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白晶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01
书籍编号:30183755
ISBN:97872140559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135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大家丛书
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
白晶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引子
曾有人说,人类要了解地球数百万年的变化历史,必须读三本“书”:第一本是深海沉积的历史,第二本是极地冰芯的历史,第三本便是黄土的历史。刘东生就是在黄土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除此之外,他在环境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高山科学考察和极地科学考察等领域所做的大量开创性工作,更无愧于我国地质学界的一面旗帜。
黄土,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只能看到沙尘暴或贫困,但经过近60年的“亲密接触”,刘东生却将它视作生命一样的宝物。这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含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无数的历史谜团,吸引着刘东生一路不懈地前行,最终把谜底揭开,并获得了国家与世界的认可,人们也把最热烈与芬芳的掌声与鲜花献给了他。
大凡杰出的人,都有一颗平常的心。而在这种看似平常里,我们深深地挖掘下去,却都能发现或触摸到他无论是立于世、立于人,还是立于业,所喷涌出的最炽烈、最鲜红的热血。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的刘东生,就是这样的人。
在我们走近刘东生院士这位地学界的巨人之前,先从某大媒体采访他的一段对白中,领略一下这位地学大家的风采。
记者:最近您是不是一直被媒体包围着?
刘东生:媒体,还有咱们电视台的同志都来给我一种鼓励吧。
记者:您习惯这样被媒体簇拥着吗?
刘东生:不习惯。
记者:为什么?
刘东生:因为我自己的工作,说老实话很平常,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科学工作人员该做的事情,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惊人的。
记者:几年前您曾经拿过国际地质环境方面的最高奖“泰勒奖”,当您拿到这个奖的时候好像国内反响并不是非常强?
刘东生:当时这个奖不太为人们所知道,特别是咱们国内;而国外知道的人很多。再者,就我的工作本身来说,也不是很为大家所熟悉的。比如说我搞地质工作,不像搞矿产的,搞矿产发现了一个大矿,或者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工程的问题就一下子能轰动。而我做的只是对黄土的研究,这个大家听起来就很平淡。
记者:当时去领奖的时候,您是一个人带了一个学生过去。回来时,不光是国内的媒体,甚至学术界都有很盛大的欢迎。您当时有没有觉得意外呢?
刘东生:我不意外,我觉得应该这样。这个奖固然了得,但是用不着这么声张。因为这个事情对我们国家来说,比如对我们研究黄土的人来说,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应该说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很大光荣!但事实上,搞黄土工作的不仅是我一个人。这个荣誉是属于大家的,而我只是代表他们把这个奖拿回来。当然对我们来说,受到的鼓舞很大……
在质朴的语言中,可见刘东生院士做人做事的态度,大有平和中见大智、至真中见高杰的大家风范。那么,就让我们去追寻刘东生院士谜一样的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足迹吧。
第一章 求学之路
1、深铭国仇
在沈阳一条还算繁华的小街上,一位既瞎又聋的老人正慢吞吞地拖着有些跛的双脚蹒跚而行,正好挡住了经过的日本兵。颐指气使的日本兵,对着老人恶狠狠地痛骂了几声。随之一声枪声响彻了小街,震惊了在附近居住与行走的人们。
路旁一所小学四处透风的破旧的教室里,一位姓林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枪声响起时,正在板书的他停在那里,回过头来。学生们看到他满脸严肃,眼睛里一扫往日望向学生时的慈爱,变成了充满仇恨的凌厉。
他用苍劲的笔体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教室里很静,有位男生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心潮难平,他紧咬下唇,小拳头攥得很紧。他知道那声枪响,一定又有我们无辜的同胞遇难了。
林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个句子出自谁人之口?”
话音未落,这位紧握双拳的男生第一个举起手来。他站起身,用充满稚气而又非常坚定的声音说:“他是宋代名将岳飞的警句!”
林老师点点头说:“他有一首最著名的词,你可知道?”
话音刚落,这位男生铿锵有力的声音再度在教室里响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林老师点头说:“岳飞,少时勤奋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因父丧还乡守孝。当金兵大举入侵中原,面临国破家亡时,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并为之浴血的信条。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但我真心希望你们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铭记在心,以‘勤学’‘笃行’为操守,以报效我们伟大而又多难的祖国!”
