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嘉言钞:文白对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曾文正公嘉言钞:文白对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清)曾国藩,张坤,杨杰等译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书籍编号:30184237
ISBN:978754415697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966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导读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业,家境富裕,父亲曾麟书童试十七次皆不第,设馆授徒。
曾国藩六岁时跟随父亲读书。他天资愚钝,然而勤奋好学。十六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道光十三年(1833),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接着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均落榜。道光十八年(1838),会试中榜,试后改名“国藩”。随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京十多年间,累迁至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间七次擢升,升迁十级。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因母丧丁忧回籍。而此前一年,洪秀全已率太平军在广西起事,此时已席卷南方半壁,而清廷的八旗、绿营窳败腐朽,不堪一击。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奉旨会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搜剿土匪,在家乡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武装,称为湘勇。1854年(咸丰四年)2月,曾国藩奉命率湘军出征太平军,并发布《讨粤匪檄》。然初战不利,兵败靖港。不久,重整旗鼓,出师攻陷岳州,接着攻克武昌。1855年(咸丰五年)2月,石达开在江西湖口大败湘军水师,烧毁战船一百余艘,曾国藩的座船也被俘。曾国藩羞愤不已,欲投水自尽,被劝阻。1857年(咸丰七年)2月,曾父去世,曾国藩偕弟国华回籍奔丧。1858年(咸丰八年)5月,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克九江。1859年(咸丰九年)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1860年(咸丰十年)7月,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曾国藩移住于此。11月,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1862年(同治元年)1月,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南京(太平天国的天京)。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覆亡。论功,曾国藩赏太子太保衔、一等侯;曾国荃赏太子少保衔、一等伯。1865年(同治四年)6月,奉命赶赴山东一带“剿捻”。曾国藩采取“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专事近剿,不事尾追”的方针,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意欲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然后加以消灭。但捻军最终突破湘军、淮军的防线,分别进入湖北、山东。1866年(同治五年)11月,仍回两江总督本任,以李鸿章代办剿捻事宜。1867年(同治六年)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1868年(同治七年)4月,改授武英殿大学士。8月,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同治九年)6月,天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曾国藩到天津后,以大局为重,避免与法国开战。处死为首杀人者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充军至黑龙江,赔偿洋人损失46万两白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交涉结果为当时官民所不满,曾国藩声誉颇受影响。9月,调任两江总督。
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南京官署。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在世时,深为时人所推重,民国时梁启超先生对其亦是推崇备至,故而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本书根据1925年商务印书馆本整理编排,原书附录的“胡文忠公嘉言钞”“左文襄公嘉言钞”“曾国藩国史本传”都为梁启超先生所特别用心,因而予以保留,并与曾文正公嘉言钞一样进行注释翻译。原书中的旁注、夹注,我们再版时用不同字号字体与正文区别。因原书为文言文写作,且有特定的词汇与典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们对原文不易理解的地方加以注释,并将原文翻译成现代白话。嘉言钞主旨突出,简短深刻,然上下文之间并无多少联系,我们在翻译时直接将译文附在原文及注释下面,以方便对照阅读,加深理解。而梁启超先生的序文、原书钞例及“曾国藩国史本传”等内容都为完整篇章,为了阅读连贯畅快,我们先对原文注释,译文整篇附在原文及注释后面。
