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王鏊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鏊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王鏊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王鏊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明武宗的老师,明朝中叶内阁大学士、政治家、文学家王鏊诗文集,以年谱的形式将其生平系统地呈现

作者:刘俊伟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01

书籍编号:30159821

ISBN:978730812085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4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王鏊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世称震泽先生,苏州府吴县洞庭东山人,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政治方面。王鏊是成化十年(1474)南畿乡试的解元,成化十一年(1475)礼部会试的会元与殿试的探花。从成化十一年初授翰林院编修始,至正德四年(1509)致仕回乡止,王鏊在朝为官长达三十多年,历侍宪宗、孝宗、武宗三朝,且一直担任京官,从未离开过明朝的政治中心,特别是在他仕途的最后三年还曾入阁,成为三名掌握大权的大学士之一。研究王鏊对于了解明代中期的政治状况,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官僚制度的运作、文官与宦官之间的相互制衡、文官集团内部的相互斗争等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而王鏊长期供职史馆,本人又颇好著述,对于许多历史事件及人物掌故都详细地加以记录并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有些甚至成为《明史》的直接来源。比如他对于刘瑾掌权来龙去脉的详细记录,他对于李东阳的有别于正史的评价,等等。


文学方面。王鏊在当时文坛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就制义来说,王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俞长城称之为“制义之有王守溪”“更百世而莫出者”[1],万斯同《明史》则称他“少年善制举义,后数典乡、会试,程文为一代冠。取士专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弘、正间文体一变,士习以端”[2]。其次,王鏊在朝和归乡期间,与吴地的文人组织了许多团体,虽然这些团体相对松散,但他对于吴中文人如文徵明、唐寅、祝枝山、蔡羽、陆粲、王守、王宠等都或多或少有过影响。再次,王鏊文章早年学习三苏,后来则学习韩愈乃至孟子、《左传》,正体现了明代复古思潮的渐渐兴起;其诗则各体兼备,犹擅律诗。研究王鏊对于了解明代制义文章的风格流变、吴中文人群体的活动与创作、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的兴盛都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现存王鏊的相关资料较多,但分布比较零散,大致有如下这些。


王鏊的诗文集:主要包括名为《震泽先生集》的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和明嘉靖刻万历鹤来堂印本三十六卷;名为《王文恪公集》(有的版本后附《鹃音》和《白社诗草》各一卷)的明万历王氏三槐堂刻本三十六卷;名为《震泽集》的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十六卷。《震泽集》较之《震泽先生集》与《王文恪公集》删去了诗文若干,部分文章词句改动也较大,如《御虏八事》(见《震泽先生集》卷十九“奏疏”),盖编者之所为也。


王鏊的笔记作品:主要包括《震泽纪闻》一卷本,有明正德刻本、嘉靖二十九年(1550)至三十年(1551)袁氏嘉趣堂刻袁褧编《金声玉振集》本、明刻李栻编《历代小史》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晁氏活字印清曹溶编、陶樾增订《学海类编》本;《震泽纪闻》二卷本,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王永熙刻的王永熙编《震泽先生别集》本、明末王禹声刻本、清道光四年(1824)陈璜据嘉庆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钞版重编补刻《泽古斋重钞》本、清道光十六(1836)至二十二年(1842)钱氏守山阁据泽古斋重钞版重编增刻钱熙祚编《指海》本;《守溪长语》一卷本,有明万历刻高鸣凤编《今献汇言》本;《震泽长语》二卷本,明万历三十六年王永熙刻的王永熙编《震泽先生别集》本、清道光四年陈璜据嘉庆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钞版重编补刻《泽古斋重钞》本、清道光十六至二十二年钱氏守山阁据泽古斋重钞版重编增刻钱熙祚编《指海》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文恪公笔记》一卷本,有明朱当王鏊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抄《国朝典故》本、明邓士龙编《国朝典故》本;《守溪笔记》一卷本,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阳羡陈于廷《纪录汇编》本。《震泽纪闻》一卷本盖王鏊正德八年(1513)初编本,二卷本盖王鏊正德八年后至嘉靖三年(1524)去世前所作《续纪闻》一卷与《震泽纪闻》一卷本之合编本。《守溪长语》一卷本盖王鏊正德十年(1515)初编本,《震泽长语》二卷本盖王鏊正德十年后至嘉靖三年去世前对《守溪长语》的增补本。《王文恪公笔记》与《守溪笔记》名异而实同,大约成书于正德七年(1512),内容绝大多数又见于《震泽纪闻》,或为其初稿本也。