林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齐刷刷地响起朗朗的童声:“精忠报国”“勤学”“笃行”。那位心潮澎湃的男生与同学们一样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报效我们灾难深重的国家。
这位男生不是别人,就是刘东生。
童年时代的刘东生
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诞生在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中。刘家的先祖本在明朝军队服役,随燕王扫北而到北方,驻扎在天津卫,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刘东生的祖父、祖母生有四个孩子,刘东生的父亲排行最小。
刘东生的父亲名刘福瑞,字辑五,母亲叫赵白直。父亲5岁时丧母,由姐姐带大。他从小失学,早年曾随祖父在一家药店里做工;长大后,由于生活所迫,加入了闯关东的队伍。他先到大连,后来又来到沈阳皇姑屯,在京奉铁路上找到一份工作,全家才算安定下来。京奉铁路是英国人管理的,许多要职都由英国人把持。在那里做事,会说英语的国人会很受重视。父亲便边钻研业务,边学英语。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得聪明能干而且好学,在刘东生上小学时,父亲已在皇姑屯车站担任了副站长的职务。
从自己身上,刘东生的父亲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让自己了解许多未知事物,而且还能改变人生的境遇,何乐而不为呢!他很重视对子女们的教育,家境虽然不宽裕,而且还常常捉襟见肘,但他还是把家中其他开销降到最低,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创造学习的机会。而在他的孩子们中,刘东生的聪慧与悟性是最为突出的。
刘东生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已教他习字背诗。在他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便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进入了当时在沈阳很有名气的奉天省立第二小学。这所小学的校长姓郭,他不但重视教学,更注重德育,常常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
在奉天省立第二小学的隔壁,有一所日本人开办的“寻常小学”。比起第二小学,这所学校可谓教学设备精良,像室内运动馆等一些在当时国内少见的教学场馆及设施应有尽有。但他们却对到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反华教育,这使一壁之隔的二小师生气愤填膺,对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的少年儿童大肆进行奴化教育的可耻行径恨之入骨。
郭校长见状,便不失时机地对本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没有国怎会有家,没有家国,怎会有民众的美好生活!不仅如此,他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得更出色,与日本人办的小学竞争。他常常激励学生们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发学习。该校的任课老师们在教学中,不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也在有形无形中把帝国主义统治下国家与民众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不幸与屈辱告诉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要想活得有尊严,不被人欺辱,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懂得自强不息的道理。
在第二小学这个充溢着浓郁爱国思想与奋发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刘东生像初生的幼苗,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普照与洗礼。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爱国激情、良好的道德品性及奋发有为的思想,已如种子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沈阳郊区,有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子。近处是大片农田,远处的小山包上被白桦树以及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丛所覆盖。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像条长长的透明的银带蜿蜒而下,给这个小村和这里的人们平添了灵性。刘东生的家就坐落在这个小村子里。与大自然长久的亲密接触,他的身心得到丰美的滋养,他的思维也常常如天马行空。他喜欢无边无际的遐想,更喜欢对未知事物的探求。这对他多年后毅然选择地质专业,天天与自然对话、与远古对话,作了最好的启蒙。
每到夏天,刘东生最爱做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们到河边玩。捡贝壳、捉虫子,玩民间流行的五龙棋(这种棋是最简易的围棋),他们还会在河边找漂亮光滑的卵石。有一次,他看到一块较大的卵石身上飘着许多白色的云影,下端影影绰绰的翠色很像掩映在山石间的桦树林,在林木间还飞有几点不大的白色,就像鸟儿在林梢飞翔,让他很喜欢。
刘东生把石头搬回家,放在屋外的窗台上。每当从那里经过时,都会望一眼。心想,我把一座美丽的大山搬到了家里。他为这种想法兴奋了很久。古人云,“天空在山中”,山在我家中,那无尽的天宇离我也近了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石取自水湄,便有了灵性。他想,自己若是那图案上面的小鸟有多好,能更高更远地展翅飞翔,再把更多的智慧与仁爱奉献给世界和人间。这么一块山石,竟给了小东生那么多丰富的联想和启示。
这天,刘东生随父亲到城里办事,看了一场露天电影。这部影片激起了他探寻世界的兴趣。那是一个探险故事,有一个人到西部四川及西藏地区去旅行,经历了千辛万苦,去寻找一个心中的梦想。为此,他穿行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岭间,骑牦牛,住帐篷。高原上的花开得那么圣洁,那里的天空那么高远而神秘,这一切都勾起了刘东生奇异的遐思,他幼小心田所掀起的涟漪久久地荡漾着。
