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中国好榜样:创业传奇(套装共6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好榜样:创业传奇(套装共6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好榜样:创业传奇(套装共6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好榜样:创业传奇(套装共6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保蘅、

出版社: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55715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6741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传记袖珍馆Ⅳ


中国好榜样:创业传奇


(套装共六册)


王保蘅 等 著


哈尔滨出版社

马云传


第一章 青涩年华,30年风雨兼程


1.从“阿甘”成长为“英语神童”


每一位成功企业家的身上都有着一些其他人难以企及的素质,也会经历一些其他人不曾经历的困难和挫折。任何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马云也不例外。


马云没有魁梧的身材,也没有出众的容貌,但他却是当代中国当仁不让的一代“创业教父”和“电子商务之父”,是中国商界乃至全球电子商务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家。他几乎得到了一位企业家所能获得的一切荣誉,甚至被世界各国的政要、商人尊称为“东方拿破仑”。然而,这位成功的企业家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出身——他只是一名毕业于普通院校、成绩平平的普通创业者而已。他顽皮、叛逆和“不学无术”,然而似乎就是这些,使他成为了一代商界大亨。


1964年10月15日,马云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他的母亲给他取名马云,是希望他能乖巧懂事,但是现实却与马云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马云自小活泼好动、顽皮淘气,他的父母拿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或许,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叛逆和伶俐,造就了这位20年后叱咤商界的奇才。


马云的父亲是杭州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母亲则是有名的才女,不仅歌唱得好,还是一位演讲高手。所以,马云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并练就了高超的交流技巧,而他也因此更加善于思考和想象。成年之后,每当有朋友称赞马云讲故事的能力强时,他总是激动地说:“是童年的那段时光造就了今天的我。”


按理说,杭州温润的吴越文化会带给人温文尔雅的气质,但马云丝毫没有受到那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即使他的母亲有着优美的歌声,他也没有因此而养成温顺的性情。他是那样倔强,倔强得让他的父母深感头疼。


天下没有不望子成龙的父母,马云的父母自然也迫切地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很早就让马云学习识字,马云在六岁的时候,认识的字已远远超过了同龄人。已经能断文识字的马云,在这一年龄段就喜欢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


从金庸书中的那些英雄人物身上,马云清楚地意识到,不论是侠肝义胆的郭靖,还是侠义多情的杨过、坚韧不拔的张无忌、敢作敢为的令狐冲……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他们似乎又有着一个相似点:即他们都曾经历了非常严酷的考验,甚至面临过死亡的威胁,但最终他们都能够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成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马云因此深深地领略了“勇气”的真正含意,同时,他也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真正的勇敢和成功。于是,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因此,打架便成了马云少年时期的“专长”。很多时候,马云都会帮弱势的同学出头打架,践行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观。


人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勇气的人是永远不会获得成功的。马云自从喜欢上金庸的武侠小说后,就坚定不移地承担起了“英雄”的责任。一次,马云因为一件小事和一个身材非常高大的社会青年打了起来。当时很多人都说马云是不自量力,可是,身体瘦弱的马云并没有退缩。虽然最后没有打赢对方,但马云的勇敢却震撼了那个社会青年,连连称赞马云是一条真正的汉子。


马云年少时的“战绩”使他经常获得同伴们的赞叹,却也使马云吃了不少苦头。他上小学时,有一次因为和同学打架,竟致使警察找到了他家里,结果马云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当时,马云的爷爷极为气愤,对着马云大吼道:“警察都引到家里了,你这个孩子还想怎么样?”马云爷爷的这一吼,换来了一条针对马云的“家规”——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后来,马云还因为这件事又和同学打了一架,并被迫转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云当“英雄”的愿望更加强烈。转学后的他还是没有改掉打架的“坏毛病”,没过多久就“重操旧业”,继续着他的“英雄”之路。


儿时的马云,在所有人看来(包括马云的父母)几乎是“无可救药”的。父亲看到孩子越来越叛逆,也不再对马云的未来抱任何希望,只希望他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但是,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马云,对周围人的看法却不以为然,他总是说:“我经常打架,但不爱打架。”的确,此时的马云已经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质——他重视朋友间的友谊,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的朋友,甚至经常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来保护朋友。这一切都体现了马云的大义凛然和重情重义,而这也为他之后在“网海”中的翻云覆雨,为他之后的巨大成功,埋下了深深的伏笔。他的这一特质似乎也暗示了,马云的人生绝对不会是平庸的,更不会像他父母认为的那样——马云的人生没有任何希望。


