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建筑史的50位大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改变世界建筑史的50位大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追寻大师印迹,读懂建筑历史。
作者:郭鸿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01
书籍编号:30161001
ISBN:978721408183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198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改变世界建筑史的50位大师
郭鸿 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前言
建筑是一部用石头垒就的历史,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远古时期,建筑是人类挡风遮雨的藏身之所。在那样的一个原始时代,严格意义上的人工建筑并没有出现,建筑师自然也就不会存在。
古希腊光辉灿烂的建筑艺术是西方建筑的直接源泉,影响了西方建筑的发展。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古希腊建筑师知之甚少,但我们还是希望借助零星的、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记录下希腊建筑师的光辉足迹。
中世纪,“建筑师”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在提到教堂的建造时,通常指那些参与建造的泥瓦工、石匠或木匠。建筑师的这一尴尬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改变。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筑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门精密的学科。要想造出更为复杂的工程,仅有建筑工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和拥有丰富文化知识的设计专才。同时,人们对于“architecton”(建筑)一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词不仅含有“建构”之意,还有“创造”的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文艺复兴使建筑师重新回归到了艺术家的行列中来。从此以后,建筑师的作用日益重要,建筑师与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时装设计师一样被人尊崇。
本书以希腊建筑师为开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西方世界的建筑和建筑师,介绍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建筑成就,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建筑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被选取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是按照历史的脉络仔细筛选的,他们要么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发挥过关键作用,要么给后来建筑设计的变革起到过铺垫作用,有的甚至是左右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总之具有留存和传播的价值。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01 卡利克拉特:古典建筑开拓者
(Callicrat,约公元前5世纪)
由于历史太过久远,虽然希腊建筑的辉煌世人皆知,但是我们所能掌握的关于希腊建筑师的个人资料却很少。我们现在知道,卡利克拉特和伊克蒂诺是雅典卫城的主要设计建造者。胜利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是雅典围城最先建造的建筑,该建筑由卡利克拉特设计。公元前460年到公元前451年,卡利克拉特受雇于雅典的著名政治家、大将军西门手下,正是由于这段独特的经历,才使他有机会主持雅典卫城的规划设计。
一种观点认为,胜利神庙是为了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人而建;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胜利神庙是为了祈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人打败斯巴达人而建。如果按照后者的推断,胜利神庙应该是建造在公元前427年到公元前424年。
由于工程浩大,西门时期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卫城基地的清理。整个修建工程主要是在伯利克利(Pericles,公元前443—前429在位)当政期间完成的,从公元前447年开始,雅典才进入了建设的高潮。伯利克利任命了雕刻家菲迪亚斯主持卫城建设,建筑师是卡利克拉特和伊克蒂诺。