这种宁静的生活总是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所践踏。刘东生徜徉其中的心境一次次被粉碎,让他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刘东生11岁那年,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在他父亲工作的皇姑屯车站附近发生了。
1928年6月4日凌晨,作为副站长的刘东生的父亲刘辑五正在站上值夜班。以往列车班次不太多,可出事之前的几天,进出站内的车次突然大增起来,一列一列地频繁通过。刘辑五心中也觉得蹊跷,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刘东生的母亲也已耳闻了车站那边反常的喧闹,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里一直惦记着值班的丈夫。深夜,几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炸惊了母亲,也惊醒了睡梦中的刘东生。为丈夫极度揪心的母亲,假装镇静地把孩子们搂在怀里,而她心里却再难平静。
这次爆炸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特务经过精心策划,对他们一手扶持起来的奉系军阀首领“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所下的黑手。这便是震惊世界的皇姑屯事件。爆炸地点即在刘东生父亲工作地点皇姑屯车站通向沈阳城的老道口。这里是英国人控制的京奉铁路(今沈山铁路)与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今哈大铁路)的交叉路口。南满铁路桥与下面的京奉铁路呈立体交叉,平时南满铁路桥上有日兵巡逻,出事前几天戒备异常森严。日本兵对张作霖的活动早已掌握,就连他经过这里时所乘的车次、车厢都了如指掌,所以张作霖命丧黄泉全在日本人的掌控之中。所幸,刘东生父亲的工作地点离爆炸地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有惊无险。
铁路线修复前,刘东生不能正常乘火车到校上课了。闲来无事,他便偷偷地与小伙伴们去了皇姑屯车站的大修厂,目睹了张作霖乘坐过的那截车厢残骸。包厢顶上被炸开的大口子,触目惊心,这让小东生的心中有了一种撕裂开来的感觉,而那夜一声声的巨响,仍在耳边回荡。那时,他虽然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却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凶残行径。
皇姑屯事件激起了国人的抗日热情。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将军为报国仇家恨,在处死杨宇霆、常荫槐后,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刘东生所在的小学,升起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在学校老师对事件来龙去脉与背景的讲述中,刘东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更是到了极点。只是他还太小,他知道自己不能上前线打日本鬼子,能做的只有卧薪尝胆,更加发奋地学习。
2、求学南开
1929年,刘东生从奉天省立第二小学毕业了。他与同班毕业的学生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是继续上学还是就业。
班上有位姓马的同学,父亲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开了一家医院,这使许多人觉得上大学学医有前途。沈阳有日本人开办的南满医科大学,一些人为了学医,就先考南满中学。刘东生本来想学医,继承祖父、伯父的事业,却由于对日本侵略者极端痛恨,所以坚决不上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在此问题上,父亲不仅支持儿子的想法,更有为儿子设立的长远打算与安排。正是父亲远见卓识的安排,决定了刘东生的命运。
父亲先把刘东生送到皇姑屯一位私塾教师李彬清的学馆,跟他学了半年古文。这位李老师新旧学兼通,不但教古典文学,而且数学也教得很好。因已小学毕业,且父亲也教过他一些古文,刘东生学的第一课即是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始的。文中有许多人生哲理,尤其是那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给了他许多人生启示: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接着,刘东生又知道了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写此文时正怀才不遇,才有了这般情怀,这让刘东生敬仰不已。
除此之外,父亲还安排他晚上到一位老师那里去学习英文。在这一年中,刘东生虽然没有进入正式的课堂,但对他而言,这段时间的学习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父亲为刘东生安排的必由之路,因为他一定要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才能走到理想的道路上。
刘东生的父亲有位金姓的同事是天津南开中学第一期的毕业生,与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同班同学。父亲找到那位同事,让他力荐刘东生报考享有盛名的南开中学。因远隔千里,父亲的这位同事与学校早已生疏,与许多同学也少有过往,因而难度很大。但这位金伯伯还是费了很大周折疏通关系,给了刘东生报考南开中学的机会。
刘东生看到父亲及金伯伯为了自己的前程,费尽周折,很受触动。面对得之不易的机会,刘东生日以继夜地备考,想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父亲的厚望,也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父亲没有白白培养他。
果然,1930年秋天,刘东生不负父望,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当他刚进天津南开中学的那一刻,望着庄严、宏伟、富丽的教学楼,望着运动设施齐备的大操场,望着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及生物实验室内先进的实验设备,想到这是人才济济并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自己终于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将在这里开始学习和生活,刘东生非常兴奋。他暗下决心,以优异成绩走进南开,几年后也要以更优异的成绩从这里走出去。