在很多人看来,少年时的马云就是十足的“阿甘”。他从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同,不仅爱打架,学习成绩也是一塌糊涂。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不佳,从没有进过“甲A”行列。然而,在马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来了位教地理的女老师。这位女老师有着大大的眼睛和白皙的脸庞,在马云所在的那所规模并不大的学校里引起了轰动。时间一长,不爱学习地理的马云因为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好感,开始很认真地听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有一次,这位女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给大家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前不久,我在西湖桥上看风景,突然有几个外国朋友走到我的身边,向我咨询杭州的著名旅游景点,当时我就以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地理知识与他们对答如流,还得到了他们的赞赏。因此,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地理,不然以后有人问你们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你们不会,可是要丢中国人的脸的。”


这位女老师之所以非常认真地给同学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因为想激发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可是马云听完之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念头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扎根——作为中国人,绝对不能丢国家的脸,大英雄当如是。


可以说,正是这个普通的故事,激发了马云从未被唤醒的梦:我也是中国人啊!老师说要学好地理,可如果英语不好也没有什么用啊!此刻,马云终于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决定从此奋发图强,好好学习英语。根据马云回忆,正是从那时起,他才不再单纯地只想做“行侠仗义”的英雄,而是要做一名“不丢脸”的中国人。


任何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都必然具备果断的性格,马云也是如此。在他决定努力学习英语后,立即用自己仅有的零用钱买了一个袖珍型的收音机,专门用来听英语——无论是美国之音还是英国的BBC,他一个都不错过。


马云的少年时代,正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推行,世界各国的游客纷纷被中国宏伟的故宫、绵延万里的长城吸引,来到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圣土,观赏中国的山水名胜,体会中国的风土人情。当然,他们的行程中也少不了“人间天堂”的杭州,更少不了传说中的雷峰塔和西湖。马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西湖一带便成为了他学习英语的宝地。在那里,只要有外国人从他身边经过,他就会主动走上前去和他们交流,有时还免费给那些外国游客当导游。得知杭州西湖区附近的一家酒店经常有外国人出入后,马云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每天都骑车40分钟去那家酒店,跟一些外国人用英语交流。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马云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老师和同学们都夸赞马云是英语奇才。而那些到中国杭州的外国游客,听马云说着流利的英语,简直很难相信他是本地人,还以为他是海外归来的“小华侨”。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马云学习英语时的刻苦与努力。


当马云夜以继日地苦学英语时,与他同龄的孩子大多都在享受着属于他们的童年生活。马云能够进步,他的父母自然是最高兴的。可是随着马云越来越偏爱英语,他的偏科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数学成绩更是一塌糊涂。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强迫马云做什么。


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都可以发现一些不平凡的事情,马云也不例外。在马云15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并让他学到了很多老师和书本无法教授的知识,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云在15岁那年,无意中结识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对中年夫妇。中年夫妇非常喜欢这个为他们做导游的少年,也非常欣赏他坚韧忍、乐观和刻苦的精神。马云与中年夫妇在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三天。当马云听他们讲述国外经济的迅猛发展时,这才恍然大悟——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经济非常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高,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我们中国还很落后。这对澳大利亚夫妇临走时还告诉马云,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经营着一家科技公司,目前正处于创业时期,他们来中国不只是为了旅游,还想要寻找投资机会。虽然那时的马云对经济知识和创业理念并不太了解,但是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全新的想法——长大以后,他也要像那对澳大利亚夫妇一样,经营一家自己的公司。


2.屡败屡战:马云的大学梦


很多人都认为,大多数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曾得到过幸运女神的眷顾。众所周知,盛大网络董事长兼CEO陈天桥以“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的称号提前从复旦大学毕业;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当年也是仅凭一篇获奖文章便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就读的。然而马云却不同。在很多人看来,少年时代的马云既没有聪明的头脑,也没有其他成功人士从小就展露的峥嵘头角。对此,马云自己也曾经幽默地自嘲道:“我真的很笨,脑袋小,只能一个个地想问题,你若连提三个问题,我就会不知所措了。”


小时候的马云确实不爱学习,经常和别人打架,还曾因此招来了很多的麻烦。后来,马云受到初中地理老师的影响,爱上了学习,尤其喜欢英语,并萌发考大学的梦想。然而,那时的马云却不被任何人看好,包括他的父母。尽管如此,倔强任性的马云没有轻言放弃。此时,大学之梦已深深地在他的心中扎下根来,象牙塔中的美好生活也让他无比向往。