本书在翻译时,尽量紧扣原文,少作异译,不易翻译的地方,在前面加以注释,以求忠信于原文。
本书翻译精准简洁,意欲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清晰地体现出来,使读者朋友在阅读时真正以文正公为师为范,有所获益。然而,由于时间及水平所限,定有不少错谬的地方,希望读者朋友热情指正,不胜感激。
编者
清史稿·曾国藩传(节选)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元敬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于军礼庶几近之。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
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
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序 原文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1)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2),将之以勤,植(3)之以刚,贞(4)之以恒,帅之以诚(5),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6)尧舜信(7)否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言也。何也?文正所受于天者,良无以异于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向上?然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会(8),窳败(9)之习俗以雷霆万钧之力相罩相压,非甚强毅者固不足以抗圉(10)之。荀卿(11)亦有言:“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12)而严师畏友又非可亟得之于末世,则夫滔滔者之日趋于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志之士,其亦惟乞灵(13)典册,得片言单义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夹辅(14),自营养(15),犹或可以防杜堕落而渐进于高明。
古人所以得一善则拳拳(16)服膺,而日三复(17),而终身诵焉也,抑先圣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书》《六经》亦盖备矣。然义丰词约,往往非末学所骤能领会;且亦童而习焉,或以为陈言而忽(18)不加省也。近古诸贤阐扬辅导之言益汗牛充栋,然其义大率偏于收敛,而贫于发扬。夫人生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报之则必有事焉,非曰逃虚守静而即可以告无罪也,明矣。于是乎不能不日与外境相接构(19),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20)天下,则行且终其身以转战于此浊世,若何而后能磨炼其身心,以自立于不败?若何而后能遇事物泛应曲当(21),无所挠枉(22)?天下最大之学问,殆无以过此。非有所程式(23)而养之于素,其孰能致者?曾文正之殁(24),去今不过数十年,国中之习尚(25)事势皆不甚相远。而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26),饱经患难,丁(27)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28),不靡不回(29),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30)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又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31)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32),模楷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33),而斯须(34)不可去身者也。
丙辰二月朔新会梁启超
(1)京:齐,相提并论。
(2)虚:虚心。
(3)植:树立(品行)。
(4)贞:坚守不移。
(5)诚:主导。
(6)“人皆……尧舜”句:语出《孟子·告子下》。
(7)信:确实。
(8)会:时期。
(9)窳[yǔ]败:衰败,萎靡。
(10)圉[yǔ]:防御。
(11)荀卿:即荀子,名况,字卿。
(12)“庸众……师友。”语出《荀子·修身》。意思是普通人难成材,就用好的老师和朋友来鞭策他。庸众,普通人。驽散,低劣不成材。劫,强迫,鞭策。
(13)乞灵:原意是向神佛求助,这里指向典籍寻求帮助。
(14)夹辅:辅助,帮助。
(15)营养:滋润,充实。
(16)拳拳:诚恳、深切的样子。
(17)三复:反复诵读。
(18)忽:不注意。
(19)接构:接触。
(20)易:改造。
(21)泛应曲当:广泛适应,无不恰当。
(22)挠枉:曲弱,志向不得伸展。
(23)程式:法式,准则。
(24)殁[mò]:死。
(25)习尚:风气。
(26)朴拙之姿,起家寒素:曾国藩祖辈务农,父曾麟书为塾师秀才。曾国藩参加七次乡试才考中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后,赴京会试两次落榜,直到道光十八年(1838),始中进士第三等。朴拙,质朴率真。寒素,门第寒微、地位低下。
(27)丁:遭逢。
(28)不吐不茹:语出《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茹,吃。
(29)不靡不回:百折不挠。靡,顺风到下。回,改变。
(30)吾侪[chái]:我辈。
(31)“闻伯夷……立志”“奋乎……兴起”:分别出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
(32)斩:断绝。
(33)布帛菽[shū]粟:生活必需品。布,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帛,丝织品的总称;菽,豆类的总称;粟,小米,这里指代粮食。
(34)斯须:片刻。
序 译文
