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布衣小昕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52271

ISBN:97872290607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176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书立方·人物传奇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

布衣小昕 编著

重庆出版社

前言

本书主要阐述了《孙子兵法》作者孙武跌宕传奇的一生。在这个被誉为“华夏第一谋略大师”及“兵圣”的男人身上,有太多秘密未被世人知晓,诸如:他的祖系究竟与古代圣人舜禹有何干系?他的家庭背景如何?年纪轻轻的他是如何被训练成战争天才的(或者说他是如何成长为战争策略专家的)?是什么人步步紧逼,最终使他不得不选择南下来到吴国发展?从未参加过实际作战的孙武如何写就具有极强实战意义的《孙子兵法》初稿的?处境落魄的他如何一跃坐上吴国军事指挥的首席?孙武提出了哪些建议竟使吴国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军事集团?他又是如何亲手策划出那些惊心动魄却又被后世奉为经典的战役?《孙子兵法》能够传承至今,它的魅力究竟何在?还有孙武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他的死是因为执政者的压迫还是另有原因?


本书将为你揭开这一切的谜底,还原历史上那个最真实的孙武。围绕着孙武及其作品《孙子兵法》,那些兄弟相煎的王储、卑鄙奸佞的小人、不惜献身的勇士、倾覆无数城池的美人、千万骨枯换来的功成名将,都构成了历史画卷的一部分。本书将一页一页为你打开这一幅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第一章 战争天才的诞生

古语讲“时势造英雄”,每一个英雄的诞生都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动乱的时代、军事世家的出身、桀骜不驯的天才性格,这些都为孙武了不起的军事才华做了很好的铺垫。当时的孙武还是个“公子哥”,不过这位公子哥却并不安于“锦衣玉食,闲时读读圣贤书”的贵族生活,他有抱负,有见解,渴望做点什么,来拯救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



原是虞舜之后


对于一个优秀的军事谋略家而言,除了时代造就的特殊环境以外,家庭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孙武的世系和家庭环境,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孙武的家族世系最早可以推到虞舜时期甚至频硕时期,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并无实际依据。不过据《史记》等史籍记载,孙武的确为虞舜的传人,并且孙武的身上也有很多虞舜的影子。比如说,他们在军事战略方面都是奇才,并且都推崇“善治”,以人为本。


《史记》中提到,孙武的远祖既不姓田,也不姓孙,而是姓陈,系春秋时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人。当时,陈国只是一个小国,国都为陈(今河南淮阳一带),领域也极其狭小,仅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和安徽的北部。它的始封之君胡满是周武王的女婿,而胡满则是舜的后代。自从周王朝建立之后,建立了大大小小上百个诸侯国,胡满作为周武王的女婿被分封到了陈。于是,胡满自此以国名为姓氏改称为陈胡公,他的子孙后代也依陈姓延传了下去。


陈国传到陈桓公时,即公元前707年,发生了严重的内乱。陈桓公之弟杀了陈桓公,自立为王,号称陈厉公。陈厉公七年,陈桓公之子陈林为父报仇,杀死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陈庄公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弟弟,即后来的陈宣公。到了公元前672年,陈宣公将当时的太子御寇杀死,改立宠妃的儿子为太子。当时,陈完是陈厉公的长公子,且是太子御寇的至交,御寇之死震惊了他,且因为自己是厉公之子,本身的身份便很危险,他明白自己即将大祸临头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选择逃离,于是,陈完立即动身逃离了陈国。


陈完选择来到了齐国,在齐国的这段时间,他亲眼目睹了齐桓公的“明君作风”,齐桓公能够不计前嫌,哪怕是跟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他也能够予以重用,不仅在人才利用方面,齐桓公敢于突破常规,在政治方面,他也励精图治,做出了许多锐意的改革,这些措施令齐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陈完正是有感于此,决定留在齐国发展。在这一点上,陈完其实和他的后人孙武有不谋而同之处,他们都是为了避免时局的危害,而选择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大展宏图的地方施展抱负,并且他们都拥有对时局的清晰认识,正确的抉择为他们的军事生涯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陈完来到齐国之后,有幸见到齐桓公,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谈吐不俗,就想聘用他当客卿,当时客卿相当于高级幕僚,地位颇高,不过陈完却婉拒了,而是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一职。在担任工正的这段期间,陈完恪尽职守,每一件事都办得非常得体,有一件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天已大黑,齐桓公未尽兴,坚持要继续喝,陈完见状就很恭敬地站起来对齐桓公说:“臣只知白天须侍奉君主饮酒,但晚上实不宜继续,何况现在已经这么晚了,请大王回去吧,否则将会耽误明天的正事。恕臣不敢奉命!”对于这件事,后人这样评价陈完:“陪君饮酒以完成礼仪,是为义;然不使君饮酒过度,是为仁。”这件事可以看作是陈完仁义双全的佐证。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虞舜绣像