卡利克拉特设计的胜利神庙并不大,它建在一座石灰岩台地上,地处卫城西南角,靠近山门。神庙的外立面和棱堡与山门形成了一个角度,从远处望去,有一种凄凉的神圣感。前去神庙的人需要通过一条窄窄的斜坡上去,更加加深了进入者对建筑的感受。在神庙旁边建有首领和贵族的府邸,以及宝库等,后来首领和贵族们从卫城里搬了出去,这里就成了纯粹的祭祀圣地。神庙有很强盛的场所精神,表现的主题非常突出。山门的存在增加了卫城西端的层次,丰富了整个卫城建筑群的构图。
神庙长8.14米,宽5.4米,呈长方形,承重的柱子采用爱奥尼式。建筑前后柱廊雕饰精美,体现出居住在雅典的多利克人与爱奥尼亚人艺术的融合。神庙东西两面各有四根柱子,基台为三阶,每阶下面都有内凿的一条边线,这是爱奥尼柱式通常采用的标准。爱奥尼柱廊的柱身都采用独石制成,柱间净距是两倍的柱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计算过的,整体比例和谐。柱子的柱头有大涡卷,柱子下端是一个带座盘饰的柱础,座盘饰上有沟槽。柱子高4.11米,直径仅0.53米。对于爱奥尼式的柱子来说,这样的尺寸算是比较粗壮的,可以看出当初的建筑师还是比较谨慎的。从美学角度看,这种设计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神庙的主题。另外,山门的风格是多立克式的,二者对比反差不是太大。
神庙的内殿是一个近似的方形,宽4.14米,进深3.78米,前面没有通常的门廊,端墙柱间立有两根矩形断面。这种设计似乎是一反常态的,通常的圆形柱式会采用独石柱墩。内殿没有用墙封闭,大门设在两根柱墩之间,柱墩和端墙柱之间装有格栅。
胜利神庙建在一座孤立的石灰岩台地上,比四周平地高出70~80米
胜利神庙
由于有雕刻家参与神庙的建设,建筑上自然也少不了雕刻家的心力。神庙所在平台的北、西、南三面的城墙边缘修建了大理石栏墙,高约一米。神庙檐壁的西、南、北三面刻有表现战争场面的浮雕,东立面刻着观战的诸位神祇。表现主题的胜利女神是巨人帕拉斯与冥河神斯提克斯的女儿,她手持棕榈枝、花环,在胜利者头上展翅翱翔。在神庙的西端,建筑师专门为雅典娜的处女祭司设计了一间称为“童贞女之室”的房子。
当时的建筑师由于一专多能,所以能够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胜利神庙的建筑可以看出,卡利克拉特试图融合多立克和爱奥尼两种建筑与雕刻风格,这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在这之前,爱奥尼柱式只流行于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较为先进的民主制城邦里,多立克柱式则仅流行于希腊本土的伯罗奔尼撒、意大利和西西里等以纯农业为生的贵族寡头制城邦中。卡利克拉特将这些建筑元素应用在胜利神庙中,加强了雅典作为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使得这座城市在气势上超过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各城邦。当然,这种建设热情也繁荣了雅典的经济,为雅典的店主、作坊主和工匠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也许,胜利神庙不是雅典卫城中最先建成的建筑,但是它起意最早,影响了后来雅典人持续的建设热情。从这一点来说,卡利克拉特功不可没。
02 伊克蒂诺:建造帕台农神庙
(Iktinos,约公元前5世纪)
帕台农神庙(Parthenon)是雅典卫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的主要设计者为建筑师伊克蒂诺,此外还包括卡利克拉特和雕刻家菲迪亚斯。由于现今出土的铭文残破不全,我们已经无法搞清该建筑的具体造价。但是,从出土的相关铭文上可以推断出,这座建筑大概在公元前447年开工,主体工程在公元前438年完成,同时完工的还有由菲迪亚斯用黄金和象牙制作的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
西门时期,填土和整平工作为神庙的建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地面积拓展了许多。紧靠南墙的最高处获得了一个开阔的高台,伊克蒂诺主持修建时,又向北扩大了许多,从而使得建筑有了足够的宽度。遵照伯利克利力将雅典娜奉为全希腊的大神的指示精神,伊克蒂诺必须扩大供奉雅典娜的神庙的规模,使其超过希腊境内的其他所有神庙,新的神庙外观更加宏伟,体量更大,同时还有了更为开阔的内部空间,以保证祭祀神像的摆放以及人员的流动。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以后,建筑师还面临着一个许多建筑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财政开支。由于雅典久经战乱,财政开支有限,所以建筑师不得不从材料上来克服当前的困难。为了节省成本,伊克蒂诺充分利用了已经做好的大理石部件。更有意思的是,在工程进行当中,伊克蒂诺为了不打乱由柱子底径所确立的全套比例关系,不得不放弃了扩大柱间距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增加了柱数,正面由6柱改为8柱,侧面相应地由16柱改为17柱。这样一来,神庙的总长度由原来的66.94米增加到69.51米,宽度则由原来的23.53米增加到了30.88米。为了满足内部空间的需要,伊克蒂诺还对前后的门廊进行了压缩。
帕台农神庙遗址仍然充满了历史的力量感
为了防止建筑会给人一种中部下陷的感觉,聪明的伊克蒂诺还采取了一些校正视觉的措施,比如基座台基的棱线向上拱起成弧线形、东西端中部高起几十毫米、南北两侧的棱线中线处高起等。另外,角柱的轴线也有向里倾斜的趋势,这样可以避免产生外倾的错觉,使得整个建筑给人以坚实、牢靠的感觉。