曾文正公国藩,不仅在近代历史,就算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可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伟人;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依然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伟人。然而,曾文正公并非天生就具有超群绝伦的才能,他在他所生活时代的杰出人物中甚至可称得上是最笨拙的,并且他终生都在逆境之中艰难跋涉,然而,他却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作出不朽的成就,功业至伟至大,无人能与之相比。文正公这一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在于他能树立不同流俗的志向。在克服困难中逐渐积淀智慧,不断地勉励自己前行,即使历尽千难万苦也不屈服。他做事从不求取捷径,而是一点一滴地积累,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他虚怀若谷,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勤勤恳恳,从不怠惰;他刚毅正直,洁身自好;他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他真诚待人,推心置腹;他勤于改过,不断进步;他坚韧刻苦,超越寻常。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啊。
孟子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为尧舜,这一点我不敢妄言;但要说每个人通过学习都能成为曾文正公,这一点我敢保证。为什么呢?因为上天赋予文正公的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更何况哪个人不希望有一番作为呢?然而,生在一个文风败坏、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年代,衰败萎靡的习气以泰山压顶之势笼罩在人们头上,不是性格异常坚强刚毅的人,是根本无法抵挡的。荀子也说过:“对于那些低劣不成材的普通人,要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引导他。”但良师益友在这种衰败堕落的时代又很难遇到,这就难怪世风如奔流的江河一样不可遏制地走向没落了。这其中尚有一两个志向远大的人,也只能从古代典籍中寻求安慰,从中得到只言片语,作为自己坚守志向节操的警句,从而鞭策自己,辅助自己,充实自己,通过这样的自我砥砺,或许可以防止堕落,逐渐进入一种崇高明睿的境界。
古人一旦发现一种美德就会心悦诚服地加以修习,每天反复诵读警醒自身,一辈子以之作为修身的指导,而那些圣人先哲们用来教服人心的话语,在《四书》《六经》中也已经收录得很全面了。然而这些圣人的典籍虽然意味深长,但是语言简约,是那些学问肤浅的人所不能轻易理解的,而且这些典籍人们往往从小便开始习读,因而常常被当作一些陈言滥调而被忽视,无法做深刻理解。近古(指宋元明清)的许多贤哲之士提出了很多的有益于社会教益的高论,然而这些言论大多都偏重于教导人们自我约束,却很少教人抒发自己的性情。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群体,怎么会不想对群体有所回报呢?要回报就必须有所作为,而不是逃避现实、独守宁静就可以做到的,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他就不能不每天与外界接触,并想着以自己的信仰来改变世界,终生为之奋斗,不向污浊的世道低头。在这样的情势下,怎样才能磨炼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怎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全面周到,而让自己的志向得以伸展呢?天下最大的学问也不过如此。如果不是怀有极坚定的信念并且在平常也能坚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曾文正公去世不过几十年,而现在国内的形势和社会风气与他生活的时代也相差无几。然而,曾文正公却能在天资平常、出身寒微,在饱经患难、一生不断遭遇极严苛的厄运与别人猜忌嫉妒的情况下,能以一己之力,刚正不阿、百折不挠,最终改变了当时颓败的风气,使国家免于更严重的浩劫。他的言论,字字来自于他的切身体会,而且切合实际。因此现在读来感到非常亲切而且富有深意,足能成为当前人们立功立事的指导,这不是唐宋以后那些名儒们的言论所能比得上的。孟子说过:“听到伯夷的事迹,最懦弱的人也能激发起斗志。”又说:“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的人,百代之后,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况且曾文正公去世不过几十年,他遗留下的恩德还没有泯灭,榜样还在视界之内呢?因此,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它真的像全国人民的衣服口粮一样,片刻也不能离身。
一九一六年二月初一新会梁启超
钞例 原文
是编从金陵刻本《曾文正全集》中书札、家书、家训、日记、文集五种摘钞,其余嘉言散见他种遗著者,姑付阙如(1)。
是编原取自便省览,故务求简要,往往一段之中仅节数语,不嫌割裂,但求受用耳。亦有同此一义,而屡见屡钞者,以存文正强聒不舍(2)之真,亦使读者得时习而悦(3)之益。
文正居大乱之世,半生治军,是编所钞,言战事者亦什之一二,其为军人宝鉴固无待言,即非军人,亦当涵泳(4)其理而善推之于用。盖人生天地间,本以奋斗为生涯,何时何事,非在战争中者?是编所钞,关于军事之诸条,吾确信凡任事者苟能体其意而服膺(5)之,必终身受用不尽也。
是编所钞关于观人用人之诸条,读者或以为文正秉权势,居高位,故能尔尔,吾侪则无需此。其实不然,人无论居何地位,执何职业,皆须与人共事,求友求助,苟善读此,无往而不自得师也。
文正于学术、文艺,独得处(6)甚多,垂训(7)亦至精,今所钞从略。
胡文忠、左文襄(8)嘉言附钞,以见当时贤哲责善(9)忧世,相观而善(10),有自来也。
丙辰正月启超记
(1)阙如:空缺不录。