在齐国担任“工正”的这段时间,陈完不仅帮齐桓公完成了“器盖天下”与“工盖天下”等争霸目标,还组织人员编订了《考工记》一书。为了表示对陈完突出政绩的奖励,齐桓公赏赐给他一些田庄。得到了这些田庄之后,陈完决定隐姓埋名,改名为田完。后田完与齐大夫交好,并娶其女为妻,家丁渐渐兴旺,成为齐国的名门望族。其后人田无宇将田氏家族发扬光大,并继承尚武遗风,在齐国以勇武而著称,得到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庄公的器重,官至大夫之职。


田无宇共有三个儿子:老大田开(武子),没有官职,是齐国著名的乐师,曾为齐景公登高而鼓琴;老二田乞(厘子),为齐国大夫。田乞爱民如子,有一件事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他在向民众征收赋税之时,故意用小斗,以减轻民众负担,而在向民众放贷之时,却刻意用大斗,以使民获利。田乞的亲民举动使他受到广大民众的极大爱戴,田氏家族愈发强盛起来;而田孙,即孙武祖父,在齐景公时期曾官至大夫,后齐景公为之赐姓孙氏,所以,后来改名为孙书。


这便是孙武姓氏的来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武后来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个军事奇才,和他的家族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远祖虞舜,还是先祖陈完,他的家族都是地地道道的贵族,所以他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广泛地接触和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这也为他日后思想成熟和著书立说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孙武家族里的很多人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从小就能耳濡目染很多军事战争方面的事情,所以,在他长大后才会对军事谋略和作战产生浓厚的兴趣。

英雄出少年


因为贵族的出身,孙武在8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庠序”(当时朝廷主办的正规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当时,孙武主修的课程是“五教”、“六学”。“五教”指的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六学”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科目。


少年时期的孙武天资聪颖,且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与祖父就开始教导他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学校里的时候,学校规定的文化基础课,他不过看了三两遍就已经熟记于心。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却早已完成规定课程,跑出去玩耍了。有一次,老师见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生气,就把他叫回来,准备重重地责罚一顿,当然,为了使责罚的理由更加充分,老师就故意出题目刁难他,从刚刚教过的一段课文中选出几个问题向他发问,结果,孙武竟然对答如流,这令老师感到非常惊讶,鉴于找不到责罚孙武的理由,便就此作罢。时间久了,老师也感觉到了孙武异于常人的天赋,小小年纪便如此了得,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孙武的教育更加用心了。


在这些课程当中,孙武最喜欢的莫过于“射”和“御”。这有两大原因,其一,“射”和“御”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作为尚武家族出身不得不重视这两项;其二,在齐国,每年九月份,都会举办一次全民的“射”、“御”逐赛,齐国自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参加此逐赛为荣。对于那些有志之士来说,这也是他们展现自我、大展宏图的一次绝佳机会。


从小就受尚武精神影响的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他每日刻苦练习,并且很快就成为同时掌握这两项技能的佼佼者,同辈的贵族少年中几乎无人能及。那时,孙武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像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15岁的时候,孙武就完成了“庠序”的所有课程,且以每门全优的成绩毕业。从“庠序”毕业后,孙武还参加了严格的“五射”、“五御”技能强化训练。在最后的挑选赛中,孙武过五官斩六将,获得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于九月代表莒邑参加了在齐都临淄城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射”、“御”逐赛。


