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盛世囚徒李世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盛世囚徒李世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盛世囚徒李世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盛世囚徒李世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吴晶著

出版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3-11-01

书籍编号:30155953

ISBN:978730812179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6711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盛世囚徒李世民

吴晶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一生的阴影

李世民与李建成


帝王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有其父为他苦心撰写的帝王学教材——《帝范》。而这个年纪的李世民正在干什么呢?他在疆场上出生入死地打天下。


然而,学校总是有的,老师也无处不在。就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天赋和观察能力了。李世民的第一所学校在战场;而第二所学校,则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做皇帝,李世民的第一位老师是表叔隋炀帝;第二位老师,就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


说起来,李渊很委屈。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都被世人看做碌碌无为、坐享其成的典型。可不是吗?他以炀帝表兄、封疆大吏的雄厚资本起家,在举事后便一直坐镇长安宫城之中,依靠几个儿子和众多将领浴血搏杀,才得到了这江山。他为之付出过什么呢?


其实,也许只有李世民才知道李渊的委屈。为了表明自己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李世民不得不在史书中抹去了唐高祖当年的诸多功绩,但唐太宗心里恐怕一清二楚。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李渊便由卫尉少卿、太原留守一跃而成为大唐的天子,唐高祖的城府实际上深不可测,韬晦不同凡响。在李世民和刘文静还傻乎乎地一腔热血地劝说他举兵之时,唐高祖早就不动声色地做了种种安排。在李世民于前方厮杀征战的时候,他通过各种策略和手段稳住了突厥人、李密等一个又一个强敌,为李世民赢取了时间。在天下终归一统的时候,他又主持修订了一系列法律和政令,使局势能够得到初步稳定。可以说,没有唐高祖,李唐皇室这条巨船在下海之初就缺乏一个老谋深算的掌舵者。


唐高祖之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太精于平衡之术了。


平衡术,本来是帝王的必备法宝。做皇帝的,自然都喜欢手底下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然而,朝堂上这几百号人,各有各的兴趣好尚,各有各的志向原则,也各有各的利益考量。很显然,要想把他们都动员起来为己所用,就得尽量照顾到每个人,在他们中间调和、调和、再调和。剑走偏锋的极端行为一定会让皇帝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而在这一点上,唐高祖拿捏得很好。他手下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精英人才。这些人才有着种种区别,有关中与关东的区别;有自太原就跟随李渊的从龙之士与来自隋朝、义军的归降者的区别;还有高门大族与地方豪强的区别;更有武将与文臣的区别。而唐高祖硬是能将这些人捏合到一块儿,为他效忠,为他出力。就这一点,恐怕连李世民也会暗自佩服。


这项本领,正是李渊在隋朝多年为官修炼出来的。在外人看来,李家出自于名门贵胄,又是先朝皇帝的至亲,可谓荣宠备至。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隋炀帝封的这个官,不好做;隋炀帝的这个亲戚,也不好当!李渊因为自己的门第和名望,早就遭到了这位嫉贤妒能的表兄的猜忌。特别是当“十八子主神器”的谣言出现在朝堂之上时,李渊的日子,真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有一次,炀帝下诏让李渊去行宫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炀帝便疑神疑鬼地猜测李渊是因为图谋不轨而不敢前来,于是,他找到李渊的外甥女——自己的妃子王氏,质问她李渊为何不来朝见。


王氏小心翼翼地回答:“确实是因为生病了。”


隋炀帝脸一沉,冷酷地甩出几个字:“会死吗?”


寥寥数字,便可以窥出他心中的无限不满与猜忌。是的,他巴不得李渊早点死掉,甚至有好几次都动了杀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只好小心翼翼地与他周旋,与他身边的宠臣心腹周旋,甚至在外派出京为官,做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之后,还得处心积虑地与隋炀帝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监视者周旋。


长期这样的生活,使李渊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势:哪怕是面对自己的臣下,也像走钢丝一般,尽可能地在他们之中求得平衡,而对于自己心目中越为看重的人,就越是如此。


谁是李渊最为看重的人?自然是李世民和李建成。


于公,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他开创帝业最为得力的助手;于私,这两兄弟又是他最为疼爱的至亲骨肉。他俩之间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摩擦和裂痕都足以让李渊为之揪心。因此,李渊的平衡术,在这兄弟二人身上用得最多。


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首倡者和发动者,也是日后为大唐冲锋陷阵的指挥官。到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一举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后,已经形成了功高不赏的局面。当李世民凯旋回京时,李渊亲自下诏称,因为原有的官职已经配不上李世民立下的功勋,所以特地设立了一个比亲王爵位还要高贵的职位——天策上将,以奖励李世民为大唐所作的贡献。另外,还兼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可以自行开府设官,甚至可以自己开炉铸钱。


如此巨大的恩宠,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吧?不过,这又把李世民的哥哥,当时理所当然的皇储李建成置于何地呢?


