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传:百年中国风云实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白崇禧传:百年中国风云实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程思远编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01
书籍编号:30153065
ISBN:97875317259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293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序
白崇禧,字健生,原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素有“小诸葛”之称。
一九二四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广州大本营开始着手统一两广,作为国民革命根据地。白崇禧帮助李宗仁讨沈(鸿英)驱陆(荣廷),将广西置于国民政府统治之下。及一九二六年北伐军兴,白崇禧一跃而为蒋介石的参谋长,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所至有功。
“七七”事变既起,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蒋介石函电交驰,促白崇禧去南京共赴国难。以后“蒋传”论述及此,谓“李宗仁受命统率南京以北的军队,白崇禧被任为参谋总长,他们对国家都有很大的贡献”(董显光:《蒋总统传》,第二卷,第二九一页。)。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抗战初期,白崇禧与中共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合作得很好,如李宗仁的五战区设立一个动员委员会,由白恂周之请,荐钱俊瑞、范长江去担任该会的领导。又如台儿庄大战爆发后,白崇禧奉派去徐州赞勷李宗仁指挥作战,到时白崇禧特接纳周恩来的建议,在战术上采用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紧密结合的方针,从而取得台儿庄血战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后,白崇禧对这部战略巨著深为赞赏,将其基本精神摘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经蒋介石同意,将此两语由军事委员会令发全军,作为对日作战的指导方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通过白崇禧建议成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以汤恩伯、叶剑英主持其事,由此可见白崇禧对游击战的重视。
抗战胜利,毛泽东来渝商谈和平。《桂园大事记》这样写着: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桂园接见白崇禧。经过“皖南事变”,表明毛氏不咎既往,并对白崇禧寄予期望。后笔者承周恩来面告,白崇禧是中共争取的三个国民党人之一,但白氏也如其他两位一样,没有转到人民阵营中来。
白崇禧对战后接收问题,曾向蒋介石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主张先接收,后受降;反对军队整编及改组军事机构。以一九二八年小汤山裁兵会议的教训,可资参考。但蒋介石不接纳,以白崇禧为首任国防部长,而任陈诚为参谋总长,置白氏于有职无权的地位。蒋介石以官邸会报方式指挥作战,白崇禧认为这是对共军作战失利的主因。
一九四八年春,李宗仁在第一届国民大会竞选副总统得胜,蒋介石将白崇禧从国防部长外调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白氏要求统一指挥中原大军,并提出“守江必先守淮”的攻势防御方针,蒋害怕桂系势力做大,不予理睬。及辽沈战役惨败,何应钦派郭汝瑰飞北平谒蒋,无论如何要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军事。白崇禧初答应而后峻拒,因刘峙、杜聿明把“徐总”主力像一字形摆在陇海线上,没有纵深配备,要想重新部署兵力已时不我与了。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下旬,白崇禧看到徐淮战役已近尾声,先后发出“亥敬”、“亥全”两电,向蒋介石提出建议,要求重开国共和谈,蒋怀疑白崇禧以实力威胁他下野,误会甚深。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蒋介石邀国民党中常委到黄埔路官邸餐叙,提出“个人的进退绝不萦怀”的元旦文告征询意见。谷正纲、张道藩等痛哭流涕,声言蒋介石不能以下野来要求和平。蒋氏即席怒斥道:“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董显光:《蒋总统传》第三卷,第五二九页。)言毕愤而离开,其对白崇禧不谅之情,人所共知。
及李宗仁代政,以和谈号召内外,但因形格势禁,卒不接纳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宁府局处广州,粤中政要及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白吉尔力主白崇禧主力守粤,而蒋介石迟迟不允所请,以致坐失时机。其后李宗仁失意赴美,白崇禧则辗转从海南入台。从蒋经国所发表的《负重致远》一书来细加分析,就可知道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很不好过,结果他死得不明不白,时人惜之!