南开中学是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学校。创办人严修是前清翰林,在贵州做过督学,有维新思想,主张新学。他曾资助南开学生周恩来留日。后来有人对他说,周恩来是共产党,劝他不要资助。他却说“人各有志”,并一如既往地资助他去留法。南开中学的校长是张伯苓,刘东生来校上学时,他年近60,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校长”。这位老校长可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他的传奇人生及做人风范,在刘东生刚到南开时就已惊叹和敬仰不已了。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曾当过清朝海军,参加过壮烈的甲午海战。他当过私塾教师,又是美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后,他才立志兴办教育,想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先后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而且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从清末走来,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国近代历史;从平民中走来,他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立起教育家的丰碑。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
当时社会上的私立学校多为赚钱,南开也属私立,却是一所赔钱的学校。为使南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张伯苓主要靠到国外去募集资金。他去美国募捐,总要带上南开饲养的金鱼,捐款1万美金以上的送金鱼1尾。他在学校账上支出10尾金鱼,补上的一定是10万以上的美元。他一生从国外给南开募集的款项数以千万计,而且多属个人行为,他从中提取若干入私囊,别人也不会知道,也不会过问;但他不屑于这样做,而是分文不差地收入南开的账户。很多人正是由于敬佩他办学的毅力和纯洁高尚的品德而慷慨解囊的。
张伯苓的生活和他的为人一样,始终朴实无华,不吸烟、不喝酒,也不摸麻将和牌九,过着布衣粗食的生活。他深知俭可养廉,曾对夫人说:“教育清苦事业,所入无多,当量入以为出,家中事悉以累汝。”他若外出办事,永远坐三等车厢,每次都住在一天一元钱管吃管住的小店里。他性喜安静,但不刻意追求居住的舒适与安逸。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可是仍居住在天津西南角平民区的简陋住宅里。
刘东生在了解了张伯苓校长高风亮节的风范后,更觉得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是人生的大幸。他常常体会着老校长给他们的校训学训:“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而老校长常常说的“不要爱钱,够用就行”,更让他体会到这八个字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这些都深入了刘东生的心田。他深刻地认识到,这里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陶冶精神的大熔炉,会让他受益一生。
1931年秋,刘东生升入初中二年级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占领了沈阳。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军很快占领了东三省。
那时,天津有日本的租界和兵营,日本在天津“驻屯军”的兵营在海光寺,就位于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及南开女中之间。日本兵常在学校附近演习野战、夜战,火光和枪声都能看得见、听得见。不少日本浪人及日本军人组成的便衣队经常打、砸、抢,中国当局也束手无策。几年来,刘东生及同学们就是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威胁下学习与生活的。心中涌动的仇恨、爱国激情及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刻苦学习的热情,一直贯穿了刘东生的整个中学时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这天,在刘东生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一天,也是他高中毕业后,坐火车离开天津回家的日子。
这时,刘东生一家早已从沈阳迁居北平。因早已收到刘东生要回家的信,父母也在盼望他早些回来。到了晚饭时,他们还没有见到刘东生的影子,若在平时,午饭后他便可到家了。母亲急得团团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嘴里一直念叨着,这是咋回事?父亲虽然也着急,还是安慰她说,许是临时学校有什么事,又来不及跟家里说一声吧。
其实,一大早刘东生就坐上了开往北平的列车。可快到中午11点时,火车还未进丰台站却临时停车了。车上的人议论纷纷,都不知出了什么事。这时,他们看到车窗外面的日本兵一边打枪,一边从火车左侧急匆匆地跑过。这时人们才得到消息,卢沟桥那边中国军队与日军军队发生了激战。在极度恐慌与不安中,至午夜12点火车才再次开动。刘东生到家时,天已放亮了。
一直未睡的母亲抱着儿子放声大哭。父亲虽然喝斥:“人这不都平安回来了,你还哭个啥?”但一颗焦急万分的心还是落了地。眼见战事很紧,北平更在刀刃上,他是一家之主,全家老小的安危都记挂在他身上,心里比谁都急。也就在这天,父亲痛下决定,全家转至天津,躲避战事。7月底,他携全家在天津的英租界附近租了间房子,暂时住了下来。
3、西南联大
在刘东生心里,还有件大事一直纠结着。他已高中毕业了,是继续上学还是去找一份工作?上大学一直是他的梦想,只是那又要父母为自己继续付出才行,他于心不忍。去工作,可战事吃紧,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来贴补家用,并把所学报效灾难深重的国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茫然。
这天,刘东生碰到南开中学的同班同学童遐龄。他们曾同宿舍好几年,私交甚密。童遐龄全家都是票友,后来的京剧名家童祥龄、童芷龄、童寿龄,都是他的弟弟及妹妹。
在童遐龄问起刘东生毕业后有何安排时,刘东生说:“我父亲已到了上海,我考虑是否过去。前两天听说上海那边也打起仗来了,只是不知道消息是否确切,所以还在等待。”