李渊离不开李世民,尽管他深谙韬略,但冲锋陷阵、跃马杀敌并非其所长,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然而面对当时强敌环伺的疆场,必须有一个能够信得过的军事强人来挑起这一重担,李世民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在攻入长安城之后,李建成的身份也就被定位了。他必须以皇储的身份留守京城,学习怎样处理政事,做一个好皇帝。而李世民的任务,则是为国家开疆辟土,好让李渊的龙椅坐得更为稳固一些。


为父亲出生入死,是李世民的本分。然而,为了自己的兄长,未来的皇帝李建成去搏命不息,李世民真的心甘情愿吗?


天策上将,其实李世民不稀罕;开府选官、开炉铸钱,李世民也不稀罕。因为父亲早就私下向李世民许诺:“好好干,将来李家的天下是你的!”


那个时候,局势还凶险万端。武德元年(618年)的时候,薛举父子就曾大败李世民军,一度在关陇地区造成了严重威胁。是李世民在多次苦战之下,打垮并消灭了薛家势力。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在突厥人的支持下攻占晋阳(今山西太原),李渊在惊惶之中,甚至要弃河东而自守。又是李世民坚请出兵,在敌众我寡的局面下将刘武周打得一蹶不振,最后落魄地死在异域。


武德三年(620年),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双雄的对决之中,战事一度陷入僵持状态,李渊忧心忡忡,下令暂时退兵以图后举。还是李世民拒不退兵,在虎牢关苦战数日,一举荡平这两大对头。从此长安以东,再无强敌矣!


没有李世民,也许李渊只能局促关中一隅,做一个守成皇帝,重演昔日北齐北周对峙的格局。


李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屡屡用立李世民为帝的承诺来激发李世民的斗志。也许在最初的时候,这些承诺确实是发自李渊的真心。然而自打进了长安城之后,李世民常年在外指挥战争,与李渊的沟通越来越少。反而很早便离开李渊、留守京城的大哥李建成时常在李渊面前出现。李渊心中的那一架天平,也就逐渐发生了倾斜。


论法理,李建成是嫡长子,是理所当然的储君。论才干,平心而论,他打天下不如李世民,但要说守天下,还是可以胜任的。


最为重要的是,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表现得谨慎小心,规行矩步。而李世民却屡屡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来抗颜犯上,好几次让李渊下不了台。封德彝就曾偷偷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秦王仗着功高盖世,不会甘心向太子俯首帖耳的。”


看着暗中使坏的封德彝,李渊摇着头说道:“李世民这个儿子啊,长期在外领兵打仗,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谁的话他都不听,再加上老是有些读书人给他出馊主意,教坏他。唉,他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世民了!”


那个时候,李世民还是一个多少有点骄纵的热血青年,做事不计后果,等他醒悟过来的时候,很多事情似乎已经无法扭转了。


李渊当时也面临着难题。他没有想到,几乎仅凭李世民一人之力,便奠定了大唐过半的国土。要论迭克强敌,力挽狂澜,无人能出李世民之右。李靖讨平割据南方的萧铣可算立下大功,然而萧铣不过自守之贼而已;李建成后来扑灭窦氏余烬刘黑闼,也给他原本不多的军事生涯增添了几分光彩。然而当时对方大势已去,不过苟延残喘而已,焉能与李世民所消灭的强敌如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相提并论?!


这个时候,李渊所用的平衡术开始出现了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感情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而这立刻反映在了朝堂之上,在他们各自的追随者中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原来李渊费尽苦心维系的平衡局面业已变得摇摇欲坠,危机一触即发。


在这样紧要的关头,李渊是怎么做的呢?