《白崇禧传》不评论白氏个人的功过是非,唯集中记述其毕生经历。白氏曾在北伐、抗战帮助过蒋介石,但又三次逼蒋下野。蒋、白之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国民党政权从发展、分裂到衰败的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古往今来,无不如此。希望本书之出版能对读者加深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有所禅益。
程思远
第一章 出生环境及青少年时代
一、出众的穆斯林后裔
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古文风极盛,世俗重文轻武,相习成风。所以明清两代文才辈出,而武人则不多见。只有在孙中山先生首倡革命以后,桂林才出了李宗仁、白崇禧两位名将。形势逼人强,这是一条真理。
李宗仁是桂林西乡人,白崇禧是桂林南乡人。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们两人推诚相见,携手合作,甘苦与共,患难相扶持,久经考验,老而弥笃。于是李、白遂扬名于人口,友情事功,相得益彰。
公元一八九三年三月十八日,白崇禧出生于桂林六塘山尾村一个回民的家庭。山尾村位于桂林到永福罗锦墟的公路右侧。村舍倚山建筑,白宅是全村最后一家。村后石山,平地崛起,作卧虎状,颇具特色,识者谓此地将出人才。
白崇禧的始祖,根据“族谱”所载,原为伯笃鲁丁,这是阿拉伯人的名字。原来自成吉思汗出兵中亚以后,打通了笃信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前来中国的大门。这些穆斯林一路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进入西北高原,一路经印度洋、南海、东海而到上海、南京一带,伯笃鲁丁是从水路到南京定居的。
由于明太祖时禁止人民用外国姓,于是伯笃鲁丁这一系乃改伯为白,白家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自伯笃鲁丁传十五代到白榕华,曾于清乾隆参加甲午科试,以进士出身,出任四川开县知县,调署茂州,直隶州知州,及年老退休,白榕华遂定居桂林南郊山尾村。
白榕华传十八代到白崇禧的父亲志书,早年也读过书,因习作联句所用音韵与其师白石意见相左,遂愤而弃儒从商,在桂林西乡苏桥墟开永泰林杂货铺,生意尚好,家里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
白志书年三十五岁时与桂林西乡罗锦墟马全记的长女结婚,婚后生子女成长者男四人,即崇勋、崇伦、崇禧、崇祜。另女三人,长女年妹适海,次女德贞适马,三女三妹适传。
白崇禧年十岁时,其父志书因脑溢血逝世。永泰林的账房李瑞芝以白家兄弟年幼,不知经营业务,一面侵吞所有资金,另一面又据白家所放外债为己有。结果促成债主临门,白家被迫变卖家产来还债。自此家道中落,生活日趋困难。
曾任广西人民政府副主席的白崇禧老师李任仁说,白崇禧是他所办会仙小学堂的第一班学生。白崇禧因父亲早死,家道贫寒,完全倚靠海家的姊夫上街卖牛肉,和年妹姊在家做针线来供给他读书,有时连文具也是老师赠送的,所以白崇禧过着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童年生活。
后来,白崇禧饮水思源,感恩图报,把他这位大姊的儿子海竞强加以有计划地培养:先送到日本士官学校习军事,后又保送陆军大学深造。抗战后期,竞强升到第四十六军师长。一九四七年海在莱芜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所俘,白崇禧又通过刘仲容要求周恩来将其释放,所有这一切,都是对其大姊当年照顾情深的报答。
