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大清一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清一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大清一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大清一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穆良城著

出版社: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06-30

书籍编号:30186376

ISBN:978721415026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208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大清一秘


穆良城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前言


明清两代是幕友(俗称师爷)群体的活跃期,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州县主官,几乎没有不聘请师爷的。师爷队伍中最负盛名者,乃是妇孺皆知的绍兴师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流人物,是乾隆、嘉庆时期的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汪辉祖。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是清朝最具影响力与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幕。后人之所以把他视为官场楷模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汪辉祖一生辅佐了不少官员,始终正直清廉,擅长决断疑难案件,无论是为人品德还是业务能力,在同行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其二,他在从政期间写下诸多经典的官箴著作,晚清时期的幕友几乎人手一册汪龙庄先生所写的《佐治药言》与《学治臆说》。


其三,他先从幕,再做官,最后辞官归乡成了治学名儒,其人生历程符合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堪称官吏与师爷的榜样。


谚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清一秘汪辉祖的成长经历,也堪称一部励志大片。


由于父亲早逝,一家八口的生计皆由其生母徐氏和庶母王氏承担。汪辉祖三岁时才能走路,是个体弱多病的药罐子。在两位母亲的呵护与督导下,少年汪辉祖自立自强,发愤读书,修得一肚子好学问。


然而科举之路步步艰辛。汪辉祖虽学富五车,但屡试不第。随着全家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汪辉祖选择了当时常见的“以幕养学”的谋生办法。


当时过高的人口密度与并不优越的工商环境,促使绍兴人纷纷到外乡发展。绍兴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几乎每个乡村都设有私塾。尽管科举兴盛,但有限的录取名额让竞争异常激烈,这使得绍兴每年都有大量科考落榜生。为了维持生计,这些落第书生往往选择游佐官府,做个管司法诉讼的刑名师爷或者管财政的钱谷师爷。他们一边协助幕主处理政事,一边参加科举考试,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上榜,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


乾隆十七年(1752年),王宗闵出任江苏松江府金山县令。此人正是汪辉祖的岳父。汪辉祖应岳父之邀入幕,执掌书记,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师爷生涯。


汪辉祖可能缺乏考试运——他从乾隆十一年通过童子试后,应考了九次乡试,直到乾隆三十三年乡试才考中第三名举人。此后,汪辉祖又参加了四次礼部组织的会试。当考中进士时,他已经46岁了。


比起科场经历的曲折,汪辉祖在从幕期间的表现可谓风生水起,可圈可点。


汪辉祖学识广博,帮助历届幕主处置了不少疑难问题。乾隆时沿海各省流行一种叫“宽永通宝”的铜钱。这种铜钱并非清朝官方铸钱,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严查此钱源头。谁知满朝文武竟然没人知道此钱来历。


当时汪辉祖正在苏松常镇太粮储道台衙门做师爷。他得知此事后,代替江苏巡抚庄有恭草拟了一份奏疏,指出“宽永通宝”是东南商民与日本交易时流入的日本铜钱。这件事让汪辉祖一时声名鹊起。


在从幕期间,汪辉祖主要担任刑名师爷。他执法廉平,爱民省事,颇有美誉。在处置狱讼时,汪辉祖非常注意调查案件真相,审理案件从来都是运用技巧取胜,坚持不对嫌犯动刑。儒家“引经决狱”的法律思想,被汪辉祖发扬光大。他在审判时往往设法为无辜之人脱罪,甚至对情有可原的重犯也慎用死刑。据其著作《佐治药言》载,汪辉祖做刑名师爷二十六年,只判了六个人死刑。


清朝吏治在乾隆后期走向腐败。汪辉祖亲历了乾隆前期政治清明的年代,对吏治腐化深恶痛绝。他一边佐幕,一边参与科举,一边总结幕学,试图改变官场的不良风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汪辉祖无论是从幕还是自己做官,都坚持公正廉明的处事原则。以他对大清律例的熟悉程度,若像其他师爷、胥吏那样徇私舞弊,必定会做得滴水不漏。然而,刑名师爷汪辉祖却勇当业界良心,为了司法公正,不惜得罪同僚甚至幕主。