他继续对李世民施以安抚之术,继续用一个又一个美丽诺言来羁縻李世民那即将要跳出胸膛的勃勃雄心。而最后一次,李渊给了李世民希望,又将它狠狠踩碎是发生在武德六年(623年)的杨文干事件。


当时,李渊带着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前往仁智宫避暑,李建成则在京城留守。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谋反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李建成为了防备李世民,暗中招募来自长安和各地的骁勇两千多人护卫东宫,分别守卫东宫左右的长林门,这就是所谓的“长林兵”。杨文干曾经在李建成手下效力,二人关系密切,李建成就趁李渊和李世民都不在京城的时候,偷偷令杨文干选送一些精锐士卒来京师。没想到此事被人揭发,杨文干在担忧之下,干脆举兵反叛。


变起突然,李渊一时也非常惊慌,毕竟庆阳是随时可以威胁到长安的肘腋之地。另外,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此事若是李建成迫不及待地在抢班夺权,那就不是杨文干谋反那么简单了。于是他的第一反应是让李世民前去平叛。


对此,李世民倒不以为然:“杨文干何足挂齿,随便什么人去都能平定他。”


李渊摇摇头:“若此事真与建成有瓜葛,还是你去最好。回来后,朕就改立你为太子。”但李渊也不会效仿隋文帝那样诛杀自己的骨肉,李渊只打算将李建成改封到蜀地。那里地处僻远,即便他以后有什么二心,也好对付。


没想到,李世民平叛归来,得到的却是李渊的食言而肥。一场剧变就这样表面风平浪静地结束了,大家又暂时相安无事起来。


在杨文干事件之后,李渊仍然在对李世民重复着那个废黜李建成的诺言。最后,直到李建成即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时,李渊还幻想着通过给予李世民建天子旌旗,在洛阳开府自立的优待来平息这场兄弟间的纷争。


也许李渊以为,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法驾驭住李世民这个桀骜不驯、才干过人的儿子。然而他错了,在国家和社稷面前,他和李世民首先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当君臣间平衡的格局被打破,做君主的就要毫不迟疑地将祸患扼杀在摇篮之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旧布新,建立新的格局。在李世民治下,无论是对刘洎,还是对侯君集等人,他都是这么做的。如果有人说他们只不过是李世民的臣下,而不是他的至亲骨肉,因而无法跟李渊所面对的两难格局相提并论的话,那么李世民可以立刻告诉他,同样面对接班人的困局,自己以决绝的手腕废黜太子承乾、贬斥魏王李泰、发配吴王李恪,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


而李渊恰恰就受累于将平衡术发挥过了头,变成了优柔寡断的妇人之仁。这可以说是后面一切悲剧的根源。每当他向李世民勾画那个美好的景象时,李世民都会为了这个远在天边的梦想和目标而奋力搏杀。李世民为之付出了太多。而每一次付出之后,李渊总是会犹豫着告诉李世民:“再加把劲,你做得还不够。不过,只要再多付出那么一点点,天下就是你的了。”


当有一天李世民终于明白,那近在咫尺的皇位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时候,他的心情有谁能够理解呢?


李世民之前所为之付出的一切,都成了泡影。在李世民胸中,一种强烈的冲动正在翻涌——一定要拿回那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让自己这么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哪怕是孤注一掷也好。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给李世民这种心理起了一个拗口的称呼,叫“沉没成本效应”——人们为过去想要获得的某种东西付出了大量的成本,那么,当他们发现这一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的时候,会顽固地否认自己过去所作出的错误决定,并且甘愿冒更大的风险来弥补这种损失。这正是民间所谓的“一条道走到黑”。这一效应提醒那些做皇帝的,第一,不要随随便便向臣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许下自己不打算兑现的承诺;第二,不要勉强维系一个旧有的摇摇欲坠的平衡局面,而要拿出不破不立的决心和魄力!


不过,这都是李世民后来总结出的经验了。在当时,玄武门之变,就此拉开帷幕!

决心


后世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错觉,玄武门之变,等待的只是李世民的一个决心而已,至于政变的可行性和操作细节,那还会成为难题吗?所谓政变,拼的不过就是双方的军事实力和人才而已。论军事实力,李世民屡建战功,天下归心,朝堂上有名的武将都出于李世民麾下。论人才,李世民手下的秦王府文学馆和十八学士更是无人不知。有这么一帮谋臣勇将,还愁政变不成功吗?