神庙建成后达到了预期的设想,建筑立在三层基座之上,台基、墙垣、柱子、檐部、山花、屋瓦,全都是用质地最好的纯白大理石做成。基座柱廊的东西面各有8根柱子,南北面各有17根柱子,圆柱组成的柱廊围绕着带墙的长方形内殿,这种围廊式的结构被看做是希腊本土庙宇最高贵的形制。圆柱的基座直径1.9米,高10.44米,每根圆柱都由10~12块上面刻有20道竖直浅槽的大理石垒叠而成。当然,所有的石柱都经过了精心的加工,雕刻必不可少,圆柱有方形柱顶石、倒圆锥形柱头、额枋,檐口等处有镀金青铜盾牌和各种纹饰,还有珍禽异花装饰雕塑,堪称是艺术杰作。檐壁被划分为92块方板,共同组成了中楣饰带,上面都有体态生动的浮雕,雕塑感十足。东面的浮雕的内容是神与巨人的战争画面,意图赞美雅典人战无不胜的豪迈情怀。神庙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带六根多立克圆柱的压缩门廊。主体建筑在中央,由墙垣围成。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圣堂,西部是财库和档案馆。东边的门廊通向内殿圣堂,里面供奉的是雅典娜女神像,神像的脸、手和脚部用象牙雕刻,眼睛的瞳仁由宝石镶嵌。
西边柱间壁的细部
神庙山形墙细部
帕台农神庙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融合了两种柱式。建筑周围的柱廊是多立克式的,而神庙柱廊内神堂墙壁外侧的檐壁和神庙西端的一间财库用的却是四根爱奥尼式柱子。两种柱式的交融还体现在柱式本身的构造上,两者的渗透和靠拢使其和谐地融入到同一个建筑中,正是这座建筑的出奇之处。帕台农神庙在卫城建筑群中位置最高,体量最大,起到了较好的统率作用。在它的统率之下,卫城建筑群主次分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很好地体现了伊克蒂诺的设计意图。
03 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欧洲建筑体系奠基人
(Marcus Vitruvius Pollio,约公元前1世纪)
维特鲁威生活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罗马帝国。他不仅是一位建筑师,还是一位工程师,并且曾经做过罗马执政官恺撒的军事顾问,负责监造军械。当然,对于后人来说,维特鲁威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作家,他写出了被誉为建筑学界的“圣经”——《建筑十书》。
在15—19世纪的欧洲,《建筑十书》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唯一从希腊罗马古代文明流传下来的建筑书,是欧洲的中世纪以前唯一的建筑学方面的专著,同时也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建筑著作。不过,作为建筑师的维特鲁威,他唯一独自完成的建筑物是位于法诺城的一座长方形基督教堂(巴西利卡)。当然,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找到这座建筑的芳踪。据其他史料记载,罗马城的供水工程是在维特鲁威的主持下建造的。
《建筑十书》共分为10个部分,主要讨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
作者在“第一书”中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建筑师,他认为应该积极培养建筑师的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建筑师,必须将工艺技术、工程实务、文化自觉、关怀社会意识等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全才,这样才能使他设计出的建筑体现出哲学思维的高度。当然,维特鲁威认为建筑师仅仅有知识还不够,还应该在为人方面也必须做到诚实正直、宽容廉洁、这样的人设计出的建筑才能经久而耐用。维特鲁威在论述建筑师必须懂得历史时,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说当初雅典人消灭了一个支持波斯的城邦,城邦里的男人全部被杀死,而女人则被掠为奴隶,雅典人以她们的形象创造了女像柱,也就是把柱子做成女性雕像的形象,让这些女人永远背负着沉重的负载,以示惩戒。
在《建筑十书》的“第二书”中,维特鲁威希望在神庙和公共建筑中保留古典建筑样式。他还提到了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墙体的种类及构造,石材、木材,以及一种类似于当今混凝土的天然火山灰。“第三书”中主要讲神庙建筑的问题。他认为建筑应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有一个庄严的内部必须有一个宏丽的前殿来与之相配……东方的光宜于卧室和书房,西方的光宜于冬季浴室及起居室,北方的光宜于画廊和其他需要一种固定光线的地方……要为一般的房主、大财主、高级官吏设计出不同的房子来,建筑总应该因地因人而异。”
“第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林斯式神庙的均衡、柱子上部的装饰、多立克式神庙的均衡、神庙的平面布置、神庙的朝向、神庙的出入口,以及塔斯堪式神庙的均衡、圆形及其他形式的神庙及祭坛等。在“第五书”中,维特鲁威提到了广场和大会堂、元老院、剧场的用地朝向和音质、和声学、剧场的共鸣缸、罗马剧场的建造方法、希腊剧场的建造方法、场地的音质、剧场的柱廊、浴室的建造方法,以及体育场的建造方法及筑港工程等。“第六书”主要包括气候、住宅的均衡、住宅的平面、各房间的朝向、住宅的适合、田园住宅的建造方法、希腊住宅及住宅的基础的建造方法等。
