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科学家 >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高铭华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6-01

书籍编号:30183825

ISBN:97872140927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3448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全书内容:

大家丛书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

高铭华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引子

有这样两位跋涉者,他们从岳麓山下走来,他们从湘江河畔走来,他们从橘子洲头走来……


有这样两位奋斗者,他们历经风雨沧桑,他们在无悔征程中奏响生命激情的乐章,他们在传奇岁月里谱写生命绚丽的诗行……


有这样两位攀登者,他们的身影频繁闪耀在国际医学舞台上,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万千患者心坎里……


两位共同走过风雨历程的兄弟院士;


两位各自取得辉煌成就的军中名医。


一段世界医学史上美妙的传奇;


一段中国医学界绝无仅有的佳话。


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鼻祖——黎介寿;


中国现代肾脏病学开拓者——黎磊石。


黎介寿、黎磊石兄弟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终身致力于祖国医学事业,心系患者,勤勉奋进,终成大家。


兄弟院士性格迥异,哥哥黎介寿温厚儒雅,弟弟黎磊石秉性刚烈,但他们对患者的关爱同样热烈深沉;


兄弟院士一个专攻外科,一个钟情于内科,但他们在各自的医学领域里孜孜以求,写下了辉煌篇章;


兄弟院士一个是半路改行另择专业,一个在本专业内“不择主峰择偏峰”,但他们对医学科学的执着追求如出一辙……

第一章 “黎氏”传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1996年5月8日,首都北京晴空万里,阳光和煦。这一天,对寻常百姓来说,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然而在军队医学专家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兄弟的心里,阳光的温度直透心底,温暖人心。


因为就在这一天,黎介寿继哥哥黎鳌、弟弟黎磊石之后,也跻身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行列。黎氏三兄弟,一门三院士,成为世界医学史上一个传奇。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黎家三院士(从左至右为黎磊石、黎鳌、黎介寿)


在中国古代,有大名鼎鼎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有蜚声四海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现代则有世人皆知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而如今黎家三院士一朝出世,泱泱大中国又一则佳话。


十年前,同样是一个鲜花怒放的5月。这天午后,全军后勤科技成果授奖大会,在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大礼堂隆重举行。


这次大会的规模、什么领导出席,至今已很少有人能记清,但有三个人的名字,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因为他们分别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烧伤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肠瘘的治疗与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肾脏病的研究与防治”的领衔完成者。黎氏三兄弟喜获三大奖,是那段时间中国医学界的美谈。


三兄弟是湖南浏阳人。他们同为医学界泰斗、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军事医学界重点学科的带头人。


兄弟三人分别担任烧伤、普通外科、肾脏病三个全军专业组的组长,以及烧伤、普通外科、肾脏病三个全军研究所的所长,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老大黎鳌、老三黎磊石已驾鹤西去。


黎鳌1917年5月出生,1999年9月去世,享年82岁,原任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西南医院解放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是我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一代名师,在中国烧伤学界素有“百科全书”美誉。


黎介寿,1924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医学教育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是国家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荣膺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全国科技大会奖、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军队和省部级以上高等级科技成果奖36项,1994年领衔完成亚洲首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此成果入选当年“全国十大医药科技新闻之一”),2003年4月领衔完成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术,2011年1月领衔完成的“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科研论文600多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著作10部,参编著作31部;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2011年2月,他领导的普通外科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2013年1月,经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批准,普通外科荣膺“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


黎磊石,1926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原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医学教育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肾脏病学会原理事,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原理事,香港内科学荣誉院士,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黎磊石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江苏省建国60周年十大杰出科技人物。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中国肾脏病学》等专著1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他领导的肾脏科,是军队、江苏省医学重中之重学科及实验室。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因患癌症长期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黎鳌、黎磊石过世后,遵照他们的遗嘱,骨灰安撒于滚滚长江。而年已九旬的黎介寿,至今仍在长江之滨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从事着神圣的医学事业,延续着世人为之称颂的“黎氏”传奇。