有一回,汪辉祖发现案情疑点,重新查证,找出了真相。然而他草拟的判词却被幕主屡屡否决,因为幕主担心翻案会影响自己的政绩考核。但汪辉祖据理力争,宁肯辞去刑名师爷的职务,也要坚持翻案,最终迫使幕主不得不接受翻案意见。由于这件事,时人送了他一个外号叫“汪七驳”。


汪辉祖交游谨慎,从不参与宴席应酬。他作风节俭,常用旧纸办公,油灯只留一条灯芯,冬天也不让人生炉火。但他非常注意维护百姓的利益。


经过不懈努力,汪辉祖终于通过科举考试,完成了从幕友到官员的转变。这在师爷行当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师爷一辈子都只是别人的幕僚。不巧的是,汪辉祖做官之时的朝政远不如他初入幕业时那般清明,但汪辉祖没有被大环境腐蚀,依然洁身自好,勤政爱民。


担任宁远知县时,汪辉祖发现宁远县卖的是淮盐。淮盐不但常常缺货,价格也比广东的粤盐高出八倍。当地民众迫于生计,不得不偷买广东的私盐。朝廷派兵稽查时,汪辉祖冒着被问罪的风险,一面为民请命,一面下令取消零盐之禁。所幸,总督毕沅赞赏其义举,才挺过这一关。


由于汪辉祖常有善政,所以官声颇佳。于是,总督命湖南州县官员皆以他为榜样。


出色的政绩与优秀的人品让汪辉祖深受上司赏识。上司数次想调他到富庶地区任职,但他淡泊名利,只想在偏僻贫困之地造福百姓。后来,汪辉祖调任道州知州,却因意外之伤未能及时赴任,被朝廷以迁延规避之罪革职。宁远百姓与官场师友们得知后,都为他感到惋惜。但他心态豁达,顺势回归故里,远离官场是非。


此后许多地方大员都开出重金邀请其入幕,均遭到汪辉祖婉言谢绝。汪辉祖深感幕道日下、吏治不清,于是将多年为幕做官的经验整理成册,写下《学治佐证》《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等官箴。


清朝学者洪亮吉称赞道:“计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复为醇儒”,他的评价代表了当时社会各界对汪辉祖的看法。


古人最推崇“智圆行方”的处世之道。汪辉祖耿直做人,敢于据理力争,是典型的品行端方之人。入幕入仕期间,他事上驭下讲究方式方法,注意情理法的结合,圆通智术堪称一绝。与此同时,这位大清一秘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后世之人若能以龙庄先生为楷模,借鉴其为人做事的智慧,善莫大焉。

第一章 清心为治本——择幕求官的律己之心


“信”乃为政之基,从幕之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由信用构成的。人们通过货币交换商品,是因为承认了货币的信用力。日常的生产生活也处于各种信用体系中。例如出现不良消费记录的话,用户可能会被运营商列入信用黑名单,不再为其提供普通用户可以享受的服务。


道德伦理堪称古今中外最重要的信用体系之一。品行优良者能得到社会更多的信赖,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至少在社会秩序正常时是如此。


古人特别强调道德教化,试图把人们培养成信用良好的有德君子。但遗憾的是,无论社会宣扬的主旋律价值观如何,实践效果与指导思想难免有所偏离。即便是能把孔孟经典倒背如流的读书人,最后也未必能成为合乎儒家规范的君子。


幕业就职者多为落第书生,正因如此,这个群体鱼龙混杂。而事实上,师爷的地位与作用十分特殊,更需要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来约束。