可以说,孙武的第一名并不是侥幸得来的,而是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术,他证明了自己。他的这次出色表现,也引起了他的叔父田穰苴的注意。也正是因为田穰苴亲眼看到孙武在“射”、“御”方面的才能,才在孙武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在军事方面给了他不小的帮助和影响。孙武所出生的时代,既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战乱非常频繁的时代,但是他的出世却让人们对于这个时代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孙武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无比的英勇和智慧,可见,“英雄出少年”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并不为过。

军事世家的教育


孙武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在一起对弈(下棋)。当他长大以后,祖父和父亲就开始教孙武对弈。不过,开始他都是静静地站在一旁,观看祖父和父亲对弈,揣摩和思考两人的路数。有一次,在与祖父对弈时,孙武忍不住问孙书为什么喜欢对弈?


孙书不假思索地说:“在对弈的过程中,主要涉及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和军事作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二者都强调要掌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将来有一天,如果你能够征战沙场,那么掌握对弈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决定对弈输赢的关键是什么?”


孙书略微沉思了一下,说:“算。算是决定对弈输赢的关键。对弈就好比两军对垒,随时准备厮杀,如果主将无计无谋,毫无战前准备和统盘考虑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多算则胜率较大,少算则胜率较小,不算则完全没有胜率。”“那么开局怎么下才好啊?”


孙书答道:“开局如何落子,这要看棋手对棋局的领悟力以及棋手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棋家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腹中棋路多是最难把握的,往往只有高手才敢于这样落子;边地比较狭窄,相对容易进攻,这是初学者比较青睐的路数;而多数情况下,棋手一般会选择占角落子,角虽然比不上腹中开阔,但比边却强过很多。”


孙武又提问道:“那么对弈中先手有什么好处?”“对弈就如同打仗一般,谁能够占据先机,谁就掌控了主动权,也即得‘势’,就能控制局势。当然,先手并非一成不变,在对弈之中随着双方攻守形势的转换,先手也可能不断交换。所以,出于对全局的考虑,有时候,需要另辟天地,占据先手,获得进攻优势。所以,如果你看到对手弃小而不就,这就说明对方已有图大之心。


另外,中局对弈极易出现虚实变化,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虚往往容易被攻破,而实则不易被攻破。在对弈的过程中,见到可进的机会要进,碰到困难的地方要后退,尽量做到避其实而击其虚。同时我们也可以制造假象,以示弱的方法来吸引对手进攻,然后围而歼之。这些对弈的方法如果用在领兵作战方面,只要用得巧,便可以百战百胜。”


孙书的这一番话表面上是在指导他下棋,其实是在通过棋盘上的对弈对他进行军事方面的教育,虽然当时的孙武并没有完全领会孙书的这番道理,但是他却尽全力把这些知识都记在了心里。孙武平日里除了看书、习武,有时间就琢磨棋艺。渐渐地,父亲孙凭已不是孙武的对手,就连祖父孙书有时也会不敌孙武。在与二人对弈的过程中,孙武不断地总结对弈经验,并结合祖父、父亲对棋的感悟,不断推敲,写成了《棋经十三篇》。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讲,《棋经十三篇》就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雏形。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棋经十三篇》书影


此书为元明递修刊本,是围棋理论著作。此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覆盖了规格等级、品德作用、术语、战略战术及一些善博弈者的名字等内容,并首次将围棋理论加以系统化,为中国围棋理论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性著作,其所提出的观点对后世历代棋坛影响颇深,具有收藏价值。


孙武的祖父和父亲除了通过棋盘对弈来教育孙武,在学识方面也丝毫没有放松。在孙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他学习《六韬》。《六韬》讲的是姜太公在军事方面的韬略思想,该书从战略、战术方面对军事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是流传下来的比较完整的一部古代兵书。


《六韬》极其重视韬略,推崇的是不战而胜。在后来的研究中,孙武也认识到,两军交战,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然知己易,知彼则难,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审知敌人。该书虽为兵书,但并非单纯讲兵论武,而是强调以文攻为主,文武兼备,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受此影响,孙武也将此作为自己的军事思想的主线。


除此之外,《六韬》中关于赏罚分明、令行禁止的论述引起了孙武的共鸣。因为在孙武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给他讲过他的叔叔田穰苴斩庄贾立军威、以法治军的故事,所以对以法治军他表示十分赞同。


