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艳梅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52278

ISBN:97872290607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335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书立方·人物传奇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

张艳梅 编著

重庆出版社

前言

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史,王朝更迭或造反起家,或谋朝篡位,而篡位而来的政权大多短命,唯有大宋是个例外。虽然它未完成统一,并被诟病为“积贫积弱”,但这个占据了当时全球80%GDP的王朝,因其经济、文化和科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被今人评为“最想生活在其中的王朝”及“最可爱的王朝”。而其开创者赵匡胤,因他的雄才大略和宅心仁厚,列入伟帝之俦,其生平传奇为后代人所津津乐道。


赵匡胤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练就一身武艺。浪迹江湖时,行侠仗义,广结好友,在民间留下诸多佳话。从戎后征战沙场,高平大战一举成名,从一名亲兵一跃成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连升三级,成为后周禁军中公认的“功成名就”的偶像——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雄才大略兼备豪侠之气的赵匡胤,将众多英雄吸纳于麾下,为日后黄袍加身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本书记述了赵匡胤传奇的人生经历,既全面描述了他的文治武功,也深入挖掘了其成功的诸多要素,以及他作为皇帝最难得的人性方面的各个闪光点,让读者感觉仿佛穿越千年时空,零距离地聆听这位大宋CEO的成功哲学课。

第一章 飞龙出世——枭雄始于浪子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说的就是五代十国的事情。然而,在群雄林立,军阀混战的乱世之中,洛阳夹马营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个乱世的终结者——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生于军人家庭,因此他的一生与军人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奇。



厌文爱武的超级赌徒


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这位大宋王朝的开创者,他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幻神秘的故事。


某日,夜空中飘移着几朵浮云,云层里,疏星淡月时隐时现,铜壶玉漏,更夫摇铃,时间已是三更时分。三更天,夜静更深,万籁俱寂,正是睡觉的好时候。然而,后唐都城洛阳夹马营的一座府宅内,香烟缭绕,观世音菩萨的佛像在缭绕的香烟后显得异常庄重而神秘。佛像并不大,但一双佛眼却慈善且凝重。佛眼透过袅娜的香烟,笼罩着那位双膝跪地的祈祷者。


这祈祷着不是别人,正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这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此时不去睡觉反而跪在佛像前是为了什么呢?原来在内室里,赵弘殷的妻子正在努力地把腹中的胎儿生下来。赵弘殷正是在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儿祈祷。


至于如何这个大将军如此虔诚地跪在佛像前祈祷,这就要说说赵家的悲哀之事了。赵弘殷的妻子杜氏曾产下过一女,但刚出生不久便夭折了;之后有产下了一子,赵弘殷高兴的不得了,为儿子取名为“匡济”,有匡济天下之意。然而好景不长,匡济刚满周岁,便也夭折了。赵弘殷非常害怕这未出生的孩子也会夭折,才会在夜晚跪在佛像前祈祷。


随着清脆的哭声,赵匡胤出生了。赵弘殷赶忙大步走进内室,他走进内室之时,仿佛看见满屋都被红光围绕,而且在这红光中还飘散着一股令人沉醉的异香,更为奇妙的是,杜氏怀中的那个婴儿,从头到脚都呈现着一种耀眼的金色,这种金色三日之后才退去。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宣祖赵弘殷像


这个奇幻的故事只是人们杜撰在赵匡胤身上的,如果是真的话,按医理推断,应该是婴儿急性黄疸。如此症状,没有经过医治,竟能活下来,这确实是个奇迹。


香孩儿是世代官宦人家。他的祖籍涿州,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官,父亲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


香孩儿降生时,赵弘殷正在明宗驾下任从军指挥使之职,是军队的一个小头目,奉了圣命,要随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出兵打仗,出征之前,得此娇儿,夫妻二人自然是非常高兴。


赵弘殷给香孩儿取了个名字,叫匡胤。起初赵弘殷对“匡胤”还是很忌讳的,但是他把自己的决定和妻子说了之后,没想到妻子却不以为然,她对赵弘殷说:“何必为匡胤改名,一个人的命数自有天定,与名号何干?”