(2)强聒[guō]不舍:原意为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听,自己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这里指反复强调,谆谆教导。
(3)时习而悦: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反复学习、反复诵读之义。
(4)涵泳:深入领会。
(5)服膺:铭记在心,衷心信奉。
(6)独得处:高超的见解。
(7)垂训:垂示教训。
(8)胡文忠、左文襄:胡文忠,指胡林翼(1812—1861),“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字贶生,号润之,湖南益阳人,官至湖北巡抚,谥“文忠”。左文襄,指左宗棠(1812—1885),“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谥“文襄”。
(9)责善:劝勉从善。
(10)相观而善:语出《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指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钞例 译文
本书是从金陵刻本《曾文正全集》中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文集五种作品中摘录出来的,其余的箴言散见于其他遗著中的,在此暂且不录了。
编录本书的原意是为了阅读方便,因此一切都要求简明扼要,往往一段话中仅选取几句,不怕支离破碎,只求能有用处。书中有些语句含义相同而屡次出现,这也正体现了文正公对重要思想反复强调的意思,也可以使读者在反复阅读中得到不断温习的快乐。
文正公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大半辈子都在带兵打仗,本书所抄录的语句,涉及战争的占了十分之一二,作为军人的治军宝典自然不必说,即使不是军人,在阅读的时候也应当细细体味,反复吟咏,然后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人生在天地之间,一生都是不断奋斗的过程,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不都是像在战争中吗?这本书中所钞录的关于军事的条目,我确信,凡是负责一定事务的人,只要能体味到其中的真意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必将终身受用不尽。
本书中钞录了一些关于观察人才、任用人才的条目,读者可能认为这是因为文正公执掌权势,身居高位,所以能够这样,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无须这样了。其实不然,一个人无论处于怎样的地位,从事怎样的职业,都需要与他人共事,寻找朋友,寻求帮助,如果能领略到书中真意,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有一个自己遵从的原则。
文正公在学术、文艺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评价也很中肯,但本书省略了这部分。
书后附有胡文忠公林翼、左文襄公宗棠的训世良言,相互参照,足能看出当时的贤人君子劝人为善、忧国忧民的风气是有渊源的。
一九一六年正月梁启超记
书札
【原文】
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1);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2)之士。物穷(3)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4)。积翫(5)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复贺耦庚
【注释】
(1)综核名实:全面考察名与实是否相符。综,综合;核,仔细地对照、考察。
(2)笃实践履:踏实肯干。笃实,踏实,实在;践履,实行,实践,指实干。
(3)穷:达到极点。
(4)质:朴实。
(5)翫:通“玩”,懈怠松弛。
【译文】
现在考虑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比全面地考察名实是否相符更有效的了;现在考虑治学之术,没有比选拔踏实肯干的学子更为有用的了。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救治浮华的弊病,没有比朴实更有效的了。长久的懈怠疲乏之后,通过刚猛的手段加以对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复贺耦庚
【原文】
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1)乎哉?致刘孟容
【注释】
(1)坚车:走远路所要用的好车。
【译文】
如果我们现在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认识,又想做长远的打算,又怎么能不早作充分的准备呢?致刘孟容
【原文】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答黄麓溪
【译文】
受得住寂寞痛苦,受得住艰辛无聊。答黄麓溪
【原文】
人材(1)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2);高者慕往哲(3)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答欧阳功甫
【注释】
(1)材:才具,资质。
(2)污下:鄙陋。
(3)往哲:先世的贤人。
【译文】
一个人才具的高低,要看他的志向和趣味。才具低下的人往往随波逐流,安于世俗的陈规陋习,逐渐变得粗俗浅薄;才具高超的人往往自励向上,仰慕学习先贤光辉盛大的行迹,逐渐变得崇高睿智。答欧阳功甫
【原文】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复彭丽生
【译文】
手下无兵不值得太过忧虑,军中无饷也不值得太过悲哀,放眼这个时代,很难在短期内得到一个轻视名利、勇于为正义献身、忠诚慷慨的志士,这才是唯一让人深为叹息悲伤的事。复彭丽生
【原文】
