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齐婷婷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52272

ISBN:97872290607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445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书立方·人物传奇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

齐婷婷 编著

重庆出版社

前言

提起唐朝,人们总会联想到“开元盛世”、“杨贵妃”、“李白”、“安史之乱”等一系列极具鲜明特色的词汇,然而这些词汇都与唐朝的一个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皇帝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纵观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唐明皇可谓是独步古今,一生充满了离奇色彩。有人说他是雄才英主,从乱世中走来,革故鼎新,缔造了太平盛世;有人说他是无道昏君,好色误国,将大唐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唐明皇的故事如满天繁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本书从神龙之变讲起,以唐明皇晚年幽禁抑郁而终结束,力求真实详尽地记叙这位传奇帝王的一生。书中既有其从一个皇权的边缘人过关斩将而登上权力顶峰的心路历程,也有其励精图治打造“开元盛世”的帝王风范。当然,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是唐明皇一个旗帜鲜明的标签,本书自然也进行了细致的讲述。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则是唐明皇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代英主晚年落寞收场,堪称“世事无常”的最佳注释。


打开书本,走近唐明皇李隆基,让我们一窥千年之前“开元全盛日”的大唐风采和这位帝王的悲喜一生!

第一章 步步喋血帝王路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之争,历来都是男人间硝烟弥漫的战争,女人不过是那战争之外的一种点缀。然而在唐朝,一个个看似柔弱的女人主动走上政治舞台,弹指间导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也正因为有了她们,才成就了唐明皇李隆基的帝王梦,并创造了历史上无法复制的大唐传奇。



神龙之变


中国数千年的皇权制度,向来有天子之位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的不成文规定,鲜有例外。而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的第四子,按理说他上面有几个哥哥,皇位无论如何也传不到他这里。但因着两个女人,这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其中一个是他的母亲——千古女帝武则天,而另一个便是他的皇嫂韦后。


武则天,本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无奈父亲早逝,与寡母备受族内兄弟欺凌。因容貌俏丽,美名远播,长至14岁便被召入宫中,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起初,武则天还是颇受李世民宠爱的,可是就在这时,当时的大预言家李淳风奉命为李家王朝卜卦,卦辞大概意思是说:三十年后,一个武氏女主要夺你老李家的江山,这个人现在就在宫里,还是跟你较亲近的人。太宗听后大惊,问可不可以除之。李淳风忙摇头说:不可,此人最后还会还位于李家后人,但如果杀了此人,便会触犯天怒,届时会出现一个更甚于此女主的人,到那时李家江山就真的断送了。李淳风说得玄乎其玄,由不得太宗不信。太宗仔细一想,李淳风说的不正是武则天嘛!既然不能杀之,那朕就养在身边,不给你权,看你怎么掀起滔天巨浪。就这样武则天被太宗冷落在一旁,在才人的位置上一待就是12年。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武则天像


无怪乎唐太宗草木皆兵,这也是无奈之举。唐太宗一生共有14个儿子,其中只三皇子李恪文韬武略,颇有乃父之风,很得李世民赏识。本来李世民最中意的皇位继承人便是李恪,无奈李恪之母系隋炀帝之女,其敏感的身份注定与皇位失之交臂。而长子李承乾、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均系长孙皇后所出,嫡子的身份注定他们比别的皇子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奈何李承乾、李泰太沉不住气,二人因争位双双被废,太子之位歪打正着落在了李治的头上。这个九皇子李治,因为宅心仁厚深得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臣们的拥护。李世民是谁呀!他是善于纳谏的明君,既然臣心所向,太子之位就这样定下来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作为未来的君王,过分的“仁”便是懦弱无能的表现。李世民也考虑到这一点:好吧,既然你治国能力欠缺,父皇就给你铺平道路,明里给你找些治国安邦的良臣辅佐你,暗里压制住武则天,这可是双保险呀!太宗不遗余力地为儿子李治扫清一切障碍。如此看来,太宗还是有着先见之明的。


