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先生晚年:百年中国风云实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李宗仁先生晚年:百年中国风云实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程思远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01
书籍编号:30153053
ISBN:97875317259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750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序言
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远适异国,寓居海外十有六年。一九六五年七月,响应祖国号召,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大陆。
李宗仁先生晚年,从竞选副总统到流亡海外最后归来,是一条曲折道路的晚年。程思远先生为李氏的归来做了很多工作,他以亲身经历撰写了《李宗仁先生晚年》一书,言人之所未言,是一份李宗仁晚年政治生涯的记录,为研究现代历史和李宗仁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一九六三年,李宗仁先生对《欧洲周报》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说,“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感情。一九六九年一月,李宗仁于弥留之际,在写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中说:“我在一九六五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其所以至死不渝,是因为这是他一生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一总结,也为至今仍留在海外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有关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祖国要统一,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海峡两边的骨肉同胞必将携起手来,共同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书写新的一页。
王首道
第一章 竞选副总统
李宗仁先生晚年的政治生涯,以竞选国民党政府副总统开始,从此卷入美蒋矛盾的旋涡,并使蒋桂矛盾进一步激化。
一九四八年春,国民党当局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原以孤立共产党为目的,结果反而使国民党统治集团陷入分崩离析之境。
一、中途换马
一九四七年七月中,我应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的电邀,从上海乘“空中霸王”号飞机来到北平,李氏派行辕参议刘仲华把我接到北京饭店安顿。当晚,我在中南海内李宗仁的办公大楼同他共进晚餐,饭后长谈两小时。至此,我才了解到,李宗仁所以邀我北上,是因为他准备在明春国民大会召开时竞选副总统,要我对此进行必要的准备。
一星期后,我回到南京,带有李宗仁给蒋介石、吴忠信(礼卿)(1884-1959,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安徽、贵州任省主席。1936年就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在西藏事务等方面政绩显著。在边疆民族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的两封亲笔信。李在两函中都表明他要竞选副总统,要求蒋介石予以批准,希望吴礼卿在蒋前善为疏通,并随时打听消息告知。这两封信很快就送到收信人那里去了。李宗仁另外还有一封给司徒雷登(1876-1962,1876年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的英文信,外用火漆密封,李氏要我面交美使馆顾问傅泾波(1900-1988,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傅家祖上是满族正红旗。作为司徒雷登的学生,他一边读书,一边帮助司徒雷登工作。1920年,傅泾波成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和助手。)转送。