王鏊主编的志书:主要包括《(正德)姑苏志》六十卷,有明正德元年(1506)刻本、正德元年刻嘉靖增修本;《震泽编》八卷,有万历刻本。


王鏊其他著作还有《春秋词命》与《古单方》,前者有明正德刻本,是王鏊辑录的《左传》当中的应对之词;后者有明嘉靖王延喆刻本,题为《本草单方》,是王鏊抄录的秘阁藏《大观本草》上记载的古代药方。


《太原家谱》,一名《洞庭王氏家谱》,乃清朝道光年间王鏊后人王熙桂主修,有1911年铅印本。该书不仅收录了王鏊的家族世系图表,还收录了大量与王鏊及其家人相关的碑铭志表、诗词歌赋,其中很多未见于王鏊诗文集中,尤其珍贵的是家谱中还收录了《太傅文恪公年谱》,由内容判断当为与王鏊同时代的其家人或朋友所作,虽然亦有舛误,但条理清晰,语言晓畅,是笔者所作年谱参考的主要材料之一。


其他史部文献:主要包括《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明世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原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校勘本,其中主要记录了王鏊科举和仕途上的相关经历;万斯同《明史》,有清抄本;张廷玉《明史》,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雷礼《国朝列卿纪》,有明万历徐鉴刻本;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象橒曼山馆刻本;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有明天启刻本。这些史书中包括了王鏊及与之相关人物的传记资料。


其他集部文献:主要包括王鏊之弟王铨的《梦草集》,有清抄校本,其中收录了许多他们兄弟二人往来唱和的诗作,且大多不见于王鏊的本集;王鏊前期密友吴宽的《家藏集》,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收录的许多吴宽的诗文可以与王鏊诗文集中的作品相对应;王鏊后期密友邵宝的《容春堂集》,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收录了许多与王鏊相关的作品;王鏊的门生顾清的《东江家藏集》,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收录了王鏊为顾清辩护的重要文章《风闻言事论》,此文不载于王鏊本集;此外李东阳的《怀麓堂集》、程敏政的《篁墩文集》、谢迁的《归田稿》、林俊的《见素集》、吴俨的《吴文肃摘稿》、史鉴的《西村集》、祝允明的《怀星堂集》、文徵明的《甫田集》、陆粲的《陆子余集》、沈周的《石田稿》、唐寅的《唐伯虎先生集》、严嵩的《钤山堂集》、谢铎的《桃溪净稿》、赵宽的《半江赵先生文集》、杨循吉的《松筹堂集》、李承箕的《大厓李先生诗集文集》、靳贵的《戒庵文集》、胡缵宗的《鸟鼠山人小集后集》、王宠的《雅宜山人集》、黄省曾的《五岳山人集》、陆完的《在惩录》等文集也收录了部分与王鏊相关的作品。


王鏊虽然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一直以来都不是研究的热点。


到2011年夏为止,笔者所能见到的相关研究资料,直接研究王鏊的主要有内蒙古大学马微2007年5月的硕士论文《论王鏊》和苏州大学晏景中2008年5月的硕士论文《王鏊交游初探》。前者属于中国古代史的论文,对于王鏊的文学方面谈及得很少,即便是对于王鏊生平、思想、仕宦、交游的论述,也主要脱胎于张海瀛所作的《王鏊年谱》,而张的年谱又基本抄自清道光年间王熙桂主修的《太原家谱》中的《太傅文恪公年谱》,过于简单;后者主要论述王鏊的交游,写得过于简略,开掘不深,错讹颇多,且王鏊一生交游甚广,而该文所及仅占三分之一。


其他的研究成果或专注于王鏊的某一方面成就,或在论述某一群体时兼及王鏊。前者如谈及王鏊赋税观点的张志新的《读王鏊〈吴中赋税书与李司空〉——兼谈明代洞庭山人从商的原因》(《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谈及王鏊哲学思想的王文钦的《王鏊思想初探》(苏州三槐堂历史人物研究会编《三槐堂文史研究》1996年第3期);后者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李双华2004年5月的博士论文《明中叶吴中派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邸晓平2004年5月的博士论文《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苏州大学童皓2005年5月的硕士论文《徜徉于出处之间——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邸晓平《简论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的形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李双华《论明代吴中文人政治观念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理论月刊》2006年第5期)、李双华《明中叶吴中士人心态及其文化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这些论文主要是从整体上对明中期吴中文人或士人群体进行研究,大多集中于思想和政治倾向层面。


