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诸荣会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书籍编号:30183895

ISBN:978721412808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238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

诸荣会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前言

本书并非名人轶事的记录和男女八卦的叙述,而是一部专题性系列散文集;起这样一个书名,并非全为迎合当下的图书市场,更因其恰为全书各篇的主题指向:中国妇女在经历几千年封建社会后,至民国始挣脱那强加于身上的“三从四德”的束缚,“夫唱妇随”从此便不再是所有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固定模式,“夫唱妇不(不能或不愿)随”的现象倒在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夫妻间十分常见,当然也成了他们家庭生活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从中或许可多少一窥当时人文面貌、时代风气和社会生活之一斑。


本书所有篇目非写于一时一地,当初是各自成篇,并以单篇散文的形式发表于《钟山》《美文》《文学界》《百花洲》《创作与评论》等,有些还被《作家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转载,发表和转载时,编辑或根据刊物需要,或因为版面限制,曾作了些删改,辑为本书时,作者一是对原文面貌作了些必要恢复,二是按全书体例又进行了一些增删与补充,因此,当初读过有关篇目的细心读者,可能会发现少数文字会有不同,在此特作说明。


本书所写夫妻十对,男女二十位,每人一篇,两篇一编;但两篇所写内容各有所侧重,一篇侧重其事业人生,一篇侧重其情感婚姻;二者虽都独立成篇,但读者在阅读中也可相互比照、印证;至于其中有男娶过多名妻子,有女嫁过多位夫君,没必要一一写到。


将所谓“纯文学”作品以畅销书的方式成书,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实验”,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4年7月6日


胡适·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适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冬秀


胡适(1891-1962),男,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各类著述极丰,是新文学史上除鲁迅之外另一位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化人。


江冬秀(1890-1975),女,安徽绩溪人。1917年与胡适结婚,并白头偕老。


我从山中来


徽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商帮。


徽商走过的成功之路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做一两门较为精湛的手艺,再加上一些小买卖,在养活自己的同时积累一定的资本。这一阶段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胡开文,他研制出的“徽墨”,代表了中国“文房四宝”中墨的最高品质,它对中国文化滋润的程度究竟有多深,实在是很难估量,时至今日,“胡开文”三个字还是中国制墨业的一块金字招牌。第二阶段,凭借较雄厚的资本官商勾结进行大宗贸易和垄断贸易,甚至进行一定的资本运作,聚集巨额财富。这一阶段涌现出的最杰出人物便是被人称作“红顶商人”的胡雪岩,他过人的商业智慧、传奇的人生历程,堪称巨可敌国的财富,几乎都成了一个个精彩故事,至今仍家喻户晓,为人们津津乐道。第三阶段,挣脱商人身份,投身文教事业,参与文化建设,培养科教人才,寻求政治发言。这一阶段涌现出的最杰出人物无疑是胡适,他曾以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发起新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干将;不仅如此,他还一度成为文人从政的典型,在一个特殊时刻出任驻美大使,并颇有政绩,以至差一点儿就当上了总统,总之,无论是为学为政,都颇有建树。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适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上面所提三位杰出人物,他们不但同姓一个“胡”字,而且竟然都来自于深藏于皖南山区的同一块很狭小的土地——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土地,不能不去那里看一看!


只是对于这三个人物,我最感兴趣的是胡适——胡开文不在我的文化研究视野之内,因为在我的心中他更该归于能工巧匠之列;至于胡雪岩,近来有关他的书籍和电视剧已太多,我不想再凑这个热闹。



从南京驱车四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绩溪县城。老实说,这座知名度不低的县城让我有点儿失望,在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它有些儿落伍。街道似乎还是从前的街道,但显然街面已许多年没有过铺修,有的地方竟然结着厚厚的污泥浊水。街两面的房子也有点破落,一些店家竟将许多商品从店堂一直放到了街边路牙之上,把整条整条的街道弄得十分混乱。街上也没什么人气,行人也多为山民模样。总之,走在街上似乎没有一种身在城市的感觉,最多只感觉像是走在一个山间的小镇上。