事实上,这种看法真是大错特错。要知道,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来说,比以往的任何一场战役都来得凶险,赢得侥幸。


首先,看双方的军事力量。要知道,唐承隋制,采取的是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平时,士兵们都在自己的屯种之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并进行日常军训,一旦战事爆发,则由朝廷征召上前线效力,战事平息之后,所有的士兵便重返各地军府,而领兵大将则归于卫,再无权调动一兵一卒。这也就是说,不管是李建成利用他的太子之尊,还是李世民利用昔日在军中的威信声望,都没有可能直接调动军队。


那么真有突发情况的时候怎么办呢?这就只有在平日里加紧蓄积私兵了。李世民的秦王府私下招募了八百多名勇士。而东宫和齐王府的力量加在一起,有数千人之多,兵力远胜于李世民。


武力上稍逊一筹,文治上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文学馆十八学士,李世民就是以此为聚集政治人才和文士的大本营,暗中为将来走上前台治理国政打下基础。一时间,可以说是群贤云集、四方归心,海内的名士都以能够进入这个文学馆为自己最大的荣誉。


不过,其作用也仅止于此了。像密谋政变这种事,难道李世民能跟这十八个人一一细商吗?所谓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能够保守秘密,又能替李世民出谋划策的,环顾左右,也就只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寥寥数人而已。其他的不少文士,若谈经论道,也许是一把好手,但是要关起门来搞奇谋密策,可就指望不上了。


而李建成那边如何呢?他虽然在设馆招贤这方面没有李世民的声势大,但这并不代表他手下就缺乏人才。毕竟,太子身份的号召力就足以顶得上五个秦王府文学馆了。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只能望其项背。论地位,李建成是将来的人君;论实际影响力,每当李渊外出巡游时,总是李建成镇守京城。但凡热衷于功名富贵之辈,或是立志要干下一番大业的贤才,不投向太子的怀抱,还能投向谁呢?


这就是名位,这就是所谓的名正言顺。李建成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名位,才有了在李世民之上的政治动员能力。而李世民建文学馆,只不过是为了同样营造出一种“名位”来与他抗衡。可惜的是,在名位上,李世民仍然稍逊一筹。看看太子手下的文臣们,多半都已经跻身于朝堂上的各个关键部门之中。再看看李世民手下的文臣们,在官场中一无身份,二无地位,只不过是以秦王府僚属的身份参与政治而已,二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不管是政治资源还是军事实力,李世民都落在了下风。难怪李建成曾经大言不惭地放出了这样的话:“如果把秦王控制在京师,他不过是一介匹夫,要摆平他易如反掌!”


那么再来对比一下各自手中的王牌,结果又会如何呢?


文臣班底中,李世民的核心幕僚除长孙无忌之外,就数房、杜二人。这两个人的赫赫声名其实都是玄武门之变之后才奠定起来的。在那个凭拳头论高下的乱世之中,就连李世民府中像程知节这样的二流将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要胜过他们。


拿房玄龄来说吧,在此前他做出过哪些让世人熟知的功绩呢?其实,房玄龄的奏章写得特别好。有一次在外征战的李世民派他去向李渊汇报工作,经他生花妙舌润色的奏章,使得李渊激赏不已,连声说就好像自己亲眼看到了李世民在前线的英姿一样。


另外在为李世民网罗人才方面,房玄龄可谓劳苦功高。每一次新攻占一个地方,大家都忙着抢夺金银珠宝,唯独房玄龄留心寻访人才,搜集地图和户籍资料。在这方面,房玄龄展示出了过人的组织才干。李世民能迅速地布起一张人才网与李建成分庭抗礼,房玄龄可以说功不可没。


当然,这背后与李世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有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首先,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求和礼贤下士的作风可谓海内尽知。其次,李世民的天策府有着自己封官纳士的特权,虽说论起名分和前途不一定比得上太子府,但也算得上是当时众望所归的智囊储备机构了。房玄龄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需要的仅仅是勤勉和细致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李建成手下都有谁。李纲、王珪、魏徵、韦挺……这些人或是在当时的朝堂上名震一时,或是在背地里纵横捭阖,总之,都不是好对付的主。别的人不说,光说这个魏徵,他虽然名望不显,却是李世民最为忌惮的人物之一。他首次出现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是因为说服李世绩前来归降而立下不世之勋。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李世绩所统领的李密残余势力正好横亘在王世充和窦建德之间。他的投降,使李世民不战而得一支生力军。虽然后来李世绩被窦建德打败,魏徵也落到窦的手上,但他几乎是立刻便得到了窦建德的重用。窦建德败亡之后,魏徵又被李建成以心腹之礼延聘过去。在李建成手底下的时候,他小试牛刀,便使得在河北屡扑屡起的刘黑闼身死国灭。这样的人,怎么能让李世民不小心戒备呢。更何况,李世民早就听说他多次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尽快消除李世民这个“隐患”。倘若这个魏徵再突然使出什么怪招来,李世民是防不胜防。