本书是王鏊的年谱。清人所修《太原家谱》中原收有《太傅文恪公年谱》,但内容简单,且有错讹。本书在参考旧谱的基础之上,广泛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扩充和修正,并且将王鏊绝大多数作品系年,编入新谱之中。


此外,为了方便读者了解王鏊的生平与交游情况,本书还编列了《王鏊家族世系表》、《王鏊家庭成员一览表》、《王鏊交游情况一览表》作为附录。


注释


[1](清)俞长城编:《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王守溪稿》卷首,清乾隆三年(1738)文盛堂、怀德堂本。


[2](清)万斯同:《明史》卷二百四十八《王鏊传》,据清抄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凡例

一、除年谱开始的王鏊祖先世系部分标注“谱前”外,其余部分按时间先后顺序标明年份(包括年号、干支和公元纪年)和王鏊当年的年龄。


在相应的年份之下列举王鏊本年事迹与作品。事迹与作品均按时间顺序排列,除人物出生、死亡等时间精确到日外,基本上精确到月或季;作品时间未确定者置于其后,按在本集中顺序排列,他人所作与王鏊相关的作品则置于最后。


在每一条相应的事迹与作品之下,列举与该事迹或作品相关的原始资料以及这些原始资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相关印证材料和名词、术语的解释说明。


二、不再单列时事部分,与王鏊历年事迹及作品相关的时事归入原始材料与印证材料之中。


三、在材料充足的前提下,资料的选择原则:


1.时间上,以最接近事件发生时间的材料为优。


2.事件上,以正史记载为主,辅以方志、笔记。


3.数量上,涉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可达三、四条,次要和重复的资料则不超过两条。


4.关于人物的资料,考虑到正史客观而失于简略,私人传状表铭详细又过于主观,故涉及重要人物的资料尽量采用二者的结合,非重要人物的资料则以后者为主。


5.所有资料均截止于与王鏊相关的事件发生的时间。


四、材料中出现的年号纪年,后用括号注明相应的公元纪年;材料中出现的干支纪年,后用括号注明相应的年号与公元纪年;材料中出现的干支纪日,后用括号注明相应的农历月日。


五、材料中出现的明显错误,引用时直接改过,用[ ]标明原文;涉及避讳的字词,如“宏治”、“邱濬”,引用时直接改过,未再标明。


六、对重复出现的人物、事件,标注参见某某年条。

谱前

宋靖康时期,王氏始祖有名百八者,从开封随朝廷南渡,始定居吴地之东洞庭山。其后,家族繁衍,号其地为王巷。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第17册《太原家谱》(一名《洞庭王氏家谱》)卷十八下“年谱”《太傅文恪公年谱序》(以下简称“旧谱序”):“宋靖康中有百八公者,实生千七将军,扈驾南渡,始家吴之东洞庭山。”


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十八《太傅王文恪公传》(以下简称“文传”):“其先有百八者,自汴京扈宋南渡,遂居山中。至是,族属衍大,号其地为王巷。”


东洞庭山,《(崇祯)吴县志》卷四“山下”:“东洞庭周五十余里,上有居人数千家。一名莫里山,今呼为莫釐。……以洞庭在西,故今称东洞庭。”王巷,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东洞庭者有巷十,其一为王巷。


由百八公传六代而至王鏊曾祖王彦祥。


旧谱序云:“宋靖康中有百八公者,实生千七将军。……千七生万八,万八生胜五,胜五生福十二,福十二生廷宝,廷宝生彦祥。”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王朝用《伯英公墓表》:“先大父讳彦祥,字伯英。曾祖讳兴宗,祖讳仲达,考讳廷宝。”


王彦祥,字伯英,生于元至正年间,入赘邻巷陆子敬家为婿,有五子,后自立门户,靠外出经商发家。


旧谱序云:“彦祥生元至正间,赘比巷陆子敬为婿。”


王朝用《伯英公墓表》云:“王氏于元时皆不仕。元季比巷有陆子敬者,游淮西值兵乱,莫知所终,遗孤女,慧而孝,因馆大父以后陆子敬氏。陆富宗强,大父旅其间,和而有礼,上下宜也。已而生先君兄弟五人,皆奇伟瑰硕。时法网峻密,民稍秀者,选为郡县庠生,辄至通显而亦旋罹于祸,或及其宗。陆氏长者始欲大父还宗而难于言。大父知其意指,则幡然去之,曰:‘吾既不容于外,复何以自归于内。’乃择隙地,得陆巷之口家焉。斩草莽,披瓦砾,与诸子戮力治生,数年而家业大昌,今王氏所居,则其地也。”