但是武则天岂是一个听天由命的人,少时坎坷的命运教会她一个道理:想要什么就要自己去争取。而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早在最初被太宗冷落之时,她也曾试图挽回,但一年、两年……多年过去了,她清醒地认识到重获圣宠无望,便开始替自己筹谋后路。她的第一步便是向太宗请旨做御前侍女,太宗见其文采出众,便欣然恩准了。难道说武则天有伺候人的癖好吗?当然不是。武则天的最终目的是为自己寻找新的靠山。武则天的想法很纯粹:既然皇帝那里路行不通,那就从他的儿子那里下手,子娶父妾,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当然,这些都是在太宗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进行。唐太宗晚年,因过食丹药,身体每况愈下,体贴孝顺的李治便经常出入太宗寝宫,近身照顾太宗饮食起居,并学习治国之术。“老天助我,这不就是我等待已久的机会吗?”武则天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在一来二去的接触中,工于心计的武则天成功地获得了李治的好感。


一切都照着武则天预想的方向发展,李治越来越离不开这个长他四岁的女人,但太宗的突然离世还是打破了武则天的计划。因为按照大唐律例,没有子女的嫔妃们理应送入感业寺为尼。如果换作常人,余生怕只能伴着青灯黄卷,在一日复一日的晨钟暮鼓中静静等死。但武则天不同,她相信以李治对她的感情,感业寺不过是她的暂居地。


果不其然,武则天进了尼姑庵,新帝唐高宗李治对她思念不已。650年为唐太宗周年忌,唐高宗以忌日行香之名来到感业寺,两个阔别一载的年轻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唐高宗很想把武则天带回宫,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巧的是这件事情被王皇后知道了,那时的她正为皇帝专宠萧淑妃的事恼火,便“善解人意”地将武则天接进皇宫,希望借武则天之手打击萧淑妃,她正好坐收渔翁之利。然而让王皇后没有想到的是,她的此举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虽然打击萧贵妃的目的达到了,却也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655年10月23日,唐高宗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随后,心狠手辣的武则天又残忍地将二人杀害,从此后宫由武则天一手遮天。


就这样,武则天在后宫中由一名小侍女一步步迈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成为了高宗的第二任皇后。自从武则天任皇后之后,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高宗对武则天的管理才能颇为满意。而高宗自小体弱多病,登基后繁重的政务使他的身体渐渐吃不消,由于信任武则天,高宗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力交给武则天打理。在皇帝病重的时候,武则天更是代替高宗使王权,行王事,成为执政者。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武后行从图


在行使王权的过程中,至高的权力带给武则天无上的满足感。她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做后宫的主宰者,后宫小打小闹式的勾心斗角已然让武则天厌弃,只有前朝的风云诡谲才能激起她全部的激情。是的,她要夺权,夺她儿子的权!夺老李家的权!


武则天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一旦锁定了目标,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她前进的脚步,哪怕挡在她前路的是佛,她也照杀不误!在她夺权的过程中,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良、程务挺等一班开国功臣被杀害了。她的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也莫名其妙地死去,有人称这是因为此二人与武则天政见不同,被武则天秘密毒害。三子唐中宗李显、四子睿宗李旦虽相继继承皇位,但都是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朝中一切大权都被母亲武则天把持。即便如此,武则天仍不满足,最后干脆将他们赶下皇位,自立为皇,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要不说李显和李旦窝囊,被老娘欺负到如斯地步:唐中宗只做了23天皇帝就被贬到鸟不拉屎的均州,粗衣恶食艰难度日;相比之下,唐睿宗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被母亲软禁在眼皮子底下,前有自己最喜欢的妃子,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惨死在母亲的淫威之下,后有武承嗣等武家人不停地寻畔滋扰,但唐睿宗为保活命,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而年幼的唐明皇李隆基,这个一出生就没有过过一天安稳日子的皇子,正是因为有了这多灾多难的童年,才造就其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坚韧不拔的刚毅性格,最终成为了改写李唐历史的传奇人物。李隆基七岁的时候,一次朝堂举行祭祀仪式,诸皇子皇孙奉命入宫,当时负责皇宫安全的是大将军武懿宗,这个人仗着自己是当朝皇帝武则天的侄子,眼高于顶,目中无人,见了皇嗣李旦尚且傲慢无礼,当然更不可能把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孩放在眼里。他当着李隆基的面公然训斥李隆基的侍从护卫,小李隆基可没有被人高马大的武懿宗唬住,而是掷地有声地喝道:“这是我们家的朝堂,你个狗奴才,竟然也敢如此训斥我的人!”武则天一看小孙子这么厉害,更是啧啧称奇了,从此就很宠李隆基。李隆基见父皇懦弱至此,心里失望之极,便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变得足够强大,如此才能保护所有我爱的人!