虽然大学之梦不断地在他心中燃烧,但由于小时候玩得太多,基础差,所以很难快速提高成绩。其实,马云也深知自己的底子差,因此在考高中时他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所二流高中。然而,就是考一所二流的学校,马云第一年也是名落孙山,第二年才勉强上线。这位公认的“英语天才”,数学成绩实在是太差了。


作为数学方面的低能儿,马云并没有灰心丧气,梦想之光始终照耀着他的内心——进入北京大学。怀揣着这样的梦想,马云度过了他三年的高中生活,就是在高考前夕,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因为知道自己的成绩非常一般,所以他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在父母期待的眼神以及老师怀疑的目光下,马云轻装上阵,步入了神圣的考场。然而,这次他的数学仅考了1分,大大拉低了总分,不出意外地“成功落榜”。


面对如此惨痛的失败,马云也曾垂头丧气,甚至打算去做临时工。在自己表弟的引荐下,马云去了西湖附近的一家酒店应聘,却惨遭无情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酒店需要的是相貌端正、身材高挺的服务员,可你又瘦又矮,长相嘛,我也不说了。”面对老板毫不留情的拒绝,马云无语:难道长得难看也是我的错?


即便是这样频频碰壁,马云也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锻炼自己的机会。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业时代,马云都坚持着“永不放弃”的信念,他从不会轻易放弃梦想,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当过秘书,也曾经做过搬运工,然而,由于他的身体实在太瘦小,吃不消这些体力活,不得不通过父亲的关系,到一家杂志社蹬三轮车给人送杂志。这家杂志社主要经营《山海经》、《江南》和《东海》等类型的杂志,一向颇爱金庸武侠小说的马云,对这些文学性的杂志并不是太感兴趣,所以他每天就机械性地帮杂志社将杂志打包(每25本打一包),然后将杂志送到火车站,再由火车运到其他地方。


马云送杂志的始发地到火车站的道路,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有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炎炎的烈日下,还是在疾风迅雨中,很多人都会看到一个瘦小的少年蹬着车,艰难地行驶在这条路上……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这个画面成为了大家闲聊的话题。


那时的马云,每天都在为一点微薄的报酬出卖自己的体力,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心里也很清楚,自己的求学路很有可能就此中断了。可是,胸怀大志的马云,又怎么能甘心一直做这样的工作呢?虽然他还没看到自己事业的曙光,但他却不想成为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更不想沦落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只是在现实的催逼之下,马云将很多想法都埋在了心底,仍然坚持在杂志社工作着。


或许是马云不懈的追求和执着感动了上天,幸运终于肯青睐这位瘦弱的少年了。有一天,马云和往常一样蹬着三轮车给一家舞蹈协会送杂志,在那里,他无意间看到了陕西作家路遥的著名小说《人生》,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如此具有文学价值的书。正是这本书改变了马云——它犹如一盏明灯,将光明带给了马云,进而影响了马云的一生。


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影响了很多人一样,路遥的《人生》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的那一代人,其中就包括马云。《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知识青年,他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但现实却总是跟他开玩笑——每当他向成功迈进一步,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使他的才华无处施展,甚至会使他已经拥有的一切归零……


高加林遭遇挫折的画面一直闪现在马云的脑中,他曲折的人生道路给了马云很大的启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的一生漫长而曲折,困难和挫折更是在所难免,但最重要的只有几步;俗话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既然如此,我又怎么能够安于现状呢?”于是,马云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再次步入神圣的考场。


20年后,当马云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感慨万千地说道:“今天很无奈,明天或许还很残酷,但我们要一直相信,后天会更好……”


人们常说,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信念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确实有很多成功人士能取得成就,就缘于某一个小小的信念。马云确立了自己的信念,很快就辞掉了在杂志社的工作,一心投入到了艰苦难熬的复读生活中。