白崇禧少时就具有一种不畏强暴的性格,他九岁那一年,和六岁的弟弟崇祜在老师白莲洲主持的私塾中入学,同学中有一个年十七的毛长林,平日以大欺小,常强令同学供给金钱食品,称为“进贡”,众皆隐忍而不敢声张。毛长林曾打过崇祜,白崇禧以体力不敌,不敢同他斗力,遂与崇祜密谋,对此人只能斗智以取胜,蓄谋伺机行动。
一日下午放学,崇禧紧跟在毛长林之后,乘他下五级石阶之际,便出其不意,从后用力一推,使毛长林沿石级滚下,遍体鳞伤。白崇禧还踢他两脚,然后躲到他家后面的山岩内,叫崇祜回家报告情况,历数毛长林在塾内种种恶行,非惩罚他不足以平众愤。他的父亲对此不予深究,但仍赔偿毛家医药费用。
毛长林的家长向老师控告白崇禧,白莲洲为维护纪律,将白崇禧施行棍责,同时严诫毛长林以后不得再有欺侮同学行为。从此以后,毛长林自知敛抑,不敢强收“进贡”了,人心大快。
白崇禧与弟崇祜在白莲洲的私塾就读年余,会李任仁、吕元甫在会仙墟创立会仙小学,推行新式教育,该校距山尾村仅三华里,白崇禧遂转学会仙,成为李任仁的入门弟子。李任仁字重毅,为进步知识分子,以后变成国民党的民主派,白崇禧经常就重大问题征询他的意见。但又不完全听他的话,这是后事。
一九〇七年,白崇禧以十四岁虚报十五岁考入桂林陆军小学,那时报名应试的有千余人,在取录的一百二十人中,白崇禧名列第六,这显示他早年已有异秉,取得考官的重视。
白崇禧得入桂林陆军小学,是他一生事业奠基的起点,因为那时的桂林,不仅是广西省会所在,而陆军小学又成为革命志士集结的中心。回顾孙中山先生自一九〇五年在海外组织同盟会后,次年即派黄兴来桂林发展革命组织,陆小总办蔡锷,青年教官林虎(1887-1960,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9年任粤桂边防军总司令。1947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解放后,先后任广西省政协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钮永建等相率加盟。他们创办《武学报》,鼓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白崇禧入陆小后受其影响,与同学们纷纷剪去长辫,表示倾向革命。但是非常不幸,白崇禧入陆军小学不及三月,即患恶性疟疾,这种病起初发冷,然后发热。当时还缺乏对症药品,白氏卧病一年,终于申请退学。其后崇禧与弟崇祜考入广西初级师范,屡试名列第一,被指定为领班生。
当时有一同学叫何树信,以“城内人”自炫,而叫崇禧、崇祜为“乡下人”,表示他自己高人一等,白崇禧不予理会。一日,崇禧自外归来,见何树信在寝室内以恶言骂崇祜。白崇禧问:“什么事?”何树信向他眨了一眼,说:“呸!乡下人!”
白崇禧不禁大怒,一拳把他打倒在地,还踢上两脚,表示他不能忍受任何人的屈辱。何树信挨打后,去报告校长。
后来学校当局调查事情真相,以为白崇禧不该打人,而何树信也不该欺侮同学,结果把白崇禧记大过一次了事。
二、参加北伐学生军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这一次革命带动了多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时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桂林,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原广西巡抚沈秉堃(1862-1913,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广西都督,旋受副都督陆荣廷的排挤,后死于北京。)、藩台王芝祥(1858-1930,辛亥广西独立后被推为广西副都督。后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任中华红十字会总会会长,并创办分会数十处。)见大势所趋,紧跟各省之后,于一九一一年农历九月十七日宣布广西独立,表示与逊清政府再没有什么关系。