我们本以为,胡适毕竟是这个县走出去的一位大名人,或许在县城里会有一座胡适纪念馆、文学馆之类可以先看看,但是看到县城这个样子,心想,如果真有那倒反而有点儿奇怪了。


那就直奔上庄吧!问了好几个人,才知道从绩溪到上庄还有四十多里,有一条土石公路与之相通。我们的汽车终于驰上了这条乡间如机耕路一般的公路,在上面颠簸着拐了一弯又一弯、爬了一坡又一坡、过了一村又一村后,一个很大的山村终于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村子青山四围,村边庄稼丰茂,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山溪由东向西潺潺地流淌着,溪边绿竹滴翠。


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村落呢,竟然一下子走出了三位对中国经济、文化都有着很大影响的重要人物!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徽州古道


我知道,就像一座城市的性格并非表现在那些大同小异的通衢大街上,而往往深藏在它的小巷里一样,乡村的性格并非表现在那些村巷房舍上。因为在目前的中国,除了一些偏僻的古老的村寨,还能从它们的村巷里看出一些村寨的性格外,多数村子已经大同小异了,尤其是在江南:家家户户上下两层到三层不等的水泥小楼,或前或后带个或大或小的院子;每家前后左右都大体对齐,其间或水泥路,或煤渣路相连……这样的村庄,一座一座地散布在大地上,如同那些走在城市大街上的农民工一样,给人的感觉似乎都一样,区别他们,你不得不听他们收工后扎堆在一起喝酒时说出家乡口音,看他们碗里的吃的是咸淡酸辣,总之看与他们相关的东西比看他们本身更容易领略他们的来路与性格。乡村的性格也一样,更多的要看看与它有关的“风水”,它更多地隐藏在周边的山沟河谷、溪流港汊中,甚至一棵老树,一座小桥,一口古井……都会是透露乡村性格的一个个暗符。


上庄的村口有一座石桥,进入村子必须先过此桥。我们的汽车在桥头停了下来,向村民打听此桥是否杨林桥,因为我知道,胡适在向人介绍他的故乡时,曾引用清人刘汝骤的诗,而此诗中就有杨林桥:“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因此,杨林桥可以说是上庄村的一个标志。不远处的田间正长着一些皖南少见的钻天杨,十分抢眼——我想这或许就是杨林桥得名的原由吧!


走上桥面,此时我又想起了胡适自己写的一首诗,诗中也写到了这座杨林桥。那是1914年7月8日,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收到了一张家里寄去的信,信中还有一张他未婚妻与他母亲的合影,于是胡适便有了这首“得家中照片题诗”:


图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


轩车何来迟,遂令此意负。


归来会有期,与君老畦亩。


筑室杨林桥,背山开户牖。


辟园可十丈,种菜亦种韭。


我当授君读,君为我具酒。


何须赵女瑟,勿用秦人缶。


此中有真趣,可以寿吾母。


胡适笔下,杨林桥边,是一幅怎样的家庭生活图画呵?夫妻种菜种韭,琴瑟和谐,家庭长幼有序,母慈子孝……它无疑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而其中的女主人,无疑是他的妻子江冬秀。然而,今天胡适早已长眠孤岛,而不远处山坡上日夜守望着杨林桥的一座孤坟里的那个人并不是江冬秀,而是另一个曾经深爱着胡适也让胡适深爱着的女人。


那是一个曾经多情而美丽的生命。胡适与她的最初相识是在自己1917年8月的婚礼上,她是胡适妻子江冬秀的伴娘,那时她只有十六岁,是胡适三哥妻子同父异母的妹妹,人长得很乖巧,嘴也很甜,第一次见面便叫了胡适一声:“縻哥”(胡适小名叫嗣縻)。没想到,就是这么轻轻的一声“縻哥”,却将胡适的灵魂叫出了窍。就在当天的婚礼上,吸引胡适目光的始终不是自己新婚的妻子江冬秀,而是那个叫他縻哥的小伴娘。