马云重新背起书包后,天天骑着陪伴自己多年的自行车,穿梭在学校与家这两点一线之间。虽然马云在英语方面的能力让很多人看好,但是,数学成绩上不来,一切都白搭。有时候他甚至会想,如果没有数学这门课多好啊。但现实无法改变,所以,马云要“两手抓”——不仅要保持自己的英语水平,还要努力把数学成绩提上去,最起码不能让数学拖了后腿。就这样,马云日复一日地努力着,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高考。这一次,马云没有了先前的轻松,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长久的努力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正如他的父母以及老师担心的那样,马云再次落榜——这次他的数学成绩为19分,总分也与录取分数线相差150分。这个结果令马云非常懊恼,他的父母也一致表示,他没有必要再参加高考了,因为他们对这个“不争气的孩子”不抱任何希望了。他们一再地劝马云:“你就彻底死了上大学的心吧,好好学门手艺,饿不着自己就可以了。”然而,受《人生》影响的马云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高考的两次失利,他非常不甘心。在经历过这两次失利之后,马云愈战愈勇,决定再考一次。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当然,马云的心中也不可能毫无波动,面对家人复杂的眼神,他也感到了沮丧。第二次高考结束后,马云经常一个人来到西湖桥上,看着远处的风景,思索着什么。可以说,那时候的马云确实有点儿失落,有点儿寂寞。但是有一次他听到《排球女将》中欢快的主题曲,却沉浸了进去,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烦恼。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看黑白电视的阶段。此时从日本引进的《排球女将》一度引起轰动,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无论是天真烂漫的孩童,还是年过六旬的老人,都对这部电视剧津津乐道。尤其是剧中小鹿纯子那甜美的笑容以及她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感染了那个年代的很多人,这些人中也包括马云。


想起小鹿纯子甜美的笑容,想起她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对梦想的执着,马云的心中豁然开朗了。回到家中,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和老师的怀疑,坚决地要求复读。马云的要求被家人驳回,但即使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马云还是坚持白天工作,晚上读夜校。只要有时间,马云就会骑自行车去浙江大学的图书馆,以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因为《排球女将》这部电视剧,“永不放弃”的精神开始在马云的心中生根发芽,而在他之后的创业道路上,这种精神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4年,20岁的马云鼓足了勇气和信心,第三次步入了高考的考场。而在这之前,有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告诉马云,如果马云的数学能及格,他的余字就倒着写。考完之后,马云起初对自己的数学成绩还有一些担心,但在和其他同学对过答案后,他知道自己这次肯定能及格。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他破天荒地考了89分。对在数学方面缺乏天赋的马云来说,这样的成绩是无数的汗水和辛劳换来的。


马云奇迹般地在数学科目上考了89分,但他的总分距离本科线还差5分。数学成绩的提升,看来没能改变他的命运。可是,当他准备就读杭州师范学院专科时,却终于等来了机遇的垂青——当时,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刚刚升本不久,那一年英语专业的招生计划未能完成,外语系决定调配部分英语成绩优秀的专科生直接进入本科。就这样,英语成绩极其优秀的马云,便被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本科破格录取了。


3.从“昂扬”大学生到“寂寞”教书匠


凭借“阿甘”般的傻劲,20岁的马云步入了大学的殿堂。他的人生因此发生了改变,命运之神似乎也开始眷顾他了。


在大学里,凭借流利的英语,马云几乎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稳坐外语系的前五名。由于在外语系的学习显得很是轻松,所以马云的心思开始转向学业之外的各种社团。其实,入学后不久,马云就加入了学生会。在学生会里,马云将往日的英雄气魄用到了学生会的各项工作中,在学生会中有了一定的名气,甚至学校附近的一些人也都认识他。


1985年,马云在一对澳大利亚夫妇的邀请下,第一次走出国门。这对澳大利亚夫妇即是马云以前在西子湖畔学习英语时认识的。后来,马云和他们经常交流,而且他们每年都会来马云家做客。当时,马云家的经济条件很差,于是这对夫妇就资助马云读完了大学。


再说马云在学校中的生活。就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年,马云顺利当选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担任了杭州市学联主席。大学四年中,马云连任三年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借助这些平台,马云的人脉关系变得广泛起来。


在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马云将学生会的各项工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当时,学生会每年的活动经费仅有150元,马云却可以用这150元举办很多精彩的活动。马云凭借自己的能力,使得学生会的各项活动都开展得很顺利,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喜欢说话、擅长交际的人。可以说,这些经历在无形中锻炼了马云的领导、协调能力,为他日后立足商场,与商界和政界人士的广泛交往奠定了基础。


在大学里,作为一名学生会的干部,马云总是尽其所能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各种困难。


一次,班里有一名成绩很不错的同学,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误而被取消了考研的资格。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能考研究生,该同学就要被分回农村。马云意识到,对这样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来说,这样的结果势必会影响他的发展前途,于是马云花了两天多的时间,找到班主任、系领导甚至院领导,最终说服他们恢复了那名同学的考研资格。从那以后,马云和那个同学也没有再联系,这件事情也被他遗忘了。然而,当时的马云并没有想到,时隔近十年之后,他不经意间提供的帮助,会换来对方的“涌泉相报”。


