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温暖艺术:秦怡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用生命温暖艺术:秦怡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汪建强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书籍编号:30183765
ISBN:97872140560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703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大家丛书
用生命温暖艺术:秦怡传
汪建强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 小苗初成
1、演讲台上声泪俱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1938年9月初,离武汉市中心还有十多公里的黄陂县,一座土台上站着三个年轻的女子。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短发女子,她正在用那哀婉凄凉的歌喉,演唱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被日军野蛮侵略,失去东北大好河山的痛楚。
她歌唱后,又继续讲述东北沦陷;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有多少中国的老人和孩子,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讲述上海失陷后,又有多少原本安居乐业的民众,一夜之间竟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土台下自发聚集起来的士兵们,被女孩子的讲述打动了心扉,个个泪如雨下。看到土台下的许多年轻士兵泣不成声,边上略为年长的女孩举起了拳头,高声呼喊:打倒日本侵略者!誓死赶走侵略军,夺回我们的东北……
随着女孩的口号声,台下所有年轻的士兵们,血脉贲张,也高声呼喊起来。
演讲结束后,围着土台的年轻士兵们并不散走,而是纷纷围拢到演讲女孩身边。他们中有许多人仍哽咽着、述说着;有的人对女孩说,不要难受,他们一定会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也一定会夺回东北的大好河山。其中还有一个士兵甚至对演讲女孩发誓说:“秦文书,你一定会看到,此生我们不赶走日本侵略者,绝不罢休。”
听到这样的誓言,那个叫秦文书的女孩,原本泪眼婆娑的脸颊上,顿时露出了一丝笑容。
就在这时,勤务兵来叫秦文书和她的两个伙伴,说赶快到部队长官那里去,参谋长正在找她们。
三个女孩立即雄赳赳地列队,去了军部参谋长办公室。原来,这三个女孩是驻守武汉地区第22集团军新招的知识女性。那个短发齐耳,唱着《松花江上》的女孩,正是日后名满重庆,与舒绣文、白杨、张瑞芳一起,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四大花旦”之一的秦怡。另两位则是同秦怡一起,抱着一腔热血,离开上海,奔赴抗日前线,被招纳为集团军文书的上海女大学生骆亚林、钟湘。
万万没有想到,赶到参谋长办公室的她们,竟然被平时道貌岸然的参谋长劈头盖脸一顿猛训。他说,她们不该去给士兵演讲。她们的工作,就是平时做好部队的接待工作,其他的不该她们操心……