维特鲁威手绘图
《建筑十书》的“第七书”主要包括铺筑地面的做法,消石灰,顶棚和墙壁的饰面抹灰,潮湿房间的墙壁抹灰、墙面装饰和餐厅局部地面做法,壁画,大理石粉,自然色料,水银,朱色,黑色,蓝色和暗红色,铅白和铜绿,紫色及代用色料等。“第八书”主要论述了水脉探查法、雨水、各种水的性质、水质检验法、水准测量及输入道等。维特鲁威在“第九书”中主要谈论了星相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天空和行星、月、黄道十二星座、北天星座、南天星座、星占学、阿那勒穆玛及日晷和水钟的制造方法等。在《建筑十书》的“第十书”中,维特鲁威主要介绍机械和工具、牵引机的制造方法、运动的两个要素、扬水机的制造方法、水车、螺旋式扬水装置的制造方法、克西比斯的机械、水力共鸣器的制造方法、行程计的制造方法、轻弩炮的均衡、重弩炮的均衡、弩炮的调制、攻城机械、称做龟的机械的制造方法、赫革托耳的龟的制造方法及城市防御机械等。
从这本书的开头,我们还可以看出维特鲁威的另一种才能,他将《建筑十书》献给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丁,他以诗人般的才华和热情大力歌颂这位伟大的皇帝: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还讲述了许多机械制造的方法,比如水表的设计等
啊,陛下!神授智能和权柄之君,敌人均臣服于陛下的神威之下,罗马的光荣彰显于陛下的胜利和凯旋中,罗马的百姓和元老院在宽宏大赦(奥古斯都在公元前 31 年登基时之大赦)之下,不再恐惧,安然追随于陛下领导之下,我惶恐呈上有关整体建筑设计之奏折,尚祈无碍陛下政事之思。然我体察到陛下不仅操心全民之生活和政事,也关怀公共庙堂之宏规,使帝国不仅因版图之扩张更加伟大,亦能借高耸雄伟公共建筑之助而彰显其尊严,为此我掌握良机提出建言,谨供御览。
《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系统总结了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在16世纪,人们发现了这本失传已久的建筑学经典,维特鲁威的学说因此深深地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发展。当时,达·芬奇还根据维特鲁威的学说绘制出一个极具规律的人体,即维特鲁威学人(Vitruvian Man),它成为后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人体描绘艺术的科学计算模式。
达·芬奇根据维特鲁威学说绘制出一个具有规律的人体,成为后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人体描绘艺术的科学计算模式
04 菲利普·布鲁奈莱斯基:复活大穹顶
(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从此,建筑师们终于摆脱了工匠的地位,转而以艺术家的重要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的人文主义者一样,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也积极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文化变革中。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同样,建筑界的重大变革也开始于这片土地。后世学者一般将佛罗伦萨大教堂(即圣母玛利亚百花大教堂)圆顶的建成看成是文艺复兴建筑的起点,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就是这座圆顶的设计者菲利普·布鲁奈莱斯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建筑大师。
布鲁奈莱斯基
布鲁奈莱斯基从小就被视为天才。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富裕的大家族里,父亲是一个公证人。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布鲁奈莱斯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乖巧听话,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父亲认为他应该去学习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时,布鲁奈莱斯基选择了珠宝制作。他将自己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应用于珠宝制作中,很快就成为众学徒中的佼佼者。皮斯托亚著名的珠宝商纳尔多·马吉奥·杜基雇用了他,他在这里一直干到24岁,才回到了家乡佛罗伦萨。
由于菲利普家族在佛罗伦萨的巨大影响力,回乡后的布鲁奈莱斯基开始供职于佛罗伦萨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委员会。这次回乡之行给布鲁奈莱斯基的人生带来了重大的转变。此时,佛罗伦萨礼堂的第二重大门的设计建造正在进行招标,这引发了布鲁奈莱斯基对于建筑设计的兴趣。为了加深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他专程赶往罗马,认真地考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遗迹。这些古建筑所表现出来的优雅气质使布鲁奈莱斯基深深折服,他暗暗发誓,自己也要造出这样名垂千古的作品。