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蒋军处处失利,人民解放军已打进国统区。美国在亲蒋众议员周以德的压力下,特派魏德迈(1897-1989,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毕业于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于七月二十一日来华对南京政府进行调查。八月二十四日,魏德迈离华前夕,在黄埔路官邸蒋介石所设的欢送茶会上,向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宣读了一篇访华声明,全文措词对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充满着极端蔑视和侮辱之意。魏德迈指责蒋介石政府“麻木不仁”、“贪污无能”;又谓“中国的复兴有待于富有感召力的领袖”。(司徒雷登:《在中国五十年》。 )
魏德迈返美以后,马歇尔(1880-1959,在二战中表现出色,1944年受领五星上将军衔。1945年65岁的马歇尔获准退休,但在10天之后他又应杜鲁门总统之请,再赴中国调停国共冲突。调停失败后,马歇尔于次年回国出任国务卿,并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施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主持的美国务院以魏德迈的访华报告向司徒雷登征询意见。一九四七年九月八日,司徒雷登向国务院答复说:一切迹象表明,“象征国民党统治的蒋介石,其资望已日趋式微,甚至被目为过去的人物……李宗仁的资望日高,说他对国民政府没有好感的谣传,不足置信”(美国务院:《中美关系白皮书》。)。这段文字十分清楚,司徒雷登这时已经向华府当局举荐李宗仁以取代蒋介石了。这也足以说明,李宗仁在十月间决定竞选副总统完全是出自杜鲁门政府有计划的安排。
桂系首要人物如白崇禧、黄绍竑等,不知道李宗仁竞选的政治背景,认为成功的希望很少。他们曾要我函劝李宗仁放弃此一意图,另行竞选监察院院长。李对白、黄的建议毫不理睬,仍照旧进行竞选活动。十二月中旬,李宗仁又要我偕同安徽银行行长张岳灵由宁转沪飞平,对竞选做进一步的部署。张岳灵原来替李品仙(1890-1987,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参加了著名的武昌起义。李品仙先是追随唐生智,后加入桂系,又随唐生智反蒋失败后,远避香港。“七七事变”爆发后,参加了上海保卫战,协助李宗仁、白崇禧进行徐州会战的战略部署。1939年,李品仙担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不断制造与新四军的摩擦。1949年逃台。)管钱,负责竞选费用的筹措,当能胜任愉快。十二月二十三日我由北平回到上海,次日傍晚,蒋经国夫人蒋方良(1916-2004,白俄罗斯人,蒋经国的夫人。在台湾历来的地区领导人夫人中,蒋方良是公认“最没有声音的一位”,也是最俭朴、平实的一位。自20世纪30年代随蒋经国来到中国以后,蒋方良再也没回过她出生的国家。)同韦永成夫妇特在国际饭店十四层楼设宴请我吃饭。照我看来,蒋经国对我此行深表关注,但并没有作任何表示。
二、参加竞选
蒋介石对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一事,直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上旬还没有什么表示。因此李宗仁以为蒋已同意了,特于三月十一日在北平中南海对新闻记者首次发表竞选副总统的谈话。竞选事务委员会也在南京正式成立,由邱昌渭(1898-195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31年曾担任桂系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会秘书主任。1943年10月调任中央设计局副秘书长。1949年任总统府秘书长。同年去台湾。)主持其事。
可是以后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李宗仁意料之外。三月十六日,蒋介石召见孙科,次日孙科公开表态,也要竞选副总统。十分清楚,孙科背后有蒋介石撑腰。这么一来,李宗仁的处境就大大不妙了:第一,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又是现任国民政府副主席,易于取得人们的支持;第二,人们已经知道总统一职,非蒋介石莫属,蒋与李宗仁都是军人,当然以孙科同蒋搭档较为适宜;第三,孙为粤人,广东人当然支持他,李失粤援,自易失败。白崇禧发现情势对李不利,曾对我说:“我们只好力尽人事罢了。”
