表现得淋漓极致,极大地吸引了读者。


以事实为基础,还要会煽情。司马迁也深谙此道,他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极尽为文笔之能事。他把记述场面描写得非常悲壮慷慨,而诙谐滑稽之处也毫不吝笔。比如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虎狼之秦进行着坚决斗争,但他又不是简单的愤青,他对外交策略的使用十分高妙,他通过慷慨陈词,以自己大义凛然的范儿迫使秦王却步。虽然没有被秦国迫害致死,但那“人在玉在、人亡玉亡”的斗争场面十分悲壮。再如项羽,他一世英名,骨头硬、斗志强,心如铁石硬三分,坑降卒二十万、诛杀秦族千余口、火烧阿房宫、滥杀楚义帝,没掉过半滴眼泪,但垓下被围后,和自己的爱人虞姬生离死别之际,竟然凝噎悲歌,判若两人。作者用悲壮的场面提醒野心家们:一味地蛮干是不行的。


在《滑稽列传》里,淳于髡、优孟、东方朔、优旃这些喜剧明星一个个粉墨登场,他们的到来,为一本正经的历史增添了别样的笑料和无限春光,让我们的君主和被压迫者在刹那放下了紧张和对立,在瞬间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可以说,那是封建专制铁笼里少有的美好时光。在《高祖本纪》里描写刘邦鲁莽地闯了吕公的家庭Party,却误打误撞,讨了个俊俏媳妇,让一直担心他打光棍的父母松了口气。如果不是《史记》言之凿凿,谁能相信正史里也有这么滑稽的镜头?


司马迁特别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在《魏公子列传》里,信陵君专门把城门保安侯嬴请为座上宾。这个过程描写的十分细致生动。司马迁先写侯嬴倚老卖老,不顾坐姿难看,连个谦让都没有,毫无礼貌地径直上了信陵君的高级轿车(“直上载公子上坐”)。可信陵君一点儿架子都没有,把着方向盘保持着价值一百美元的满脸笑容不变(“公子执辔愈恭”),侯嬴到了他的哥们儿——杀猪的个体户朱亥那里,磨磨叽叽唠个没完(“故久立与其客语”),可信陵君脸上价值一百美元的微笑立刻升值到一百五十美元(“公子颜色愈和”),等等。这一系列细节,把信陵君真诚待客的上流社会精神贵族的“范儿”完美呈现,不知今天的求职大学生见了,几人犯晕,几人绝倒。


在写到汉王刘邦和他的高级将领韩信分兵攻击项羽时,司马迁写到汉王连连被项羽击败,但韩信却所向披靡,还灭了项羽封的齐国,诛杀了齐王。韩信脑门子一热,就给刘邦写信,说老大齐国现在刚刚平定,治安有些不稳,为了便于管理,我想先代理一下齐王的职位(“假齐王”)。话说得好听,那明里暗里的意思是向刘邦跑官要官,而且职位是“王”。刘邦一看来信,气不打一处来:感情我在这里拼死拼活,你不来支援,还要趁机要挟!立马变脸,骂道:“做什么‘假齐王’……”这时候,张良在一边看着,眼见老大今天有点发挥不正常,往日影帝的风范全无,情急之下,从桌子底下狠狠踢了刘邦一脚。刘邦“哎呀”一声,打了个激灵,立刻明白过来:自己的表现失态了,这关头,关键是得把韩信稳住。要说这当领导的,都是人精,脑袋瓜儿转得就是快。当下刘邦眼珠子一转,立刻顺着说道:“做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真的。”然后故作大度地回复使者,给韩信按诸侯王的级别发放工资、提升待遇。司马迁在这里,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一般人所注意不到的细节,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历史事实更加引人入胜、生动有趣。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刘邦雕像