汪辉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取信于主官,才能直言进谏。想让主官听从自己的计策,首先得让对方不怀疑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坚信做人要以清心为本。唯有律己立品之人,才能彻底获得主官推心置腹的信任。


而汪辉祖强调清心律己不光出于求职就业的需要,也是为个人立身树立一个标杆。每次择幕就馆之前,他首先以严于律己的品行取信于人。而每次辞职去馆之后,他也继续保持清心律己。于是乎,一代名幕在官场上的口碑就此树立。


一.治无成局,清心为本


读书人考科举是为了进入仕途,然后施展治国理民的抱负。汪辉祖也是读书人出身,自然怀着完全相同的儒者理想,但他也深知做个名垂青史的好官绝非易事。许多失足官员在最初也有一番雄心壮志,但在官场这口大染缸待久了,初心和良心往往都被染得漆黑无比。勿要为官,为官必贪,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尽管明知官场是口大染缸,但汪辉祖依然以入仕为目标。因为他很清楚,官场越是不尽如人意,越是需要清正廉明之人挺身而出。从事幕业不仅仅是为了衣食生计,更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时有句谚语:“官断十条路。”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比较集中,同时履行多种职能,可以从各方面轻易断绝小民的活路。佐治主官的师爷也有同样的破坏能力。权力集中导致公务繁重,再加上清朝官员的理事技能整体偏低,地方官只能把许多具体事务委托给心腹师爷全权负责,自己只做个盖印的甩手掌柜。


师爷虽非正式职官,却常常替幕主审理案件、制作公文、管理印章,手中的实权不可小觑。汪辉祖有感于权力对人心的侵蚀,时刻提醒自己立心一定要正。


《佐治药言》中有言:“操三寸管,臆揣官事,得失半焉,所争者公私之别而已。公则无心之过,终为舆论所宽,私则循理之获,亦为天谴所及,故立心不可不正……正心乃为人之本,心正而其术斯端。此言操存有素。临事又以公私之别。敬慎之至也,勿误认有事方正其心以辞害意。”


为幕之人代替主官手执权柄,为公为私全在一念之间。再老练的师爷也有出纰漏的时候,但只要平时一心为公,舆论也会宽恕你的无心之过。那些以权谋私的人即使办事滴水不漏,但天网恢恢、报应不爽,就算不为公法所诛,也迟早会遭到天谴。所以,公门中人不能不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端正才能以公正的态度处置政务。而不以私心妨害公理,也就不会落得个赃官恶吏的骂名。


汪辉祖这番话说得虽无干云豪气,却也实在得很。务实,一直是他最主要的优点。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眼高手低缺真才”是读书人普遍的毛病。儒家教义博大精深、提纲挈领,可是四书五经诞生的年代太过遥远,书中的常识早已与清代社会生活脱节。别的不说,五经中的《礼记》是汉朝儒家学者考证的西周礼仪(其实更多是经过春秋战国改革的礼仪),但异族入主中原形成的大清王朝,从上到下都有自己的一套礼仪风俗。也就是说,作为科考必读书目之一的《礼记》,在当时完全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如此一来,考上科举的读书人未必真的有治国之能。少数佼佼者能在翰林院的庶常馆获得三年学习政务的机会。他们在完成学习后要经过“散馆”考试。如果文辞不工整或满文不及格就不能“留馆”,要么补授他职,要么放到外地做知县。科举出身的地方州县官员虽然满腹经纶,但学习的东西基本脱离基层实务。


由于清朝地方官员普遍不长于政事,难免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惠政”,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在这个背景下,汪辉祖自然不会生出“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大儒豪情。


在汪辉祖眼中,做人“立心端正”比“才华横溢”更为根本。这种理念的源头来自北宋名臣司马光的人才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德才兼备者为圣人,无德无才者为愚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后世儒者的人才观受他的影响颇深。


