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最善于用人的皇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唐太宗:最善于用人的皇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子鱼,崔文龙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52273
ISBN:97872290607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340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书立方·人物传奇
唐太宗:最善于用人的皇帝
王子鱼 崔文龙 编著
重庆出版社
前言
汉唐盛世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历史文化大国的谈资之一,无疑,这个时代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凝结了无数国人的骄傲。作为汉王朝后又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王朝,李唐盛世的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乃至人类史上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地位,但就是这样的皇帝,也有较大的争议。一方面他被后世的无数皇帝、执政者尊为范本,成为“千古帝范天可汗”;另一方面,后世也有不少学者、史学家称他为“阴谋家”,民间演绎更是无数版本,纷乱复杂。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力求从多个层面客观真实地来讲述这位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书中既有通过雁门关崭露头角这样的事件来表现其少年英勇的讲述,也有如通过西取长安、玄武夺权等大事对其青年、中年时代南征北战的记叙,既有通过像怂恿父亲起兵这样的谋略对其夺取最高权力前过人之处的突出,也有像鼓励积极谏言等事件对其执掌唐帝国最高权力后奋发作为的考察,既有其对内政务处理的列举,也有其对外政策的发掘。
当然,由于能力所限,本书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及时批评指正,我们一定虚心接受!
第一章 生于乱世,高于乱世
一代雄主李世民出生在渭水大地上,这个豪族出身的英俊少年将彻底改变隋朝末年起义军混战的局面。十六岁在雁门关出奇谋解救隋炀帝而崭露头角登上历史舞台,而后,随着父亲在镇压天下义军的过程中解救父亲于危局。隋大业十三年(617),十八岁而少年老成的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等人拥护李渊起义,从而确立了武装夺取天下的战略。在说服李渊起兵的重大事件中,李世民居首功。
出身豪族的英俊少年
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已经终结,赤县神州处处安宁祥和,黄土高原也难得风调雨顺,祖居渭水北岸武功县的百姓还沉浸在秋后丰收的喜悦中,一片太平,过去几十年确实难得这样的景象。
武功县南十八里,一处名为“武功别馆”的大宅之内一片繁忙景象,紧张的气氛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此时,武功别馆的主人李渊正在焦急地等待他的第二个孩子的降生。在有了长子建成之后,李渊对孩子有了一种莫名的牵挂之情。作为一方豪强,他深知时局并不像普通百姓看到的那样平静祥和,而是处处潜藏危机:突厥人正在不断地骚扰西北边境,东方的高句丽也在谋划着大举入侵,农民起义在严酷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暗流涌动。但此时,李渊却顾不了那么多,孩子的顺利出生才是他的头等大事,他只满心希望母子平安。炊烟袅袅的日落时分,在夕阳的余晖中,一个男婴在这个大宅里呱呱落地,这便是日后名垂青史的唐太宗李世民。
据传,李世民出生之时,武功县的天空出现了两条金色的巨龙,这两条巨龙穿行在云层之间,旋游于武功别馆上空,嬉戏了三日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武功县内百姓奔走相告,无不称奇。当然,这类怪异之事只是当权者为了宣扬天意、维护统治而玩弄的一种把戏而已,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就像传说“世民”这个名字那样,说李世民六岁那年,算命先生说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名字当然不是算命先生给起的,当然是出自李渊之口。“世民”这个名字,寄托了李渊对儿子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他希望这个刚出生的儿子能够“济世安民”。