大学生活纯净而美好,在大学期间,最让马云感到欣慰的,莫过于他在这里找到了他的人生伴侣——张瑛,而这位人生伴侣也成为马云后来的同事和创业伙伴。张瑛和马云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相识的,毕业后他们就领了结婚证。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多年以来,张瑛一直默默支持着马云。可以说,张瑛不但是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还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1988年,24岁的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此时的马云,已经不再是那个家长担心、老师操心的差生,而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同其他的毕业生一样,马云也要服从国家的统一分配。当时同届的500名本科毕业生,几乎都被分配回各自家乡的中学教书去了,而马云这一回似乎再次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他被分配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当时只有马云一个人被分配到大学教书。拿到派遣证之后,杭州师范学院的院长亲自找到马云,并叮嘱他不要随波逐流,一心只想着“下海”经商。


当时,马云承诺要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六年的书。为了这个承诺,马云开始了他六年的教师生涯。其实,当时有很多公司给出了相当可观的待遇聘用马云,但为了这个承诺,马云没有为之所动。因为他认为,人无信则不立。


在当时这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里,商贸及外语方面的师资相当匮乏,所以胸怀大志的马云来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顺理成章地担任了英语及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可以说,也正是这六年的任教经历,培养了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能力。


虽然马云并不满足于当一名教师,但既然已经做了教师,马云认为,就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由于马云拥有独特的授课方式,所以他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马云的课总是能吸引很多学生。


马云不喜欢死板的教学模式,而更提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更为可贵的是,马云格外关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作为一个差生时的痛苦。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很多成绩很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马云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来传播英语知识。于是,美丽的西子湖畔便诞生了第一个英语角。很快,英语角便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当时,杭州望湖宾馆的大堂副经理也慕名而来,成为马云的学生。后来当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这位大堂副经理也加入了马云的团队。


刚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时候,马云每个月的工资还不足100元,当然,比起那些被分配回家乡的同学来说,能在大学里任教,又有份稳定的收入,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然而,在大学里,像马云这样的老师拿不到太多的钱,所以他只能住在教师宿舍里。但是,那时的马云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东拼西凑,向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借了一些钱,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不算很大的房子。后来,随着教师福利政策的改善,马云卖掉了那套房子,并在西湖区买了一套接近200平方米的房子。后来,这套房子还成了阿里巴巴的创业基地。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人会在房子上做文章,而敏锐的马云凭借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很早就开始涉足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几年后中国房地产的骤然升温,也证明了马云的精明和敏锐。


在教书之余,马云还到一些夜校做兼职讲师,由此结识了很多做外贸生意的老板,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在大学教书的六年里,马云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老师,还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他赢得了众多学生、同事和领导的钦佩,更重要的是,他结交了很多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后来,马云的很多同事和学生纷纷追随他闯荡商界。在创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中,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如韩敏、周悦红等人。


大学毕业后,马云为了一个承诺做了一名老师,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承诺,让马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能力和人脉资源,为他不久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永不放弃:马云的海博翻译之旅


马云一直都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期间,他很快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三尺讲台——也许他骨子里就涌动着无限的激情和不安分的因子。在马云看来,对年纪轻轻的他而言,教师这个职业太过安逸,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在渴望自己的生活能有更大的突破。


在西子湖畔建立了第一个英语角之后,马云立刻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毕竟像他这样既懂英语又懂贸易的全能型英语人才,在当时还是很稀缺的。于是,马云开始考虑建立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


马云的特点是,一旦想做一件事,就会很快付诸行动。当时,马云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他真正开始为自己的事业理想而打拼。


1994年,国内掀起了一场下海热潮,马云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杭州注册成立了海博翻译社。海博是英文单词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而这家翻译社也是杭州最早的一家专业的翻译社。其实,早在1992年的时候,他的翻译社就已经有了雏形。虽然在马云的创业历程中,海博翻译社不是最为灿烂的篇章,但却是他初涉商海的第一步。


海博翻译社的成员,除了马云和他的朋友之外,还有一些退休的英语教师。海博翻译社的成立,不但为那些退休的老教师增加了经济来源,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余热的平台。马云自己除了要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经营翻译社。


在当时那样的市场环境下,虽然需要英语的场合并不少,且精通英语的人也确实不多,但作为杭州第一家翻译社,要想快速被市场接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海博翻译社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赚到多少钱,相反,它的运营可以说是步履维艰。第一个月,海博的总收入为70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