相关链接——引人注目的院士之家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录中,父子院士有严济慈和严陆光,田绍武和田中群,谢家荣和谢学锦,杨廷宝和杨士莪等。父女院士有李四光和李林。兄弟院士有冯友兰和冯景兰,汪德昭和汪德熙,冯康和冯端,王守武和王守觉,杨福愉和杨福家,范维唐和范维澄,李德仁和李德毅等。三兄弟院士有黎鳌、黎介寿和黎磊石,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堂兄妹院士有唐孝威和唐孝炎。夫妻院士有钱三强和何泽慧,张文裕和王承书,曹天钦和谢希德,郑树森和李兰娟,吴仲华和李敏华,周廷冲和黄翠芬,闽思泽和陆婉珍,谷超豪和胡和生,邹承鲁和李林,徐光宪和高小霞,何炳林和陈茹玉,王阳元和杨芙清,许国志和蒋丽金,陈竺和陈赛娟等。

第二章 流金岁月

1、双星下凡


1924年农历九月十三日零点三十分,湖南长沙望麓园4号的老宅里,一声嘹亮的啼哭响彻夜空,向世人宣告了又一个生命的诞生。


“是个男孩儿!”产妇黎周霞苍白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碰巧的是,黎周霞的生日在农历九月十二日,男婴产出时,刚过她的33岁生日。周霞出生于长沙东乡,曾祖父是长沙很有名望的一位商人,可惜祖父是个纨绔子弟,把祖上艰辛创下的家业折腾得一败涂地。那个逐渐衰败的家庭重男轻女,没有让她念书。嫁到浏阳县西乡黎家后,周霞改随丈夫黎溥棠的姓,叫做黎周霞。


望着儿子宽宽的额头,一如星辰般明亮的双眸,恬然静卧在母亲的怀抱里,黎溥棠喜不自禁。在旧社会的中国,哪个男人的心目中,不期望多生几个儿子呢?


看着兴高采烈的丈夫,产后虚弱的黎周霞从被窝中伸出手,拉了拉丈夫的袖子说,“溥棠,别傻站着,给儿子起个名字吧!”


正在这时,只听见“哐”地一声,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冒冒失失地闯进门来。


这个孩子叫黎鳌,是黎溥棠和黎周霞的大儿子,是年刚上小学二年级。顽皮的黎鳌,昨天晚上放学后破例没有出去玩耍。原指望着母亲生日到了,能吃上为她庆贺的佳肴,没想到,家里十分奇怪,不仅母亲的房门紧紧关闭,门口还莫名其妙地拉上了一块白帘子。大人们围着灶台忙前忙后,一会儿烧开水,一会儿冲一碗红糖水端进屋里,只是不见佳肴端上桌来。


好奇的黎鳌,看着一屋子人忙忙碌碌,睡意全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啊,啊……”突然,屋里传出母亲撕心裂肺的叫喊声。


“出什么事了!”黎鳌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不由分说便闯进了母亲的房间。正沉浸在喜悦中的黎溥棠吓了一跳,见是大儿子黎鳌,不禁又好气又好笑。


黎鳌焦急地问:“我妈怎么了?她生病了!”


奶奶看到大孙子闯进房去,急忙迈着小脚跑进去,拎着黎鳌的耳朵往外拉,笑眯眯地骂道,“小祖宗,快回你屋睡觉吧。没事,你妈又给你生了个弟弟!”


弟弟?黎鳌的眼睛一亮,是啊,自己虽然有过一个弟弟,可很小的时候就病死了。几个妹妹和自己也玩不到一块去,真没劲!这下可好,又有了个弟弟,我要带着他一块去湘江游泳,一块儿去赛马场骑马,一块玩扔石子,一块跟细伢子打架,那多带劲儿!兴奋的黎鳌,和大人们一样整夜无眠。


“哇,哇!”婴儿的啼哭声越来越响亮,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惊飞了沉睡的鸟儿。


黎溥棠抱起儿子,细细看了看他的脸蛋,这孩子长得酷似黎鳌,宽额浓眉,天庭饱满,两眼炯炯有神。他在黎家的孩子中排行第五,该叫什么名字好呢?


望着冥思苦想的丈夫,妻子黎周霞轻轻地吐了一口气:“溥棠,老天在这个时候给了我老五,怕不是让他来给我祝寿的吧?只是这个生日,我过得太痛苦了,也许这辈子都忘不了!”