按: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县陆氏为西汉陆烈之后,繁衍数百年,根基深厚。盖王氏弱小,彦祥先入赘,后有五子,乃谢陆还宗,独立发展,王氏后以商业致富,盖受陆氏相助不小。


永乐年间曾赈济灾荒,晚年居家教子,以曾孙鏊赠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永乐十三年(1415)四月九日卒。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传状类下编”王言廷《七代图序略》:“先太傅伯英公,少为商,永乐间,岁大荒,公散家财数万籴贵卖贱,以赈贫乏,一时赖以无饥,人咸诵为仁人,子孙宜硕大焉。后倦于游,家居教子,以仁让相先,里党咸敬而效之。”《(崇祯)吴县志》卷十一“祥异”:“永乐二年(1404)甲申五月,大雨,田禾尽渰,男妇壮者以糠粃杂藻荇食,老幼多投河死。”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传状类下编”王鏊《先世事略》:“府君以元至正某年生,卒于永乐十三年四月九日,始葬蒋坞之北隰。今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祖妣陆赠一品夫人。”


王朝用《伯英公墓表》:“大父生于至正某年,以永乐十三年四月九日卒,葬于山之蒋坞北隰,配陆孺人祔。”


蒋坞,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东洞庭有坞七,其一为蒋坞;又卷二“古迹”云:“王氏先茔,王氏之先有讳伯瑛者始葬蒋坞。”


彦祥娶陆氏,宣德十年(1435)十二月卒,年八十五,赠一品夫人。


王朝用《伯英公墓表》:“孺人之幼也,独与其母王氏居。……后孺人归大父,年八十五,以宣德十年十二月卒。”


王彦祥有五子,第四子为王鏊祖父王逵,字惟道。逵宽厚长者,以经商为业,好读书,尚礼义。以孙鏊故累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旧谱序云:“(彦祥)第四子讳逵,字惟道,性宽厚长者,山人尤称之。……初,山中人不知学问(洞庭在太湖,始为隐者、武人居,后皆习于商贾,不知学),惟道独好学重礼,教子有方,始以文学起。”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王朝用《惟道公阡表》:“显考独好读书,其学亦无所师授。间得朱子《小学》及‘四书’,晨夕讽诵,至忘寝食,曰:‘少吾不及学矣,老吾不废,庶少有得。’且遣朝用为弟子员。时浦江郑氏家法闻天下,见其《精义续编》,即与族人议,仿其规彟,曰:‘三代之礼,吾未能遽复也。若此,其亦可以渐行矣。’山之俗,鬼其亲,死则举而焚之,且不知为服,独以布帕其首而号。显考居先大父丧,始黜浮屠,寝枕苫块,制五等服,削杖、铭旌、功布,一如礼制。山之人哗且笑,后稍有信者。及今山之巨家丧祭,率以礼,显考之教也。……山之人多逐什一之利,少亦尝与其侪至湖襄间,其侪殖鱼豕利不赀,而伤生动以千万,即命舟还之,曰:‘若是得利若北陵,吾不为也。’积著于山,称贷者与之,不能偿者复与之,卒不能偿,对其人取券焚之,山之人归之如流水,卒无不偿者。”


生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闰四月十日,卒于景泰四年(1453)二月二日。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刘昌《惟道公墓碣铭》:“一日,吾父与客饮于得月亭,比闾火,父赴之,途半疾且作,掖归,遂至大故。……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十日,其生之日;景泰四年二月二日,其卒之日,寿六十有四。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葬蒋坞山之原。”


王鏊《先世事略》:“府君……初赠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加赠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又赠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又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祖妣叶、继祖妣周初赠淑人,加赠夫人,又赠一品夫人。”


逵娶叶氏妙贤,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月八日,卒于正统十一年(1446)六月廿八日,赠一品夫人。另娶周氏。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陈绍先《惟道公元配叶太夫人墓志铭》:“孺人姓叶氏,讳妙贤,其先居洞庭之叶巷,世为著姓。……既笄,择配太原惟道,山之巨族也。……(卒)正统丙寅六月廿八日也。生于洪武辛未十月八日,享年五十有六。”