看到参谋长那铁青的脸和不停蠕动着的嘴巴,说出的却不让她们宣传抗日的话语,三个女兵心中充满了愤怒。演讲时的满腔热血和激情顿时消失了,一种伤痛、一种无助、一种说不出的失望,从心底瞬间滋生。此时,她们清澈而大大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委屈、彷徨、无奈,让这三个女兵百感交集。她们站在那里,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离开上海,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跑来武汉,跑来部队,投入到抗日队伍中的点点滴滴。
此时的秦怡,泪水无声地从眼眶中慢慢渗出,一滴一滴又是一滴,从脸颊上、从鼻翼旁滑落到地下……
2、出生上海老城厢
秦怡于1922年3月1日,也就是正月初五出生。祖籍上海,在家里排行第六。她的父亲秦粟臣,性格内向。早年,其祖上是上海滩很有名望的大户人家,在上海老城厢的小南门很有威势。随着岁月的流逝,家道中落,加上后代理财不力,所以到了秦怡的父亲那一代,家境早已大不如前。
当秦怡的爷爷走完人生之路后,家庭收入完全由大伯掌控。不善理财的大伯整天只知道叫唤没有钱,却不知道怎样去开拓思路,去挣钱。结果,跟着他的两个兄弟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为了维持家庭开销,秦怡的父亲不顾自己年轻时得过肺痨,硬撑着身体,到一家洋行当了账房先生。
秦怡的母亲叫瞿素月,性格和秦粟臣相反。她外向的性格,使她注定成为家庭里的主心骨。她出生在上海南市老城厢的殷实人家,骨子里有着小家碧玉的特点。旧时的都市环境,传统的孔孟之道,使她深知三从四德的道理。因此,她虽脾气外向、性格急躁,关键时总还是以男人为主心骨。结婚后,她先后为秦粟臣生下了1个儿子、9个女儿。
孩子中只有老大是男丁,其他都是女孩。秦怡的大伯,思想封建,心里很是不爽。他总认为,生男孩,能替家里光宗耀祖;生女孩,是给人家养的赔钱货。他自己婚姻不如意,看到老二秦粟臣的媳妇,只生了一个男丁,之后就接二连三地生女孩,他心里就不开心,总要在人前人后地嘀嘀咕咕。
秦粟臣看到大哥整天这样不开心,思想负担更重。1921年年中,瞿素月第六次怀孕,到底要不要这个孩子,秦粟臣犹豫了很长时间。
其实,秦粟臣是个很爱孩子的上海男人。当瞿素月生下第四个女孩,被大伯送去育婴堂后,他心如刀绞。这次瞿素月怀孕,他内心矛盾重重。他既渴望妻子怀孕,又怕妻子怀孕。但最终渴望生个男婴,“让男孩封住大哥的嘴巴,省得他怪话连篇”的念头,使他在最后一刻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1922年的正月初五,正是民间传说的财神送宝的日子。此时的秦粟臣,渴望即将生产的妻子能托老天爷的福,给他送一个“男菩萨”来。但妻子生下的仍是一个女婴。
啼哭中的孩子,叫声那么响亮,面孔那么姣好,看到这个孩子的第一眼,秦粟臣就喜欢上了。尽管不是男孩,他有点失望,但他还是希望能留下这个孩子。主宰家里经济大权的大伯,此时并没有好脸色。无奈,在家一切听大伯的秦粟臣夫妇俩,只得按照大伯的意思,让管家将女孩送掉。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粟臣上午送走的女孩,竟然两个时辰不到,又被人悄悄地抱回了家里。原来,秦粟臣的大女儿,秦怡的大姐秦德贞此时已经年满10岁。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看到父亲送走孩子时那痛苦的表情,她决定将送走的孩子抱回来。大姐再也没想到,她为日后的中国抱回了一个大明星。
就在管家将孩子带出巷口的那一刻,大姐就悄悄地跟上了。当管家七拐八斜地走到四马路旁边,将孩子放在地上,匆匆走掉后,她立即从地上抱起了自己的妹妹。看着襁褓中女孩的粉嫩小脸,秦德贞有说不出的欢喜。当秦怡咧开嘴巴笑笑后,她决定马上将妹妹带回家。
下午,秦粟臣在家看到已经被送走的孩子再次回家了,原本就心肠软,舍不得送走孩子的他,当即不顾一切地决定,将财神节里老天爷赐予他的女孩留下来。