李宗仁于三月二十二日由北平飞抵上海,发表竞选言论。他反复地陈述这样的意见:如果当选副总统,当尽力所能及,在政治上实行民主政策。几日后,他到了南京。那时国民党人竞选副总统的,除李宗仁、孙科外,还有于右任和程潜。蒋介石发现这种情况,特决定总统、副总统的候选人,应由国民党中央提名,并派定陈立夫负责领导国民大会内的党团干部会议,所有国民党籍的国民代表都要受党团干部会议的约束,违反者予以党纪制裁。
四月三日夜,蒋介石在他的黄埔路官邸召见李宗仁,对李说:“总统、副总统的候选人,均由中央提名。副总统候选人,已内定孙哲生(孙科),希望你顾全大局,退出竞选。”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劝告,理直气壮地说:“半年以前,我已经向总裁请示,如果你不赞成,我当然唯命是听;不料你一直没有什么表示,所以我就积极准备一切。事到如今,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四月三日,通过黄绍竑的联系,李宗仁同于右任、程潜建立了一条有关竞选副总统的联合战线,一致反对副总统候选人由党内提名的决定。此一举措得到了复兴系、三青团地方干部的广泛支持。
原来,自抗战胜利以后,陈氏的CC系声势日涨,显然与蒋、宋、孔并驾齐驱,成为四大家族之一。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二日,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统一党团组织案》(三民主义青年团并入中国国民党),自是各省、市、县的国民党主委由CC系分子担任,而副主委则由三青团分子(大部分是复兴系分子)担任。由于争权夺利,CC系与三青团分子的矛盾日益激化。在一九四八年四月初国民大会第一次大会前夕,三青团的地方干部大部分得以国大代表身份来到南京。他们得知蒋介石以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成立党团组织,支持孙科竞选,认为如果孙能胜利,蒋介石将更加信赖陈立夫,而CC得势,自非他们之利。于是,为了对付陈立夫的CC系,蓝(蓝衣社)、埔(黄埔系)、青(三青团)的一些骨干分子,如汤如炎、白瑜、周天贤、任国荣、郎维汉、刘先云、郑代恩、许伯超等,一致支持李宗仁竞选。虽经贺衷寒(1900-1972,国民党著名特务,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黄埔系骨干将领。抗战时,贺衷寒先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1947年任社会部政务次长,1949年蒋介石引退,贺亦随之辞职。贺与蒋的关系不仅是师生,亦是蒋的爱将,长期在军中政治部门活动。)、袁守谦(1904-1992,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32年参与发起组织复兴社特务处。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代部长。1945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常委。1948年起任华中“剿总”秘书长兼政务委员会委员。)劝阻,也不理会。此一发展,实非蒋介石所能逆料。
四月四日,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礼堂举行,全会议程是专门讨论总统、副总统候选人问题。蒋介石主持会议,他首先讲话,主张首届总统应提出一位党外人士担任,并提出下列三项人选标准:(一)在学术上有成就者;(二)在国际上有声誉者;(三)曾对国家有贡献者。蒋介石并表示,他无意于竞选总统,宁愿当行政院院长。蒋介石说完了话,就离开会场。当时议论纷纷,人们以为蒋要推胡适来当总统,甚至有人说蒋已派王世杰(1891-1981,武汉大学首任校长。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与胡适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后转投国民党,进入政界。1981年病逝台北荣民医院。立遗嘱将其一生所收藏的所有字画书籍赠与武汉大学。)征得胡适同意。
休息后继续开会,由孙科主持。黄埔系多数人主张蒋不当总统,让他做有实权的行政院院长,但CC系和戴季陶则主张仍应推蒋做总统候选人。张道藩(1897-1968,CC系骨干人物,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内政部常务次长,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央宣传部长,海外部长。长期参与控制国民党文宣与党务系统。1938年于武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52年10月当选台地方当局“立法院”院长,主持院务近10年。)且说:“如果赞成总裁不做总统,请问有什么办法要国大代表另选他人?”经上下午两次讨论,结果仍一致推蒋做总统候选人,由陈布雷打电话告诉蒋,蒋仍不赞同,最后决定交中央常务委员会研究后再行决定。