然而说是这么说,赵弘殷夫妇对赵匡胤的呵护却一点也不敢大意,杜氏让赵弘殷去买两个伶俐的丫环来伺候赵匡胤,没想到赵弘殷竟然买来了六个丫环,无论何时何地,赵匡胤身边都有两个丫环在守护。纵使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周岁以前的赵匡胤也生了许多不大不小的病,都把赵弘殷夫妇吓得不轻。有一次,赵匡胤发了半天烧,也吓得赵弘殷三天高烧不退。足以见赵弘殷对赵匡胤的爱护。


自古以来,非常人,自小就要做非常之事,赵匡胤似乎也不例外。


由于出身于将门,赵匡胤自小出入于军营之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也爱上了军营的生活。骑马、射箭、舞刀、弄棒,这些事儿他都喜欢,练起来常常是乐而忘返。军营里的将士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孩,闲来无事,总要点拨一二。赵匡胤天资聪颖,一学就会,久而久之,习得一身好本事。有时候父亲出征,他同母亲呆在家中,无所事事,便跑出门去,与一群小伙伴以骑马射箭为乐,很快,他成了洛阳城里的孩子王。


赵弘殷长年征战在外,没有时间管教儿子,教育儿子的责任落在了夫人身上。杜夫人见赵匡胤成天舞刀弄枪,担心他在外面惹是生非,经常劝他多读点书。


赵匡胤认为,治世要用文才,乱世要用武略,如今中原纷扰,兵戈四起,正是乱世,他要修练武略,驰骋疆场,他日成就一番大事业。至于文事,只求略知一二就可以了。因此,对母亲的话,他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并没有放在心上。


妇人都有一个通病,唠叨,杜夫人也不脱俗,也爱唠叨,见赵匡胤像一匹没有鞍的野马一样到处乱串,也唠叨个没完,说多了,赵匡胤有些不服气。顶撞她说:“唐太宗李世民,不过是一将门之子,他不是化家为国,成就了帝王业吗?孩儿虽然不才,也想学那李世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伟男子、流芳后世的大英雄。”


其实,这不过是小孩子一句负气话而已,后来有人就拿这句话说事,说赵匡胤人小志大,从小就有做皇帝的志向。


这里还要说一个赵匡胤小时候的故事。当时民间盛传一种“抓周”的游戏,赵弘殷夫妇并不把它当做游戏,对待此事非常认真。因为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赵匡济就是在抓周后的第二天突发高烧,第三天便离他们而去。因此赵弘殷曾对妻子说不要给匡胤抓周了,而杜氏却说:“将军,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抓周何干?”


赵匡胤周岁的那一天很快就到来了,抓周时,赵弘殷在儿子面前放了一大堆东西,有吃的、玩的……就数书本最多。赵弘殷拿了五六本书放在了离匡胤最近的地方,希望他能一下子拿到书本。


然而,令赵弘殷失望的是匡胤没有拿书本,确切地说,他什么也没拿。两只小手在身前舞动,可就是什么都不抓。赵弘殷有些急了,催着说:“胤儿,你倒是抓啊!”旁边的杜氏提醒了赵弘殷,“将军,你看胤儿在看什么?”


可不是吗?赵匡胤对小眼珠子滴溜溜地朝着赵弘殷的身后瞅。赵弘殷身后的墙壁上,悬挂着柄剑。那柄剑曾握在赵弘殷的手里多次征战沙场。


赵弘殷皱了皱眉,然后吩咐仆人道:“将剑取来,放在少爷面前。”说来也怪,仆人刚把剑放在赵匡胤的面前,赵匡胤的双手就“扑”地抓住了剑鞘,且只小手还慢慢地摸到了剑柄上,似乎是要将剑从鞘里拔出来。再看赵匡胤的脸,明显的有种满足的神情。


“夫人,”赵弘殷又皱起了眉,“这孩子,好像有点奇怪。”杜氏却不以为然:“有什么好奇怪的?你喜欢舞刀弄枪,胤儿自然也就喜欢剑。”是啊,第一个儿子赵匡济倒是在抓周的时候抓着了书本,但周岁就死了。说不定,胤儿舍书抓剑,是个好兆头呢。


尽管如此,在赵匡胤抓周之后,赵弘殷的心也还是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儿。好在他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也过去了,赵匡胤在茁壮地成长着。而且,自满周过后,赵匡胤好像从未得过什么病。赵弘殷这才略略安下了心。杜氏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看着赵匡胤的身影微笑。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宋太祖赵匡胤之母杜太后像