为了完成这座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佛罗伦萨大教堂,1417年,主教和羊毛商业公会召开了由教长、公会理事、市民代表、艺术家和建筑师参加的大会,对各种投标方案进行集中讨论。佛罗伦萨大教堂始建于1295年,最初的设计者是卡米比奥(Arnolfo di Cambio)。他设计的平面大体呈拉丁十字形,东部是一个以歌坛为中心的集中式形体。歌坛是八边形,最大直径达42米,形体非常壮观。当大教堂的大部分工程都已经完成之后,八角形歌坛的顶盖却造不起了,不仅是由于它的直径太大,而且此时墙体已经筑到了50米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加盖顶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样,大教堂的工程一下子耽搁了几十年。由于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巨大影响,当市政当局决定重新开始它的建设时,吸引了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建筑师纷纷参与投标。各个方案之间的角逐非常激烈,或许是由于家族的影响力,本地人布鲁奈莱斯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中最终获胜,得到了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的任务。
据说,当人们要求布鲁奈莱斯基拿出自己的模型,并仔细地说明其设计方案的具体细节时,这位建筑师拒绝了。他拿出一个鸡蛋,请在场的人走上讲台,将其立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如果谁成功了,那他就自动让贤,由其来承建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顶盖。人们纷纷上去,但所有的人都不能成功地把鸡蛋竖起来。最后,布鲁奈莱斯基轻轻地拿起这颗鸡蛋,小心地在大理石上磕破了一点皮,于是很容易地将其立了起来。在场的人大叫起哄,说谁不会这样啊。建筑师笑容可掬地回答,如果你们看了我的模型,也会这样说:谁不会这样造圆顶呀。于是,布鲁奈莱斯基最终得到了这项重要委托。
实际上,在招标进行的几年前,布鲁奈莱斯基就已经开始研究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大顶盖。在罗马逗留的那几年里,他还特别深入地学习了古罗马建筑中拱券和圆顶的做法。经过多年的悉心琢磨,他最终拿出了一个设计十分周全的方案,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日后施工的便利。1420年,圆顶正式动工兴建。布鲁奈莱斯基克服了施工中遇到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431年,圆顶正式封顶,继续建造上面的采光亭。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顶盖呈尖矢形,上面开采光口,口上再罩一个亭子。布鲁奈莱斯基借鉴拜占庭建筑的经验,在圆顶的下面加了一座12米高的鼓座,这样就把圆顶举得更高,使其看起来显得更加雄伟,外廓更为饱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建成后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总高约107米,加上亭子的高度则达到了118米,一下子成为当时佛罗伦萨全城的最高点。
大穹顶
为了方便施工,布鲁奈莱斯基设计了一种马拉机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修建圆顶的困难之处不仅在于它长达42米的巨大跨度,还有安放它的八边形墙体,既高又相对较薄,而且不能够在施工中使用脚手架。为此,建筑师想尽办法减小圆顶的重量,尽量降低它作用于墙壁上的压力。布鲁奈莱斯基将圆顶设计成内外两层。内层是以铁环和木圈箍住的24根肋条构成的鱼骨券,由它来承担圆顶的全部重量。其中包括在八边形墙体的八个角上用白色石料砌成的大肋架券,它们裸露在整个圆顶的外部,将圆顶与上部的采光亭和下部的鼓座联系起来,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性。圆顶的外层全部用红砖覆盖,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除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布鲁奈莱斯基还设计了欧洲最早的慈善机构建筑佛罗伦萨育婴院(Ospdale degli lnnocenti)。育婴院的平面呈长方形,在整体上给人以规矩整齐的印象,就像是一座修道院。建筑师设计了一些小路和过渡性的小院落,通过各种小门洞将育婴院内的主要房间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处理使育婴院在规整之中又透出了许多活泼和生气,让生活在里面的那些被人抛弃的孩子们切身地感受到温暖和舒适。从育婴院设计中透露出来的浓厚人情味,可以看出布鲁奈莱斯基力图打破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界限、寻求建筑领域艺术表达的自由性的努力。许多后世专家认为,佛罗伦萨育婴院才是意大利第一座具有完全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育婴院是布鲁奈莱斯基力图打破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界限,寻求建筑领域艺术表达的一种努力