纵然“世民”这个名字饱含胸怀天下、志向远大的意味,然而世人更相信“龙生龙子,豹养豹儿”,李家如果没有一个好背景,李世民又岂能凭空干出一番掀天揭地的大事?李世民最后蜕变成一代雄才伟略的帝王,是跟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的。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时被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被封为陇西郡公,与李弼、独孤信等八人同被封为柱国,时人称为“八柱国”;而他的祖父也是袭封唐公,是名噪一时的柱国大将军。他的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丈,曾任刺史、太守、少监、少卿等职务。其母是隋朝贵族窦毅的女儿,她聪明能干,尤擅长笔法,有一次模仿李渊的笔法,别人竟然辨别不出来,可惜的是他的母亲在大业九年(613)于涿郡去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家世和父母对李世民之后的人生道路具有很大的影响。
李世民上有一个哥哥建成,下有玄霸、元吉、智云三个弟弟。建成、世民、元吉以及玄霸都是窦氏所生,只可惜玄霸早年夭折,而异母之子智云又在之后的晋阳起兵后被隋朝官吏所杀。因此,李氏家族就只有这三个儿子了:老大建成,老二世民,老三元吉。
李渊十分崇尚武术,重视子女的军事教育,因此,很小就让儿子们受到了良好的军事陶冶。而李世民也显露出了他超越别人的军事天赋,当别的孩子还偎依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当邻家小孩还懵懵懂懂不问世事的时候,年少的李世民就已经开始练习拉弓射箭,策马扬鞭,驰骋操场。
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能举起几十斤重的弓,高强度的训练使他经常受伤,被粗硬的弓箭磨出血泡、从战马上掉下跌落在地更是家常便饭。但是,李世民却丝毫没有畏惧,他在这其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艰苦的训练使他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坚毅的品性。军事贵族的出身使李世民极重视军人的荣誉感,自小在父亲的军营之中成长也是他一生中难以抹去的美好回忆。
大约在大业九年,李世民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和长孙氏成亲了。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一样也是军事贵族,长孙氏的祖父曾任北周将军,而其父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但是这样的军事贵族并没有给长孙氏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长孙氏跟李世民相反,对武艺一窍不通,反而喜欢读书,“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而正是这兴趣相反、看起来绝对不可能在一起的两个人却携手共度了一生。
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在书法上也有很好的造诣,这对他的性格有些许影响,使得他豪放洒脱,意志坚强。成亲之后的李世民受长孙氏的影响,也对书籍颇感兴趣,所以他涉猎了各种兵书,这也使他之后在各种战役中凸显出了非凡的才华。而身为妻子的长孙氏,也给了李世民很多的建议,让他能够更快脱颖而出。
雁门关崭露头角
早在隋朝建立的时候,北方草原上的突厥族始毕可汗的力量日益强大起来,开始露出异心。隋炀帝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裴矩向隋炀帝提出了一个建议,他提议让一位公主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为妻,然后再拉拢叱吉,让叱吉自立为汗,来分化瓦解始毕可汗的势力,缓解来自北方的威胁。可是,叱吉本人不敢接受这次和亲,而且这个消息被始毕可汗得知之后就对隋朝廷产生了怨恨。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裴矩干脆把始毕可汗的心腹史蜀胡悉诱骗到马邑杀死,这样,彻底激发了始毕可汗的反隋的意念。