赵匡胤刚满周岁,便选择了赵弘殷多次征战沙场所选的剑,足以见他爱武厌文的性格。小小年纪的他便对武术非常痴迷,经常偷看兵法战阵之类的书。对于常常研究。这为他日后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公元932年春,赵匡胤已经六岁了,小小的身子骨,结实得就像头小牛犊。他曾偷偷地溜出家门,将个八九岁的男孩揍得鼻青脸肿。赵弘殷知道后,本想好好地惩罚赵匡胤顿的,可杜氏却道:“胤儿能将比他大的孩子打败,说明胤儿有出息。”


杜氏这么说了,赵弘殷也就不便对赵匡胤动手了,加上膝下就这么个宝贝疙瘩,即使杜氏不劝阻,恐赵弘殷也不会把儿子怎么样。最终,赵弘殷自己亲自到被打的那个男孩家里赔礼道歉后,才算了事。


然而,有一次赵弘殷实在忍无可忍了,硬是当着杜氏的面,狠狠地打了赵匡胤一巴掌。原因是,赵匡胤在家里拿木棍当剑耍,将一个仆人的脸戳了好几道血口子。赵弘殷打赵匡胤的时候,杜氏流泪了。赵弘殷连忙对杜氏道:“夫人,不是我狠心,他才这么点大,就如此胡闹,将来又会如何?”


杜氏抹了抹眼泪道:“将军,送胤儿去念书吧。”


赵弘殷自然没意见。就这么着,六岁的赵匡胤,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教赵匡胤读书的,是位姓陈的先生,年岁虽不是很大,但长得瘦骨嶙峋的,又有把较长的胡子,所以眼看上去,便颇有一副老学究模样。


陈学究教书在洛阳带小有名气。然而他名气再大,似乎也奈何不了赵匡胤。与赵匡胤同学的有七八个小孩,陈学究在台上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时候,那七八个小孩都诚惶诚恐地盯着陈学究,生怕听漏了个字。而赵匡胤却拿一只眼睛瞥着陈学究的胡须,另一只眼睛瞟向窗外,看窗外行人匆匆或鸡飞狗跳。陈学究发现了,提问赵匡胤,赵匡胤站起来,一脸的茫然,又一脸的无辜,弄得陈学究哭笑不得,只能连说几句“不可教也”了事。


可怜的教书先生在赵匡胤的几次捉弄之后对赵匡胤也无奈了,虽说班里有这么个学生,但陈学究就当没他这么个人一样。终于在一次捉弄之后,陈学究发誓不再教赵匡胤。于是赵匡胤便美滋滋的失学了。


本以为赵弘殷会痛揍赵匡胤一顿,可当时的形势混乱,赵匡胤天性好动,耐不住寂寞,只要母亲稍不留意,他便从家里溜出来,找那洛阳城里的少年伙伴们玩耍。骑马射箭,舞棍弄棒,弹棋蹴鞠,他都有拿手绝活,一起玩的同伴,谁也不是他的对手。久而久之,赵匡胤成了洛阳城的孩子王。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黄慎·宋太祖蹴鞠图


此图描绘了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赵匡胤踢球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尤其擅长白打(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花式足球”),即踢球时,可以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


众少年中,有一个人叫史怀才,此人素来争强好胜,见赵匡胤夺了彩头,心里很不服气,有心要教训一下赵匡胤,以解心头之愤。


有一天,史怀才牵着一匹烈马来找赵匡胤。正逢赵匡胤从家中出来,看见平素一起玩耍的伙伴牵着一匹马,免不了要问哪儿来的马,牵着马要到哪里去等等。


“这匹马是新从塞北买来的,桀骜不驯,性如烈火,没有人驾驭得住。”史怀才恭维地说,“我知道你骑术高超,没有人比得过,特地把马牵来,想让你试试,看能不能降服这匹烈马。”


赵匡胤听了史怀才的话,围着马转了一圈,细细地看了看,见这匹马黄鬃黑鬣,只不过比平常之马略为高大一些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问道:“真的吗?”