秉笔直书遭议论


看过《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这样一幕一定不陌生。话说那位巧施“美人计”的司徒王允,诛杀了董卓后开庆功会。会上,蔡邕想起董卓平时对自己的好,忍不住叹了口气。想那王允也是练过内功的,这轻微的一叹,不知怎的,竟穿过了喧闹的祝福声,让王允给听了个一清二楚。王允立刻命令士卒干掉蔡邕。马日磾听说了这件事,赶紧乘专车向王允求情,他说蔡邕水平高、能力强,将来能写一部了不起的历史著作。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这个,更是火上浇油。王允说,当年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致使那小子写成了《史记》,诽谤朝廷要员,影响了几代人。现在我要是让蔡邕活着,不就是放活了第二个司马迁吗?让他写史,不知道我们这些人要被他描画成个什么样子。(“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复使吾党蒙其讪议。”)于是蔡邕就无奈地和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这,大概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把既得利益集团对《史记》的不满赤裸裸地摆上了桌面。


在中国的记史传统里,有用直笔和曲笔的分别。


不为尊者讳,不为长者讳,实事求是地记录真实历史,就叫作“直笔”;而替主子遮掩丑陋、扭曲真相,就叫作“曲笔”。北魏的权臣崔浩在奉命修魏史时,对拓跋鲜卑早期部落陋习原原本本地进行了记录,结果被杀。鲁迅曾对清朝政府在修订《四库全书》时,对汉族既有历史典籍大加删改的伎俩做过辛辣的讽刺。这说明,在记录历史,尤其是现代史和当代史时,因为直接牵扯到作史者当时的领导、同事、同学。人情关怎么过?面子关怎么过?生死关怎么过?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这样,不少史官为了糊口活命,就选择了用曲笔来写。


但《史记》恰恰相反,司马迁直言无忌,做了好人好事,不让他们白干,有了人生污点,也不让他们逃脱青史的制裁(“不虚美,不隐恶”)。对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人,既不拔高,也不贬低;对那些他看不惯的做派,进行了猛烈抨击,让他们在历史镜子的照映下显露原形。在《史记》里,人们第一次知道,孔子原来是野合的结晶,孔子到楚国后,和楚王的爱妃南子关系暧昧。看他俩这热乎劲,子路有点儿不高兴(“子路不悦”),孔子赶紧赌咒发誓,表白自己的清白无辜,说自己要是真的和南子有一腿,连老天爷也不会满意的。(“天厌之,天厌之。”)司马迁还用无可辩驳的史实告诉人们,汉高祖刘邦是个无赖,樊哙是个杀狗的,周勃曾长期从事出殡吹箫的工作,而审食其也和丧夫的吕后存在私通的可能……


司马迁在记录历史的时候,特别注重揭露利益集团之间钩心斗角的内幕秘闻,让人们看到了上流社会精英们平时你好我好哥俩都好,关键时候尔虞我诈落井下石的勾当。这让历代的精英人士情何以堪?


比如那位曾经在月亮升起之后,撑着老骨头把韩信追回来的萧何,其老辣阴险,不愧西汉第一功臣。说是在高祖十年(前197),陈豨被逼得没办法,一扔帽子,喊了一声“老子不干了”,就操着家伙背叛了刘邦,还联系匈奴,要和刘邦比个高低。刘邦在外亲自率领部队征讨陈豨,吕后就在长安城里诬陷韩信谋反,让萧何把韩信骗入宫里杀害。刘邦知道后,马上派人传达他的手谕:加封萧何为相国,食邑五千户,还专门派了五百个士卫保护他。萧何那个乐啊,喜不自胜。故秦朝的东平侯召平却哭丧着脸来给他吊丧。萧何一看他这架势,满脸不高兴,问他您这是干吗?好好的酒不喝是想闹事咋地?召平探头探脑地对他说,皇上在外征战,受了多大的苦,谁给他好处?你镇守关中,多舒坦,反而要接受加封,你这不是找死吗?——皇上现在是怕你也像韩信一样造反啊。你先别慌,赶快撤摊子,实名申报全部家庭财产,捐出来当军饷。皇上一定喜欢你。萧何一听,恍然大悟,赶紧照样行事。《史记》怎么记载此事?他只写了四个字:“上乃大悦。”这四个字就明白无误地昭告世人,刘邦的真实想法,是典型的直笔。通过对上流社会的这些忠实记录,司马迁活生生地把往日这些在神坛上装模作样的帝王将相活生生地拉了下来,让人们看清楚他们的本来面目。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萧何月下追韩信