对孙武影响深远的书籍还有《管子》。《管子》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其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富国强兵、寓兵于农、军政一体、先计后计和以人为本五个方面。


孙武对《管子》逐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自己游历齐国、鲁国、晋国等国家的心得体会,记录下大量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孙武就会向叔父田穰苴请教。看到孙武进步如此神速,田穰苴非常高兴,对他的提问也往往有问必答。并反复教育孙武,在战场上务必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千万不可读死书,纸上谈兵。对于叔父的教导,孙武自然也是铭记于心。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军事家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他的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孙武从小就受到祖父和父亲关于军事作战方面知识的教育,才使得他在以后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兵法。

不安分的“公子哥”


长大以后,孙武萌生了写一本兵书的想法,只是他还未亲身经历过一次战争,于是,孙武决定先从考察实地开始,记录其他地区的战争情况,同时着手编著自己的兵书。春天一到,他就开始计划外出考察,这一次他决定去邻国鲁国。他之所以选择去鲁国,是抱着两个目的,其一是看一看鲁国的都城曲阜;其二是考察一下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场长勺。


当时的齐国商业极其发达,并因此名冠各国,且其商业以盐业为主,因为盐的特殊性,各诸侯国对盐的运输基本不加干涉。于是,孙武便以贩运海盐者的身份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在他人的介绍下,孙武先是来到了鲁国的档案图书馆,他看到了该图书馆内保存完备的《周易》及鲁史《春秋》,令他感触颇深。


在接下来的考察中,孙武了解到鲁国当时的情形是“三家强大,公室衰微”。所谓“三家”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大家族。这三大家族为了各自利益竞相培植私党,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势,三大家族明争暗斗,最终使鲁国内部纷争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鲁国的势力早就不敌从前,国家岌岌可危。周礼虽为国君,但在鲁国早已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孙武看到这一点,更深刻地体会到国泰民安的重要性,只有富国强军才能抵御外来侵略,得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结论,该结论后来成为孙武军事思想的出发点。


数日后,孙武来到曲阜以北的长勺,即长勺之战古战场,对之进行了考察。长勺之战爆发于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因为鲁国曾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作对,为报此仇,齐桓公不顾管仲的一再劝谏,而贸然对鲁国发动战争。齐鲁两军在长勺展开大战。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精刻线装大开本《周易本义》


齐军欲仗人多势众,企图将鲁军一举歼灭,于是,率先发起攻击。鲁庄公正欲迎击,这时曹刿阻止了他。曹刿建议道:“不如等齐军发起第三次冲锋,齐军疲惫,再下令反击,齐军必败。”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在齐军发动第三次冲锋时,下令反击。果然,鲁军一次反击便将齐军打垮,齐军落败而逃,鲁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再次拦住他。曹刿瞭望齐军败逃阵容,并下车察看齐军退走的路径,确认齐军败退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一举将齐军赶出鲁国国境。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


这个故事,孙武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祖父讲过,当时对曹刿的沉着冷静与足智多谋甚为钦佩。今天他近距离地观察了“长勺之战”的战场,仿佛亲身经历了当时两军作战的激烈场面。他在脑海中重新回顾了一下这个战役发生的全过程,齐鲁当时的情况是齐强鲁弱,很明显,齐军在“势”上占据极大优势,不过曹刿深谙“避实击虚”之道,他选择在齐军发动三次冲锋,十分疲惫之后进行反击,这等于人为制造了对自己有利的“势”。于是,才能一举击垮齐军。想到这里,孙武再次对曹刿的足智多谋表示钦佩。


在游历了齐鲁山川和乾时、长勺等古战场后,孙武决定去晋国看一看。晋国位于周王室之北,其始封君是周成王之弟叔虞。关于这两人,孙武的父亲曾给他讲过一个“桐叶封弟”的故事:有一天,周成王同叔虞玩耍甚乐,把一片桐树叶剪成圭形送给叔虞,开玩笑道:“我就以这个封你为诸侯吧。”没想到这句话被周公无意听到,就要求周成王兑现自己的诺言。成王辩道:“我只是在跟他开玩笑罢了。”周公却说:“您是天子,天子怎么能反悔呢?”不得已,成王只得将唐封与叔虞,即为后来的唐国。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继承王位,迁都于晋水旁,将国号改为晋。


后来,晋国不断壮大,并成为继齐国之后第二个称霸的大国。晋国不断扩充军队,并采取“尚贤使能”的用人方针,这使得晋国的军事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孙武在了解到晋国的基本情况后,得出结论:“君王成功之道,在于厚爱子民,取得民心所向!”