“我不骗你。”史怀才认真地说,“真的没有人能降服此马。”


赵匡胤一拍胸脯说:“天下没有我降服不了的马,越是烈马,我越要骑它,只要驾驭有方,一定能够降服。”说罢,伸手欲接过缰绳。


史怀才故意说了的卢妨主的故事,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赵匡胤急于想要驯服烈马,便不耐烦地说:“哪里这么多废话,把马缰交给我就是了。”


赵匡胤接过马鞭,腾身一纵,跃上马背。那马也不待吆喝、鞭打,展开四蹄,嗖地一下就蹿了出去,风驰电掣一般。幸亏赵匡胤骑术高超,双腿夹紧马肚,不管马是怎么跳,怎么蹦,就像膏药一样黏在马背上。


一会儿工夫,烈马便奔出五六里路程,前方恰是一座城池,城池外又筑了一座曲城。曲城就是集市,商品交易的场所,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赵匡胤担心烈马闯进市场撞着人,想勒转马头。可是,这是一匹无鞍之马,没有衔勒控制的地方,人骑在马背上,指挥不了马,且这是匹野性未脱的烈马,根本就不听人指挥。赵匡胤在马上着急,徒唤奈何。


马跑近了曲城门,赵匡胤突然发现,曲城门楣低矮,马头高昂就已高过门楣。人骑在马背上,根本就过不去。好一个赵匡胤,只见他在马上一个后仰,右手后撑在马屁股上一按,身体借力,一个跟斗,从马背上倒翻下来。


史怀才紧紧追赶着赵匡胤,远远看到赵匡胤落下马来之后心里乐开了花,赶紧快步跑过去等着嘲笑赵匡胤一番。然而当他跑到赵匡胤面前却着实吃了一惊。


原来,赵匡胤从马上翻下来,并不像史怀才想象的那样撞得头破血流,倒地不起,而是稳稳地站在地上。奔马从斜道蹿出,离赵匡胤已有一箭之地。赵匡胤拔腿便追,三纵两纵,竟然追上奔马,待与马并行的时候,他左手抓住马鬃,右手一按马背,双腿一蹬地,又腾身飞上马背,扬起手中的马鞭,伸向马头一拦。


马也通人性,当你制服不了它时,它便百般刁难你,当你降服了它时,它便对你俯首听命。看来,这匹烈马是服了赵匡胤,见马鞭一拦,便乖乖地调转头,顺着原路,安然返回。


史怀才在途中与赵匡胤相遇,见他神态自若,呼吸均匀,丝毫不露惊慌之色。惊奇地问道:“我正在为你担忧呢!以为你一定是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谁知你竟安然无恙。身上可曾有疼痛的地方?”


赵匡胤笑道:“没有受伤,又怎么说痛呢?只是这匹马,也太烈了,如果不是我躲闪得快,那就不是受伤的问题,这条小命可就要留在这里了。”


赵匡胤说罢,翻身下马,将马缰交给史怀才,径直回家去了。史怀才牵了马,怏怏而去,颇有些失落之感。


公元947年,天下又换了主子,后晋灭亡,后汉继立。此时,中原一带,屡遭辽兵蹂躏,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赵弘殷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激起了赵匡胤一腔豪情,他再也坐不住了,想出去干一番大事业。他去寻找好友韩令坤等人,欲约他们一起去投军,但一个也没有找着。原来这些人都已出门去了。


数日后,赵匡胤将欲随父从军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杜氏死活不肯放行。


赵匡胤本是个顶天立地、胸怀大志的英雄汉,怎受得了如此羁绊?他瞒了慈母,毅然决然地不辞而别,踏上了浪荡江湖之路,几天后才给家里寄了一封信,告知他的行踪,叫母亲不必为他担心。

大闹万花楼的传说


都说时势造英雄,而赵匡胤这便是英雄中的英雄。可是殊不知,赵匡胤年少的时候可是出了名的混混,放荡不羁,总是惹事,这点令他的父母非常头疼。


一次,赵匡胤离家多日归来,本来许久未归想在自己熟悉的街上逛逛的,却没想到在巷口看见老仆赵奎在府门迎候。他一见赵匡胤就急忙上前施礼,说道:“大公子,你可回来了!老夫人已在厅前等候多时了!快回府去吧!”赵匡胤闻听,便知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急步进了大门,来到中庭,抬头一看,见母亲杜老夫人,由两个丫环搀扶,站在廊下,两眼直盯盯地望着大门。