黎溥棠心头灵光一闪:“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里的这句话让他来了灵感。“春酒”就是用枣或稻子酿的酒,“眉寿”就是高寿的意思。“介”是个通假字,通“借”,相当于祈求的意思。“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就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的意思。这个孩子在妻子刚过完生日的时候出生,分明就是来祝寿的,那么,就叫“介寿”吧!听到“介寿”这个名字,襁褓中的孩子仿佛有了灵性,一下子停止了啼哭。


黎溥棠抱着儿子走出堂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清新的空气中,迷漫着淡淡的菊香。


怀抱着儿子,黎溥棠突然想起长沙这个地名的由来。湖南的地名,多与星宿有关。比如,二十八星宿中,娄星和底星相交辉映的地方,就叫做“娄底”,“长沙星”是司人间寿命的,所以又叫“星沙”、“寿沙”。这个儿子出生在长沙,又在妻子生日刚过那天降临,叫做“介寿”,实在是名至实归。


此时的黎家老五介寿一脸安详,沉睡在父亲有力的臂弯里。全家人都怀着善良的愿望,希望他能像“长沙星”那样,给家里带来福禄满门的长盛之气。


然而,当时的国家命运多舛,个人的小家又岂能长盛不衰?


上世纪之初,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等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在1905年创办了湖南“惟一学堂”,后更名为广益中学。


解放前的湖南私立广益中学,以慎选良师、严谨治学、质量优良、管理严格而闻名。黎溥棠和哥哥黎赞唐,便在这所中学任教。黎溥棠教英文,黎赞唐教算术。


当时,广益中学的薪俸是按照工作量计算的,教初中一节课银洋八角,教高中一节课银洋一元二角。虽然报酬不高,但黎溥棠和黎赞唐冲着学校的良好校风,一直坚持在那里任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革命势力高涨。就在这年夏天,英文教员黎溥棠担任了学校校长。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当局教育司的教学经费也因战乱难以到位,广益中学当年不得不停止招收新生。


动乱纷争,世道崩坏,并没有影响到黎介寿享受童年的恩宠。母亲黎周霞将黎家祖传的长命锁,套在他的脖子上。按照奶奶的告诫,这个长命锁要戴到12岁,以保介寿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然而,长命锁并没有给小介寿带来安康。相反,黎介寿生来就体弱多病,动不动就发烧咳嗽。倒是黎鳌,名字里虽然没有“寿”字,却长得高大壮实,虎虎有生气,就像他名字里的那个“鳌”字。


北伐战争愈演愈烈,黎溥棠任广益中学校长后的第二个月,湖南长沙“九七”国耻纪念反帝游行示威爆发了。黎校长亲自带着学生们上街游行。半个月后,也就是1926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公历10月26日),在示威游行的风暴中,橘子洲头蹦出了四块石头,黎周霞又为黎溥棠生下了一个儿子。


黎家的孩子,出生时都有一番说道,黎鳌生在端午节前夜,是出来吃粽子的;黎中生在中秋,是出来吃月饼的;黎介寿在母亲诞辰次日凌晨降生,是来给母亲祝寿的。而这最小的六子,出生时非年非节,他是来干什么的呢。


也许真有天意,由于连年战乱,当局顾不上办学兴学,黎溥棠和全校教师的薪水好几个月都没有着落,眼看就要“关门歇业”了,恰巧就在小六子呱呱坠地那天,教育局给广益中学的工资拨到位了。


那时候发工资不是发钱,而是发米票。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米相当于120斤,一张米票就是一石大米。


黎溥棠一下子发到了四张米票,全家人喜气洋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这四张米票能保证一家人几个月不用忍饥挨饿,这对一个已经揭不开锅的家庭来说,是多大的喜讯啊!望着米票上一个个大写的石字,黎溥棠心想这是小六子给全家人带来了好福气,四张米票,每张一石,何不叫他“磊石”,就取“四四如意”(事事如意)之意吧。


怀抱着刚刚出生的磊石,照顾着满地奔走的介寿,9岁的黎鳌又时不时地调皮捣乱,黎周霞的生活在这个动乱的岁月里,倒也十分充实。看着这三个或大或小的孩子,她的心里踌躇满怀,唉,谁知道这三个儿子未来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她怎么也没想到,她含辛茹苦教养长大的三个儿子,将是未来拯救万千黎民于病痛和死亡的国医圣手、一代大医。

2、快乐童年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人们忙于“革命”和生计,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无所适从,黎介寿和黎磊石的童年却流金似火,无忧无虑。