李显、李旦能忍,但效忠李唐的皇族亲信却看不下去了,首先起来反抗的便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李(徐世绩)的长孙徐敬业,随后又有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揭竿而起讨伐“妖后”。武则天想,这样不行呀,你们都起来反抗,那我的大周王朝还怎么发展下去。于是,武则天为维护统治,大力起用来俊臣和周兴两大酷吏来打击反对派,很多大臣无辜枉死。直至局势稳定之后,武则天才开始弃用酷吏。


武则天晚年,在她统治下的大周政通人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甚至略胜于高宗在位之时,志得意满的武则天便开始耽于享乐。武则天晚年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男宠,其中一人叫薛怀义,因为任性使气得罪了武则天,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被秘密处决。另外两个便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对张氏兄弟二人言听计从,连她最疼爱的太平公主都难见母亲一面,更何况是朝中大臣。依仗着武则天的宠爱,张氏兄弟开始插手朝政,甚至有撺掇武则天改立他们为帝的打算。


这怎么可以!李唐皇室不答应,朝中大臣也不会答应!原来武则天晚年,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加之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已经有了将皇位还给李家的打算。如今多年的努力都要毁于一旦,李家人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了!


705年的某一天,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张氏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唐中宗李显复位,时隔15年,皇位又重新回到了李家人手中。因为这一年又称神龙元年,所以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神龙政变”。同年12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柬之铜像


张柬之(625~706),经狄仁杰举荐,武则天将其提升为洛州司马,后升宰相。神龙元年(705)正月,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国号。

太子逼宫


神龙政变后,经历了20多年苦难生活的唐中宗李显,终于摆脱掉母亲武则天的钳制,重新登上了皇位,恢复了大唐的国号。唐中宗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对有功之臣进行嘉奖,张柬之、崔玄、敬晖等在神龙政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均受到加封。


接下来,立储成为朝野内外普遍关注的大事。此时,唐中宗李显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早立太子有利于稳定朝纲。太子之位毫无悬念落在了唐中宗的第三个儿子、庶出的李重俊身上。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李重俊出身这么低微,他怎么能够当上太子?唯一能解释的是,李重俊运气绝佳。原本太子之位的第一候选人是唐中宗的第一个儿子、韦后的亲生儿子李重润,但是在武则天晚年,李重润因与妹妹永泰公主公开议论张易之、张昌宗专权,招人谗构,被武则天逼死。嫡长子挂了,太子之位理所应当由唐中宗的二儿子李重福补上空缺。但李重福的妻子竟是二张的侄女!李重润出事后,其母韦皇后一直怀疑是李重福为争夺皇位勾结二张陷害了自己的孩子,为报杀子之仇,使计将其外放,生生断了他的太子梦。所以李重俊才捡了个便宜,以庶子的身份当上了太子。


登上了太子之位,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后的赢家。显然李重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太子之位来得如此轻松,他根本没有留意到皇权之后暗藏的杀机。当然,如果李重俊的娘舅一族有着庞大的实力,那就另当别论。当初唐高宗便是在舅舅长孙大人的一手操持下,顺利地登上皇位。但是观李重俊,其母亲原是宫女身份,正史对其的记载仅一笔带过。想要坐稳太子之位还有另外一条途径,那便是礼贤下士,以“仁义”之名招揽能人智者,获得强大智囊团的支持,这也不失为上策。唐太宗还是秦王之时,朝堂之内属于秦王党的人占了半数以上。李重俊也拥有自己的幕僚,但是他的幕僚全是一些不学无术、专司逢迎的官宦子弟。也许与从小艰苦的成长环境有关,李重俊恨不得把20多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全部补偿回来,因而每天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太子“幕僚”正好抓住了李重俊的这种心态,以狗、马、蹴鞠等新奇玩意投太子所好,官路亨通。