在齐国南部考察了近两个月后,孙武回到齐国的国都临淄,决定考察临淄的地理环境,为将来著书立说及统兵打仗作准备。


临淄因为紧邻临淄水,故得名临淄。淄水河起源于原山之阴,与数十条河流相通。流经天齐渊、稷山、牛山到临淄以东,然后流入广阔的平原。该河窄处仅有一里,宽处竟达到数千米,且河道两岸极其陡峭,高达数十米。雨季来的时候,河水大涨,这时舟船皆不能通过;每逢干旱,便从天齐渊调水,水势仍然不小。所以,淄水向来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天堑。


第二日,孙武来到临淄城外,考察周围的防御体系及山岭、沼泽等。孙武一边进行实地考察,一边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兵书,对其进行详尽地分析与总结,甚至总结出一套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军与布阵策略。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山东淄博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孙武在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及其总结出来的笔记,都为孙武的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奠定了基础。在“不安分”的四处游历中,孙武在军事思想方面的成长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第二章 吴国之梦

齐国卿大夫之间无休止地相互倾轧斗争,使齐国国力愈发衰退,更兼孙武的叔父在四大家族的内讧中沦为牺牲品。这下,孙武终于清醒了,在这样一个任何人随时都可能丧命的国度里,他是没有希望的,这个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于是,他萌发了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的想法。



司马穰苴之死


据《左传》记载,孙武15岁时,参加了齐都临淄举办的射、御逐赛。孙武凭借娴熟的“射”、“御”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第一名。也正是这次的比赛,孙武赢得了田穰苴的注意。田穰苴也就是司马穰苴,其实是孙武的同宗叔叔,与孙武的父亲孙凭同辈,并同在朝中为官。今日看到孙武所展示出来的才能,司马穰苴觉得这个侄子将来前途无量。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毕生所学传给这个晚辈。


司马穰苴经常和侄子促膝长谈,探讨军事方面的知识,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孙武也对自己的叔叔颇为尊重和敬仰。在谈话中,司马穰苴看出孙武志向远大,天资聪明,拿出自己根据从军经验编写的兵法(后世称《司马穰苴兵法》)交到孙武手中。通过研读这本兵书,使孙武初步领悟到了战争的禅机,叔侄之间的感情也不断加深。


但是,此时的齐国已经出现了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斗争,高、国、陈、鲍诸侯互相抗衡,再加上齐景公后来的昏庸无能,导致了司马穰苴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这几大家族中,田氏的势力最为强大。鲍氏、高氏、国氏三大家族便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欲驱逐田穰苴以削弱田氏势力。


齐景公似乎也预感到田氏势力太盛,再加上高氏、国氏、鲍氏不断地中伤和诋毁司马穰苴,昏庸的齐景公便采纳了鲍氏、高氏、国氏的意见,将司马穰苴罢免了,同时还把他逐出宫廷,使他回到平民百姓中。就这样,胸怀大志的田穰苴,在被晏婴荐举成为齐国将军,后又因击退晋燕之功而被提升为大司马后,本想兢兢业业,大展宏图,但是却被卷入到卿大夫各族之间的斗争中,遭到陷害,落得了一个罢官免职的下场。叔父的落魄也带给孙武不小的打击,他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心情抑郁的田穰苴只好把自己的热情都投入到著书上去,他根据自己毕生的研究和所学,结合多年来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战略,努力完成自己的军事著作。但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无端免职的抑郁和苦闷,使得田穰苴的健康状况一日不如一日,终于得了不治之症,抑郁而死。


司马穰苴的猝死带给了孙武极大的震动,他感受到齐国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他不愿意自己继续纠缠于其中的斗争,像叔父一样成为四族斗争的牺牲品。再加上,齐国由于接二连三的内乱,国力已经大为衰退,孙氏家族正处在齐国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可能被掀入万丈波澜之下。