新婚后没几天,胡适便去了北京大学继续教他的书,写他的文章,作他的演讲,新婚的妻子江冬秀被他留在了上庄。然而回到北京后的胡适,心头总有一个美丽的倩影挥之不去,但这个影子自然仍不是新婚的妻子江冬秀,而是那个叫他縻哥的女孩。


这是胡适心中的一个秘密,一个天大的秘密,一个万万不得让人知道半点的秘密!胡适只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底。好在那时候,胡适有太多的课要上,有太多的演讲要作,有太多的文章要写,有太多的笔仗要打,时间似乎过得也很快,只一晃,一年便过去了。这时胡适忽然得到了一个来自老家的消息,那个叫他“縻哥”的女孩子结婚了,嫁给了邻村一个叫胡冠英的男孩子。得到这个消息,胡适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但涌上心头的似乎不是失落,而是一阵轻松,同时他作出了决定,要将妻子江冬秀接来北京。


不久后,每当夕阳西下的傍晚,绿树红楼间,西装革履的胡适与小脚妻子江冬秀一起漫步的身影,成了北大校园里一道独特而怪异的风景。对此赞赏者有之——糟糠之妻也不弃呵,高尚!也有人不解——胡适自己不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吗,他的言行怎么如此的不一致呢?但怀疑的人更多——难道胡适真能与这样一个女人过一辈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好戏在后头呢!


好戏果然几年后便上演了。1923年下半年,从诗人徐志摩口中传出一个消息,在杭州养病的胡适已经与人相爱,不日将回京离婚。


对于这个传闻,许多人开始有些不信,因为几年来,胡府一直很安静,似乎并没有人们起初所想象的那些不和谐,至于胡适的西装革履与他夫人的小脚,起初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不配,但看得多了似乎也就习惯了,更何况人家还生出两个大胖小子了,不是说“婚姻如穿鞋,合不合式只有脚知道”吗?或许人家过得滋润着呢,怎么会突然离婚呢?或许是这一贯浪漫的徐志摩捕风捉影而欲为自己的阵营拉拢新的盟友吧?然而再想想,这样的事情毕竟不是乱说的呵,何况徐志摩又那样的言之凿凿,不像是传播一则捕风捉影的花边新闻的样子,噢,倒更像是要为胡适回京后的离婚鸣锣开道哩!就这样,胡适终于要离婚的消息在京城可谓是不胫而走,一时间是满城风雨。但是人们感到奇怪的是,作为胡适妻子的江冬秀对此似乎一点动静也没有,要知道这个小脚女人可一向表现得性格泼辣,对此校内的许多堂堂教授没少领教。难道真的这种事情“最后一个知道的总是老婆”吗?


胡适终于从南方回来了,这时许多人心想着这台似乎已等待已久的好戏终于可以正式开场了。


徐志摩说的一点也没错,胡适这次杭州之行的确已与一个女子深深相爱,并且已有了爱的结晶,他能不离婚吗?那么,这个神秘的女子究竟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婚礼上的那个小伴娘——曹诚英。


此时的曹诚英早已不是那个甜甜的叫着“縻哥”的十五岁女孩了,而早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三年多的不幸婚姻又让她身上从里到外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这种忧伤正是胡适所无法抵抗的。


当正享着大名的胡适到杭州养病的消息在本地传出后,许多在杭州的绩溪老乡都来看他,而此时已离婚两年正在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曹诚英,自然也来看他的縻哥。当胡适终于看到了五年不见的这位叫他縻哥的女孩时,她身上的那种忧伤竟一下子让病中的胡适病更重了。当胡适与曹诚英在杭州游玩四天离杭去上海时,他送给曹诚英的是这样一首题为《西湖》的白话小诗:


十七年梦想的西湖,


不能医我的病,


反使我病的更厉害了


……


这回来了,


只觉得伊更可爱,


因而舍不得匆匆就离别了。


诗中的这个“伊”明写西湖,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指曹诚英,全诗的意思也不是说西湖更可爱,而是人更可爱。当然,对这样的双关之意,二十一岁的曹诚英更是明白的。


1923年5月25日,回到上海的胡适,在这一天的日记上粘贴了八张与西湖有关的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曹诚英的单身像。就这样,在深夜里,在旅馆昏黄的灯光下,孤独的胡适真正体验到了爱情,而曹诚英也正式开始了她与胡适间那短暂却又各自铭记一生的情感苦旅。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适女友曹诚英


几天后,陷入情网的胡适再也坐不住了,他独自从上海坐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再次来到了烟雨朦朦的西湖边上,只是这一次,他谁也没让知道,知道的只有曹诚英。此时是夏天,学校正放假,胡适在杭州南山的烟霞洞边向清修寺的和尚租了三间小斋房,终于等来了他心中的爱人,并开始一起过起了“烟霞洞中的神仙日子”。 每日或寄情烟霞,或两人对弈,或闲坐品茗,或游山礼佛……


今天晴了,天气非常好。下午我同珮声出门看桂花,过翁家山,山中桂树盛开,香气迎人。我们过葛洪井,翻山下去,到龙井寺……


早晨与娟同看《续侠隐记》第二十二回《阿托士夜遇丽人》一段故事,我说这个故事可演一首记事诗……


这是胡适在此期间写在日记中的两段文字,即使时隔近百年后的今天,读起来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胡适的那份美好和甜蜜。


开学的时间很快就到了,还是学生的曹诚英又请了一个月的假。此时徐志摩来杭州游玩,胡适邀他来烟霞洞,说是有新诗请他过目,然而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却从胡适的诗中一眼看出了背后他与曹诚英的非同一般的关系。自命为“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的徐志摩自然是竭力鼓励胡适“革命”,并答应先回京后为他鸣锣开道。然而胡适却还是心怀忐忑。秋去冬来,离别的日子快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啊,天气也渐渐转凉,带着一片凄凉之意,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睡醒时,残月在天,正照着我头上,时已三点了。这是在烟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继续这三个月的烟霞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过屋角去,不禁黯然神伤。


胡适回到家后便正式向江冬秀提出了离婚。当江冬秀得知她的情敌就是当年自己婚礼上的那位小伴娘时,觉得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虽然胡适与曹诚英只见过一面,但是这几年来他们的联系可谓没有断过。曹诚英喜欢花草,也喜欢文学,她写来的信,不是托她这个“冬秀嫂”给她在京城里寻一些花籽草种,就是随信寄些诗文来让“縻哥”给“看看”,每次收到这样的信胡适总是很乐意照办并很快回信。这一切都是江冬秀所知道的。然而现在,就是这个称自己“冬秀嫂”的女人,竟然成了他的情敌,要抢走她丈夫,她多少还是有点吃惊,但更多的则是愤怒!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青年胡适


当她听到“离婚”两个字真真切切地已从胡适口中说出来后,她顺手拿起一把桌上的裁纸刀向胡适掷去——这一刀本该是给那曹诚英的,她不在眼前,算她走运!然后又冲进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又抱过年仅2岁的二儿子思杜,拖过只有5岁的大儿子祖望,怒不可遏地将菜刀架在祖望的脖子上,声色俱厉对胡适说:“你要离婚可以,既然你不要我们了,我先把两个儿子杀掉,再死在你面前!”


胡适虽然留洋多年,但是哪见过这样的阵势呵!在这样的阵势面前,他除了立即缴械投降外还能做什么呢?