大业十一年(615)八月,上天终于给渴望建功立业并为之准备已久的李世民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这年,隋炀帝杨广巡幸塞北,抵达雁门郡。突然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带领数十万骑兵出现在雁门郡,并且对雁门郡发动了来势汹汹的袭击,由于没有充分准备,雁门郡治城池被接连攻下,只剩下雁门郡和淳县还在坚守。隋炀帝和他所带的文武百官、后宫佳丽以及大小侍从,还有雁门郡内军民十五万人,都被困在雁门关内,形势岌岌可危。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中国渐入盛世。
在这个时候,萧皇后的弟弟、内史侍郎萧瑀提到了杨广的堂妹,即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的皇后义成公主。义成公主原是隋文帝宗室女,599年与东突厥启民可汗和亲的安义公主去世,为发展与突厥友好关系、扶植亲隋的启民可汗,隋文帝将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后嫁给始毕可汗为突厥皇后,按照突厥的风俗,皇后有权参加军事会议。萧瑀建议派人去联络义成公主想办法让始毕可汗撤军。同时,隋炀帝又将求救的诏书捆在木板上放进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得到这个消息,天下各郡县官员纷纷组织兵马前往雁门郡救驾。
当时,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李世民在河中拾得隋炀帝的求救诏书,便决心应诏前去救驾,这个想法得到了父亲李渊的支持。于是李世民就去找了屯卫将军云定兴,并且投在云定兴将军部下前往雁门救驾。云定兴知道李世民出身名门,很有才干,因此对他非常器重。但是,北上擒王的云定兴只带了几万人马,根本无法与始毕可汗的数十万铁骑相抗衡,所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向云定兴献上了一条疑兵之计。李世民对云定兴说:“将军,突厥的始毕可汗之所以敢公然包围皇上,因为他料定没有人会去救皇上,现在敌众我寡,如果贸然迎敌,那就相当于以卵击石,必然失败。如果将军把带领的士兵特地布置成几十里长的部队,浩浩荡荡赶往雁门郡,然后在附近的山头遍插旌旗,到晚上,故意擂鼓,命令军士大声呐喊,敌军一定以为我们大批人马已经到来,必然会不战自退。”
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让下属在附近的山头布置士兵迷惑敌人,然后又四处插上旌旗,并日夜擂鼓,营造大批援兵已经赶到雁门郡的假象。始毕可汗的侦察兵看到这个情况,赶紧返回营中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始毕可汗。而正在这个时候,义成公主也写了封假情报送到了始毕可汗的大营中:“边境告急,速回!”始毕可汗一看,内外交急,六神无主,心里非常着急和害怕,于是,在九月十五日下令全军撤退,雁门之围得解。
雁门关
就这样,十六岁的李世民以虚张声势的奇谋化解了隋炀帝的雁门之围,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镇压义军,委以重任
十六岁的李世民因用虚张声势的奇谋化解了隋炀帝的雁门之围而声震天下,也就这个时候,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对自己的帝国有着强烈的经营的决心,他创造了别人难以创造的丰功伟绩,比如开通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但是,隋炀帝不关心人民疾苦,视百姓如牛马,以致于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导致天下人心惶惶,时局不稳。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导致人人自危、民心惶惶;后来他又不惜花费人力财力,造大船南游;三征高句丽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陷入战争泥潭。隋炀帝的一系列政策,致使长久以来对其不满的士兵将领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当时起义已经发展到整个黄河甚至长江流域,许多武装地主也乘机加入了讨伐隋炀帝的大军,天下开始大乱。
隋大业七年(611),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首先率众起义,之后两三年间,起义席卷全国,农民军多达百余支,人数百万众。大业九年(613),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趁隋炀帝出兵高句丽而公然起兵,李密自长安应召到杨玄感军中,为其出谋划策。一番商议后,杨玄感以“为天下解倒悬之急”为号召,从者如流,余杭民众纷纷举兵响应。得知这个消息,隋炀帝赶紧班师回朝,命李渊为弘化郡的留守,来抵御杨玄感,此时关右各个郡守的兵马都由李渊掌管。