公元前515年,齐景公三十三年,孙武的父亲孙凭参与到田、栾、鲍、高四大家族联合反对齐相晏婴的事情中,更是让孙武萌发了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的想法。

结识伍员


孙武虽然萌生了远走他乡的想法,但是究竟去哪里他还没有想好。而此时南方的吴国在联晋伐楚之后,国家日渐昌盛,孙武深知择良木而栖、良将选明主而事的道理,经过仔细思考,他认为吴国是他最为理想的一个施展抱负和才能的地方,于是,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前517)左右,孙武离开了齐国,长途跋涉来到了吴国。


虽然孙武有心投奔吴国,但是他还是想仔细了解一下吴国目前的局势,于是他在吴国郊外暂时定居下来。在离开齐国时,孙武把自己喜爱的古兵书全部带到了吴国,一方面潜心阅读和研究这些古兵书;另一方面广泛接触各阶层的人士,了解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历史及现状,以及周边楚国、越国等几个诸侯国的近况。另外,孙武还花费大量时间,对穹窿山及周围的太湖等环境进行了实地勘查,从而掌握了翔实的地理资料,为以后的领兵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的出行,使得孙武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吴国的身上,盼望有一天能够得到吴王的重用,既帮助吴王创立千秋伟业,还能实现自己的宏大理想。但是,这并非易事,现在他能做的只是静静地等待时机。孙武没有想到,他的人生轨迹在数日后会和另外一个人相并和,二人将联手驰骋吴楚千里江山。这个人就是伍子胥。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伍子胥雕像


此时的伍子胥其实正在逃亡,因为楚平王听信费无忘的谗言,残忍地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伍子胥仓皇出逃,来到吴国他立志兴吴伐楚,以报血海深仇。伍子胥求见公子光,请公子光将他引见给吴王僚。见到吴王僚后,伍子胥便怂恿他伐楚。谁知公子光从中作梗,对吴王僚说:“这个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杀,他劝您伐楚,是想报自己的私仇,并非为了吴国大业,大王千万不能听取他的建议。”


随后吴王僚就拒绝了伍子胥,此时的伍子胥并没有丧失信心,因为他看出来公子光与吴王僚虽然说是叔伯兄弟,但他志不在小,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当伍子胥得知吴公子光正在计划谋杀吴王僚自立门户的时候,便物色了一个勇敢的刺客专诸进献给吴公子光。而他则隐秘山野,静待局势的变化。据宋谈钥的《嘉泰吴兴志》中记载,伍子胥的暂居之地就是今浙江吴兴县南,而孙武则在吴兴县西北,由此可见,二人居住之地很近。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武和伍子胥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为了避乱从别国投奔到吴国,两人都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且还都对军事颇为在行,说起话来非常投机,所以二人很快就成了亲密的知己。


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吴公子光利用吴国大军伐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成功刺杀了吴王僚,立号吴王阖闾。在阖闾继位以后,就将伍子胥纳为“行人”,参与谋划兴国的大计。伍子胥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记载,伍子胥上书阖闾:“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也就是发展生产、建筑城池、制造兵器、训练军队。而阖闾此时也是任贤使能,施恩行惠,广招贤才,威名远震。阖闾的治国方针大得民心,使得吴国在各个方面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正是如此,孙武觉得自己施展才能和实现理想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公子光野心勃勃


说到公子光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馀祭、夷昧、季札。诸樊知道季札贤明所以就没有立太子,就把王位挨个传给三个弟弟,这样最后就能传给季札。但是后来季札不愿意当国君,所以诸樊就立夷昧的孩子僚做国君。吴王僚继位后,公子光一直心生怨气,他认为:“按兄弟排,应该是季札当国君,按儿子排,自己才是真正的嫡嗣,所以大权应该属于自己。”


于是,公子光开始暗暗行动起来,要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四处招纳贤才,共商大计。但是要想刺杀吴王僚并非易事,先不说吴王僚生性多疑,外人难以接近,他身边的忠勇之士就足以保护他的安全。所以,在得到专诸之后,公子光就以门客的待遇厚待于他,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