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精忠(1)耿耿(2)之寸衷(3),与斯民相对于骨岳(4)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5)之天心,庶几万有一补。不然,但就局势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与江岷樵、左季高
【注释】
(1)精忠:纯洁忠贞。
(2)耿耿:诚信守节的样子。
(3)寸衷:微小的心意。
(4)岳:大山。
(5)厌乱:厌恶战乱。
【译文】
现在,各项事务都废置不办,各种问题一起爆发,千头万绪,难以收拾。我只有依靠这份微薄的忠心,与百姓们在这白骨成山、血流成河的世道中同进同退,希望能够堵塞肆虐满地的贪欲,挽回上苍厌弃战乱的仁心。这样的话,或许还有微茫的希望吧。否则,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社会恶化的状况就如那滔滔奔流的江水,我不知道哪里是个头。与江岷樵、左季高
【原文】
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1)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复欧阳晓岑
【注释】
(1)六辔:古一车驾四马,每匹马各有二辔,两边的马称之为骖马,骖马内侧的辔系在轼前,驾马的人只掌握六辔。
【译文】
集思广益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是自己的内心要有主见,对各种问题都能了然于胸、透彻明晰,同时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使之如同千万条河流汇入大海,这样,方能做到完美无缺。复欧阳晓岑
【原文】
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1)生息之术,计惟力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孳(2)自活而已。与朱石翘
【注释】
(1)噢咻[ō xiū]:安抚、抚慰。
(2)孳:繁衍生息。
【译文】
现在的情况是,百姓无以为生,国家用度匮乏,我们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让百姓们休养生息,所能做的也只是尽全力清除那些侵害百姓的人,让百姓们能够不受干扰地自己存活下去。与朱石翘
【原文】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与彭筱房、曾香海
【译文】
真正的将才,第一要有治理百姓的才能,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追逐名利,第四要能够忍受艰辛劳苦。一般来说,凡是忠诚果敢的人,都会同时具备这四点。与彭筱房、曾香海
【原文】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1)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与王瑛山
【注释】
(1)将弁[biàn]:将领。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名将之所以能得到士兵的衷心拥戴,依靠的基本上都是钱财之外的东西。后世的将帅专门依靠优厚的待遇作为拉拢士兵的工具,治军的根本是不牢固的。因此,当他们钱财丰厚的时候,士兵们就像聚在一起的蚂蚁一样依附于他,一旦没有利益作为报偿,士兵就会离心离德,像鸟兽离散一样弃他而去。与王瑛山
【原文】
国藩入世已深,厌阅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囷(1)肝胆又与掀振一番。与刘孟容
【注释】
(1)轮囷[qūn]:盘曲的样子。
【译文】
我投身于社会已经很长时间了,对那些乡愿和稀泥的说法、模棱两可的态度早就非常厌恶了,就是它们,造就了这个黑白不分、不痛不痒的世界,误人误家误国不是一天两天了。偶尔想到这些事,我的内心就会波澜起伏,难以平静。与刘孟容
【原文】
练勇之道,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复刘霞仙启超按:教育家之于学生及吾人之自行修养,皆当如是。
【译文】
训练士卒,营官必须不分昼夜地辛勤努力,这样的话,才能慢慢熟练,如同母鸡孵蛋、丹炉炼丹,一刻也不能放松。复刘霞仙启超按:教育学生和提高自身修养都应该这样。
【原文】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1),倡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厕(2)六曹(3),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次骨(4)。复龙翰臣
【注释】
(1)揄修袂而养姁步:挥舞长长的袖子,踱着舒缓悠闲的步子。形容文士悠闲和雅的神态。揄,拉、引;姁,温和舒缓。
(2)厕:供职。
(3)六曹:即六部,东汉时期尚书台分六曹治事,后世发展为六部制度。
(4)次骨:入骨。
【译文】
这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们安于苟且因循的生活,以挥动宽阔长大的衣袖、迈着舒缓闲适的步子为自得,提倡一种和稀泥、不分黑白的风气。看到有人慷慨激昂鸣不平,就会不约而同地在背后加以指责,认为他不懂事,浅薄而喜欢表现。我曾在六部做事,亲眼目睹这种习气,那时就对它恨之入骨了。复龙翰臣
【原文】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1)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2)与在下者软熟和同(3)之象,盖已稔知(4)之而惯尝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5)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惩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6),固不当责以中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复黄子春
【注释】
(1)京洛:都城。洛阳长期以来作为各朝代的都城,后来专以“京洛”代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