在承担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建筑任务后,布鲁奈莱斯基名声大振,佛罗伦萨市内和市外的许多公共建筑的设计都落在了他的头上。圣洛伦佐教堂的圣器保管室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建筑内部空间简洁、明快,粗大的科林斯式圆拱构成壁柱楣拱,上接三角穹拱和支撑性拱桥,将整个带有棱角的圆拱顶托起,布局清晰,轻快鲜明。布鲁奈莱斯基还设计了许多小教堂,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帕兹家族小礼拜堂。它位于佛罗伦萨圣克罗切教堂内一个又窄又长的院落内,总体结构对称,带有比较纯粹的罗马风格。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两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中心弧拱上架设一个小小的圆顶。正立面采用类似罗马凯旋门的构图方式,内部装饰则强调圆柱形结构和空间的横向发展,利用凸缘来构造墙壁结构,带有文艺复兴建筑的鲜明特色。
在晚年,布鲁奈莱斯基犯下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在1429年佛罗伦萨围攻卢卡城的战役中,建筑师被派往前线,主持建造围攻该城的工事。布鲁奈莱斯基认为在谢尔基奥河建造拦河大坝提升水位,必要的时候打开闸门,就可以淹没卢卡城,迫使城里的居民投降。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与布鲁奈莱斯基的设想正好相反,冲下来的大水不仅没有淹没被围困的卢卡城,反而冲入了佛罗伦萨人的营盘。佛罗伦萨人将自己战败的责任全都推到了布鲁奈莱斯基身上,只是因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的建设此时仍在进行中,人们才没有将这位伟大的建筑师送上绞刑架。
1446年4月16日,布鲁奈莱斯基离开了人世。此时,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上面的采光亭还在建造中。佛罗伦萨人以隆重的葬礼将建筑师埋葬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瓦萨里这样评价布鲁奈莱斯基:“在创作了这么多作品的辛劳一生之后,他理应获得世界上不朽的声名和天国里永恒的安宁。”
05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引领文艺复兴
(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建筑师都多才多艺,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也不例外。除了建筑师这一身份,你还可以称呼他为诗人、音乐家、画家,甚至是数学家。阿尔伯蒂出生在意大利热那亚。他的父亲是佛罗伦萨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这使阿尔伯蒂从小就能接受非常体面的家庭教育,并能够在成年后到人文主义教育中心博洛尼亚的大学进行学习。他于1428年取得了法学博士的学位,并回到故乡佛罗伦萨。
阿尔伯蒂
阿尔伯蒂依靠自己的文学才能得到了红衣主教阿尔伯加蒂的青睐,跟随红衣主教出使欧洲各国,参观了这块古老大陆上众多的古代建筑遗迹,他还特别留心观察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出现的新兴建筑。1432年,阿尔伯蒂在朋友的帮助下进入罗马教皇宫廷工作。此时,建筑还不是阿尔伯蒂最为关心的,他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有机会还热心地研究雕塑、绘画、音乐等许多艺术。他对自然推崇备至,认为艺术家的创造应该是对自然的模仿,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为自然所支配。
1440年,阿尔伯蒂着手用拉丁文撰写《论建筑》,直到10年之后,他才完成了这部书的初稿。因为印刷技术的限制,这部书在阿尔伯蒂生前没有得到出版,尽管如此,到1485年发行时,它仍是第一部付梓印刷的建筑书籍。在书中,阿尔伯蒂以阿基米德的几何学作为权威依据,认为将正方形、立方体、圆形和球体这些几何图形加倍或减半,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比例。阿尔伯蒂将艺术形象与数学原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建筑物的美来自于各部分比例的合理整合,对任意部分的稍微增加和减少都会破坏整体的和谐,这就开创了在造型艺术中运用数学思维的先例。阿尔伯蒂认为建筑首先是裸露地被建造出来,而后才披上装饰的外衣。他认为建筑的表皮是可以撕脱的外层,内部的结构才是建筑的真实面目。如果说结构像坚忍不拔的男子一样起到内在的支撑作用,那么表面装饰就像是柔弱的女子一样依附在他的身上。
佛罗伦萨的鲁切拉府邸(Rucellai)是阿尔伯蒂的第一件建筑作品。这座建筑临街的三层立面有着清晰的比例轮廓,总体显示出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