对于汉王朝的死对头们,司马迁没有因为他们是落败者而落井下石,而是实事求是地表述了他们的功绩,对于他们性格上的优点,还加以赞扬。最突出的是项羽,他虽败犹荣,在司马迁眼里是一位略带可爱的末世君主。他在垓下突围,在乌江自杀,一直被汉朝胜利者所嘲笑。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司马迁却把他列入本纪,并且位置在秦始皇之后、刘邦之前。这不是明摆着替失败者张目,给胜利者抹黑吗?司马迁特别强调道德的力量,他不以成败看待英雄,不以贵贱评论古人。在司马迁眼里,项羽虽然死了,但死得悲壮,死得有骨气,“重于泰山”,他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却是人品方面的胜利者。反观刘邦,虽然挣下了好大一份家业,却是个酒色之徒,为了一己之私利,什么亲情友情爱情,在他眼里可以弃之如敝屣,什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他眼里都是腐朽观念,远不如一个“利”字来得实在。司马迁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了对刘邦的鄙薄和不屑。在司马迁眼里,刘邦就是一个虚伪阴险的政治流氓。对这样一位王朝开创者,司马迁没有随波逐流,敢于指摘,发表心声,无疑是“弥天大勇”。


同时,司马迁从来没有因为底层人民的微贱,而忽视了他们在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比如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一个奴隶起来闹革命,连皇帝的祖宗十八代的祀庙也保不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从来的史家,对农民起义都是视为“贼”的,但司马迁却丝毫也没有掩盖他的崇敬之情,他把陈胜专门放进了“世家”——按照诸侯王的待遇来写,专门抬高农民起义领袖的地位,这不是和统治阶级公开闹别扭吗?这也成为后世包括王允之流千方百计攻击《史记》是“谤书”的重要证据,司马迁的这些前卫举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此之外,司马迁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许多统治阶级看不起的“鸡鸣狗盗”之辈,像《刺客列传》《滑稽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主角都是社会最底层人士,这些人士第一次代表劳动人民进入了堂皇的正史,让人另眼相看。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是中国学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两千年前的司马迁做到了,他问心无愧。当然,这和《史记》是私人修撰的史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是官修,以《史记》逾矩尺度之大,恐怕难以逃过审查官的审核。


但,独立精神和自由编撰也是把双刃剑,有时不注意也会伤了自己。平心而论,司马迁有时候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统治者的,比如他最恨的汉武帝。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以草根的身份,揭竿而起,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几位成功了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身上,虽然有流氓的种种习性,但豁达大度,拥有超人的管理才能,并且一生不避剑矢,勤于征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是汉民族的主要奠定者之一。


司马迁:忍辱发愤著信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汉武帝雕像


而汉武帝刘彻当家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几个盛世之一。内部繁荣稳定,官府储存的余粮,连老鼠都不愁吃喝。对外,爱将卫青和霍去病经过几次长途远征,狠狠地打击了匈奴的侵略势头,迫使匈奴一分为二。


这样两位帝王,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仍应该从整体上加以肯定。但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好话,揭了汉武帝的老底,遭受了汉武帝的宫刑羞辱,导致他潜意识里,对本朝的这两位帝王颇有怨言,总是条件反射似的加以指摘诋毁,经常对汉王朝的几位皇帝冷嘲热讽,有时是幸灾乐祸式的记录。比如,对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威名赫赫的军事家的主要战功,《史记》语焉不详,但却像狗仔队一样,专嗅卫青、霍去病的出身,揪住他们和汉武帝的裙带关系不放。在《史记·匈奴列传》里,司马迁对贰师将军李广利和赵破奴的军事失败记叙貌似公正,其实潜藏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此来证明他和李陵一干人等的正确。


更要命的是,他用“太史公曰”的论赞形式,不止一次地表达出自己对与匈奴战争的前景的悲观情绪,反复强调战争胜负的关键“唯在择任将帅哉”,以此论证自己的高明,为自己申冤。但事实让司马迁这位戴着有色眼镜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大跌眼镜,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取得了傲睨古今的伟大业绩,这不能不让司马迁感到沮丧,也不能不让读者对《史记》关于本朝那些不堪的描写有所怀疑、有所警惕。