四月五日上午九时,中央常会在丁家桥中央党部会议厅召开,研究蒋介石当不当总统候选人问题。会上仍是两种意见尖锐对立,久久不能做出决定。张群看到事不宜迟,就站起来说:“并不是总裁不愿意当总统,而是依据宪法规定,总统是一位虚位元首,所以他不愿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如果常会能想出一个补救办法,规定在特定期间,赋予总统以紧急处置的权力,他还是要当总统的。”常会当即推定张群、陈立夫、陈布雷等三人前去见蒋,转达常会意见,如蒋愿任总统,当在宪法外另订条款,赋予他以必要的权力。
四月五日下午四时,中央常会继续开会。张群发言:“已征得总裁同意,在宪法外另定条文,如临时条款之类,使总统在特定时期得做紧急处置。在这个条件下,他愿意当总统候选人。”常会当即照张群所提意见通过如仪。所以国民党政府的宪法,在还没有实行以前,已遭到蒋介石的破坏了。这就是四月十八日“国大”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由来。
四月六日上午九时,国民党临全会继续开会,由张群代表常会作关于本届总统候选人提名问题的研究报告,建议以蒋介石为本届总统候选人,当即由全会决定:本届总统候选人,仍拥护总裁竞选,但党不提名,本党同志得依法联署提名,唯下届总统、副总统竞选,应由党提名。在通过此一决议时,经张群说明:根据此一决议,总裁和居正同志都可以依法连署竞选总统(居正是经指定陪蒋竞选的);李宗仁、孙科、程潜、于右任四位同志都可以连署竞选副总统。
蒋介石因为由党内提名竞选的主张被国民党临全会议打消,心里很不高兴。四月十二日,他在总理纪念周中借题发挥,大骂不受党的约束的人,并援引一九一三年国民党员不听孙中山先生的命令从而招致全党分裂的故事作为鉴戒。这些话的矛头,主要是指向李宗仁。
四月十九日,国民大会举行第十三次大会,选举总统,蒋介石以二千四百三十票当选。居正作为陪选人,也得到二百六十九票。废票三十五张,有的在蒋的姓名上面打×,更有写孙中山的。
四月二十三日,国民大会选举副总统开始了。整个过程波涛汹涌,险象频生。是日开票结果:李宗仁七五四票,孙科五五九票,程潜五二二票,于右任四九三票,莫德惠(1883-1968,东北社会贤达。在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后,是张学良亲近的合作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1948年任国民政府“宪政督导委员会”会长。)二一八票,徐傅霖(1878-1958,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参与反袁活动、参加护法运动。1929年与张君劢等筹组国家社会党。抗战胜利后,历任民社党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宪政督导委员会副会长、“总统府”资政等。)二一四票。由于无人得到超过代表总额一半的票数,依选举法的规定,定次日将前三名,即李宗仁、孙科、程潜,进行第二次选举。
二十三日下午发生了一些意外的情况:一是龚德柏(1891-1980,《世界日报》总编辑,国民政府军委会少将参议。1915年9月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别预科。1922年回国,在南京从事新闻工作。1923年执教于法政大学。因积极反共,1948年被中共列为战犯之一。)所办的《救国日报》刊载了孙科和他的“小妾”蓝妮的故事,广东国大代表十分恼火,由国民政府参军长薛岳(1896-1998,抗日名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以其著名的天炉战法,消灭了大量日军,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自由勋章。)率领前往,把这家报馆捣毁了。事后李宗仁嘱我拿金条四根交给刘士毅(1886-1982,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将领。曾任南京中央军校筹备主任,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1949年飞往台北。)转给龚德柏,以示关注之意。二是蒋介石召见贺衷寒、袁守谦,面嘱他们立即为程潜助选,并拨出一笔相当可观的竞选费交他们支配。蒋介石现在已经知道孙哲生不是李德邻(李宗仁)的对手,只有帮助程颂云(程潜),才能击败李宗仁。贺、袁与程潜原无深切的关系,只以同是湖南人,又有蒋介石的吩咐,也就欣然应命,事实上是蒋要程来分李的票使孙科当选。
四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投票结果,李宗仁一千一百六十三票,孙科九百四十五票,程潜六百一十六票,名次仍然未变,依法必须进行第三次选举。
可是风暴突然起来了。