不过,魏徵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足。他这个人喜欢单打独斗,只满足于做几个臣僚的首领而已。这就决定了他只能以自己的意见和智谋去影响李建成,然而智谋计策能否实行,就完全要看李建成的想法了。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呢?虽然他们在外人看来表现平平,也没有立下什么惊天动地的功业,但要发动一场出奇制胜的政变,非得依靠这“房谋杜断”不可。所谓“房谋”,就是说房玄龄考虑问题谨慎周密,主意多多,这是谋划政变的先决能力;“杜断”,说的则是杜如晦这个人做事情如快刀斩乱麻一般果决干脆,这正是落实政变的必备素质!他们二人组合在一起,是李世民所能找到的最佳搭档。


人才有的时候不一定要求精求全,关键在于你懂不懂得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将他们组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就好比下象棋,哪怕你手中只有几枚普通的过河卒子,只要精心组织,策略得当,也能收到直捣黄龙的奇效!


棋子已经尽数备下,接下来,就是考验李世民和李建成布局功力的时候了!

困局


大家目的一致,可选的策略却大不相同。


首先说李建成,他的布局考量可谓是立足中枢,包围地方;以守为攻,以迂为直。


简单说起来,就是以坚定李渊的态度为一切工作的基点,同时在中枢政坛上利用自己的太子地位,将尽可能多的朝臣拉拢到自己一方。在地方上,对封疆大吏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一步一步壮大自己,削弱李世民。


在中央,李建成占有先天的优势,他并不操心,因此李建成最为在意的,是地方诸侯的反应。早在他之前,李世民就已经利用自己长期在河南地区作战的经历,以及曾担任过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的身份在这里开始布局了。洛阳地势险要,乃天下中枢,同时又毗邻关中,一旦有变,这里进可攻,退可守。精通围棋之理的李世民自然要力争此地,他先是派出老部下张亮前往洛阳,以这里为根据地,用金珠财宝招纳山东地区的豪杰为李世民所用;再命智略过人的老资格温大雅镇守洛阳,并授予他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裁夺的大权,将洛阳经营成铁板一块。


李世民下出一子,李建成自然要回敬一子。他将这一手棋下在了幽州。棋盘上的棋子,一个叫罗艺,一个叫李瑗。


罗艺乃将门之后,长期在隋朝统兵作战。隋朝末年,他看准时机举兵自立,号称幽州总管,成了割据东北的一大势力。当时的各方诸侯都对这位罗总管礼让有加,最后经过反复考虑,这位罗总管选择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投归李渊旗下。说起来,李渊待他不薄,立刻便赐姓李,封为燕郡王。而这位李艺李郡王倒是也能投桃报李。李世民能在武德四年(621年)战胜窦建德,后来又讨平刘黑闼,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李艺在幽州对他们的牵制扰袭。


李瑗本是李渊从兄之子,算得上是宗室,武德元年被封为庐江王,后来一直做到幽州大都督,镇守一方。李瑗这个人的才干智略本属平常,不过,其手下领兵大将王君廓却是个不可轻忽的家伙。这是后话。


这两位郡王看上去似乎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要知道,他们手下所掌管的兵马,加起来将近十万人!


十万人,这是什么概念?这大约是当时大唐总军力的四分之一。这样两位大爷,李世民能掉以轻心吗?


不能!然而,他们已经被李建成给拉了过去。燕郡王李艺统领四万天节军驻守泾州,庐江王李瑗带领五万大军驻守幽州,从四面八方对洛阳形成合围之势。这个部署,是在李渊决策将李世民分封在洛阳之时就已安排下的一手棋。将来就算李世民有什么异动,只要李建成能堵住函谷关,再加上李艺、李瑗的这两路人马南下,李世民苦心经营的金城汤池就会变成瓮中之鳖,前景可谓十分不妙。


不但如此,李建成还利用与李艺他们的友好关系,以及自己出马平定刘黑闼的时机,加紧在山东地区布局,同时还把手逐渐伸到了李世民的河南地盘。根据李世民的情报,李艺为李建成提供了数百名训练精锐的幽州突骑,组成了东宫屯戍卫队中一支可怕的力量。