几个孩子中,最让黎周霞省心的就是老五介寿,这个儿子从小乖巧,就算是趴在地上看蚂蚁打架,也能一看半天。他还有个嗜好,就是喜欢拆拆弄弄,家里的闹钟、蚊香架、马灯等物件,无一不被他“摧毁”得七零八落。刚开始,只是玩命地拆。后来,拆坏了还能再装起来。父母亲也就由着他折腾,毕竟在那个年代,小孩子的玩具很少,拆拆卸卸的,总比玩那些爬高上梯的危险游戏要好。


黎鳌和黎磊石就没那么让人省心了。


黎鳌是个孩子王,他满脑子都是新鲜玩意,街坊邻居那些半大小孩玩的,都是黎鳌玩剩下的。


一个黎鳌就足够让黎周霞操心的了,这回又添了黎磊石。这小子打从月子里就是个“夜哭郎”,一点委屈都不肯将就。


那段时间,人们经常看到黎周霞抱着磊石,半夜三更在路上溜达,一边溜达一边抖呵。不抖呵不行呀!一旦没有新奇感,这个“夜哭郎”便放开嗓门,大声嚎哭,就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奶奶说,磊石从小就是“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黎磊石虽然小两岁,小时候却老是欺负黎介寿,哥哥总是谦和地让着这个刁蛮的弟弟,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八十多年。


黎磊石从小爱看书,从四岁识字时开始,就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有一段时间,家里开饭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黎鳌,他不是在湘江里游泳,就是在骑马场里骑马。后来,又找不到黎磊石,他准是躲在家里哪个角落里看书。小小的心灵里,被孙悟空、猪八戒、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和精彩的小说情节占据了,哪里还顾得上吃饭。


找不到黎磊石,黎周霞经常急得团团转。这时,懂事的黎介寿就悄悄走到她身边,“妈,您别喊了,弟弟躲在门后看小说呢!”


黎周霞猛地拽开门,一把将小六子揪了出来,手掌举得高却落得轻,从黎磊石头上亲昵地拂过。磊石装作很疼的样子,一手捂着头,一手拿着书,眼睛还盯着,一本正经地说:“妈,您别打扰我,我看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吃饭!”


童年,就在黎介寿的拆拆卸卸和黎磊石的小说里,慢慢褪去了欢快的光影。不经意地,黎介寿和黎磊石也长大了。少年黎鳌早就摆脱了童年的顽皮,成长为一个勤奋好学的中学生。黎介寿和黎磊石又像大哥黎鳌那样,疯狂地迷上足球场上的绿茵,迷上了湘江的波浪。


和所有的少年一样,足球是最能发泄体力、展示雄性的运动。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都喜欢争着踢前锋和中锋的位置,谁也不肯当守门员。


足球场上,黎介寿一脚神传,足球飞快地跑到对方球门下,黎磊石配合哥哥猛地一射,球进啦!兄弟俩像充满活力的小狮子在足球场环游飞奔。黎介寿和黎磊石的童年,就如同飞速旋转的足球,激情四射地释放着青春的热量和光芒。谁说乱世里的孩子就没有快乐和追求?那飞速旋转的足球啊,就是两兄弟对自由和未来的憧憬。

第三章 战火流亡

1、烽火连天,颠沛流离


父亲黎溥棠在广益中学当校长时,恰逢国家多事之秋,黎校长根本无法专事教学,一面组织学生参加反英示威游行,一面收拾“马日事变”给学校带来的残局,呕心沥血,费尽心机,而立之年,就患上了心脏病。


由于心力交瘁,黎溥棠不得不从校长的位置上病退下来。上海大夏大学的好友、教务长王祉伟来信盛邀他赴沪教学治病,他欣然前往,登上了东去的轮船。


丈夫到上海谋生路去了,黎周霞用柔弱的肩膀艰难地撑着这个家。两个女儿和黎介寿倒挺懂事,特别是黎介寿,不但不惹祸,还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活。黎周霞烧得一手好菜,黎介寿经常帮助妈妈打下手,小小年纪,便把母亲的烹调手艺继承了下来。


可黎磊石还是一天都不让人省心。过去,有父亲黎溥棠在家里,还镇得住他。现在“老虎”走了,“猴子”成了“大王”,黎磊石愣是淘得没边没沿。


1931年,黎周霞带着几个孩子来到上海投奔丈夫,一家人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又团聚了。很快,黎鳌入学大夏大学附中,黎磊石也背上书包,成了上海蒲石路小学的学生。只有黎介寿,因病在家里休学。