广西谘议局随即推举沈秉堃为广西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不久邕龙标统陈炳辉发出拥护陆荣廷的通电,陈是陆的部下,沈、王见陆以实力为后盾,急于上台,遂引故他去,由谘议局改名的省参议会,改推陆荣廷为都督。陆荣廷自此登上统治广西的宝座,以迄十年之久。
当时桂林处于革命高潮的激荡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一面武昌陆军中学派代表李作砺、任道方南来,向陆军小学同学报告武昌首义的情况,并鼓励广西青年出以实际支援的行动;一面湖北革命军以汉口、汉阳相继失守,来电告急,要求各省派军赴援。在此情势下,广西决定任命赵炎午为广西北伐军统领,率混成协入湘直趋武汉。同时由陆军小学同学组织广西学生军敢死队,随同混成协出发,参加北伐。
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因受经费限制,只吸收一百二十人,李宗仁也是陆军小学学生,因报名较迟,以额满见遗,而白崇禧则被吸收进去了。队员中有黄绍竑、伍廷飏(1893-1950,广西容县人。毕生兴建设、办实业,为振兴国家实业建设、发展民族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夏威、俞作柏(1889-1959,广西北流人,中将衔,桂军高级将领,民主人士。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1924年征讨桂系陆荣廷战役,又随李宗仁、黄绍竑的“定桂讨贼联军”驱逐了陆荣廷残部。)、梁瀚嵩、吕焕炎(1890-1930,国民党陆军中将。新桂系将领。曾任李宗仁部第五纵队司令。1929年10月随俞作柏、李明瑞反蒋时,被蒋介石收买,倒戈拥蒋,被蒋任为广西省政府主席兼第八路军副总指挥。同年12月去职。1930年6月在广州遇刺身亡。)、梁朝玑(1892-1969,陆军中将,桂系重要战将。1926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师师长、陆军第七军副军长 。抗战时期,任广西绥靖公署中将参军、桂南行署主任等职。1949年赴台湾。)、李朝芳、蒙志等等。后来他们在统一广西及北伐战争中,都成为桂军中的高级干部。
白崇禧的母亲知他参加北伐学生敢死队,囿于当时“好仔不当兵”的传统成见,表示坚决反对。出发的前夕,崇禧得弟崇祜密告,谓母亲将派两位哥哥在桂林北门城口把守,届时强迫他回家。白崇禧临行时,遂将武器装具托同学代带出去,自己则着便衣从西门出城,绕过老人山、溜马山,到北门城外广场与大队会合,家人卒无可奈何。
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北上之际,广西各队学生列队欢送,打锣打鼓,燃着鞭炮,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概。
白崇禧那时十八岁,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现在他肩上荷“七九”步枪一支,腰间绑着一百五十发子弹的弹带,在黑呢外套外面,还背着羊毛毡、水壶、饭盒和杂囊等等。身负重载,长途行军,一到永州,白崇禧和多数同学的脚跟已为草鞋所擦破了。
尚幸到了永州,白崇禧和一些同学被派押运辎重乘民船经湘江直往长沙。到长沙后又改乘轮船经洞庭湖出长江,到汉阳的蔡甸登陆。时清军据守汉口、汉阳,与武昌方面的革命军隔江对峙。广西北伐军和学生敢死队,奉命在蔡甸到梅花山一带配合南军作战,威胁敌方侧后。
时南北酝酿议和,战事已近尾声,但前线警戒仍然不敢稍有疏忽。一夜,白崇禧被派担任步哨。时适朔风怒号,大雪纷飞。俄顷之间,他已变成一个雪人。但因初上前线,内心无限兴奋,倚靠满腔革命热情抵御了寒流的侵袭。
不久和议成立,南北停战,广西学生军调驻孝感。严冬已过,春天到来,一片和平景象,白崇禧和同学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一日,湖北都督黎元洪前来孝感劳军,看到学生敢死队穿得寒酸,特犒送酒肉,并津贴每名学生十元银洋。学生们向来自负,不受政府津贴,只收其酒肉,而璧还他的现款,颇为人们所称道。