隋炀帝虽然把部分军权交给李渊,但是,隋炀帝对李渊还是存有戒心。他试着找借口召李渊入宫,恰巧李渊生病了,没有入朝拜见。隋炀帝就找来在宫中当差的李渊的外甥王氏问原因,当知道李渊由于生病不能入朝后,猜忌心很重的隋炀帝非常生气地说:“李渊得了什么病,居然不能来见朕,是病死了吗?”这个消息传到李渊的耳中,他非常害怕,赶紧贿赂隋炀帝身边的亲信,然后常常故意喝得酩酊大醉让别人误以为他没有异心,这样才逃过一劫。
大业十一年(615),李渊被拜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去讨伐毋端儿率领的河津农民起义。李渊率部在霍州与毋端儿激战,杀敌一万余人,俘获六万多人。匪首毋端儿战死,仅有四千残匪逃亡,河东诸州县都已尽归朝廷。面对朝廷的镇压,毋端儿虽然率领起义军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烈火被扑灭,自己也身中七十余箭而亡。
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杨广坐龙船南下到江都游玩,又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李世民等人跟随着父亲一起来到太原。刚到太原,号称拥兵十万的甄翟儿率领义军攻打太原,并杀死隋将潘长文。李渊得知这个消息,亲自率兵出击,和甄翟儿在永安雀鼠谷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由于兵力薄弱,李渊被甄翟儿大军包围了圈着打,尽管他们多次尝试突围,但均以失败告终,李渊和他带领的兵士们性命垂危。正是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李世民亲自率领铁骑数十,奋勇杀入重围,李渊和士兵也拼命杀出包围圈,这双向的奋勇厮杀,让敌人非常忌惮,不敢围攻。这个时候,另一支部队也杀来,与李渊父子的部队合二为一,里应外合,迫使甄翟儿不敢恋战,率军狼狈逃窜,李渊的军队则反败为胜。不到二十岁的李世民就这样从数万敌军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
数次平定各种起义大军,使得隋炀帝渐渐地开始倚重李氏父子,而李世民也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锻炼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李世民原本就饱读兵书,精于骑射,经过战争的洗礼,增加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很快就成为了李渊依靠的最重要的军事将领。每当有重大的军事行动,父亲总是把这个机会给李世民。
然而,李氏父子平定的叛乱越多,就发现越多的农民起来反抗。到大业十二年,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大小起义军队伍不下百余支,义众达数百万。起义军攻陷许多郡县,消灭大量隋兵。隋炀帝调杨义臣率辽东还兵镇压河北起义军,自率禁军到江都,镇压南下江淮的起义军。在和隋军主力作战的过程中,起义军败而复聚,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形成了瓦岗军、河北夏军和江淮吴军三支主力。而且这些义军大多得到民间老百姓的支持,瓦岗军开仓放粮的义举,更是赢得了无数老百姓的赞颂。而与越来越多的起义相比,更让李氏父子害怕的是隋炀帝的多疑和猜忌。隋炀帝始终不放心李氏父子,甚至派人监视他们。这样也就致使年轻的李世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怂恿父亲起兵
正在李世民开始思考未来的时候,有个人走进了他的视线,并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刘文静。刘家世代为官,刘文静的父亲战死疆场,他自己又官运不佳,虽然长着一张丰润宽长的脸,意气轩昂,但四十来岁仍然只是个晋阳令的七品之职,与他的才干权略很不相称。他长期在李渊的手下做事,从李渊收买人心的诸多举措中观察到李渊有四方之志,于是主动和李渊交好,两人的交往也是日渐频繁起来。
刘文静见了李渊之子李世民后,对自己的朋友裴寂说:“唐国公(李渊)之子不是平常之人,豁达有如汉高帝,神武好似魏太祖,其人虽然年轻,实为上天赋予。”裴寂和李渊的交情很好,便自以为很了解李世民,对刘文静的话很不以为然。