对于太子此举,很多忠于李唐的大臣颇多微词。左庶子姚珽曾数次建议李重俊改正自己的过错,将精力放在学习治国安邦理论之上,右庶子平贞諲直接向太子献上《孝经议》、《养德》等传,希望太子能够迷途知返。对此,太子李重俊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太子此举也引起了另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便是唐中宗与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是唐朝苦难最多的公主。安乐公主出生时,正赶上唐中宗最倒霉的时候,被母亲武则天赶下了皇位,贬为庐陵王。安乐公主正是降生在唐中宗一家前往封地的路上。生在帝王之家,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皇子皇女从小便与父母很少接触,但是安乐公主却是唐中宗与韦后一手带大的。也正是如此,安乐公主成为唐中宗与韦后最宠爱的孩子。唐中宗复位后,安乐公主所受赏赐无人能及,其府邸的奢华程度可与皇宫相媲美。渐渐地,安乐公主恃宠而骄,根本不把已是太子的李重俊放在眼里。见了李重俊不仅不行君臣之礼,甚至直接管李重俊叫奴才,还让自己的驸马武崇训也这么叫。眼见妹妹对自己如此无礼,父皇竟视而不见,李重俊也只能忍气吞声,发作不得。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唐代贵妇像


真正使李重俊忍无可忍,最后下定决心奋起反抗的,是安乐公主竟然打起了争夺自己太子之位的主意。这个安乐公主娘家自贵不可言,但其婆家权势也不容小觑,她的公公便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虽然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逼退位,武氏一族遭受重创,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武三思一党在朝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中宗复位后,因害怕功臣团做强做大,更担心相王李旦等李家皇族威胁自己的皇位,便听从韦后意见亲近武三思,并将安乐公主下嫁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而武三思为了给自己寻找新的政治靠山,欣然接受了唐中宗抛来的橄榄枝。就这样,两家一拍即合,结成了牢固的政治同盟。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武氏父子极力夸耀安乐公主有则天大帝的风范,撺掇安乐公主争权。慢慢地,安乐公主的那颗不安分的心躁动起来,她百般游说唐中宗废掉太子李重俊,改立自己为皇太女。在安乐公主看来,祖母武则天称帝的先例摆在那里,自己又为何不能做皇太女呢?更何况祖母武则天在出身上可是矮了自己一大截,虽然武父为唐朝开国功臣,但是武姓在当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姓氏,而自己的李姓可就不一样了,那可是当时五大望族之一,而且自己又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女,自己做皇太女于情于理名正言顺。一直对女儿百依百顺的唐中宗,这次并没有马上答应女儿的无理要求,只说需要和朝臣商量一下。


李重俊发现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以安乐公主在父皇与韦后心目中的地位,让父皇废掉自己,改立她为皇太女,也不是不可能。为求自保,李重俊决定发起政变。直到这时,李重俊才发现自己的那些所谓幕僚全是些难当大任的无能之辈,他开始在朝中寻找政治盟友,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进入了他的视线。唐中宗与武三思结成政治同盟后,听从了武三思的计谋,对功臣团的五大臣实行明升暗降,架空了他们手中的权力,最后借由武三思之手除掉了他们。剩下的那些,包括李多祚在内的功臣,虽然没死,但也饱受武三思打压。眼见奸臣当道,忠诚耿直的李多祚决定帮助太子起事。李多祚还联络了部将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等人协助太子发起政变。他们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安乐公主以及武氏父子。领导者是一个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无能太子,辅助者是一群有勇无谋的武夫,可以预料,这场政变还未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将以失败而告终。


707年七月的某一天夜里,太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李思冲等人假称奉皇帝紧急诏令,率羽林军300多人袭击武三思的府邸。此时,武氏父子正沉浸在莺歌燕舞之中,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太子等人乱刀砍死。李重俊等人搜遍了阖府上下,也没有找到安乐公主本人。原来安乐公主进宫了。于是,李重俊带领大队人马直逼皇宫,欲除掉韦后及安乐公主二人,以解自己多年心头之恨。