不久,白崇禧和同学们奉命到汉口集中,他们第一次乘搭火车南下,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他们一到汉口,首先是渡江游黄鹤楼,白崇禧登楼远眺,吟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俯仰大江南北伟大河山的自然景色,不仅发思古之幽情,而且顿兴澄清海宇之志。他的心胸豁然开朗了。
一周以后,广西学生军乘拖轮到南京,编入陆军入伍生队受训。半年以后,又被送回武昌,入陆军预备学校,它的前身是陆军中学,所授课程约等于今日高中及大学一年级的程度,为期三年。毕业后,白崇禧被派到北苑卢永祥的第十师入伍半年,其目的是要了解部队生活。
一九一五年,白崇禧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此时校长是曲同丰,他是办军事教育的名宿,相当取得保定学生的信任。袁世凯自攘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坐上了总统的宝座以后,意犹不足,酝酿称帝。袁世凯鉴于保定军校在校二、三期学生都是南方人,并且大多数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实际行动,对他们很不放心,于是借故将曲同丰调开,另派自己的心腹亲信王汝贤来做保定军校校长。后者不学无术,同学们都鄙视他。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凯布置就绪,下令称帝。三十一日,公布明年为洪宪元年,这一帝制闹剧深深引起了保定军校学生们的愤慨。这时日本人办有一份《顺天时报》,公开反对帝制,目的在挑动中国内乱,而颇为保定学生所爱阅。王汝贤以为看《顺天时报》的人,便是反对帝制的革命党,于是严加防制,却因此掀起轩然巨波。
一天,一位同学偷看《顺天时报》,被一长官发现了,他去报告王汝贤。后者为惩一儆百,打了这位同学四十军棍。这事激起了全校同学的公愤,为反对帝制久经压抑的愤怒,一下都迸发出来了。同学们燃着一道通红的火炬,拿起砖头和木棍,冲进校本部,喊声震天,捣毁办公室,把王校长的照片扔进厕所里。这是保定前所未有的大暴动。
王汝贤见势不佳,匆忙走避,并用电话调附近驻军把保定军校包围起来,缴出学生们的枪支,连大炮也缴去炮闩。每一班都派兵一排监视,形如面对大敌。后来看到学生们的激情平定下来了,才把兵撤退。从此保定军校变成一个没有武器的军官学校,一直等到袁世凯死了,才把武器发还。
白崇禧在保定军校肄业期间,一是致力于战略战术思想的研究,一是比较关注中国边疆问题。关于前者,他把《阵中要务令》十大本和《作战纲要详解》七本都看完了,还将它的要点写成札记。关于后者,它着重于搜集中国西北边疆的地理沿革和历史发展的资料。因为他是一个回族后裔,深欲对开发西北有所贡献。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白崇禧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在年终毕业的前夕,学校分发志愿书,叫学生填报。白崇禧与徐培根、陆权等二十多同学,自愿分发到新疆当见习官,大家想在那里训练一支新军,为巩固边防之用。在此以前,他写信给他的母亲,说此行意在效法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壮志满怀,绝不后退。
然而白崇禧远征新疆之举并未实现。原来他们到北京训练总监部领取五百元旅费后,即准备由京奉铁路乘火车到东北,转乘西伯利亚专列到阿里木铎,从那里换公路车至迪化(今乌鲁木齐)报到。不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既起,白党谢米诺夫退据西伯利亚,此路已不通行。后来他们想经陕甘出玉门关出星星峡,而陕西又为陈树藩所据,不准带着北京政府文件的人员通过。这样,他们就行不得了,此为白崇禧入新之行第一次受到的挫折。