秦怡这一代为“德”字辈。想到“和气生财”的古训,秦粟臣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和,寄托了他对孩子的美好愿望。
秦怡渐渐长大了。不知道为什么,秦粟臣对财神节这天老天爷送给他的女儿格外疼爱。每天下班回家,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摸摸孩子粉红的小脸。尽管秦粟臣没有多余的钱,不能买什么东西给女儿。但每次父亲回家,总会像变戏法那样,从袖子里、从口袋中忽然“跳出”这样那样的零食。这时,秦怡都会用粉嘟嘟的小嘴,亲吻自己的父亲。看到秦怡拿着糖果,大大的眼睛里闪出可爱俏皮,秦粟臣都会陶醉在其中。
秦粟臣对这个女儿的爱心,超出了对其他孩子。
3、接受教育
秦怡长到三四岁时,大伯告诉秦粟臣,让孩子进他开设的私塾上课。
让秦怡早点接触知识,正是秦粟臣所想的。只是让秦怡上大伯开设的私塾,还是上洋学堂,他一直在犹豫着。
让秦怡上私塾,秦粟臣并不愿意。他每天在洋行里做账房,平时看到、想到的,都和自己的大哥不太一样。当时,洋行中的买办每天都会接触到新鲜的思想、新鲜的事情。
秦粟臣在洋行工作,每月只拿30多元洋钱,每个月要拿出10多元给秦怡的大伯。大伯一再强调,父亲死时,给他留下了不少债务。而这些债务,是需要三个兄弟平分还账的。秦粟臣每次拿到工资,给了大哥三分之一后,真正到手的,也就所剩无几了。他实在无力送秦怡上洋学堂,在大哥的催促下,只得狠心暂时将秦怡送进了私塾。
大伯开设的私塾烦闷异常,简单的课文,总是翻来覆去要背诵咏读无数遍。天性聪明的秦怡,对大伯布置的新课文,背诵两三次就能默记心头。这时,她爱动调皮的天性就显现出来了。有些小朋友因为背不出《四书》《五经》,被大伯一次又一次地用尺板打手心。她看着那些红肿的小手,都会很难受,便产生了“要和这个大伯斗争”的念头。
有一天,秦怡向父亲提出,要像大姐秦德贞一样上洋学堂去。看着自己喜欢的聪明女儿,父亲怎么忍心拒绝她的要求。终于,在私塾没有上满一年,秦怡就去了离家不远的上海女子文学专门学校小学部上课。
大伯知道秦粟臣让秦怡离开私塾,要到洋学堂去上课,大发雷霆。他大声咆哮着,一定要秦怡的父亲拿出一笔钱来。他说,既然秦粟臣身上钱多得用不完,要胡乱地将冤枉钱送到别的地方去,那么他就应该归还父亲死前所欠的外债。另外,他还要秦粟臣把这两个月拖欠家里的月份钱赶快交给他。
为了息事宁人,也为了满足秦怡上洋学堂的心愿,秦粟臣只能四处借债。最终,他给了大伯一笔钱,这才使得秦怡能够进洋学堂。
进入洋学堂后,秦怡像一只小鸟一般,自由翱翔在蓝天白云下。在学堂里,她像一块小小的海绵,吸取着无穷无尽的新鲜的知识。
每天回家,秦怡都会将学校里的快乐延伸到家里。
1927年,上海滩上开通无轨电车,算得上是个新鲜事物。当时,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经营的17路无轨电车通车,竟从大世界的西藏路开始,一直延伸到了兰州路。秦怡从其他小朋友那里知道了这个信息后,立即在回家的晚上,第一时间告诉了母亲瞿素月。以后,她还带来许多让老宅里的人感到新鲜的消息。
自从女儿上了洋学堂,死气沉沉的老宅显出了些许生机。瞿素月明显感觉到与以往的不同,许多新鲜的信息、许多新鲜的事情,如大世界里添了哈哈镜,上海滩上有了“光着身体被人家画画的人”等信息,都被女儿放学后带了回来。秦粟臣也察觉到了这些变化,于是每次下班后,他都匆匆地赶回家里,同女儿聊聊天,说说话,享受一下“小财神菩萨”带给自己的快乐。
只是,自从秦怡上了洋学堂后,家里的收入没有增加,支出却多出了一笔。以至后来,每到新学年开学,秦粟臣总会为几个孩子的学费满腹愁肠。但每次,只要想到秦怡拥有了快乐,想到她在洋学堂里学到了新知识后,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把握好明天,秦粟臣也就不管不顾了。