此时,唐中宗正携韦后、安乐公主以及神龙政变后被唐高宗收入后宫的上官婉儿在宫中欢饮,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唐中宗、韦后、安乐公主顿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而上官婉儿对此却方寸未乱。在辅佐武则天称帝的20多年时间里,她可是参与过大大小小无数的政变,而太子李重俊仓促之下发起的政变上官婉儿根本不放在眼里!她带领唐中宗、韦后母女登上玄武门楼,调兵遣将,指挥若定。上官婉儿先是命令左羽林军刘仁景率兵在玄武门处严阵以待,大臣杨再思、李峤、钟楚客等统领2000余人把守太极殿。对于这场政治斗争,太子李重俊、大将军李多祚等人本意是除去狼子野心的安乐公主、武三思、武崇训三人,而对于之后的行动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当然就更不可能是逼迫唐中宗退位让贤了,因而当他们带队来到宣武门后,迟迟没有发起进攻,双方军队陷入胶着状态。上官婉儿瞅准这一有利时机,让唐中宗发表煽动性极强的演讲,允诺杀死犯上作乱者重重有赏。于是,羽林军阵前倒戈,纷纷调转枪头斩杀了李多祚、李思冲等人。李重俊眼见政变失败,率领残部仓皇而逃,在投奔突厥的途中被部下杀死,割下首级献给了朝廷。唐中宗听闻此事后,毫不痛惜,反将儿子的首级用于奠祭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灵柩,甚至还把儿子的首级挂在朝堂示众,以儆效尤。


这场无疾而终的政变,对23岁的李隆基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以前,他也曾经历过一些宫廷政变,包括赫赫有名的神龙政变,但唯有这一次让李隆基真切地体会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皇家的斗争,是以性命作赌注,输掉了斗争便也就失去了生命。从这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中,李隆基得到了三点启示:第一,一个成功的政治斗争必须有充足的准备,仓促之下发动的政变只能是将自己送上断头台;第二,发动政变固然要有武将,但出谋划策的文臣也是不可或缺的,指挥失误、缺乏果断的决心是临阵大敌;第三,要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声势。


而对于唐中宗的这种做法,大臣们既气愤又寒心。都说“虎毒不食子”,唐中宗对待自己的孩子尚且如此,身为人臣的他们,如若政见上与唐中宗相左,其结局可想而知。他们已经预料到,大唐将经历另一场政治浩劫!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664~710),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710年,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发动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韦后弑君


太子政变后,朝中局势发生惊天逆转,神龙政变后的两大政治派别——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团和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均元气大伤,再无左右朝政的能力。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呀!但是唐中宗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武三思一死,便再无人能牵制住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唐皇族,李唐皇族在政变后逐渐占据了上风。


唐中宗缘何对自己的亲弟弟如此绝情?这都是野心家韦后的杰作。武则天晚年,当时相王李旦被封为皇嗣,其身份等同于太子。而李显呢,还是那个被母亲囚禁在荒蛮之地的庐陵王。若不是武则天晚年开始顾念亲情,加之狄仁杰等李唐旧臣的积极游说,李显如何守得云开,阔别20载还可以返回繁华的长安城?但如何安置李显,让一向精明果断的武则天也犯了难。恰在此时,小儿子李旦为母亲解决了这个难题。庐陵王李显回朝不久,李旦即以身体微恙无法参与政事为由,奏请武则天让李显做太子。武则天顺水推舟封李显为太子,封李旦为相王。李旦的仁义之举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片赞扬,这也是后来李旦赤裸裸的“篡位”之举却少有人反对的原因所在,此是后话,暂且不表。对于李旦的让贤,韦后可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将当前形势仔细分析给唐中宗听:您的皇位可是您的弟弟李旦让贤才得到的,可难保哪一天他突然后悔了想再要回皇位呀!而且相王在长安城的根基可比咱们深厚得多,您的这个太子之位能不能做得安稳现在还实难下结论。因为韦后的挑拨,唐中宗心中起了猜疑,开始有意疏远相王李旦。


唐中宗又为何对韦后的话如此深信不疑?这是因为20年前被流放房陵,韦氏并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一路相伴左右,不离不弃。唐中宗永远忘不了20多年废黜生活中,在他屡屡担心母亲武则天要对他痛下杀手而几近崩溃时,是韦氏陪在他的身边安慰他鼓励他,共同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在唐中宗的心目中,这个与他共过患难的人才是他的真正亲人,他不相信她还能相信谁!但是唐中宗不知道,在离开房陵启程回京的路上,他的“贤内助”就已经与他渐行渐远了。20多年的流放生活让韦后想明白一个道理:权力是个好东西呀,如果没有权力,甚至连生命都无法保障。而武则天称帝让韦后看到了希望:一个女人也能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要辅佐李显这个窝囊废呢?就这样,韦氏开始计划取代唐中宗。而离间李显与李唐皇室之间的感情是计划的第一步,解决掉李家皇族便是计划的第二步。