就在这样一个如何看待当时的主旋律的问题上,汉朝人以开通自信的民族心态,对《史记》的记述一笑了之,并没有对其在本朝的传播横加干涉,但随着汉民族精神的逐渐颓废自卑,司马迁的悲情牌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者,他的狭隘趣味和委屈宣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鸣,对汉朝的贬抑也大行其道。唐宋以后,随着司马迁走上神坛,一些谎言也摇身变为真理,对于《史记》里的些许不妥之处,人们已经熟视无睹了。


看来我们在阅读《史记》时,有时也还要打点预防针了。

无韵之离骚


《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


说起《离骚》,人们的心里马上联想到那位披头散发,行吟泽畔,怒目问天的战国文艺青年的屈原形象,人们被屈原的爱国情感所感动,也被他奇特瑰丽的想象所打动,可以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


那,司马迁的《史记》是如何与这个巅峰齐肩媲美的呢?


打开《史记》,人们可以看到,《史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精简得当,笔墨淋漓,情节跌宕。《史记》的文章,有的悲壮凄凉,有的热情充盈,有的雄浑豪放,有的精练简洁,其中像《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篇章,已经成为不朽之佳作,是后人研习写作不可多得的文学典范。


《史记》的结构十分严谨开放,体现了无穷的结构张力。总体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大的格局,气势宏伟。一般开篇先声夺人,落落几笔,简练介绍传主的姓氏籍贯,中间起笔不平,着重选择突出传主性格事功进行记述,最后又以论赞收尾。有人说,《史记》宛如一座城池,这里亭台楼阁,水榭曲径,都安排有致,很好地容纳了《史记》纷繁广袤的社会生活。这种结构,有高屋建瓴的气概,被后世史家所效仿,成为司马迁记史的一大特色。


从《史记》的具体篇章来看,脉络也十分清晰。如司马迁的经典作品《项羽本纪》,从项羽出身到自刎乌江,跨度长,涵盖了气势雄浑的楚汉战争。对于驾驭这样一个宏伟的题材,如果结构设计有失误,那只能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司马迁表现出了高超的整合技术和的全局观念,他大胆剪辑,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虚实相间,主要突出“会稽首义”“巨鹿之战”“兵败垓下”这几个重点情节,使项羽这位末日英雄的形象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得以全面充分的展示。


“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让人懊恼沮丧的,有时候就是语言的匮乏。在《史记》里,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举重若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奇特瑰丽的语言技巧。试看下面一例:


话说陈胜发达了,当上了新开张的张楚帝国的老大。于是当年的那些丐帮兄弟蓦然记起,陈老大当年和他们一块被抓壮丁劳动时,曾对他们许诺:“哪天咱们哥几个发达了,可别翻脸不认人啊!”(“苟富贵,毋相忘”)这几位兄弟一合计,现在是老陈兑现诺言的时候了。于是哥几个衣衫褴褛地去陈胜那打秋风。


他们几个一到老陈的居家办公别墅,唉呀妈呀,这可了不得,看人家这住的,想想自己经常在大街上过夜,哥几个羡慕妒忌恨,万般感情涌上心头,不禁脱口赞叹道:“好家伙!陈胜这小子的王没白当,房子真深啊,简直看不到边!”(“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


司马迁怕人不懂,还专门解释道:“夥”是楚人的方言。大老粗没见过世面,心直口快,嘴上没个把门的,看到当官的这派头,一激动,方言就出来了。


要说这司马迁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堂堂正史中,用方言记载历史事件的作家了。他这个“夥”字,一下子就把这些个大老粗的出身经历性格烘托出来了,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再看秦始皇摆谱儿,巡视天下,被项羽和刘邦这两位政坛的明日之星给看到了,两位潜力股怎么说?表面看上去异曲同工,其实仔细咂摸,大有不同。项羽说,这老儿的位置我能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