小学时候的黎磊石,满脑子做着文学梦,整夜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研读他钟爱的书籍。有段时间,他甚至神神叨叨,把自己幻化成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在学校里闹出了不少笑话。可说来神奇,尽管这小子对读“闲书”爱得出奇,可愣是没有影响正常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实在是他的脑子够发达,可以一心多用,周围的同学,看着黎磊石整天小说不离手,却门门考试一百分,羡慕得眼睛都发绿了。


过了两年,黎溥棠因故到南京任教,黎介寿和黎磊石兄弟俩又跟随他来到南京,在游府西街小学念书。


1934年,黎溥棠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又迁往杭州。黎溥棠爱书如命,尽管这个家辗转迁移,好几书架的书却一本未丢失。因为他精通中文和英文,因此家里的中外名著应有尽有。


二姐黎中也是个书迷。黎磊石和她最投缘,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和二姐不一样的是,黎磊石看书还看出了门道。他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在杭州横河桥小学念书时,他写的作文在全杭州市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居然得了第一名。


黎磊石屁颠颠地把这张红彤彤的奖状捧到父亲面前,原想着讨点好,黎溥棠却不以为然。在这个动乱的岁月里,作文第一又有什么用,既不能安邦,又不能定国,还不能当饭吃。


193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黎溥棠积劳成疾,郁郁而终。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在国立上海医学院读书的黎鳌赶回杭州,会同母亲黎周霞和几个弟妹,一家人将黎溥棠的遗体由杭州运到上海,又从水路将遗体从上海运往长沙。


在为父奔丧的船上,黎氏三兄弟听到了“卢沟桥事变”的枪声。虽说烈日如炙,可他们心里却如腊月寒霜。父亲走了,三兄弟一瞬间长大了许多。


黎鳌张开双臂,将两个弟弟揽入怀中,深深感受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父亲走了,全家人赖以栖息的大树轰然倒塌。但日子还要过下去。今后,自己就是顶梁柱了。


湖南长沙,黎溥棠的墓前,黎周霞哭得昏天黑地。这一年,黎鳌刚刚20岁,大学才念了两年;黎中16岁,正在念高中;黎介寿12岁,小学刚刚毕业;黎磊石10岁,小学还没有念完。


弟弟去世了,哥哥黎赞唐担负起一家遗孤的抚养之责。黎赞唐是个有着侠肝义胆的人,尽管自己家里生有七个孩子,全家九口就指着他一个穷教书匠的微薄薪水过活,但他宁肯自己受穷挨饿,也不愿让弟弟的遗孤们受委屈。“弟妹,孩子们,只要我家还有一口吃的,就决不会饿着你们!”


话说得很实在,但实际上,黎赞唐也是力不从心。两家大大小小近20口人,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供这些孩子们念书了。好在广益中学坚持在烽火中办学,黎赞唐当时正在这所中学任教,近水楼台先得月,黎介寿和黎磊石得以免费在这里就读。黎介寿虽然比黎磊石大两岁,可是他因病休了一年学,黎磊石又跳了一级,这样,兄弟俩就像双胞胎一样,被分到了一个班里,整天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黎赞唐是广益中学的名师,他对学生向来十分尽心,对弟弟的骨肉更加倾注心血。他教学虽然不是很严厉,却善于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在伯父的调教下,黎介寿和黎磊石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在学习上,两兄弟憋着一鼓劲,你追我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深深懂得:父亲去世了,伯父勒紧裤腰带供自己吃穿读书。惟有勤奋读书,才能回报伯父的抚育之恩。


正当兄弟俩在茫茫学海中尽情畅游之际,一场灾难从天而降。


1938年,日寇占领湖南的门户岳阳,战火步步逼近长沙。为“不让大好河山落入敌人之手”,国民党政府实行“焦土政策”,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亲自下令,于11月12日国父孙中山生日那天的深夜,在整个长沙城纵火。


夜黑风高,风助火势,长沙城两万人葬身火海,房屋建筑毁于一炬。黎介寿和黎磊石亲眼目睹了这场人祸,“文夕大火”将他们赖以读书的广益中学化为灰烬。


无奈之下,黎赞唐带领全家老小,辗转来到湖南长郡中学任教。校长鲁立刚爱才若渴,广招贤士,听闻黎赞唐执教的广益中学被烧毁,就诚心诚意地聘请他来长郡中学任教。


卢沟桥的炮声接天连地,日寇疯狂进攻,倚仗其海空优势,妄图把中国这块大肥肉一口吞进肚里。在抗日战争的硝烟里,长郡中学数次搬迁,先后转移到地处乡村的“湘乡会馆”、“蓝田玉茶庄”办学。