按照清朝世俗的主流观念,世人愿意宽容“有德无才”的君子,但恐惧并憎恶“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君子只是好心办坏事,若能得到有才贤良辅佐,肯定能为百姓带来福利。小人则不然,才华越出色越能把“官断十条路”这句谚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小人不会找君子辅佐,只会与其他小人蛇鼠一窝,鱼肉百姓。


所以,汪辉祖特别强调做人做官应当先正心,树立一颗勤政爱民的公心,否则,就不堪为经世致用的儒者。


孔孟之道,仁政为本。仁政之要,首在爱民。尽管古时候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宋朝大儒张载也把“为生民立命”视为儒者四大终极追求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许多儒门书生除了圣贤书之外,一不知经济民生,二不懂带兵打仗。故而世人常常讥讽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两汉之后的治国能臣,鲜有不学孔孟之道者。儒家学问虽不涉及军政司法与科学技术,但在其仁政观念指导下,人们却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实用学问用于造福百姓上。


汪辉祖曾经在《学治臆说》中指出:“治无成局,以为治者为准,能以爱人之实心,发为爱人之实政,则生人而当谓之仁,杀人而当亦谓之仁。不然,姑息者养奸,刚愎者任性,邀誉者势必徇人,引嫌者惟知有我,意之不诚治于何有?若心地先未光明,则治术总归涂饰。有假爱人之名而滋厉民之弊者,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故治以实心为要,尤以清心为本。”


时代一直在变,古今政策迥异。而且每个地域有自己独特的民生情势,没有万世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治理模式可用。主政之人必须因时因地安排政事。法无定法,治无成局,只要效果好,就是治理有方。


在汪辉祖看来,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能推行惠民政策,就是治理有方。儒家仁政讲究“生人”,即顺应民心,给予百姓希望得到的东西,舍弃百姓反感的东西。这也是孔孟先师主张以教化为主、少用刑罚的根本原因。


汪辉祖一方面继承了这种观念,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杀人而当亦谓之仁”的观点。这里的“杀人”当然不是对平民百姓滥用刑罚,而是指用刑罚杀死违法作恶的歹人。


通常来说,仁政的一大要义是忠恕,是宽赦犯罪的百姓,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但这个美好的理想,屡屡被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汪辉祖办案无数,见过许多地棍滋扰善良百姓。他担任刑名师爷时极少判处罪犯极刑,不过对于该重罚甚至该杀之人,他也绝不姑息。刑杀恶人,除暴安良,这对守法百姓来说也是仁政。


但是,无论“生人”还是“杀人”,为官为幕者都应本着一颗公正的仁义之心。那种姑息迁就的态度会助长奸恶之徒的气焰,万万不可取;而内心刚愎自用之人会任性作为,迟早伤及百姓;贪图名誉之人会为了沽名钓誉而贪赃枉法;避嫌之人自私自利,毫无责任心,不会为民着想。


汪辉祖认为这几种人对治理地方毫无益处。他们内心都不光明磊落,所做之事不过是冒充政绩的面子工程罢了。打着爱护百姓的名义做出危害百姓利益的事,这样的官员不堪为地方父母官。


清朝一代名臣,嘉庆朝首辅、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王杰对汪辉祖有极高的评价:“子尝谓,子孙不以能文得官为贤,唯愿以知廉耻、明道义为贤,穷通知有命在,读书不为利禄,则出处俱可自信。年兄(指汪辉祖)与愚可谓同志者。”


王杰是乾隆二十六年的状元郎,历任多个要职。他为官清廉,耿直刚正,曾参与审理大清第一巨贪和珅的案件。连他都把汪辉祖视为同道中人,可见汪辉祖的人品有多高洁。


王杰一方面很器重汪辉祖,另一方面又尊重其个人选择。汪辉祖辞官归故里时,不少朝廷要员想高薪聘请他做师爷,但他全都婉拒。王杰十分赞同其做法。


纵观汪辉祖的一生,始终贯彻着清心为本的做人思想。他不仅在做师爷时保持着清廉公正之心,成为正式的朝廷命官后也谨守着“为生民立命”的从政初心。可见,王杰对他的赞誉恰如其分。