“要不去我家吧,我家正好屋子全空着,你过来咱们可以做个伴,还可以一起去教书,为受苦的国人做些善事!”童遐龄说。当时,童家班戏剧社正好在南方演戏,因战争所阻,无法回津,所以他家中只有老母等人。他家在法租界,父母是江西人,天津有一所为江西同乡开办的江西小学,正好需要老师。
刘东生欣然搬到童遐龄家。9月,他们贴出招生广告,很快有几十个学生来报名。由于战争,租界涌入了许多难民,闲散的孩子也多。刘东生和童遐龄各在一间教室,每人同时教两个年级的“复合班”。还有一位南开毕业的同学教音乐。就这样,三个人白天一起有声有色地教书,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把在南开时张伯苓校长的许多教育理念传输给他们,并教育他们爱国爱家,不做亡国奴。晚上,南开的同学们常常聚在这里,一边唱京戏,一边畅想着祖国的未来及个人的发展、前途及命运。
刘东生从同学那里得知,南开中学的许多同学都在做秘密的抗日活动。他们同届的有个叫刘福庚的同学在制造炸药的过程中,不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对刘东生和许多同学触动很大,有些同学表示去参军打日本鬼子,还有些表示到大学去深造,用学到更多的本领的方式来报效祖国。
在这期间,刘东生曾接到一位名叫黄振威的老同学寄自湖南长沙的信。信上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了长沙,合组了“国立临时大学”,该校人才济济,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及学生在这里。学校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能每月给予补助,只要是南开的学生,还可以免试入学。这位同学劝刘东生来长沙学习,他还说:“这里是块沃土,我们多彩的人生也许因此而改变,你不想错过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吧!”
刘东生虽然难以割舍在江西小学任教的学友及日益增多的学生,但他心中仍有一个梦想——到大学深造,为我们灾难深重的祖国做更多、更大、更有益的事。这位同学再次来信时说,学校已迁至昆明,易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秋季招生将要开始,你一定要早日决定,不要错失时机。
刘东生怀着不安的心情对童遐龄说:“我没能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在租界办教育,为我们祖国培养下一代,宣传抗日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也很有意义。但我心里仍有一个梦未圆,就是上大学!”
童遐龄拍拍刘东生的肩膀说:“老同学,咱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呢?虽然学校非常需要你,但你无论有什么样的选择,我觉得都是对的,我都会支持你!”
望着童遐龄真诚的眼睛,刘东生说出了想去西南联大上学的想法。童遐龄理解地说:“仅凭咱们学的那些知识想做大事,远远不够。你一直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愿你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我祝福你!”老同学这样深明大义,刘东生很感动。
这时,刘东生的父亲已去了香港,父亲的想法是让他去美国学习。刘东生却拒绝了,他说:“那么多同学有的在前方打仗,有的在大后方读书,想以此积蓄力量为抗战出力,我为什么要做祖国的逃兵呢?即便是苦海,我也要和同学们与我们的国家一同承受!”父亲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却拿这个从小就倔强的儿子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得随他去了。
刘东生却对父亲说:“我只想以后能更多地为国家做些事。”这句话虽然朴实,却发自他的真心。儿时日本帝国主义丧心病狂的行径,他一直牢记在心;而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铮铮诗句,像当年岳母刻在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的血字一样,指引着他向着生命的远方不懈地前行。
1938年7月,刘东生终于来到了他向往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全国42所大学中名列前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的领导人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于北平、天津沦陷后,于1937年8月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协商,并在9月南迁至长沙岳麓山下成立的国立临时大学。同年12月,南京沦陷,日寇进攻武汉,临时大学又于1938年春天迁至较偏远平静的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这座新建的学校,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及其他设施极其简陋,但师资阵容却很强大。170多名教授、副教授绝大多数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硕士、博士,而且许多人学贯中西、文理兼通。有的教授还精研两三门学科,几乎所有教授都是当时国内科学、文化等领域的权威。如从事自然科学的有周培源、华罗庚、杨武之、陈省身等;社会科学的有闻一多、钱锺书等;而青年讲师、助教也多半是这三校的优秀毕业生。优秀的教师队伍,成了学校的灵魂,而他们人格及学术的魅力都像一面旗帜,给青年学子们树立了榜样。
校领导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对这所大学和师资力量最好、最到位的评价。而西南联大所继承的三所知名大学的“学术自由、民主办学”的传统,发扬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以及“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学风,为学校促进学术发展和培养杰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刘东生来到这样一所大学,虽然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但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这里像一个新天地,刘东生立刻就被清新的气息、浓郁的学术气氛及学生们朝气蓬勃的精神所深深吸引了。
4、转学地学
刘东生的父亲多次叮嘱他一定要学机械,刘东生刚入学时也就自然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