三、在陆荣廷部队见习
西北既去不成,白崇禧遂于一九一七年回到广西,在陆荣廷之子陆裕光当师长的广西陆军第一师所属第三团任见习官。此时,陆荣廷的地位正如日上中天,拥有两广,不可一世。
陆荣廷是广西武鸣人,生于一八八五年,原在龙州巡防队当兵。一日,他当采买带着一块牛肉搭水口渡船,被一位法国军官所带的猎狗衔去。陆一时火起,开枪把这条狗打死了。这还了得,法方要巡防队把陆荣廷交出来受审。陆荣廷惧罪逃避,从此他在中越边境落草为寇,以“陆阿宋”名震遐迩。后两广总督岑春煊(1861-1933,壮族。清末重臣,与袁世凯势力抗衡,史称“南岑北袁”。1912年通电清廷放弃帝制,赞成民主共和。)获悉其情,特令苏元春出面招抚,令其统率广西边境巡防队,陆从此走上为清廷效力的道路。
当广西兵备处总办庄蕴宽任太平思顺兵备道时,曾派陆荣廷去日本参观日军的操演,他在东京得广西同乡曾彦的介绍,秘密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陆已升官到广西提督。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陆夤缘时会,由副都督而广西都督。
陆荣廷是一个善于观变的人。一九一五年,袁世凯称帝,其干将龙济光盘踞广东,于是梁启超、胡汉民先后入桂,策动陆荣廷出兵讨龙。陆氏派曾彦去南洋,迎岑春煊北归。岑氏得日本人之助,一九一六年五月一日,在肇庆设都司令部,攻击矛头指向广州。这是陆染指广东之始。
不久,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总统,召陆荣廷去北京,授以“两广巡阅使”的衔头。从此陆荣廷将广东置于他的统治之下,粤人皆有“亡省”之痛。陆荣廷除以妻弟谭浩明为广西督军,还任辛亥时积极拥他上台的干将陈炳焜为广东督军(后来陈焜炳调任两广护军使,而以莫荣新为广东督军)。
白崇禧和他的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同学,此时都在广西陆军第一师见习。这一师由陆荣廷之子陆裕光任师长,号称新军。实际上与绿林改编的旧军并无多大区别,因为陆荣廷所属韦荣昌、林俊廷、韩彩凤、沈鸿英(1870-1938,旧桂系将领。曾为绿林头目,接受同盟会招编,参加柳州辛亥革命。参加护国讨袁,后随陆荣廷下广东,任护国军第三军司令。最后在军阀混战中,被新桂系消灭,1925年化妆成商人,逃至香港。)等人的部队,多由广西巡防队改编,或由绿林匪帮招安而来,他们轻视知识,并不尊重军校出身的见习官,所以白崇禧和其他同学来到这里,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九一七年夏间,广西当局将所有军官学校出身的青年军官完全集中起来,创办一个“广西陆军模范营”。看来是陆荣廷和广西督军谭浩明,不敢信任军校学生,特把他们集中一处,以便易于控制。或者如陆、谭所说的一样,模范营之设置,是改造旧军的基础。
模范营营长由广西督军署委马晓军(1881-1959,陆军中将。曾任旧桂系陆荣廷部模范营营长、广西护国军副司令。后任孙中山大本营参军、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1949年移居台湾。)充任。他是广西容县人,日本士官学校第十四期毕业。他长得躯干矮小,形象不似一个军人,但因陆荣廷与谭浩明“崇洋媚外”,广西全省又只有他一个士官学生,只能由他担任模范营长了。马晓军对此任命,感到无比光荣,常引唐人诗句“万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以自誉,盖指广西旧军都是绿林出身也。