二.欲行其志者,不可不立品


老天最爱磨人才。汪辉祖年幼丧父,家境十分贫寒,考试运也不太好。为谋全家生计,他选择了落第读书人最常从事的工作——给地方官员做师爷。


当师爷有三个好处:其一,师爷的脩金(薪水)比较高,可以让全家衣食无忧;其二,师爷的任务是代替主官处置具体公务,可以锻炼出科举考试所不能提供的执政技能;其三,师爷是主官的左右手,通过主官能积攒官场人脉,若是有朝一日有幸做官,也有政界朋友照应。当然,得到这三个好处的前提是能被聘为师爷。


在过了最初的求职关后,从幕的士人还要面临同行的挑战。


在制度设计上,清朝地方官手中抓了各种权力。相应的,各类公务也随之变得繁多起来。前面提到,清朝官员的整体理政能力比之前朝代的官员下降不少。所以他们不得不依赖各种胥吏和幕友(师爷)来分担繁重的公务。


胥吏与师爷不是一个层级,不构成与汪辉祖的竞争关系。但主官往往会聘请好几个幕友来充实自己的幕府,根据各自的能力和人品来分配具体工作。在各种师爷岗位中,执掌司法狱讼的刑名师爷和负责赋税转输的钱谷师爷待遇最高、事权最重,也最得幕主信赖。因此,想要让幕主对自己言听计从,就必须比其他同僚表现得更加优秀。


总而言之,从事幕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取得幕主的信任,让他把自己安排到重要岗位上,不光是为了那多少不等的脩金,更是为了能让自己平生所学得以尽情发挥。汪辉祖对这一点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但他的思路不同于以曲意逢迎为手段的所谓“官场之道”,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以诚信品行赢得幕主的青睐。


汪辉祖的《佐治药言》中有言:“信而后谏,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为主人忠谋,大要顾名而不计利。凡与主人相依及效用于主人者,率惟利是视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为媒孽。其势既孤,其闲易生,稍不自检,毁谤从之,故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立品是幕道之本,下文素位自洁俭用慎交皆其条目,而尤重自洁。俭是立品之本,品立而后能尽心尽言。”


开头的“信而后谏”,用到了《论语·子张》中的一段典故。对于孔夫子的高足,儒家西河学派创始人卜子夏曾经说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卜子夏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先树立信用,然后再任用百姓做事;假如没能取信于民就行动,百姓就会觉得自己被虐待了。君子应当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再提出谏言;假如还没取信于君主就行动,君主会觉得自己遭到了诽谤。


汪辉祖的“立品”说,不仅是立世修身的警语哲言,也是为幕之道的真知灼见。


大家都知道对待朋友要讲诚信。假如失信的话,友谊也就到头了。师爷又称“幕友”,以此可见幕主并不是把师爷当成奴仆,而是当成共同谋事的师友。在社会各界眼中,师爷的形象大体上是圆滑、刻薄、精明、斤斤计较的负面形象。但汪辉祖非常明白,玩弄小聪明是末流做派,只有信用度够高的师爷才能成为幕主的心腹。师爷不光要把幕主当成上司来尊敬,还应该与之诚意相交。这样双方合作才能更加融洽,事业才走得更远。


师爷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向幕主献计献策,经过商量,幕主同意之后再全权执行已定计策。因此,师爷的价值大小,主要反映在幕主采纳意见的多少。


但凡做师爷的人,都生就一副装满谋略的头脑。要想在竞争中胜出,除了让计策比同僚更高明外,最关键的还是“立信立品”。汪辉祖总结的诀窍是只考虑名节而不必计较那些得失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爷与幕主,甚至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交易关系。幕主需要师爷的知识技能,而师爷需要幕主发放的脩金。一个供应银两,一个贩卖计谋,所谓各取所需。所以,投奔幕主的师爷多为“以幕养学”之人,总会或多或少有牟利之心。为了谋求幕主信任,他们会绞尽脑汁宣示忠诚,什么溜须拍马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种“会来事,会做人”的师爷,也的确容易讨得幕主欢心,一时之间顺风顺水。