二十四日下午,蒋介石再召见贺衷寒、袁守谦,要他们把所有为程潜争得的票全部改投孙科。贺、袁出来后大发牢骚,说蒋介石不把他们当人。同时蒋又示意程潜放弃竞选,他将起用其助选人,补偿其竞选费,要程将选票全部投孙。程严词拒绝,当晚即发表声明放弃竞选。
李宗仁与程潜在竞选中原订有“攻守同盟”的口头协定,程既放弃竞选,李宗仁势难单独进行。二十四日晚饭后,李宗仁召集白崇禧、黄绍竑、黄旭初、邱昌渭、程思远等到大悲巷雍园一号白崇禧寓所举行会谈。最后,与会众人一致认为放弃竞选较为有利,遂于午夜后二时做出放弃竞选的决定。
四月二十五日,南京各报赫然刊载李宗仁、程潜放弃竞选的声明。李、程两人在声明中指出,这次国民大会在选举副总统时,存在着某种压力,使各代表不能本其自由意志投票。李宗仁还补充说,最近有人制造谣言,谓本人此次竞选,志在“逼宫”,谣诼纷兴,人心震撼。为肃清流言,消除误会,不得不放弃竞选,以免影响大会的进行。
李宗仁、程潜放弃竞选的行动激起了其支持者的愤激情绪,纷纷罢选,二十五日的国民大会竟不能如期举行。孙科处境尴尬,也被迫放弃竞选。在这种情况下,国大不得不被迫停开。二十五日下午四时,蒋介石召开中常会,决定派人劝请各候选人取消放弃竞选,俟在会外协商取得结果后再开国民大会。
二十六日的疏通工作,并无任何结果。二十七日,蒋介石召见白崇禧,说:“北伐和抗战两个时期,因有你和德邻的帮助而得到最后胜利。今天这个局面,仍需要你们两位支持。希望你劝促德邻重新参加竞选。我一定全力支持他,以达到合作到底的目的。”白崇禧回报李宗仁,谓蒋信誓旦旦,自应对他信任。黄绍竑听了心里有数,只看着天花板微笑。李宗仁沉吟一下,终于答应取消放弃竞选的行动,但说:“总不能私相授受,要由主席团出来转圜才行。”
四月二十八日,国民大会重开,进行第三次投票。李宗仁得一千一百五十六票,孙科得一千〇四十票,程潜得五百一十五票。这表明蒋介石仍支持孙科,他对白崇禧所说的话不足置信。但是蒋介石劝李宗仁重新出来竞选,已使李在政治上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时李宗仁俨然成为国民党内争取民主改革的代表人物,凡是二十年来对蒋介石不满的人,大多站到李宗仁这边来了。
最后一次投票,竞选者只有李宗仁、孙科两人。依选举法规定,只以比较的多数当选,所以即使一票之差,也可以决定双方的胜败。这样短兵相接,情况就显得特别紧张。二十八日夜间,是蒋李斗争的紧要关头。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亲自发号施令,蒋经国在南京中央饭店设置机关,为孙科竞选部署一切。但即使如此,也无裨于孙科所处的劣势。
四月二十九日上午九时,国民大会进行副总统第四次选举,直到午后方计票完毕,结果李宗仁得一千四百三十八票,孙科得一千二百九十五票。李以微弱的多数战胜了孙科,当选国民党政府第一届副总统。李宗仁竞选胜利了,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也更加激化了。
有人说,李宗仁之所以能当选,乃得自金钱的助力。但蒋介石为四大家族之首,他既全力支持孙科,在物质基础上当然远远超过李宗仁。对此有一个主要因素易为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当时对现状不满和反对CC这两股主流,恰巧为李宗仁用上而已。
三、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裂
一九四八年五月八日,所谓“行宪”后第一届立法委员首次在南京举行会议。是日中午,蒋介石在他的黄埔路官邸约集CC系、政学系、朱家骅系和黄埔系的国民党的中常委兼立法委员的骨干分子陈立夫、张道藩、谷正鼎(1903-1974,与其兄谷正伦、谷正纲称国民党的“一门三中委”。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天水行营政治部主任兼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三青团陕西支团筹备处主任。抗战胜利后,调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1949年去台湾。)、赖琏(1900-1983,1939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1944年赴重庆任教育部常务次长。1945年调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部副部长。194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吴铁城(1888-1953,国民党政要,陆军中将。1927年后追随蒋介石,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等。)、王启江(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刘健群(1902-1972,早年知遇于何应钦,曾任黔军军法处长、军需处长。1972年因心脏病卒于台北。)