王鏊《先世事略》:“祖妣叶、继祖妣周初赠淑人,加赠夫人,又赠一品夫人。”


叶巷,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叶巷在东洞庭。


王逵有三子,季子为王鏊父王琬,字朝用,后以字行,更字廷臣,晚号静乐。早年王逵遣其经商,后见其好学,正统年间乃遣入县学,发愤读书,然屡试不利。


旧谱序云:“琬字朝用,后以字行,更字廷臣,别号静乐。”


《太原家谱》卷十九“史传类上编”王铨《光化公传》:“公生而身绯,少长羸甚,又多病也。及就外傅,颓然若无能者,扣之时见颖异。甫冠,府君命主市肆,日持书危诵,市者或不得市而去。时山人闻为弟子员,则恐惧逃匿。公独自请为之,府君嘉其有志,年二十一遣入邑庠。公自以质鲁学后,时感愤淬砺,终夜不寝,或少寝则跃然而起,击石取火以读。时浙之临安有张文节氏,以《春秋》学名,乃负笈从之游。久之,归,扫一室不通人,穴其户以进饮食,其励志如此。”


张文节,《(崇祯)吴县志》卷三十六“选举五•乡举”:“正统六年辛酉科,张和,治《春秋》,连山县学训导。”《(宣统)临安县志》卷五“职官志一•训导”:“明正统年间,张和,吴县人。”又陈绍先《惟道公元配叶太夫人墓志铭》:“吴庠生王琬朝用将以正统丁卯(十二年,1447)三月廿二日葬其母孺人叶氏于东洞庭之蒋坞,持临安县学训导张和状行,踵门泣拜求铭。”盖张文节即张和也,文节,张和之字也。


王琬娶叶氏。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传状类上编”刘吉《光化公元配叶太夫人墓志铭》:“叶之先亦吴县名家,中稍微。……时光化父惟道为子择昏,久难其人,及闻其贤,即纳聘焉。……及光化自邑庠入太学,淹滞二十余年,家值岁恶,功苦食淡,日课鏊兄弟读书。光化少笃学,扫一室不通人,穴其户以进饮食,后孺人以示鏊兄弟曰:‘识之,此范氏之帐也。’”


王鏊,字济之,别号守溪,晚又号拙叟、碧山翁,学者称震泽先生。


文传云:“公名鏊,字济之,世称守溪先生。吴洞庭山人也。”


邵宝《容春堂续集》卷十六“墓志铭”《文恪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公讳鏊,字济之,姓王氏,别号守溪,晚更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


《太原家谱》卷二十七“杂文类上编”《承徽楼诗并序》后王鏊裔孙王仲鎏注曰:“此诗集中未载……卷首题三篆字,旁署曰‘碧山翁’,盖恪祖晚年所自号也。”


王鏊著述有《诗文集》三十六卷,《奏疏》二卷,《守溪笔记》二卷,《震泽纪闻》二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编》八卷,《姑苏志》六十卷,《春秋词命》三卷,《本草单方》八卷,并参与纂修《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


以上见《太原家谱》卷二十九“艺文总目”。


张廷玉《明史》卷九十七“艺文志二•史类”、卷九十八“艺文志三•子类”、卷九十九“艺文志四•集类”则收录王鏊的著述有《守溪笔记》二卷,《震泽纪闻》一卷,《续纪闻》一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编》八卷,《姑苏志》六十卷,《本草单方》八卷,《震泽文集》三十卷。《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云焦芳等续修。另外《太原家谱》卷十八下“年谱”《太傅文恪公年谱》(以下简称“旧谱”)云王鏊还著有《广隽》,现不见流传;《史余》,《四库总目提要》曰“相传为明王鏊撰”,当误。详见本论文上编第四章。

王鏊年谱

明景帝景泰元年庚午(1450) 一岁


八月十七日,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东洞庭山震泽乡陆巷口旧第。为王琬第二子,母叶夫人。


旧谱云:“景皇帝景泰元年庚午八月十七日甲寅,公生洞庭东山之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旧第。”


《(正德)姑苏志》卷十八“乡都”:“吴县:乡二十四……震泽乡闾城里在东洞庭。”《(崇祯)吴县志》卷二“乡都”:“震泽乡闾城里,东洞庭,在县西南八十里。”陆巷,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在东洞庭。胥母,据《(正德)姑苏志》卷九“山下”,即东洞庭山之别名也。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谢迁《光化公神道碑》:“(王琬)娶叶氏……子男四人:长曰铭,次即鏊……次曰铨……次曰镠。”