后来,为了能在新学年里让孩子留在洋学堂中,聪明的秦粟臣便动起了脑筋。当时,他既怕因为拖欠学校学费,自己的孩子在心理上有负担;又怕孩子因为没有交上学费,而让周围的同学看不起,于是他便用不停地转学的办法,让孩子们消除因拖欠学费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这样,在小学期间,秦怡转学四次,先后上了上海女子文学专门学校小学部、城东女子中学附小、龙门师范附小、上海中学试验小学等。这四所小学都是上海滩上各具特色的名牌小学。父亲的这些努力,都为秦怡今后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秦怡不管进到哪所洋学堂里读书,都会受到同学、老师的欢迎。另外,由于她天资聪颖,每次转了学,她的学习成绩绝对不会比别人差,甚至还时常给学校带来新的荣誉。
那是1932年,那年秦怡10岁。没有任何人辅导,她竟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了一幅画。画上有两盆花,一盆枯萎,一盆茂盛。枯萎的花耷拉着脑袋,茂盛的花边上有个男生,手里正拿着浇水的水壶。
小时候的秦怡
大姐秦德贞问秦怡,她画的是什么意思?秦怡回答,那蔫了、死了的花,是因为平时没有人浇水;而茁壮成长的那盆花,是因为每天有人为它浇水施肥。这和她成长的道路一样,每天父亲、母亲给她吃饭、喝水,她才能长得好、学习得好。最后,她还说,她应该感谢父母,将来回报父母……
听了秦怡这样一番有情有义的话,秦德贞一把揽过妹妹,她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想起当初,她把差点被扔掉的妹妹抱回来,自己做的事是多么英明啊。
秦怡还把那幅画给了家里其他人看。平时和秦怡很要好的堂哥提议说,把这幅画送去报馆,也许会刊载。果然,没有多少日子,秦怡的画就被上海一家报馆刊载了。
秦怡进了洋学堂后,进步很快,令父亲都吃惊。每次考试,她几乎都会拿到班级里的名次。特别是她性格开朗、肯帮助别人等优点,无数次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次,秦怡投稿,竟然被报馆刊用,而且还拿到1块洋钱的稿费,父亲的欢喜连眉梢都藏不住了。
为了奖励女儿,秦粟臣特地带秦怡从老城厢穿过三马路、四马路,到了十里洋场上的繁华的南京路。行走在不夜城的上海滩,看着那些张贴在南京路最热闹的街头的明星照片,听着叮叮当当从他们面前开过的无轨电车,秦怡的眼睛都不够用了。她忽然发现,自己就像走进了万花筒。当她看到电影明星金焰和阮玲玉拍摄的《野草闲花》的大海报张贴在大光明电影院门口时,她不由地央求起父亲,说她想进电影院看看这些电影明星。
看到女儿对电影很感兴趣,此后秦粟臣便节衣缩食,满足秦怡看电影的要求。那些电影皇帝金焰主演的《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等,秦怡都是与父亲一起看的。
和父亲秦粟臣一起看电影时,每次小小的秦怡都有问不完的问题。可能是看电影时,秦粟臣不想让秦怡问话,影响别的观众看电影,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次带女儿出外看电影时,开场前他一定会塞一根像香烟那般长的“香烟糖”给女儿。也许是这根香烟糖的魔力,拿着糖的秦怡,即便再有问题,也会熬到结束时问父亲。
电影看多了,那些演员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秦怡回家后都会琢磨个不停。在小学毕业前夕,当上海中学试验小学校长让活跃分子秦怡出个节目,在学校的汇报演出中表演时,秦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秦怡表演的是独幕剧《刑》。这个节目描写一个纺织厂女工,不甘心自己和同伴当牛做马的命运,于是同剥削他们的恶势力进行斗争。最后,当这个女工被恶势力纠集的警察捆绑在柱子上时,她发出了雷鸣般的怒吼:我们只要活下去,就要同你们斗争!