杨玄感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杨玄感的谋士李密遭到全国通缉,太原有人揭发晋阳县令刘文静的妻子是李密的亲戚,隋炀帝便下诏把刘文静关进了太原郡监狱。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李世民便想办法买通了狱卒入监去探视刘文静,摒除了外人后,监室内只剩下他们两个。刘文静看到李世民心中也非常高兴,两人就谈论起天下的形势。刘文静故意对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没有商汤、周武、高帝等人的才能是不能平定的!”李世民回答说:“您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呢?恐怕一般人看不出来罢了。我今天到狱中看您,不单单是来探视您,现在天下大乱,我是特地前来和您共商大计的。请您对现在局势谈谈详细的看法。”刘文静说:“如今李密长期围攻洛阳,炀帝又去江南玩乐,天下到处都是起义的义军,天子的宝座只等待一个真正有抱负、有才干的人去夺取。这个人如果真的能够顺应天命人心,举起义旗大呼,那天下就会很快被平定。现在天下很多的老百姓都逃到太原郡躲避战争,那是因为唐国公和公子您的仁德。我在这里任县令几年,知道这些逃难的人中哪些人是豪杰之士,一旦把他们聚集起来,至少可以得到十万的人马,唐国公又统领了几万兵马,如果他出面号召天下义士,有谁敢不从?召集到人马后,咱们再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便可以登上皇帝的宝座。”听了刘文静的话,李世民笑道:“您刚才所说,和我想的完全一样。”于是二人就商议安排笼络义士,布置宾客,暗中筹划起义,准备待机而起。刘文静担心李渊不同意,知道李渊与裴寂友情深厚,便建议李世民找来裴寂商议。
李世民想了个办法,自己拿出几百万私钱,买通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博,每次叫高斌廉故意输给裴寂,让裴寂赢很多钱;李世民就借这个机会,每天和裴寂一起游玩,并趁裴寂赢钱心情很好的时候,和裴寂谈了他的起兵计划,没想到裴寂当即表示支持,并答应说服李渊。
京杭运河图
由于大运河的滋养,到清朝时,南方地区已是被称为“人间天堂”的秀美繁华之地。
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突厥人兵犯马邑。朝廷让李渊迎敌,李渊派副留守高君雅率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同力抗击。高君雅、王仁恭与突厥交战不利,被突厥打败,留守的李渊受到弹劾。李渊怕一起被治罪,心中十分忧虑。这时,裴寂劝说李渊道:“现在各地人民都在起义,天下已经大乱,大人现在还要被炀帝治罪,可要想个万全之策。您的手下高君雅等人兵败,已经被抓起来,情况已经非常紧急。晋阳这个地方,兵强马壮,府库盈积,您又在这个地方经营了不少时间,如果您在这里起义,肯定能建立起一番事业。关中是天府之地,如果您发兵西向拿下关中,再图大事,那不是天下就在您手中了吗,何必要当这个暴君的囚徒呢?”李渊认为裴寂说得很对,心中已有了举行起义的想法。此时李世民也暗中结纳敢死之士,和刘文静等商议,甚至约定了日期发兵。但是,后来隋炀帝又派人赦免了李渊的罪过,这样,起义的计划暂时被搁浅。
同时,李世民常常在李渊面前称赞刘文静,他把刘文静对当今天下局势的看法讲给李渊听,李渊深深表示赞同。在李世民的建议下,李渊派出亲随携带金银珠宝前往江都,经历千难万险顺利到达后,他们将金银珠宝分别送给了皇上身边的亲信御史大夫裴蕴和王公公等,请他们为刘文静说些好话。不久,隋炀帝果然下诏将刘文静放出,而且官复原职。有了这番牢狱密谋的经历,李世民和刘文静终于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他俩常一道出入,暗中收买宾客,招纳壮士。刘文静将晋阳城内各路江湖豪杰引荐给李世民,李世民花费心思和大笔钱财和他们交朋友,不管对方是卖布的、赌博的,还是看门的,做大户家奴的,只要有一技可称,一艺可取,都和他们结交,以上宾对待。所以这些江湖豪客非常喜欢李世民,也很乐意跟他相处,相约有朝一日跟着他干出一番事业。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李世民乘机秘密地对李渊说:“如今炀帝昏庸无道,百姓困顿贫穷,晋阳城外都成了战场。父亲您要是恪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您的危亡就要来到了,还不如顺应民心,兴起义兵,转祸为福,不要枉费了这上天授予的好时机啊!”
听了自己儿子的话,李渊装出大吃一惊的样子,气愤地对李世民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你信不信我现在就向县官告发你?”说完就命人取来纸和笔,要写状表。李世民看见父亲的反应,反而很镇定地说:“父亲不知,孩儿观察天时、人事已久,才敢这么说。若父亲定要告发孩儿,孩儿甘愿认罪领死。”听儿子这么回答,李渊怒气顿消,温和地对李世民说:“我哪里会去告发你,我只是提醒你这是个大事情,望你说话谨慎,万勿走漏风声。”不久,李世民又劝李渊:“如今反贼日盛,遍布天下,父亲与孩儿这些年一直奉诏讨贼,可是为什么叛乱会越讨越多?不仅如此,父亲您多次讨贼有功,却差点被炀帝投进牢狱。即便您将全天下反贼都剿灭干净,又能得到什么奖赏呢?恐怕连您自身安危都是问题!孩儿前日所说的办法就是使您摆脱这种灾难的万全之策,望父亲早下决断。”听了李世民的话,李渊思考良久:“我这些天一直在考虑你的建议,你说得很对,但是这种事情有很大风险。好吧,今天我们就算家破人亡也由你,变家为国也由你了!”