从城市到乡村,师生们因陋就简,把戏台改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这里的操场虽然小,却活跃着学校里高水平的篮球队和排球队。


清澈的蓝田河水,是黎介寿和黎磊石最好的游泳场所。每年五月到十月,这里是两兄弟的乐园。学习之余,他们在河水里尽情嬉戏,劈波斩浪,既锻炼了身体,又锤炼了意志。

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父亲英年早逝,在黎介寿、黎磊石俩兄弟心中,埋下了奋发成才振兴中华的种子,尽管他们对未来将选择怎样的路依然十分困惑。靠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这种信念激励着他们勤奋攻读,不及其余。


夜阑寂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入睡,小哥俩趴在书桌上,就着昏暗的菜油灯光做作业。由于伯父一家负担太重,他们买不起作业本,只能用毛边纸代替。兄弟俩是同班同学,尽管平时关系十分融洽,但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总是争得面红耳赤,直到彻底弄懂为止。


当时,学生上学的费用很低,但即便如此,黎介寿、黎磊石还是缴不起学费。得知学校规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免去学杂费,兄弟俩欢欣鼓舞。他们宁愿付出比一般家庭孩子多得多的努力,也要使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以换取免费入学的机会。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太宝贵了。看着伯父黎赞唐日益苍老的面容、由于操劳佝偻着的腰,他们没有理由放松自己的学习。


在长郡中学,黎介寿和黎磊石从初二读到高中。1941年,他们又回到父亲曾经任教的广益中学。无论是在长郡中学,还是在广益中学,教学条件都十分艰苦,很多学生放弃了奔波,选择在乱世中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但兄弟俩没有选择这样的活法。当学生就要做最好的学生,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冬天来了,吃午饭的时候,人们经常在操场边看到两个身影,那就是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在篮球架下面,他们拿出一个馒头,掰成两半,一人一半,就着白开水匆匆吃下,然后,俩兄弟开始出题互考。艰难困苦,压不倒不服输的人。他们的身体虽然单薄,但知识的力量使其充实起来,并不畏惧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


长郡中学英才辈出,不仅拥有徐特立、王季范、鲁立刚、黎赞唐等一代名师,也涌现出任弼时、李富春、李立三、萧劲光、陈赓、甘泗淇、曾三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培养出沈其震、张孝骞等专家学者。


在六十多年后的南京,兄弟俩仍然对广益中学和长郡中学这两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记忆犹新。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学到了做人的准则,收获了人生中第一笔攻坚克难的精神财富。风雨飘摇之中,烽火弥漫之际,他们在艰难的日子里,吮吸着知识的琼浆,追求着人生的理想。


伯父黎赞唐家的日子,终于入不敷出。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靠一个经常拿不到工资的教师来养活十几张嘴,困难可想而知。再苦再累,仁厚的伯父拼死撑起抚育遗孤的责任,黎介寿、黎磊石、黎中兄妹和母亲黎周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补贴家用,黎周霞承接了为当地富户浆洗衣物的工作,收入不高但也算是为这个家尽了一点力。懂事的黎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广西大学,她勤工俭学养活自己,终于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万般无奈,她到学校所在地广西桂林邮局找了份职员的差事,挣点零花钱全都交给母亲。


1942年,伯父黎赞唐那点微薄的薪水,实在供养不起弟弟一家了。为了不让黎赞唐为难,正在读高二的黎介寿和黎磊石兄弟主动辍学了,与母亲黎周霞一起,去广西桂林投奔二姐黎中。


抗战的烽烟,中断了兄弟俩的小学学业;贫穷的生活,又迫使兄弟俩一起高中辍学。为了生计,他们在桂林当过押运员,成天跟车押运货物;当过推销员,整天推销钢笔、复写纸等文具;当过勤杂工,每天马不停蹄地打扫卫生。


但即便生活如此困苦,他们仍然没有放下书本。在飞驰的卡车上,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口,在肮脏的马路边,兄弟俩一边为生计打拼,一边为未来苦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捱了过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磨砺出两块锋利的石头。黎介寿、黎磊石坚信,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