秦怡的演出,相当成功。
这天,在毕业典礼中,秦怡的父亲、母亲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被校长邀请到讲台上。女儿在获得校长颁发的毕业证书后,还获得了“德育优秀”的奖状。
看到女儿手捧毕业证书和奖状,父亲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地流了下来了。
小学毕业了,秦怡进入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是一所在当时上海比较有名的专业学校,学校不仅开设土木科、机械科,还开设了商业专业。
秦粟臣是这样考虑的:30年代,整个上海已经成了外国资本逐利的场所,寻常百姓家稍微有点能力的,都会让自己的孩子进银行。这个地方不仅工资高,而且福利好。那年,大女儿秦德贞毕业,秦粟臣也替她选择了这所学校。结果,大女儿毕业后,很快就进了一家银行工作。
父亲希望秦怡能够像大姐那样,进入稳定的银行工作。于是,秦怡小学毕业后,他就为女儿报名进了这个学校,而且选择读商业专业。
4、投身抗日宣传
1934年,中国进入了更为动荡的岁月,日军加快了侵华步伐,全面进逼华北。
进入商业学校读书的秦怡,在爱国老人马相伯的影响下,很快就投入到了反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斗争中去了。
在学校里,她看到学校墙报上高年级同学贴出了布告,呼吁学校每个具有爱国热情的学生,都应该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投入到为祖国奉献力量的队伍中。于是,秦怡进入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参加了学校的红十字会。
加入红十字会后,秦怡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发动女同学,为前线将士捐献物品,给前线将士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去了。为了能够为抗战前线将士捐献尽可能多的衣物,秦怡不仅让同学们多做背包、棉鞋、棉手套,自己还主动向母亲学做起针线活来。当红十字会里需要大量会包扎的战地护士时,她立即主动地向那些上级派来的医生学习。以后,她又将学到的包扎技术传授给其他同学。
就在民众大力宣传抗日的1936年,国民党竟然在11月23日制造了七君子事件。所谓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士,在看到大敌当前,而国人之间的不团结很有可能被日军利用之后,在这年的5月31日,于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他们发表宣言,还通过了《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同时,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面对这样的抗日主张,南京国民党政府竟然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在上海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逮捕入狱,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秦怡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她主动地投入到了去江湾市政府请愿的行列中。
那天,她手里举着小旗,与大家一起高喊着“我们不愿做卖国贼”“打倒日本侵略者”等口号。听到群众的抗议声浪,国民党政府害怕了。为了冲散游行静坐的队伍,国民党政府动用反动军警,用高压水龙头对游行队伍实施冲击。
就在学生与国民党政府斗争的关口,职业学校校友会的负责人动员秦怡参加独幕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
《放下你的鞭子》,是由《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改编而成的。这个剧是1931年由大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的抗战街头剧,主要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中国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一对父女,他们在抗战期间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的故事。剧目运用街头卖艺形式演出,演员与观众打成一片,借以揭露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下的悲惨遭遇,使观众认识到民众必须团结抗日才有出路。这个剧目在抗日战争初期曾广泛演出,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