胡适有幸躲过了江冬秀掷过来的飞刀,但躲过之后充其量也只能是离家出走,然后写一首小诗罢了: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上的人影


——胡适《秘魔崖月夜》


至于与曹诚英的千般情缘和所有山盟海誓,他实在是顾不了了,只能将它们交给北京西山的寒风,让它们在其中渐渐消逝。更令人可笑的是,自我标榜是一名自由主义者的胡适,此时竟由此总结出了他的所谓自由竟是:


情愿不自由,


便是自由了。


只是苦了那个在杭州每日苦苦遥望北方的曹诚英,她最后不得不独自将腹中那个见证着自己与爱人所有爱的甜蜜和真挚的生命狠心地结束,也将自己一生的爱情默默地结束。


然而尽管如此,曹诚英还是怎么也忘不了她的縻哥,1931年她去美国留学,选择的学校便是当年胡适留美时的母校——康耐尔大学农学院,并且终生未嫁。1969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农学女教授的曹诚英从沈阳农学院退休,孤身一人回到了老家,此时恰逢杨林桥被洪水冲毁,她捐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重修了杨林桥,她说这是因为她不能忘记胡适当年在诗中描绘的那一幅杨林桥的美好的图画——有一天他终归会回来的,没有了杨林桥他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1973年,曹诚英因肺癌去世,临终前她又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杨林桥边的那条小路旁,因为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



告别杨林桥,我们向村中走去,这时有几个妇女向我们围了过来,问我们要不要住旅馆,我们问她们去胡适故居怎么走,她们竟说不知道。起初我们以为是因为我们不住她们的旅馆,才故意不告诉我们,可后来一连问了几位村民,他们也都说不知道,这就让我们很吃惊,要知道,正是因为胡适,这个村子历史上曾一度改名为“适之村”。然而今天竟然这么多村民不知道给这个曾给村子带来无尚荣耀的胡适的故居,其中一定有着某种原委的吧,只是我们不得而知。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适故居


终于问到一位表示“知道”的老者,他愿意带我们去。我们跟着他七弯八捌地在村巷里穿行着,那些巷子窄窄的、阴阴的,而且一律很安静,似乎一个偌大的村子是一座空村,走在其中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这脚步声回荡在巷子中,也像回荡在历史中。老者告诉我们,这一村的人大多姓胡,但是他不姓胡,是外地分配到镇上的中学教书的,现在退休了,便留了下来,算起来在这个村上也住了四十多年了。说话间,我们终于在一座徽式四合院民居前驻足,老者说:“到了!”我们见院子的正门早已封死,只东侧的旁门开着,门边的墙砖上,用不知是墨汁还是黑漆写着“胡适故居”四个七歪八扭的字。要不是陈老师指点,我们真不会在意。走进并不宽绰的庭院,见院里有几只大竹匾,里面晾晒着豆角,朝南的墙根下靠晒着新割的芝麻。正房大门紧锁着,一对黑色的大门,像老妇咧着嘴笑时露出的两颗松而不缺的大门牙。陈老师为我们寻人来开门,不知何故竟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只好望着这两扇大门在那儿叹气。


大门是那种江南乡间常见的老式大门,每扇门完全用厚实的实木拼成,很是扎实。虽然不久前刚油漆过,但是看得出来它很有些年头了,这让我禁不住想,胡适当年回家娶江冬秀为妻时,他自撰自书的那两副著名的对联,有一副也许就是贴在这两扇大门上的吧?那两副对联,一副是:


三十夜大月亮;


廿七岁老新郎。


另一副是:


旧约十三年;


环游七万里。


这是两副用白话文写成的对联,仅看字面上似乎没什么深意,最多只需解释一下的是第一副中的上联,其中那“三十夜”,原是指1917年11月30日,是农历的十月十七,所以夜晚才有一轮“大月亮”。据说当时胡适写出这两副对联时,许多乡亲都在一旁奉承说:“真不亏是提倡白话文的博士,写的对子也是白话,好懂!好懂!”然而善良的乡亲们呵,真的有几个人能读懂了这两副对子背后隐藏着多少的悲哀、无奈和自嘲呵!