然而,以交易相结交者,必定会因交易破裂而散伙。那些唯利是图的师爷一旦发现不能达成愿望,就会与幕主心生隔阂,甚至做出一些有损幕主声望的事情。最终东窗事发,宾主两败俱伤。


汪辉祖主张“顾名而不计利”,指的就是爱惜名誉,不要迷失在追逐蝇头小利的歧路上。因为师爷与幕主是一体共生的合作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幕主的不检点会牵涉到师爷的前途安危,而师爷的胡作非为也会让幕主面临牢狱之灾。所以,一名优秀的师爷平时就该树立良好的品行,取信于幕主,忠诚地为其谋划计策,该提意见时绝不曲意逢迎。这样做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古人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就实而论,古代的农工商文教体等实业不如当代发达,除了做官施政之外,也没有太多布惠于民的好手段。故而读书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仕途,哪怕是以幕友之类的特殊形式“曲线救国”,也要栖身于衙门之中。


假如抛开具体的职务身份来说,科举出身的朝廷命官与科场失利的幕友,都是被儒家孔孟之道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都以施展执政治国的抱负为最高人生追求。这也是众多落第士人甘愿从事幕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悲观地说,就算一辈子考不上科举,有经世济民志向的读书人还可以辅佐一位廉明的主官,在青史留下一页美名。例如北宋著名清官能臣包青天身边那位机智博学的公孙策师爷,就是这种社会思潮下诞生的文学形象。


汪辉祖从幕多年,却告诫人们不要轻易为幕。这毕竟不是入仕正途。尽管汪辉祖更多地把幕业视为养学的饭碗,但他也并未因此荒疏对幕主的辅佐,甚至比那些决定终身以幕为业的师爷更加勤勉尽责。


“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汪辉祖十分看重这点。何为幕友之品?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以信用佐治,以诚意相交,公事不迁就,私托不接受。


乾隆朝前期的一流名臣,东阁大学士陈宏谋在《在官法戒录》中说,主官与胥吏的理想关系是——“共事公门,朝夕相对,有朋友之谊,即当有体恤之情”。陈宏谋在各方面对汪辉祖影响很深,也包括这个理念。只不过,陈宏谋讲的是主官与胥吏,而汪辉祖将其引申为主官与师爷的理想关系。


佐治政务的师爷,虽然称呼主官为主人,但并不是真正附庸于主官的奴仆。奴仆没有选择主人的自由,而师爷可以“良禽择木而栖”。明清师爷的性质,有点像先秦时代的门客。按照春秋战国士人的主流价值观,门客事主君以忠诚,主君事门客以英明。这是一种双向选择所形成的盟友关系。故而主君与门客相敬如宾,亲密如友,在庙堂与沙场之上共进退。譬如著名的晋国刺客豫让,在中行氏、范氏家里当门客时表现平平,却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舍命替智伯报仇。理由无他,智伯拿他当心腹之士对待而已。


清朝人不似先秦人那般崇尚节烈敢死的价值观,而是更在乎个人利益得失,所以很难形成那种背靠背的、朝着共同理想携手奋斗的盟友关系。


汪辉祖的为幕之道没有完全照搬春秋大义,却又比寻常幕友更为真诚。他明白只有与幕主建立长期互信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佐治才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终身律己立品,在幕业中打出了忠信敬事、精明干练的品牌。若非如此,汪辉祖也不会成为人人争相效仿的一代幕学大师。