秦怡接受了这出广场剧的演出任务后,便把整个心思都放在了演出中。为了逼真地再现剧本中女儿卖唱时的凄惨,因为饥饿而晕倒,秦怡硬是几餐不吃饭,寻找饥饿的感觉。肚子实在饿了,她就用开水充饥,当终于找到奄奄一息的饥饿感时,她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正式演出的时候,当秦怡饰演的女儿香姐正要提嗓时,却因饥饿难熬,晕倒在地。此时,香姐的父亲不但没有同情她,相反却举起了鞭子要抽她。由于整个剧情的铺垫,加上秦怡饰演的香姐投入逼真,使得剧情与观众融为了一体。看到父亲要抽香姐,观众席上的一名同学立即冲上了舞台,只见他双目怒瞪,大声高呼:“放下你的鞭子!”在他夺下了香姐父亲的皮鞭,并加以指责时,剧中的老父和香姐共同诉说着日军侵华、家乡沦陷的辛酸故事。
看到这里,全场震动了,大家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那天的演出,激起了无数观众和学生们的抗日救国热情,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声援静坐的主题。
秦怡圆满完成了校友会布置给她的演出任务,她的举动却遭到了学校一些反动分子的暗算。
一天,学校里的国民党分子、训育主任通知秦怡的父亲去学校。秦粟臣因为没有空,考虑到姐姐秦德贞曾经也是这个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便让秦怡的姐姐代他去了。
没想到,训育主任在拐弯抹角地说了半天后,竟让秦德贞把妹妹秦怡带回家去。原因是职业学校是一个规矩很大的地方,自从秦怡到学校后,屡屡冲破学校的道德底线,只要是抛头露面的活动,几乎都有她的影子,她参加示威游行,参加市政府的静坐,演出广场剧等等。这样下去,学校里的男女同学都开始以她为榜样了,学校里的情况实在有点控制不住……
看到这个道貌岸然的国民党分子假模假样地讲话,秦德贞实在听不下去了。这是什么话,难道宣传抗日有罪?再说,这些活动都是学校校委会决定的,怎么能够都归罪于妹妹?训育主任在学校里搞不定其他人,怎么可以拿秦怡当“出头椽子”?听了半天,她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毅然带着秦怡离开了这个学校。
离开中华职业学校的秦怡,又被父亲送到了仿德女子中学读书。
仿德女子中学是上海一所很有名的教会学校,当然这所地处南市的教会学校规矩更大。秦怡一到学校,父亲给她起的名字便不能用了,嬷嬷给她重新起了一个“海伦”的英文名字。看着学校里清一色穿戴的女学生,看着不管风吹雨打、寒冬冷月都是一袭黑色长衫、袖口紧锁,整天唬着脸面对学生的嬷嬷,秦怡感到万分压抑。
但是,此时的秦怡已经没有什么路可以选了。忍受不住,也要忍受。她想,自己已经让父亲操心够多了,这次再不读下去,那会让父亲多么的担心……
每当夜晚,当她独自一个人站在校园里时,便会看着学校那又高又厚的围墙,想着围墙外抗日的烽火正在燃烧。她时时地想起自己曾经参加的抗日演出,以及到市政府参加静坐请愿时的情景。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进而将战火烧到了中原大地。中国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拼死战斗,保卫祖国。日军变本加厉,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竟然猖狂叫嚣,“三个月搞定中国”。
“八一三”后,日军进攻上海的步伐加快了,为了达到“三个月占领中国,三天拿下上海”的目的,他们野蛮地用炮弹当做自己的开路先锋,以至上海,这个远东最繁华的城市,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闸北被炸,南市被炸,整个上海都处在被轰炸的范围中。
秦怡家地处南市的老城厢,也处在被轰炸的范围内,秦粟臣又急又怕。而秦怡的大伯,这个平时一直说没有钱,要兄弟们每月交份子钱养活他的人,竟早就先知先觉地在法租界里购买了房产。当日军开始轰炸南市,他就独自逃进了法租界。
日军的轰炸,一声响过一声。看到秦粟臣一筹莫展的样子,瞿素月决定,她们暂时不离开老城厢,就在这个祖上留下的石库门里住下去。她还对丈夫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全家人要死就死在一起。”
5、离开上海
在决定不逃,全家人要死死在一起,要活活在一起后,秦怡一家的心反而平静了下来。
但是,秦怡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日本侵略者竟然将战火烧到了上海,将炸弹扔到了黄浦江畔,她想,我一定要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
一天,当她得知苏州河北面八百勇士仍在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时,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是后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前线传来消息,八百勇士没能抵挡住日军的侵犯。
但在此时,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抗战的号角已经在秦怡的内心吹响,并已经将她保卫祖国的热血点燃,她怎么能够就此平静下来?