广西模范营招考学兵六百人,多为高小毕业或初中生。并由第一师抽调一些优秀士兵,加以短期训练后,派充班长,编成四个连,由朱如珍、曾致沂、黄旭初(1892-1975,中将加上将衔。1931年起,连任广西省主席19年。大陆解放后,寄居日本、香港。1975年病逝于香港。)、苏端当连长。白崇禧、黄绍竑、徐启明、夏威、张淦、梁朝玑等当少尉连副。该营官兵文化水平均较高,实不愧为当时广西陆军的模范。
一九一七年八月,孙中山先生因北京政府毁弃约法,遂南下广州护法。九月,就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宣言戡定内乱,恢复约法。十月,北京政府派兵南下,攻陷湖南宝庆、衡山,于是广州军政府任谭浩明为粤桂湘联军总司令,从广西出师援湘,陆荣廷所以同意谭浩明领兵北上,是恐怕北洋势力南下,危及两广的根基。
谭浩明号称“联帅”,不能不大摆威风,他闻说广西模范营训练严格,服装整齐,特调该营为联军总司令的卫队,以壮观瞻。这样,白崇禧、黄绍竑、夏威等都随队出发,由湘南直抵长沙。这营卫队除担任警卫之外,就是纠察市区的军风纪,由于执行任务认真,颇得人们的好评。
一九一八年二月,谭浩明的联军在岳阳羊楼司战败,吴佩孚占领岳州,其后吴军节节进逼,直追到祁阳与零陵间的黄姑岭,始行停止。九月下旬,直皖两派酝酿战争,吴佩孚要松出手来对付皖系,遂与谭浩明发出联名通电,主张和平,桂军借此退回广西。此时陆荣廷与政学系议员勾结,逼孙中山先生去职,由岑春煊出任广州军政府总裁。孙陆决裂自此开始。
模范营撤回湘桂边境后,人事有了更动,黄旭初升为营副,白崇禧当第一连连长,张淦当第二连连长,黄绍竑当第三连连长,廖光升当第四连连长。全营驻在零陵境内的东湘桥,进行训练。一九一九年五月,该营由桂林调回南宁。一天,白崇禧与黄绍竑人各一骑,并辔前驱,行到柳州南面的牛岩墟附近,适值大雨滂沱,山洪暴发,路面被水淹没,好似湖沼一样,他们仍涉水策马前进,愈陷愈深,竟至没顶。白崇禧素善骑,他两腿一夹,马一跃而出。黄绍竑不能像他一样,屡浮屡沉,大声呼救。但白崇禧为全身武装所累,不能下去救他。黄绍竑经过一番挣扎,终于脱险。至此,黄氏始知自己的骑术不及白崇禧远甚。
时广西左江流域土匪猖獗,谭浩明乃调模范营前往进剿。马晓军奉命后,开会研讨。白崇禧说,陆荣廷因为从绿林起家,所以对股匪惯用招安政策。当军队力量强大,匪就接受招抚,等到军队离开,他们仍旧集成土匪,看来招抚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办法。白崇禧主张马营长去龙州水口见陆荣廷,建议枪决屡受招安的惯匪,以绝后患。结果马晓军挨了一顿臭骂,失意归来,还埋怨他害他受气。
在分配工作时,白崇禧的一连负责收容降匪,其他各连则担任进剿任务。当时白崇禧驻扶南县渠黎墟,收容降匪二百以上,其中有惯匪谭鉴章等八十多人屡受招安,决定把他们实行管训,由他自己负责。并考虑斩草必须除根,上级既不同意,必须独断专行,先斩后奏。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白崇禧特许屡受招安的匪首八十多人放假三天回家过节,并严令他们依期回营。等到他们归来,白崇禧佯怒说:“接到报告,你们有人在外面有不法行为,实在有负我以诚相待的深意!”他们一概否认。
白崇禧说:“控告的人仍住在隔壁的学校,他说能够认识抢劫他的人,为了保证大家的清白,你们最好过去让他认别。”他们只好一个一个地到这间学校去。
事前,白崇禧暗令连副郑昌溶率兵两排在校内埋伏,他们一入教室,即被逮捕。其中有一人力大,将绑他的绳索挣断,卫兵急中开枪把他打死。这时还有匪首八人在连长室内,一闻枪声,忙问:“什么事?”
白崇禧借口查问原因走出连部,一到门口就令另一排埋伏的士兵进去将余匪逮捕。即日白崇禧令将所有匪首八十多人一律予以枪决。事后白氏呈报营长马晓军云:“受命收容之匪徒于晚间抢枪谋叛,事起仓促,不及请示,又恐有误戎机,遂紧急处置将全部匪首八十多人悉予枪决。”马晓军接报大惊,恐陆荣廷、谭浩明罪己。
白崇禧对马晓军说:“这事是我干的,我愿负全部责任。”马晓军遂将此事转报上去。陆荣廷、谭浩明见已成事实,竟不追究。此后太平府各县道不拾遗,而广西对匪患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