民国夫妻档案:夫唱妇不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适故居内景


二十七岁的胡适才当上新郎,在那个时代里的确算得上是一位“老新郎”了,而妻子江冬秀此时已二十八岁,比他更大,所以这“三十夜”的“大月亮”恐怕不仅仅是指天上的那一轮吧?


这场婚礼似乎是迟了一点,因为胡适一直在试图逃脱它,逃了十三年,逃出去七万里;但这场婚礼终究还是举行了,因为它注定是胡适所逃脱不了的。


有人说这都是胡适的软弱、缺乏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所造成的。然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简单。在中国现代文人中,鲁迅的坚强以及斗争性和革命性可谓是不缺乏了吧?然而当他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时,最终的选择还不是与胡适一样!鲁迅说,他的婚姻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礼物,他怎么能拒绝呢?事实上不也如此吗?鲁迅不但乖乖地与朱安举行了婚礼,而且终生都与之保持着夫妻的名分,即使他后来与许广平成了事实上的夫妻,但一直也没有与朱安正式离婚,也没有与许广平正式结婚。不仅如此,他还一直负担着朱安的生活,直到去世他又让许广平继续负担,一直到朱安离开人世。如此坚强,如此充满斗争性和革命性的鲁迅尚且只能这样,胡适能逃脱得了这场婚礼吗?能拒绝母亲送给他的这份“礼物”吗?更何况胡适的母亲与鲁迅的母亲有着很大的不同,她送给胡适的这份礼物也与那个朱安不同。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 她的父亲是个石匠,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苦,但是她不仅出落得漂亮,而且还很乖巧。为了让家里的苦日子有个头,她十七岁就为大她三十二岁的胡传“填房”,可是谁知道只四年后,胡传这个县太爷就在台湾抗日中为国捐躯了。二十一岁的她,虽还是青春年华,但不得不守起了活寡。好在此时她已有了一个三岁的小胡适。凄冷的寒夜里,这个呼唤着母爱的小小生命,成了她的唯一和全部,至少是她继续在胡家生活下去的理由,甚至是她继续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的理由。然而她能给小胡适的又有什么呢?只有奉献,只有爱,更何况她从小就在男人制定的三从四德熏陶下长大,于是她便把澎湃在体内的不时的青春骚动化为泪,化为吻,化为奔涌而出的母爱,一古脑儿倾注在可怜的小胡适身上。而小胡适呢?他自然只有被淹没的份儿!


而人在这种被淹的情况下,往往会有两种行为,一是逆反式地努力挣扎,努力逃脱,不是水干鱼死,就是鱼死网破。这样的事情生活中并不鲜见,但这是悲剧,是人所不愿意的,因此更多的是第二种,即顺从地任其淹没,任其浸泡。胡适母子的情况自然是属于后者,即,对于胡适来说,既然你是母亲的唯一,母亲自然也是你的唯一;母亲既然是为了你而活着,那么你也只能是为了母亲而长大。母亲要你吃饭,你只能吃饭;母亲要你读书,你只能读书;母亲要你做个好孩子,你只能做个好孩子;母亲要你出人头地,你也只能出人头地。一切都是别无选择的。就这样,伟大的母爱在胡适那里实际上成了一条无形的绳索。


在母亲眼里,只有念好书才是正道,游戏、看“杂书”、追求艺术是“玩物丧志”,当然不允许……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文绉绉的,家乡的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的样子”,或叫我“縻先生”。绰号一经传开,便不能不装“先生”样子,更不敢跟“顽童”们野了。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是胡适成年后写下的两段在感情上对于母亲不无矛盾的话。后来,人们在评价胡适的一生时,最常用的一个词便是“矛盾”。胡适的一生的确充满了矛盾,然而仔细想来,他这矛盾的人生底色或许就在这儿涂上的吧!