洛阳、幽州和并州,这是当时地方上的要地。那么其他地方上,李世民兄弟二人的势力分布又如何呢?当时的陇西和益州可以为李世民所用,而太行道兵马总管任瑰则是太子的人。摊开地图来看的话,李世民凭借中原、陇西和益州三地将坐守关中的李建成牢牢包围了起来。而李建成又依靠自己在关中和幽州、益州的势力把李世民的关东地区夹在中间。真可谓是层层叠叠,纠缠不清。整个棋盘下成了僵局。


要打破僵局,李世民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三个关键性的人物:管辖并州、青州和徐州地区的李世绩,以及东南道的实权人物李孝恭和李靖。这个东南道囊括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掌握着二十万大军。他们的立场可谓举足轻重,正像当初蒯通为韩信分析局势时所说的那样:“您要是左袒,则左胜,右袒,则右胜!天下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中了!”


李世民的命运,难道就掌握在这几人手中吗?他们两人都算得上是李世民的老部下,李世民于李靖甚至还有救命之恩。在今天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他们应该会站到李世民这一边吧?


然而李世民错了!面对李世民的试探和拉拢,李靖和李世绩都表示出了极其审慎的态度:这是您自个儿的家事,我们两不相帮就行了,千万别把我们搅到这趟浑水里去!


事态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就算李靖和李世绩保持中立,可是李孝恭呢?这位赵王眼下可是跟李建成走得很近。倘若他在关键时刻倒向李建成,那整个棋盘的均衡局面就会被彻底打破!


从地方上的实力对比来看,一时犬牙交错,互相奈何不得对方。于是,大家还是将目光重新收回到朝堂上来。


在当时的三省六部之中,吏部尚书杨恭仁和民部尚书裴矩等都是李建成的人,只有一个遥领兵部的屈突通可以划归李世民的门下。因为李建成长期监理国政的缘故,可以说在六部之下布满了他的亲信故旧,李世民完全处于下风。


那么在六部之上,宰相层级的那些人呢?武德年间的四大宰相之中,萧瑀和陈叔达倒是倾向于李世民。至于封德彝,李世民一度天真地以为他是自己人,后来才知道,这个老滑头早就倒向了李建成一方。裴寂则是太子的铁杆支持者。


最为保守的估计是二对二,甚至在当时的李世民看来,应该是三对一。这样看来勉强能在宰相这个层面上胜出,再不济,好歹也能打一个平手吧?


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裴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在李世民、李渊的面前,一个裴寂能顶十个萧瑀、陈叔达。李世民、李渊对他的话向来是言听计从,信赖有加。


只可惜,这样关键的一个人,李世民因为刘文静的事和他彻底闹翻了,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刘文静是李世民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早提议通过裴寂说服李渊反隋的大功臣。他跟裴寂本来也是朋友,不过在取得天下后,两个好朋友迅速因为争宠夺权而分道扬镳。有一天,刘文静在酩酊大醉后喊出了“一定要杀死裴寂”的醉话。没想到,醉话流传出去,再经过裴寂一番精心的发挥,就变成刘文静要造李渊的反了。


开国功臣,李世民的密友刘文静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以谋反罪被诛杀。李世民心中又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裴寂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要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他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也就是说,在中央朝堂这个层面,李建成暂时赢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这局残酷的对弈还在继续,战火已经延烧到了后宫之中。大家都争相通过李渊的亲信大臣和最为宠爱的妃子来试图左右他的意见。每当想起这些,李世民都会感到十分心寒。


也怪不得他心寒,当年那个一心望子成龙,无时无刻不在培养教诲儿子的李渊去了哪里?而当年那个不顾生死性命,一心要保护李渊不受奸臣昏君暗算的热血少年又去了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父子之间竟然需要一群外人来沟通感情,传达心意?


无奈归无奈,事情还得继续做。后世广为流传的是,李建成利用坐守京城的优势,跟后宫嫔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而李世民却铁面无私,常常毫不留情地拒绝这些妃子的索要请托,故自然在她们那里讨不了好。而李渊对李世民的观感一天天恶劣起来,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果真如此吗?其实,李建成在做的事,李世民同样也在做。每次班师回朝,李世民都会带着在外虏获的战利品去后宫走动,借以争取她们的支持。别忘了,李世民还有一个贤内助——长孙皇后,凭借着她那低调温和的行事作风,又有谁不喜欢她呢?


可惜,因为一件小事没办漂亮,在李渊面前最有分量的妃子,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