赵匡胤叫道:“母亲,儿回来了!”赵匡胤的母亲杜氏看到了盼了许久的儿子终于回来了,顿时泣不成声,赵匡胤赶忙上前将母亲扶至屋内,并向母亲询问了一下家里的情况。“父亲身体可好,为何不见他老人家?”这是只见母亲欲言又止,随后说:“你父偶感风寒,身有不适,正在后房休息。”


赵匡胤看出了些许不对劲,便提出要去看父亲。杜氏怎么拦也拦不住。杜夫人见儿子如此孝心,不好阻拦,只得由他去了。赵匡胤走到后院,刚进外室,就听见从卧室传出来父亲呻吟之声。他知道父亲尚未睡着,急步走了进去。


他一进卧室,大吃一惊。只见父亲伏卧榻上,面色苍白,痛苦不堪。他轻轻走上前去施礼道:“孩儿见过父亲。”赵弘殷一见赵匡胤归来,不觉心头一酸,几乎落下泪来,为了免使儿子难受,故意向内转了一下脸。赵匡胤与父亲叙了一番旧,又安慰了几句,便从父亲的房中出来了。


赵匡胤深知父亲的并不可能是偶感风寒这么简单,于是把正从旁路过的老仆赵奎叫到了一边,向他询问事情的真相。赵奎自知赵匡胤的脾气,一开始还支支吾吾不敢说出实情,可是赵匡胤的一巴掌下来之后,他眼冒金星,便把赵弘殷挨打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原来后汉太祖刘知远驾崩,刘承祐登极时只有十八岁。而且,原来安排的储君并不是他,而是皇子刘承训。承训聪慧异常,深得太祖喜爱,曾被任命为东京留守。过去皇太子任京都留守,都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可惜此人命薄,在刘知远去世前一个月先死了。这时才轮到刘承祐。然而刘承祐对登极称帝是毫无精神准备。平常只顾只喝玩乐,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待到老王托孤、新君临朝,阴险狡诈的苏逢吉,乘机大权独揽,左右朝政,为了迎合新皇上的欢心,就以“开国伊始,万象更新,普天同庆,与民同乐”为借口,筑宫殿,建勾栏,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为此,赵弘殷上本参奏,骂苏逢吉:谗言媚主,诳行误国,说他出这些主意是祸国殃民之举,藏期民罔上之心;并且提出要求:废勾栏,除奸佞,禁邪恶,振朝纲,就是要求将勾栏拆除,把苏逢吉杀了。这怎么能使刘承祐听着顺心?在苏逢吉怂恿之下,不但此本不准,反而说赵弘殷恃功傲上,罪同欺君,推出问斩。还是枢密使杨邠保本,死罪饶了,活罪难免,不但撤职罢官,还在金殿之上,挨了八十御棍。打了个皮开肉绽、血染朝服,这才叩头谢恩,回家养伤。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赵弘殷家中训子


赵匡胤听了父亲病倒的真相,哪里忍受得了?立即就要去找苏逢吉算帐,这一来可把赵奎吓坏了,他急忙跪倒,将赵匡胤的双腿抱定,苦苦哀求道:“少爷若要去相府拼命,就请先将老奴杀了,我本不该向你讲明这些,可是……”赵匡胤道:“赵奎,你快快起来!你能将真情实话告诉我,已经表明你的忠心,我怎能再杀死你?至于报仇之事,与你无关。不过,你放心,我不会就这样去与他拼命。你去吧!”说罢,转身去了。


赵匡胤归来之时,曾与赵彦徽和张光翰约好在酒店一叙。待到京都汴州,华灯初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片兴隆景象之时,二人还不见赵匡胤的到来。“大哥至今未到,是不是又被看管,不得脱身呢?”赵彦微不由得嘀咕起来。“不会。尽管伯父家教甚严,大哥刚到家中,恐怕还不至于……”


话音未落,赵匡胤走进了门来。二人急忙起身让座。张光翰把酒斟上,赵彦徽问赵匡胤何以迟来。赵匡胤也不答话,在桌前坐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张光翰忙又将酒斟满。“大哥,出什么事了?”“是呀!大哥何以如此闷闷不乐?”“没事!来,喝酒!”说罢,又干一杯。