唐明皇:爱美人更爱江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狄仁杰像


随后的神龙政变,李旦因拥立有功,被唐中宗封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与国政。然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王李旦就上表辞去太尉一职,因为他态度坚决,毫无转圜余地,唐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唐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李旦立为皇太弟,对这一称呼,又因为李旦的坚决推辞而作罢。其实,唐中宗和韦后是想借用对付张柬之等人的办法对付李旦,重拾朝中威严。但显然李旦也不是傻子,他早已摸清了唐中宗的意图,对于唐高宗的种种封赏,屡屡不受,唐中宗与韦后也拿他没有办法。


如今,太子政变更加验证了韦后的说辞:最危险的敌人可能就是自己的亲人。如此一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更不能留,夫妻二人开始阴谋策划削弱以相王为首的李家皇族的势力。因而政变结束后,中宗扩大了株连范围,想把相王和太平公主也牵连进来,借着这个案子将他们俩一网打尽。唐中宗夫妇的司马昭之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快就有大臣上表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反对浪潮十分强烈。唐中宗也不敢与广大朝臣对着来,既然不好追究相王李旦的责任,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剪除他的羽翼,把他的儿子们逐出京城,外调到地方任别驾。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山高皇帝远,没有那么多顾忌,反而更容易给竞争对手以喘息的机会。而有个人正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招兵买马,壮大自己,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相王的儿子李隆基。


在李旦的诸子中,李隆基排行第三,庶出。3岁时,被封为楚王;7岁时,年幼的李隆基已经开始出宫建置官属。神龙政变后,因父亲拥立之功,李隆基被升为卫尉少卿,主要掌管武库兵器及守卫宫门,有权调配禁军。于是,李隆基便利用职务之便,与禁军“万骑”中的一些人有了频繁的交往。22岁时,李隆基以临淄王、卫尉少卿(四品)兼潞州别驾的身份来到潞州。潞州是今天山西省的长治市,位于太行山区,战略地位很重要。不过潞州别驾却没什么重要性,名义上是潞州的副长官,实际上就是个闲职。这次外调,怎么看李隆基都亏大发了。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虽然李隆基在物质上失去了很多,然而他收获的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自由。以前在长安,李隆基做什么都要受到严密的监视,到了地方后,犹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天,有了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在这次外调过程中,李隆基真正地了解了民间,这对他是个难得的历练,为他日后提供了重要的执政基础。而凭着高超的交际能力,李隆基在民间有意结交一些有识之士。如后来封为邓国公的张,家里非常有钱,喜欢打猎,好交朋友,跟李隆基性格很相投,两个人往来频繁。又如后来封为成纪侯的李宜德,当时是大户人家的看门人,李隆基见他矫捷善骑射,就以五万贯钱将其买下。这些人都成为李隆基日后起事的重要帮手。


解决了来自李唐皇族的威胁,韦后开始大力起用韦家人。重俊政变后,朝廷高层出现一些空缺,韦后马上安排了自己的堂兄弟韦温和族人韦安石、韦巨源填补上去。一时间,韦氏一族风头无两,堪比武则天执政时的武氏一党。而对于女儿卖官鬻爵的违法行为,韦后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大加纵容。对此,唐中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利欲熏心的韦氏母女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令很多大臣心生不满。其中,前许州司马参军燕钦融上书唐中宗,将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公家等罪行一一列出,言之凿凿,毫无惧色,弄得唐中宗无言以对,只好让燕钦融先行退下。哪知唐中宗与燕钦融的秘密谈话早已传到了韦后那里。燕钦融还没有走出皇宫,韦后便指使亲信假传圣旨将燕钦融追回,最后更是当着唐中宗的面,将其活活摔死。这不是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嘛!唐中宗甚为震怒,与韦后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争执。


眼见唐中宗渐渐脱离自己的掌控,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努力将要化为乌有,韦后如何甘心。安乐公主呢,一直为唐中宗不愿册立自己为“皇太女”的事而耿耿于怀。就这样,被权力欲望蒙蔽了双眼的母女俩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