1938年,秦怡得知,战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已经搬迁到湖北武汉,她在一个女同学的建议下,准备离开上海,到武汉参加抗日队伍。
可是,原计划和她一起出走的那个同学,竟在数月酝酿后,临走前被她的父母发现。不得已,16岁的秦怡只能和几个认识的交大同学一起,于同年的9月辗转香港,去到了湖北武汉。
到了武汉后,她这才发现,那里兵荒马乱的,远不是想象的那样:到处是抗日的队伍,到处是抗战的氛围。万般无奈之下,她只能寻找暂时栖身的场所。
一天,秦怡正在寻找工作机会时,无意看到驻守武汉战区的第22集团军的招聘文书。
考试的时候,只需要三名文书,竟然来了三百多人应试。结果,秦怡与另外两个也是上海出来的大学生被录取了。她们一个叫骆亚林,是沪江大学毕业的学生;还有一个叫钟湘,是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
她们三人一起穿上军装,并被部队授予上尉军衔,那真是别提有多高兴了。她们仿佛看到自己拿着步枪,马上就要投入到杀敌保家的前线去了。
可是到部队后,她们的任务就是整天陪着部队的长官吃吃喝喝,甚至时常被那些军官抓着手不放,有时一些不怀好意的长官还色迷迷地瞄着她们。
有一天,参谋长故意把秦怡叫到办公室,说和她谈论诗歌,其实是想图谋不轨。看到他丑态百出的样子,秦怡很气愤。她出来后便将情况告诉了姐妹骆亚林、钟湘,她们也说到了军团其他长官对她们的无理之举。考虑到刚到部队,情况还不是很熟悉,她们只能将委屈暂时藏起来。
不久,当她们三人在操场上谈论抗日前线的情况时,一些官兵听说后,便纷纷聚拢过来询问。于是,热血还没有冷却的她们,终于爆发了。她们热情澎湃地宣传起了抗战。由此,这才引发了开头秦怡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
但是,宣传抗日,不仅没有得到表扬,相反被狠狠地训斥了一番。秦怡知道,这里并非久留之地,在和两个姐妹商量后,她们终于决定,找机会早早地离开这个令她们痛恨的地方。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晚上,她们寻觅到机会,历经曲折,顺利地离开了那个假抗日、真腐败的地方。
第二章 投身抗战
1、寻找抗日队伍
1938年10月,秦怡终于和姐妹骆亚林一起逃到了四川重庆。
其实,离开第22集团军,她们就是部队的逃兵,被抓回去是要经历一番惩罚的。但此时日军已着手开始全面进攻武汉,第22集团军参谋长也无暇他顾了。
到山城重庆前,秦怡还很担心。因为第一次出门,满怀着投入到抗日队伍中的希望,却竟然碰到这样的部队,碰到这样的参谋长。早已在社会上闯荡过一番的骆亚林安慰秦怡说,不要沮丧,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好人坏人谁也不知道。关键是她们顺利跑了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骆亚林的这番安慰,让秦怡觉得她这个大学生姐姐讲得有道理。
看到秦怡还有些担心到重庆之后的生活,骆亚林笑她“岁数不大,操心不小”。她让秦怡不要胡思乱想,说到山城重庆后,跟着她就可以了。
原来,骆亚林以前到过重庆,了解这个位于川鄂两省之间,地处长江三峡西段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的城市情况。她还告诉秦怡,四川重庆以前有个教会办的慈善机构,那里面专门接纳像她们这样的女青年。
但当她们下了轮船,来到重庆黄桷垭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后,竟发现那原本清净的女青年会,由于时局的混乱,也早就人满为患了。更要命的是,这里已经没有空余的地方可容纳她们暂时栖身。
怎么办?好在骆亚林曾经来过这个教会,与这里的一些人比较熟悉。于是,她赶忙前去寻找以前认识的教友。也许是运气吧,那个她熟悉的教友竟被她找到了,而且最终还给她们两人找到了临时住宿的地方。
到重庆后,秦怡想继续寻找抗日队伍。但此时,重庆这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已经没有了设市前人们寓意的所谓“双重喜庆”的氛围,满世界都是混乱,满世界都充斥着国民党政府官员腐败的新闻。由于日军已开始进攻武汉,情况危急,蒋家王朝的党、政、军、警,以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