胡适与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十三年后,要去上海读书了。这对于胡适的母亲来说无疑是天大的事情。上海可是十里洋场呵,人家都说那是一个花花世界,自己的儿子这一去不会飞了吧?冯顺弟怎么也不能放心,最终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儿子原本就有许多羁绊的双脚再戴上一副镣铐。


这副镣铐就是江冬秀——一个大字不识的小脚村姑。


冯顺弟之所以选择江冬秀,原因有两个,一是江冬秀的“八字”与胡适很合,二是江冬秀与自己很像,能做事,且遇事果敢、决断。她认定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帮助儿子成就他出人头地的人生。江冬秀在许多方面的确与冯顺弟很像,从冯顺弟和江冬秀留下的有限几张照片来看,她们俩甚至连长相也十分相像,这是令我们今天十分吃惊的。而冯顺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她要让这个叫江冬秀的女人,在有一天自己不在时能代替她帮助自己的儿子。为此我常常想,胡适后来之所以如此“惧内”,惧成为“民国七大怪事”之一,恐怕连他自己也很难说清,他到底“惧”的是老婆还是母亲!


十三岁的胡适在母亲的一手包办下和大他一岁的村姑江冬秀定下了“终身大事”。这是做母亲的分内之事,千百年来,村民们都是这么做的,虽然这时你年纪的确有点小,还不太懂事,但长大了不就懂了吗?反正有一点,做母亲是为了儿子好!有这一点,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就这样,不满十三周岁的小胡适带着这副沉重的镣铐开始了他闯荡世界的人生苦旅。


然而戴着镣铐走路毕竟不舒服呵!而且走的路越多会越不舒服。这时,无论你是个多么孝顺的人,反叛的情绪也会在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潜滋暗长,有时候它竟会像一个魔鬼在不停地向你发出召唤,让你不得不有所行动。


胡适的第一个行动便是逃跑。 这是他此时唯一所能采取的行动,因为他这一行动不会让母亲太伤心,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借口,这就是读书,而母亲是很希望他读书的,在她看来只有读书才能实现她最终使儿子出人头地的目的。


于是胡适真的逃跑了,逃,逃,逃,从十七岁逃到了二十七岁,从上海逃到北京,又从北京逃到美国,一逃竟逃出了“七万里”。


但逃得再远,那副镣终究还在脚上呵。由于这副镣铐,胡适在美国竟然一年多连女生宿舍的门也没曾迈进过,或者说他压根儿就不敢迈进去。不仅如此,他还在美国连续发表文章,大说自己脚上的这副镣铐的种种好处。这些文章我们今天从《胡适文存》中还不难找到。如《中国今日当行自由结婚否》《吾国女子所处地位高于西方女子》《论贞操问题》等,他这些文章的写作目的,意在让人家羡慕他拥有这样一副镣铐,从而为自己寻得心理的安慰。


然而事实上是,镣铐谁也不会羡慕,而他的这些文章自然也成为许多人笑话的“奇谈怪论”,这让他更加失落。而就在此时,一个美国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此时的胡适几乎是自己给自己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个美国姑娘叫韦莲司(E.C.Williams),1885年4月17日生于纽约的一个书香门第,算起来长胡适7岁,与胡适同在一所大学,算是同学,只不过她学的是美术。


在胡适眼里韦莲司是个怎样的人呢?胡适在他的日记中说,他所见女子不少,但真能具有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韦莲司是唯一的一个!至于他与韦莲司的恋情到了何程度,我们不妨从后来公开出版的他的日记和书信中摘录几段来看一看:


天雨数日,今日始晴明,落叶遮径,落日在山,凉风拂人,秋意深矣!是日共行三小时之久,以且行且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