、黄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生,英国伦敦大学毕业。1929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干事、总干事。抗日战争期间被聘为第一、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贵州省参政员。1946年出席制宪国民大会。1948年当选为行宪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倪文亚、汤如炎、白瑜等举行午餐会,就立法院院长和行政院院长人选问题征询意见。实际上是想在立法院选举正副院长和对新任行政院院长使用同意权时,都应受党的约束,也就是唯蒋之命是听,不能有所异议。
席间,蒋介石先提行政院院长的人选问题。他说他想就张岳军(张群)、何敬之(何应钦)两人中选择一位担任行宪后的首任行政院院长,希望大家表示意见。久之无人出声。随后黄宇人起立发言,说:“何以不提胡适之?”蒋闻语面色一沉说:“书生不能办事。”停了一会,赖琏说:“我赞成何敬之先生。”蒋介石又说:“他要负责军事。”这就表明蒋介石要人们赞成张群当行政院院长,但没有人讲话。蒋等得不耐烦,即宣布表决:“赞成张岳军同志的请起立!”在座的人都站起来。
之后,蒋介石又提孙科、陈立夫为立法院院长、副院长候选人。大家对孙科当立法院院长都一致支持,但黄埔系的黄宇人、汤如炎和朱家骅系的王启江却对陈立夫当立法院副院长表示反对。于是他们同CC系的张道藩、赖琏展开激辩。反对陈立夫的理由是“立法院的正副院长,应以平素在党内党外少有恩怨的同志来担任,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立法委员,为民主宪政树立良好的基础”,而陈立夫显然不能担负此一使命。蒋介石看到双方相持不下,即宣布表决,要赞成陈立夫的人起立。结果,不仅CC分子一致应声而起,就是黄埔系分子也相继起立,只黄宇人坐着不动,汤如炎做半坐半立状,蒋介石问汤:“你这个样子是赞成,还是反对?”汤如炎说:“我原来是反对的,既然大家赞成,我只好服从。”蒋又对黄宇人说:“民主是要少数服从多数的,你是否服从多数的决定?”黄宇人起立说:“我不过是代表一票,起立与否都没有实际的意义。”蒋听了十分震怒。宋美龄发现情形不对,对蒋低语道:“今天谈了很久,可以休息了吧?”蒋于是宣布散会。
几日后,经过酝酿,黄埔系、三青团、朱家骅系、政学系以及其他无党派的立法委员在新街口东南角一家银行二楼上举行午餐会,相约另举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当立法院副院长,以与陈立夫抗衡。在会上,政学系的文群发言,列举反对陈立夫和支持傅斯年的理由,要求大家整齐步伐。刘不同则抨击蒋介石的亲信腐败无能。其他发言的人都认为立法院副院长不应当由一个搞派系的人来担任,会场情绪十分热烈。合众社驻南京的记者张国兴也到场旁听。
自是以后,他们每隔一两天就在原处举行午餐,餐费由参加者分摊。如有不足,则由邱昌渭支付。有一次邱昌渭带的钱不够,由他在账单上签字。次日邱派人到供应午餐的安乐餐厅清偿欠款,并索回签字的账单。餐馆经理说,欠账登在簿上,但账单找不到了。过了一两天,黄埔系的刘健群、黄宇人就听到与军统有关系的立委说,中统已向蒋报告,说这次反对陈立夫、支持傅斯年的竞选活动,是李宗仁发动的,并附上邱昌渭签字的那张账单为证。这样,蒋对李宗仁的恶感更深了。
五月十七日,立法院投票选举院长、副院长,孙科、陈立夫当选,反对CC的联合阵线终于失败。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傅斯年自美国来信,说他正在养病,无意参加竞选。因此有人中途退出,也有一部分人给CC收买了。
五月十八日,第一届立法院第一次会如期正式开会。二十日,蒋介石、李宗仁就首任总统、副总统职。二十一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籍的全体立法委员到丁家桥中央党部举行谈话会。会上,蒋介石提出以张群为行政院院长,要大家在立法院行使同意权时一致支持。蒋发言后即先离席,谈话会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主持。CC的立委一致主张用假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以供蒋介石的参考。吴铁城知道他们的意图是借此来反对张群组阁,因而主张投票后不要当场开票,容后由中央党部秘书处将投票结果提出报告。但此一意见未为参加投票的立委所接受。开票结果,何应钦得票最多,张群见此情形,当晚离开南京去上海,表示不就行政院院长,而何应钦也谦逊一番。五月二十四日,蒋不得已始提名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组阁。
五月间,蒋介石有一次召集CC和黄埔系的中常委兼立委到黄埔路官邸午餐。席间有人提出,国民党籍的立法委员可不可以组织一个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