景泰七年丙子(1456) 七岁

始出就外傅,师从翁君。


旧谱云:“(景泰)七年丙子,公年七岁,始出就外傅,授句读于乡师翁君,辄以英敏端重,称于群弟子中,已崭然露头角矣。翁学规严甚,生徒畏之。公后官翰林,犹时梦见,惊觉曰:‘吾今者尚畏翁乎?’山人至今传道焉。”外傅,《礼记•内则》郑玄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八十八“国朝•王鏊”:“王文恪公六七岁时,附学于舅氏,一小女使送茶,公戏以手握其手,舅氏出一对曰:‘奴手为拿,此后莫拿奴手。’王即对曰:‘人言是信,从今毋信人言。’”


按:此当为传言,以显王鏊幼时已聪慧。王鏊母叶夫人,舅氏当姓叶;且以王鏊沉稳保守的性格和翁君严厉的学规,似难有戏握女使之手的道理,且其所对“从今毋信人言”也与年龄不符。

明英宗天顺二年戊寅(1458) 九岁

王琬以贡入太学。


王铨《光化公传》云:“屡应解不偶,适御史欧廉来清理学校,驭下如束湿,威棱赫奕,众惧莫敢入,皆推公。公毅然而往,试占优等,遂升国学。”


按:王铨《光化公传》言“又十五年始知襄阳光化”,而王琬任光化知县在成化九年(1473),且《明英宗实录》卷二九一:“天顺二年五月丁亥朔……癸巳(初七)……调山东道监察御史欧廉为河南济源县知县。廉巡按南直隶贪纵不检,至是还京,本院考核其难任风化,故调外任。”可推知王琬入太学在天顺二年,年已四十矣。又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天顺初,有欧御史者,考选学校士,去留多不公。富室子弟惧黜者,或以贿免。”


吴宽《家藏集》卷六十四“墓志铭”《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前光化县知县王公墓志铭》:“屡举于乡,不偶,遂贡入太学。”《(崇祯)吴县志》卷三十七“选举六•贡生”:“天顺岁贡:王朝用,名琬,以字行,治《诗》,光化县知县。”

天顺五年辛巳(1461) 十二岁

已能赋诗,曾为《吕纯阳渡海像》题诗。


旧谱云:“(天顺)五年辛巳,公十二岁,已能赋诗。有以《吕纯阳渡海像》索题者,即援笔书云:‘扇作帆兮剑作舟,飘然直渡海阳秋,饶他弱水三千里,终到蓬莱第一洲。’得诗者大奇之,咸知为远到器矣。”此事亦见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八十八“国朝•王鏊”。

明宪宗成化元年乙酉(1465) 十六岁

王琬携其入京师,读书国子监。


旧谱云:“宪宗纯皇帝成化元年乙酉,公十六岁,父静乐公始与计,偕公随侍北上,因习业于国子监退省堂之西偏。”


按:时王琬以贡生在国子监读书,盖王鏊以侍奉父亲的名义随之读书,这对于王鏊后来的举业帮助极大。

成化二年丙戌(1466) 十七岁
在京师从举人陆怡习举业,名声日起。
旧谱云:“(成化)二年丙戌,公十七岁,从毗陵陆怡(怡,举人,卒业成均者)肄举子业。有作即超流辈,人争传诵。”
毗陵即常州府武进县。成均,古之大学,此指国子监。陆怡,《康熙常州府志》卷十六“乡科”:“景泰元年(1450)庚午科武进陆怡,渊子,府庠。”又卷十七“甲科”:“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谢迁榜,武进陆怡,户部主事。”盖当时陆怡乡试中举已十六年,且从国子监卒业,为宿儒也,常州府又紧邻苏州府,故王琬选为王鏊老师,学习举业。后王鏊竟与陆怡同年第进士。张泰《沧洲诗集》卷九“古律绝句”有《送陆怡主事赴南户部,王济之制轴求》。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传状类下编”徐缙《文恪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初学举子业,落笔即超流辈,论、表、策未尝作,作即为人所传。”
从文洪学诗法。
文洪《文涞水诗集》卷首王鏊序:“忆成化初,鏊侍先少傅于太学,始学为诗。先生过之,授以诗法。今老矣,于其言未之能忘而终莫之至也。”
文洪,文林之父,文徵明之祖父也,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