得到父亲的支持,李世民让刘文静伪造炀帝敕命,征调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郡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男子服兵役,年终在涿郡集结,讨伐辽东。诏书一出,民心大乱,想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恰逢此时,马邑的刘武周起兵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借兵突厥,图谋攻打太原。李世民于是委派刘文静等人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招募士兵,又秘密让刘文静和裴寂伪造文书,调出府库大量物资以作发兵之用。
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为借口,召集大小将领开了个军事会议,提出由自己自行募兵,然后去讨伐刘武周等人。负有监视李渊行动使命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迫于非常形势,只好同意。李渊随即命令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将领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各自募兵。听到太原募兵的消息,附近老百姓纷纷来投,数天之内竟有万人应募。募集的这支队伍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自行控制和直接指挥的,后来就成为了他们晋阳起兵的主力军。
西取长安的军事行动
正在李氏父子准备发兵之时,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两个人有了二心。这两个人本是隋炀帝派到太原来监视李渊的亲信,不除掉这两个人,起兵之事定会受阻,很可能以失败告终,万一这消息传到炀帝耳中,他们李家必遭灭门之灾。面对这种情况,刘文静暗中指使鹰扬府司马刘政会到留守府上紧急奏疏,告发王威和高君雅二人秘密谋反。等到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共同议事时,刘文静就带着刘政会进入李府,向李渊报告说:“唐公,大事不好,有人向我告密状,说是有人谋反。”李渊听后,佯装大惊失色,慌忙指着刘政会手上的密信让王、高二人取来观看,但是刘政会不肯给:“唐公不知,这状子所告之人正是此二人!”李渊大惊,遂接密状来看,看罢对王、高二人说:“有人告发你们,如何是好?”二人知道李渊想置他们于死地,破口大骂道:“这不过是真正谋反的奸贼想杀我们灭口罢了!”没等骂完,刘文静马上命令手下士兵擒获王、高二人,并迅速将其斩首。至此,李氏父子起兵反隋再无阻挠,开始发兵起事。
李渊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唐朝开国皇帝,史称唐高祖。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玄武门之变后,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渊自称为大将军,以刘文静为军司马,并将自己在太原本来拥有的部队和招募来的人重新改编。刘文静劝李渊改换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联结突厥以增兵威,李渊对这些计策都予以采纳。刘文静奉命出使突厥,始毕可汗问:“唐国公起兵要干什么?”刘文静说:“先帝废嫡嗣而传位后主,故而天下大乱。唐国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王室毁灭,故起兵想废黜不当即位者。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百姓、土地归于唐国公,财帛和金宝归于突厥。”始毕可汗大喜,立即派遣其将康鞘利率领两千骑兵随刘文静而来,又献马一千匹。这个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接到李渊的密报,从河东赶到太原。李渊就把所有的部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并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率领左、右军,自己亲自统领中军,开始正式起兵。
太原起兵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占领太原南边的西河郡,李氏父子决定对西河郡先礼后兵。但是当李渊传檄至西河郡的时候,西河郡的郡丞高德儒坚决地拒绝了。看来战事不可避免,李渊只好派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军攻取西河,这是李氏父子晋阳起兵后的第一战,事关非小,所以李渊非常重视。临行前,李渊对当时参战的太原令特地嘱咐道:“我的两个儿子年纪尚轻,请您多多参与谋划。”事实证明李渊多虑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这些新入伍的士兵纷纷表示要追随他们为李姓王朝建功立业。而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战场上身先士卒,战场之外严明军纪,禁止士兵偷吃或抢夺附近百姓瓜果,如有类似现象发生立即找物主给予赔偿,也并不责备偷窃士兵,深得军心和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义军到达西河郡城下,高德儒闭城拒守,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带领的军队一鼓作气,很快就攻下了西河郡。抓住高德儒后,李世民历数其罪过,说:“你当初指野鸟为凤凰来欺骗君主,才获得了这样的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你这样的奸佞小人。”随后,李氏兄弟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还亲自抚慰大小官员和百姓,这样,西河很快被平定了。西河首捷,往返仅九天,极大鼓舞了士气。李渊高兴地说:“要是都像这样用兵,我们很快就可以横行天下了。”于是就定下了直取长安的计划。西河战役后,李渊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负责指挥左三军。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负责指挥右三军。任命裴寂为长史,唐俭和温大雅为记室,温大有参与机密,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为统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政治机构。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誓师于野,公开指责杨广的罪责,不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和地位,而是拥立年幼的代王杨侑为皇帝,留三子元吉守太原,亲自带领建成、世民率兵共三万人马进军关中。消息传到长安,代王杨侑非常震惊,赶紧派遣虎牙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三万屯驻在霍邑,又派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遥相呼应,来抵御李渊。
正值两军准备浴血奋战之时,突然下起连绵大雨,李渊的军队受阻,和宋老生的部队相持了起来。雨下了很长时间不停,李渊的军队粮草缺乏,军心开始动摇,人心浮动,李渊召集众将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裴寂等人说:“宋老生、屈突通联合踞守险要,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现在大雨不停,军中缺粮,且士兵家属多在太原,人心思归,不如先返太原,重整旗鼓后再次进军关中。”李渊同意裴寂的观点,李世民却极力反对:“现在遍地都是稻谷,怎愁没有粮食?而且宋老生此人轻狂浮躁,孩儿只需一战就可将他擒住。刘武周虽然徙远攻打太原,但他也不会忘记就近的马邑,久攻不下自会离去。我们本是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