三个人又喝了几盅闷酒。赵彦徽忍不住了,大声叫道:“大哥!有什么过不去的事?给兄弟们讲出来,也好帮你想点办法,出个主意!”赵匡胤轻轻叹了一口气:“唉!二位贤弟不知,今日回府才得知父亲身体有恙。今晚到御勾栏之事,愚兄恐怕不能践约,故而心中郁郁。”


赵匡胤辞别二位好友,没有回府,而是绕过寿昌坊,直奔天街御勾栏而去。他早已打算好了,今晚要闯御勾栏。若能碰巧遇上苏逢吉,活该奸相倒霉,一定要替父报仇,讨还血债。遇不上苏逢吉,也要闯他一场,给小昏王一点颜色看。当然,他也估计到其后果将是严重的,也许要付出一定代价。然而,无论代价多么昂贵,此仇必报。能为父报仇,死而无憾。但是,若株连他人,特别是自己的好友,则于心不安,所以,他才演出了刚才酒店里的那一幕。既然未被赵、张二位察觉,也就放心了。于是他独自一人,直奔御勾栏而来。


可他没有想到,二人早已察觉了赵匡胤的心不在焉与忧郁,于是一路尾随赵匡胤也来到了御勾栏。


不多时,来到门前。赵匡胤停住脚步,抬头一望:嘿!真乃蓬莱仙境,九天阆苑也!但见那:殿阁楼台,飞檐高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歌台舞榭,红毡铺掩,曲径回廊,宫灯明亮。笙箫弦管阵阵于暮色中飘散;欢声笑语朗朗在夜空间回荡。真可谓:世上独一景,天下更无双。观罢,他冷冷一笑,大摇大摆走了进去。那门前的虎贲军,见他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觉得他不是皇帝国威,便是官家衙内,故而不加盘问拦阻,任其到处游荡。


他转过曲径,顺着甬路正朝前走,眼前突兀出现一座楼台,挺拔耸立,巍峨壮观。飞檐下横悬一块金匾,上书“万花楼”三个大字。赵匡胤暗想:这个所在,颇不一般,如果登楼环顾,凭栏远望,京都夜色,尽收眼底。难怪小昏王常常沉湎于此,待俺也上楼看看。他正要走进楼门,却被两个虎贲拦住,说是此楼只供万岁临幸,勋臣纵欢,一般人等,不得入内。他一听心中愤愤,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只听楼上笛声悠扬,清喉婉转,咚咚踏歌,咂咂击节,好不热闹。于是,他不与虎贲理论,转身便去,避开人们注意,绕到后面假山石旁,仔细观察上楼的途径。他看到,若登上山巅,距栏杆已不太远,从此处上楼,比较安妥、方便。于是他疾步循径上了假山,在一突出地方站稳脚跟,看准落脚地点,稍一缩身,脚尖轻点,“嗖”的一声跃过栏杆,随即顺着花廊,蹑足潜行,在一个灯影暗处,停下身来。然后,靠近花棂,舔破窗纸,横身侧目,向内窥视:只见那些歌伎乐女,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妖冶无比,搔首弄姿,卖弄风情。不过主客好像尚未来到,中间的龙椅和几处绣墩全都空着。而两厢有几个穿红戴紫的大员,被一群女人围了起来,嘻嘻哈哈一片喧嚣。


赵匡胤小心翼翼地看着,他慢慢将视线转到了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身着红缎团花扎巾、箭袖,外罩粉缎子对花鹤氅。剑眉、鼠目,一个圆鼻子长在方脸中央。赵匡胤一眼就认出来,他就是苏逢吉的儿子,也是御勾栏的贵客苏天豹。赵匡胤顿时觉得怒气自头顶往上冲,于是他飞起一脚,把屏风踢了个窟窿,大喝一声闯了过来。只见他大步流星,走到中央,对四周瞥了一眼,一屁股就在那张龙椅上坐下。


苏天豹先是一愣。心想是谁这么大胆?竟敢一屁股坐在专供当今万岁坐的龙椅上!仔细一看,嗬!这个红脸大汉并非别人,乃是自己的老对头赵匡胤。他也知道自己不是赵匡胤的对手,但转念一想,此乃京都禁地,四外全有虎贲军把守,谅也不会把自己怎样。所以,他把胸脯一挺道: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赵匡胤大闹万花楼


“啊!我当是哪个狂妄。原来是一个钦定配军,赵大公子!”赵匡胤随:“你还没有忘记爷爷就好!”苏天豹道:“想不到都指挥的儿子,也会来到这万花楼上。”赵匡胤道:“怎么?难道这万花楼,只准你们这些昏君和佞臣享用不成?”苏天豹道:“非也!这御勾栏乃当今万岁与民同乐之地,谁人不知,那个不晓!只有你那父亲,信口雌黄,欺君罔上,要拆毁它。如果他能像赵公子你这样,来此走走,哪还会丢乌纱、挨御棍,自讨苦吃!”