三.能辨吉凶者,不行非分之举


趋吉避凶是人的天性。哪怕是悍不畏死的猛士,也不可能愿意天天活在凶劫中。人们烧香拜佛放河灯,无非是祈求一个吉利的好兆头。无论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如何变化,祈福的方式如何调整,吉凶观念都牢牢地占据了我们的头脑。


变幻莫测的未来,让人充满了不确定感与不安全感。古代人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认识不如今人深刻,往往通过占卜算卦来卜问吉凶。据史书记载,上至天子,下至万民,都会为大事占卜吉凶,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例如周武王发动灭商之战前曾经占卜战事吉凶,结果却是不吉。就在诸侯群臣打算放弃之时,姜太公一脚踩碎占卜的龟甲,力排众议进兵朝歌,这才让周军赢得了关键的牧野之战。


汪辉祖作为一个饱学鸿儒,自然也颇懂吉凶祸福之类的神秘文化知识。他本人也常常求神算命卜问吉凶,一来增加心中底气,二来也是想了解上天给自己定下了何种“宿命”。也就是说,对于当时所有人都信奉的风水问题,汪辉祖同样也非常重视。


按照传统观念,墓地风水的好坏与子孙的祸福是直接挂钩的。古代社会把偷坟掘墓定为重罪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这种犯罪行为会祸及墓主全家甚至子孙后代。汪辉祖曾多次为亲族成员选择墓地,并买下一块吉地做汪氏族人的公墓。


与普通官民相比,汪辉祖的吉凶观有一定的灵活性。


他信奉天道鬼神的理由,正如道家创始人老聃所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秦朝官府培训吏员的教材中就有辨识吉凶用的《日书》(战国版《老黄历》)。清朝虽然不再拿这类书籍做社会风俗的教材,但官吏们在执政时也依然顺应根深蒂固的古老民俗。汪辉祖和普通人一样烧香拜佛选墓地,也不乏幕友体察民情风俗以便施治的考量。


然而,老聃在《道德经》中还说过另一句话:“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可见,老聃不否定鬼神存在,但坚持“以道莅天下”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吉凶问题上,“道”高于“鬼神”。而大儒汪辉祖也是这样看的。


什么是“道”?这个字在诸子百家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汪辉祖选择的是儒者之道,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经世理民。官场多险恶,宿命有吉凶,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迎难而上,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按照古代神秘文化学派的观点,“命”是上天注定的,“运”却是可以自己把握的。通过辨认吉凶,避开凶厄,把握福祉,就能积累更多的好运,弥补“命”的不足。


汪辉祖算命后得知自己“运利于水”,所以在从事幕业的数十年中一直没离开江浙等带“水”的地方。他甚至认为,在湖南宁远做官顺利,是因为宁远古称“冷道”(两点水),后来调任到与“水”不挂钩的道州就不走运了。


尽管对“运利于水”的说法深信不疑,但汪辉祖无论为幕还是做官,都没有靠占卜问卦来处置公务。在他看来,真正的吉凶不在风水,而在于人事。特别是公门中事,求神算命可以预知天命吉凶,但只有律己立品才能真正趋吉避凶。此外,大丈夫为所当为,以道义公理为本,不因吉凶祸福而犹疑。


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指出:“趋吉避凶,理也。公而忘私,不当存趋避之见,惟贪酷殃民,业业脞矿职,及险诈险谋,因而获罪者,咎由自取。外是则皆命为之矣。然福善过淫,天有显道,以约失鲜至觉不罹大戾,恣行威福之人,幸保今名,百无二三。不败则已,败必不止发黜。能辨吉凶者,为吾分之所当为,而不为吾分之所不当为。自符吉兆而远凶机,趋避之道,如是而已。”


趋吉避凶是万世不易的道理,没有谁喜欢凶兆和劫数。然而为官之人担负着一方安危,应当以公事为重,忘却私意,不该存在什么趋吉避凶的念头……汪辉祖一上来就把趋吉避凶的观念当成负面因素来批评,是不是对官员过于苛刻了呢?


一点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