苏天豹不提此事倒还罢了,提起父亲直谏遭殃,奸贼谄媚得宠,赵匡胤已是怒火中烧,尤其是这八十御棍,虽然打在父亲身上,可阵阵痛在他的心里。发誓要报此血仇,哪能再容苏天豹来反唇相讥?所以,他一跃而起,上前一把抓住苏天豹的手臂喝道:“这八十御棍的血债,本来是你爹欠下的!有道是:父债子还,子债父偿。今天爷爷就要你抵债了!”


说罢一掌把苏天豹打了个趔趄。那苏天豹也非寻常之辈,闪身甩掉鹤氅,摆开架式,两人打到一处。


这一来,可吓坏了勾栏里的这帮乐女歌伎,一个个东躲西藏,哇哇乱叫。那几个穿红挂紫的大人,一窝蜂涌向楼门,抱头鼠窜,溜之大吉。正当他二人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外面的虎贲军闻讯赶到。


苏天豹一见大喜,喊道:“来!将这个大闹御勾栏的狂徒拿了!”


苏天豹是这里的常客,虎贲军大都认识他。虽非指挥,他一喊便一齐拥上,刀枪齐架。赵匡胤赤手空拳,对付这一片刀枪棍棒,确实有点紧张。所以,他顺手抄起中央的那把龙椅,劈头盖脸砸了起来。这时苏天豹也从虎贲军手中接过两把钢刀,旋风般的杀来。赵匡胤左打右砸,前推后挡,毫无惧色。虎贲军越来越多,将他团团围在中央,无奈寡不敌众。只见他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正在危急时刻,忽听有人大呼:“大哥休慌,小弟来也!”赵匡胤回头一看,原来是张光翰和赵彦徽二人,心中大喜。前面已经讲过,他二人尾随赵匡胤来到御勾栏,始终躲在暗中保护,看见赵匡胤从后面上了搂,他俩就在楼下瞭望放风。后又看见苏天豹来到,也上了楼。张光翰想:糟了!今晚必然的一场恶战,于是和赵彦徽互递眼神,迅速潜伏在假山下面,监视楼上动静。不多时,楼上果然打起来了。赵彦徽起身就要上楼,被张光翰一把拉住。他知道苏天豹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所以,继续在暗中隐避,不动声色。等了一会儿,看见从外面进来大批兵丁,把万花楼包围了个水泄不通。张光翰一看不妙,俩人这才一齐杀上楼去。


俗话说:办事怕心横,打架怕拼命。这三个平素都是不要命的祖宗,今日发起疯来,简直像虎入羊群。任你虎贲人多势众,可是在这开间不大的万花楼上,优势并不明显。真有点小本领的还数苏天豹。张、赵二人一杀进来,单龙双虎斗一豹,这叫三比一。未经几合,苏天豹就被赵匡胤一脚踢翻在地,他刚要爬起来,张光翰赶上来,一刀刺中臀部,痛得他惨叫一声,一跃栽出两丈多远。也是他命不该绝,前面不远,便是楼门。只见他就地一滚,一头栽下楼梯,逃命去了。剩下这些虎贲,哪是他三人的对手,不多时,死的死,伤的伤,剩下几个,抱头鼠窜,连滚带爬,逃下楼去。


突然,一阵铜锣响亮,灯笼火把将勾栏内外,照得如同白昼。许多兵丁,弓上弦,刀出鞘,把万花楼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是巡城兵马司闻讯率兵赶到。三人自知抵挡不过,便分散逃走。临别时,张光翰把手中龙泉剑递给匡胤:“此剑大哥带在身边,权作小弟陪同!”赵匡胤十分感激道:“多谢贤弟!”说罢三人拱手作别。


赵匡胤又穿过两条小巷,已到西北城角。他心中明白:现已夜深,城门早已紧闭,何况巡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